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一夜爆红的《国家宝藏》 会带领文化类综艺走出同质化怪圈吗?

时间:2016-07-09

刚刚播出一期,国家宝藏已斩获惊人的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 4分

提示:本文共有 408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继《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之后,央视推出的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再度刷爆了朋友圈。刚刚播出一期,《国家宝藏》已斩获惊人的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4分。

这是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讲述的是9大博物馆中27件镇馆之宝的故事,由张国立担任讲解员,并邀来李晨、王凯、梁家辉、刘涛等担任国宝守护人。虽然节目题材严肃,表现形式却不失活泼。特别是节目中,明星化身历史人物出演“小剧场”,期间出现的“官方吐槽乾隆审美”等段子“笑果”十足,丝毫不会让观众感到枯燥。

自从年初《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走红以来,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登上了电视荧屏。但正当观众以为文化类综艺将在综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时候,这类综艺却陷入了同质化的怪圈。《国家宝藏》的意外走红,给文化类综艺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文化类综艺同质化严重,《国家宝藏》却脱颖而出

以往说到综艺节目,大部分观众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中国新歌声》这些娱乐性强的综艺节目。但从今年年初开始,《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先后霸屏,大有和娱乐类综艺一较高下之势。

通过读信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的《见字如面》,将诗词竞赛与综艺节目巧妙结合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动人美文、分享人生故事的《朗读者》……今年年初爆红的这三档节目虽然节目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既让观众体味到了文学之美,也被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打动。一度让观众以为,文化类综艺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然而,任何题材的节目都经不起井喷式的消耗,文化类综艺也不是例外。这三档文化类综艺爆红之后,学诗词、记成语、读美文的节目一时之间层出不穷,很快让文化类综艺走入了同质化的怪圈。

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歌》、江苏卫视的《成语中华》、安徽卫视的《少年国学派》、山东卫视的《国学小名士》,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只要打开电视,你总会在某个台看到类似的“清流节目”。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增多,观众对这类节目的新鲜感也在逐渐消退,甚至产生了审美疲劳。

纵观这些文化类节目,要么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围绕的主题大多是诗词成语、民俗国学,采用问答或者竞赛的形式,再加上专家的讲解;要么借鉴《朗读者》的形式,一边阅读美文,一边讲述美文背后的故事,争取把观众感动得涕泪俱下。看似是不同的节目,实际上节目形式都是“谜之相似”。

相较于娱乐类节目而言,文化类综艺给观众的感觉,就像是吃惯了大鱼大肉偶尔吃到一碟青菜一样,感到新奇又美味。但如果每碟青菜都是一种口味,就只能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了。正在这时候,《国家宝藏》的横空出世,再度让观众燃起了追看文化类节目的热情。

12月3日,《国家宝藏》在央视三套正式播出。截止到发稿前,《国家宝藏》的豆瓣评分已经达到了9.4分,78%以上的评分网友给出了五星好评。令人意外的是,这档文化节目还火到了B站。节目上传刚刚3天,在B站的网播量已达到37.5万,弹幕数也超过了4万。

豆瓣9.4分,《国家宝藏》有哪些创新之处?

随着《千里江山图》在演员李晨演绎的“前世传奇”中徐徐展开,《国家宝藏》的第一件珍宝在观众面前隆重亮相。强大的明星阵容和华丽的舞台效果,丝毫没有掩盖国宝的光彩,引得网友纷纷在弹幕上留言——“太好看了”、“美哭了”。

《国家宝藏》由中央电视台自主研发,创作打磨时间长达两年。节目汇集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的27件文物珍品。据了解,第一季《国家宝藏》共10期,每期节目聚焦一家博物馆,由这家博物馆来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予观众甄选。最终,节目组将以《国家宝藏》为主题在故宫举办一场特展,展品即为最终甄选出的九件国宝。

虽然同样是央视出品的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在题材选择、节目模式和内容表现等方面都跟《朗读者》等节目大有不同。可以说,《国家宝藏》找到了文化类综艺的全新打开方式,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1、文博题材嫁接综艺节目,题材颇具新意

在以往的电视荧屏上,以国宝为题材的电视节目并不稀奇,比如《国宝档案》、《华豫之门》、《鉴宝》、《寻宝》等。但这些节目大多以平实叙述为主,很少以综艺的形式呈现。而《国家宝藏》首次将博物馆拉进了综艺舞台,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

就播出的第一期节目来看,这期节目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内的三件文物——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分别邀请李晨、王凯和梁家辉担任“国宝守护人”,为观众演绎国宝文物的“前世故事”,再为文物寻找到“今生”的接班人,让其亲口为观众讲述自己的痴狂往事。虽然有明星光环加持,但节目的重心仍然放在国宝上,每件国宝的故事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新颖的节目形式,让国宝“活”了起来

以往的文化类节目,多数都以演播室录制的形式为主,节目形式比较单一,因而很容易让观众失去新鲜感。《国家宝藏》在节目形式上有明显的创新,既有在演播室录制的环节,有拍摄的文物纪录片,还有演员们演绎的小剧场,多维度地讲述每件国宝背后的故事。

就拿首期节目的第一件国宝《千里江山图》来说,在小剧场环节,李晨等演员演绎了这样一段“前世故事”:李晨饰演的宋徽宗,因为一幅“踏花归去马蹄香”的画作,深为赏识天才画家王希孟,特许他在宫中完成《千里江山图》卷。但王希孟却因此受到了奸臣蔡京的妒恨打压。直到数月后,这幅绝世画作完成,徽宗转而将《千里江山图》卷赐予蔡京。在北宋覆灭后,天才画家王希孟也自此消失。

这个“前世故事”,实际上来自于画中蔡京的那一段儿题跋,节目组根据这段题跋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成就了这个精彩生动的小故事。虽然有不少虚构成分,但通过戏剧的形式来讲解国宝的背景故事,比专家枯燥的讲解要生动得多,也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了解“前世故事”之后,节目还为这件国宝找到了“今生”的接班人,让他们到演播室讲述自己的故事。自称是“好色之徒”的冯海涛,专注《千里江山图》卷的青绿之色长达四年,耗时两个月时间复制了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卷。而“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唯一传人仇庆年老先生,在深山老林独自寻找矿物颜料,探索让颜色“千年不腐”的秘诀,令人十分钦佩。

以往说起博物馆,或者说起文物,总会让人想到历史的冰冷。但《国家宝藏》通过新颖的表现形式,让这些国宝真正“活”了起来。正如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所说,要让观众意识到,文物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关联,这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3、兼具专业性和娱乐性,符合年轻人审美

以往的文化类节目,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就文化谈文化”的套路中。观众在节目中看到专家滔滔不绝地讲述专业知识,却很难引发自己的共鸣。这类文化节目把观众的感受隔离在外,最终只能让节目变成了一种“自娱自乐”。

《国家宝藏》并没有重复这种套路,而是将“高大上”和“接地气”融合了起来。专业性方面,节目组除了邀请了9大博物馆的馆长,还找了一些文博界的大V参与创作。同时还请北大考古系的老师和博士生们作为长期顾问,共同把关节目内容。节目完成后,节目组会将制作完成的节目送到相关博物馆(院),由博物馆(院)组织专家集体看片把关内容。在第一期节目精剪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就组织了20多位专家把关内容,以免出现史料硬伤。

尽管题材严肃、把关严格,《国家宝藏》并没有沦为无聊的“说教片”,而是采用了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努力贴近年轻人审美。尤其是首期节目的第二个小剧场,故事内容和演绎形式轻松好笑,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

在这个小剧场中,王凯饰演“傲娇”的乾隆,执意烧制“瓷母”各种釉彩大瓶。这是乾隆时期制造的一件集前代之大成的瓷器,集齐了17种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工艺和题材,因而外表看来有些浮夸。

乾隆的这种“农家乐式”的审美,气得王羲之和黄公望穿越过来diss他,就连雍正也忍不住吐槽儿子的审美,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官方吐槽,最为致命”。而乾隆依然是“谜之自信”,坚持要制作这个瓷器。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自发制作了乾隆表情包,为这档节目吸引了不少新观众。

4、震撼的舞台效果,抓住观众的眼球

虽然《国家宝藏》并没有让国宝真正走上舞台,但节目组用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化解了这一难题。据报道,《国家宝藏》节目组将所有舞台主视觉都设置在一块堪比IMAX银幕的巨型LED环幕上,再辅以灯光投影等,这种舞台效果在以前的国宝类节目十分少见。

尤其是在国宝的“前世传奇”的表演环节中,9根底面1平米见方,高达6米的透明冰柱前后、上下变换位置,利用华丽纷繁的台型变幻构建出多维立体的舞台空间,呈现出精致逼真的场景效果。这种视觉上的极致冲击力,让《国家宝藏》赢得了众多观众的点赞。

5、借势B站东风,促进口碑发酵

或许是因为看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化类纪录片在B站的一夜走红,央视意外地在B站开通了“央视综艺官方”账号,上传了《国家宝藏》节目,并在微博上发布公告,引导B站用户用弹幕的方式评价节目。

事实证明,央视的这一选择是正确的。上线不到3天,《国家宝藏》在B站的网播量已超过37万,弹幕也多达4万余条。不少追看这档节目的B站用户,都成为了节目的“自来水”,开始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安利”这档节目,进一步让节目扩大了影响力。

《国家宝藏》的高口碑,给其他文化类综艺带来了不少启发。文化类综艺的节目内容可以保持严肃性,但表现方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有趣生动的,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观众的心。同时,也无须低估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实他们也期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会因为传统文化之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国家宝藏》的爆红,正是一个明证。

当然,这档综艺节目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观众认为,节目对文物的介绍不够深入,不如从《鉴宝》学到的知识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文化类综艺集体陷入同质化怪圈的时候,还能看到《国家宝藏》这种勇于在题材、节目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并能主动走近年轻观众的文化类综艺,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这种敢于创新的态度,值得国内所有综艺创作者借鉴。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一夜爆红的《国家宝藏》 会带领文化类综艺走出同质化怪圈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文化类综艺同质化严重 《国家宝藏》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文化类综艺同质化严重 《国家宝藏》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节目,文化类,观众,综艺,国家宝藏,国宝,形式,文物,博物馆,故事,乾隆,题材,李晨,综艺节目,千里江山图,央视,专家,小剧场,节目组,审美,大会,同质化,弹幕,美文,王凯,王希孟,蔡京,中国诗词,内容,国学

2010-08-10 #经典故事

《一千零一夜》走红背后的中国文化综艺蓝海

《一千零一夜》走红背后的中国文化综艺蓝海

综艺,文化,节目,观众,梁文道,中国,市场,电视,内容,观众们,一本好书,开卷八分钟,方式,时代,电视台,娱乐,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文化类,平台,书籍,主持人,书信,受众,嘉宾,同质化,圆桌,形式,数量,文物

2009-04-05 #小故事

人文类综艺热播 “文化大叔”启迪青年思潮

人文类综艺热播 “文化大叔”启迪青年思潮

故事,节目,刚刚好,文化,观众,内容,综艺,张绍刚,人文,古文,趣味,综艺节目,市场,主持人,人们,名人,嘉宾,学者,小伙伴,文娱,思维,弹幕,思想,时代,空白,知识,矩阵,群体,聊斋,脱口秀

2016-10-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浙江卫视讲好故事 打造文化综艺类节目新标准

浙江卫视讲好故事 打造文化综艺类节目新标准

节目,故事,中华传统,浙江卫视,方文山,罗俊,龚鹏程,蒋方舟,老故事,中华,国字,品牌,中学,名人,励志,全国,代表队,导师,文化,拼图,梦幻,方式,综艺,类节目,现实,特色,细节,多元化,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

2020-09-16 #经典故事

《神奇图书馆在哪里》收官“小而美”的文化类综艺正在崛起

《神奇图书馆在哪里》收官“小而美”的文化类综艺正在崛起

图书馆,综艺,节目,文化类,观众,在哪里,市场,话题,内容,嘉宾,打卡,流量,美学,刻板印象,搜狐视频,高晓松,马伯庸,一本好书,后马,大卡司,中国,上线,一家,出路,书局,主流,之本,人物传记,书店,书籍

2012-11-26 #故事阅读

如何评价综艺节目《小镇故事》? 作为文化类的节目有哪些优缺点?

如何评价综艺节目《小镇故事》? 作为文化类的节目有哪些优缺点?

小镇故事,节目,问题,文化类,综艺节目,优缺点,评论,屈峰,郑永春,有哪些,广告,江苏卫视,史军,大卫,奥拉夫,尔顿,斯塔普,李健,纪连海,陈果,歌者,好的,世界,人文,互联网,企鹅,内涵,图片,叔叔,品牌

2020-08-07 #经典故事

《小城故事》宣传片首度曝光!浙江卫视全新文化类综艺打响2018

《小城故事》宣传片首度曝光!浙江卫视全新文化类综艺打响2018

小城,小城故事,文化,李健,学者,宣传片,智囊团,史军,屈峰,李诗颖,纪连海,郑永春,陈果,上线,历史,成员,特色,领域,浙江卫视,观微,金立,在时,一城,想家,探索之旅,意境,专家团,一物,中国,代表

2009-12-16 #故事阅读

电视节目要讲好“中国故事”

电视节目要讲好“中国故事”

电视节目,节目,中国,电视台,问题,广电总局,卫视,低俗化,国家,才能,文化,传播,翟惠生,中国故事,互联网,同质化,市场,故事,文艺,载体,专家们,传统文化,旅游卫视,旅游类,有文化,习近平,扎扎,方文山,时统宇,专家学者

2020-08-12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