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转载爱迪生的故事 为小朋友们写

时间:2013-11-15 07:59:53

相关推荐

转载爱迪生的故事 为小朋友们写

太受启发了。。为之奋斗原文地址:

导语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他在电灯、留声机、电影等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类迈入了崭新的生活天地。

幼年的爱迪生曾被老师视为“低能儿”,仅仅上了三个月的小学,就被老师责令退学,从此再未跨进学校大门。爱迪生完全凭着勤奋自学,闯入了科学实验的天地,在流浪中不懈地进行发明创造,最终成为了一个发明家。在84年的生涯中,爱迪生一共有2000多项发明。如果从爱迪生16岁开始的第一项发明算起,平均不到13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爱迪生因此被誉为造福人类的“发明大王”、“电气时代的领袖”、“科学界的拿破仑”……

来吧,小朋友,让我们沿着爱迪生走过的路,看看一个有听力缺陷的“低能儿”,是如何成长,怎样奋斗,为什么成功的。

小小“老母鸡”

爱迪生的妈妈南希一共生了7个孩子,爱迪生是最小的。

爱迪生出世后,几乎从来不哭,总爱笑。他的眼睛亮晶晶的,但身体很弱,总爱生病。医生看爱迪生的头显得特别大,十分担心地说:这小家伙,别是脑袋有病吧?

3岁时,爱迪生就显示了强烈的好奇心。他的脑袋里,好像装了一部提问题的机器。他提出的问题,涉及的常常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往往不容易回答。再加上他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家里人中出了爸爸、妈妈,其他人都不想回答。

一次,他问爸爸塞缪尔:“为什么同样的东西,有的显的大,有的显得小?”

塞缪尔回答说:“因为这些东西,有的离你远,有的离你近,远的就显得小,近的就显得大。”

爱迪生又问:“那为什么远的就显得小,近的就显得大呢?”

塞缪尔竟然一时答不上,干脆回答说:“我不知道!”

爱迪生碰了钉子,但他还是照样爱问。

一天, 爱迪生又问父亲:“天为什么刮会风?”

塞缪尔答不出,便照样回答说:“我不知道!”

但爱迪生这次却不甘罢休,继续问塞缪尔:“那么,你为什么不知道?”

旁人听了,乐得哈哈大笑。

随着年龄的增加,爱迪生不再满足于别人回答问题。他常常迫不及待地要自己去揭开谜底。

一天,爱迪生看见小河里,白鹅带着黄茸茸的小鹅在水里漂游着,便问南希:“妈妈,小鹅是怎么生下来的?”

南希答道:“哦,那是鹅妈妈生了蛋,再由鸡妈妈帮助孵出的。”

“那鹅妈妈怎么不自己孵呢?”

“鹅妈妈已经不会自己孵蛋了,所以人们就请特别能孵蛋的鸡妈妈帮鹅妈妈孵。”

“为什么蛋要孵,才能生出小鸡、小鹅呢?”

“因为鸡妈妈只有用体温使蛋变暖和,蛋壳里的蛋黄才会慢慢变成小鸡、小鹅的。”

爱迪生似懂非懂。他想起了邻居家的老母鸡。

太阳西下,田地里袅袅升起一团团薄雾。天色越来越暗。南希在家门口,有些着急。要是在往日,那个小家伙早该回家了,可今天是怎么回事呢?南希四处探望,始终不见人影。可别是小家伙出了什么事呀!全家人分头寻找,结果还是没见踪影。

“难道是掉在小河里了?”塞缪尔脸色发白,“可小河并不深呀!”

这时,南希忽然眼睛一亮:“对了,一定是在那里。这个小家伙!”

全家人跟着南希来到邻居家的鸡舍。哈,果然,爱迪生正一动不动地蹶着屁股,趴在一堆谷草上,像一只执著的老母鸡。

好不容易把这只“老母鸡”请起来,这才发现,他所孵的鸡蛋已被压碎,粘糊糊的蛋清蛋黄沾满了衣襟。

神情沮丧的爱迪生噘着小嘴直嘀咕:“那蛋我已经孵了很久了,怎么就没有孵出小鸡来呢?”

淘气“实验家”

南希发现,比起其他的孩子,爱迪生不仅有着更为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有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本能。只是爱迪生的这种“实验”,往往不知天高地厚,弄不好就捅出大漏子。所以南希看到塞缪尔的巴掌教训爱迪生的屁股后,总还要再对爱迪生教导一番。

到了4岁后,爱迪生接连出事。

一天,爱迪生看见篱笆上有一个野蜂窝,一些野蜂正进进出出,嗡嗡地飞来飞去。他急忙去问南希:“妈妈,蜂窝里是什么呢?”

南希说:“里面有幼蜂,也许还有蜂王,有时,兴许还有蜂蜜。”

爱迪生高兴极了。他想,要是把那些野蜂赶走,取下蜂窝,就可以找到蜂王,还有甜甜的蜂蜜了。

爱迪生折了一根树枝,乐吱吱地对着蜂窝一阵狂舞。谁知那野蜂不仅不害怕,反而开始反击侵略者。一只野蜂在爱迪生头上蜇了一下,爱迪生哇地哭叫起来。更多的野蜂接连着要对捣蛋鬼实行惩罚,爱迪生哭叫着夺路而逃,直到钻进屋里,紧闭房门。不一会儿,爱迪生的脸红肿起来,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这还不算最险的。一次,爱迪生到了储藏麦子的房子里,不知想捣鼓什么。一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他越挣扎,却埋得越深,最后只剩下两只脚不断地踢打麦囤,引起了外边人们的警觉。人们赶进屋里,抓住爱迪生的脚把他拉了出来。这一历险,真的吓得南希一身冷汗,后怕不已。

在离爱迪生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加工粮食的碾坊,爱迪生经常到这碾坊来玩。一天,爱迪生看见碾坊的主人正在向一个气球加气,然后竟然让气球升到了空中。爱迪生看傻了眼,想入了迷。真是的,气球充气能飞上天,要是人充了气,不也同样能飞上天吗!这一想法使爱迪生兴奋不已。他想起了发酵粉。面粉里加上发酵粉,几个小时后,就会产生无数的气泡。这说明,发酵粉可以大量产生气体。

爱迪生找来一个叫米歇尔的男孩。你一定很羡慕天上的飞鸟吧?对了,如果你吞下这包白粉,你的肚子里就会慢慢充满了气体,你就可以慢慢升上天空。啊,那该是多么美妙啊!

米歇尔经不住诱惑,勇敢地吞下了这包发涩的白粉,然后顺从地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上,等待着飞向蓝天的时刻。爱迪生坐在米歇尔身边,不断地问:“怎么样?有没有要飞起来的感觉?没有?没关系,也许再等一会儿。

不一会,米歇尔感觉不舒服了。接着,便大叫肚子疼。爱迪生把耳朵贴在米歇尔的肚子上,听见了肚子里产生气体的咕咕声。于是鼓励米歇尔挺住。

米歇尔挺不住,大声哭喊起来,在草坪上痛苦地打滚。

大人赶来了,问明情况,赶紧把米歇尔送医院。

爱迪生十分沮丧。“真倒霉,实验才到一半就泡汤了。或许,米歇尔在坚持几分钟,就真的会飞上天了。米歇尔,我真的替你后悔!”

还有一次,爱迪生在塞缪尔的农场里玩耍时,点燃了装粮食的仓库,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情况。结果,粮仓化为灰烬。

爱迪生的这种淘气,不仅使南希和塞缪尔感到头痛,同时也震惊了附近孩子的父母。他们纷纷警告自己的小孩说:“不要和爱迪生玩耍!”

小孩子们听了父母的告诫,也都不敢再和爱迪生一起玩。有几个小孩,甚至会唱着顺口溜来羞辱爱迪生:呆头呆脑爱迪生,奇奇怪怪爱迪生,谁也别理爱迪生……

聪明的“笨蛋”

爱迪生6岁时,就开始跟随父亲到田间劳动,他喜欢这样。他十分喜欢观察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比如观察路边的大榆树、红枫树,看它们是怎么生长的。爱迪生也爱想问题,爱追根刨底,什么都想弄个明白。就连沿街店铺的招牌,他也要打量半天,甚至照葫芦画瓢,把招牌上的字一一描下来。

爱迪生7岁的时候,全家又搬到几百公里外的密歇根州,一个叫休伦的小镇。南希见爱迪生如此迷恋学习,很想让爱迪生上学。可惜爱迪生这时就患了猩红热,只好留在母亲身边,独自一人玩耍。

到了8岁,南希将爱迪生送到了学校上学。说是学校,其实就只有一个班,校长和老师都是那位恩格尔先生。学校的课程设置呆板,恩格尔讲课枯燥无味。爱迪生从小就自由自在惯了,现在要他端坐在教室,真像森林中的飞鸟突然被关进了鸟笼。有时他实在忍不住,就离开座位走动,甚至趁恩格尔不注意,溜到教室外去开心。有时,他又将附近人家丢弃的物品捡起,带进教室玩耍,搞小动作。他很少认真听老师讲课。

爱迪生这样做,也有自己的理由。爱迪生认为恩格尔讲的大部分是废话。你早就知道的东西他翻来复去讲个没完,你不知道的东西他又不讲,有时提问他还要发火,什么老师呀!

恩格尔对爱迪生,就更感头疼了。教室里心猿意马,开小猜,还常常妨碍别人;对布置的课堂作业,别人都做完了,就只有他不知如何回答。帮他解答吧,他还固执得要命,而且一个问题未解答,他就不肯做下面的题。真是个“笨蛋”!

三个月下来,爱迪生的成绩成了全班倒数第一。更令恩格尔恼火的是,这个全班最差的学生,爱冷不丁地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每每惹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恩格尔对爱迪生没有信心了。他对爱迪生说:“叫你妈妈明天到学校你来――我知道你又想问‘为什么’,让你妈妈明天告诉你。”

第二天,南希来到学校。恩格尔十分坦率:“尊敬的家长,请领走您的孩子,因为智力太差的孩子,我也没办法使他跟上学习。”

南希十分惊讶:“真的吗?据我的观察,爱迪生与他同年龄的孩子相比,脑袋似乎更聪明些。”

“聪明?不不不,您见过那个聪明的孩子,考试总是最后一名呢?”

“最后一名?这……我也当过教师。有时,孩子的智力并不一定反映在考试分数上。恩格尔先生,还望您根据这孩子的特点,多多帮助教育,我相信,这会有成效的。”

“尊敬的家长,我倒想请教一下:您的孩子的特点是什么?上课三心二意,作业答不上倒也罢了,他还专提些荒唐古怪的问题,这算什么特点?”

“能举个例子,他问了什么荒唐古怪的问题?

“比如,2加2等于4,哪个孩子都一教就会。偏偏您的孩子要问:‘老师,为什么2加2等于4?’您看看,等于4就等于4呗,这还需要问‘为什么’吗?

南希不以为然地摇着头:“恩格尔先生,坦率地讲,我确实不认为这样的问题荒唐。牛顿见苹果从树上掉下,他就提出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往地下掉,而不往天上掉?这个看起来荒唐古怪的问题,却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能说,牛顿不该这样发问吗?”

恩格尔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但随即他又恼怒地说:“牛顿是谁,您的孩子又是谁?恕我直言,您的孩子智力状况相当糟糕。当然,这并不妨碍您认为他很聪明。既然如此,尊敬的家长,还是请您领走您的孩子吧!”

南希不想再同恩格尔争辩了。这里确实不是适合爱迪生成长的地方。

在回家的路上,爱迪生满心委屈地说:“妈妈,我不喜欢恩格尔先生的课,他老骂我是‘笨蛋’……”

南希把爱迪生拉在怀中,说:“别信那些胡说八道,你很聪明,知道吗?从今天起,你就从这个学校毕业了,以后,妈妈当你的老师!”

爱迪生医生中唯一的正规教育,就这样结束了。这个8岁的孩子走到家门口时,对南希说了一句憋了很久的话:“妈妈,我长大要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发明家!”

遨游书海

南希深知,像爱迪生这样的孩子,必须给他充分的自由,他才会把自己潜在的能力挖掘出来。但同时又必须让他学会克制自己,管住自己,才不至于误入歧途。为了激励爱迪生的学习热情,南希一回到家,便故意问:“老师说你是笨蛋,你是否感到羞耻呢?”

爱迪生说:“我不觉得羞耻,但我应该用事实来证明,我不是笨蛋!”

南希点头说:“那好,以后我就是你的老师。现在,我向你发誓,一定要使你成为世界上的一流人才,你能不能发誓呢?”

爱迪生说:“我发誓。我一定要做一番事业,让那些说我是笨蛋的人看看。”

从此以后,爱迪生便按母亲制订的计划,每天坚持学习。

爱迪生确实非常贪玩。但即使和其他小孩正玩在劲头上,只要南希叫一声“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来上课了”,爱迪生就默默地告别小朋友。有时,爱迪生会回过头来再看小伙伴一眼,眼神里充满了留恋。枯燥的课本,哪比得上与同伴的嬉戏呢!

母亲的教育教给爱迪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南希认为,多思比简单地死记硬背更重要,只要阿尔看得懂的书,不管多难的,都给他看。南希的教育也生动活泼。春天,树木抽出嫩枝时,她就和爱迪生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的夜空,繁星点点,她和爱迪生一面纳凉儿,一面讲述有趣的知识。到入秋天,爱迪生津津有味地读着《鲁滨逊飘流记》,以及《悲惨世界》这一类古典文学作品。冬天的寒夜里,她又与爱迪生围在火炉边授课。她讲地理,带爱迪生神游到世界各地,穿洋过海,登山越岭……爱迪生对读书学习的兴趣愈来愈浓,他甚至成为了雨果迷,以至伙伴们都戏称他为“维克多·雨果·爱迪生”。

爱迪生感到自己再也离不开读书了。他深深地感到,读书可以增加指挥,正如同体操可以强健身体一样。

他开始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其中有莎士比亚、狄更斯的文学作品,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也有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既有吉朋的历史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也有牛顿所著的深奥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有的书,他看一遍不够,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读。

读书开阔了爱迪生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想象,增长了他的知识。书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在他12岁时,他竟发誓要读完所有的书。于是,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他都要抽空到市内的公共图书馆看书。日复一日,图书管理员注意上了这个好学的少年。常常已经是午餐时间,阅览室已经空荡荡的了,只有这个少年仍然读得津津有味。图书管理员觉得非常奇怪:书总不能当饭吃吧,这个少年的午饭是怎么解决的呢?第二天中午,管理员终于发现了少年的秘密:怀里揣上个面包,趁上厕所的机会,狼吞虎咽地吃下肚。管理员非常感动,说:“小小年纪这样好学,可真不容易。不过,你这样地急迫,是想读些什么书呢?”爱迪生不无自豪地说:“我呀,从第一个书架的第一层读起,一本一本挨着读。我想读完图书馆里的全部图书。这不,我已经读到第三层了,起码有15英尺了吧?”管理员怔了一下后,哈哈大笑,最后又认真地说道:“你的精神令人钦佩,但你还应知道,读书应该有重点,抓住什么书,就看什么书,那就好像船在大海里漫无目的地航行,你的热情和毅力将被白白地耗尽,但收效却不大。管理员的话,使爱迪生茅塞顿开。从此以后,爱迪生非常注意有目的地读书,同时更加注意读书学习的方法。

报童先锋

要当发明家,就少不了做各种实验;要做实验,就得有实验材料;要有实验材料,就得有足够的钱。可爱迪生不想向父母要钱。他觉得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离休伦镇100多公里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坐落这美国的大工业城市底特律。爱迪生12岁时,由美国中部延伸过来的铁路穿过休伦,通向底特律。

一天,爱迪生听说从休伦到底特律的列车,需要一个男孩在火车上当报童,兼卖水果和食品。爱迪生觉得,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晚上,爱迪生对南希说:“妈妈,我想到火车上卖报。”

“你说什么?”南希十分诧异。

“我想独立生活,自己赚钱后,买试验材料,搞发明。”

“这不行,”南希摇着头,“等你再长大点,我会答应的。”

“妈妈,我已经不小了,都12岁了。您很早就说过,要培养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我想就从现在开始。”

南希沉默了许久,才抬起头说:“你真的想好了吗?”

爱迪生说:“想好了。妈妈,我如果是一麻袋小麦,这袋小麦已经有80磅重啦!”

南希点头说:“既然如此,就试一试吧。祝你成功。”

第二天早晨,爱迪生如愿以偿,顺利得到了铁路公司的许可证。

从此,爱迪生每天早晨7点钟上车,10点钟火车到达底特律后,就到报社批发报纸,返回休伦的途中,将报纸卖完。如果没卖完,就在休伦再卖。这样,加上他去底特律时卖水果、食品赚的钱,除了买书和实验材料外,还可补贴家里的部分开支。

虽然当报童,爱迪生却一点没有忘记当发明家的理想。每当看见新鲜的东西,他总要反复观察、琢磨,直到搞清楚。

一天,爱迪生在一家杂货店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台印刷机。他马上被印刷机吸引住了。由于每天都要到报社,他对报纸的的采编、印刷等工序,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一个大胆的念头出现在他脑子。

爱迪生向店主说:“大叔,请您把这台印刷机卖给我吧!”

“你买印刷机干什么?”

是呀,买来干啥呢?真要自己办报吗?《底特律时报》的记者、编辑、工人共100多人,自己就算一周出一份,能行吗?

那天夜里,爱迪生想了很久。

最后,爱迪生终于还是买下了那台印刷机。

爱迪生为自己要办的报纸确定了方向:采编铁路沿线、在铁路上工作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所发生的事情。他把各地的发生的事情收集起来,每周一期,还给报纸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先锋周报》。《先锋周报》的报头下面,正规地印着:主编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报纸篇幅虽小,内容却很丰富,很受读者欢迎。爱迪生每份卖8美分,每期大约卖出400多份。

一天,来自英国伦敦的一位工程师在火车上买了一份《先锋周报》后,便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当他看到报童从车厢前部折返路过时,便问道:“《先锋周报》的主编爱迪生是怎样一个人?”报童答道:“我就是。”工程师简直不敢相信:“就是你?如果真是你,总编还要出来卖报?”爱迪生淡淡笑道:“实际上,从采编到排版,从校样到印刷,都是我一个人。”工程师惊讶不已:“如果真是这样……实在不可思议!一个人承担一份报纸的全部工作,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你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先锋啊!”工程师于是向爱迪生订了1000份《先锋周报》。

不久,世界第一流的《伦敦泰晤士报》登出了介绍和赞美《先锋周报》的文章。爱迪生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大西洋彼岸。

“流动实验室”

卖报兼做小生意,爱迪生赚了不少的钱。但爱迪生的苦恼却与日俱增。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直到晚上才回家。即使买回了实验材料,又有多少时间进行实验呢!这样长期下去,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却无法实现自己当发明家的理想。

鱼和熊掌,真的无法兼得?

列车徐徐进站了。爱迪生下车后,突然灵机一动,打量起列车来。

这是客、货混编列车。货车部分,除了装些包裹和邮件外,另外有一部分总是空着的,爱迪生平时就把报纸、食品之类的东西寄放在那里,托管理货车车厢的斯蒂文森大叔顺便照管。

一个想法渐渐形成:“对,打斯蒂文森大叔的主意。”

此后的几天,爱迪生一有空就往货车车厢,找斯蒂文森搭话,还帮他搬运装卸行李包裹。斯蒂文森本来就挺喜欢这个聪明的报童,现在又见这个孩子如此勤快、热心,就更觉得这孩子可爱。

斯蒂文森拍着爱迪生的肩膀,充满爱意地说:“以后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叔帮忙,尽管说就是了。”

爱迪生趁机提出了要求:“斯蒂文森大叔,你能让我每天到你空着的那间行李房,放点我的实验用品,行吗?”

斯蒂文森非常爽快:“怎么不可以?尽管放!”

不久,爱迪生便把他做化学试验的药品、器具,带到了火车上,分门别类别类,放得整整齐齐。于是,他就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在火车上进行他的化学试验。

世界上第一个“流动实验室”,就这样诞生在爱迪生的手下。这对于爱惜时间、珍惜光阴的爱迪生来说,无异于一个重大的发明。每当踏进这间实验室,他便会感到一种一种成功的喜悦,一种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欢乐。在这种心境中,从事自己最喜爱的活动,这是多么令人爽快!

但是,一旦开始作实验,他就需要看住试管内的药品反映,就不能再在列车上卖东西了。这又怎么办呢?

爱迪生思考着。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些在学校读书的小学生,星期六和星期天都不上学。叫他们上火车,替自己卖东西,既能不花钱乘车玩,又能分得一些零花钱,他们一定很乐意。对,就这样办!

果然,爱迪生很快就找到了小帮手。这样,爱迪生每周就有两个整天可以随心所欲地放心做实验了。

但是,这种称心如意的日子持续得并不久。有一天,列车在离休伦镇约10公里的地方,猛烈地颠簸了一下。正埋头做实验的爱迪生只听得身后,有瓶子“砰”地落在地上。爱迪生回头一看,“啊”地惊叫一声。原来,是放有磷块的玻璃瓶从架子上掉下,瓶子被打碎了。要命的是,磷块一接触空气,极易燃烧。没等爱迪生动手,车厢地板上就已经冒起了白烟。接着,火焰猛地腾了起来。风助火力,火借风威,转眼间,车厢里已是浓烟滚滚,烈焰熊熊。爱迪生马上脱下衣服奋力扑打,但衣服也很快着了火。

斯蒂文森听到爱迪生的惊呼,有发现车厢里火光闪闪,知道情况不妙,便提着一桶水,向着火焰猛烈的地方泼去。两人有忙活了一阵,才将火焰完全扑灭。

看着这一片狼藉的车厢,爱迪生大口地喘着粗气,斯蒂文森心中更是充满后怕,因为如果刚才动手稍晚,这列火车将不再是火车,而是火龙,后果不堪设想。

斯蒂文森两眼瞪着爱迪生:“说,你把什么东西搬上火车了?”

“对不起,斯蒂文森大叔,是装有磷块的瓶子打碎了。”

“你差点把我的饭碗给砸了,你还几乎把我送进监狱!”说着,斯蒂文森顺手给了爱迪生一巴掌,然后冲到实验架,发疯似地将那些试验用品全部扔了出去。

爱迪生捂着火辣辣的脸颊,看着他的“流动实验室”消失在车厢。

斯蒂文森并不知道,他的那一巴掌给爱迪生带来了多大的灾难。爱迪生当时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耳朵正患中耳炎。直到几天后,爱迪生才发现,嗡嗡作响的右耳,已经听不到声音,只剩下左耳能勉强听到微弱的声音。

本来是多么美妙的“流动实验室”,突然之间,却使一个15岁的少年变成了半个聋子。流动实验室。

汽笛电报

早在11岁时,爱迪生就对电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试想吧,两个人相距几百公里,但只要架通电报线,就可以通过电报机发出的长短不同的“嘀-嗒”声,交流沟通信息。莫尔斯的这一发明,真让爱迪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当时,纽约和芝加哥等其他几个大城市之间,就已经架起了电报线。当时,有不少的美国小孩子对电报入迷。在他们的地窖中、顶楼上或是木屋中,兴致勃勃进行着这一有趣的实验。11岁的爱迪生就是其中的“发烧友”之一。在爱迪生当上火车上的报童后,他更是常常抽空到车站的发报室,向报务员学习发报。他甚至非常向往当个报务员。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使爱迪生的向往变成了现实。

就在“流动实验室”起火闯祸后的一天,爱迪生在火车站溜达着。站台上只有一些工人在装卸货物。还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一个平时没有火车通过的铁轨上玩石子。

正当要离开车站时,爱迪生发现那列卸货的火车缓缓滑动了,速度越来越快,向着正在玩石子的小孩冲去。

“天哪!”爱迪生惊叫一声后,奋不顾身地冲向那小孩,抢在货车之前抱起小孩,踉跄跌倒在铁轨外。尖锐的碎石,碰在爱迪生的头上。小孩得救了。

小孩的父亲叫麦肯齐,这个车站的站长,以前就认识爱迪生。他很想酬谢爱迪生。想起爱迪生对发报很感兴趣,便问道:“还喜欢发报吗?来,我教你。”

从此,爱迪生每周向麦肯齐学3次,其余时间在家练习。他练习得十分刻苦,还仿造了一部发报机。这样4个月下来,爱迪生不但能熟练地发报,而且对电报机的制造和维修也很内行了。

麦肯齐于是向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电报室推荐了爱迪生。

发报,长短不一的嘀嗒声,从爱迪生的手下熟练地传向远端。但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连接休伦港与加拿大萨尼亚市的大湖冰封雪冻,以致水底的电缆线被冰雪割断。湖面停止了交通,电报也无法收发。

就在人们焦急万分,却有一筹莫展的时候,爱迪生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他想,电报实际上就是用长短不同的嘀嗒声,来表示字母、数字、符号。既然电缆断了,有没有其他的东西来代替呢,比如,通过空气来传送?

于是,爱迪生要求铁路分局给他派一个火车头和司机。他带着司机,爬上了靠近湖边的一个火车头。

不久,萨尼亚市的人们听到了从湖对面的休伦港,传来了有规律的火车汽笛声。大家开始猜测,休伦港的火车怎么了?修汽笛,还是做游戏?

只有萨尼亚市的电报员一下就明白了:那是用长短不一的汽笛,发出的莫尔斯电码!这个电报员很快如法炮制,跳进了火车头,拉响了汽笛。两岸用汽笛一问一答,两座城市的通讯就这样恢复了。

爱迪生用火车汽笛发报的事,很快被报告到了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总经理。总经理随即指示,录用爱迪生为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夜班电报员。

第一项发明

到了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电报室后,爱迪生的发报业务更是飞速长进,原生质一些难度大、不好理解的电文,他稍加思索后便能迎刃而解。同事们对他的收发技能也十分佩服。

作为夜班电报员,爱迪生上班的时间是晚上7点到早晨7点。这样的作息时间对他来说,真是太好了。一来因为夜班的电报收发量不大,二来白天不上班,正好看书作实验。

他一头钻进了有关电报的参考书中。几个月收发电报的实践,使他对电报机存在的弊端看得比较清楚。在脑子里,他已经粗略地找到了改进发报机的大致方向,知识还不大拿得准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

读书-实验,实验-读书,爱迪生这这样沉浸在发明创造的忘我境地中。

这样一来,人们在对他的工作技能和效率大加赞赏的同时,又常常发现,爱迪生上班时怎么有些萎靡不振?

爱迪生当然不敢坦白,自己每天常常只睡了三四个钟头的觉。

睡觉少,两只眼皮打假,他就只能在夜班时打瞌睡补觉。好在晚上没有太多的电报,尤其是在后半夜,他甚至能趴在桌上睡上两三个钟头。

一天夜里,总局里管电信的查巡员发报到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但是,没有人接受信号。查巡员想:这一定是电报员到睡梦中去了。

铁路分局随即向所有的电报室作出规定:上班时间电报员必须随时处于清醒状态,不得打瞌睡。为此,电报员必须每隔1小时向总局发出一个“6”做信号。

此后,查巡员严密注视着各电报室的执行情况。几天过去了,查巡员发现,执行情况最好的,是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几乎每次发“6”时,一秒不差。查巡员对斯特拉福特分局夜班电报员提出了表扬。

可是,查巡员渐渐觉得事情有点不对头。因为多少天来,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发送信号时,总是一秒不差。“难道那个叫爱迪生的小伙子,竟是严谨到了这种程度的人?”

查巡员有点犯疑了。他索性瞪着眼睛看着钟,刚刚在3点,便收到爱迪生发来的“6”。于是查巡员马上发去信号,想叫爱迪生再发一个“6”来。可是,对方完全置之不理。查巡员这下心中有数了。他马上跳上台车,向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驶去。

电报室里,一盏瓦斯灯孤独地亮着,照着那个叫爱迪生的电报员呼呼大睡。

查巡员更觉得奇怪了:这小子,他是如何准时发出信号的呢?

查巡员索性坐在了爱迪生旁边,等待着看个究竟。

4点正,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随着闹钟设置“啪”地一声轻响,电报机自动地准确发出了信号。原来,爱迪生把闹钟稍加改造,接了几个接件。这样,每当整点时,闹钟设置就会带动一个带弹簧的小铅锤,准确击打在发报机的按键上,如此简单,又如此精巧!

查巡员拍醒了爱迪生。当爱迪生正楷惺忪的双眼,看清眼前的人后,才发现事情不妙。

查巡员没有训斥爱迪生,只是翻来覆去地看着爱迪生的这一发明,最后叹道:“小伙子,你确实很聪明。但我们这是铁路局,怎敢用像你这样的聪明人呢?”

这种“自动发报”装置,是爱迪生的第一项发明,但却因此自食其果,被炒了鱿鱼。

“二重发报机”

查巡员莫斯虽然炒了爱迪生的鱿鱼,但仍然十分赏识他的聪明才干,便为爱迪生在萨尼亚市的车站找了个电信工作。

这时的爱迪生,已经深深地迷上了对电报机的改良。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因此很多时候,他的思绪都沉浸在电报机上。

但还未来得及动手,爱迪生就碰到一件倒霉的事情。

那天晚上,爱迪生正在车站电报室值夜班时,收到了前方车站发来的紧急电报:“马上阻止行进中的货车。”

“遵办。”爱迪生拍发回信后,急忙跑了出去。可是,他还没来得及找到信号员发出紧急停车的信号,这列货车已经飞驰着,开过了车站。

车站站长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因为对方车站在收到“遵办”的回信后,很可能就已经向本站发车了!爱迪生已经意识到事态是多么的严重。他飞跑着回到电报室,想向前方车站通报情况,谁知前方车站正在接收电报而无法联系。看来,一起特大的列车相撞事故已经很难避免。车站的全体职员都在胸前划着十字,祈求上帝保佑。幸运的是,双方的列车果然都及时地发现了对方,马上紧急刹车,侥幸避免了撞车的悲剧。

第二天,爱迪生被叫到铁路局去接受调查。爱迪生自知工作的职位难保,在详细向总经理说明了情况后,看准一个机会,悄悄地逃离出总经理办公室,爬上一列货车,再转乘一艘小船,逃回了家乡休伦港。

自此以后,爱迪生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条电报线,究竟能不能同时接受两个电报呢?如果发明一种“二重发报机”,能够同时接收两份电报,那天晚上的撞车险情不就可以避免了吗?

带着念念不忘的“二重发报机”的构想,爱迪生四处辗转求职。

19岁时,爱迪生在辛辛那提市,认识了一个叫亚当斯的年青电信技术师。亚当斯的电信技术也非常出色,爱迪生很快与亚当斯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爱迪生随即把“二重发报机”的构想,讲给了亚当斯。亚当斯立即被吸引住了,他鼓励爱迪生完成这一发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爱迪生提供研制条件。

由于“二重发报机”在爱迪生的脑子里,已经构想了很久,经过半个多月的奋战,就被捣鼓出来了。他把两个电报机的记录器安装在一起,并使记录器的速度可以自由调节,这样,当一条线路同时传来两个电报时,电报员就可以在记录一个电报时,就可以用另一个记录器将发报的原文自动记录下来。

爱迪生急不可耐地要将“二重发报机”投入使用。碰巧,那天晚上正是美国总统选举的重要日子,电报源源不断地发来。虽然自动记录器记录了电码,但来不及翻译处理交给报社。报社急了,不断派人来催稿子。经理亲自到电报室督察时,正遇爱迪生在检查自动记录器。

经理厉声问道:“这是什么?”

爱迪生只好如实回答:“我搞的二重发报机,它可以一条线上同时收发两份电报。”

经理更加怒气冲冲:“任何蠢货都明白,一条线上是不能同时收发两份电报的。本公司不能容忍你把工作当儿戏!”

第二天,爱迪生再次因为他的发明,失去了工作。

“电信骑士”

离开辛辛那提,爱迪生又到其他的城市寻找工作。那时,电报业刚问世不久,会发报的人并不多,加上当时美国南北战争,把大批电报员招募到了军队,所以电报员很受电信公司的欢迎。

爱迪生就在美国境内过着动荡的电报员生活。一会在这个城市,不久又到了另一个城市。

这么一个聪明能干的电报员,怎么会像个流浪汉似的,找不到一个稍微固定的安家立业的地方呢?

有的朋友对爱迪生说:“你呀,就是太不安分,我行我素,那些经理们怎么会容忍你不守规矩呢?”

事情确实如此。

爱迪生在圣路易斯市电信局时,办公室里醒目地贴着经理的规定:“本局的一切机械、器具,非因公务,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并严禁私人使用电池”。

爱迪生要进行发明实验,怎么可能老老实实照办?他只是把实验的时间尽量推到夜深人静时,并且,每次实验做完后,把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蛛丝马迹。

但是,纸毕竟包不住火。终于有一天,经理把爱迪生叫到了楼下的办公室。“请你解释一下,这是怎么一回事?”经理指着桌上的一摊污水厉声问道。

爱迪生愣住了。原来,这楼房是木板建造的。昨晚作实验时,不小心将硫酸瓶子撞倒,硫酸倒在地板上后,又顺着木地板的缝隙,正好滴在经理的桌子上。爱迪生没有多加解释,只是尴尬地挤出点笑容。

经理虎着脸说:“本公司雇用的是电报员,而不是什么发明家,请走吧!”

也有朋友劝爱迪生:“对于上司,你不要太固执,否则……”

爱迪生知道这位朋友说的是什么。

那天,爱迪生收到一份长达1500字的电文。由于身边只剩一张纸,他便将电文抄得比较密。电文送到上司手中后,上司只觉得纸上密密麻麻,费了老半天劲也看不清。

上司把电文退给爱迪生,说:“抄得这么密,叫人怎么看得清?重抄!”

爱迪生受到上司训斥,也上来了犟脾气。一会就把重新抄好的电文送到了上司手中。

上司拿着厚厚的一摞电文,打开一看。天哪,这次果然不再是密密麻麻,但每个字母大得出奇,开头几页竟然是一个一页只抄一个字母,这与挑衅有什么两样。

马上,爱迪生理所当然地被调离了岗位。要不是因为他能力出众,这次难免被解雇。

电报员的工作岗位,要求电报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但爱迪生偏偏是那种不爱循规蹈矩、爱随心所欲的性格;这个岗位要求电报员精力高度集中,并且听从上司指挥,说一不二,但爱迪生偏偏成天想着他的发明和实验,而且认死理,哪怕是对上司。因此,常常要么是他觉得人家不对,要么是人家觉得他性情古怪。

还是在路易斯维尔的一天,美国的弗吉利亚州正在选举联邦参议员。当时,选票处于领先的是候选人,叫约翰M·博茨。爱迪生手电文时,刚收到‘约翰M·博茨’时,线路就中断了。于是,爱迪生索性想当然地编造了一份电文,说约翰M·博茨已经当选。电文送到报社,路易斯维尔的各家报纸都照此报道。

但随即,报社发现上当了,因为那天议会休会,根本就没有进行选举!

这次,“发明家”爱迪生又因此被解雇。

当时,人们爱把电信人员称为“电信骑士”,说他们好像游侠。而爱迪生,又是这些“电信骑士”中跳槽最频繁的一个――不到4年间,他换了10个工作地点,其中有5个是爱迪生自己辞职,另外5个地点是被人家解雇的。

“最佳报务员”

波斯顿是美国西海岸的一个中心城市,著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就坐落在这里。那时,波士顿是美国第一大的港口城市。

1868年,21岁的爱迪生冒着大风雪,怀里揣着亚当斯的推荐信,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波士顿。

由于大风雪阻断交通,到达的时间推迟了4天。这时的爱迪生,腰包里已经没有一分钱,饿得筋疲力尽。

当爱迪生走进波士顿电信局找到总报务员米里根时,周围的报务员都盯着爱迪生都笑了起来――这个从头到脚土得掉渣的乡巴佬!这么寒冷的天气,只差没穿单衣了。那衣服,哈哈,真叫古怪滑稽。

米里根与亚当斯是好朋友。看在亚当斯的份上,为爱迪生安排了工作:“一个小时后,你到这里上班。

爱迪生找了点东西,填了填肚子。一小时后,当他走进报务室时,发现报务员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他。那些眼光分明在说:小子,当心点!

爱迪生想起了临行前亚当斯的嘱咐:“波士顿的那帮家伙,爱欺生,但你一旦镇住他们,以后就好办了。”

“来吧,”爱迪生心里说,“我正想露一手!”

果然,一个似乎是头儿的家伙给了爱迪生一支铅笔:“来,你负责连接纽约的1号位电报。”其实,这家伙早已给纽约那边说好,要那边1号位电报员给爱迪生来一手厉害的。1号位电报员是纽约最熟练的报务员,其发报的速度,常使波士顿的报务员招架不住。

爱迪生一坐下,所有的报务员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等着看好戏。

爱迪生清楚,这得拿出看家本领了,否则,这帮小子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爱迪生高度兴奋起来。

对方的发报技术果然身手不凡,但这对爱迪生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不时,爱迪生还抽空故意伸伸懒腰。这使那些报务员惊诧不已。

纽约那边的发报速度越来越快,爱迪生也全力地飞快记录着。报务员们都看傻眼了――这小子是什么地方冒出来的,竟然让纽约的1号位电报员吃不消了!

慢慢,对方的速度减慢了,大约也累了。但同时,对方故意把一些字句弄得含含糊糊,还夹杂着不规则的符号。爱迪生一眼看出了对方的花招,便打开电键,飞快地发出一串电文:“嗨,小子,花样玩够了吧?如跟不上,你还可以加一只脚来拍!”

纽约的1号位电报员终于败下阵来,把工作移交给了别人。

“战斗”结束。爱迪生用自己的技术,使波士顿这帮报务员对他刮目相看。后来,他们都公认爱迪生为“最佳报务员”。

无人问津的发明

在波士顿,爱迪生过得十分开心。他的好友亚当斯也来到这里,和他同住一栋公寓,两人一交流起电信方面的技术,总会有新的收获。还有,这里的总报务员米肯利也对电信技术非常在行,他对爱迪生成天沉溺于发明十分理解,因此平时也就不苛求爱迪生。甚至对爱迪生那些恶作剧,也一笑了之。

爱迪生喜欢波士顿,还因为波士顿的图书馆有不少的好书。

一天,爱迪生读到了一本好书――《法拉第电学研究》。他被书中的法拉第深深地吸引住了。童年的法拉第是个穷孩子,几乎没有上过学。但是,法拉第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发明了发电机。这使爱迪生感动不已。下夜班后,已经是凌晨。爱迪生捧着书,读啊读,不觉就是3个小时。亚当斯叫他,该是吃早饭的时候啦!爱迪生非常感慨地说:“我已经21岁了,若不勤奋努力,怎么可能取得成绩呢!”

在这段时间里,《法拉第电学研究》成了爱迪生的好朋友,甚至睡觉时,也把这本书放在枕头边上,半夜一觉醒来,想到什么问题,便马上翻开书来看。每学完书中的一章,爱迪生就会立即动手,来验证书上的内容。这样,他的寝室成了书房,也成了实验室。边学便实验,便发明,爱迪生重新在波士顿搞起了他的“二重发报机”实验。只是这项发明需要大量的资金,爱迪生不得不因为没有钱而停止“二重发报机”实验,转向其他的一些发明。

爱迪生搞起实验常常废寝忘食。他常常把自己反锁在屋里,一心沉浸在实验中,有时甚至好几天不出门,饿了就啃面包,再喝点清水。

一天,亚当斯来到爱迪生的房间里,见他正费劲地捣鼓着一台古怪的机器,便问:“快成功了吧?”

爱迪生苦笑一下:“早着呢!不过,要是不成功,我就决不出这个房门!”

亚当斯说:“一生的时间多着呢,何必这样对待自己?”

爱迪生坚定地说:“亲爱的亚当斯,我一定要作出造福人类的发明。一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最好的贡献就是造福大众。”

不久,爱迪生推出了他的一项发明――投票记录机。

由于是搞电报专线,爱迪生发现,国会的议员们开会时,常常是用口头表决的方式,每次投票都像是在点名,每个议员在北点名后,记录他是“赞成”还是“反对”,最后再统计。爱迪生觉得,这不太浪费时间了吗!于是,爱迪生到了一家工厂,设计并制造了这台表决机。按照爱迪生的设想,国会安装了这台机器,每个议员只需要按一下座位上的按钮,机器就会自动记录下来并自动统计出投票情况。

爱迪生得意洋洋地把这台表决机拿到了华盛顿国会作现场演示。结果表明,自动表决机的统计果然既迅速又准确。爱迪生满以为,卖掉这个发明,至少可以拿到5万美元,这样他就有钱买材料进行其他的发明了。

谁知,议员们虽然都为这一发明的精巧叫好,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使用,更不用说购买了。爱迪生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人点拨,才明白其中的原因:那些议员的表决如同儿戏,不在乎浪费时间,所以自动表决机反会妨碍他们的表演……

这台无人问津的发明给了爱迪生一个深深的教训:搞发明,必须首先考虑人们的普遍需要。从此以后,爱迪生的发明,就非常注意满足大众的普遍需要了。

初到纽约

在波斯顿,爱迪生的发明试验把钱用得精光,连借来的钱也化为乌有。没有人肯在多借给他钱。他挣来的钱都变成了一堆破铜烂铁,债主又常常向他讨债。爱迪生没有办法,只好偷偷乘船离开波士顿,前往纽约谋生。

只有亚当斯来送他。亚当斯也打算离开波士顿,前往旧金山。在深秋的阵阵凉风中,爱迪生与亚当斯各奔东西。

爱迪生背着他的地毡背包,在凌晨到达纽约。当他走下甲板时,已经是饥肠辘辘。他下意识地摸摸口袋,猛然想起自己身上已经不剩分文。他明白自己的当务之急,就是找一顿早餐来填饱肚子。可是怎样才能得到一份早餐呢?

他路过一家茶社时,往里一瞧,看见一个工人正在掺茶。爱迪生鼓起勇气问:“先生,我身上没有钱了,您能给我一份早餐吗?”

爱迪生很幸运,竟然就这样得到了他在纽约的第一顿早餐。

接下来,爱迪生到华尔街金价指示公司,去找过去电报局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还真顺利,那位同事让爱迪生住进了房间,但对爱迪生的工作却无能为力,因为他本人已在上周失业!他借给爱迪生1元钱,算是对爱迪生的帮助。

1元钱能支撑多久呢?爱迪生只好找最廉价的食店。他果然找到了一家每餐一角钱的咖啡店。照这样算来,他可以熬过3天。可3天之后又怎么办呢?

就在山穷水尽的时候,爱迪生的运气来了——

金价指示器,是黄金交易的标价机器,黄金交易就靠这机器来显示价格。价格不断波动着,机器也不断显示变化着的价格。但这天,金价指示公司的总机出了问题,与总机相连的300多台显示器,也都停止了工作。各黄金交易所里的人都急得大喊大叫,人们彷佛都成了疯子。公司的总经理劳尔也急得满头大汗。

看到这一幕,爱迪生挤到了总机边。凭着发明和摆弄机器的经验,爱迪生很快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仅仅说了几句话,劳尔马上发现爱迪生是个内行,随即让爱迪生来修理这机器。爱迪生聚精会神工作了两个钟头,机器修好了!

劳尔十分高兴:“您叫什么来着?哦,爱迪生先生!请您明天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爱迪生也高兴极了,心想:劳尔先生也许能给我10元钱呢,如果这样,我就能对付一个月了!

第二天见到劳尔时,爱迪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劳尔要聘请爱迪生当总工程师,每月工资300元,比爱迪生以前的最高工资还要多3倍。爱迪生甚至怀疑劳尔是在和他开玩笑!

凭着自己的能力,两手空空初到纽约的爱迪生,顺利地站稳了脚跟。拿到工资后,爱迪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那位同事去吃了一顿最美味的大餐。当然,他再也不会忘记一角钱一顿的咖啡汤加大饼,以及向茶社工人乞要的那顿早餐。

第一桶金

1869年9月,“劳斯金价标示公司”和另一家公司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公司,新公司的经理叫利弗茨。这倒提醒了爱迪生:为什么自己不能也和别人合办个公司呢?

爱迪生把这注意对他的好友波普一讲,波普欣然赞同。于是,1869年10月,一个前所未有的专门从事发明的“波普.爱迪生公司”成立了。爱迪生打算把公司办成一个专营各种电气工程业务,惩治各种科学仪器设备的公司,同时还可代客户进行研究试验。

利弗茨深知爱迪生身手非凡,他第一个找到“波普.爱迪生公司”,要求爱迪生帮助进行金价标示器的改良。利弗茨许诺,如果改良后的效果好,他将大量向“波普.爱迪生公司”订货。

不久,爱迪生将自动金价标示器研制出来了。原来的金价标示器,需要随时有人在旁边监视,而自动金价标示器可以自动地记录,而且记录下来的不是电信信号,而是一般人都看得懂的文字和数字。

利弗茨高兴坏了,马上表示要买下自动金价标示器。他问爱迪生:“你的专利想卖多少钱呢?”

爱迪生压根就还没想过这个问题,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以前的试验,往往费尽心血,却血本无归。这次有人愿买,就算不错了。爱迪生想了想,老老实实地答道:“还是你看着办吧!”

利弗茨想了想,说:“我给你4万元,怎么样?”

天哪,4万元!爱迪生连做梦都没敢指望这么多钱。爱迪生高兴得几乎要昏过去了。他感觉到自己的心都快跳出来了。但他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点头表示同意。

利弗茨要爱迪生两天后来签合同,领取支票。爱迪生有点犯疑了:利弗茨该不是想骗我,获得了发明,却给我一张空头支票吧?

两天后,爱迪生拿到了支票。他从来没有用过支票,便先在银行外面,看人家进银行后如何兑换支票。然后走进银行,小心翼翼地把支票递给一个银行职员。可是,这个银行职员并没有想爱迪生支付现金,而是对他嚷嚷着什么。爱迪生听力不好,不知道对方说了些啥。爱迪生沮丧极了――果然被利弗茨骗了!

爱迪生接过那张支票,走出了银行。他回到利弗茨发办公室,向一个人问起了“假支票”的事。那人听后哈哈大笑哈哈,然后带着爱迪生到了银行。原来,银行职员只是要爱迪生在支票上签字!

爱迪生终于领回了4万元。这是他从事发明工作来,赚回的“第一桶金”。

利用这4万元,爱迪生于第二年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建了一座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气机械。在这里,他发明和生产出了“爱迪生式万能印刷机”。利弗茨见到后,一次就订货1200台,其他的公司也纷纷前来订货。工厂的经营很快火红起来,职工也由最初的18人,增加到了150多人。

如此厂长

爱迪生美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就给工人增加工资,所以优秀的工人都想到爱迪生的工厂工作。而且工作很努力。当然他们完成一项难度大的工作后,爱迪生就给工人们在实验室开宴会,或者关闭车间,带上个人出外钓鱼。

工人们对爱迪生非常崇拜和爱戴。爱迪生的办公桌通常放在车间的墙角。每当他完成一项发明时,他就会站起来,开始跳舞。那是一种类似于非洲人跳的那种原始舞,结义表达他的喜悦心情。工人们一看到爱迪生跳舞,就会围上来,因为舞一完,爱迪生就会开始把他的发明制造成成品,他就会指示工人绘图、制造。

这段时间,爱迪生在工厂拼命工作。有一次,制造通信机时,机器出了毛病。爱迪生把全体职工叫到一起,宣布:“这批通信机没完成,谁也不能出去一步。”

真是说到做到。爱迪生带领他们连续奋战60个小时,没有睡觉,饿了就啃面包。工人们的家人站在车间外边,但不准进车间,带来的食品也只能通过窗户递进去。

就是这样,也没有一个工人对爱迪生有怨气。任务完成后,爱迪生对大家说:“回去好好睡一觉吧!如果觉得这里工作不好,可以不回开了。”

可是24小时后,全部职工都有回到了工厂。

这时的爱迪生虽然仅仅24岁,还没有许多工人的年纪大,但工人们都称他为“老头”。

虽然当了老板,爱迪生还是不休边幅,衣服沾着油渍,头发和过去一样像蓬乱的草,头脑里想的,全是发明、试验,数据和构想。

一天,工厂的门卫尼克见一个衣服邋遢的人向工厂走来,并自己推开门想自己进去。

尼克问他:“你有什么事?”

那人答道:“有急事。”

“那你的通行证呢?如果没有,”尼克用嘲笑的口气奚落道,“除非你是爱迪生先生的客人。”

“哦,以来如此!”来人说完,转身走了。

但不一会儿,那人又与研究所的好几个人走来。

“尼克,你不认识这位先生吗?他就是爱迪生!”

给声音插上翅膀

1876年,爱迪生把工厂和研究所搬到了纽约市郊,一个叫“曼罗”的地方。这里绿草萋萋,葱绿的树木掩映着新建成的厂房和研究所。研究所和工厂分为两处,研究所的房屋分为两层,楼上是实验室,楼下是办公室、图书馆和模型室。爱迪生和他的同时们非常喜欢这里,索性把研究所和工厂称为“曼罗公园”。

爱迪生在曼罗公园的第一项发明,是改良电话。

说起电话,爱迪生非常佩服贝尔。贝尔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用电线来传递声音的人。只是贝尔发明的电话,久久停留在初级阶段。贝尔的电话,声音信号非常微弱,因此通话的距离必须很短近,否则就听不清楚。因此人们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玩具。没有人想到贝尔的电话可以作为长距离通讯工具。只有波斯顿的几家银行买了贝尔公司的玩具电话,作为银行内部的报警装置。

西联公司的欧顿董事长以他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贝尔电话的潜力。欧顿来到“曼罗公园”,要求爱迪生把者玩具式的电话,改成能远距离通话的电话。

爱迪生非常乐意地接下了这个研究项目。他知道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者涉及到许多物理方面的知识,而他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系统教育。

爱迪生就是这样,越是不懂的东西,好奇心越强,就越是感兴趣。他反复研究贝尔的电话,很快入了迷。

不久。爱迪生就发现,贝尔电话的声音之所以很微弱,就在于它是利用人的声音直接震动导体,传到电线的。这样,电流变化的大小就十分有限。电线越长,电流大小的变化就越小,对方自然就很难听清。

经过反复的实验后,爱迪生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在电话的送话筒里,放上一些小小的炭精颗粒,利用炭素对电流的阻力,加大振动,这样,电话就不再是用人的声音直接振动到电线,而是使电话两极间的电阻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种电波。再加上感应线圈后,声音便明显放大,即使长距离通话,人们也可以清楚地听到电筒里传出的声音。

世界上第一步真正的电话,在曼罗公园的研究室里实验成功了!

当欧顿董事长用颤巍巍的手拿起话筒,听到从远处传来的爱迪生的声音后,高兴极了。过了许久,他才向远处的爱迪生发出来自心底的感谢和祝贺:“曼罗公园的魔术师,感谢你,感谢你为声音插上了翅膀!”

会说话的机器

就在改良和发明电话的实验中,细心的爱迪生注意到,送话筒里的传话器膜板,随着说话声音的高低不同,发出相应的不同的振动。声音高,振动就快,声音低,振动就慢。

爱迪生找来一根短针,将一端顶在送话器的膜板上,一端用手指轻轻地按着。当他对着膜板讲话时,他的手指头明显地感觉到了针在作相应的颤动。爱迪生马上想到:既然这针是随说话而发生振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振动记录下来呢?对了,假如让针尖在物体上留下振动产生的痕迹,那么,反过来,用针尖摩擦这些痕迹,也就会还原成相应的大小不同的振动。将这种振动放大过后,也就应该出现原先说话的声音吧?

爱迪生满怀信心地开始了一次次实验。他用一块有尖端突起的膜板,对准安在圆筒上的蜡纸,一面对着膜板说话,一面转动蜡纸,膜板的的振动带动尖端在蜡纸上留下了划痕。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想。

爱迪生非常兴奋,对他的助手说:“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把人的声音贮存起来,以后需要时在随时放出来,真的,这完全可以办到啊!多美妙,会说话的机器!”

爱迪生完全沉浸在对新机器的发明中。他的耳边,总是萦绕着这部机器发出的奇妙声音。他甚至为这台机器起了一个正式的名称——“留声机”。

经过4个多月的试验,爱迪生对他的“留声机”已经非常有把握了。他把设计图纸递给了助手,要他尽快做出来。助手忙乎了十多天,终于把这玩意儿做出来了。研究所的人都围了上来,打量着。只见一个金属大圆筒上,刻满了螺旋槽纹。摇动手柄,大圆筒便转动起来。另外还有两根金属的管子,管子的一端装有一块膜板,膜板的中心,有一个钝头的短针。

有人问:“这是什么玩意儿?”

爱迪生答道:“我叫他‘留声机,就是会说话的机器。”

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人还有说不出话的哑巴呢,机器还能张口说话?

爱迪生把一张薄薄的锡箔裹在圆筒上,再将针头对准锡箔。当摇动手柄带动圆筒时,针头就顺着滚筒的螺纹记下振动的声音。爱迪生对着那根金属关的喇叭口子大省唱了起来:

玛丽有只小羊羔,

全身雪白细细毛。

玛丽大步向前走,

羊羔跟在后面跑。

唱完后,爱迪生换过另一根金属管子搭在钢材针尖走过的锡箔上。当圆筒慢慢转动时,歌声从管子里传了出来。

研究室里顿时一片惊叹声,一片欢呼声。

消息迅速传开。但许多人不相信这是真的。人们成群结队涌向曼罗公园,每天来参观的达数千人。其中一位牧师耳闻目睹后,仍不肯相信。于是,他按圣经上先后出现的人名,倒背如流地念了起来,他相信这套绝招是谁也冒充不了的。当牧师清楚地听到机器重复念着那一大串名字时,他闭上眼,叹道:“仁慈的上帝,这一切可都是真的呀!”有些固执的人见后,脑筋就是转不过弯,便坚持说:“不,这不是真的,是魔术师在机器里装了个小人。”

不熄的灯光

把电灯用于家庭,是不少人的梦想。爱迪生也做起了这个梦。

当时,在城市的公共建筑物上,偶尔也会见到电灯。这种电灯,是弧光灯,光线强烈而刺眼,根本无法适用于家庭。人们只能用煤气灯作为家庭照明。

不少科学家都在苦苦地思考,想制造一种光线柔和,能适用于家庭的电灯。但他们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用什么做灯丝?

爱迪生也在为此绞尽脑汁。用铂?用白金?什么金属没试过呀,全不行!

问题明摆着:金属中,铱、白金的电阻较大,用它们做灯丝,如果仅仅要它们发点微光,还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但如果发出足以照明的亮光,它们很快就会被烧断。

爱迪生一直就试验着,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用了1600多种金属、矿物等材料。但结果都是失败。

于是,爱迪生放弃了金属灯丝的试验,改从炭丝中寻找希望。

这同样是一条艰辛的道路。爱迪生所要寻找的灯丝,应能发光达1000小时以上,同时还要不易损坏,制作简单。什么物质制作灯丝,能够达到上述要求呢?

爱迪生领导着手下的100多个专家、技术员,大海捞针般地搜寻着。芦苇、各种树叶、木头……几乎所有含纤维的东西,都让他们用来做成炭化纤维,一一试验。这时的爱迪生,脑子里只有两个字:炭化。无论什么时间,只要看到是纤维状的东西,他都会喊叫道:将这玩意儿马上炭化。

这天,他过去的一位老朋友来看望他。聊得正欢,突然爱迪生盯住老朋友的大胡子愣住了。老朋友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听爱迪生叫道:“老朋友,借你的大胡子用用,炭化!”不一会儿,老朋友的胡子做成了炭化灯丝。

可是,一切可以炭化的东西都试验过了,没有一样符合要求。

“不熄的灯光啊,你藏在哪里呢?”爱迪生无数次地问道。

这天,静坐在桌前发呆的爱迪生突然又叫了起来:“嗨,去,买棉线试试!”

随即,买回来的棉线被弯曲成各种形状,放进了用来炭化纤维的镍土里,放进了火炉了,烘烤了5个钟头。取出来,稍微一动,便断了。再来吧,再来!

再来还是失败。两天中,足足用去了一卷棉线。炭化后的棉线,要么是缺乏韧性,要么是强度不够。

终于碰到这么一次,灯丝成功地装进了灯泡里。一通电,竟然亮了。实验室的人正在叫好,灯丝突然又断了。实验室里又是鸦雀无声。半分钟,总算亮了半分钟。

反复试验后,爱迪生发现,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电灯泡了还有氧气,妨碍了灯丝的寿命。爱迪生马上抽出身来,开始研制抽真空的机器。

果然,经过抽真空,灯泡里的灯丝寿命数倍地延长。

终于有一天晚上,熠熠生辉的灯丝久久地照射着屋子。爱迪生走到风琴前,用他那不太高明的技法弹起了流行歌曲。实验室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唱着,谁也不肯离开,都想看看这灯能亮多久。

45个钟头!爱迪生看着这不熄的灯光,忍不住了。他叫助手把电压再加高些。果然,灯光更加明亮。但几分钟后,灯丝断了。

大家却欢呼起来。爱迪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口中念念有词:“不熄的灯光啊,我们到底捉住了你!”

这天,是1879年10月21日。这项划时代的发明,在爱迪生的手下成功了。人类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电光世界。

这天,后来被人们确定为“电灯发明日”。

与专家争锋

1879年新年前夕,为了让更多人认识电灯,了解电灯,爱迪生让人在罗满公园的房屋和树枝上挂上电灯,500盏明亮的电灯晶莹璀璨,把曼罗公园照得如童话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再次从纽约、波士顿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参观,赞不绝口。

但爱迪生没有陶醉。他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首先,要继续研究制造寿命更长的灯丝,使灯丝能使用1500小时以上。同时,要解决电力问题,研究制造出功率更大的发电机,集中发电,然后把电力分流到千家万户。

爱迪生将电力分流的设想披露后,科学界马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英国一个叫布列斯的著名电气科学家发表意见认为:“要想将电力分割成小块,这是绝对办不到的,拿无异于空中楼阁。”还有一位叫希格斯的博士断言道:“如果发明家认为他能将电流分割,那他一定是忘了科学的基本定律。”还有专家在报上说:“爱迪生也好,其他人也好,总不能超越那些公认的自然法则。设想一根电线上送来动力、热能和照明,更是信口开河,决不会成为事实。”许多资深电学专家认为:“爱迪生所走的试验道路决不是正确的。”

面对专家的责难,爱迪生思考着:如果真像专家们所说,电流是不可分割的,那么,就这好一部发电机挂上几盏灯。那全国要多少发电机发电?有还谈什么家家户户用上电灯?

爱迪生决定用他自己的方式,回答专家们的责问。是的,他确实没有高深的理论造诣,也无法从理论上说清他的构想。但爱迪生凭着自己敏感的直觉,相信把电力分别送向千家万户这完全可能实现的目标。他自信地对同事们说:“不管理论的学说如何定论,但我确实看到了在千家万户出现的电灯光。我的理论是:不是理论生出事实,而是事实产生理论。”

锲而不舍的爱迪生首先在发电机的制造上取得重大进展。以前,勇于弧光灯的发电机效率很低,其中百分之六七十的电力都消耗于发电机本身了。但新发明的发电机,功率增加了百分之九十,这使爱迪生都有些不敢相信。

爱迪生马上狡赖了一个有数学天才的专家再作计算。结果证明,新发电机的功率确实如此强大。

爱迪生高兴地说:“这发电机,简直就是强宝啊!”“强宝”,是当时纽约动物园的一只大象,以力大闻名。从此,他们便称这种新发电机为“强宝发电机”。

爱迪生继续埋头苦干。他把电流分流系统进行了全盘规划,相继发明了用于电流分流的保险丝、电流表、灯座等20多种发明。然后,爱迪生变卖了以前所有的发明、专利收入和股份,成立了一个制造发电机、灯泡、灯座以及其他配件的工厂。

随着难题一个个相继解决,电力分流逐渐成为了现实。爱迪生在没有一次与电学专家直接争论过的情况下,以埋头干、不争论的方式,用事实回答了专家们理论上的责难。这使专家们更加钦佩爱迪生,一位科学家在一次学术会上这样想爱迪生道歉:“过去,我们对爱迪生有过不少冷酷的指责,其中,我的职责也许是最严厉的一个。现在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利用这个宝贵的机会宣布:爱迪生已经彻底解决了他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使怀疑者出了认输外,别无他路。”

1882年.爱迪生的火力发电厂开始发电,这是当时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发电机,它也是美国第一个集中供电的发电厂。

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的笑颜。那些曾经指责过爱迪生的专家,此刻也和人们一起,共享着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地铁先驱

在推进电力事业的同时,爱迪生开始试验有轨电力机车。制造这种电车的想法,同样来自一次偶然见到的场景。

1878年,爱迪生去怀俄明州观察日食时,从火车上可见农民正在用马车拉小麦秸秆。车上的秸秆堆得老高,马车行走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既艰难,又危险。爱迪生想:要是能试验一种比或火车铁轨轻便,随处都可架设的小型电气铁路,农民就不会这么辛苦了吧?

爱迪生先在曼罗公园的一块山丘空地上,架设了两英里长的铁轨。

不久,电车车头也制造出来了。

一个凉风习习的清晨,爱迪生和全体研究人员考试了试车。他们说说笑笑地上了车。电车开着开着,便在爱迪生的“OK”声中脱轨,但幸好没伤人。

爱迪生不断改进电车,不久,电车便已经可以在铁轨上正常行驶。每逢客人来访,爱迪生便会请客人参观和乘坐他的电车。

一天,老朋友罗斯博士来到曼罗公园,照例被请上电车。电车越开越快。在一个拐弯处,电车冲出了铁轨,驾驶员被抛了出出去,老朋友在车里吓得脸色发白。爱迪生却若无其事地拍手大笑道:“罗斯博士,好玩吧?想来你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历险,这下你可有经历了!”

电车反复改进后,越来越完善。但是,消息传出去后,外界的反映却异常冷淡。有的铁路公司的董事长甚至这样说:“设想电车作为交通工具,这简直是梦想!”

爱迪生并不灰心。他反复向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费拉德董事长宣传,得到了一笔钱,将铁轨延长到了10英里,并装上了其他设备,车头也变成了两个,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时90公里。费拉德董事长参观后,欣然与爱迪生签定了开发电气铁路的合同。可惜,合同还未来得及履行,费拉德就因生意失败而将公司铁路转让了他人。开发电气铁路的合同成了废纸。

看着锃亮的铁轨开始生锈,看着电车像堆废铁似地栖身在篷布下面,爱迪生难受极了。从此之后,他离开了电气事业。

但是,许多年之后,有轨电车还是成为了大都市中最便捷的大众交通工具。爱迪生也没有料到,纽约修建地铁时,爱迪生发明的电车,受到了纽约中央公司的青睐,爱迪生成为了地下铁路的先驱人物。

活动电影

1886年,爱迪生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发明活动电影。他想,在听的方面,我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现在,该在看的方面发明点什么才行。

爱迪生拿起了一个儿童玩耍的转盘画。转盘画是由十几幅画着奔马的长纸,卷在一根轴上,装在盒子里。眼睛通过盒子上的一个小方孔,可以看到里面的奔马画图。如果把纸往另一根轴上卷,里面的画图就会变化,使人觉得马在奔跑的感觉。

爱迪生觉得,发明活动电影的想法,完全可能实现。他把自己的想法想大家说出:大家知道,我们眼中看见的物体,在眼前消失后,仍能保持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那么,如果能把一种活动的情景,拍成美秒钟10张以上的照片,然后通过放映依次出现在我们眼前,那就可以得到连续活动的效果了。我觉得这个设想是符合科学原理的。

爱迪生随即开始钻研一切有关摄影、幻灯方面的资料。不久,他就研制了一种能连续拍摄的摄影机,它能在一秒钟拍摄60张照片。知识用于拍摄的底片难住了他。当时,拍摄的底片是玻璃做成的,既笨重,又容易碎。爱迪生改用成一种叫赛璐珞胶片。但是,加工胶片的制造商造出的赛璐珞既厚又硬,无法卷绕起来,爱迪生只得将胶卷的边缘锯成齿状,在用齿轮来推动。

1889年,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薄的赛璐珞胶片。爱迪生得到薄胶片后,发现无法使用齿轮来推动和控制速度了。在苦苦思索后,爱迪生在胶卷的两边打上小方孔,在用齿轮套着牵引控制,结果效果非常好。

接下来,爱迪生和助手有开始了放映机的制造。由于要以每秒钟46幅画面的速度放映,放映机始终无法得到需要的速度,放出来的影像跳跳闪闪,怎么也连贯不起来。

爱迪生便决定,县制造简单的电影视像。他将一只1.5米大的盒子里,安上一个放大镜。大盒子里,有蓄电池灯光照射胶片,当胶片以每秒46幅的速度通过盒子上的方孔时,一幕幕活动画面便呈现眼底。

尽管这个大盒子与活动电影的构想差距很大,但许多商人都赶来,向爱迪生购买这个发明。爱迪生便把这种“电影视镜”卖给了一个商人,并成立了“电影视镜”公司,有爱迪生全力以赴,开始对“电影视镜”的改造。

1893年,也就是发明活动电影的第4个年头,爱迪生设计并建成了一个活动摄影影棚,人们称为“黑色玛利亚”。“黑色玛利亚”的棚顶是活动的,可以左右调节进光量,整个房间也可以转动。再加上摄影装备的改进,“黑色玛利亚”中拍摄出了非常逼真清楚的胶片。

1894年,拉夫筹建的“电影馆”在纽约百老汇大街正式开馆。馆里摆上了10部电影视镜,一次可供10人同时观看。好奇的人们潮水般涌向百老汇大街,把影馆门口挤得水泄不通。

1896年,爱迪生在一位业余摄影家的帮助下,制成了一架放映机。这个放映机终于实现了爱迪生的梦想,能清楚地把图像放映在3.6米高、6米宽的银幕上。

当观众目睹如实物大小的影像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银幕上时,都惊喜不已。但爱迪生却十分冷静。他在想:能不能把活动电影同留声机结合起来,使无声电影变成有声电影呢?这一想法,使他对电影的研究持续到了1914年。

失败面前

1891年夏天,爱迪生来到北卡罗来纳州的山地,考察这里的矿藏。酝酿已久的开采铁矿的计划,将要开始实施。

爱迪生对矿山的副董事长说:“现在铁矿石严重匮乏,再不开采新矿,美国的铁矿业将更加衰落。”

副董事长说:“确实应该马上再此投资。我们把这座矿山取名‘爱迪生’矿山,怎么样?”

“当然可以。但我想摒弃传统的采矿法,试用一种全新的方法。”

三月后,“爱迪生矿山”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爱迪生白天黑夜都呆在工地。

爱迪生所说的新方法,就是他的电磁采矿法:将开掘出的矿石打碎成细粉,再用电磁法收集其中的铁粉,并将之压成砖块大小的形状。这种新的开采方法,不仅提高了采矿的效率,而且铁砂的品质也大大提高。

这样,5年下来,爱迪生的铁矿业已经是如日中天。

但就在这时,风云突变。由于明尼苏达州发现了矿藏丰富品质更优的铁矿,“爱迪生矿山”的铁砂价格大幅下跌。每过多久,“爱迪生矿山”由盈变亏,最终背上了几十万美元的债务。庆祝了爱迪生8年心血的矿山,顿时濒临倒闭,债权人蜂拥而来。

“爱迪生矿山”不得不关闭。当负债累累的爱迪生变卖了矿山财产而掉头回家时,心里充满了悲壮。夕阳依旧,青山依旧,可他的铁矿事业却一去不复返地成为了过去。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但爱迪生却无怨无悔。他后来回忆道:“我在矿山干了5年,尽管最后失败了,但我仍认为这5年是我最愉快的时候,我们在那里得到了不少的经验,这些经验对社会、对大众有益。”

1900年,爱迪生将他经营矿山的经验用于了经营水泥业。他设计的焙烧炉,将每天每炉生产200桶水泥提高到了1100桶。有专家认为,美国的水泥业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第五大产业,爱迪生设计的焙烧炉功不可没。而爱迪生经营水泥的成功,又很快帮助他还清了开采矿山的债务。

也是在1900年,爱迪生开始了对蓄电池的研究。此前,蓄电池的出现虽然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但这些电池一直是用铅和硫酸制成的。铅无法长期经受硫酸的腐蚀,不但蓄电池的寿命非常短,也不能反复充电。

爱迪生想,如果能找出一种碱性溶液代替硫酸,同时再找一种物质代替铅,蓄电池就可既经久耐用,又轻巧灵便。

爱迪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实验。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试验100次,失败100次;实验1000次,失败1000次……这使人简直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有些实验人员沉不住气了:“无数次的失败,都使人看不到丝毫的希望,这不也反过来证明,制造蓄电池不可能不用铅。”

爱迪生淡淡一笑:“大自然不至于这样吝啬吧?也许更好的办法早已存在,只要我们百折不挠地寻找下去,迟早会找到它的秘密的。”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实验下去,爱迪生转眼已经年过半百。

一次,一个老朋友来看望爱迪生,看到桌上几百只实验玻璃瓶,便问道:“实验了这么多年,一共进行了多少次实验呢?”

爱迪生伸出了4个指头。

“400次?”

见爱迪生摇头,老朋友大着胆子猜:“难道是4000次?”

爱迪生还是摇头。老朋友不敢相信了:“4万次?我的天哪,难道就这样无休止地试验下去?”

直到1904年,爱迪生终于成功地用烧碱溶液代替硫酸,用镍和铁代替铅,制成了新型的镍铁碱电池。由于蓄电池寿命延长了数倍,并且电力足,轻巧灵便。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产品供不应求。几个月后,一份产品复查报告引起了爱迪生的注意:装在电动车上的蓄电池,在经过几个月的震颤之后,大约有百分之四的产品有漏电现象。

爱迪生随即下令:停止生产,找“臭虫”。

爱迪生爱把故障称为“臭虫”。为了这条“臭虫”,他们有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历时5年。当工厂重新回复生产后,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这种蓄电池被人们称为“爱迪生电池”,至今仍被人们所用

失败对于爱迪生来说,是家常便饭。他爱对失败评功摆好:“其实,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失败和成功一样对我很有价值,因为,只有我知道一切做好工作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火灾之后

虽然活动电影发明以来,电影业的发展欣欣向荣,但是,这么多年一直存在着一个缺陷:电影是无声的。飞驰的列车没有汽笛拉响,也没有车轮撞击铁轨的轰鸣声。爱迪生早就想过,要把留声机和电影结合起来,成为有声电影,但这事一直被搁在一边。

1912年,爱迪生开始着手试验了。困难太多,问题太多,“臭虫”一个接一个。这些,爱迪生早有预料,他沉着坦然应对。

但是,1914年12月,一个意外的打击从天而降。这天,当寒风夹着飞雪阵阵掠过时,影片试验室里的胶卷以外地着火了。甚至来不及喊一声“救火”,满屋的易燃化学物质已经成了逞虐的狂兽。等爱迪生赶来时,工厂已经是一片火海。爱迪生眼睁睁看着他的6幢木质结构厂房化为灰烬,另外7幢钢筋水泥楼房也被火烧得焦黑。

爱迪生20多年苦心经营的心血,就这样毁于一旦。其中光是留声机厂的建造就花费了700万美元。

爱迪生的夫人米娜难过得掩面哭泣。爱迪生却冷静得像一座雕像。他安慰米娜道:“别难过,我们重新开始,我们再重修。”

“你已经67岁了,不像年轻时。要重修,谈何容易……”

爱迪生沉寂许久,再用他那略显苍老的嗓音说道:“不要紧,67岁并不老。米娜,从明天早晨起,我们的一切就将重新开始,我相信,我们没有老得不能重新开始工作。”

第二天,重建工作果然开始。有个工人在废墟中发现了一个镜框。镜框已经成为焦木,但玻璃里面爱迪生的全身照片还算完整。充满斗志的爱迪生随即提笔,在照片的背后有写上了几个大字:火魔虽恶,吓不住我!

就在工厂重建的同时,爱迪生又开始了一项新的发明――消防队员使用的便携式探照灯。因为在火灾中,爱迪生看到,消防队员在灭火中,因为看不清脚下的道路和前面的东西,行动非常艰难。

发明无止境

一转眼,爱迪生已经是年逾七十的老人。可是,他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在发明上,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有人问:“所长,你打算发明到多大年龄才退休呢?”

爱迪生回答道:“一直到我死的那一天。”

他开始研究直升飞机了。直升飞机的要求是发动机重量轻。为此,爱迪生涉及了以火药未燃料的内燃机。试验的结果良好,但是,在后来的一次试验中,因为火药爆炸,一个助手受伤,爱迪生的头发也被烧去了一撮。试验停了下来,但爱迪生仍对直升飞机的构想充满了信心。知道1923年他75岁生日时,他仍兴致勃勃地对人们说:“我深信直升飞机的时代快来临了。虽然我的直升飞机不过是试验罢了,但我至今仍然认为,那时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可能成功的。”

1927年,他构想多年的新式留声机唱片问世了。此后,他有专心致志地研究从空气中抽取氮的研究。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从杂草中提取橡胶的实验,试验了葡萄藤等一千多种植物,发现了很多种植物中含有品质很好的橡胶,。

后来,米娜回忆道:“那些年里,爱迪生的兴趣一直集中在橡胶上,就是在家里,一切都以橡胶为中心,我们谈论的是橡胶,思考的是橡胶,连梦见的也是橡胶。”

为了橡胶,爱迪生参考了无数的资料,他所翻阅的有关的书籍,就足够装满两个5尺高的书架。对此,爱迪生乐此不疲。在81岁的生日宴会上,爱迪生的友人为他举行了庆祝宴会,但他本人却没有出席宴会,只是发来了一封电报:此刻正愉快工作。

爱迪生确实工作得十分愉快。他兴致勃勃地对人说:“我已经研究了60多年的物理学,现在再从事一种全然不同的学科,觉得很高兴。”

爱迪生派人到世界各地采集了3000多种植物,一共分析了14000多种植物,最后选定了几种菊科植物。经过杂交,培育了一种含有大量胶乳的植物,并用提炼出的橡胶制造出了4只轮胎。爱迪生满怀信心地说:“再给我5年时间,我一定让美国出现常年产胶的植物!”

但是,疾病阻止了爱迪生。他只得心有不甘地把继续试验的任务交给了他的接替者,这项试验直到出现了合成橡胶才停止下来,但爱迪生从野草中提取橡胶的功绩,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

(后略)

爱迪生箴言

读书可以增进智慧,就像体操可以强健身体一样。

遇到困难时,我决不灰心。成功的三个条件是勤勉、努力和尝试。

要成功,首先必须立定目标,然后集中精神向目标迈进。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能力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伟大人物的明显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转载爱迪生的故事 为小朋友们写”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转载爱迪生的故事 为小朋友们写

转载爱迪生的故事 为小朋友们写

爱迪生,爱迪,南希,电报,实验,试验,亚当斯,人们,工作,斯蒂文森,声音,公司,孩子,机器,恩格尔,电话,灯丝,纽约,迪生,发报,利弗,曼罗,米歇尔,工厂,波士顿,电车,东西,电灯,矿山,车站

2014-01-28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最全的资料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最全的资料

出生于,泽西州,西奥兰,俄亥俄州,企业家,专利,发明家,美国,米兰,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影响,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对世界

2013-09-10

爱迪生撒谎爱迪生的小故事

爱迪生撒谎爱迪生的小故事

爱迪生,阿尔,试验,爱迪,工作,电灯,灯丝,妈妈,公园,发明家,时候,时间,机器,门罗,玛丽,人们,报务员,电报,公司,一生,助手,实验室,小时,成就,电信,留声机,竹丝,实验,火车,工厂

2020-09-03

爱迪生发明小故事50字爱迪生发明小故事

爱迪生发明小故事50字爱迪生发明小故事

爱迪生,留声机,电灯,灯泡,声音,爱迪,灯丝,实验,圆筒,成果,机器,竹丝,人们,决心,寿命,成绩,时代,曲柄,棉丝,科学家,社会,碳化,纸带,金属,影响,小管,上深,上第,其源,和助

2008-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