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岐山太方村的故事

时间:2015-11-13

不知道为什么叫太方村,小时候听说我们这里是南太方,还有一个北太方,但在北边什么地方那时没概念,长大后查地图才晓得北太方在山西运城市

提示:本文共有 46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图源网络

文/付晓琦

我的老家太方村,位于岐山县青化镇,在镇子西边约三公里的法王(法门寺至王家)路南,从号称佛都的法门寺向西南约八公里,翻一条童家沟就到。

不知道为什么叫太方村,小时候听说我们这里是南太方,还有一个北太方,但在北边什么地方那时没概念,长大后查地图才晓得北太方在山西运城市。

太方村大多数人都姓“付”,也有个别几户姓“赵”、“唐”和“朱”的,据说是逃荒过来的外来户。“付”这个姓氏,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傅”,百家姓排名第三十六,因为图省事,现在好多“傅”姓都写成“付”。约定俗成嘛,也无所谓,怎么方便怎么来。邻近太方村有个焦六村,也是姓“付”的人居多。不知道这些姓“付”的人之间有什么渊源,可能几百年前是一家吧。

自八零年离开老家去西安上学,这些年每年至少回一次老家,对家乡的印象逐渐从清晰变得模糊,又从模糊变得清晰。记忆中的老家还是以前的模样,可时代变迁,今非昔比,物非人也非。

现在坐车回老家,得先到城西客运站,然后从城西客运站走西宝高速到扶风,再从扶风转去京当的车到青化,从青化坐县上的1路通村班车到村口,路上至少两个半小时。如果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家。过去没有高速时,走西宝北线,起码得四个多小时。

如今村和村之间的路面都已硬化,除了路上到处设卡不让大车通行外,小车走起来很平稳。从青化镇到村子拐过十支渠,一条直直的大路就到了。半路上可以看到一大片杨树林,一排排树木直插云霄,夏天呈现一片绿荫方阵,阳光透过,洒下斑斑驳驳,好像剪裁的一样;冬天则是一棵棵光秃秃的树木,地上铺着裹着残雪的松软的枯叶,别有一番景致。每次回老家我都要注目观看,直到视线消失。连着公路的村道从村子中心通过,绕村一圈。几年前县上拨款,每家每户又各出了点钱,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面。

街道上静悄悄的,很少见到行人,更别说有三五成堆谝闲传的。偶尔碰到玩耍的儿童,互相不认识,真以为是异乡的客人呢。房子有二层的楼房,也有一砖到顶的厦房,院子里水泥硬化,有花有草,还有种植的蔬菜。入户都是大铁门,门楣上是瓷砖烧成的吉祥词语,如“紫气东来”、“耕读之家”、“家和万事兴”等等,门上有门牌号。有的家里仍旧是土墙和过去的土坯瓦房,院子里一片荒凉,长满杂草。估计主人出去打工,在外面安家落户,顾不上收拾老家的院落。

固定电话不时兴了,农村人也用上了手机,宽带上网、移动上网、有线电视已经普及。有的家里还用上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很方便地在家里洗澡。冬天烧炕的人也少了,土炕依然是土炕,但加热改用电热板。以前老不够烧的柴禾几乎没有多少用武之地,用蜂窝煤做饭取暖,有的地方还用上了天然气。

有人专心务农,除了种植粮食外,还种经济作物,如辣椒、水果等;有人亦工亦农,农忙时节回乡下种地,农闲时节外出打工;还有人把土地承包出去让别人作务,自己专心去外面打工,承包人每年返一定粮食或者现金。反正现在又不收公粮,不缴农业税。粮食价格也低廉,自己种地还不够功夫钱和来回路费,有钱在哪里都可以买到吃的。

▲太方村方位(点击图片可放大)

农村的人少了,青壮年大多跑到外面讨生计,留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也有留守儿童。但上学的孩子明显减少,学校大规模撤并,没有之前那么热闹了。村子一下少了许多人气。农村人有的在大中城市定居了,有的人在附近的镇上、县上置业安家了。

这就是我看到的现在的村子,而我的记忆里更多的小时候对村子的印象。

太方村算个大村,拥有自己的城墙。虽然与西安古城墙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土筑的城墙有200米见方,高约一丈多,上面可以跑马车,城墙周围是城壕。小时候,我和小伙伴放学后经常沿城墙边的羊肠小道走,在城壕里一片树林撑起的的绿荫下玩耍、打扑克。城壕里有一个地道,是七十年代响应毛主席号召时挖的,通到对面饲养室门前的井。我和小伙伴常常手牵着手,点着蓖麻的亮光,既兴奋又害怕地向里面探索,生怕里面随时会窜出一只狼,可终究连个狼的影子也没有。我家紧挨着城边住,每到春天,一簇簇的迎春花盛开在城壕边,黄色的小花带来春意,我们欣喜地用迎春花的枝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向春天奔跑。不知道城墙是什么时候建的,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吧。可惜的是文革中破四旧把城墙拆了,拆下的土作为肥料送到地里。不然的话,太方村的城墙起码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方村北边有座庙,有些年代了。庙里有四座建筑,雕梁画栋,飞檐走角,蔚为壮观。我小的时候,那里没有香火,而是太方小学,太方村及邻近村子的孩子都来上学。大概在我四年级时,小学搬迁,庙也被拆除了。

太方村分为三个生产队,太南队、太中队、太北队。太中队大致在土城墙里,太南、太北则分别位于村子的南北。村子里有两个涝池,北边一个叫北涝池,南边一个叫南涝池。涝池边有一些石头,大人们蹲在上面洗小孩的尿垫,用棒槌槌皂角洗衣服。下大雨的时候,涝池里涨满了水。

夏天,我和小伙伴都是光着脚,赤着上身,穿着一条粗布短裤跑来跑去。我们在涝池里洑水,打水仗,用淤泥互相投掷,每个人都成了泥娃娃,只有两只眼睛在闪动。

南涝池里还种了一些水葫芦,繁殖很快,几天就能占满一大片水面。边上有棵柳树,中间的水很深,淹死过一个七岁的小孩。那天是中午,小孩在涝池边玩水,旁边没人,等发现时,小孩已经不省人事。大人们把小孩放在碌碡上空水,等“赤脚医生”赶到,做了人工呼吸,连连摆手,示意孩子不行了。孩子的母亲躺在地上呼天抢地地哭。

南涝池边有一座语录塔,塔顶有三面红旗,有毛主席头像,中间是最高指示,用来书写毛主席语录。平日,社员们在语录塔下聚堆吃饭、聊天。

太方村有各种能人,有在县上当官的,也有在秦腔剧团唱戏的,有画画的,也有当医生的。现在更多的是外出求学、创业、打工的。在西安、宝鸡等省内城市和周边省份卖岐山面、卖凉皮的也不少。改革开放,人口流动,人们不再固定在一个地方。

太方村有个国民党的团长,叫傅宏德,因投诚共产党受到优待,政府给了个县政协委员的待遇。他有两个老婆,各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在省城吃“洋面”上大学,后来做了大学教授。团长在村里住的时候,每天看书读报,隔三差五从街上叫些锅盔。中共十大时,他已经七十岁了,特意买了一本“红宝书”,写上七十老人加自己的签名送给我父亲。团长活了90多岁。

据说,太方村在解放前是土匪窝子,出过许多土匪。我爷排行老大,老二老三都是土匪,最后土匪之间火并被打死了。

解放后,村里划了三个“地主”,一个“富农”,其余的都是贫下中农。老实说,地主、富农家的孩子都比较有教养,也长得漂亮,因为有条件娶到好的女人,土地肥沃庄稼肯定不会差。团长家成分自然是地主,团长的一个侄子是我的小学老师。印象中,地主、富农家的人也和贫下中农一起参加生产劳动,没有受到什么歧视。不过地主、富农家的孩子一般不跟贫下中农通婚,他们跟村外的门当户对的人家结婚,由于家底殷实、底子好,所以下一代还是“优良品种”。

我所在的太南队有一户地主、一户富农。富农面善,见人笑嘻嘻的,以至于人们都不叫他的本名,而称呼他富农,他也笑呵呵地答应。有一户地主,老头死了,留下老婆,脖子上有个很大的“引呱呱”,地主家的院子里埋了好多银元,被生产队挖出来交公。公社开批斗会时,老婆被拉到台子上陪斗,她的脖子上挂了一个大牌子,吓得尿了一裤子。这些银元后来国家落实政策,如数折成现金返还她的后代。

邻村有个贫农叫崔虎,忆苦思甜会上,他说自己十七岁起给地主家喂牲口,怕晚上睡着耽误喂牲口挨打,只能在扁担上睡觉,说着声泪俱下,此时,有人带头呼口号:打倒万恶的旧社会!当时我小不知道,以为真能在扁担上睡觉呢!后来公社安排崔虎去做售货员,发现点心经常少,以为是老鼠吃了,怀疑崔虎却没有证据,就故意考验崔虎。当崔虎正吃点心时,领导突然出现叫他,他嘴里塞满点心,只能胡乌拉。这样崔虎就被开除了。还有个贫农,大队让忆苦思甜,他一上去就说,过去给地主家干活,地主对他可好,吃了湿的拿干的,62年把人饿美了!大队书记一听,这不是胡说嘛!吩咐底下人一脚把他踹下去。

邻村还有个富农,他父亲死了,写了一副挽联:挥泪继承先辈志,誓将遗愿化宏图。先辈志是什么?遗愿又是什么?这分明是复辟嘛,要回到万恶的旧社会,让穷人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后来他成了每次批斗会的常客。据说62年蒋介石要反攻大陆,他套了犁想把贫下中农分他家的地重新圈回去。地肯定是圈不回去的,反倒成了他的罪证。

俗话说,人穷不过三代,富也不过三代。要说地主富农剥削贫下中农,也不全是。地主富农一般勤劳智慧,一心想着发家致富,有些甚至省吃俭用,积攒下家业。贫下中农有的就是流氓二流子,不务正业,好吃懒做,又不会计划,日子越过越倒灶。富有富的道理,穷有穷的原因。贫富差别到一定程度,引发革命杀富济贫,导致社会剧烈动荡,社会阶层重新分化。不管怎样,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勤劳智慧总能过上好日子

太方村会唱秦腔的人很多,大队文艺宣传队的骨干,能写的,会唱的,演奏的,还有县剧团的演员,邻近省市秦腔剧团的演员都有太方人。我小学时就有同学能拉会唱,进了县剧团和西安市秦腔一团,早早吃上了“轻省饭”。

太方村出了位画家付文刚,小名满席,家里八个孩子他最小,父母死得早没人管,一个人自由自在。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靠在水利工地上刷标语搞宣传,不少挣工分。队里决算,他用分得的钱,模仿别处的式样,在家里盖了座二层的木质楼房。沿着木质楼梯上到二楼,左右是两个房间,中间是大厅带阳台,可以向远处眺望。一楼院子里是一圈展台,他照着书用泥巴捏了一个“泥塑收租院”。讲述四川大地主刘文彩怎样剥削农民的故事,正赶上时代潮流。引来十里八村的人都来参观。后来“泥塑收租院”被移到公社中学,他本人被推荐上了西安美院,毕业后成了专业画家,快四十岁时也娶了媳妇成了家。

太方村有三个“洋来”,也就是疯子。太北队一个,是小时候药吃错了,导致语言障碍,但能听,不胡来。爱美。喜欢照他嫂子的镜子。不知道后来怎么了。太南队有两个疯子,一个叫让兴,是在水利工地上,丢了新买的绒衣气疯的;一个叫万劳,是父母死得早,遭人欺负想不通疯的。他们有时疯,有时清醒,整天在外边游荡,家里人也不太管。刚上大学时,有年回家碰上让兴,他还能叫出我的名字。不知道让兴后来怎么死的,听说万劳是跳井死的。

村里还有个人,我小时候他大概四十岁左右,据说在天水市当局长,文质彬彬,戴副眼镜,腿有点跛。以前娶过媳妇生过娃,但娃被媳妇睡觉时不小心捂死了,离了婚一直单身。因为有工资,日子过得很滋润。他常常买好多鸡蛋,吃完鸡蛋蛋壳也不扔,而是叠起来放在厨房窗台上。我那时对此非常羡慕。有人给他介绍了个媳妇,人长得很齐整,带了三个女娃,都很漂亮,听说还做过教师,就是脑子有点问题。婚后,女的连续给他生了两个男娃。他让带过来的大女儿接了班。最后,他得病死了,女的病越来越厉害,彻底疯了。两个可怜的男娃从小没爸没妈管,靠三个姐姐代管。历经磨难,长大成人,读到了大学,在外地工作生活。

太方村的人和事还有许多许多,我所说的这些都是过去的往事。一辈一辈的人在成长,就像庄稼一样一茬一茬地生长、收割。太方村就像舞台一样,永远上演着一幕幕新戏。有人从这里走出不会回来,有人将在墓地添一个新的坟头。无论怎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

太方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是地图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但今生今世,有关她的人,她的事,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血液里,留在我的记忆里,她将时刻牵动着我的心,不管我走多久、多远。

作者简介

付晓琦,岐山县青化镇太方村人,1980年考入西北大学化工系,现居西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岐山太方村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高平史话:德善芳馨伯方村

高平史话:德善芳馨伯方村

毕振姬,伯方村,伯方,大院,佛堂,张果老,黑方,建筑,传说,县官,存粮,百姓,院落,唐玄宗,李辂,翁庙,清顺治,而得名,而闻名,布政使,村西,三官庙,仙翁,高平,县太爷,土岗,布局,工匠,强人,文化

2020-08-06 #小故事

锦州:石山镇驿马方村 埋葬着近代东北第一名人

锦州:石山镇驿马方村 埋葬着近代东北第一名人

张作霖,石山镇,墓园,锦州,马坊村,石材,凌海市,商店,村里,农村,民房,老房子,驿马,山村,猪圈,花岗岩,老字号,评估,可以看出,这里是,小村子,母王太,盖得,塑钢门窗,大美,工作站,村西,猴山,院子里,人物

2013-12-31 #小故事

我爱我的家乡岐山 更爱岐山美食

我爱我的家乡岐山 更爱岐山美食

岐山,岐山擀面皮,岐山臊子面,士兵,秦军,酸辣,关中,人们,作用,发祥地,岐山县,文化,敌军,方式,本地人,沉淀物,盐水,盔甲,魅力,面条,单兵,周文化,士兵们,府人,炎帝,汤水,白起,传统风味,和西,味美

2016-04-17 #长篇故事

揭阳民间故事:塔主黄岐山故事

揭阳民间故事:塔主黄岐山故事

泥鳅,岐山,黄晓,葫芦,老鹰,传说,塔顶,揭阳,石塔,学法,山塔,雷轰,黄大,黄岐山,黄岐,塔上,塔下,小村庄,揭阳县,人民,乡亲们,乡亲,人们,仙人,勤劳勇敢,别家,功劳,南山,召来,塔尖

2020-06-23 #短篇故事

揭阳民间故事:塔主黄岐山故事

揭阳民间故事:塔主黄岐山故事

泥鳅,岐山,黄晓,葫芦,老鹰,传说,塔顶,揭阳,石塔,学法,山塔,雷轰,黄大,黄岐山,黄岐,塔上,塔下,小村庄,揭阳县,人民,乡亲们,乡亲,人们,仙人,勤劳勇敢,别家,功劳,南山,召来,塔尖

2020-08-28 #故事大全

爱在七夕 岐山湖鹊桥会 牛郎织女邀您岐山湖共赏美景

爱在七夕 岐山湖鹊桥会 牛郎织女邀您岐山湖共赏美景

岐山湖,美景,乘风,荷塘,魅力,湖光山色,夏末,佩奇,德祥,旷神怡,若游龙,鹿鸣苑,不一样,中国国务院,场中,中国,一簇,传说,乞巧,人们,又名,千古,佳句,儿童,名录,家人,女儿节,小朋友,小猪,小船

2019-02-21 #故事阅读

揭阳民间故事:黄岐山塔主的故事

揭阳民间故事:黄岐山塔主的故事

黄大,泥鳅,岐山,葫芦,老鹰,传说,揭阳,石塔,学法,山塔,雷轰,黄岐山,黄岐,塔下,小村庄,揭阳县,人民,乡亲们,乡亲,人们,仙人,勤劳勇敢,别家,功劳,南山,召来,塔尖,大旱,塔顶,大山

2020-06-23 #短篇故事

揭阳民间故事:黄岐山塔主的故事

揭阳民间故事:黄岐山塔主的故事

黄大,泥鳅,岐山,葫芦,老鹰,传说,揭阳,石塔,学法,山塔,雷轰,黄岐山,黄岐,塔下,小村庄,揭阳县,人民,乡亲们,乡亲,人们,仙人,勤劳勇敢,别家,功劳,南山,召来,塔尖,大旱,塔顶,大山

2020-08-27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