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关于长生不死的警示故事没有终点的生命书评

时间:2016-05-03

没死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83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一、贝格伯德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出生于1965年,今年已经50多岁。他在当代法国文学界是一个幸运儿,一个异类,他是位声名鹊起的作家,但他实际上是位广告人,写作只是他的副产品。他的私生活也惹人诟病, 吸毒、离婚、酗酒一样不少。他最成功的小说《99法郎》是一本以作者自己为主人公的讽刺小说,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名叫奥克塔夫,我身上的服饰都是专门定制的。我是个广告人:不错,我污染这个世界。我就是那个向你们卖垃圾的家伙,让你们梦想那些你们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我用最新的时尚来毒害你们,而新时尚的好处就在于无法维持,总会被另一个更新的时尚所淘汰。我的神圣职责就是让你垂涎欲滴。在我们这一行,没人希望你们幸福,因为幸福的人不消费。”

读者会觉得它不是什么虚构小说,而是一份揭露广告业秘密的报告。在这里试摘录几条:

“牙膏本身没有任何益处,因为牙齿的维护都在牙刷的动作上,牙膏只是让你口中的气息新鲜而已”;“包装用的铝纸比石棉更具污染性”;“防晒油的配方自从二战以来就没变过,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得黑素瘤”……但是,我们仍然会被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牵着鼻子走:“如果我在你所居城市的墙上吹嘘某某牌酸奶怎么好,我敢保证你肯定会买。你以为你拥有自由的意志,但总有一天,你会在一家超市的货架上认出我的产品,你会买下,为了尝尝,就这样。请相信,我了解我的工作。”

然而,这仍是一部小说,并且颇具深度。贝格伯德在联合文学奖颁奖仪式上说:“我相信故事的虚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理解当前的世界。”他在接受法国媒体的采访时则说过另外一段话:“在当代小说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分界,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那个朦胧区域。我喜欢的所有作家,从杜鲁门·卡波特到艾玛纽埃尔·卡莱尔,都喜欢在这个主题上进行探讨。虚构一个假想的世界时,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当您描写您工作的那个公司时,就会被炒鱿鱼!写自己的生活比全盘虚构更危险。”他正是因为《99法郎》一书被炒了鱿鱼。

所以,他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本法国小说》、《爱情持续三年》无不采用这种形式。是小说,却在写自己。故事里充斥着自己真实的生活,然而却又不是自传。真真假假,读来读去,最后不知是蝶还是庄周。

2013年,贝格伯德应“中法文化之春”项目的邀请来到上海,他在专访中说道:

“在40岁之前,我们不太会说不,40岁后我们学着说不。”“在生活方式上我不是传统的人,但在变老的过程中,我却越来越怀旧了。一个男人的生活分两部分,一半面向未来,一半回望过去。今天我更感兴趣的是,我出生前发生的事情,面对过去我很神往,面对未来我却感到恐惧,很快我就要死了。”

在武汉参加活动时,被问及该怎么理解“写作对我来说就是失去”这句他的名言时,他又说道:

“我的人生,大概就是我写作的灵感。很多时候,写东西让我记住一些事情,也让我忘记一些事情。这是很矛盾的一件事情,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怎么去解释。有时候,情绪积压久了需要释放,需要丢掉一些东西才能更轻松一些,这个时候我会写东西,写完之后就好像你跟它再无关系。所以写作对我来说就像是良药。”

这大概就是本书——一个追求长生不死的故事由来。本书继承了贝格伯德的写作风格,依旧是自己的生活,依旧真实到令人恐惧。或许人类在生命科学的研究多少已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这本关于人类长生不死主题的小说无法分类,竟然被作者归结为“非虚构型科幻”小说。也许贝格伯德通过写作本书暂时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从我读到的内容来看,我是这么认为的。

二、贝格伯德的语言风格

贝格伯德的语言既直接又尖刻、毫不留情,既对着别人,也朝向自己。

广告的力量要比个人抵抗力大的多。我们这一代人,铺天盖地的广告鼓动我们去吸烟,后来国家发起抵制烟草的运动。你们这一代人呢,就是要和糖和盐作斗争,因为你们小时候,总有人拿糖果汽水薯片诱惑你们,如今又有人掀起宣传运动,号召人们少吃过甜过咸的食品。西方就是一个制造精神分裂的工厂,有人鼓动他去消费,然后又让他萌生一种罪恶感。

他还毫无忌惮地说笑话。

你知道胡萝卜为什么是橘黄色的吗?是为了插到你菊花里吗?

不过,在他没有亮出毒牙的时刻,他的文风也很温柔。比如本书的开头。

要是夜空晴朗的话,我们每个夜里都能看到死亡,只需要抬眼仰望星空,陨灭星球发出的光芒穿越整个银河系,遥远的星星也许早在几千年前就陨灭了,却依然在苍穹里发出光芒,给我们带来最后一丝回忆。

几乎每一章的第一页都引用的我喜欢的作家,最开头是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第二章布尔加科夫《白卫军》,第五章是茨维塔耶娃。

有时候,他还有一些让人感同身受的警句,即使是在这本主人公除了永生什么也不缺,有点像科普读物般乏味的小说里。

看到这一切,我仿佛看到罗密小时候做过同样的事,又仿佛看到我小时候在纳伊掀翻桌子的场景,这是我第三次看到自己的童年,以后还会看得到,而且永远看得到,一个接一个的孩子让我返老还童,每降生一个新生命,我就复活一次。 三、“如今科学比虚构还要疯狂”

书中描述的是世界性社交软件席卷全球后的大众生活,还提到了2017年特朗普总统的就职场景。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科学细节也都非常新,作者声称:

“这部小说所描述的所有科学细节都刊载在《科学》或《自然》杂志上。我与医生、研究员、生物学家及遗传学家的谈话都是根据2015至2017年间采访他们的录音整理的。本书所提到的参与会谈的人员名字、企业名称、地址,他们的科研发现、初始实验、机器设备、药物及医院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有我自己的亲属没有用真实姓名,以免他们为难。”

也许作者真的萌生了长生不死的念头,并且去努力实践了一下。不过,谁知道呢?

(一)“我的复活是在巴黎开始的。”

小说的主人公一如作者本人,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上流阶层的一员。小说的情节开始于简单的一段对话。女儿问他:“爸爸,所有人都会死,我的理解对吗?……爸爸,我不想让你死。”主人公没有勇气对她说“我将来会死的。”但他也知道,女儿不喜欢听谎话,于是他说:“从现在开始,咱们家不会再有人死了。”主人公的生活毫无任何奇妙之处,但他还是更想让这样的生活持续下去。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并不讨厌死亡,而是憎恨自己的死亡……我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两个女儿不应该成为没有爸爸的孤儿。生命总要终结的,但我不接受终结。”

接下来,就该他去兑现这个不着边际的诺言了,这就是本书的大部分内容。

(二)真实的科普章节(一到五章)

故事由此开始,读者仿佛在读一部大部头的生命医学前沿研究报告。主人公第一站去了瑞士基因组诊所,医生向他解释了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是如何延长人类寿命的。并向他解释说:

“虽然有人想搞进化基因组学,但却不知道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每次给基因组引入新的东西,都要首先看这将给进化带来哪些损害。如果真想改进人类基因,应该由整个社会来作决定。”

在这里他也并非毫无收获,他认识了医生的助手——后来的妻子,并给他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并且看到了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序言里的话:“任何蔑视造物主创世机制的做法都是最恐怖的行为。”这句话可谓意味深长。

接下来,主人公迈上了追寻长生不老的正式旅途,第一步是到明星们都喜欢去的乔治·蓬皮杜医院功能医学监测科体检。检查结果是他的肝不好,医生对他异想天开的不死梦并未太认真。于是他踏上了第二站——去找他的心理医生恩基杜夫人。他向夫人诉苦说:“在科学发现长生不死的秘诀前死去太不幸了。应该能坚持到2050年,但从法国人期望的平均寿命值看我顶多活到2043年。我属于正常死亡的最后一代人,但我想成为第一代长生不死者。”医生对他的想法嗤之以鼻,但仍向他介绍了以色列研究细胞更新的布甘尼姆医生。

布甘尼姆医生提供的方式——注射干细胞并不是为了停止衰老用的,而是用来治疗疾病的,用在正常人身上会引发肿瘤。他还用犹太人的方式开玩笑说:

“也许再过二三百年,我们有可能会延缓人衰老的过程,但我认为,到那个时候,地球也就灭亡了。鉴于我们目前对待环境的方式,恐怕再过一百年,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因为地球将毁灭,而人类也将随之一起毁灭。因此没有必要再为长生不老这件事去操心了。”

接下来主人公马不停蹄,对全家进行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分析,同时为女儿购买了一个日本产的白色仿真机器人 。并预约参加纽约瑟莱克蒂斯公司转基因商务活动“21世纪晚宴”,据说出席晚宴的嘉宾没有人想在2200年前死去。在此之前,他计划前往奥地利的维瓦·迈尔健康疗养中心——著名排毒圣地,特色为洗血、洗肝、洗肠子、数字排毒法、激光静脉血液疗法、消化系统排毒,计划来这里休息一番,然后再去纽约实施永生计划。

(三)半真半假的章节(六到九章)

第六章一开始,作者就描绘了一幅科幻的图景。

“转基因人类”的诞生——DNA可以编辑、大脑数字化、胚胎基因修复、细胞及血液恢复青春、脑改善。第一步是在2016年实现神经元与网络连接,当一小部分人与谷歌相连后,地球上的其他人很快被打回到穴居人状态。2020年开始基因编辑处理第一批婴儿,新人类——也就是超人。随后,新人类对智人展开了一系列屠杀,以解决人口过剩和气候变暖问题。2030年实施化学灭绝行动、血液战役,2051年第一次长寿之战,智人宣告灭绝。

这个恐怖故事完全可以独立写成一本书,不过作者只写了一页,话题就重新回到了2017年。在瑟莱克蒂斯公司的晚宴上,科学家安德烈·舒里卡表示:可以从诱导多能干细胞入手,造出完美修改过的个人,也就是说,培育超人。移植器官则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如打印出新肝脏植入体内。也许,人类不久将能打印出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过,在2040年以前,长生不老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家洛朗·亚历山大说道:

“是的,罗密(男主角的大女儿,12岁),你也许是最后一代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在一起才能生出来的人。后人类很快将以试管、克隆、生物打印等方式降生。这样会更可靠。只要编辑好胚胎,就能造出完美的生命……再过50年,回想起以往人是偶然造出来的,大家都会觉得好笑。大家甚至会嘲笑那些没有经过基因修复的人。那句骂人话‘BITCH养的’将被另一句损人的话取代,这句话就是‘凡夫养的……未来的生物学家将从零开始起草自己的文本,接替上帝来造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上帝造出了人类,现在该轮到人类去造物了。”

于是,男主角通过安德烈·舒里卡的公司,将全家的人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冷冻保存起来,等到将来再做处理。就好比冷冻卵子一样。同时,这家公司正在研究利用艾滋病病毒特性,把遗传物质带到细胞中。艾滋病毒是病毒界的法拉利,它能以极快速度传递各种基因。

在第六章的结尾,2017年7月20日,男主角购买的机器人流露出了情感,东京软银机器人技术公司为之雀跃,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第七章开始了,男主角拜访了另一位科学家乔治·丘奇——哈佛朗伍德医疗区任韦斯研究所所长。在等待会面时,主人公开始了对未来的幻想:

“在一个没有死亡的世界里,当务之急是要禁止繁衍。哪个人有权繁衍,甚至可以一直活下去,该由谁做决定呢?长生不死的人口不能再增长了。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没有死亡的地球人就得去过定量配给的生活。定量配给制将成为社会准则,政府将立法让可卡因消费合法化,甚至鼓励人们去消费可卡因,以遏制年轻人的食欲,并把老年人清除掉。”

主人公认为,一个寿命较长的社会群体将导致人口数量骤增,其实现实未必如此。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人口变化中心主任Jane Falkingham发现,在更长的时期内,出生率才是人口增长的引擎,而不是死亡率。

乔治·丘奇的公司正在进行几项关于长生不死的研究。第一项是研究长寿者的DNA;第二项是逆转衰老。因为改变生殖谱系的伦理规范极为严格,相对而言研究逆龄生长比延长人的寿命更容易一些。研究发现,将NAD植入生命体后可以逆转衰老。然而,要让这产品起作用,要不分白天黑夜每隔15分钟吃一粒,因为人一刻钟就把它排出去了。要不然就挂一只注射泵。所以这项成果没有可操作性。此外也可以使用转录因子,利用该因子将细胞重新编辑成干细胞,让细胞恢复青春。即这是一次重置。不过,这种细胞层面的发现最多只能用来治病,和长生不死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丘奇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年轻的血液让血液恢复了青春,并让所有器官都变得年轻。可以直接注射年轻人的血液来返老还童。应该是血液里某种成分起了作用。不过疗效仍在实验之中。

“这是进行科学验证的唯一方法。”丘奇接着说道,"市场上的许多疗法都是骗人的。 所有没有经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验证的都是在招摇撞骗。“

关于年轻人的血可以让人变得年轻,这可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现实中已出现好几年的。2016 年 8 月起,Ambrosia公司开始为年龄在 35 岁及以上的人提供一项“血浆治疗”服务,即为他们注射从 16 25 岁的年轻人体内提取的血浆。Ambrosia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神的食物,也是奥林匹斯山诸神得以永生的源泉。公司成立于2014年,业务只有一项,就是一个叫做“年轻血液计划”的临床试验。这个项目要招募600名35岁以上的志愿者,在2天里输注1.5L血浆,血浆来自16 25岁的年轻人。 参与“年轻血液计划”成为“志愿者”要交纳8000美元,显然,有钱人才是Ambrosia公司的目标客户。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就是客户之一,甚至有媒体写道:“彼得·蒂尔每个季度都会花费40000美元,从一名18岁的年轻人那里获得新鲜血液。”

该公司宣称,通过输注年轻人的血浆,不仅可以让人健康长寿,而且可以治愈与衰老相关的诸多慢性疾病。 英国著名期刊《新科学家》做了相应报道:注射过年轻人血浆的老年人,其体内与癌症、阿尔茨海默氏症以及心脏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有显著改善。不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科学家Irina Conboy表示,经常给老年人输“异体血浆”是不安全的,他们的免疫系统如果过度激活,会导致自身免疫性或炎症性疾病。美国食品药品监理局(FDA)已警告说消费者购买年轻人的血液来改善健康并不是一个好主意,目前,该公司的此项输血服务似乎已经暂停。

回到小说。丘奇指出:衰老是由8 9种不同原因造成的,端粒缩短外,还有线粒体氧化、细胞非代谢性、血液等原因。冷冻脐带血干细胞比IPS细胞更安全,打印器官容易有错误和瑕疵,不如利用发育生物学,也就是用动物去制作人相匹配的器官。想长生不死,最大的问题不是器官,而是大脑,大脑的差别太大了,我们的记忆力无法转移到猪脑子里。

然后主人公就顺理成章提出了一个谷歌首席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提出过的问题,能否将人大脑里储存的东西到硬盘里。对此丘奇回答说:如果存储在DNA里是可以的。

在这一章末尾,主人公12岁的大女儿宣布要和已拥有人类情感的日本机器人结婚。男主角最终同意了。他接着约了克莱格·文特尔的全基因组私立医院,先是扫描大脑,把他的神经元复制到数字存储体中,再到硬盘中。 原理是这样的:假如能把一部数字电影存到活细菌的DNA里,那么就有可能把人大脑中全部信息融入到一个DNA中,再到大容量硬盘里。

也就是说:

凭借电子芯片,我最终摆脱了人的肉身,电子芯片里就贮存着这段故事,你们读到的带有生命的文字将确保我永垂不朽。)我大脑的副本以A、T、 C和G 碱基对形态储存在一个U盘里,同时还储存在一个小型机器人里,机器人配备网络摄影机,待我的肉身废弃不用时,小型机器人将继续维持我的生命。当然,装着我心智的人形机器人不会有我的外表,但它会把我的幽默、记忆、蠢行、态度、意见、信仰,以及我的风格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而且还会定期更新。

同时,借助乔希·博卡内格拉创办的湖迈公司“神经增强术”,女儿和机器人把各自突触融合在一起,让神经元和电子衔接在一起,成为了新一代人形机器人的先驱。

主人公对此评论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一直未见到或者说不想见的东西,其实就是漫威漫画公司及DC漫画公司的超级英雄和变种人所捍卫的那种思想体系。我们都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漫画图书,还是大手笔制作的影片,所有这一切并不是来源于虚构的文学,而是根据人类现状所创作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如今,从遗传学角度看,创造出像金刚狼或布鲁斯·班纳(浩克)那样的巨人是完全有可能的。

现实中,2011年俄罗斯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就发起了“2045计划”,他耗费巨资雇佣了大量科学家,试图研究打造真实版的“永生人”。这个创造“新神”的计划分成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发一个由人类大脑控制的机器人; 第二阶段:人去世之后,将大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从而延续他的生命;第三阶段:将人类大脑里的内容上传到一个人造大脑里; 第四阶段:打造一个全息影像版的“虚拟人”,它具有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感情,理论上它将实现永生。 这种通过新技术造神的方法被称为“超人类主义”。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也同样跃跃欲试。继电动汽车、太空火箭、超级高铁之后,2016年7月,马斯克在旧金山成立了神经技术公司Neuralink。Neuralink试图把人脑与计算机融合在一起。 如此一来,即使肉身死亡,你也可以把意识上传到另一个新的载体,实现永生。

(四)转折

至此,主人公该试的都试过了,返老还童只剩下一条路还没尝试——输年轻人的血。这时,妻子在争吵中提醒他:

“你想战胜死亡,是为了不受命运的摆布,而不是为了活得更幸福。你根本就不知道幸福的真正含义!我们医生的使命是拯救生命,并不是战胜死亡。一个没有终点的生命恰似一个没有目标的生命。”

当然,主人公不为所动,他前往蒙特利安布卢舍医院接受输血疗法。这家医院由杰西·卡马辛创办,卡马辛医生坚信年轻的血液是最棒的返老还童剂。年轻的血液威力无穷,甚至比毒品还厉害。主人公重新变得年轻起来了。消息被捅上了报纸,硅谷所有的暴发户涌向这家医院。很快,年轻人的新鲜血液不够了。

“只要有市场,就有人去供应,有人开始到南方寻找资源。有钱的老家伙们肯花费一大笔钱,把年轻的鲜血输到自己血管里。血液买卖很快就转变成黑市交易,黑市席卷美国和墨西哥,接着又在东欧蔓延开来。次年冬天,血液黑手党就发展壮大起来……有些器官走私集团开始猎杀所有20岁以下的年轻人。”“长生不老的问题是,它需要去盗用其他人的身体。我体内的新鲜血液并不是我本人的血液,但它比我原本的血液更好,更纯洁,更清新,更优质,但我已不再是我自己了。其实只要认真思索一下就够了:智人想长生不老的唯一希望就是杀死他自己的孩子。甚至连上帝都把他的孩子钉死在十字架上。我绝对无法依照上帝的样子去做……为此,我病倒了。”

主人公需要年轻人的血液来维持自己的年轻,也就是说,需要掠食下一代的血液,而下一代,也就是男主角的孩子一代。他最初想获得永生,是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孤儿。现在却需要靠杀掉下一代来维持自己的长生不老。这不啻是种讽刺。

“在给我输的加利福尼亚年轻人血液当中,有被病毒感染过的,使我患上一种罕见的肝病,无法治愈。”

又是一个讽刺,一个千方百计谋求永生的人,却正因此提前走向了死亡。在临终前,主人公和神父进行了对话:

神父:回击超人类的(人造出上帝),恰好是基督(上帝造出人)。你应该去传播你的故事。男主角:一个想长生不死的人,最后却死掉的故事……”神父:假如你把这个故事发表出来,结局也许会不一样呢?文学可以超越时间,在这方面你最有发言权。

“正是在这一时刻,我决定把这个故事发表出来,就是你们现在手里捧的这本书,标题就是《没有终点的生命》”“我做了一辈子工作,也创造出一些美妙的作品,但远不如我用精子造出的女儿美。”于是,作者修改了故事。结尾变成了这样——

他从加利福尼亚赶来,此前他报名参加了一项科学实验,让医生给自己血管里注射年轻的血液。但就在要进行试验的那一天,他退缩了,放了对方鸽子。大女儿长高了几厘米,但她身边并没有带着那个日本机器人。 (五)尾声

主人公最终领悟了神父的那句话:“当你接受生命中的礼物时,你就不会再害怕离开这个世界。”也许主人公,或者说是作者,认识到生活绝不是一味地逃避苦难。死亡正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的意义包括拥抱人生的所有体验,生与死、爱与失去。

博尔赫斯也曾写道:“永生是无足轻重的;除了人类之外,一切生物都能永生。因为它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死亡能让人们变得聪明而忧伤,他们为自己朝露般的状况感到震惊。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每一张脸庞都会像梦中所见那样模糊消失。”

也许,人们应当学会接受人生旅程中的喜悦和悲伤,去发现生命的美和意义。因为我们都会出生,也必将死去。

当然,如果有一天人类确实不用再死去——也不用以一部分人血的代价换取另一部分人的永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描述那些是科幻小说的任务。这本书虽然很硬,却并不是科幻小说。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关于长生不死的警示故事没有终点的生命书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青少年最爱读的500个经典成语故事:警示篇》高伟杰摘要 书评 试读

《青少年最爱读的500个经典成语故事:警示篇》高伟杰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商城,产地,奢侈品,商城,钟表,附件,本司,质保,证书及,京东,产品包装,主流,发票,厂家,原厂,商场,商品,图片,情况,客户,市场,新品,竞争力,货物,通知,服务,三包,为您提供,全国联保,可享受

2020-07-24 #故事阅读

真实故事—女人警示录:珍爱生命 远离妈宝渣男

真实故事—女人警示录:珍爱生命 远离妈宝渣男

婚姻 妈宝男 女人 T.T 时候 曼罗 家暴 父母 男人 警示录 巨婴 真实故事 珍爱生命 姑娘 孩子 愚孝 手机 故事 朋友 未婚妻 狗血 母亲 两性情感 到这里 年少轻狂 就这样 开机问候语 买多 英俊 了头

2020-04-29 #故事阅读

真实故事—女人警示录:珍爱生命 远离妈宝渣男

真实故事—女人警示录:珍爱生命 远离妈宝渣男

婚姻,妈宝男,T.T,时候,女人,家暴,男人,父母,巨婴,姑娘,孩子,愚孝,手机,故事,朋友,未婚妻,狗血,母亲,到这里,年少轻狂,就这样,开机问候语,买多,曼罗,英俊,了头,大闹,来吧,爱上,金银首饰

2009-09-10 #经典故事

生命无价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警示录上 视频

生命无价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警示录上 视频

简介,次数,上传者,热爱生命,男孩,雷锋,生命,栾花,时长,苹果树,视频,乔安山,作者,母亲,笑看人生,人生,乡村,园林,邹越,一起玩,影片,世界,南非,地方,学生,宇宙,格式,房子,果树,素材

2008-12-27 #小故事

安全警示小故事观后感

安全警示小故事观后感

安地,观后感,亲情,妻儿,目标,家庭,生命,爱情,朋友,父母,生者,电力行业,电力,行业,盼望着,警示,回家,工作,安全生产,亘古不变,上班时,人来讲,只有一次,什么呢,他身上,最珍贵,生命中,这一切都,还有些

2020-05-12 #小故事

《中华寓言故事》价格 目录 书评 正版

《中华寓言故事》价格 目录 书评 正版

主题,故事,寓言,中体,借喻,结构,手法,意义,教训,真善美,道理,风格,警示,熏陶,中得到,使富有,孩子们,教育意义,让孩子,在给

2020-09-24 #故事阅读

故事中的智慧五卷书书评

故事中的智慧五卷书书评

故事,狮子,智慧,寓言,五卷书,中国,人物,人们,古印度,低层,兔子,战争,才能,白鹭,百姓,粮食,警示,社会中,中得,若大,中大,中分,世人,大人,后人,为人处世,井边,以少胜多,伙伴,例子

2020-09-23 #经典故事

醒悟警示人生哲理小故事大全

醒悟警示人生哲理小故事大全

父亲,巨石,王子,一条腿,人生哲理,费迪南,警示,小故事,两条腿,大臣,老大,兄弟,大全,国王,大学,大哥,生命,小王,拐杖,文档,石头,老二,犯错,生活,一个说,五个孩子,他们家,才可以,考上大学,了学

2019-08-18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