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从《红楼梦》十二钗判词 解读中国画里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艺术

时间:2015-02-05

众多隐喻伏笔,让人物命运在多个场合得以揭示,是红楼梦的研究成为一门学问的重要原因

提示:本文共有 22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胭脂斋评《红楼梦》时有句评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对《红楼梦》结构特征的精准概括。众多隐喻伏笔,让人物命运在多个场合得以揭示,是《红楼梦》的研究成为一门学问的重要原因。其中第五回对十二钗的判词,更是文字“意象”的代表作,暗示十二钗的最终命运:

第一页上画着两棵枯木,木上挂着一根玉带,另外还有一堆雪,雪下埋着一支金簪。跟着四句话,写的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十二钗

此外,《红楼梦》中的月、水、石等元素,也均是意象思维下的产物,它们象征着人物间的关系、角色的个性特征,而这些意象的另一个作用,是让人更容易理解、走进其内心世界。

“还泪”的林黛玉

通过层层叠叠的意象,勾勒了一幅错综复杂、却又有迹可循的红楼烟火图,让无数人沉浸其中,这是极富中国文人思维特色的写作手法。这种思维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甚至在“意象思维”的基础上,诞生了“意象造型”艺术。

1/中国画的“意”与“象”

“意”和“象”,原为古代哲学概念,最早出现在《易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意”表示卦象的“含义”。后来“象”逐渐扩展为意指一切事物的形象,而“意”也被理解为人的思想情感等主观因素。

而“意”与“象”的首次合体,是在南北朝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神思》艺术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是“意象”首次作为一个词出现。意思是说眼光独到的工匠,能够按着心中的形象挥动斧子。要求创作者们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在这里,“意”指审美、对事物的内在理解,“象”则指作者基于理解后对物体形象的二次外化,以达到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曾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对观点,他要求“意”的表达要建立在“象”之前,这样才能创造出“意无尽”的作品。

宋·梁楷《泼墨仙人图》

即便是从世界绘画发展史上来看,中国画的艺术性特质也十分鲜明,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中国画的“意象思维”上。中国画的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但无论历史的轨迹、文人的偏爱如何变化,“意象”的思维始终贯穿其中。这是根植于中国人的骨髓之中的精神源动力,是老子的“玄”、是庄子的“超”、是禅的“空”……

2/赋“象”以“意”,中国画里的“意象思维”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于貌求,心以理就。

这是刘勰关于“意象”的另一层理解:“神”是神思,“象”是物体表象,精神靠物象来贯通,是情思变化所孕育的,物象用它的形貌来打动创作者,创作者再将其外化而出。这时的“象”是经过情感所染化的“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创作后的产物,这就是“赋象以意,意在笔先”。

所以我们常说中国画的创作与欣赏,都是需要文化底蕴的。创作时,需要以“意”为导向,让主观情感与事物产生链接,产生“专属于自己”的“创作象”,之后才是通过自身的绘画技艺将其描绘外化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在国画中,同样的物“象”表“意”却往往大相径庭。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

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都以“贵族妇女”为“象”,描绘了宫廷贵妇的闲散生活,但我们却从中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 “意”味。《挥扇仕女图》在张扬唐王朝繁华兴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揭示了贵妇们极度贫乏的精神世界:图中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但她们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毫无生气。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而《虢国夫人游春图》创作于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描绘的是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两姐妹三月三游春的场面,画家通过妍丽的画面,反映了当时杨氏一家势倾天下的奢侈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仕女”的“象”,在《挥扇仕女图》中,代表着典型“宫怨”的“意”,展示了“了无生趣”的后宫生活;而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仕女”的“象”则成为了画家讥讽朝廷骄奢淫逸的“意“,称为世代君王自省的“镜”,其“意”更高一筹。

在这里,“意”给同样的“象”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内涵,不仅从题材的选择上拓宽了“象”的局限,更从作品的内在语言上延展了观者的遐思,这也是“意象思维”的魅力所在。

3/藉“象”达“意”,中国画里的“意象造型”

“意象造型”,是中国画艺术超脱于其他国家绘画艺术的原因。它要求中国画的艺术创作,既以客观“象”为依据,又与客观“象”产生距离,在造型上呈现出“意”与“象”高度契合的状态:一方面“意”具象化了,不再缥缈难以捉摸;另一方面,“象”情感化了,不再是单纯的“物体”,从而达到藉“象”达“意”的目的。这也造成了中国画的造型艺术常常呈现出“似与不似之间”的美感。

元代·任仁发《二马图》

元代画家任仁发所绘《二马图》中的两匹马,一匹膘肥体壮,鬃毛发亮,步态矫健且神采奕奕,另一匹则瘦骨嶙峋,步态迟缓,耷拉着脑袋神态萎靡。这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加工衍化而来的“象”,已不再是原来现实生活中的“象”了。作者将瘦、肥二马喻为清官和贪官,抨击和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明·朱耷《荷石水禽图》

而对“象”的“创造性”,在中国画的“大写意”中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八大山人,他极具豪放特色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把中国画中的“不似”发挥到了极致,是对“象”的二次解构之后的再具“象”化,使其更符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意”。

欢迎留言、点赞、关注@弓三山,我们继续在灿烂的文明中骑驴慢行。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从《红楼梦》十二钗判词 解读中国画里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艺术”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红楼梦》李纨的判词为何充满讽刺意味?

《红楼梦》李纨的判词为何充满讽刺意味?

李纨,贾府,儿孙,高登,阴鸷,小善,儿子,判词,巧姐,爵禄,阴骘,晚韶华,积阴德,何迅,刘姥姥,来考,美韶华,谈诗论,贾母,黄泉路,一生,丈夫,原文,功名,人生,事情,举手之劳,佛爷,作者,典型

2007-04-28 #故事大全

曹雪芹借贾元春判词中明确 红楼梦就是一个清朝故事

曹雪芹借贾元春判词中明确 红楼梦就是一个清朝故事

红楼梦,榴花,贾元春,故事,历史,宁国府,代表,成书,曹雪芹,兴亡,判词,回本,爵位,红楼,荣国府,蓝本,讲故事,宁荣,王沂孙,薛宝钗,一家,作者,兄弟,兄长,兴衰,弟弟,戏剧,线索,贾家,金瓶梅

2013-08-20 #故事会

红楼梦人物赏析:薛宝钗判词隐藏一个秘密 泄露她的结局!

红楼梦人物赏析:薛宝钗判词隐藏一个秘密 泄露她的结局!

薛宝钗,宝钗,贾宝玉,贾雨村,金簪,宝玉,判词,人物,举止,人参,女子,品格,红楼梦,端方,一句话,有人说,有文化,这句话,冷香丸,史湘云,和黛玉,尤三姐,曹操,时宝钗,林黛玉,温文尔,王夫人,王夫,王熙凤,陈玲

2019-03-01 #故事阅读

红楼梦人物判词《终身误》 金玉良缘到最后只能是意难平

红楼梦人物判词《终身误》 金玉良缘到最后只能是意难平

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悲剧,曹雪芹,人物,判词,红楼梦,命运,时候,纠葛,缘分,震撼力,美学意义,终身误,寒林,左忠毅,满乾坤,金陵十二钗,纳兰,金玉良,贾探春,好的,康乾盛世,世俗,中都,小说,伏笔,人们,人心

2011-04-19 #故事大全

红楼梦第五回中史湘云和妙玉的判词解读

红楼梦第五回中史湘云和妙玉的判词解读

史湘云,妙玉,作者,形象,人物,判词,贾家,荣国府,结局,刘姥姥,宝玉,贾母,好的,元春,人家,名字,庙里,情节,湘云,父母,红楼梦,结果,襁褓,在说,很重要,很不好,这个人,这样一个,七情六欲,何曾洁

2020-01-21 #故事阅读

红楼梦第五回 十二金钗判词最后面三个人的命运

红楼梦第五回 十二金钗判词最后面三个人的命运

秦可卿,刘姥姥,巧姐,结局,李纨,在说,宝玉,判词,作者,贾珍,名字,贾家,富贵,贾兰,贾府,孙子,恩人,开端,男女,红楼梦,一个女人,警幻仙姑,十二钗,宁国府,曹雪芹,王熙凤,来大,贾琏,茂盛,贾兰贾

2015-06-08 #经典故事

惬意生活——中华国学经典《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判词 简介

惬意生活——中华国学经典《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判词 简介

红楼梦,史湘云,李纨,林黛玉,王熙凤,秦可卿,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妙玉,曹雪芹,程伟元,金陵十二钗,金玉缘,高鹗,章回体,原名,主人,动机,作者,判词,十二金钗,又名,原意,受众,文学批评,版本

2013-11-04 #小故事

有故事的人《红楼梦》第五回判词简析

有故事的人《红楼梦》第五回判词简析

王熙凤,元春,三春,袭人,刘姥姥,富贵,李纨,命运,妙玉,宝玉,贾府,金陵十二钗,惜春,湘江,香菱,迎春,秦可卿,贾兰,作者,丈夫,优伶,巧姐,探春,晴雯,末世,父母,湘云,结局,贾家,美人

2016-11-01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