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贾宝玉用《西厢记》调戏黛玉 却反被嘲讽!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时间:2014-06-05

,但十有八九的人依旧不会翻开这些经典名著的,因为人们太需要当前看了就能够立刻得到及时反馈的成功学,需要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书籍

提示:本文共有 81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经常有人让我给推荐一下读什么书比较好,我的回答永远只有一个:“读名著、读经典,就算读完了再读一遍。”,但十有八九的人依旧不会翻开这些经典名著的,因为人们太需要当前看了就能够立刻得到及时反馈的成功学,需要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书籍。

什么是经典?什么是名著?就是那一个个我们耳熟但不能详的书名,可事实上那些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的筛选,最终沉淀为人类文化的底层基石的存在。我们深挖自己的记忆会发现,多数名著和经典却成为了考试卷子中的一道道填空题,当你试图再拿起它们的时候困难无比。

所有国学名著中,我认为《西厢记》是名副其实的经典,元朝官方对于民间的文化管制比较松,以至于这个非常独特的文学体裁能够在那个时期迅速发展到鼎盛,它以戏曲的方式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式的审美范式,即表达了一种"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西厢记人物

元杂剧的魅力强大到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几部经典名著,如《金瓶梅》《牡丹亭》《红楼梦》。《西厢记》经受历史的锤炼,从兴盛到被禁再到推崇,能够流传八百年可见其经典之程度。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西厢记》是陌生的,它只存在于我们的考试卷子填空题中,亦或者会出现在阅读理解题中,很少人真正读过。

一,我是因为什么而看《西厢记》的?

说来也是有趣,我是看《红楼梦》的过程中产生想要去看《西厢记》的冲动和意愿,这个感觉比我当初想要看《金瓶梅》还要强烈。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三回目中有一句:“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为了看起来更符合今天人多观念,我下面稍微改编一下这章情节:贾宝玉忽一日不自在起来,吃不好睡不好,总感觉闷闷的。据贾宝玉当前所处的年龄,这种情况显然是属于青春期的心理躁动。

贾宝玉的小厮叫做茗烟,他想方设法的给贾宝玉解闷,其实也算是挑逗,便拿出自己的闲书给宝玉,这个闲书可不一般,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这些书籍类似今天的色情杂志,在当时算是禁书、淫书。

青春少年贾宝玉如获至宝,但是这些书籍不能明目张胆的看,你总不能抱着某某杂志在亲戚面前翻阅吧,一般来说都是躲在自己的屋子里蒙着被子偷偷看,贾宝玉也是这样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样拣了几套放到自己的床顶上,古代的床顶挺高,不容易被发现,等没有人的时候就拿出来偷偷地看。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禁书,一般除了政治性的内容之外,最主要的是禁淫秽和盗匪叛乱的那种书,著名的《水浒传》和《金瓶梅》是经常被查禁的,即时近代也是如此,今天一个小孩子若捧读金瓶梅,一定会引来其他人的侧目,但实际这本书没有多少“少儿不宜”的内容。

明代朱元璋深知戏曲对民间的影响,并且朱元璋对于戏子敢于饰演历代帝王和将相等行为深恶痛绝,于是将民间全部戏剧封杀,只允许演出当时被允许演出的内容,所有违禁的剧本和戏服一律销毁,敢于违背朱元璋的命令,轻者流放重者杀之,而他的儿子,即永乐皇帝曾经规定,凡是查到禁演的戏剧的,把他的鼻子和上唇都割了。

其实和今天一样,有一些书即使统治者不禁,家长也不让孩子看的,比如贾宝玉看《西厢记》这事情其实在贾府是不允许的,尽管可以看被改编了的《西厢记》舞台剧,允许唱《牡丹亭》。但是绝对不允许他们看剧本。

突然一天,贾宝玉看着这本《西厢记》到忘我的境地,看着看着就走出自己的卧室,走到大观园里的桃花树底下,走累了就坐在石头上继续专注的看书,这个时期桃花开放了,突然一整轻风花瓣落下到贾宝玉的书上和肩上,他把书上的桃花装进自己的兜里后继续津津有味的看着《西厢记》。

突然身后有人轻声细语说了一句:“你干嘛着呢?”,贾宝玉一转头看到了扛着锄头的林黛玉,手里还拿着一个扫帚和布袋。这林黛玉扛锄头干什么呢?这就是著名的“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

我当时在看《红楼梦》的时候就在想,到底是什么书能让贾宝玉看得如此津津有味?想来所谓的禁书一定很好看,我便找到《西厢记》,于是我和贾宝玉一样,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一口气看完整本。

二,贾宝玉借《西厢记》表白林黛玉

故事还没有结束,贾宝玉作为青春少年,这时候可能看到了比较敏感的章节,贾宝玉的神情不太对劲,林黛玉一下子就察觉出来了,这贾宝玉怎么见到自己始终背着手,看着好像是藏着一本书?不过林黛玉扛着锄头要葬花,贾宝玉得知之后也觉得新鲜有趣,便说:“好妹妹,我来帮你”,然后将自己手中的书放到了石头上。

林黛玉看到石头上的书便问他:“你看的这是什么书?”,贾宝玉突然想起来这本书羞于见人,他脸红脖子粗的说:“没啥,我看的不过是《大学》”,林黛玉一个白眼给了贾宝玉,心想你爹拿着板子打你让你好好读四书五经你都不读,你现在跟我讲你在大观园树底下来念书?

林黛玉便说:“骗人”。宝玉回答:“好妹妹,若论你,我自然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这真是好文章,我告诉你,你要是看了连饭都不想吃了”。林黛玉也觉得新鲜,于是放下了肩膀上的锄头,坐在石头上接过贾宝玉给他的《会真记》。

林黛玉看了几眼说:“这还别说,真好看!”,黛玉越看越喜欢,一会功夫不到就看完了十六出,赞叹了一句:“辞藻惊人、余香满口啊”。

并且林黛玉还在那里记诵,有点类似我上学的时候,女孩子们听歌之后都要拿个小本本抄记歌词,不过林黛玉天资聪慧,她用脑子记。林黛玉觉得王实甫的辞藻太美好了,有文采。

林黛玉看《西厢记》

男女的关注点显然不一样,贾宝玉净看里面的少儿不宜的内容,而林黛玉却好像就没有看到这些,不知道是不是看不懂还是怎么回事,贾宝玉有点着急地说:“妹妹,你喜欢《会真记》,那我就借这本书来表达我对你的感情吧,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回答:“果然有趣”,贾宝玉一听喜上眉梢,对林黛玉说:“我是个多愁多病身、你是个倾国倾城貌”,如果你直接看这句话是看不出滋味的,还以为是犯二少年自我埋汰来博取女孩子欢心呢。

这是《西厢记》中的主角,张生和崔莺莺,他俩一见钟情然后,这个张生就魂不守舍,唱词是:“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然后故事就是这俩人没有婚嫁就偷尝禁果,并且不是男方主动,而是这崔莺莺主动去了张生的书房,然后俩人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贾宝玉这波操作的意思指:“我俩是一对,然后你得像崔莺莺那样主动一点,我俩才有故事”。

林黛玉就算再不懂这些也不至于这个意思都听不懂,毕竟是女孩子,林黛玉一下子羞得个脸红脖子粗,活像个山药蛋,她站了起来,睁大了本来不咋大的眼睛,竖起了两道本来不咋宽的眉毛,腮帮子红通通到耳根子,说话大声不大声的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胡说鬼,好好的《会真记》被你说得淫词艳曲,你居然还学了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让他们好好教训教训你”,红着眼圈转身就走了。

林黛玉好像挺作的,她明明喜欢贾宝玉,被对方表白了却装腔作势的走了。但事实上林黛玉不是作,她是真的生气了,因为《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属于未婚先发生了关系,在那个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缺一不可,不然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所以这实在是一种过分的开玩笑,可以说贾宝玉这真算是赤裸裸的调戏良家妇女的行为,若不是林黛玉喜欢贾宝玉,如果遇到一个陌生人说这话,可能会变成林黛玉的一个阴影,毕竟黛玉是名门贵族之后,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很严格的,清朝时期是宋明理学的另外一种极端存在,对女德是很讲究的,男人都不能听这些淫词艳曲更别说女人了,并且贾宝玉的这个表白实在是太唐突了,因为古代是要父母决定并且需要媒人出面说婚的,所以林黛玉是真生气了。

不过,贾宝玉这个人擅长哄女孩子,他说:“好妹妹、好妹妹,你饶了我这一遭吧,我真错了,若我有心欺负你,明天我掉池子里变成一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望你坟上给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这个话你一听就很傻,说的全是胡话,但是林黛玉就吃这一套,听完就是哈哈大笑,这就是林黛玉的天真。

林黛玉于是擦一擦眼泪,红通通的脸这时候也消下去了一点,她为了找回面子的嘲讽贾宝玉,黛玉说:“啊呸,你可真是个怂货,怎么这么怕舅舅,原来你就是一个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这话的意思是:样子像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是个假货。

林黛玉也用《西厢记》里的一句台词回怼了贾宝玉,这说明什么?说明林黛玉其实刚才看《西厢记》是很熟悉里面的情节的,所以她用这里面的台词来嘲讽贾宝玉,就说明她本身也是很喜欢这些自己口中所谓的“淫曲艳词”的。

中国有句老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这话的意思是指《西厢记》中才子佳人的故事太过于动人心肠,所以怕女人们看了之后会春心荡漾。”

若不是如此,林黛玉又如何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呢?这就是两个懵懵懂懂的青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片段,正是这一次的贾宝玉的表白使得林黛玉心潮荡漾,于是在后来的一个剧情中,林黛玉在听《牡丹亭》的时候心绪难平,曹雪芹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书中这俩人的爱情,也正是这个片段激起了我想看《西厢记》的愿望。

三、元曲是怎样一种文学体裁?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我们经常说的顺口话,意思是这几个朝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元曲"指的两种:“散曲”和“杂剧”。散曲其实就是歌词,我们之前在李清照《词论》的那篇文章中讲过,宋朝的词是用来唱的,必须得适合歌女唱才能叫好词,元朝也是如此,散曲就是元朝时期根据北方的音乐曲调所撰写的歌词,是宋词的一种演变形式。杂剧这就属于戏剧,相当于今天的歌舞剧,杂剧在北宋晚期初步形成,于元朝时成熟并达到鼎盛,是当时民间传统戏曲的一种。

为什么叫做“杂”剧,听起来不是很有档次,因为该剧种是将当时的歌舞、音乐、唱白、杂技、口技等各种样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舞台剧,这是表演形式,还有就是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旦、末、净、丑来区分男女主角、男配角以及其他角色,这个舞台剧是非常有趣的。

一本元杂剧一般来说是分为四折,什么叫折?一折指一场戏。这个不是随便乱来的,而是按照剧情起承转合的规律划分的,只有四场戏不行,就好比写书只有对话没有旁白,看起来是非常难受的,元杂剧既然是呈现给观众的,那么就得有介绍、引言和过度,所以四折之外再加一个楔子。今天的小说一般都是一本,如果一下爆红,那就会出第二本第三本......《西厢记》就是如此,全剧有五本,每本下面有四折,总共二十折,但是一般说来—部杂剧就一本。

《会真记》是《西厢记》的别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根据唐代作家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创作的。《莺莺传》里面有会真诗三十韵,所以《莺莺传》又叫《会真记》。“会真”是什么意思?古代人的这个词指的是像神仙一样的美的女人和他相会。我们现代人也经常这样形容一个女人“美若天仙”、“天女下凡”等等。

《西厢记》故事它发生在一所寺庙里,寺庙别看很森严,但是在古代,这里是女性能迈出闺门游玩的极少数的地方之—,可能因为求神拜佛的女性太多了,亦或者人们对和尚比较放心,所以经常能看到在电视剧中女人进出寺院没有什么稀奇的,所以在《西厢记》中,女主角崔莺莺带着红娘去佛殿上游逛,遇到了到此观光的张生,于是两人一见钟情,故事才展开了。

相遇

《西厢记》提现了道家哲学追求自由的思想,充显素朴之美、曲词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林黛玉看完之后直叹王实甫的辞藻之美,王实甫在《西厢记》原本就化用了大量古典诗词,词句优美,意境悠远,加上他本人的创作,有很多语句至今仍流传于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中,比如“临去秋波那一转”,这是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的开始,自此之后才有故事,我们经常用“秋波一转”和“暗流涌起”这俩词,就是从《西厢记》里来的。

张生翻墙来见崔莺莺

不过最家喻户晓的还属那句:"叹人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真的太出名了。而且这些句子最厉害的就是中国文化或者中国文学和审美比较独特的体现,即“写意”,指的是表达必须具备蕴涵和寄寓,让“象”具有表意功能或成为表意的手段,这一点不同于西方的“写实”。下面欣赏一下《西厢记》的美句。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今生难得有情人,前世烧了断头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

四、《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鸳鸯传》

作者王实甫四十多岁身居高位,但是太喜欢戏曲,于是果断辞官专注戏曲创作,作为一名文艺中年的他,每天在戏楼中快活过日,可谓戏痴。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作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取材于元稹的《鸳鸯传》,元稹就是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的那位,他的这个《鸳鸯传》被很多人改编过,比如近代董解元,《莺莺传》的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渣男,他赴京赶考一去不回,后来另娶了他人,对崔莺莺可谓是始乱终弃。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时对《鸳鸯传》做了相当大的改动。首先,王实甫把张生这个渣男改成了英雄救美的形象,并且与崔莺莺是始终相爱的爰情主题,也就是说把悲剧转变成是大团圆的结局,即所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原本元稹的《鸳鸯传》的批判的矛头指向的是社会规则的丑陋,以及批判那些始乱终弃的考生,而王实甫的改变则是把矛头转向家长礼教制度。

王实甫的《西厢记》该作品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与《牡丹亭》《窦娥冤》《长生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五、 “西厢”啥意思 ?

我们经常说男左女右,好像已然成了一种习惯,其实这就是古代的规矩,只不过我们现在通用的方位跟古代的观念是相反的,就好比写字的方向是相反的,古代对于住的方向很有讲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都是坐北朝南,面向南方时, 方位是左东右西,根据男左女右的原则,女性家眷通常就要住在右手边的西厢里,《木兰诗》里有一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意思是“打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为什么木兰有东阁?这句话就是表示木兰不是普通的女性。

但是按道理来讲,古代女性常常是在所谓的“西楼”里出现,如李清照有一句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就是说西边一般是女人住的地方,东厢房是男性或家长居住、议事的地方,比如宋代有“东窗事发”的典故,自《西湖游览志余佞幸盘荒》,讲的是秦桧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定计谋杀害岳飞,结果秦桧自己死后在地狱受苦的故事。

还有"东床快婿”典故,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年轻时很有才华,太尉郗鉴很器重他,想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派人向王羲之伯父王导求亲。王导领来人到东厢房去看,只有王羲之独自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来人回去向郗鉴汇报说东床坦腹的就是。这里的东床、东窗都是中国宅院里作为男性的居处。

六、崔莺莺为了保护他人敢于献身

崔莺莺这个人为什么在寺院里?因为他为父亲守丧,就是这个过程中偶遇张生“秋波一转”,俩人暗生情愫。下面看一下原文,崔莺莺和张生在寺庙里“一见钟情”。

只这一眼,张生就被勾去了魂魄,他对身边的小和尚说:“你看那位小姐,不仅长得美丽,而且一双小脚也十分令人心动。",和尚就问他了:“你站在这一头,她站在那一头,两个人隔得这么远,况且她又穿着长裙子,你怎么知道她的脚很小呢?”张生说:“你看这地上落下的花瓣呀,她踩在花瓣上的足印又轻又浅,一定是一双很小的脚。”

你可别觉得张生是个怪蜀黍,恋足。古代人的审美和咱今天的不一样,所以他这个话其实没有什么冒犯之意,只是表达了他对崔莺莺的喜欢,当然了,你非要理解为“见色起意”倒也没什么问题,只是这张生是真心喜欢崔莺莺,所以所谓“见色起意”也并不是什么贬义词了。

但是之后遇到了土匪孙飞虎来抢亲,有点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这个土匪要求三日期限交出崔莺莺,不然杀光寺庙上下。

土匪抢亲

当时的崔莺莺是19岁,她说愿意为了保众人安全主动献身作土匪的压寨夫人,崔莺莺的母亲也在寺院里,并且拒绝了这个要求,为什么?因为崔家不是普通人家,是名门望族,如果去做了压寨夫人,实在是对不起祖宗,那现在怎么办?崔莺莺说那我自杀,你们把我的尸送出去吧,土匪应该就不会拿你们怎么样了,但是崔莺莺又想了一招,她说:“不论什么人,只要能有办法击退孙飞虎,就请求母亲把自己嫁给他,并且不要彩礼重金陪嫁!”。这有点类似比武抢亲,但事实上在古代这样的事情真的很少,并且崔莺莺的这个建议在当时是不被接受的,因为这叫自定婚姻大事。

后来孙飞虎包围普救寺,张生这时候主动来解救,他找了自己的昔日同窗杜将军来解救,土匪遇到兵,连滚带爬的就北大走了,那么崔莺莺本来就喜欢张生,现在英雄救美的戏码一上,这爱的不得了了。于是崔莺莺把张生的勇敢和英雄形象当作对方向自己表达心意的体现,崔莺莺主动到张生的书房找他,也就有了我前面讲的那一幕不可描述,最终身心交融。不然一个女人在古代这么主动是不现实的,当然了,这其中有小丫鬟的帮助,但是如果崔莺莺不愿意,就算红娘推她进去,也是不会发生什么的,所以本质上来说崔莺莺还是主动去找张生了。

崔莺莺找张生

《西厢记》里面确实有很多大篇幅的少儿不宜内容的描写,但是和其他的低俗小说不同,《西厢记》的描写一点也不艳俗,而是一种很独特的过程描写,《红楼梦》在这一点的描写上也借鉴了《西厢记》

那么这俩就这么容易在一起了?那肯定不是,不然戏咋演下去呢?崔莺莺的妈妈不愿意让崔莺莺嫁给张生,崔莺莺刚开始也不太好意思联系张生,毕竟女生比较羞涩矜持,但是小丫鬟帮助他俩传递情诗,并且安排俩人隔墙谈琴传递情感,这就叫“谈琴说爱”,推动戏剧或者故事往下发展的主要角色是这个小丫鬟。

崔莺莺与张生隔墙合诗

七、 古代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西厢记》?

戏剧最有价值的地方其实在于它的道德情感,试想我们口口相传的那些爱情故事,比如孟姜女哭长城、项羽和虞姬、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哪一个文学性强过诗词呢?其实更强的是道德情感,也就是说这些故事激起人与人的共情,而这些故事一定富有戏剧性,那就更激动人心,如果能在这两项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文学性,那就是巅峰之作,这就是《西厢记》,首先这个以《鸳鸯传》改编的故事大家很熟悉,其次是王实甫的编剧能力加上才华加工,这就有了《西厢记》的魅力。

但这还不够,因为《西厢记》最厉害的就是打破常规,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这一超越礼俗的设定也是这本书为什么在后来的朝代中被禁的原因,因为古代中国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只要未婚都会受到严格的约束,所以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文化氛围中《西厢记》这样的违反常规操作会让读者感觉一种压抑后的释放,就好比摇滚在现代出现以后让中国一大批青年狂热无比的追逐。

所以《西厢记》中的主角尽管不是自己,但是看着张生和崔莺莺俩人追求爱情和自由,仿佛自己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这就是压迫带来的反弹,尽管是林黛玉这样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人都会在看到《西厢记》的时候表露出那一丝反抗之一,尽管很微弱,但是我们能发现,《西厢记》能够引起年轻男女强烈的共鸣,就算是结了婚的男女很多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古代的婚姻并不是自由恋爱。

小丫鬟帮张生传情诗

其实古代人特别希望自由恋爱,比如著名的《孔雀东南飞》,里面的梁祝传说不断的被演绎,直到现代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表现得就是中国文学里面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真心相爰的男女却不能在一起,自由的爱情对抗父母的礼教与严苛的婚姻制度,唯有死化作蝴蝶双双飞的梁祝就是对这现实最大的抨击。

所以在当时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尽管人们不说,但是心中都会有不满,这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情形,在近代1840之后的西化阶段,中国社会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是家庭矛盾以及婚姻矛盾,于是,这类的戏曲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少人看梁祝不流泪的,所以这类主题容易调动人们的情感。

西厢记从最初的被人们疯狂追捧到了清朝戏剧的负面影响太大以及“男女私情”冲击传统伦理,于是被禁,直到后来也作为淫秽书籍和《金瓶梅》一样藏于书架接灰,直到现代,《西厢记》又被视为"反抗传统宗法性礼教的自由纯洁之爰情”,并且被推崇为古典文学名著戏剧之首。

“叹人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世章刻章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贾宝玉用《西厢记》调戏黛玉 却反被嘲讽!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简述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简述用现代文100

简述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简述用现代文100

宝玉,西厢记,和黛玉,宝黛,贾政,自由天地,旨意,八股,人心,姐妹,大观园,宗庙,宝钗,禁书,爱苗,西厢,黛玉,沁芳桥,欣喜若狂,送往迎来,阳奉阴违

2020-09-07 #长篇故事

林黛玉一句话评价贾宝玉 精准概括贾宝玉一生的身不由己

林黛玉一句话评价贾宝玉 精准概括贾宝玉一生的身不由己

贾宝玉,林黛玉,西厢记,银样镴枪头,宝黛,金钏儿,红楼梦,禁书,晴雯,线索,黛玉,宝玉,王夫人,句词,撵走,承担责任,站出来,中一,低吟,习惯,乌龟,亲密关系,事实证明,侏儒,巨著,原文,前置,动力,动动,大观

2011-07-19 #故事大全

七夕/古人唯美的爱情故事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夕/古人唯美的爱情故事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梁山伯,白素贞,长城,爱情故事,范喜,唯美,孟姜女,许仙,古人,人士,同学,喜鹊,天帝,噩耗,坟墓,爱情,收尸,捉妖,牛郎,白蛇,祝英台,织女,诗句,蝴蝶,风雨,生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居然是,相思之苦,比翼双飞

2020-05-06 #故事会

七夕/古人唯美的爱情故事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夕/古人唯美的爱情故事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梁山伯,白素贞,长城,爱情故事,范喜,唯美,孟姜女,许仙,古人,人士,同学,喜鹊,天帝,噩耗,坟墓,爱情,收尸,捉妖,牛郎,白蛇,祝英台,织女,诗句,蝴蝶,风雨,生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居然是,相思之苦,比翼双飞

2020-09-29 #故事大全

七夕/古人唯美的爱情故事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夕/古人唯美的爱情故事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梁山伯,白素贞,长城,爱情故事,范喜,唯美,孟姜女,许仙,古人,人士,同学,喜鹊,天帝,噩耗,坟墓,爱情,收尸,捉妖,牛郎,白蛇,祝英台,织女,诗句,蝴蝶,风雨,生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居然是,相思之苦,比翼双飞

2007-03-21 #小故事

那女孩的爱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那女孩的爱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女孩,男孩,时候,朋友们,大学,都会,凳子,同学,理想,青春,好好学习,志愿,爱情,时间,桌子,班级,就这样,我喜欢你,有的时候,生命中,高考志愿,乱七八糟,向男,段美,在我们,和精,好的,男孩女孩,一个男孩,不争气

2007-12-21 #长篇故事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古诗词中完美的爱情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古诗词中完美的爱情

张籍,新娘,朱庆馀,诗歌,诗经,诗中,巧妙地,作者,主人公,人们,典型,公婆,品德,诗人,语言,全诗三章,关雎,卓文君,史上第,应进士科,中国文学,美和,新人,古诗,丈夫,主考官,个性,传统,前所,出处

2020-09-28 #短篇故事

七夕/古人唯美的爱情故事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夕/古人唯美的爱情故事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梁山伯,白素贞,长城,范喜,孟姜女,许仙,人士,同学,喜鹊,天帝,噩耗,坟墓,爱情,收尸,捉妖,牛郎,爱情故事,白蛇,祝英台,织女,诗句,蝴蝶,风雨,生活,居然是,相思之苦,比翼双飞,于雷峰,卓文君,喻户晓

2016-09-03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