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论语说解(修订版)学而05

时间:2014-12-17

论语说解修订版学而05原文: ⒈5子曰:道千乘之国1,敬事而信2,节用而爱人3,使民以时4。 注释: 1道dao3:引导,管理。乘sheng4:一辆战车叫做

提示:本文共有 741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论语说解(修订版)学而05

原文: ⒈5子曰:“道千乘之国(1),敬事而信(2),节用而爱人(3),使民以时(4)。” 注释: (1)道(dao3):引导,管理。乘(sheng4):一辆战车叫做一乘。千乘之国:诸侯国中,每八百家出一辆战车;能有八千家的诸侯国,泛指大国。(2)敬:兢兢业业,对事负责。(3)节:节制。(4)以:按照,根据。时:时机,主要指农时。 译文: 孔子说:“引导能出得起千辆战车的大国的百姓时,要对所做的事具有诚敬态度,而且要诚信;对财物的使用要有节制,而且对人有爱护之心;在差使民众时要考虑到百姓的时间安排。” 朱注: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乘,皆去声。道,治也。马氏云:“八百家出车一乘。”千乘,诸侯之国,其地可出兵车千乘者也。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也。时,谓农隙之时。言治国之要,在此五者,亦务本之意也。程子曰:“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极,尧舜之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已矣。”杨氏曰:“上不敬则下慢,不信则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力本者不获自尽,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然此特论其所存而已,未及为政也。苟无是心,则虽有政,不行焉。“胡氏曰:”凡此数者,又皆以敬为主。“愚谓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次第,读者宜细推之。”) 说解: 治理大国小国、管理一个集体、加强自我的修养,都贯穿着一个道理。“道”是人要去行走的,已经知“道”的人可以为他人、后人做向导。要使国家得到治理,需要圣贤君子作为向导,不明“道”则不能成为圣贤君子。有圣贤君子而不用,却用小人乃至奸佞,将会把国君自己乃至国人都远离正道,误入迷途,乃至把国家百姓引到邪路上去,岂不是自误误人之举? “千乘之国”,是从兵车的角度来说诸侯国。国家不能没有战备武器,但是,有战备武器不一定能使国家太平安定。只有使国家政令措施符合正道,才能使国家太平安定。战备武器不是用来镇压百姓、劫掠权力、土地、财富、百姓的,而是用来平等残暴、抵御侵略、安定天下的。所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说兵不可不养,但只应用于安定天下。如果是掌权者政令违背道义、危害百姓,导致民不聊生而起来造反,掌权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用兵镇压,那就是镇压百姓,而不是平定残暴。如果掌权者为了满足私欲,用兵侵略其他国家,那就是穷兵黩武,就像盗寇一样,不是抵御侵略、安定天下,而是祸害天下。 什么叫“敬”?就是使自己一丝不苟。“敬”字从“苟”、从“攵(pu1)”,“苟”是苟且、无原则,“攵”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棍子。因此,“敬事”的意思就是鞭策自己不行苟且之事。执政者必须使政令、政事符合正道,如果不“正”,也就不能叫“政令”、“政事”。执政者的政令与政事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岂能不谨慎细致?“信”是要求自己真诚,然后使人觉得确实可信、可靠。掌权者无法要求百姓信任、依靠自己,如果所发出的号令和所做的事符合正道的时候,百姓自然会觉得可心、可靠。 执政者固然可以号召百姓“节用”,但是,首先要自己先“节用”。掌权者自己奢侈享受,然后号召天下人也去提高消费,必然会暴殄天物、掠夺天地万物。掌权者自己奢侈享受,却号令百姓俭省,属于“其身不正”,必然“虽令不行”。“节”的意思是节制,而不是一味地俭省。执政者当然要有财物收支,但收支原则与目的应该是“爱人”。“爱人”是指爱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重点在于爱百姓,推而广之,可以包括爱天地万物。“爱”有爱护、珍惜之意。人类不追求奢侈享受,天地万物足以供人生存。假如不是因为连年的天灾人祸而导致百姓饥寒,那是掌权者的责任,如果不是因为储备不够,就是因为苛捐杂税繁多。在正常情况下。执政者应该做到的是使百姓衣食无忧、互相关心帮助、和谐相处,从而使国家能够太平,使国人能够安居乐业,这也就是“爱人”体现了。为了几代人、小范围内的人的奢侈享乐,而不顾千秋万代的人如何生存,不顾地球上的所有人如何生存,不顾动植物如何生存,那么,这样的“爱人”是狭隘的,不符合道义。 百姓是国家中的百姓,因此,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劳烦百姓之事,这是正常的。但是,百姓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情,所以,执政者需要百姓做事的时候,应该尽量不扰乱百姓的生活、家庭。士子、农夫、工匠、商贩等等,都属于“庶民”。庶民能够安居乐业,是国家太平安定的根本之所在。如果掌权者使士子不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培养任用,则国家的指导思想将会出现偏失错误;如果掌权者使农夫违误农时,则衣食将难以保障;如果掌权者使工匠不能正常工作,则用具难以满足需要;如果掌权者使商贩不能正常营业,则互通有无难以实现。因此,执政者不能不“使民以时”,否则,将会有损于庶民而动摇国本。推而广之,人与万物共同存在于天地之间,共同构成生命的整体。万物生长敛藏各有其时机,不扰乱万物生长的时机,才能使万物生生不息。人类如果扰乱了万物的生长时机,不仅伤害万物,而且伤害人类本身。

论语说解(修订版)学而06

原文: ⒈6子曰:“弟子,入则孝(1),出则弟(2)。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 注释: (1)入:回到家中。则:就。孝:尊重长辈。(2)出:出门在外。弟(ti4):同“悌”,爱护、尊重同辈。(3)亲:亲近。仁:仁德的人。(4)以:用来。文:指经典文章。 译文: 孔子说:“做弟子的人,回到家中就要讲究孝敬长辈,出门在外就要讲究爱护同辈而谦让,任何时候都要谨慎而且讲诚信。广泛地爱护众人,而且主动亲近仁德的人。先躬行实践,有闲暇的时候就用来学习经典文章。 朱注: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之弟,上声。则弟之弟,去声。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汎,广也。众, 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余力,犹言暇日。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程子曰: “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 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说解: 弟子,本来是指处在求学阶段的人,其实,学习是终生的事,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需要学习的人。学习不是仅仅学知识技能,而是把道德礼义务贯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样才有德行。 首先,我们总是出入于家庭与社会之间,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谦逊礼让。不顾父母的感受,把自己的好恶和意见强加于父母,无论给父母多少钱财,无论为父母做了多少事,都不能说是孝敬父母。孝敬,先要有敬意。在别人面前,总有盛气凌人的心态,不把别人放在心上,虽然表现得程度不同,也都属于狂妄自大,而不能说是谦逊礼让。 其次,说话做事需要谨慎,需要真诚守信用,用爱心对待众人,并且还要知道去亲近仁德的人。言行谨慎,就不会使父母担忧,就不会有悔愧莫及的事情。言行出于真诚而且守信用,才能使人觉得可信、可靠,一旦使人觉得不可信、不可靠,人际关系难以和谐,做事也难以顺利。用爱心对待众人,是与用怨恨之心对待众人相对的。总是感觉别人不顺眼、不顺心,甚至有意与人做对,所得到的也只能是孤独寂寞、孤立无援,甚至是别人的怨恨。如果给自己的爱心划一个圈子,那无疑是自我限制,将会使自己狭隘。亲近仁德的人,是使自己继续提高修养的条件。仁德的人能使我们减少走向正道,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仁德的人不会给我们出歪主意,奸佞小人所出的主意往往也是歪主意。 再次,把已经学到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中之后,还要继续学习经典文章。不应放弃该做的事不去做而去学习经典文章,也不应该把学习经典与该做的事并列起来,因为学习经典的目的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已经学到的道理还没有落实到行动中而贪图再学习更多的道理,学得再多也只是空谈。品德是每个人本来就具备的,我们只是通过言行使它显现出来而已,所以说,德行是人的根本。学习经典文章,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德行是我们本来就具备的,然后知道如何使它显现出来,使自己能够逐渐接近完善。只知道用力去做事,而不学经典文章,好比是只根据自己的见解作为标准而不知不觉地做出违背道义的事,好比是孤身奋战而忽视他人的意见和帮助。学习经典文章,然后能明圣贤之道乃至天地之道,能尽最大可能地弥补个人的不足、纠正个人的错误,进而弥补一个时代的不足、纠正一个时代的错误。

论语说解(修订版)学而07

原文: ⒈7子夏曰(1):“贤贤易色(2);事父母(3),能竭其力(4);事君,能致其身(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6),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2)贤贤:重视贤德。前一个是动词,指重视、尊重,把……作为贤德的标准;后一个是名词,指贤德。易:轻,不看重。色:美貌。(3)事:侍奉,为某人做事。(4)其:自己的。(5)致:使自己尽力做到某事,全心全意地投入。身:自己。(6)虽:即使。 译文: 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对贤德的人心存敬重学习之心,不要过分看重表面的美貌。为父母做事,要能够用出自己的全部心力。为君王做事,要能够尽到自己的职责。跟朋友交往,要说出话来讲究信用。这样的话,即使说这个人没有学习,我也一定要说他学到了根本的东西。” 朱注: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 说解: “贤贤易色”是说夫妇之伦理,“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说父子之伦理,“事君能致其身”是说君臣之伦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说朋友之伦理。我们的学习,就是要使自己的言行能够完全符合这四方面的伦理,所以,只要能够符合,“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夫妇之间,应该是“以德相配”,而不应该是“以才相配”、“以貌相配”,更不应该是“以财相配”。在夫妻之间,相貌的美丑并非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道德修养。夫妻都能各尽其责、各守本分、相互关心、相互理解,才能相敬如宾,才能家庭和谐。对于女子来说,美貌是不可能长久的,我们不能说因为失去了美貌就离婚吧?对于男子来说,才华也是不一定能靠得住的,我们不能因为丈夫患了健忘症就不管了吧?《诗经·周南·关雎》是“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淑女和君子都是从“德”上去说的。有道德修养的丈夫或妻子,才能是可信、可靠的夫妻,才能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夫妻。 父母与子女之间,子女对父母的孝道表现在哪里?能尽心尽力去为父母做事就是了。竭尽全力,不是超越自己的能力,更不是不尽全力。为什么这里只将子女对父母的孝,而不讲父母对子女的慈?因为父母是子女所无法选择的,因为父母在他们的父母面前也是子女,因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是在与父母做交易。不论父母慈不慈,我们做子女的都应该尽孝。即使父母不慈,尽孝也是我们礼所应当的事,这就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道理。假如我们做子女的,因为父母不慈就不尽孝,那么,就使自己成了“不孝”之人,使自己成了违背道德礼义的人了,还谈什么君子之道呢? 君臣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是“事君”?因为我们在君主、领导手下做事,也就有了君臣关系;如果不在君主、领导手下做事了,也就不具备君臣关系了。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不同,君臣之间是可合可分的,君无礼义则臣可以离去,臣无礼义则君可撤换,但父子之间是无论如何无法改换的。为什么说“能致其身”?只要我们在那个“臣”的地位上,就应该担负起应当担当的责任和义务,就应该有与这个地位相符合的道德修养,不仅臣子应当如此,君主也是如此,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这就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全心全力尽自己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敬业,否则便是渎职。 朋友之间,重视的是能相互信任。我们无法要求朋友必须信任我们,我们只能使自己让朋友觉得可信、可靠。所以,我们自己说话做事时出于真诚,说出话来能负责任,能守信用,是使朋友信任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自己的言行如果不符合朋友之间的伦理,是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朋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和同门同事的人,因此,如果不是志同道合,也不是同门同事,那就不属于朋友伦理范围内的了。没有相互间的信任,即使有同样之志,同行一条道,共做一件事,也难以相辅相成、和谐共处。信任,从我们自己先使人感到可信开始。 学问就是要成就德行,两者本来就是一件事的两方面,不能把两者看成两件事。任何人都生活在众人之中,或许不一定有意地求学问,但是,听他人之言、看他人做事,便是在不知不觉地学着。同时,品德是任何人本来就具备的,只要不被名利得失生死所蒙蔽,品德也就能自然显现出来。当有人把“学问”和“德行”分成两件事的时候,言行都符合夫妇、父子、君臣、朋友伦理的人说自己没有学问,那也只是谦逊地说自己没有有意地、专门的去搞“学问”,我们并不能说他没有“学问”。那些对道德修养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却言行不符的人,即使自称有“学问”,却不能说有“道德修养”。道德修养要通过言行体现出来,而不是供人讲说辩论的东西。

论语说解(修订版)学而08

原文:⒈8子曰:“君子不重(1),则不威(2);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友不如己者(5)。过则勿惮改(6)。”注释:(1)重:厚重。(2)威:威望,值得人尊敬。(3)固:坚固,坚定。(4)主:自明,或“以……为主”。(5)无:通“毋”,不要。友:交结朋友。(6)过:过失。勿:不要。惮(dan4):害怕。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望,学问就不会坚定。应该明白忠信的道理而且坚持忠信。不要与修养不如自己的人交结为朋友。有了过失不要害怕改正。”朱注: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主忠信。”(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无友不如己者。”(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过则勿惮改。”(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 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说解:要学习君子之道,就要自重。怎么叫做自重?就是不断修养自己,使自己的道德厚重。德厚则可以大度宽容,德重则可以守道不移。人不自重,就不会有威望,甚至招来侮辱。不能大度宽容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好恶和意见强加于人,而不能理解别人。强加于人,虽然可能在一时之间被人容忍,但最终难以使人心服。不能理解别人,终究会使人产生排斥之心。因此,威严不是靠强加于人获得的,而是要使人自觉自愿地听从,使人心服口服。守道不移,意思是说知道本性,明于道义,正样才能坚定地守道。只有这样,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而不至于在是非对错面前左右摇摆不定。什么叫做“主忠信”?先要明白“主”字的意思。“主”字的下面部分好比是一个盏灯,上面的一个点好比是灯火。“主忠信”是说,在自己心中点亮“忠信”这盏灯,使它照亮自己的心身,进而照亮自身周围。“主”也可以理解为“做主”,与“客”相对而言。这样,“主忠信”可以理解为“以忠信为自己身心的主人”,而一切其它事物都像客人一样,客随主便。总之,如果我们不能自己明白什么是忠信,就难以明白什么是君子之道;如果我们自己不把忠信作为身心的主人,就无法走上君子之道。忠信,都是每个人自己的修养,然后才是对他人以及社会的期望。对待自己用“忠”来要求自己,对待别人用“信”来要求自己,有了这两个要求,何愧于心?何愧于人?“无友不如己者”,是告诉我们交朋友之道。这不是说要我们排斥不如自己的人,而是希望我们有尚贤向善之心、见贤思齐之意。假如有不如我们的人来与我们交朋友,我们不拒绝,但是,我们应该主动去与胜过我们的人交为朋友。与胜过我们的人交为朋友,这样的朋友可以勉励我们上进、提高我们的修养,人人都应该如此,都可以如此。如果我们不主动去与胜过我们的人交朋友,而只去与不如我们的人去交朋友,那么,我们难以再提高自己,甚至可能会有骄傲、炫耀之心,所以,无益而有损。钱穆先生说:“师友皆所以辅仁进德,故择友如择师,必择其胜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见贤思齐,择善固执,虚己向学,谦恭自守,贤者亦必乐与我友矣。”超越了分寸,偏离了正道,所以会有过失。我们的修养不够,就必然会有过失。超越了分寸就注意纠正,偏离了正道就立刻回到正道,就不会成为错误而造成危害。“过”的正体字是“過”,如果不知悔改而继续走下去,就会造成“禍”。按理来说,我们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应该知道悔改,但是,事实上,我们常常会因为担心承认过失而有损于自己的名誉,结果使我们不自觉地害怕承认过失,进而害怕悔改,却不知这样会使自己的过失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成为错误,乃至成为犯罪。所以,一时的过失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过失却害怕悔改。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论语说解(修订版)学而05”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论语说解(修订版)学而13

论语说解(修订版)学而13

富贵,子曰,道义,君子,时候,圣贤,子贡,才能,子贡曰,孔子,朱注,孔子说,关系,说的是,论语,修订版,修养,原文,做法,原则,兴趣,发自内心,注释,心态,玉石,言行,译文,诗歌,贫而无谄,可依

2014-03-06 #小故事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怎么样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好不好 购买心得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怎么样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好不好 购买心得

神话,字典,词条,经典,专业,书本,爱好者,古文,出处,文字,版本,纸张,角度,装帧,一个词,写神话,很干净,很方便,神话人物,非常舒服,非常全面

2020-09-13 #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故事集修订版

中国历史故事集修订版

修订版,故事集,故事,中国历史,是一部,历史,先生,语文,读物,历史读物,元天宝,危君,居安思,文帝,明臣,林汉达,李渊,李杜,朱李,柴荣,隋皇,韩柳,黄巢,天子,中不,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建唐,书名,不语,人生

2020-06-07 #长篇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集修订版

中国历史故事集修订版

修订版,故事集,故事,中国历史,是一部,历史,先生,语文,读物,历史读物,元天宝,危君,居安思,文帝,明臣,林汉达,李渊,李杜,朱李,柴荣,隋皇,韩柳,黄巢,天子,中不,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建唐,书名,不语,人生

2020-06-21 #小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集修订版

中国历史故事集修订版

修订版,故事集,故事,中国历史,是一部,历史,先生,语文,读物,历史读物,元天宝,危君,居安思,文帝,明臣,林汉达,李渊,李杜,朱李,柴荣,隋皇,韩柳,黄巢,天子,中不,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建唐,书名,不语,人生

2014-07-21 #故事阅读

春秋故事中国历史故事集:修订版

春秋故事中国历史故事集:修订版

林汉达,修订版,好的,故事,少儿,是一部,故事集,中国历史,历史,先生,语文,读物,波罗,中不,历史读物,战国,材料,读者,周锐,风趣地,世界,串线,作者,手法,语言,三国故事,汉故事,子猫,常兰,张良

2020-05-28 #长篇故事

《城乡中国修订版》读后感100字

《城乡中国修订版》读后感100字

中国,城乡,农民,城市,土地,问题,农村,政府,周其仁,拆迁户,修订版,乡村,制度,农村土地,国家,时候,教授,乡土中国,这本书,产权,利益,原因,卖地,地方,读后,读后感,建设,土地资源,人口,先生

2020-06-17 #短篇故事

《城乡中国修订版》读后感100字

《城乡中国修订版》读后感100字

中国,城乡,农民,城市,土地,问题,农村,政府,周其仁,拆迁户,修订版,乡村,制度,农村土地,国家,时候,教授,乡土中国,这本书,产权,利益,原因,卖地,地方,读后,读后感,建设,土地资源,人口,先生

2020-06-17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