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二王是谁?书圣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时间:2014-10-23

王羲之一笔鹅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73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王羲之(321一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后辞官定居会稽口阴(今浙江绍兴)。工书法,少时从卫夫人(铄)学书,后改变初学,萃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他博采众长,吸取了魏晋请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兼养隶,卑、真、行,被称为书圣,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苕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书法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影响极大,东汉末书法遂渐成为一种艺术,曹魏时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真书楷书,作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一个重要成就是脱出钟繇真书中还多少保留的隶韦遗迹,使真书成为完全独立的书体。其子王献之亦善书法,人称为小圣,父子合称“二王”,王羲之书迹刻本甚多。散见宋以来积刻丛帖中,但真迹无存。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逸事多见于“世说新语”中。

王羲之的故事

枕中得书法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辈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书法的家学渊源,为他日后成为伟大的书法家奠定了基础。

七岁那年,王羲之拜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下县)人。她是西晋著名书法家卫瓘的孙女,汝阳太守李矩的妻子。她擅写隶书和楷书,法度完备,“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如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十二岁,王羲之临摹卫书已很不错,但自己却总还觉得很不满意。有一天,他进了父亲王旷的书房,见父正展阅一卷长书。他看着父亲读了一阵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枕箱里。基于好奇,他趁父亲外出之际打开枕箱查看,原来是一本有关前代书法理论的著作《笔说》。于是坐在床边,埋头研读起来。正当他看得津津有味之时,突然父亲回来。他见儿子正在读自己箱中的书,不禁就问:“你怎么可以随便拿我箱中的书呢?”王羲之笑而不语。这时他的母亲见到了,生怕丈夫为儿子惹气,就站在一旁替儿子解围说:“羲之拿了你的书看,是在推敲其中的写字书法呀!”王旷却说道:“我并不是不让孩子读,是因为他现在年龄还小,书中不少深奥的字还看不懂,待到以后长大了,我自然会教他的”。王羲之听了父亲的话,忙跪下恳求道:“爹爹!古人说‘有志不在年高’,这些书等到以后在读,那岂不是太迟了吗?”王旷见儿子求知真切,也就不再阻挡,还把书中的难点讲给他听呢。不到半年,羲之的书法便突飞猛进。有一次,王羲之拿着自己的近作,请卫夫人评改。卫夫人见着后,就对正在与丈夫交谈的太常王策说:“我近来觉察到王羲之这孩子已研究过别人的笔法,所以他的书法越益长进了。长此下去,这孩子必将超过我们,我们的书艺也后继有人了。”说着说着,卫夫人激动得竟眼冒泪花。

入木三分

相传有一次,王羲之去学生家串门,主人出山珍海味盛情款待,王羲之感奋不已,缓步寻思报答的对策,突然他见到主家有一只尚未油漆的床几,顿时思窦大开:这床几木质细腻,平洁光滑,像镜子一般,岂不是很好的书写材料吗?于是王羲之磨了墨,舔上笔,略作沉思,便笔飞墨舞起来。顷刻间,为主人在床几留下一幅不寻常的正、草两体书法。学生将王羲之送还郡府后,回到家里,不见了书法,只有床几旁的一层薄薄的木屑,不禁大失所望。问过家人,才知道“书圣”的手迹,刚才已经被家童刮去。羲之学生懊丧之余,不觉光亮的床几上竟又渐渐显露出了墨迹。学生欣喜至极,连连拍案惊呼:“妙哉!先生书法真入木三分矣!”

题书戒子

东晋书法名家王献之,小时候练字异常勤奋,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型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之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至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常常得到父亲和许多亲朋好友的嘉赞。王献之听着听着,心里不觉也渐渐自喜起来,以为自己的书法以学得差不多了,就飘飘欲仙,到处题诗写字,便很少临池练帖了。有一次,王羲之奉诏到京城去,临行前喝了些十年陈老酒,书兴勃发,就在墙壁上题了一首戒骄诗。王羲之走后。王献之见到这幅训诫自己的壁书,很不以为然,还想显露一手,以驳倒父亲。于是他就照着父亲的字先在纸上对临数十遍,然后拿来刮刀偷偷地把父亲的部分铲掉,在原来的地方仿补上自己的字。他左看右看,还暗自觉得写得很不错呢!

数日后,王羲之回到家里,一看自己的这幅壁书,不觉傻了眼。端详良久之后,便摇摇头感叹地说:“我那次离家的时候,真是老酒喝得太醉了,竟写出这样差劲的字来!”王献之站在一旁听了,顿时感到火辣辣的,十分惭愧。打这以后,他就再也不敢骄傲自满了,而是加倍刻苦练习字,百尺竿头,终于更进一步,成为一代书法巨匠。[11]

玩珠舍宅

王羲之的书法中锋运笔入木三分,这固然与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苦练是分不开的。但是他多方面注意锻炼强健的腕力,也不能不说是助了一臂之力的。王羲之有一颗晶莹剔透,光华璀璨的宝珠,他平日非常喜爱,常常佩带身边。每有闲暇便握在手中,来回摩挲,以促使手十指运动,增加书写气势。有一天,王羲之手搓明珠正在观察白鹅的体态姿势,忽然家里来了一位和尚笔工。王羲之连忙放下手中明珠,跟和尚商定买笔事宜。和尚走后,不见了明珠,羲之四下寻找,毫无踪影,心里十分难过,第二天,那和尚精选了一百管劲毫,遵嘱送到王家。羲之明知来人,却闭门不纳。这使和尚笔工摸不着头脑,打听之下,才知道自己已成了偷窃王家明珠的嫌疑犯,顿感冤屈,连日粒米不进,滴水不沾,最后饮恨而死。正在同时,王羲之家中的一只白鹅也不思饮食,颠撞而亡。家人感到奇怪,剖开鹅肚,竟意外地发现了那颗丢落的明珠。终于真相大白,原来那天这只白鹅误把明珠当粮食吞进肚子里去了。王羲之看到明珠再现于世,知道那和尚死得冤枉,忏悔不已,于是就把整座住宅和周围的山地都捐给佛门作寺宇,并亲笔题写了“戒珠寺”横匾,钉挂在门上,用来悼念和尚,告戒自己。现在王羲之的这座故宅,还保存在浙江绍兴城内郁郁葱葱的蕺山南麓呢!现在这里已修复一新,还开辟了一个“王羲之纪念馆”,陈列“书圣”文物供人们参观瞻仰。[12]

书换白鹅

王羲之一生除了锲而不舍地读书练字外,还有一个爱鹅的癖好。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王羲之初到绍兴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时候,从政之暇醉心饱览越中的名山胜迹。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型态,白灰相间,相映成趣,忽而张翅狂奔,忽而引吭高歌,其中的两只毛色格外好看,叫声也分外动听。王羲之出神地看着,不觉对这两只白鹅动了爱慕之情,很想顺便买它回家去。于是他就让艄公向岸边划去。上岸后,王羲之父子穿过一片娜阿婆娑的竹林,见寺院门前有个老道士,便快步上前询问鹅主。那道士见父母官王羲之来了,便连忙拱手作揖,禀道:“右军大人光临敝院,不知有何吩咐?”王羲之即把自己的心愿开门见山地说了。那老道士探明王羲之的来意后,不胜喜欢。他知道王氏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自己曾日夜渴望能得到一幅王书墨宝,这回王羲之居然有幸亲临,真是求之不得阿!为了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缘,那道士就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出卖的,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练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兴致勃勃地来到案头,叫道士磨了墨,专心致志地誊抄起来。不到半日,一卷“铁划银钩”的恭楷《黄庭经》跃然纸上。那道士见着这卷非凡的书法后,顿时眉飞色舞,赶忙跑到河沿,抱起两只王羲之最中意的大白鹅装进竹笼,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于是告辞道士,飘然而归。

爱书及鹅

王羲之雅好清静养性,不乐在京师。他四十八岁那年自护军出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因和当时有权势的人合不来,终于在五十三岁那年到父母的坟前宣读了事先写好的一篇《告誓文》,借病辞去了内史的职务,“由会稽徒居剡县(今浙江嵊县)金庭”,过着写字、养鹅的澹泊生活。有一次,有位朋友告诉他,会稽有个老妇人,养了一只喜欢鸣叫的大白鹅,由于家境困顿,想把它卖掉。王羲之听说有白鹅的异种,顿时高兴得不得了,连忙不辞辛劳,急急赶往观视。不巧老人遇事外出,王羲之就托邻人转告老妇人,自己下午再登门拜访,请老妇人在家等候。不多时,老妇人回到家里,闻讯王羲之即将光临,于是里外张罗,将家中仅有的一只大白鹅宰了清烹,淮备招待王羲之。这天下午,王羲之再次来到老妇人的家里,当他说明来意后,老妇人搔搔头说:“王右军大人驾到,穷家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以把这鹅烹了,等会儿请大人品味……”王羲之听了大失所望,竟为之而叹息了终日。王羲之如此爱鹅,并不是为了单纯玩赏,而是把它与自己的书法风貌有机地连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执笔像鹅颈一样,俯仰弯转,伸曲自如;运笔又如鹅掌泼水,倾全力于笔端。清代学者金埴,对此种情形还曾写过四章三言《咏右军爱鹅》诗,云:

鹅项舒,笔妙徐。鹅项转,笔妙展。

鹅项鸣,笔妙惊。鹅项曲,笔妙独。

鹅掌游,墨韵流。鹅掌步,墨韵度。

鹅掌眠,墨韵研。鹅掌立,墨韵逸。

郗太卫东床择婿

相传,王羲之二十岁的时候,有个太尉郗鉴(字道徽,亦谙(ㄢ)书法)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十分讲究门第等级,结亲订婚要门当户对。王家是赫赫有名的士族,郗家自然愿意和他们联姻。

王导的几个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故作姿态的从那人面前走过,希望被选中。只有王导的侄子王羲之这小伙子,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正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着烧饼,一手笔画着衣服,构思书法作品。顷刻间又纵身下榻,缓笔研墨,一气呵成。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形一一禀报给郗太尉,郗鉴对那些扭捏作态的年轻人很不满意。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才正是我所要寻找的那个佳婿啊!”

于是这年春天,郗鉴便把秀丽沉静、知书善文的女儿郗璿嫁给了王羲之。后来这个故事便成了“东床快婿”和“令坦”两个典故。[15]

学书创体记

王羲之从小拜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由于脚踏实地悉心钻研,青年时代便写得一笔“婉然芳树,穆若清风”的卫体书法,并有“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之誉。有一次,王羲之的好友谢安、孙绰到王家去做客,王羲之拿出新近所书的得意之作章草诸葛亮《梁父吟》,张挂在墙上,让朋友观摩。大家对这幅古朴浑厚的书法无不交口称赞。这时,王羲之的十五、六岁的儿子王献之打从这里经过,站着思索良久,忽有所悟,紧锁双眉对父亲说:“爹爹,我认为传统的章草书法气势不够开拓,而且缺乏神韵,还不如民间有人所写的似草非草、介乎草行之际的‘藁书’美观大方,容易办认。您是不是可以变一变字体啊!”王羲之对儿子的这一建议,乍一听,似乎觉得粗陋,并无可取。但后来仔细一想。又认为实有其理。从此,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大川,看到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又到洛阳城下,看到蔡邕的《熹平石经》,大大开拓了眼界,增长了才智,从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一变汉魏以来的书气,创为研美流变的新体,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尊为“书圣”。[16]

题扇桥

王羲之性格刚毅耿直。他不满东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主张整饬吏治,纳贤除安。他在绍兴任会稽内史时,能经常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办些好事。一个炎夏的傍晚,王羲之访友回家,途经蕺山街东侧的一座石桥,见桥栏上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提一篮六角竹扇,满面愁容地叫着:“卖扇,请买一把六角竹扇!”心想,这老婆婆中午时就在这儿叫卖,怎么卖了半天,还剩这么多扇呢?莫非是由于扇子制作粗糙而无人问津吧!于是王羲之快步走上前去,捡起其中的一把看了看,问道:“老婆婆,这扇子多少钱买一把?”老婆婆见有人问价,眼里充满了希望地回答:“二十文钱一把,少几文也卖你。”王羲之听了便向老婆婆借了五把扇,跑到桥上的一家茶馆里,像伙计借来笔墨,在这些扇面上写下了“清风徐来”四个行书大字,并在左旁各落款署名,然后把它还给了老婆婆。老婆婆见着自己洁白的扇面被王羲之涂鸦几遍,就忙拉着他的衣袖不放说:“我全靠这几把扇子过生活,你在上面胡乱写了字,非赔不可!”王羲之见她不解己意,就笑着安慰老婆婆说:“婆婆不要性急,有人来买扇,你只要说是王羲之亲题的,每把售价可达一百文钱!”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桥上就挤满了买扇的人,老婆婆得了高价,对王羲之感激不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羲之的这件好事,便把他题过扇的这座石桥,取名叫“题扇桥”,在桥堍还立了一块“晋王右军题扇处”的巨碑。

修禊书兰亭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是山东琅琊临沂人,后来由于中原战争频繁,渡江来到浙东。王羲之一过钱塘江,立即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所吸引,决定在此安家。东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他被朝廷任为会稽内史,从而与这片秀丽的山河,发生了生死之缘。他听说山阴道上有个叫兰亭的地方,山峦迭章,丛林茂密,修篁迭翠,竹影摇曳,别有一番恬情的山林野趣。于是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那天,便邀集司徒谢安、右司马孙绰、司左西属谢万等文人雅士和子侄辈共四十一人来到那里踏青,并举行了当时江南流行的临水洗涤,拔除不祥之气的活动—“修禊”。修禊开始前,王羲之和朋友们列坐在一条用乱石迭成的清流两岸,发号施令的人取来五只椭圆形的青瓷羽觞,盛载着山阴美酒,轻轻地放在溪水的上端,任其悠然漂浮而下。羽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饮酒赋诗,如果赋不出诗的,便罚酒一杯。其时,曲水边上笑声不绝,羽觞经过弯弯曲曲的小溪,磕磕碰碰地游到转弯处,恰好在王羲之的面前停住了。他笑容可掬,举起羽觞,一饮而尽,随即又赋诗两首:“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泳彼舞雩,异世同流。乃携齐契,散怀一邱。”“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吟毕,欢声四起,掌声连成一片。太阳偏西,羽觞在众人中传递了好多次,王羲之和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各抒怀抱。其中11人各赋两首,15人各赋一首,共计37首。“流觞曲水”结束后,有人提议将这次修禊的诗篇汇编成集,共推王羲之撰写序言,孙绰撰写后序。王羲之应邀用鼠须笔在乌丝阑茧纸上乘着酒气一气呵成了《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荫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不但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文中堪为人所称道的佳品,而且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字字似“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凡重复的字,写法也各不雷同,如七个“不”字,五个“怀”字,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处理,都随类赋形,各有变化。至于二十个“之”字,有的工整如楷,有的流转似草,但皆能大小参差,百态千姿,令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口。[18]

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研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富有大名。”。

有一次,桓温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王献之画小牛掩于扇面。

王氏兄弟起初很难分出优劣。只有谢安说:“小者佳”。指幼弟献之。后来一次失火,兄弟二人在屋中,王徽之颠三倒四,魂飞魄散;王献之收拾物品,从容而出,于是人知安言不虚。

绍兴鹅池碑,相传其“鹅”字系王羲之一笔而就,“池”字由王献之从容续成。

王献之早年与表姐郗道茂(生母郗氏的侄女,郗愔之弟刺史郗昙的女儿)成婚,感情甚笃。郗愔忠于王室,其子郗超却为桓温出谋划策,郗超死后,郗氏衰败。王献之兄弟明显表示出对郗愔一族的轻视(郗太夫人警诫一族不要和王氏子弟来往,郗愔骂这是一群像老鼠的东西)。

晋简文帝想拉拢王氏排挤名重一时的大臣谢安,盯上王献之要把新寡的新安公主相嫁,王献之却不愿尚主,竟用艾炙足致残,企图以免,然最终还是遣妻再娶。生有一女,即晋安帝皇后王神爱。

临终时,家人请道士作法,问尚有何言。答:“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献之送侍姬桃叶、桃根的故事导致今日有“桃叶渡”地名。“红楼梦”借薛宝琴之懐古对其进行了铺叙。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二王是谁?书圣王羲之吃墨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二王是谁?书圣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二王是谁?书圣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书法,王献之,王羲,父亲,老婆婆,明珠,会稽,内史,白鹅,老妇人,墨韵,学书,孙绰,有一次,人们,卫夫人,时候,鹅掌,写字,书圣,儿子,和尚,夫人,学生,扇子,王家,绍兴,道士,王旷

2020-06-17 #经典故事

二王是谁?书圣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二王是谁?书圣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书法,王献之,王羲,父亲,老婆婆,明珠,会稽,内史,白鹅,老妇人,墨韵,学书,孙绰,有一次,人们,卫夫人,时候,鹅掌,写字,书圣,儿子,和尚,夫人,学生,扇子,王家,绍兴,道士,王旷

2020-06-18 #小故事

二王是谁?书圣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二王是谁?书圣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书法,王献之,王羲,父亲,老婆婆,明珠,会稽,内史,白鹅,老妇人,墨韵,学书,孙绰,有一次,人们,卫夫人,时候,鹅掌,写字,书圣,儿子,和尚,夫人,学生,扇子,王家,绍兴,道士,王旷

2020-06-18 #故事大全

都是学王羲之 为什么只有王献之达到了并称“二王”的高度

都是学王羲之 为什么只有王献之达到了并称“二王”的高度

王献之,王羲之,王羲,书法,王献,后世,父亲,二王,先贤,名家,行书,书圣,书法史,儿子,时期,局部,笔杆,草书,突破,最重要,魏晋,中秋帖,学书,李北海,赵子昂,不合理,书法家,功力,佼佼者,区别

2020-06-01 #短篇故事

书圣王羲之 王曦为什么能成为书圣 他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书圣王羲之 王曦为什么能成为书圣 他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兰亭序,王羲之,兰亭,真迹,唐太宗,王羲,萧翼,书法家,书法,故事,序文,摹本,昭陵,辩才,冯承素,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法,弟子,神龙,近臣,乾隆,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褚遂良,美仑美奂,汉魏,人间,内史,原文,右军

2020-06-17 #短篇故事

书圣王羲之 王曦为什么能成为书圣 他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书圣王羲之 王曦为什么能成为书圣 他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兰亭序,王羲之,兰亭,真迹,唐太宗,王羲,萧翼,书法家,书法,故事,序文,摹本,昭陵,辩才,冯承素,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法,弟子,神龙,近臣,乾隆,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褚遂良,美仑美奂,汉魏,人间,内史,原文,右军

2020-06-18 #长篇故事

书圣王羲之 王曦为什么能成为书圣 他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书圣王羲之 王曦为什么能成为书圣 他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兰亭序,王羲之,兰亭,真迹,唐太宗,王羲,萧翼,书法家,书法,故事,序文,摹本,昭陵,辩才,冯承素,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法,弟子,神龙,近臣,乾隆,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褚遂良,美仑美奂,汉魏,人间,内史,原文,右军

2018-07-27 #长篇故事

书圣王羲之奋斗的故事

书圣王羲之奋斗的故事

王羲之,书法,父亲,包饺子,常临池,池洗砚,责任编辑,饺子馆,书法家,书圣,上划,一家,个人,书房,人们,人称,偷来,家传,兰亭集序,地步,吃水,家人,墨池,墨宝,大师,差距,意识,有味,智慧,池水

2020-06-17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