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钩沉|河北海盐博物馆:讲述中国盐的故事

时间:2016-02-01

□记者白云[阅读提示]在渤海湾,小城黄骅,自古就有鱼盐之利雄天下的优势

提示:本文共有 54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当地村民刚捐赠的石权。

□记者白云

[阅读提示]

在渤海湾,小城黄骅,自古就有“鱼盐之利雄天下”的优势。

春秋时期,这里就开始“煮海为盐”,秦始皇时期,这里因鱼盐丰饶设置柳县,西汉时期这里又成为全国首批设置的38处盐政县之一。

黄骅市内的章武城遗址、海丰镇遗址、唐代煮盐遗址,再现了数千年前的“万灶青烟皆煮海”的盛况,也是历朝长芦盐场煮盐的重要基地。

“傍海煮盐”的盛况至今还在延续,只是煮盐工艺仍在不断升级。

2009年,一座以海盐为主题的博物馆在黄骅市落成,这是全省首家盐业博物馆,也是全国三大和盐有关的博物馆之一,更是国内展示全国各地盐业发展资料最全的博物馆。

灰晒制卤工艺。

1

涵盖了中国三大制盐工艺的专业博物馆

“千灶煮海凝玉屑,万畦纳潮起雪山”,这描绘的是一幅壮阔的煮海为盐场景。这副对联张贴在河北海盐博物馆的门口。

这家以盐为主题的博物馆,坐落在黄骅市繁华的渤海路上。3月13日,正值上班时间,博物馆外车水马龙、人声嘈杂,但走进2000多平方米的海盐博物馆,一切都安静下来。

博物馆上下三层,分布有一千多件藏品,其中最新的两件石质藏品,静静地蹲在一个玻璃罩子里。石头纹路里满是岁月留下的印痕,因为刚被群众捐赠来,博物馆还没来得及给它们贴标签写说明。

这两件藏品一大一小,为上细下粗的圆台形,上面造型为银铤钮状,与常见的秤砣形状相仿,均由石灰石制成。大的底部直径为24厘米,上部直径为21厘米,高21.5厘米,重43斤;小的底部直径为22厘米,上部直径为19厘米,高20厘米,重34斤。

河北海盐博物馆馆长张宝刚介绍,2月22日那天,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馆里接到报告说,黄骅市齐家务乡同居村两名群众在家里发现了两件老辈儿的物件,好像是个称盐的秤砣,问博物馆要不要。

“我们赶到同居村,看了看这个东西,感觉文物价值很高。”张宝刚介绍,同居村在明代是长芦盐运司第二大盐场严镇场的衙署所在地,重达43斤的石权正好说明,当地的官盐专卖一度兴旺,他们推测,43斤和34斤的石权应该是一组石权中的两个,可以一次性称量数百斤。

“权是古代的计量单位,盐腐蚀性较高,铜或者铁质权容易被腐蚀影响计量精准度,石权的出现进一步说明黄骅地区制盐业的发达和兴盛。”张宝刚说。

作为一家专业博物馆,海盐博物馆里的很多藏品说不上多珍贵,却在2011年2月,荣获过河北省第二届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业内认为,河北海盐博物馆在全国三家盐业博物馆中藏品最全。

这是因为,这家博物馆冠名并非“国字号”,却涵盖了中国海盐、湖盐、井矿盐三大制盐工艺,并收入了26个产盐省份的现代制盐技术和产品。

在海盐博物馆以“华夏盐踪”为主题的展区,展示的正是中国4000多年的制盐工艺发展史:在海兴古制盐遗址展位,我们能看到制盐所用工具从盔形器到金属器的变迁;从各地的制盐工艺展示,我们能看到从煮海为盐到滩晒制盐的发展。

人类自古就对盐极为重视,这是因为盐的存在关系国计民生甚至国运兴衰。

在“煮海为盐”场景,模拟现场炉膛的火栩栩如生,似乎让游客能联想到史书记载的“万灶青烟皆煮海”的壮阔场面;板晒场景,两名工人抬着工具能依稀看到洁白的盐粒已经初现架板;推着独轮车的盐工手臂青筋暴起,却看着满地盐晶面带微笑……

展厅里还有关于全国各地的盐品种展示,有雪白的大块盐花,有类似水晶的晶体盐,也有土色的大粒盐,更有采自甘肃的大块天然芒硝和青海的大块矿盐。

在这个展厅内详尽地介绍了盐的分类、盐的妙用、盐与美容,及世界各地的盐,还展出了大量盐的衍生产品,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和游客互动,向游客展示了人类在寻求盐的精制和产量过程中,所走过的每一步。

河北海盐博物馆展示的盔形器。

2

让人们看到盐业一路走来的变迁

尽管并非周末,海盐博物馆里仍有来自外地的游客,正认真听讲解员讲解。游客们面前,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陶制品。

这是海盐博物馆一件“年纪较大”的盔形器,是古人早在春秋时期就使用的人工制盐器具。这个类似头盔的陶制品,高不到30厘米,直径约为20厘米,纹路里还残留着白色的盐碱。

盔形器上尖下圆,用支架进行固定后,倒入海水下方加热煮沸后就可以析出盐。这是黄骅一带,较早利用海水煮盐的实证。

“早在1989年黄骅博物馆成立时,我们就划出区域专门做盐的展览。2004年筹建海盐博物馆时,我们就想通过博物馆的展品,让人们看到盐业一路走来的变迁。”河北海盐博物馆原馆长魏兰香介绍。

这一初衷在海盐博物馆得到了充分体现。

随着提炼金属技术的提高,金器开始应用在制盐中。博物馆展示的古人利用盘铁煎盐的一幕,再现了工艺升级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炉灶内大火通红,工人弯腰向其中添加木柴,平整的盘铁挂在灶上,另一名工人提着木桶向其中倒入海水……借助现在声光效果,观众们仿佛可以听到看到,沸腾的炉火中,盘铁上刺啦作响,洁白的盐晶瞬间出现。

张宝刚介绍,在古代,盐业加工、销售都属于官方专营,史书记载,明代老百姓有民籍和造籍之分,后者中就包含盐民。为了防止盐民私自制盐,官方将硕大的盘铁切割成不规则的几块,由不同的盐民收藏,制盐时才拼接在一起,将盘铁烧至高温,利用卤水泼到盘铁上瞬间蒸发来完成煎盐。

海盐博物馆收藏的几块官盐印板也非常珍贵,其中清代的湖南盐法长宝、清末的解州盐运税、解州贡盐印板等,都是官盐禁止民运的代表。这些可能扣在麻袋或者船只上的印板,是为便于运输过程中查验。

循着博物馆的布展,观众可以看到制盐技艺的发展脉络。即使到了当代,制盐工人穿着胶鞋在盐池中种盐也并非轻松的工作。而古代,盐,更可以关系一城一地甚至国运的兴衰。

“春秋时期,齐桓公煮海为盐,以鱼盐之利雄霸天下,黄骅当时地处齐国北部,盐业自此兴盛。”张宝刚介绍。

海盐博物馆最能代表黄骅一带盐业发达的藏品,是一枚重达50两的银铤。日久年深,这枚银铤早已不再是鲜亮的银白色,而是黯淡发黑。“这是当时的海丰镇盐使司要上交国库的专用官银,是用官盐税收的碎银铸就的,并不在市面上流通。”张宝刚说。

海丰镇遗址位于黄骅市东25公里,据《盐山新志》记载,“海丰镇在天津未兴之前为海口第一繁荣之区,为繁盛之区皆以行盐故也……至元盐业不振,渐为废墟。”

历史上,海丰镇一带曾被称为柳县、章武县,在唐朝时,官方将零散的民间制盐纳入管辖,海丰镇就此形成制盐规模。这枚50两重的专用银铤,就出土于海丰镇遗址。

尽管为了争盐之利,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起和盐有关的战争。但富庶的盐商和管理盐运的盐官,也带来了建筑和文化的繁茂。

谁能想到,盐商还会推动戏曲的发展?在海盐博物馆,“盐和戏曲”专题乍一看让人觉得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读了介绍,才明白盐的推动作用。

比如徽州盐商富甲一方,经济的富庶带动了文化消费高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徽商纷纷蓄养戏班,不惜重金打造徽剧,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机会。歙县大盐商江春,就是一位品位极高的戏曲鉴赏家。

海盐博物馆院中还有一块明朝的碑文,详细记载了一位叫韩应龙的盐运史,买地收租供养当地的孤儿,这个孤儿院叫先斯院。先斯院瞻田碑文记载了详细的土地亩数,担心其死后佃户赖账。原本叫马里通庄的村子,也因官方立碑而改名官庄村至今,并在当地传为美谈。

海盐博物馆收藏的银铤。

3

为建馆走访26个产盐省份

目前,国内和盐有关的博物馆主要是江苏盐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四川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以及黄骅市的河北海盐博物馆,这三地都是中国制盐史上有代表性的产盐区。但展示全国各地盐业发展资料最全的,就是河北海盐博物馆。

为什么这座小小的博物馆,馆藏会涉及全国所有产盐区?这就要从海盐博物馆的筹建说起。

今年75岁的魏兰香,已于1999年退休。后被返聘担任黄骅博物馆馆长,直到2013年12月才再次退休。2006年她主动请缨筹建海盐博物馆时,已然六十有三。

这位从二十出头就骑自行车下乡宣传收集文物的老文物工作者,回忆起建馆的初衷,不禁眉梢一挑。“当时就琢磨,长芦盐场咱黄骅这儿是起点,海丰镇遗址咱这儿是‘国保’,有着几千年和盐有关的文化,我们想建一所博物馆能让人们看到海盐的变迁。”

早年筹建黄骅博物馆,泼辣的魏兰香就骑着车子到各村的大集上举着喇叭吆喝征集,是文物就要。可到筹建海盐博物馆的时候,从黄骅博物馆直接转过来的文物并不多,到底这家专业的海盐博物馆该怎么建,老人反而觉得心里没底了。

“虽然说准备筹建海盐博物馆,但我们这几个人,没一个研究过盐,究竟全国的盐业是什么情况,各地产业区有什么区别,也就手头的一点点资料。”魏兰香有点犯嘀咕,于是领着博物馆里的年轻人,开着一辆小面包车先去外地学习。

第一站去的是与河北山海相连的山东。两地同属海盐制盐区,制盐的基本原理就是淡化海水,不管是设备还是技法,两地几乎都是相似的,“这一看,心里有点慌,大家都差不多,这还办什么博物馆?差异化在哪呢?”

出了山东一路折向西北,穿山路过沙漠,在甘肃的高台盐场,车走在路上,只见河床上到处都是大块的芒硝,戴军跳下去就搬……就这样,差异化开始浮现了,博物馆的定位也日渐清晰,他们沿着全国的盐业分布图,走访了全国26个产盐省份,对所见所闻的制盐工艺都进行了拍照和采集标本。

戴军记得,当年在内蒙古吉兰泰镇,一下车他和同事就蒙了:当地已经穿上了棉袄,他们还穿着短袖,冻得直哆嗦。“但那个湖盐太美了,硕大的盐块自然结晶,要多好看有多好看。我们跟当地协调了铁钎、漏勺等一些制盐工具,搬进了车里。”

内蒙古、甘肃、青海……一路走来,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魏兰香累得犯了老毛病,一坐起来就天旋地转,只能躺在面包车的后排座上赶路。“各地盐场收集来的制盐木叉、筛子都在后头,路上又颠,有时候,眼瞅着木叉就卡在我这里……”魏兰香比划着脖子的位置。

“我们一路走访,遇上其他专业博物馆,对人家的布展、摆放物品、灯光等等都研究了一遍。2008年,直到腊月二十九,我们筹建小队才回到黄骅。”对那段行色匆匆的岁月,戴军至今记忆犹新。

除了收集外地的相关资料,黄骅的文物征集工作也紧锣密鼓。

当时听说大左庄有一件铁权要卖,魏兰香赶紧去做工作,几经协调,才把这件铁权追回来,“这是按文物法规定的,好在咱有‘尚方宝剑’。”

就这样,一千多件藏品,包含500多件未定级文物,再加上各地的制盐工具和工艺展示,2009年10月份,河北海盐博物馆在海边小城黄骅市开馆。

如今,海盐博物馆的藏品还在不断丰富,带有科普性质的“神奇的盐”展厅,如今又在升级。盐的故事,还在这座博物馆里不断讲述。(图片均为记者白云摄)

■相关

黄骅制盐业的前世今生

海盐博物馆所在的黄骅市,自古就是产盐区。

秦朝设置的柳县,位于今黄骅市羊二庄镇东南5公里处,将“山海之利尽行开放”,民间煮盐迅速兴起,至西汉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西汉元封元年在全国规划产盐场区,在今黄骅市故县村附近设置了章武县,制盐开始列入官营,制盐所涉及的生产资料——灶地、草荡、牢盆(煮盐用铁锅),均为官有,划归灶户使用,制盐多少,按灶定额,产盐全部交官。

当时,章武县、柳县“盐场林立”,流经柳县的柳河成为官盐西运冀州等地的主要通道,柳县也因此成为“河海交错之大埠”。魏晋南北朝时期,当地盐业也未衰落,反而进一步发展。

唐代中叶盐铁恢复专卖,海丰镇一带盐运繁忙,往来经商的船只经常阻塞了河道,当时得名“通商镇”。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晚来潮正满,处处落帆还”的诗句描写的正是当时盐场林立、商贾云集的盛景。

由此直至元代,当地盐业进一步发展。到元末明初,长芦盐运使司所辖南、北二司各有12场,盐民户籍属地为今河北沧州、盐山、黄骅、青县以及山东乐陵、庆云,是长芦盐业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然而,元代惠民河的开挖,横断并淤塞了柳河河道,使海丰镇运盐水道受阻,其盐业一度衰落,“渐废为墟”。到明初靖难之役,“诸场尽废”,盐业大衰,致使河南省北部地区“民皆淡食”。

直到明永乐初年,随着山西、山东、北京及浙江等地移民陆续迁来,场灶重立,当地盐业才得以恢复,以海丰场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到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官方又迁洪洞、福建、南京盐民来海丰场传授晒盐技术,海丰场率先易煎煮为滩晒,开启了长芦盐区滩晒制盐技术之先河。

其后,长芦盐运使刘思贤询知晒盐利厚,曾减征盐课以资鼓励。可惜此举并未得到明王朝重视,直到清初才得到全面推行,为清代盐业发展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嘉靖后期,盐税苛重,长芦盐区再次陷入萧条,海丰场几近废弃。到清代康熙年间,当地也曾推广晒制之法,大规模开滩晒盐,终因盐路不畅、运输不便,未能持久。到清代末年,海丰场存滩仅16副,全年产盐仅300余包。民国6年(1917年),海丰场干脆被裁废,黄骅境内再无官办盐场,至1944年,黄骅盐业仅存民间散滩10副。

1958年4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恢复、扩建和新建盐场的指示》精神,经国家计委批准,长芦黄骅盐场成立。上万名创业者,从祖国各地奔赴这片沿海滩涂,当年就生产原盐2.4万吨。到1960年,生产原盐达到18.4万吨。

2000年,黄骅盐场在原来基础上成立了河北长芦黄骅盐业有限公司,后组建了河北长芦沧州盐业集团公司,原盐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

2014年8月,当地政府对公司股权进行回购,组建沧州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如今,沧盐集团正在大力推动盐田技改工程,积极推进浓海水输水管道建设,加快引入和利用渤海新区有关企业生产过程中经由海水淡化后产生的浓海水,未来将采用新的制盐工艺,综合利用浓海水进行制盐。

千年古盐场,又将写下盐故事的新篇章。(文/记者白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钩沉|河北海盐博物馆:讲述中国盐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史海钩沉:揭秘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男皇后

史海钩沉:揭秘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男皇后

韩子高,陈文帝,陈茜,文帝,韩子,皇后,陈朝,陈朝公主,汤药,蛮子,冯梦龙,位帅哥,何辞,吴兴太守,孟子,平杜,应让,有才,梁朝,白童,玉尘,陈宣帝陈顼,陈武帝陈霸先,陈道谭,高让,女王,有记,子华,吴兴,典故

2008-03-3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史海钩沉“中国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奥运参赛始末

史海钩沉“中国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奥运参赛始末

刘长春,选手,中国,奥运会,成绩,日本,洛杉矶,东北大学,人们,中国人,预赛,奥运,上海,代表,消息,参加奥运会,短跑,运动员,运动会,张学良,大连,美国,田径,国际奥委会,宋君复,比赛,兔子,满洲国,运动场,日本人

2015-01-24 #故事阅读

神话与历史:殷商意义世界钩沉

神话与历史:殷商意义世界钩沉

神话,艾兰,研究,文献,列维,世界,先生,意义,商务印书馆,中国,艺术,斯特劳斯,中国上古,历史,之谜,先民,价值,宇宙观,商人,常识,思维,文明,经典,语境,考古,布留尔,为我们,人们,传统,殷商

2010-02-26 #经典故事

历史钩沉:中国第一幅山水画 出自谁之手?

历史钩沉:中国第一幅山水画 出自谁之手?

展子虔,山水画,游春图,山水,绘画,中国,乱世,人物,天赋,官场,父母,绘画形式,东惠,余年来,张伯驹,高欢,人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独具风格,花鸟鱼,中国画,三阶,丞相,东西,学术界,咫尺千里,作品,中非,事情,事物

2020-05-06 #故事阅读

历史钩沉:古人与蝴蝶的故事

历史钩沉:古人与蝴蝶的故事

蝴蝶,庄子,梁山伯,祝英台,庄周,英台,故事,小令,庄周梦,山伯,庄周梦蝶,最著名,祝家,代表,哲学,女性,色彩,身份,习诗文,梁祝化,郁成疾,陶宗,陶宗仪,马上理,万松书院,古人,中国,东风,上虞县,中天

2014-08-10 #故事阅读

钩沉|河北苹果的身世之谜

钩沉|河北苹果的身世之谜

苹果,马宝,品种,中国,河北,水果,槟子,富士,怀来,果实,栽培,个头,产区,地区,果树,沙果,消费者,石洞村,苹果品种,口感,苹果园,河北农业大学,产量,味道,国光,市场,接穗,日本,花芽分化,西洋

2020-05-22 #故事会

人文化成|营口记忆——营口造纸厂往事钩沉

人文化成|营口记忆——营口造纸厂往事钩沉

营口造纸厂,纸厂,营口,生产,产品,企业,全国,分厂,香港,电容器纸,优质产品,全厂,技术改造,有光纸,板纸,白板纸,中国,伪满洲国,卫生纸,原料,国家,方式,时期,涂料,系统,职工,营口市,行业,贡献,亏损

2012-11-21 #经典故事

钩沉|河大博物馆:现实版的“昆虫记”

钩沉|河大博物馆:现实版的“昆虫记”

标本,张锋,河北大学,昆虫,动物,研究,蜘蛛,宋大祥,博物馆,馆藏,任国栋,桑志华,教授,张超,朱明生,动物标本,中国,天津,学科,工商大学,标本室,昆虫标本,模式标本,基础学科,院士,展厅,种类,物种,类群,红点

2007-01-04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