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王阳明格竹子差点送命!但他用生命诠释了心学!这就是知行合一!

时间:2013-02-09

格物致知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一个古老的思想

提示:本文共有 227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格物致知并非是王阳明的首创。格物致知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一个古老的思想。它来自与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大学》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原则和八大晋身修德的八个方面,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修身做人之道。大学中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致的意思是说,大人之学的法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这是儒家要求做人的三大秘诀。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的追求。从儒家孟子的思想来说,这个心就是人的良知良能和良心,是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灵魂深处的。知道了自己的内心,还要用行动去实践去实现自己的内心。王阳明是非常崇拜这种学说的,这也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的理论来源。

关于亲民,朱熹认为是新民,就是每天更新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在灵魂上每天都有新的进步的人。就是古人所说的那样,苟日新,日日新。每天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给自己的心灵照照镜子,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

止于至善,说的是人的最高理想。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成为至善至美的圣人,这是我们的终极价值所在。

在三纲领之外,《大学》继续提出了修炼人生的八个路线图。这八个路线图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代表了我们人道德修养的八种途径和路线。其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简单,比较容易懂,而格物致知四个字,历来的儒家学说的解释语焉不详,这也给了我们新的阐发空间。

宋朝大儒朱熹最牛逼的地方,是在于他编写了一套教科书,在宋元明清时代,这一套教科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必考科目,朱熹的教科书就相当于学习大纲,你要想考得好,就必须按照朱熹的说法来。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代表了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只有懂得了事物的大道,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致知是要学习这些事物的规律,从而转化成自己的见解、思想,并能够将你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运用的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来说,格物就是认识论,致知就是实践论,就是要学习并且实践。

王阳明用生命诠释了朱熹的格物致知是要死人的!

王阳明早年崇奉儒家学说,再加上明朝将朱熹的教科书作为官方指定用书,所以王阳明对朱熹的学说深信不疑。既然朱熹说要格物致知,那就意味着,我只要格物,对着一件事物看,深入研究,那肯定就能开悟,就能学到知识,就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哪想到,王阳明按照朱熹的说法,狠狠地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格出什么花来,反倒是差点把自己的小命给格掉。王阳明恍然大悟,原来,每件事物的规律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是河水泛起的每一片波浪,你永远无法掌握所有的事物的规律。在这个时候,王阳明开始反思,大千世界光怪陆离的事物中,天的规律到底在哪里?原来,规律不在物身上,而在人的心中。所以,格物的物,不是物本身,而是在自己的内心。那一刻,王阳明想起南宋大哲学家陆九渊的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原来,心外无物啊!世界就存在与自己的内心深处。你寻找大千世界的规律,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去找好了。因为造物主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颗善心,这个善心,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而王阳明在孟子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说,光有良知和良能是不够的,你看这世界上的人,有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好人,也有作恶多端的坏人,如果说良知是人的本性,为什么人有善恶之别?那是因为,有的人把知和行分开了。你知道了自己的良心,你按照道德律令去做,你就是好人,反之,你不知道自己的良心,或者知道了自己的良心,而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违反了道德律令,那就是坏人。所以做人最为紧要的是,知道了还要去做。

所以,这一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一样的。朱熹的格物致知要求人们勤学苦练,至于能不能成功地格物致知,这个就不知道了,你不成功,那肯定是你不够努力。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你不要去格物了,你只要返回你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按照内心的要求去做,就行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熹的格物致知相当于禅宗的中的北派,强调苦修,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相当于禅宗中的南派,强调顿悟,你用心参禅,也许有一天将会获得大顿悟和大自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阳明的思想,也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

我们看一段王阳明论述格物致知的原文,或许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心学理论下的格物致知:

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致知不是朱熹他们所说的获得知识,而是找到自己的良知。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这段话是说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格,王阳明认为,这里的格,不仅有认识、探究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格就是端正自己的内心的意思。所以,王阳明提出了自己心学上的最为著名的四句教,你理解了这四句话,就懂了什么是格物致知,就懂了王阳明的心学,就懂了做人的终极大道。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说的很清楚,格物就是为善去恶,致知是什么,是知道自己的良知,知道了自己的良知,就懂得了什么是善恶!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王阳明格竹子差点送命!但他用生命诠释了心学!这就是知行合一!”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王阳明格竹子差点断送小命 但他用生命维护心学 这就是格物致知

王阳明格竹子差点断送小命 但他用生命维护心学 这就是格物致知

王阳明,朱熹,格物致知,内心,大学,思想,良知,观点,一生,小命,概念,格物,知识,道理,东乡平八郎,中提,于彰显,德为,明德,王阳,达芬奇,不一样,向新,和美,明和,东亚,东西,事物,事情,人生

2019-10-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王阳明格竹为哪般

王阳明格竹为哪般

王阳明,圣贤,程朱理学,竹子,理想,明朝那些事儿,灭人欲,这个人,中提,了真,多大,院子里,印象,主题,中都,原因,地方,学说,天理,招待所,所长,时间,标志,状元,父亲,真理,石棺,耐力,结果,精华

2016-08-05 #长篇故事

再谈格物|王阳明格竹

再谈格物|王阳明格竹

格物,王阳明,变化,朱熹,大学,物理,物体,过程,运动,实验,对象,性质,本义,武器,竹子,不变,圣贤,力量,八卦,敌人,有误,有缺陷,仰则观,伏羲,何曾,其理,劳思,方知天,王天下,传习录

2016-06-09 #经典故事

王阳明为什么要格竹?

王阳明为什么要格竹?

王阳明,格物致知,格物穷理,竹子,天命,客观事物,守仁,知识,道理,影响,研究,王阳,天静,孙中山,安邦定,朱熹,朱子,梁启超,知至,陶行知,马为师,书院,发展史,体会出,大学,坐得,后世,完人,建议,格物

2020-04-08 #长篇故事

王阳明格竹子时 他在想什么?

王阳明格竹子时 他在想什么?

竹子,庄子,竹林,众生,鲲鹏,到一个,郭丰,了真,其根,叶相,小竹林,王阳明,林泉,新地方,时候,传说,一生,世界各地,之乐,亭亭,交际圈,人间,人脉,天地,双翅,出路,剧照,卧虎藏龙,后会,大片

2014-09-21 #故事大全

从王阳明格竹说起 我们应该如何去修行?

从王阳明格竹说起 我们应该如何去修行?

王阳明,道理,方法,格物,朱熹,践行,竹子,主干,事物,万事万物,人心,圣人,境界,良知,认识世界,世界,土人,地步,枝叶,致知,规律,程朱,致良知,行方法,龙场悟道,大明,事事物物,人人,传习录,其意

2008-11-17 #故事大全

王阳明为什么格竹七日七夜格到吐血

王阳明为什么格竹七日七夜格到吐血

王阳明,娄谅,内圣,王阳,圣人,老婆,伽利略,竹子,阳明,大师,南昌,同学,理学,竹林,影响,宁王,来格,格物致知,人生,上饶,儒家,命运,才能,新婚夜,格物,道路,道理,这条路,天之,平宁王

2008-01-25 #短篇故事

一本好书推荐 学习王阳明心学的入门书:钱穆《阳明学述要》

一本好书推荐 学习王阳明心学的入门书:钱穆《阳明学述要》

王阳明,阳明,阳明学,心学,理学,一生,知行合一,教授,良知,钱穆先生,宗旨,学说,传奇,工夫,本体论,见解,述要,龙场,另一个,要了解,这本书,何异,克治,武彦,朱熹,王学,王阳,王学的,董平,郦波

2018-12-22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