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历史故事:古代简册的形制

时间:2013-08-21

历史故事简说

提示:本文共有 233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中国历史故事:古代简册的形制中国历史故事:古代简册的形制

胡丽梅聊一聊

百家号11 2117:25

笔墨编简册的载体,有甲骨、青铜器、石、竹、木等。书写的工具方面,《后汉书·杜林传》说他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历代学者都说先秦简册的字是漆书,只有苟勖《穆天子传序》说是“以墨书”。解放初年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以后多次出土的竹木简,都证明苟渤的观察和记录是正确的。考古发掘中至今还没有发现过漆书的简册。漆书之说,可能是由于墨色较浓、有光泽,因而误认为漆。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墓出土的砚和墨,是已知最古的砚和墨的实物。

《史记。肖相国世家》说:肖何“于秦时为刀笔吏”。于是历史上一般以为古人写字是用刀刻写,所以叫刀笔,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有的绘画就是用毛笔绘制的。商代甲骨、玉器、陶器上的文字,也是毛笔写的。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毛笔三支,都有竹制的笔套。迄今出土战国楚笔的毫是束在笔管下端,而秦笔的毫则是植入管腔的,可能这就是所谓“蒙恬笔”吧。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要写就用笔,要珊改,就用刀削去要改的文字,再用笔改写。小吏随身带着削刀和笔,所以称为刀笔吏。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的小型工具箱里,有毛笔、铜锯、削和刀,就是修治简牍的刀笔工具。江陵望山一号墓也发现类似的工具箱。从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毛笔作画写字了,所以有的学者称毛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象征意义的文具。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韦是熟牛皮,这种用皮绳编的简册,考古发掘少见。敦煌发现的汉代木简,每一根边上都有一个眼,以备绳贯成册。文献所载,如《北堂书钞》引刘向《别录》:“《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淡青色丝绳。”荀助《穆天子传序》:“皆竹简,素丝编。”《南史·王僧虔传》襄阳“楚王家竹简书,青丝编”,都用丝绳。以绳编简,有二编、三编、四编、五编等形制。《说文》:“册,中有二编。”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上中下端都留有空格,是三编而后书写的。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竹简较长,是四道编。简,考古发掘所见写书的简,一般宽半厘米至一厘米左右,通常是只写一行字。稍宽一些、写两行字的简,特别称为“两行”。简的长度,因所写的书的性质而有区别。孔v达《春秋正义》引郑玄《论语序》云:,’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汉代一尺,约当今23厘米。《后汉书·曹褒传》:“撰次夭子至于庶人冠、昏、吉、凶、终始制度,以为百五十篇,写以二尺四寸简。”又卷六十九:“周磐临终,命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一篇。”苟助《穆天子传序》说:“其简长二尺四寸。”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战国、秦、权时,对于经典性的书,一般是写以二尺四寸简。至于国家的法律,政府的文告,更要用长简来写。

植宽《盐铁论·诏圣篇》:“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史记·杜周传》:“不循三尺法。”《汉书音义》曰:“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云梦秦简《编年纪》长23.2厘米,而南郡守颁发的文告《语书》,简长27.8厘米,比一般文书的简长。王国维《简犊检署考》列举战国、秦、汉的简书长度,有三尺、二尺四寸、二尺、一尺五寸、一尺二寸、一尺、八寸、五寸之不同。考古发捆所见,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竹简,长72 75厘米,可算最长,长沙杨家湾六号楚墓出土竹简,则只有13厘米多,每简也只有一二字。一般书信,多用一尺之简,称为“尺犊”。刘向校《尚书》一简二十二字或二十五字。郑玄注《尚书》,兰十字一简之文,服虔注《左氏》,古文篆书一简八字。武威汉墓出土汉代医简,长23厘米,每简写二三行,有多至六行的。木腆则一般写字四五行。从出土简书看,每简字数并无一定。

标题,古人称书名为大题,篇名为小题。汉人注经,总是大题在下,小题在上。如《书》的标题是尧典虞书沪))《诗》的标题是“《关难话训传》《诗》。”《札记》的标题是“《曲字》第一,《礼记》”。这是简册的需要形成的。上面说过,一篇有若干策,篇名写在第一简上。一书有多篇,就在篇名之下加注书名,然后在另一简的背面写上书名,编在第一简的前面。把策卷起来,这条简背的书名就露在外面。这条简称为“赘简”。相当于今天的封面。上面说过,首尾完整的文章,才叫做篇。读者要识别的,首先是篇名。因为一篇的首简先写篇名,然后在下面加注书名,所以古书总是大题在下,小题在上。竹木易朽,传世的不多。历代出土的简册,又多出于盗掘.难免缺损散乱,不易辨识其本来面目,因而关于古代简所的形式、制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1928年有组织、有什切地发掘殷虚甲骨以来‘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的简书,多能保持原始状态,成为完整、准确的科学资料.使古代简册制度日益明确。

1930年甘肃居延地区发现的汉简,后来核理成为《居延汉简》甲编,其中有东奴永元五年和七年的《广地南部官兵兵器薄》,由七十七枚木简编成,完整地保存了当时薄书编缀的原形.是我国出土最早的、完整的木简书籍,研究古代简书形式、制度,从此有了可靠的实物证据。1959年,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木简《仪年》,使我们对古代简册制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参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编《武威汉简叙论》三《由实物所见汉代简册制度》。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胡丽梅聊一聊

百家号最近更新:11 2117:25

简介:一颗尘埃缓慢地浮游在静止的时间里

作者最新文章中国历史故事:古代简册的形制11 2117:2311 2017:2911 1915:17相关文章腾讯科技11 21网易娱乐11 21新华网11 21环球网11 21??Baidu京ICP证030173号返回顶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历史故事:古代简册的形制”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历史故事:古代简册的形制

中国历史故事:古代简册的形制

简册,竹简,制度,书名,战国,木简,标题,毛笔,篇名,穆天子,考古发掘,历代,尚书,学者,大题,小题,春秋,武威,写字,云梦睡,孔子,虎地,工具,后汉书,古文,丝绳,刀笔,古人,史记,实物

2010-11-05 #经典故事

正版现货 中国诗书故事+中国古代贤哲 赵镇琬 著 新世界出版社 幼学启蒙丛书 中

正版现货 中国诗书故事+中国古代贤哲 赵镇琬 著 新世界出版社 幼学启蒙丛书 中

书籍,铭文,形制,中国,装帧,文字,形式,故事,诗书,青铜器,毛公鼎,赵镇琬,新世界出版社,丛书,历史,兽骨,书籍装帧,代表,内容,因人,图画书,生产工艺,材料,文书,文章,新华书店,现货,统治者,竹简,简正

2020-09-08 #故事阅读

包邮正版现货 中国诗书故事+中国古代贤哲 赵镇琬 著 新世界出版社 幼学启蒙丛书

包邮正版现货 中国诗书故事+中国古代贤哲 赵镇琬 著 新世界出版社 幼学启蒙丛书

书籍,铭文,形制,中国,装帧,文字,形式,故事,诗书,青铜器,毛公鼎,赵镇琬,新世界出版社,丛书,历史,兽骨,书籍装帧,代表,内容,因人,图画,生产工艺,材料,文书,文章,新华书店,正版,现货,统治者,竹简

2020-09-06 #故事会

包邮正版现货 中国诗书故事+中国古代贤哲 赵镇琬 著 新世界出版社 幼学启蒙丛书

包邮正版现货 中国诗书故事+中国古代贤哲 赵镇琬 著 新世界出版社 幼学启蒙丛书

书籍,铭文,形制,中国,装帧,文字,形式,故事,诗书,青铜器,毛公鼎,赵镇琬,新世界出版社,丛书,历史,兽骨,书籍装帧,代表,内容,因人,图画,生产工艺,材料,文书,文章,新华书店,正版,现货,统治者,竹简

2020-09-06 #故事会

钱币的历史故事

钱币的历史故事

形状 圆形 方孔 货币 秦半两钱 秦始皇 中国 四大 体系 刀币 全国 形制 战国时期 我国 诸侯 蚁鼻钱 秦国 状态 民国 规定 重量 为特色 中国最早 半两钱 我国古代 是我国 秦币同 逐渐形成 货币史 在全国范围内

2020-04-28 #长篇故事

钱币的历史故事

钱币的历史故事

形状,圆形,方孔,货币,秦半两钱,秦始皇,中国,四大,体系,刀币,全国,形制,战国时期,我国,诸侯,蚁鼻钱,秦国,状态,民国,规定,重量,为特色,中国最早,半两钱,我国古代,是我国,秦币同,逐渐形成,货币史,在全国范围内

2020-05-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钱币的历史故事

钱币的历史故事

形状,圆形,方孔,货币,秦半两钱,秦始皇,中国,四大,体系,刀币,全国,形制,战国时期,我国,诸侯,蚁鼻钱,秦国,状态,民国,规定,重量,为特色,中国最早,半两钱,我国古代,是我国,秦币同,逐渐形成,货币史,在全国范围内

2020-06-24 #短篇故事

钱币的历史故事

钱币的历史故事

形状,圆形,方孔,货币,秦半两钱,秦始皇,中国,四大,体系,刀币,全国,形制,战国时期,我国,诸侯,蚁鼻钱,秦国,状态,民国,规定,重量,为特色,中国最早,半两钱,我国古代,是我国,秦币同,逐渐形成,货币史,在全国范围内

2020-06-25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