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胶东农村 是如何过年的?

时间:2014-04-16

但总体而言,每个人童年时过年的记忆,都是印象最深刻的

提示:本文共有 355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编者按:年年都过年,可不同的年龄,关于过年的记忆并不一样。但总体而言,每个人童年时过年的记忆,都是印象最深刻的。对于“60后”们来说,他们童年过年的记忆主要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的胶东农村,是如何过年的呢?下面就听听烟台栖霞“60后”农村作家北芳,讲述她“童年的年”。)

以下是正文——

迈进腊月门,就像是“芝麻开门”的口令打开了山洞的大门,我趴在洞口不停地张望,里面闪闪发光的财宝在向我招手……只要一听见爆竹响,我的心就悬在半空莫名其妙地欢欣着;坐在教室里一拿起课本,我就想朗诵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句;一望见奶奶坐在炕上拿着小剪刻窗花,我就美好得想捂着胸口在炕上打两个滚;一闻见炸干酪的香味,我就情不自禁地忽闪着胳膊转圈跳一阵舞;一看见饽饽上的那个红点,我就想在我和弟弟妹妹的脑门上都点上一个喜庆的标志;一见到集市上的杨柳青年画,我就恨不得都印在脑子里,回家在本子上复制下来,用蜡笔涂上大红大绿的俗世之美;一见到老师给全村写春联,我就有一种浓烈的大俗和清新的大雅在心头水乳交融;一看见母亲给做的铮新的袄裤,我就开始掰着手指掐新年倒计时,不时打开大柜的门去看那个红白相间的方块格子袄……

这是童年的年、少年的年,年年重复的心情,是真正的轰轰烈烈、欢天喜地的幸福和激动。小孩走进腊月,像诗歌遭遇人间四月天,桃花梨花遭遇杨柳春风,绵绵密密的喜悦一直盛开到正月;像用红线串起来的财源滚滚连年有余之类的春联上的祝福成语,当成项链挂在脖颈上喜气洋洋,吉祥福气的光芒让每个人在俗世的烟火中沉浸在巨大的节日欢乐中。

我的新年欢乐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记事起开始的,年尚未来临,年将要来临,麦子在粉碎机里唱着欢快的歌,钱在父亲的衣兜里计划着,捻辗着,时间在孩子的手指间掐着、数着、算着……

七十年代初,一进腊月门,碾子、磨、小毛驴和婆娘们都就进入忙年的快进节奏。小麦、豆子、地瓜干等要经过碾子轧、磨推等工序推出面粉来,队上的小毛驴被破布捂着眼睛,以碾轴为中心,绕着碾盘每天原地转圈不知多少里,为家家户户轧出过年的米面来。后来很快村里买了发电机、粉碎机,自己发电粉碎小麦、玉米、地瓜干等,婆娘们背着淘好的小麦只需去机器屋排队粉就行了,碾子和磨慢慢闲置起来直到如今退出历史的舞台。

蒸饽饽的面粉准备好了,就开始抽空赶集置办年货了。穷家薄业的年货极其简单,我伸出手来就可以数出来:一挂一百头的红色的小鞭,小鞭细得没有筷子粗;我们姊妹三个除夕之夜拆开每人分33个,多出一个是弟弟的。每人一双新袜子,是唯一买的成品的穿戴。过年一捆老芹菜,我爹就知道买老芹菜,年年如此,因为这是最便宜的菜。正月来客,一般是两盘菜:大白菜炒豆腐干,炒放点肉星星的老芹菜。集市上有小磨推茴香花椒面的,那人边磨边唱:“白菜心,包饺囤,佐上我这个五香面,吃个好口味。”我爹兜里没有几个钱,围着五香面转了两圈,狠心掏出五毛钱买二两,人家高兴地又唱:“跺跺脚,狠狠心,给大兄弟赘上有半斤!”等过年我妈一边用沙哑的嗓子唱着“红梅花儿开”,一边拌大白菜饺子馅的时候,放了咸盐,再放点五香面,搅一搅,茴香的味道立马就冲进鼻孔,我隔炕上就闻见。

过了腊八,瞅个暖和天,就开始打扫家里的灰尘了。打扫屋子太麻烦,除了大柜小柜,其他零碎物件就得全部搬到院子里,用笤帚把没有天棚的屋顶上的灰都扫下来,把墙角的蜘蛛网都勾碎了,蜘蛛溜溜往大柜后面拱,等过年扫除运动一过,又出来织网糊口。

我妈把家里的灰尘打扫一遍,再把院子里的物件搬进屋里各就各位,用抹布排头擦拭一遍,累得腰酸腿痛,得一整天有时也打扫不完。我从来没帮助我妈打扫,过小年前打扫,我还上学,小年后打扫,我放寒假了,就跑出去到别人家里不是看小画册就是看大奶奶刻窗染花。

我每年都问那个不吝啬的大奶奶要几棵窗染花,用稍透明的纸把样子复印下来,自己也刻,但是调色总是赶不上大奶奶染得好看。待到我妈把棂窗糊上之后,在年前我会把窗染花贴着窗上,那个大俗的老婆花的颜色,成为我无法言喻的心头好。窗染花的色彩和工笔特点与杨柳青年画有些相似,多年之后,每当看到喜庆人家结婚做的花饽饽,我就忽然想起那些植入心底的窗染花和杨柳青年画,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民间的情结;只有窗染花,才是过年才绽开的最美丽的花。

过年一般很少买鱼,后来条件稍好,能买二斤刀鱼,数九寒天一般挂在草棚里。如果天气暖和,不下雪,怎么储存年货呢?任何时候都得佩服劳动人民脑洞大开的智慧,人们去河里砸些冰块来家,用泥盆盛着,放在草棚里阴凉处,把刀鱼和怕坏的年货放在冰块中,这不就是自制的冰箱吗?年三十晚上,炸完面鱼炸干酪,再炸刀鱼。正月里我们几乎捞不着吃香喷喷的炸刀鱼,来了客,炒了大白菜,再拿三四块刀鱼放白菜上面,咕嘟一阵,叫着烩刀鱼,大白菜就沾了刀鱼的光,客人吃饱了,我们才能去咂摸那点鱼腥味。

腊月二十二日队里杀年猪,有时十八、九就开始杀猪。那时每个人分2斤肉票,割猪肉得凭票,那时我家的条件不好,钱自然得好好算计花。所以我小时候,有时过年一斤猪肉也不买,那么我家的肉票就作废了,村里许多人到我家来要肉票:“您家不割肉,把肉票给俺吧,俺家割八斤肉吃也不够。”但是没有一人说我借几块钱给你,你去买斤肉过年吧。我家的肉票都这样给了别人。没有猪肉我们照样过年,我爹和老抠叔去水塘里捞冬眠的蛤蟆,扒了皮打冻吃,好多年我们用蛤蟆开洋荤。

后来日子渐好,能买起猪肉了,有时还能买个小猪头,都挂在草棚或厢房的与正房的屋檐天沟处。一个正月,来客就拿下来切一点炒菜。赶上“冬在头”,过年时就“七九八九,满河看柳”了,肉很快就长白璞黏了,于是便用开水煮,用盐腌起来。

做饽饽是一件大事,有的小年前就做好了,有的小年后做。枣饽饽是留着当成贡品在年三十摆上供桌的,还有两个做成元宝形状的“发子”饽饽留着除夕给祖宗烧纸钱时放在里面烧(意味发子孙),然后留着正月十六大庄稼会的时候熥着吃。做头顶上顶着个小头的饽饽要做很多,我们叫做“桃饽饽”,留着正月出门时每家亲戚给留下一个,来客时,也熥桃饽饽吃。

我妈是勤俭节约的巧手,她会把麦子粉出的面做出体面的花样来。小麦粉的第一遍是雪白的头麸面,粉三四遍后剩下的叫黑面。做饽饽时,发一盆白面,一盆黑面。头麸面做枣饽饽,做十几个雪白的桃饽饽留着走亲戚、给客人吃。然后把黑面团成鹅蛋大的圆球放一排,再把白面擀成饼,用白面把黑面包起来,做成桃饽饽冒充富有。蒸熟后要分别放在两个纸秧缸里,走亲戚和来客时别搞错了。亲戚吃的是白面的,我们吃的是夹心的,那个纯白面的,我们是绝不敢动的。有一次来客,客人掰开的是夹心的,我妈眼疾手快急忙夺下来,红着脸打哈哈去换一个白面的给客人。年夜饭的饺子,我们吃有肉的白面饺子,我妈吃没有肉的黑面饺子,她说小时候吃死猪肉吃伤了,就一辈子不吃肉。黑面饺子包不住有汤的白菜馅,在锅里一煮,大都张开了口向外吐菜,像熬一锅渣,我妈会说吉利话:“挣了,挣的不少来,明年有钱花。”

蒸完饽饽后,接着就开始包包子、包年糕、蒸掺了白面和糖精的玉米面发糕,我们叫“祺耧”的发音;一直忙到年三十晚上,我们在炕上分小鞭,准备扎辫子的绸布,爹妈在灶间炸干酪,当然后来条件好了就炸面鱼,炸炸粿;炸粿是一半白面一半玉米面调的,不过很好吃。干酪是正月间用来当点心招待客人的,客人来了,先喝茶水,吃干酪和大粿。而所谓的干酪就是用油和白糖调和的发面,做成各种花样的小点心,在油里炸,捞出来后马上洒上白糖,那是小时候最好吃的东西,我们叫干酪。后来看见书上有篇童话,有个干酪国王,我马上就想起是不是我吃的干酪成精了,于是我就在弟妹面前自称是干酪国王,妹妹叫茄子公主,弟弟叫大声嚷嚷王子,我们家的猫咪狗咪鸡鸭猪全是童话书里的名字。

那时集体时代生产队干活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放工,忙年的那些事都是每家大人挤时间干的,其实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准备的,好多人自我安慰:“人家过年,咱也过年,人家放两个爆竹,咱放两个鞭。”不过那时精神生活是很丰富的,冬腊月的晚上,很多人踏着咯吱咯吱的大雪到学校里排练样板戏或吕剧、京剧,连我也几乎天天晚上跟着我爹去学校凑热闹。待到正月间,就开始各村进行大串联演出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家门口看大戏。

生活条件是渐渐好起来的,后来我每年过年都做两大笸箩饽饽年糕包子之类的好吃的,结果吃到二月也吃不完。家家冰箱里的鱼肉盛不下,用大铁盆扣着埋在院子里的雪堆里,用绳子穿起来挂在房檐下。买面全是一等面粉,哪里还看见黑面!但是现在城里人置办再多的年货,很多人过年也不在家里吃饭,连做顿饭都嫌麻烦,去饭店包一桌痛快地吃一顿。

舌尖上的年味越来越浓,浓 得 人“三高”、厌食,精神腻,而心里的年味却越来越淡,淡 得 只好逃到记忆里去寻找曾经的拥有。

似乎只有小时候的年,才是真正盼望中的年。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胶东农村 是如何过年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胶东乡村记忆:莱州湾畔 就是我的姥姥家

胶东乡村记忆:莱州湾畔 就是我的姥姥家

姥姥,姥爷,姥姥家,池塘,莱州,南院,建华,鸭子,人家,一大,农具厂,台座,大对虾,时候,时间,回家,种地,上世纪,岁的时候,出海打鱼,王健,节节高,家有,芝麻开花,院子里,中排,一生,七十年代,一身,三山岛街道

2019-12-29 #长篇故事

记忆:《渔岛怒潮》 一位莱西人笔下的胶东海岛斗争故事

记忆:《渔岛怒潮》 一位莱西人笔下的胶东海岛斗争故事

姜树茂,故事,电影,电视剧,小说,即墨,时候,老电影,观众,刘继忠,王秋颖,鱼烂虾,达奇,渔岛怒潮,七十年代,一带,作品,即墨县,栖霞,反派,海岛,细节,胶东,莱西县,工作,上世纪,同名电影,来拍摄,解放战争时期,张景隆

2017-06-11 #故事会

记忆:《咱们的牛百岁》 一部在荣成拍摄的胶东农村电影

记忆:《咱们的牛百岁》 一部在荣成拍摄的胶东农村电影

荣成,咱们的牛百岁,电影,农村,公社,袁学强,喜盈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剧本,城厢,开头,时间,打麦场,烟台,朋友,村庄,老房子,荣成县,荣成市,风光,长毛兔,马车,这部电影,子镜,荣成籍,鲁村,上海电影制片厂,上都

2012-07-03 #短篇故事

胶东乡村记忆:儿时过年 我在村里遇到的那些“陌生人”

胶东乡村记忆:儿时过年 我在村里遇到的那些“陌生人”

村里,陌生人,大人,笔者,村庄,胶东,时候,原因,小孩,长辈,人们,北京,农村,印象,口音,孩子,年龄,户长,普通话,父母,祖籍,老家,纽带,面孔,上世纪,从北京,大人们,纪七,东农村,交通通讯

2009-10-06 #小故事

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烟台栖霞农村种苹果的故事

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烟台栖霞农村种苹果的故事

苹果,品种,百家号,小叔,果业,果园,红香蕉,八十年代,栖霞,故事,茅草,烟台苹果,作者,红富士,纪七,人们,农村,单据,月份牌,火车站,红玉,胶东,苹果园,马车,金帅,记忆,不变,人家,烟台,卷烟

2020-04-17 #故事阅读

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烟台栖霞农村种苹果的故事

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烟台栖霞农村种苹果的故事

苹果 品种 百家号 小叔 果业 果园 红香蕉 八十年代 栖霞 故事 茅草 烟台苹果 作者 红富士 纪七 人们 农村 单据 月份牌 火车站 红玉 胶东 苹果园 马车 金帅 记忆 不变 人家 烟台 卷烟

2020-05-01 #故事会在线阅读

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烟台栖霞农村种苹果的故事

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烟台栖霞农村种苹果的故事

苹果,品种,百家号,小叔,果业,果园,红香蕉,八十年代,栖霞,故事,茅草,烟台苹果,作者,红富士,纪七,人们,农村,单据,月份牌,火车站,红玉,胶东,苹果园,马车,金帅,记忆,不变,人家,烟台,卷烟

2020-08-27 #故事大全

振华路 沧口广场记忆

振华路 沧口广场记忆

沧口,广场,振华路,浴池,青岛,剧院,振华,书店,80年代,体育馆,新华书店,沧口区,澡堂,游泳馆,上世纪,90年代,人们,价格,体育场,剧场,岛城,海水浴场,理发店,服务,70年代,上建,第一楼,商业街,七十年代,书籍

2015-01-22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