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被隋炀帝 唐太宗同时相中的地段 北京的法源寺 来历有传奇

时间:2014-12-05

蓟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自古以来便是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提示:本文共有 325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幽州,是古代中国对现在京、津,以及河北地区的统称。蓟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自古以来便是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蓟城是连通中原及北方地区的交通要道,同时又因为其险要的地势,成为阻挡游牧民族进犯中原的天然屏障,所以蓟城在军事上,也是相当重要的,堪称中原的门户。

隋唐时期,虽然因循秦汉遗风,以长安为政治中心号令全国,但此时天下格局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南方的经济崛起,使全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向洛阳转移。其次,南北朝以来,形成了一次由北向南的民族融合浪潮,这使得北方少数民族,对南方的富庶愈发向往,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扩张意图也更加强烈。所以,作为中原门户的蓟城,在军事上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加强边防,更重要的是对北方少数民族进行威慑,及领土扩张的需要,隋炀帝和唐太宗对蓟城,甚至整个幽州地区都非常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建设和军事行动,这些对蓟城,乃至北京城后来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天子在蓟城(其实我很想直接说北京),都干了啥大事。

一、隋炀帝算不算“基建狂魔”?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幽州地区的控制,并且便于对辽东地区发动军事行动,隋炀帝以蓟城为中心,修建了三大重点工程:

1、开凿黄河到涿郡的永济渠

《隋书》记载:

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这个动员了上百万人施工的永济渠,开建于公元608年,也就是大业四年。永济渠引桑干河支流(今丰台区凉水河)从当时蓟城南郊入渠,一路向南。

当年隋炀帝修建永济渠,主要是出于方便军事物资运输的考虑,毕竟以当时的条件来说,货运走水路无论从成本还是时间上,都优于路运。而事实上,永济渠后来成为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所运输的物资早已不限于军事装备,而成为南粮北运的重要渠道,从这点来说,隋炀帝修建永济渠确实为日后北京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不过对隋炀帝来说,造福后世应该是捎带手的事情,他修渠的主要目的:一个是为了调兵和军资运输,一个是为了方便自己寻欢作乐。据说永济渠修成后,隋炀帝曾乘龙舟北巡涿郡,途中极尽享乐之能事,可是把当皇帝的谱儿摆到了极致。

2、进一步修筑驰道

为何要说是进一步?因为以蓟城为中转站修筑驰道这件事,最早是秦始皇的创意,而且秦代修筑的驰道,已经让蓟城成为北接朔漠,南进中原的通衢要地,隋炀帝只是继承了秦汉时期修筑驰道的成绩,并将其发扬光大而已。虽说修了运河,让南北的交通得以畅通,但毕竟水路虽然经济,但覆盖广度有限,要讲四通八达,还得发展道路交通。

隋炀帝开发的驰道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从榆林到涿郡,全长3000里,宽100步。第二条横亘南北:从河内(注意此河内在今天的河南沁阳,而不是越南首都),经魏郡(今安阳)、博陵郡(今河北定县)到涿郡。第三条贯穿东西:从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经北平郡(今河北卢龙)、渔阳郡(今天津蓟县)、穿过涿郡止于马邑郡(今山西朔县)。

这三条新建驰道的交汇点,均为蓟城。这三条驰道修成之后,原本就是交通要道的蓟城,其交通枢纽的地位更是如虎添翼,当然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重镇,有了这样的交通便利,其战略重要性,更是无需多言。

3、营建临朔宫

要说隋炀帝爱玩、能享受,那绝对算得上超级玩家(不接受反驳)。按道理说,蓟城这样一个军事重镇,你一个当皇帝的过来除了慰问边疆战士,巡视边境防务,还能干啥?既然是公务,随便找个地方凑合住就行了,又不可能常住。

但隋炀帝可不这么想,他发现幽州这个地方的旅游资源挺丰富,一时半会儿玩不过来,于是就打算在这里修建一座帝王行宫,以便随时可以过来“嗨”(应该叫巡幸,皇家还得保持仪式感)。

据传说这座名叫临朔宫的行宫,地址位于蓟城的东南,也就是今天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现在是北京市最古老的佛教名刹法源寺的所在地。

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因为隋炀帝太注重军事,穷兵黩武,特别是三次征讨高丽(据说两次是御驾亲征),都以蓟城为兵马和粮草的集结地,搞得整个幽州地区战乱频繁,老百姓的兵役劳役接连不断,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最终不仅高丽没有打下来,还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辉煌一时的临朔宫,遭到农民起义军的破坏,毁于一旦。

历史上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基本上是贬多于褒,不是这个“昏”,便是那个“昏”。但作为一名北京大妞,还是很感激这位“昏”君,正是他不遗余力地对蓟城进行基础建设,才为我的故乡北京后来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蓟城来说,隋炀帝是位“基建狂魔”,对今天的北京来说,隋炀帝或许是位“承前启后”的贵人。

二、在开发房地产这件事上,唐太宗和隋炀帝的眼光是一样的

唐高祖李渊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大唐王朝。虽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很多事情因为改朝换代而发生了改变。隋唐时,对边疆构成严重威胁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从汉时匈奴,变成了突厥和契丹。幽州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没有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改变,反而因为是抗击突厥的前沿阵地,而变得更为重要了。

那时,蓟城的名称,也变成了幽州城。

1、唐太宗李世民派兵收复东突厥

公元629年,也就是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趁突厥内乱之机,派兵出幽州北伐,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整个部落分崩离析,大部分部族向唐朝投降。

唐太宗下令,将东突厥归顺各部,安置于幽州一带,并设立的专门的都督府,对降众进行管理。此后,自太宗至高宗末年,幽州边境基本无大型战事,经此一役,为大唐王朝换来了将近五十年的和平期。

2、唐太宗远征高丽

与隋炀帝一样,唐太宗也是一心想征服高丽。公元645年(贞观19年),唐太宗以幽州为基地,亲征高丽,出发前,大军在幽州城南誓师。

与隋炀帝一样,这次远征高丽并不是一次成功的征伐。因为高丽军队的殊死抵抗,唐军损失惨重,加之粮草断供,唐太宗不得不于这年冬天撤兵返回幽州城,征辽之战以失败收场。

唐太宗下令将在此次远征中部分阵亡将士遗骨,安葬于幽州城西,称为“哀忠墓”。据《帝京景物略》记载:

白云观西十余里,为唐太宗哀忠墓。

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抚平唐太宗心中对阵亡将士的追思之情,于是他又命在幽州城内修筑庙宇以缅怀英灵,并为此庙命名“悯忠寺”,也就是今天北京城内法源寺的前身。让人称奇的是:唐太宗选择建立悯忠寺的地址,就是当年隋炀帝修建临朔宫的原址。

别看史学家对唐太宗和隋炀帝的评价大相径庭,但这两位皇帝在某些方面的品味还真是出奇地一致。比如说,隋炀帝想征服高丽,唐太宗也想;隋炀帝远征失利,唐太宗也一样。就连挑地方盖房子搞“房地产”,这哥俩儿的眼光都出奇的一致,这恐怕与古代帝王迷信风水之说不无关系,修建悯忠寺的这块地能够接连被帝王相中,想来真的是块风水宝地吧。

三、番外:法源寺趣闻轶事

文章写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笔者意犹未尽,突然想给各位把法源寺稍微说道说道:

1、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在幽州城里毁了不少寺院,却唯独敬畏悯忠寺,还特地把悯忠寺改为“顺天寺”,似乎是在炫耀自己造反是“顺应天意”的。他的部将史思明为了拍马屁,特意在寺里立了一块石碑歌颂安禄山。后来史思明降唐,又将石碑磨平重新篆刻。后悯忠寺毁,这块石碑却有幸保留,现存于法源寺的悯忠阁内,这块距今1200年的石碑,是法源寺中最古老的石碑。

2、据《旧都文物略》载:

宋徽宗被俘北来,羁囚于此,钦宗则居悯忠寺。

也就是说悯忠寺是靖康之变后,金人囚禁宋钦宗的地方。悯忠寺是缅怀英烈的地方,而宋钦宗却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也不知他的心里会是个什么感受?

3、辽时,幽州大地震(1057年),悯忠寺被毁,1070年重新修复后,被称为“大悯忠寺”。明代称“崇福寺”,清代雍正十二年改名为法源寺,一直就叫到了今天。

4、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法源寺成立。不过相对于佛学,笔者最爱的还是法源寺的丁香花。据说法源寺的丁香花在明清之时,便已名动京城,是北京著名的三大花事之一,就连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曾在徐志摩的陪同下观赏过法源寺的丁香。可能是受了佛祖的点化,每当丁香盛开,整个寺院馨香馥郁,而又古韵悠长,那种特有的宁静之气,真的是北京城中一抹与众不同的春色。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被隋炀帝 唐太宗同时相中的地段 北京的法源寺 来历有传奇”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隋炀帝的萧后被六位皇帝喜欢 后为李世民妃子 经历比杨贵妃传奇

隋炀帝的萧后被六位皇帝喜欢 后为李世民妃子 经历比杨贵妃传奇

萧皇后,突厥,窦建德,帝王,时期,母仪天下,宇文化及,杨广,有才,袁天罡,隋炀帝,萧氏,女人,南梁,妃子,才华,相貌,生辰八字,皇后,皇帝,结论,贞观,兰陵萧氏,命带桃花,惊奇不已,其美,侯景,元帝萧绎,唐太宗,唐天子

2020-05-06 #小故事

历史上著名的儿子帝王隋文帝和隋炀帝 两个人有着什么样的功绩

历史上著名的儿子帝王隋文帝和隋炀帝 两个人有着什么样的功绩

帝王,隋文帝,传奇,名将,这两位,历史,时期,父亲,能力,隋炀帝,开国,地位,武将,盛世,唐太宗,杨林,秦琼,帝王之,绝对是,非常优秀,众所周知,个儿,事迹,内政,历代,名相,成绩,政权,武功,财富

2020-01-16 #长篇故事

唐太宗VS隋炀帝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唐太宗VS隋炀帝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李世民,杨广,李建成,魏征,世人,皇帝,高句丽,影响,明君,玄武门之变,隋炀帝,世家,书法,共同点,大运河,时刻,昏君,皇位,翁婿,天可汗,开国皇帝,有人说,最为人,雄才大略,唐太宗李世民,代明,多让,太宗业,师远征,年年

2015-07-17 #故事会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究竟相差多少?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究竟相差多少?

杨广,李世民,功劳,两个人,天下,百姓,昏君,暴君,隋炀帝,高远,军政,历史,功过,发动战争,大运河,朝政,志向,时候,父亲,皇位,科举制度,贞观之治,两个人都,他的哥哥,年轻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年年,杨坚,李建,李渊

2014-11-10 #故事会

唐太宗李世民同时霸占隋炀帝杨广妻女 之后发生的人间悲剧

唐太宗李世民同时霸占隋炀帝杨广妻女 之后发生的人间悲剧

李世民,杨广,萧氏,女儿,突厥,面子,萧皇后,萧瑀,隋炀帝,公元,京师,大杨,智囊,李家,杨家,皇后,臣子,长辈,亲弟弟,北史,孙正,新君,李靖,萧岿,炀帝,窦建德,隋皇,长孙,不一样,大破

2015-09-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唐太宗扪心自问 隋朝之亡 亡在哪里 隋炀帝要为隋朝灭亡负责吗

唐太宗扪心自问 隋朝之亡 亡在哪里 隋炀帝要为隋朝灭亡负责吗

唐太宗,隋炀帝,作者,唐太宗李世民,问题,隋文帝,国家,魏征,历史,皇帝,老百姓,中国,人家,公文,史书,大臣,天下,长孙皇后,你不懂,把国家,励精图治,万物,东西,不虞,事情,信息,军队,前提,原因,君臣

2010-12-21 #小故事

隋炀帝的大臣“拍马屁”为什么会拍到唐太宗的“马腿”上?

隋炀帝的大臣“拍马屁”为什么会拍到唐太宗的“马腿”上?

赵元楷,隋炀帝,唐太宗,官员,江都,蒲州,赵芬,隋炀,关系,仕途,刺史,宰相,时候,机会,皇帝,百姓,西省,人生辉煌,下子,东西,任期,储备物资,和声,办法,历阳,和县,士族,大姓,大业,安徽省

2019-08-28 #故事阅读

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没完成的事 为何懦弱的唐高宗却做到了

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没完成的事 为何懦弱的唐高宗却做到了

高句丽,唐高宗,隋炀帝,王朝,后勤,唐太宗李世民,一城,中原,政权,太宗,城市,机会,输家,进攻,长途跋涉,士兵们,王师,渊盖苏文,隋炀,不一样,仁义之师,人民,军队,压力,分兵,后代,名言,唐军,弱国,小国

2010-10-26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