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魏晋南北朝期间 儒学几乎荡然无存 由无赖之风转而为清谈虚议

时间:2014-07-05

魏晋南北朝期间,儒学几乎荡然无存,由无赖之风转而为清谈虚议

提示:本文共有 179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东汉的灭亡也是神学经学的灭亡。魏晋南北朝期间,儒学几乎荡然无存,由无赖之风转而为清谈虚议。清谈之风渐炽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的兴盛。佛教给个体以心灵的恬淡之感,从而使儒学的宏大叙事转变成了自我审视。士人的无赖之风可由范晔的行节来说明,清谈虚议则可由颜之推批判的"治官则不了,或家则不办"现象来形象地描述。无赖之风的兴起有利于大动乱之后统治的勉强维持,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的权宜之计。

东汉后期,儒家为拯救衰败的君权,从政学者往往以与外戚集团结盟的方式来对付横暴无忌的宦官集团,因此士族阶层就与宦官集团形成了积不相能的"历史关系"。到了曹操崛起,他虽有士族之学术背景,但家系为宦官,仍与儒家从政学者为敌;再加上实质已经取代东汉,政治行为于其学术背景下的道德原则上无法讲通,就采取了"提倡无赖之风而摧抑士气"的方法[注1]。献帝建安十五年退封县而拒不交兵权的告示,最好地说明这点;到了其子曹丕那里,更是全然否定旧的道德标准,使秦汉以来的风俗为之一变。

曹魏既是无赖之风的受益者,也是无赖之风的受害者,司马氏以效法"汉魏故事"的方取代它。虽然司马氏以恢复儒家名教为要务,但其取得权力的方式不合儒家"忠"的道德标准,只落了个"以孝治国"的历史笑柄。蜀汉降官李密写《陈情表》,希望按孝的道德原则回家服侍祖母,把司马氏搞得狼狈不堪。六百年的蜿蜒之路。隋朝结束了中国大分裂的局面,初步统一了中国旧有之天下,也开始努力恢复儒家的道德原则。学者王通[注2]率先起来喊口号,提倡"明王道"、"尊孔子",这一口号在学术界反映为对无赖政治遗风的修正。

王通力主佛、道、儒三家为一体即"三教可一"而不是相互攻讦。他认为:佛教来自(当时认为的)西方,到了中国则本身分化成各种派系,以致经义杂然不精;中国的道教虽然产自本土,但不重视传统的仁义孝悌之伦理,不利于社会生活秩序化;儒家又不如前二者灵活,应当吸收前二者的长处。在国家治理原则上,王通也十分实际,认为夏商周三代的政治辽远不可考,应以汉代为样板。可惜,正如隋朝的短命一样,王通很短命,只活了38岁,在隋亡的头一年死掉了。

唐初虽然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无赖政治习气与清谈之风,但是道家占了主流,儒家只是提供考试资源而已。至唐中期以后佛教炽盛,更大地压迫了儒教的生存空间。约过了200年,韩愈[注3]则比王通"三教可一"的意识形态政策主张更近了一步,力倡建立儒家的道统或曰法统。其中,道统之论显然来自道家,而法统之论显然取乎佛家。韩愈的信心坚决,理论体系也十分清晰,他声称:"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非邪?"在抽出孔孟之学的精髓时,他论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无待于外之谓德"。

韩愈的学术主张与政治抱负均未能实现,为官竟然三次遭贬:第一次,在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他上书反对宫市即宫中强行低价购买民物,以及请察旱灾免民租赋,遭贬,由监察御史(监察部长)一降为县令;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以中书舍人身份上书,请讨伐淮西淮镇割据势力吴元济,再次遭贬;元和十四年,上书反对迎佛骨,又在刑部侍朗职位上被贬到外地做刺史。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转为兵部、吏部侍朗,再升为京兆尹(长安市长)、御史大夫。在韩愈三落四起的官场经历与他为宋代理学开先河的学术作为,均被后代一般历史阅读者所忽略。这一方面是由于他是古文运动倡导人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缘故,即他的文学家身份冲淡了他的哲学家身份。

另一方面,程朱理学自宋以后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了确然不拔的地位,普通历史读者,没兴趣再往上追溯历史。放下韩愈不论,即便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1017-1073),与韩愈之间仍有250年的历史时间,而周敦颐经程颢、程颐,再经张载到朱熹,仍有120年的时间。大体算来,自王通至朱熹,儒学的恢复以至于成为理学,蜿蜒走来,用了将600年的时间。这个蜿蜒之路虽然终于通向了一个思想的巅峰,但它却由王通的宽容转为韩愈的纯粹性坚守,再到程朱理学则变成褊狭与激愤。程颐留下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伦理原则,典型地说明了思想的纯粹性一变为世俗伦理的刻薄性,那样一个过程。无论是学术风格还是个人品格上,朱熹都完全承袭了二程兄弟,或曰性格上更接近程颐。程朱理学之谓,最终还过"朱学"[注4]而已,即由朱熹将儒学进行重新定位,使他成为孔丘之后的最杰出的儒学思想家。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期间 儒学几乎荡然无存 由无赖之风转而为清谈虚议”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思想

儒学,儒家,时期,中国,儒家思想,形而上学,宗教,思想,明教,精神,影响,阮籍,魏晋,人类,儒道,北魏,思想家,数学,数量,易经,注释,水经注,炼金术,礼法,贡献,道家,阴阳,发展,统一,魏晋南北朝

2018-10-25 #经典故事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

儒家,名教,阮籍,道家,司马氏,玄学,统治者,人们,儒学,礼教,万物,名士,政权,本源,精神,纲常,老子,嵇康,本于,王弼,郭象,越名教而任自然,事物,仁义,伦理道德,伦理,作品,情绪,思想,裤裆

2014-03-16 #故事大全

魏晋南北朝:一个玄学家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一个玄学家的时代

玄学,人们,儒家,避世,道家,那个时代,魏晋南北朝,儒学,哲学,陶渊明,中国,宇宙,实际,尘世,成就,精神,谈玄,诗坛,中国学术,哲学问题,应该说,寄托于,魏晋玄学,扬光大,王羲之,高深,齐彭,一直以来,不一样,世家子弟

2014-07-17 #故事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发展

时期,儒家,战争,玄学,魏晋南北朝,三教合一,儒学,学馆,思想体系,政权,私学,教育,三教,教育领域,统治者,统一,政权更迭,教育体系,元明清,多新,宋文帝,魏蜀吴,上开,上都,中国史,一家,体系,主流,义理,交相

2015-01-13 #故事会

多元互动 乱世风华 魏晋南北朝的丝绸

多元互动 乱世风华 魏晋南北朝的丝绸

丝绸,乱世,印度,实物,王朝,发展,影响,生产,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多元文化,魏晋南北朝,吴三国,尼雅,陈诸,公元,中央,中原,东吴,中国,儒学,佛教,传人,人口,军阀,六朝,史称,吐鲁番,战乱,序幕

2017-03-17 #故事阅读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文学批评,书信,作者,文学创作,文章,有关,文学观念,作品,建安,家训,文字,永明,发展,吴质,曹丕,陆机,陆云,建安文学,专论,专著,儒学,作家,思想,性质,方面,文风,本质特征,社会,艺术

2019-05-17 #小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作家是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作家是谁?

刘勰,文心雕龙,儒学,经书,时期,作品,佛学,定林寺,文学批评,曹丕,郑玄,马融,成就,作家,全书,巨著,小官,序言,文学,文学评论,文章,文风,沈约,创作,魏晋南北朝,为中心,刘真,刘秀,宋司,得比

2018-05-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期?

文学,文章,曹丕,魏晋南北朝,说法,文笔,观念,过程,发展,划分为,文学观念,魏晋,刘向,刘宋,张少康,李泽厚,袁行霈,鲁迅,中国文学,产物,专列,专业,个体,中将,主体性,价值,儒学,功用,初露端倪,别录

2017-08-20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