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时间:2015-04-24

刘姓经典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054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2 分钟。

原标题: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刘姓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在韩国亦有分布。另外,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

姓氏来源

1、源于祁姓,出自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的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原完县)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

2、源于祁姓,出自夏朝刘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又一说刘姓始于刘累(部分留氏族谱作“留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3、源于祁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士会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姓名为氏。

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代彭氏而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国君杜伯无罪被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

士会不仅是范氏、随氏得姓始祖,也是刘氏的大显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说)“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道:“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即士会)之最盛也”。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

4、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弟弟姬季子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将刘邑(今河南偃师),封给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正式地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了,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刘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内政外交长达一百多年。《左传》成公十一年: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5、源于项姓,出自西汉时期项伯的后裔,属于赐姓为氏。

西汉初年,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

6、源于姒姓娄氏,出自西汉时期娄敬的后裔,属于赐姓为氏。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封关内侯。

7、源于汉代礼仪(官职),出自汉代皇室秋祭貙膢(貙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8.源于王姓,出自东汉时期王常的后裔,属于赐姓为氏。

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9、属于改姓为氏。

⑴ 出自龚姓。宋真宗继位后,赐皇后刘娥表兄(一说前夫)龚美姓刘,认其为弟;明朝嘉靖年间著名大将军都督刘显原姓龚,为报人知遇之恩,改姓刘。

⑵ 出自卢氏。安定三水人卢芳,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曾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后失败逃奔匈奴。

⑶ 出自寇氏。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寇。为刘备义子,改姓刘。

⑷ 出自丘氏。西晋义阳(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称汉宗室后裔,改姓刘名尼。被拥立为帝,建年号为神凤。

⑸ 出自留氏。后坡刘氏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另《清源留氏族谱》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路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

⑹ 出自柳氏。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

⑺ 出自薛氏。北汉皇帝刘继恩,本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改姓刘。

⑻ 出自何氏。北汉皇帝刘继元,本姓何,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亦改姓刘。

⑼ 出自陈氏。一说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改姓刘的。

⑽ 出自侯氏。刘亨赙(1872-1926年),又名侯夏饱,字图琼,号纯青,菲律宾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宝华,福建南安码头人,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

10、属于他族改姓为氏。

⑴ 匈奴族刘氏。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⑵ 鲜卑族独孤氏改为刘氏。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⑶ 沙陀族刘氏。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部分得姓始祖

刘累,尧之裔孙。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之术。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因刘累养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后因一雌龙死,累把龙肉加工成美食,送给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味道鲜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孔甲追究问罪,便于约公元前1873年,迁徙到河南省鲁山县隐居,隐匿了原来的名字,改称“丘”,人称“丘公”,称隐居的地方为“邱公城”。孔甲知道后,不再追究,丘公改为刘累,刘累族人遂复姓为刘氏,中华刘姓遂繁衍生息。

迁徙分布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春秋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

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刘姓大约有3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7%,为宋朝第四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1%。江西为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7%,刘姓占江西省总人口的7.6%。全国形成了赣浙闽、冀豫鲁、川湘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刘姓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4%,为明朝第五大姓。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样,经历宋、元、明600年,刘姓人口增长同样地缓慢,刘姓人口纯增加率仅仅10%,净增加了40万。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湖南、陕西、江苏和湖北,这六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2%。江西省的刘姓人口约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23%,仍为刘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6.7%。全国形成了赣浙苏、鲁冀晋陕、湘鄂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块地区进行,东南地区主要向北和西扩散,华北地区主要向南移动同时向西和东漂移,而四川地区人口主要向两湖地区迁移。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刘姓人口由近400万激增到6456万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江西、山东、河北五省,人口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分别占省总人口的5.5%和6%。全国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刘姓人群也大批向东北地区移民。

2013年4月15日,新华社电文公布了姓氏人数排行榜,刘姓人口有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

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渤海湾、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5人以上。刘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示:密度最高的(1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7%,刘姓人口大约2718万;10.5 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l0.5%,刘姓人口大约1143万;3.5 l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3%。刘姓人口大约2273万;不足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5%,刘姓人口大约322万。

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刘姓在北方和中原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西北、新疆喀什地区,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1%;在青海以东、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4.2% 7%,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6%;在浙江、江苏南部、福建大部、台湾、广东中部、海南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端、青海东部、新疆西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1.4% 4.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5%;在其他地区,刘姓分布频率不足1.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江苏徐州)。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记高祖本纪》,大历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谓刘氏世居于沛,移在丰。应邵曰:“沛,县也。丰,其乡也。”历史学家颜师古曰:“沛者,本秦泗水郡之属县。丰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苏铜山所属。”西汉初期改泗水郡为沛郡。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代顷王刘仲。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藜照堂:是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刘姓宗族中,另一个用得最多的、最为著名的堂号。藜照堂的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藜照堂及与此相近的堂号,不只在刘向后裔彭城刘氏宗派中,在中国南北各地各宗派刘氏后裔中都被广泛使用,该堂号已成为刘姓的标志之一。

中山堂:是刘姓中又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号。中山是刘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中山刘氏在刘氏各宗派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丁极为兴旺,族裔众多。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墨庄堂:是一个典故堂号。主要在江西刘式后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迁他省的刘式后裔仍沿用这一堂号。

家族名人

刘累:尧之裔孙。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因刘累养龙御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代行豕韦国君。

刘康公:姬姓刘子国的第一任国君(前592 前544,在位49年),周王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刘康公家族世代任东周卿士。

刘州鸠:又称作伶州鸠。东周景王时掌管音律的乐官,与老子同时期人物。

刘邦:(前256 前195),字季。西汉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沛县(今属江苏)人,故人亦称沛公。

刘恒:生于前203年腊月十一(12月15日),是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汉高祖刘邦第4子。刘恒个人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治世“文景之治”,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7岁。葬于霸陵。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刘启:汉景帝(公元前188年 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57年 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汉景帝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刘彻:汉世宗孝武皇帝(前156年 前87年),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刘询:(前91年 前49年),即汉宣帝,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即位后改名询,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 前49年在位。

刘安:(前179年 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

刘向:(约前77 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中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等书。

刘歆:(约前50 23),字子骏,新朝开国功臣,封红休侯。刘歆在天文学及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并在当时积极推行古文经学。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

刘秀:汉光武帝(前6年 57年),字文叔,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刘洪:(约130 196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约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约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据称为算盘的发明人(或重要推广者),因此民间称其为算圣。

刘协:汉献帝(181年 234年9月19日),字伯和,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被封为山阳公。

刘备:(150 222),字玄德。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裔孙。公元2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后伐东吴时失败,病死,在位3年。一生以仁义为本,颇得民心。

刘禅: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末代皇帝,223年 263年在位。蜀汉亡后被封为安乐公,封地为安乐公国。

刘徽: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于公元263年撰写《九章算术注》,在《九章算术》后面写了一篇1800余字的注记,这篇注记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割圆术”。

刘元梁:晋代南郡破城英雄,曾被封为上卿,后被奸臣所害贬为右淮尉,精通诗词,颇有文采,诗作众多,后被庸王抄家,才不得已保存至今,残诗作有反昭新书等。

刘琨:(271 318),西晋爱国将领,也是著名的诗人、音乐家。成语“闻鸡起舞”的人物之一。

刘渊:汉光文帝,字元海。新兴(治今山西忻州)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公元304 310年在位(308年称帝)。

刘牢之:东晋北府兵将领,淝水之战中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争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将领阵亡,士卒损失1.5万人。

刘裕:宋武帝(363 422),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曾先后灭亡南燕、后秦等国。有“气吞万里如虎”之美誉。

刘勰:(约465 532),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刘义隆:宋文帝(407年 453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刘义庆:(403年 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刘焯:(公元544 公元610年),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

刘文静:(568 619),唐初开国功臣。李渊在太原起兵,他亦随军南下,俘隋大将屈突通。唐立,任纳言,助修律令,并助李世民击灭薛仁杲,任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封鲁国公。

刘禹锡:(772 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昫(xù):(公元887 946年),五代史学家,后晋政治家。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的编撰者。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

刘仁瞻:(900 957),五代十国南唐大臣。以骁勇名于当世。曾任吴右监门卫将军。历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使。

刘金定:北宋著名巾帼女将(与穆桂英齐名),高琼之妻。曾大败南唐军,为宋军平灭南唐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建立后,刘金定随丈夫高琼北上抗辽,助丈夫镇守雁门、宁武、偏头三关等重地,后不幸战死。

刘娥:(968 1033),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主政长达十余年,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锜:(1098 1162年),中国南宋抗金将领,官至太尉、威武军节度使,去世后,谥为武穆。建炎十年,金统帅完颜宗弼(即金兀术)以大军进攻,刘錡率军以悬殊兵力大败金军于顺昌。

刘过:(1154 1206)南宋文学家。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刘松年:南宋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克庄:(1187 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早年与四灵派翁卷、赵师秀等人交往,诗歌创作受他们影响,学晚唐,刻琢精丽。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刘元:元代杰出的雕塑大师,其雕塑作品使元代的雕塑艺术达到了峰颠。

刘秉忠: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原籍瑞州(今江西高安)。

刘福通:(1320 1365),元末红巾军首领。至正十五年(1355年)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称小明王,定都亳州。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他历任平章、丞相等职,掌握大宋的军政大权。

刘基:(1311 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官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民间传说其神机妙算,常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刘天和:明代医学家、治河专家。曾官至兵部尚书,后告老返乡。平时留心医药,辑有《保寿堂经验方》四卷,另刻有《伤寒六书》、《幼科类萃》等书。

刘纯:出生时间不详,卒于1418。明初著名医学家,祖籍吴陵(即今江苏泰县、如皋一带)。著作有《医经小学》、《太素脉诀》、《玉机微义》、《杂病治例》等。

刘瑾: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

刘统勋:(1698 1773),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刘墉之父。雍正二年进士,授编修;乾隆年间累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为官清廉,颇能进谏,参与《四库全书》编辑,并担任《四库全书四》正生总裁。乾隆三十八年卒,谥文正。

刘墉:(1719 1804),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刘永福:广东钦州人,晚清名将。著名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乙未战争中指挥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协助巡抚唐景嵩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国号永清)并作为继任代总统为保卫台湾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铭传:抗法抗日民族英雄,台湾首任巡抚,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

刘锦棠:协助左宗棠镇压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的功臣,新疆第一任巡抚。

刘秉璋:(1826 1905),庐江人,晚清重臣。中法战争期间,他力抗外侮,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之役”,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刘光才:清代名将,在固关阻击战中刘光才率忠毅军共打死打伤法、德侵略军一千八百多名,其中有军官多名。

刘鹗:清代小说家,写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甲骨文收藏家。

刘少奇:(1898 1969),湖南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 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

刘亚楼: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新中国空军的第一任空军司令员。

刘震: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志丹:(1903 1936),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刘胡兰:(1932 1947),革命烈士。

刘半农: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摄影学家。

刘亨赙:(1872 1926),菲律宾准将,福建南安码头人,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

刘长春:中国奥运第一人,短跑运动员。

来源:综合网络

声明:非常感谢原作者的分享!如原作者见到后认为不妥,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刘姓,人口,刘累,刘氏,地区,孔甲,后裔,总人口,姓氏,国土面积,河南,全国,四川,时期,刘邦,子孙,山东,江苏,河北,赐姓,占全国,中原,匈奴,始祖,江西,浙江,福建,移民,范氏,覆盖面积

2020-06-16 #故事阅读

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刘姓,人口,刘累,刘氏,地区,孔甲,后裔,总人口,姓氏,国土面积,河南,全国,四川,时期,刘邦,子孙,山东,江苏,河北,赐姓,占全国,中原,匈奴,始祖,江西,浙江,福建,移民,范氏,覆盖面积

2011-03-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刘姓,人口,刘累,刘氏,地区,孔甲,后裔,总人口,姓氏,国土面积,河南,全国,四川,时期,刘邦,子孙,山东,江苏,河北,赐姓,占全国,中原,匈奴,始祖,江西,浙江,福建,移民,范氏,覆盖面积

2017-09-26 #短篇故事

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刘姓,刘氏,刘累,人口,地区,孔甲,后裔,堂号,始祖,时期,公元,支刘氏,总人口,河南,姓氏,国土面积,江苏,刘邦,全国,四川,政治家,福建,养龙,刘康公,匈奴,山东,江西,皇帝,刘墉,汉高祖刘邦

2020-06-15 #短篇故事

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姓氏 刘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刘氏,堂号,支刘氏,始祖,公元,政治家,刘姓,刘墉,汉置郡,后裔,皇帝,时期,刘向,刘康公,刘累,刘统勋,为东汉,中山,中国,台湾,彭城,年号,文学家,江苏,汉景帝,福建,蜀汉,诗人,谥号,乾隆

2019-02-09 #故事会

刘姓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姓氏之一

刘姓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姓氏之一

姓氏,中国,刘姓,中国文化,朝代,刘皇,周边国家,标志,皇帝,群体,部落,研究,是一本,汉族文化,刘累,刘天,不一样,时候,差异,人们,之列,地方,区别,制度,人类文明,儿童,传说,儒家文化,全国,名称

2009-02-13 #故事大全

华夏姓氏起源分支表: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到底是谁的子孙?

华夏姓氏起源分支表: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到底是谁的子孙?

始祖,姓氏,刘姓,黄帝,刘累,杨国,皋陶,伯益,后裔,周穆王,孔甲,舜帝,西省,造父,吴姓,起源,洪洞县,黄国,赐姓,到底是谁,姓氏起源,伯侨,周宣,周文王姬昌,周族,官命族,子王,子杨,子陆,孙妫

2008-08-01 #故事阅读

百家姓中人口最多的四个姓氏 刘姓前后诞生90余位皇帝 此姓更甚

百家姓中人口最多的四个姓氏 刘姓前后诞生90余位皇帝 此姓更甚

姓氏,刘姓,皇帝,百家姓,中国,刘邦,中排,政权,基数,时期,时间,中使用,姓氏文化,这么多,文化渊,长河里,中华文化,一统,东周时期,人民,人口,人口数,文化,历史,原因,天下,数量,底蕴,故事,来源

2016-11-24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