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古代青少年脚踏实地励志成才的名人事例

时间:2014-11-08

有关古人少年时期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85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8 分钟。

前面讲到的历史上成才的人物,除了那些为国捐躯的少年英雄以外,都讲到了他们如何勤奋读书,但是读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道路。有些人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能够在生活实践中注意学习实践经验,并且为社会国家民族做出贡献,也应当算是难得的人才。历史上有名的能工巧匠,如建造赵州桥的石匠李春,对纺织业做出过贡献的黄道婆,谁能说他们不是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人才?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书本知识很丰富,但是实践与知识脱节,就不能说已经成才。如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连他的父亲名将赵奢都难不倒他,可是叫他带兵去跟秦国打仗,却一败涂地,长平一战,丧师40万。谁能说像赵括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已经成才? 书读得多,得到的只是书本知识,如果不能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那么书本知识还只能算是死知识。能把书本知识拿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并且进一步加以总结提高,这才成了真知识,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先举几个由于缺少读书的条件,书读得不多,甚至可能没有读过书,却对社会国家民族做出过贡献的成才典型。www.zhlzw.com中华励志网 东汉时的蔡伦,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得没法活了,被送进皇宫里做了太监。他原先没有读过书,老太监见他可怜,告诉他做太监也得有文化,才能接近皇帝,受到重用。于是他就在老太监的指导下发愤读书。蔡伦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他很重视实践,读书时也专挑那些讲打铁、缫丝、纺麻一类容易实践的书来读,并且读了以后还要亲自去实践一下。他有时到打铁作坊去抡几下铁锤;有时到纺织作坊去缫丝纺麻。蔡伦工作起来很仔细,所以样样事情都能学得会,做得好。皇帝看蔡伦聪明勤快,办事可靠,就提拔他作了尚方令,专门负责制造宫廷用品。蔡伦看到当时的书都是用竹简木牍写成的,十分笨重,连大臣给皇帝的奏章也是一大捆竹简或木牍,一份奏章就有好几十斤,读起来很费劲。当时纸虽然已经有了,但是还很粗糙,不适宜用作书写。蔡伦想,如果把纸改进一下,把它造得又轻又薄又白,就能用来书写了。他从纺织作坊里拣来乱丝、麻头等废品,再加上破布、破渔网、树皮等做原料,进行试验。一次试验失败,再做第二次。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制造出了适用于书写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有功,皇帝封他为龙亭侯。他制造出来的纸就被称为“蔡侯纸”。蔡伦从一个没有读过书的文盲,经过努力学习,既读了书,并且通过实践,成了一位改进造纸技术的专家,为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木匠喻皓,在年轻的时候就以技艺精巧出名。吴越王钱镠〔liu留〕叫工匠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七层木塔。刚修了几层,塔身就不停地摇晃,像是要倾倒的样子。工匠没有办法,就去请教喻皓。喻皓亲自去察看了一下,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对工匠说:“修木塔要修一层,巩固一层,先把下面这层的地板铺得严严实实地用钉钉牢,然后再修上面这层。这样一层一层地修。塔身就不会摇晃了。”工匠照喻皓说的话去做,果然克服了塔身摇晃的毛病。喻皓的技艺全是从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出来的。后来他被请去修建开封的开宝寺塔,这座塔的塔身呈八角形,高11级,结构十分复杂,技术难度很大。喻皓按照设计方案精心施工,根据施工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不断与设计者商量,修改设计方案,花了八年时间,才把塔建成。建成的塔,塔身稍微向西北倾斜,人们看了觉得很奇怪,问他这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在施工中出了毛病?喻皓回答说:“开封地势平坦,四周没有高山,又多西北风。稍微向西北倾斜的塔,经过风吹和湿气浸润,百年以后,塔身自然就会正了。”过了将近百年,事情果然不出喻皓所料,开宝寺塔真的由倾斜慢慢变正了。由此可见,喻皓在建塔的过程中,不但考虑了塔的本身,并且把塔周围的地形地理气候条件全都调查清楚了,因而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真知识,是喻皓成才的基本因素,并不是从书本中得来的。喻皓一直活到宋朝初年,他的高明技艺,被人称为“天下第一木工”。 北宋时的毕升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因为家里穷,只读了几年书,就被送到一家印书作坊里去当工匠了。那时候用雕版印书,即把要印的书反刻在一块木板上,然后刷上墨,印在纸上。印一页书,就得刻一块板,印完以后,如果还想重印,就把书版保留起来;不再重印了,这块书版就成了废品,只好拿去当柴烧。毕升在印书作坊里既做刻字工,也做印刷工,又做装订工,对每道工序的辛苦都有深刻的体会。毕升工作很勤快,有了空闲,常常把那些印好的书拿来阅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他觉得雕板印刷太浪费了,经常有大批书版被烧掉,那可是刻字工匠一刀一刀地刻出来的呀!那些留下来准备重印的书版,有时也会遭到虫蛀鼠咬,需要重刻。没有毁坏的书版,堆在房子里很占地方,查找起来也很费事。他想,能不能让书版上的字变成活的,像下棋的棋子,发生各种各样的排列变化,编排出一块块的新书版来。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毕升就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试验。一次失败了,再做第二次,又失败了,再做第三次。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最后他终于想出了用薄薄的胶泥片刻成字,烧硬了,按书稿的需要在铁板上排成书版使用,创造出了最初的活字版印刷术。毕升从一个只读过几年书的印刷工匠,最后成为发明家,这主要得力于他自己的刻苦学习,努力实践。他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为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明朝有个蒯〔kuai〕祥,原在北京香山做木工,永乐皇帝朱棣要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听说蒯祥的手艺很巧,就把他请来主持宫殿的修建工程,授予营缮的官职。蒯祥设计的木工活,能严丝合缝,毫厘不差,并且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他在建筑物上画龙,能双手握笔同时画出方向相反的双龙,合成为一幅双龙戏珠图,因而深得永乐皇帝的欢心,破格升任他为工部左侍郎,食一品官的俸禄。后来蒯祥又被派去修皇帝的陵寝,他也做得很出色。今天我们看到的明十三陵,有几座陵寝就是蒯祥设计修建的。蒯祥活到明宪宗在位公元1465—1487年的时候,享年80多岁,永乐年间他才20来岁,可以说是少年成才。他读书不多,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多半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才获得的。 清朝擅长画设计图和制作模型的建筑师雷发达,青年时代就参加了北京皇宫三大殿的修复工程,后来还主持过多处皇家园林的设计工作。他的成功主要是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雷发达出生在江西南康一个穷木匠家里,幼年只上过几天学,就因为在家乡无法生活下去而跟着父亲外出做工。他从小聪明勤快,开始他只能帮助父亲拿拿工具,搬运搬运木头。后来慢慢学着做锯木头、刨光等工序。父亲做比较复杂的工作时,他站在一旁细心地观察,并不断地问工作要领是什么,暗暗记在心头。由于他学习专心,终于掌握了各种技术,能够独立制作家具和造房子了。父亲告诉他建造房屋最重要的工作是绘设计图,父亲因为文化程度低,不会绘设计图,所以只能做个听人指挥的工匠,他希望儿子能学会绘设计图,做一名建筑师。雷发达听了父亲的话以后,决心一边学技术,一边学文化,争取真的做个建筑师。他的勤奋,终于使他获得了文化技术双丰收,不但木工越做越好,并且也学会了测量、计算、绘图等作为一名建筑师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当时清朝初建,正准备大规模翻修和改建明朝遗留下来残破不堪的宫殿,大量征调工匠。雷发达因为技术好而被选中了,做了皇宫三大殿施工的负责人。开始他只是按照已经设计好了的图纸施工,后来因为他不断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设计图提出修改意见,慢慢地就让他参加部分工程的设计工作,由工匠提升为建筑师。皇宫修成以后,雷发达又独立设计了几处皇家园林。他还受儿童玩具的启发,从设计平面图进一步制作出建筑模型,使得工匠在具体施工中有了更加直观的参考,大大提高了施工的质量。因为雷发达善于画建筑设计图和制作建筑模型,后来他获得了“样子雷”的外号,成了清朝一位很了不起的建筑师。 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人不好好读书,或虽然读了很多书,却成为不会实践的书呆子。例如东晋至南朝时期的一些文人,大都迂诞浮华。他们读书不多,靠祖宗的地位取得高官厚禄或拥有大量财产,平日里光会夸夸其谈,不会实践。他们穿着宽大而华丽的衣服,系着漂亮的丝带,头上戴着缀有珠玉的帽子,脚上穿着高跟的靴子,出则乘车坐轿,入则有奴婢扶持,从来不会自己走远路,也不敢骑马驰骋,有的人甚至连马也没有见过。梁朝有个做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令的王复,看到一匹嘶叫着跳跃的马,吓得瑟瑟发抖,大叫道:“这明明是一只想要吃人的老虎,怎么说是马呢!”有的人连耕地、耘苗、车水也都没有见过,更不知道庄稼该几月下种,几月收割。他们吃饭时却嫌这种米煮的饭不香,那种菜不好吃,真是一些光会吃不会做的寄生虫。有一些人书虽然读了不少,却也只有书本知识而不会实践,他们对社会国家民族也毫无贡献。下面就举几个读了许多书,只有书本知识而不会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书呆子的实例,从反面证明实践在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 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有个名叫傅迪的人,喜欢读书,并且无书不读,不论是儒家经典或九流百家之言,全都拿来如饥似渴地阅读。他自以为书本知识很丰富,一开口就能说出某事见于某书记载,有时甚至连见于第几卷第几页也能指出来,可是书中的真实意义他并不理解,无法对书的内容做出正确解释。他的好朋友刘柳见他这种读书而不解其义的毛病,就戏称他为“书簏〔lu路〕”。簏是竹子编的篓子,意思是说傅迪只不过是个书篓子而已。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公元937—954年有个叫彭利用的人,书读得不少,一张口就是诗曰子云。他对家里的男女老少以至奴仆们说话,也都是酸溜溜地引经据典,从来不说一句平常人都容易懂的大白话,叫他去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却什么也不会。于是别人就给他起个外号,称他为“掉书袋”。 明朝有个叫程济的人,书本知识很丰富,也做了官,但是他对书本上的知识不会应用,有些书虽然能背,却不懂其中的意思,背起书来像小和尚念经,嘴里念念有词,其实是有口无心,因此别人就叫他为“两脚书橱”。 书簏也好,掉书袋也好,两脚书橱也好,都是用来讥讽光会读书不能实践的人。有这些外号的人,他们虽然也能通过各种关系做上官,但是他们对社会国家民族没有什么贡献,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成才。 对人们最有教育意义的自然是那些读了书而能实践的人,他们在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进一步加以总结提高,创造出了新的知识。这种人对社会国家民族的贡献最大,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宝库中留下了辉煌的业绩,而尤其可贵的是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是在青少年时期成才的。 为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科学家祖冲之,南北朝时期宋范阳今河北定兴县南人。他自幼喜欢读书,喜欢研究古代的东西,善于思考,尤其对天文、历法、数学、机械更感兴趣。他在20来岁时已有很大名气,被选入当时的学术机关华林学省中去做研究工作。他读了许多讲历法的书,又对天象做了仔细的观察,发现已经实行了多年的历法有了不小的误差,就动手制订了一部新的历法。他跟许多主张维护旧历法的人展开辩论,一一驳斥了他们对新历法的攻击,有理有据地坚持了自己的正确意见。有人从古物堆中找到了一辆指南车,可惜只剩下外壳而丢失了内部的机械。祖冲之仔细地观察了这辆指南车,按照古书中的说法,为它配制了一套机械,使指南车重新恢复了指南的功用。祖冲之又造了一艘千里船,放到江中试航,一天能走百余里。最难得的是祖冲之推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把它定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个圆周率数值在当时是最为精确的一个,比欧洲人求得同样的数值早了一千多年,因而后来被人称之为“祖率”。祖冲之晚年还著了许多书,其中有讲屯田开垦的,有讲《易经》和老庄哲学的,也有讲天文数学的。他还注释了《论语》、《孝经》和《九章算术》,可以说是一位青少年时期成才,既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又能进行实际创造发明的伟大科学家。

祖冲之与人辩论新旧历法的优劣 南北朝时期北魏公元386—534年的农学家贾思勰〔xie 协〕,是个从小就刻苦用功读书的人,书本知识很丰富。后来做了官,还仍然好学不倦,一有空闲就读书。他认为治国应当以农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家富裕,人民幸福。他在做高阳郡治所在今河北高阳县太守时,大力劝课农桑,努力减轻农民负担,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他读了许多讲农业的书,如《吕氏春秋》、《四民月令》、《氾〔fan范〕胜之书》等几部有名的农书,他都仔细地读过,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为了验证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可靠,他虽然身为太守,却亲自种地、植树、养羊、酿酒,还时常下乡去向有生产经验的农民请教。有一次,他看到《氾胜之书》中说种黍子应当稀植,而老农告诉他种黍子应当密植,两种说法截然相反。为了验证谁对谁错,贾思勰自己特地种了一小片地的黍子,一半稀植,一半密植,浇同样多的水,施同样多的肥料。到了收获的时候,发现稀植的黍子虽然秸杆长得都很粗壮,但是穗小谷粒不饱满,而密植的黍子虽然秸杆较细,但穗大谷粒饱满。最后他得出结论是《氾胜之书》错了,老农的经验是对的,种黍子应当密植才是。后来贾思勰自己写了一部题名为《齐民要术》的农书,书中既总结了前人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知识,而更多的则是总结了他自己经过亲手试验而证明是有效的农业生产知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农学著作,可以说是实践的结晶。 北宋时的政治家兼科学家沈括,也是个读书很多而又勤于实践的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藏书很多,天文、地理、农林、水利、医药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的书都有。沈括从小就酷爱读书,整天遨游在书的海洋之中而不知疲倦。到14岁那年,他已经把家里的藏书都读遍了,积累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后来沈括做了官,还继续在业余时间读书,并且在外出巡视时留心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验证书本知识的可靠性。他在宣州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做知县的时候,根据书本知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修复了荒废多年的圩〔wei 围〕田,并在周围筑堤坝预防洪水的冲淹,使得圩田连年获得丰收。他在司天监做官的时候,每天观测天象,纠正了古代星图的错误。他根据实地考察,发现河北一带地底下有海贝壳,断定这些地方原先是海,是河流入海的淤泥堆积,才成了陆地。他在西北一带发现有些河流的表面浮有一种能燃烧的油,认为这是从地底下石头缝里流出来的,就把它定名为石油。他根据具体实验,认为指南针指的不是正南,而是稍微有点儿偏东。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地磁偏角的人,比西方人的发现要早400多年。正是因为沈括既用功读书,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而又肯留心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就是通过实践验证书本知识,所以他终于成长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被人们称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 南宋的郑樵,既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博物学家,他在16岁那年死了父亲,按照封建时代的规矩,必须守孝三年,不许参加科举考试。于是他就约了堂兄郑厚,两个人隐居到家乡的夹漈〔ji季〕山今福建莆田西北上,专心致志地读书。他读的书很广泛,天文、地理、生物、历史、医药、语言文字的书,无所不读。他读书不满足于获得一点书本知识,总是要尽一切可能去验证书本上的知识是否正确。读天文学的书,他就去观察天象,一个一个地去认识天上的星座。如果发现书上的记载与实际天象不符,就在书上做记号,加以纠正。读了生物学的书,他就去田野山林采集树木花草,捕捉昆虫鸟兽,拿来与书上所记载的对照。如果发现了书上缺乏记载的奇花异草和珍禽怪兽,就把它们的形象描绘下来,对其特征作详细的记录,作为书本的补充。对于自己不认识的动植物,他就去请教农民和猎户,直到弄明白为止。郑樵在读书时发现古代的图书目录编排很杂乱,查找起来十分困难,就自己动手编制新的目录。对于那些已经亡佚了的古书,他也要根据种种资料,考证它原来的内容要点和亡佚的时间。内容相同的两本书,文字语句互有出入的,他就进行校勘,判定谁正谁误和造成错误的原因。郑樵在山中苦读30年,同时也考察研究了30年,从中积累了大量可靠的知识。后来,他利用这些可靠的知识,撰写了五六十种约一千卷著作。最著名的《通志》200卷,既是部历史书,也是部博物学著作,内容十分丰富。郑樵的成才,并不是单纯依靠勤奋读书,并且也依靠了脚踏实地的实践。他所走过的道路,对后人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郑樵向农民猎户请教 明朝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生的家庭。他从小体弱多病,好读医书,特别喜欢读讲药物的本草书。早在儿童时代,李时珍就不满足于从书本上认识药物,而是喜欢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实际观察草药生长在地里的情况,对各种草药的根、茎、叶、花、籽,他都根据实物描绘图形,记下它们的气味和滋味,拿来与书上记载的进行对照。对草药的生长期、采收期,以及如何炮制,也都仔细观察,做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病人服用后的疗效,记录得更为详细。李时珍读书很用功,14岁就考取了秀才,可是由于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病,以后他三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从此他不再走参加科举考试这条道路,决心边读书边行医,并到处采药,为修改记载药物的本草书搜集资料。在行医采药的过程中,为了求得真实可靠的药物学知识,李时珍访问过农夫、渔民、樵夫、猎户、牧童、矿工、手工业工人,虚心向他们请教,同时也帮助他们治好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由于读书加实践,李时珍在20多岁的时候,医道已经相当高明,慕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他搜集到的资料也已十分可观,为修改本草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34岁那年起,李时珍开始动手修改本草书,前后一共花了27年时间,终于修成了52卷、收药1892种、附载药方11096首、插图1160幅的巨著《本草纲目》,成了闻名世界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走过的道路,是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 明朝末年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出生在大地主家庭,一生不愁吃喝,并拥有大量图书可供阅读。徐霞客从小就喜欢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地理方志一类的书。他从书中了解到中国拥有壮丽山河,下决心要亲自去游历那些名山大川,欣赏祖国大地的美妙风景。22岁那年,徐霞客游览了家乡附近的太湖,写了详细的游记。从此以后,他每年不断远游。他到过浙江、安徽、陕西、河南、福建、云南、贵州、广西、江西、湖南等省,游览了那里的名胜古迹、高山大川。那时候交通不便,道路崎岖,除了少数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可以乘坐马车、木船旅行以外,大多数地方只能步行。徐霞客不愿意走阳关大道,偏偏爱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跋涉奔波。有时候,他还攀登悬崖峭壁,爬进野兽出没的山洞,去体会艰苦冒险的滋味,探索大自然的种种奥秘。在没有旅馆客栈的地方,白天奔波了一天,晚上只好喝点泉水,啃点干粮,蜷缩在猪圈牛栏边歇息。徐霞客对于旅途中的艰难困苦毫不在意,在每次旅行以后,都要写详细的游记,记录沿途所看到的山川风景、地形地貌、风俗物产,以及自己冒险的经过。对于实际看到的景物与书本上的记载有不同的,尤其要加以详细的描写,纠正书本上的误记。对于那些自然形成的溶洞、石笋、石钟乳等奇妙景观,徐霞客在经过仔细观察以后,还做出了符合科学原理的解释。徐霞客游历一生,写下了20卷《徐霞客游记》。这是一部十分宝贵的书,它不光记录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并且也记录了徐霞客所走过的以实践结合书本知识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实践与艺术创作也有极为紧密的联系,画家不论是画人物、鸟兽,还是画花卉、山水,都要求能做到既形似又神似,这就既要学习绘画理论,也要到实际生活中去仔细观察,观察就属于实践的范畴。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公元907—923年画家厉归真,以善画老虎著称,他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学习绘画起,走的就是既学理论,又观察实际生活这条正确的道路。他为了把老虎画得既形似又神似,先不断临摹前人所画的老虎,仔细体会先辈用笔着色的技巧,后来又带上干粮和纸笔,冒着生命危险,到深山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在树上搭个棚子,去观察活老虎。每当老虎出现的时候,他抓紧时间,根据看到的情形,绘下许多草图。回到家里以后,他又买来一张完整的虎皮,披在身上,蹦来跳去地仔细揣摩老虎的神态、动作和生活习性,然后再根据草图和体会,并参考前人的作品,仔细地绘出各种各样形态的老虎。因为厉归真所走的是正确的艺术创作的道路,所以他画的老虎真能做到既形似而又神似,被人们赞叹为画坛一绝。与厉归真相反的例子是唐代画家戴嵩画牛所闹的笑话。牛是常见的家畜,戴嵩因为常见而未作细致观察。有一次,他画了一幅斗牛图,把正在狠斗的两条牛的尾巴画成高高竖起的样子,遭到了牧童的讥笑,说他是个外行,因为牛在争斗时,尾巴总是紧紧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的。

厉归真在树上的棚子里观察老虎 以上所举三种人:书读得不多,却能在实践中做出成绩,对社会国家民族有所贡献的人;书读得很多,却无实践能力,对社会国家民族无所贡献的人;既读了许多书,又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有所发明创造,对社会国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他们的成才与否,关键是有无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有了从实践中获得的真知识,才能算是个真正的人才。拥有一大堆书本知识而不会实践的人,充其量是个书簏或两脚书橱。勇于实践与立定志向、勤奋读书一样,都得靠自己努力,别人无法代替,也不能由谁强迫你做到,所以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内因。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古代青少年脚踏实地励志成才的名人事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代青少年脚踏实地励志成才的名人事例

古代青少年脚踏实地励志成才的名人事例

书本知识,知识,工匠,老虎,徐霞客,蔡伦,李时珍,国家,道路,父亲,贡献,民族,毕升,蒯祥,郑樵,雷发达,在实践中,塔身,祖冲之,设计图,黍子,对社会,工作,厉归真,沈括,书本上,作坊,公元,历法,建筑师

2020-07-02 #短篇故事

古代青少年脚踏实地励志成才的名人事例

古代青少年脚踏实地励志成才的名人事例

书本知识,知识,工匠,老虎,徐霞客,蔡伦,李时珍,国家,道路,父亲,贡献,民族,毕升,蒯祥,郑樵,雷发达,在实践中,塔身,祖冲之,设计图,黍子,对社会,工作,厉归真,沈括,书本上,作坊,公元,历法,建筑师

2020-09-22 #短篇故事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唐伯虎 王羲之 陆羽 万斯同 沈周 司马 包拯 文天祥 杨禄禅 林则徐 故事 时候 书法 贪睡 匡衡 叶天士 王献之 范仲淹 孩子 宾客 对联 文学家 母亲 父亲 禅师 司马光 朱元璋 李清照 柳公权 王十朋

2020-04-29 #短篇故事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唐伯虎,王羲之,陆羽,万斯同,沈周,司马,包拯,文天祥,杨禄禅,林则徐,故事,时候,书法,贪睡,匡衡,叶天士,王献之,范仲淹,孩子,宾客,对联,文学家,母亲,父亲,禅师,司马光,朱元璋,李清照,柳公权,王十朋

2020-05-14 #小故事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唐伯虎,王羲之,陆羽,万斯同,沈周,司马,包拯,文天祥,杨禄禅,林则徐,故事,时候,书法,贪睡,匡衡,叶天士,王献之,范仲淹,孩子,宾客,对联,文学家,母亲,父亲,禅师,司马光,朱元璋,李清照,柳公权,王十朋

2020-07-03 #小故事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唐伯虎,王羲之,陆羽,万斯同,沈周,司马,包拯,文天祥,杨禄禅,林则徐,故事,时候,书法,贪睡,匡衡,叶天士,王献之,范仲淹,孩子,宾客,对联,文学家,母亲,父亲,禅师,司马光,朱元璋,李清照,柳公权,王十朋

2020-07-02 #故事阅读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唐伯虎,王羲之,陆羽,万斯同,沈周,司马,包拯,文天祥,杨禄禅,林则徐,故事,时候,书法,贪睡,匡衡,叶天士,王献之,范仲淹,孩子,宾客,对联,文学家,母亲,父亲,禅师,司马光,朱元璋,李清照,柳公权,王十朋

2020-07-02 #故事阅读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脚踏实地的名人事例

唐伯虎,王羲之,陆羽,万斯同,沈周,司马,包拯,文天祥,杨禄禅,林则徐,故事,时候,书法,贪睡,匡衡,叶天士,王献之,范仲淹,孩子,宾客,对联,文学家,母亲,父亲,禅师,司马光,朱元璋,李清照,柳公权,王十朋

2020-07-02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