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心理:为什么唠叨对孩子来说是“诅咒”?导致相反育儿结果

时间:2014-03-21

▲不、别式唠叨,会出现相反情形别想那头白熊!当我跟你说这句话时,你脑海里一定已经浮现出一头白色的熊

提示:本文共有 252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孩子大脑,是如何对一些“词眼”反应的?

公园里,一位小男孩在爬土堆,妈妈在一旁唠唠叨叨:“别爬,会摔”;

过了一会,小男孩在树下捡树叶,妈妈在一旁唠唠叨叨:“别捡,虫子会咬你”;

又过了一会,小男孩看见路边一位胖嘟嘟小女娃踩脚踏车摔进沟里,妈妈着急又开始唠唠叨叨:“别笑,人家会打你!”

小女娃听到后,气冲冲跑过来打了小男孩一拳,小男孩很无辜,“妈妈,我没笑,我啥也没做呀!”

我想说,他妈妈做了!

为什么唠叨会成“诅咒”?不是笑话,唠叨是巫婆手里的“扫把”。

▲“不、别”式唠叨,会出现相反情形

“别想那头白熊!”

当我跟你说这句话时,你脑海里一定已经浮现出一头白色的熊。为什么会这样?这便是“白熊效应”。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过一项实验。 在实验里,当实验者对被试说“别想那头白熊”,结果却出现相反的情形——一头白熊在所有人的脑海里栩栩如生。

有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说过一件事,她把它描述为“一件相当苦恼的事情”:

一天晚上,她3岁的儿子在床上跳不停,把床垫当超级蹦蹦床。“你别吵!我头都晕掉。”妈妈抱怨,想让儿子停下来。没想到小男孩呜呜哭了起来。“怎么回事?我没骂你!哭啥?”小男孩很受伤,掀起被单把整个头盖住了,就像一只小鸵鸟,哭得更伤心了。“这啥心思?孩子真让人难以理解,我这本科的都搞不懂你……”

其实,有些小朋友会对大人的话比较敏感,对他们来说,“你别吵”=“你很吵”,已经代表批评。

除此之外,“不、别”式唠叨会不停地给孩子带来心理暗示

很多爸妈经常很苦恼地跟我说:“每天都在教育,越教育越唱反调!”每一次当我进一步详细询问,都会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把“唠叨”当教育。下面这些话,你一定不陌生:

“别愣头愣脑的,赶紧呀”,“别哭了,哭得我要喷火”,“不要那么懒,太阳都掉山坑了”,“走路不要像个乞丐一样”,“你能不像一头猪吗?”……

这是啥路子教育呀?简直就像一个巫婆举着扫把诅咒:“你很坏,你很坏”,“你很差,你很差”……孩子能不唱反调吗?

▲“不、别”式唠叨,就像给一只气球打气,终有一天会“爆”

话说在某国外“爱心动员会”上,一位浓胡子卷发先生被牧师的演讲感动,便走了进去。他泪眼婆娑地掏了掏自己的钱袋子,打算捐掉身上的所有钱;他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来,听着听着,脸上有些不悦,打算只捐一只口袋的钱;他继续听,脸上开始厌烦,打算一分也不捐;当演讲终于结束,他不仅不捐,还愤怒地从爱心箱偷走了2元。

这便是“超限效应”,这位小偷正是我们可爱的马克.吐温先生。

对孩子来说,少许的“唠叨”是教育,太多的“唠叨”便会给孩子带来厌烦。如同给一只气球不断地打气,气球终有一天会“爆”。事实上,唠叨是父母们常用的、却是非常不合适的“教育”。唠叨的背后是怨气满怀的父母,他们以为通过唠叨就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或习惯。其实孩子不是你嘴前一块“冰”,被吹吹口水就会融化。想让孩子快乐成长、改掉坏毛病,不仅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还需要耐心。

▲“不、别”式唠叨,给孩子带来伤害,“爸妈总是不喜欢我”

唠叨的语言,常常带着负面的字眼,能轻易被孩子捕捉到。当孩子的耳朵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唠叨,在这样的家庭里,你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会变得消沉、没自信。因为父母的唠叨,给孩子们带来了伤害,“嘴里没一句说我的好话,总是唠唠叨叨,充满厌烦……”一位小女孩跟我这样说。

这位小女孩曾经因为妈妈唠叨而把自己“弄丢”。

有一天,妈妈带着她外出逛街,她想吃一个冰淇淋,妈妈说:“你别那么嘴馋,你看你圆得就像一只球……”妈妈开启了唠叨模式,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唠叨,小女孩在后面沉默。不知过了多久,妈妈回头才发现女儿不见了!妈妈心急如焚地寻找,才在一位陌生的好心阿姨身边发现哭闹不止的女儿。当妈妈指责女儿“为什么要乱跑”时,小女娃哭着说“你不爱我,我为啥不能乱跑?”

▲如何不唠叨?把你嘴里的“否定词”,一次性扫进“垃圾桶”

不、不要、别、不能……把你嘴里这些“否定词”,一次性扫进“垃圾桶”。因为否定词,常常会与一些负面的感觉相关联。相比之下,如果父母采用正面的、积极的字眼,会给孩子带来正面和积极的感觉。不仅有助于亲子沟通,还会给家庭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孩子的心理也会受益。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你家宝宝端着水杯,正想把水杯里的水倒进沙发里,如果你大喊:“别倒掉水”,宝宝可能手一抖就倒了;相反,当你叮嘱孩子说“端稳杯子哦”,孩子反而会把杯子端得稳稳的。

这其实跟大脑的“图片优势效应”(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有关。

相比起文字,大脑会更快处理图片;当大脑看到语言时,常常需要先把语言转换成图片;相比起肯定句,否定句会多了一层“转码”,年幼孩子常常转不过来,很多情况下会把否定词忽略掉。所以你让他“别倒水”,他可能就把水倒了,这种情形,在宝宝时期尤其常见。所以,想要跟年幼孩子更好地沟通,父母尽量采用肯定、正面的字眼。

一爸爸脾气火爆,总爱朝孩子吼,但是他对上司很恭敬。孩子的妈妈说,你用对上司三分之一的好语气,我娘俩就很知足了。这位爸爸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就知错即改嘛。某一天,当他的儿子在沙发上跳啊跳,他本想吼:“别像个疯子乱跳!”突然想起妻子的话,便大吼:“像个正常人那样坐着!”“你娃咋不正常?”妻子吐槽。不过小男孩很惊讶,说“老爸终于没爆粗口”。

看来,坏爸爸变成好爸爸,需要一个过程;从唠叨到不唠叨,也需要一个过程。

▲温馨提示:“唠叨,孩子不听;不唠叨?更不听了”,怎么破?

这其实是唠叨“后遗症”的后果。但并不是父母得了唠叨“后遗症”就继续唠叨下去,这是不对的,也最终没一点儿教育效果。结束唠叨,养成“有事说事,有事没事也不唠叨”的习惯,建立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形象。

2012年权威杂志Journal of Adolescence有过一项调查,证实权威型父母,是最佳的父母类型。在权威型父母面前,孩子更信任父母、也更愿意聆听,教育也容易贯彻。权威父母也轻易得到孩子的崇拜。

所以,别再对孩子唠叨了,把你的巫婆“扫把”收起来吧!

关键字:亲子沟通、幼儿心理、家庭育儿、早期教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学习国外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心理:为什么唠叨对孩子来说是“诅咒”?导致相反育儿结果”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对孩子唠叨为何没效果?“超限效应”是心理成因 6步帮家长避免

对孩子唠叨为何没效果?“超限效应”是心理成因 6步帮家长避免

孩子,父母,超限效应,敏敏,任务,牧师,对孩子,给孩子,事情,家庭教育,妈妈,让孩子,时候,理上,重复性,教育,教育效果,马克·吐温,地方,才能,目的,结果,语言,负面影响,说法,过程,逆反心理,闪光点,在心,什么是

2007-01-30 #故事大全

心理辅导故事

心理辅导故事

孩子,康康,行为,父母,大人,家长,对孩子,方法,教育,事情,老师,不合理,原因,心理,方式,注意力,规则,分析,给孩子,和家,东西,坏毛病,冷处理,好孩子,幼儿,态度,性格,是非,正面教育,结果

2013-12-14 #长篇故事

《海洋天堂》:从三个角度分析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过程

《海洋天堂》:从三个角度分析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过程

大福,王心诚,孩子,父亲,母亲,自闭症,父母,儿子,鸡蛋,海洋天堂,王心,对孩子,水族馆,结果,孩子们,世界,个人,儿童,夫妻俩,家庭,时候,生命,问题,好的,小世界,作为一个,丈夫,东西,事情,品质

2016-08-12 #小故事

父母管教孩子该不该打?心理研究表明 这个阶段可以打

父母管教孩子该不该打?心理研究表明 这个阶段可以打

孩子,父母,规则,讲道理,错误,方式,教育方式,就需要,成人,教育,意识,智力,玩具,道德,道理,让孩子,结果,行为准则,问题,教育孩子,不应该,对孩子,就知道,有一种,过马路,这件事,这样做,内化,动物,压根

2014-09-07 #短篇故事

我们眼里和孩子眼里的坏人 是有很大区别的 小心心理误区

我们眼里和孩子眼里的坏人 是有很大区别的 小心心理误区

男孩,坏人,妈妈,孩子,熟人,小女孩,形象,一面,动画片,结果,影响,教育,对孩子,孩子的世界,让孩子,灰太狼,责任编辑,中介公司,一起玩,和喜,看电影,一家,一线,名字,凳子,事实,人贩子,人员,儿童,儿子

2020-09-14 #小故事

童话故事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意义word免费

童话故事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意义word免费

童话,幻想,儿童,幼儿,童话故事,事物,孩子,形象,发展,阶段,影响,生活,思维,情节,拟人,特点,现实,逻辑,对孩子,情感,拟人化,表象,超越时空,个体,事理,品德,境界,头脑,婴儿,形式

2020-06-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童话故事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意义word免费

童话故事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意义word免费

童话,幻想,儿童,幼儿,童话故事,事物,孩子,形象,发展,阶段,影响,生活,思维,情节,拟人,特点,现实,逻辑,对孩子,情感,拟人化,表象,超越时空,个体,事理,品德,境界,头脑,婴儿,形式

2020-09-26 #小故事

80个心理学定律大全好网角文章收藏

80个心理学定律大全好网角文章收藏

人们,心理,个人,孩子,情绪,行为,时候,学生,挫折,工作,影响,事物,效应,问题,生活中,才能,时间,能力,有的人,事情,人生,老师,对自己,年轻人,木板,父母,目标,生活,现实,结果

2020-05-29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