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当中国瓷器遇到18世纪的洛可可 给法国带来一阵“中国风”

时间:2015-12-30

在国外人眼里,中国的名称跟瓷器有着很深的渊源

提示:本文共有 394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文·段宏刚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China一词有两层意思,一是瓷器,二是中国。在国外人眼里,中国的名称跟瓷器有着很深的渊源。实际上,China是Chinaware的简易写法,直译为“中国瓦器”,是国外人为了区分来自中国的瓦器,而特意创造的词汇。

古人把陶土烧制的器具一律称作瓦器,瓦器经过漫长发展,给表面施以釉子和彩绘烧制而成后,最终变成了具有光泽的精美瓷器。

历史上,西方国家并不产出瓷器,他们所使用的瓷器几乎全来自东亚国家的进口。西方语言学家认为,China一词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而那时,瓷器产业在中国已经比较发达,能工巧匠完全可以烧制出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瓷器。

《马可波罗游记》

中国瓷器是在东汉时期被发明出来,随着数百年发展,到隋唐时期,制作工艺趋向于成熟,再经过数百年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可以说,华夏大地是地球上名副其实的瓷器中心。

随着15世纪末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西方国家第一次开始频繁交流,位居东方的中国,其繁荣、富裕和先进程度,让西方国家大开眼界,以物美价廉著称的中国瓷器,开始漂洋过海,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尤其在贵族阶层大受欢迎。

瓷器毕竟是易碎品,在那个年代,面对千里迢迢的路程,需要耗费数月时间才能运送到欧美,因此,成本会变得很高,价格自然高得离谱,只有那些贵族阶层才能买得起,而贵族阶层也把赏玩中国瓷器看作是一种时尚。

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西方人关于中国的印象和想象,全停留在《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的描述里,此书也叫《东方见闻录》,是意大利旅行家兼商人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根据他在华夏大地的亲身体验所著。

元大都遗址

马可波罗于17岁跟着父亲、叔父等家族成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的商船首先停泊在泉州港,在这里生活4年后,他们来到元大都(北京),拜见了天子后,从此定居这里。

1298年,44岁的马可波罗沦为阶下囚,在狱中,他通过口述,由一个名叫鲁思梯谦的作家做笔录,把自己在华夏大地的耳闻目染,书写成一部长达几十万字的《马可波罗游记》,以客观而善意的态度,详细记载了华夏大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经济、商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

在马可波罗眼里,华夏大地就是一个人间天堂,不但经济发达,市镇繁荣,物美价廉,百姓安居乐业,并且,城市基础建设非常好,规模很大,有宏伟大气的都城,有宽阔畅通的马路,有便捷完善的驿道,还出现了便于携带的纸币,这些优势,西方根本没有,比起中国的美丽富庶,西方国家似乎还生活在落后野蛮的时代。

正是马可波罗如此盛赞中国,在以后的日子里,引起了西方许多冒险家和商人的兴趣,他们都以在有生之年来一次中国,作为人生最大的奋斗目标。

中世纪欧洲街道

事实上,马可波罗的描述虽有夸张成分,但并不为过。

通过一组数据,完全能看出13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距,元大都(北京)是当时亚洲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第一城,人口将近60万,城市面积为长方形,达到50多平方公里,但比起鼎盛时期的唐长安城有人口100万,面积达到80多平方公里,还是差了一些。元大都的主要街道宽阔平坦,中轴线上的主街道宽度达到了28米,其余主街则在20——25米之间,小巷子宽度一般在10——15米之间,都以长方形青石或方砖铺就而成,并且规划很完善,粮市、菜市、布市、马市、牛市等各个市场都规定在某个区域内进行交易,整齐而有序。

13世纪,伦敦是欧洲第一大城市,人口仅有5万余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比起元大都,伦敦简直就是一个小镇。并且,城市各个市场毫无规划,各种商品如同大杂烩一样合盘端出,常常给人混乱的感觉。伦敦的街道相当窄小,最宽不过10米左右,主要街道以鹅卵石铺成,小街道则完全是土路,遇到雨雪天气,经过路人的踩踏,街道往往泥泞不堪,上街一次,身上往往会溅上许多泥水。

中国瓷器

无论在哪一方面,近代以前的中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以及超高的经济总量,是外国人学习的好榜样。从隋唐以来,每年有数万国外留学生或使者,到中国学习和定居,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些学者说,是因为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描述了一个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庶的中国,才刺激了西方随后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开始奋起直追。从时间节点来看,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它为文艺复兴的产生贡献了一小部分力量。

任何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是为时代意识形态服务的,在服务中挖掘审美情趣。

如果说文艺复兴(14世纪——16世纪)是为了体现“人文主义思想”,追寻个体生命价值,反对宗教思想的产物,巴洛克风格(17世纪)则是反对理性,表现男性阳刚之气,展现生命激情的产物,它们都以不同形态为本时期的艺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导。

中国瓷器

那么,在18世纪初期形成的“洛可可”艺术,无疑给欧洲宫廷艺术带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洛可可艺术说到底,是为宫廷生活服务的,从室内装饰艺术上发展起来,追求那种奢华、精巧、细腻、雅致的风格,最后影响到绘画界。

洛可可艺术能发展起来,并波及其它艺术领域。跟法国国王路易十五(1710年——1774年)有很大关系。

路易十五从5岁开始坐上国王宝座一直到去世,在60年的政治生涯中,他的口碑好坏参半。由于性格构成十分复杂,在前半生,他颇受拥戴,凭借年轻气盛,他一直梦想改变法国君主制的现状,却常常表现出优柔寡断的特质,让法国遭受内忧外患的境况没有得到多少改善。

在外交上,路易十五奉行“绥靖政策”,常常见风使舵,把牺牲他国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本事。自己国家面对同期强国,如英国、奥地利等国家的侵犯时,他的政策是,能和谈就不起冲突,能赔偿就不打仗。到最后,软弱的路易十五渐渐失去民心,臭名昭著,不但法国人唾弃他,连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也看不起他。

穿着丝绸的蓬帕杜夫人

到中年,路易十五结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情妇——蓬帕杜夫人(1721年——1764年),干脆沉浸在她的温柔乡里,过起了享乐生活,对国家大小事务不在上心。

在未见到蓬帕杜夫人之前,路易十五从一些大臣口里,已经听说过这个美丽女人的种种传言,一睹佳人芳容的愿望,一直在路易十五心里翻滚着。

蓬帕杜夫人是一名有心机和野心的女人,当她在23岁某一天,听说路易十五要在皇家猎场狩猎,于是,她刻意创造了一场邂逅,两人便有了一面之缘。之后,她处处创造机会试图接近路易十五,最终在1745年2月底的假面舞会上,博得了国王的欢心,正式成为有身份的情人。

踏入皇宫后不久,蓬帕杜夫人被晋升为女公爵,这是宫廷女性所能获得的最高权位。事实上,她依靠美丽的外表,高贵的气质,敏捷的才思,以及能言善辩的能力,扮演了路易十五左膀右臂的角色,经常游走在欧洲外交界,为法国争取了不少利益。最后,她又任用有作为的大臣,从经济、财政、贸易、基建等领域,对法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快让法国富裕起来,为法国后来走上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布歇《中国捕鱼风光》

同时,蓬帕杜夫人经常举办沙龙,把法国,甚至全欧洲的著名画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杜克洛等人,召集到一起畅所欲言,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那个时期,哪个艺术家若能参加一次蓬帕杜夫人举办的沙龙,是无上的荣耀。

看到蓬帕杜夫人如此有才华,路易十五很放心地把许多权利交付于她,让她自作主张,自己继续沉溺在声色犬马的生活中。

在生活上,蓬帕杜夫人同样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什么东西高大上,有品位,她就喜欢使用什么。她穿的衣服,佩戴的首饰,使用的家具,都由专人设计和量身定做。

布歇《中国皇帝上朝》

其中,为蓬帕杜夫人服务的人员里边,有著名画家兼设计师布歇(1703年——1770年),在蓬帕杜夫人的观照下,布歇的事业在人生暮年登上了巅峰,他当上了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这个荣耀足以让他载入史册。

布歇是在1748年因为绘画得到蓬帕杜夫人赏识的,那一年,他45岁,蓬帕杜夫人27岁,从此,他有了御用画家的身份,他的所作所为,都以讨好蓬帕杜夫人为目的。

这个时候,洛可可风格虽然已经流行起来,但对见识了大场面的蓬帕杜夫人来说,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无法让她十分满意。

这时,布歇脑洞大开,他认为,法国贵族对自己的东西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如果给洛可可风格中加入法国贵族不常见的异国情调,或许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布歇《中国花园》

很快,布歇通过一些渠道搞来一批古朴典雅的中国瓷器,诸如花瓶、水壶、茶具之类的东西,摆放到蓬帕杜夫人。看到它们,自视甚高的蓬帕杜夫人一下子被震撼了。在她看来,这些瓷器做工细腻典雅,形体流畅,古朴中不失华丽,跟洛可可那种奢华、精巧、细腻、雅致的风格,有着惊人的相似,很快,蓬帕杜夫人爱上了它们。

接着,布歇又用中国丝绸为蓬帕杜夫人设计衣服,穿上这种极具有东方情调的服饰后,蓬帕杜夫人如同找到了少女心,心花怒放,对布歇大加赞赏。

后来,扇子,漆器,屏风,油布伞,中式红木家具等物品,在布歇的推荐下,一一进入了蓬帕杜夫人的生活,让她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东方情调的无穷魅力。

由于蓬帕杜夫人在欧洲拥有很高影响力,她的审美嗜好从法国皇宫蔓延到民间,又蔓延到欧洲其它国家,很快形成一种时尚,让法国和欧洲刮起了一场强烈的“中国风”。

布歇《梳妆》

再后来,布歇在绘画上大胆创新,把“中国元素”逐步吸收到油画中,画中内容全是表现中国的风土人情,有中国人,中国物品,中国故事,在《中国皇帝上朝》,《中国花园》,《中国捕鱼风光》,《中国集市》四幅作品中有集中体现。

欧洲贵族看到这些画作后,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进行疯狂抢购或订购,抢购不到原作的人,以能得到一张复制品而自豪。

这些油画上的创新,又一次给“中国风”助长了一把,引起欧洲人开始疯狂进口中国瓷器、茶叶、丝绸、漆器、扇子等物品,直到100年以后,这种贸易逆差才有所缓和。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当中国瓷器遇到18世纪的洛可可 给法国带来一阵“中国风””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被带偏的中国风 17世纪荷兰工匠对中国青花瓷“拙劣”的模仿

被带偏的中国风 17世纪荷兰工匠对中国青花瓷“拙劣”的模仿

青花瓷,荷兰,瓷器,中国风,中国,工匠,青花,十七世纪,荷兰人,欧洲,中国瓷器,技术,作者,喜鹊,山水,形状,本土,陶瓷,西方人,风情,中国人,转变期,人们,东方艺术,人物,匠人,图画,场景,复刻,外来文化

2008-11-25 #故事大全

天价梅森瓷器模仿景德镇 “高仿中国风”居然骗过了画师

天价梅森瓷器模仿景德镇 “高仿中国风”居然骗过了画师

瓷器,梅森,中国,欧洲,中国瓷器,景德镇,展览,奥古斯都,中国风,人物,欧洲人,洋葱,影响,生产,长袍,伯特,格尔,萨克森,图案,德国,白色,花卉,金子,青花,骑兵,戴蓝,王成,外销瓷,景德镇瓷器,东西

2015-07-07 #故事会

周杰伦中国风之五《青花瓷一》

周杰伦中国风之五《青花瓷一》

青花瓷,周杰伦,方文山,歌词,创作,马未都,这首歌,先生,施釉,步骤,汝窑,烟雨,这一句,作品,考题,颜色,柴荣,个人,副歌,和弦,女子,工艺品,方面,朋友,经典,瓷器,歌曲,歌名,瓶底,经历

2015-06-19 #经典故事

让动人的爱情故事凝结在画面的洛可可大师——弗朗索瓦·布歇

让动人的爱情故事凝结在画面的洛可可大师——弗朗索瓦·布歇

布歇,作品,艺术,人物,才华,洛可可,画面,画家,色调,风格,绘画艺术,弗朗索瓦·布歇,白中泛,那可,如诗,巴黎美术学院,一生,主题,他用,代言人,完全符合,多产,光泽,关系,同道,壁画,奖项,女性,对光,法国

2017-09-05 #长篇故事

绘画的故事

绘画的故事

绘画,艺术,法国,意大利,美国,乔托,巴罗克,时期,洛可可,浪漫派,画家,背景,风景画,影响,风格主义,伦勃朗,佛兰德斯,保罗·克利,巴罗,戈雅,温雅,温迪,波提切利,毕加索,莫奈,马奈,马蒂斯,世纪艺术,艺术国际,与生俱来

2020-07-06 #经典故事

周杰伦“中国风”代表作《青花瓷》:曾登春晚舞台和高考试卷

周杰伦“中国风”代表作《青花瓷》:曾登春晚舞台和高考试卷

青花瓷,周杰伦,R&B,A.,B.,C.,D.,周董,歌词,青花,方文山,这首歌,考题,陈楚河,中国风,古装,山东,江苏省,瓷器,笔锋,题目,中华传统文化,央视春晚,这首歌曲,杰伦,花青,钟兴民,编曲,男主角,好的

2010-10-14 #小故事

什么欧式 美式 其实各种家居风格 你看看这些电影就能掌握大半

什么欧式 美式 其实各种家居风格 你看看这些电影就能掌握大半

电影,故事,剧情,场景,发生地,版本,巴洛克,路易十四,颜值,新古典主义,洛可可式,贵族,设计,洛可可风格,天使爱美丽,代表,剧中,风格,巴洛克式,年代,法国,时期,权利,曲线,服装,演员,现代主义,美国,19世纪,了不起的盖茨比

2015-04-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安徒生美丽童话里的那些中国外销瓷

安徒生美丽童话里的那些中国外销瓷

瓷器,欧洲,中国,中国瓷器,丹麦,茶壶,贵族,18世纪,外销瓷,安徒生,欧洲人,19世纪,人偶,英国,生产,皇家,夏尔丹,中国热,南京,市民,形制,法国,在欧洲,哥本哈根,国力,形象,景德镇,样品,浪潮,烟囱

2020-09-16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