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我的战疫故事⑧丨武汉最早被感染医护人员:“不用太多歌颂赞扬 每个武汉人都在努力”

时间:2012-09-26

图据@人民日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杨金祝2月17日,是欣悦出院第15天,也是她解除隔离的第一天

提示:本文共有 398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2月5日上午,14位最初感染的医护人员中,最后5位出院。图据@人民日报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杨金祝

2月17日,是欣悦出院第15天,也是她解除隔离的第一天。走出待了半个多月的酒店,她来不及打量阔别已久的城市,一路导航来到东西湖金银潭医院献血点。在她之前,已经有一位男士正在登记材料,安静等待着,这里消毒水的味道令她熟悉且安心。

欣悦是一位护士,也是最早被感染新冠肺炎的14位医护人员之一。她在1月19日确诊后开始隔离治疗,1月20日,他们的情况被钟南山院士在央视采访中提及,成为最初判断新冠病毒“人传人”的有力佐证,随后,整个抗疫之战迅速铺开,武汉封城、物资告急、多地戒严、全国援驰……

人们关心这14位最早被感染的医护人员的情况,是感激,也是心疼。他们在最初提醒大众警觉,在治疗中提供了最早的临床方案,并在痊愈后申请重回岗位、捐献血浆。

2月14日,国家卫健委首次披露,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共报告医务人员确诊感染1716名,仅武汉一个城市的医务人员中,就有1102人感染。

“人传人”

欣悦第一次出现不适症状,是在1月15日,同一天,科室领导要求他们戴N95口罩上班,但因防护物资紧缺,大家都要尽量延长佩戴时间。

——一切都是有迹可循。2019年12月底,针对出现的“不明肺炎”,湖北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指示武汉市疾控中心、金银潭医院和江汉区疾控中心展开流行病学调查。

几乎同一时刻,欣悦所在科室的不少同事都出现类似的症状:有点像感冒,嗓子不舒服、有点乏力,但不怎么发烧。后来,一位接受治疗的脑垂体瘤患者,被证实导致十多名医护人员的感染,这是一位术前没有明显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也没有华南海鲜市场的接触史,但在术后出现高热、咳嗽症状直到被确诊。

事实上,在疫情爆发之初,这种初期难以排查的患者,是医务人员感染的重要隐患。这14位被感染的医护人员,都来自医院的不同科室,但恰恰和新型冠状病毒接触最为密切的呼吸科,并没有医护人员受到感染。

“2003年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节点,让我们意识到防护是很重要的。”医院的一位医生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提及,在呼吸科,医护人员的日常防护都戴普通口罩。出门诊时,会戴上外科口罩。而在其他科室,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医护人员的所有操作,都不可能会佩戴护目镜或者是配备三级防护。

但凭着职业敏感,最初被感染的14位医护人员,几乎都在感到不适前,对自己的家人采取了基本隔离。一位男护士,在出现不舒服症状的前两天,就将两个孩子送到姐姐家;欣悦也嘱咐家人要远离自己,1月18日,夜班回家后,她进屋就将衣服全部清洗,当天晚上,发起高烧。

1月19日,医院为出现发热症状的医护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在等待结果的这个晚上,欣悦没有回家,她住进医院旁的酒店,高烧的不适,对新冠病毒的毫不了解,让她忍不住哭了一场,但又迅速冷静下来,嘱咐丈夫也不要回家,需要隔离观察。

被确诊的这14位医护人员,年龄层涵盖“60后”、“70后”、“80后”,都用很短的时间里接受了现实。他们调整好情绪后,用平淡的语气告诉家人,有点被感染了,不用担心,需要隔离治疗一段时间。一位年轻的女孩,因为害怕家人担心,一直没有向他们告知实情,每次在电话里,都说着自己还好,没啥问题。

“结果,武汉‘封城’那天,我有同事提着大包小包,从老家赶到医院来上班。”逆风行走的身影,让其中一位被感染的护士红了眼眶,这是她记忆中,从确诊到最后出院,自己唯一一次落泪。

“一个病房里全是同事,隔离不隔爱”

1月19日晚上,这14位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住进了感染科同事连夜整理出来的病房。进入病区时,欣悦看见同一科室的好几位同事,相视一笑,“一个病房里全是同事,感觉有彼此的陪伴,并不孤单。”

和欣悦同一个病房的同事病情比较重,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吸氧,在高流量吸氧状态下,还会胸闷不适。说话耗费力气,最初的时间里,病房里都是沉默安静的,但彼此的关怀却一直存在。

△张昌盛是14名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之一,治疗期间,他曾透过隔离病房窗口向大家比出一个“OK”,展示自己必定战胜病魔的自信。“加油,一定可以的!”

治疗中,同个病房的同事要抽血气,因为抽的是动脉,不但特别痛,而且难度大,在平时都不能保证一针见血,何况隔离病房的护士在三级防护的条件下,带着护目镜、面罩还有双层手套操作。于是,又是一次没有抽出后,坐在另一边病床上,同样在治疗中的护士请求让她试试,戴好口罩,做好手消,熟练地从股动脉抽出血,顿时长舒一口气,“感觉给自己同事扎针心理压力会更大些。”

另一方面,对于早期这14位医护人员的治疗,也备受关注。

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周琼是他们的主治医生,在治疗中,逐渐了解新冠肺炎的发病规律,起病一周以后,病人经过一个平缓期后,进入比较难熬的时段,部分重症病人肺部的影像学会有增加,但只要挺过最艰难的重症期,就意味着曙光在前。在这14位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中,有四位是比较重的,都挺了过来,靠的是营养支持、和一些抗病毒药物。

欣悦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最初的轻度咳痰,发热到症状加重了后的双肺感染存在实变。入院时,她吃拜复乐腹泻比较严重,就改为静滴头孢曲松,由于每天持续发热,又经历了口服美林,再加斯沃片,再改为静滴斯沃的治疗过程,并伴随食欲下降。

另一位护士,在经历了突然呼吸困难,浑身冷汗,嘴角不受控制地流口水的十秒生死后,就感觉自己撑过来了,随后,他的病情一路好转,直至痊愈。

——这些都对疫情爆发期的治疗,积累了较为早期的临床经验。

“我们满足条件的,都去献了血浆”

经过治疗,首批3名医护人员于1月28日出院,第二批6人于2月2日出院,第三批5人于2月5日出院,至此,14名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全部治愈出院。

主治医生周琼曾感叹,恐惧不好意思表达,这是医务人员患病的特殊心理。在治疗中,有的患者同事会不断在微信上描述自己的症状,即使有些从临床的角度上来讲不是特别有危害,但是就表现出了他的恐惧,或者是焦虑。

“像是两个小人儿在打架,每当那个作为患者的自己开始有点害怕的时候,作为医护人员的另一个自己,就会蹦出来,自我分析症状和情况,然后告诉自己,积极配合治疗,没什么好担心的。” 于欣悦而言,这一次的经历让她感觉到换位思考的必要性,“我是一个护士,日常可能单纯给别人讲应该注意什么,患者会没听进去,但我们可以完善更多细节的东西去帮助他们理解。”

她记得入院第一天,每个人床头摆放的寓意平安的苹果,同事从家里带来的鸡汤,还有病情好转后,大家一起做的广播体操。相邻病房的他们,建了一微信群,说着感受,也相互打气。

这些点滴的温暖,都是撑过去的力量。隔离期间,欣悦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新增病例,她希望自己能够早点康复,“然后我有一部分同事去了方舱医院,也有一部分去了那种危重症的定点医院,我能够换他们休息一下。”

早点回到岗位——这几乎是所有被感染医护人员的心愿,因此,当号召痊愈患者捐献血浆的消息出来后,小群里的人都眼前一亮,立即报名。

捐献血浆有身体要求。他们中,一位护士曾做过肿瘤手术,术后也一直在服药。得知肿瘤术后不能捐献血浆,他很伤心,出院后,认真锻炼身体,期待早日回到岗位。也有身体条件满足的护士,在雪后的一大早,便赶到金银潭医院,在群内兴奋分享,“我要去救人了,马上就要去,祝我救人成功!”最终,献出400ml血浆。

△2月5日上午,14位最初感染的医护人员中,最后5位出院。图据@人民日报

就在欣悦和同事经历着治疗和隔离的一个月里,湖北正进行着两场硬仗,一场是降低病死率的抢救重症患者,战场在金银潭等重症定点医院;另一场是针对疑似和轻度感染的“应收尽收”,战场遍布武汉的15个方舱医院、社区医院和湖北县乡。

一场史无前例的医疗支援在启动,三万多名来自全国的医疗队进驻湖北支持。

微博上,一位一线的医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其实我们根本不是什么英雄,在最黑暗的那段日子也会恐惧,只是疾病面前医生首当其冲,就像火灾消防员要上,打仗军人要上,抓犯人警察要上,这几类职业都是与百姓性命相关的,这叫职责所在。”

欣悦轻轻点了赞,“其实,不需要铺天盖地去歌颂赞扬,默默在心底记着他们的付出,认可他们的专业,今天有多感动,明天就有多尊重,足矣!”

“出入相友,守望相互”

欣悦也献了血浆,但相比之下,更让她期待的是自己终于可以重返岗位,领导考虑到她的健康,暂时没有安排她到一线班,而是在后方打杂跑腿。她用“出入相友,守望相互”形容自己这段时间的感受,“每个武汉人都在努力。”

在湖北物资缺乏时,广州的校友会联系上她,极短的时间里,快速组建校友群,筹款、国外购买物资再运回再发货;还有素未谋面的网友,通过私信联系到她,要为医院定向捐赠口罩,然后通过朋友在日本到处扫货,当问到姓名时,她只回复了一句:“那就用我儿子的名字捐献吧。”

还有酒店,在欣悦住院后,丈夫就搬到酒店隔离,但随着年关将近及疫情的加重,原来住的酒店以及周边的大部分酒店都关门了,她的丈夫通过App及网络电话联系并在网上预定了一家酒店10天入住,随后再续一个月,酒店经理得知他们都是医护人员后,让他们免费续住。

还有社区,主动报名并组建了一支志愿者联盟队伍,为医护派送生活物资,还有从医院到住宅的摆渡人,穿梭城市中的外卖员,守在每一个关卡的警察,挨家挨户排查的社区工作人员,还有超市、药房、菜场的售卖员……他们维持着这座城市的生活和秩序,更成为未来这里一键重启的底气。

疫情不期而至,让所有人更接近真实的世界。曾经因为工作,欣悦去过很多城市,但她依然最喜欢武汉,扎根多年,这座热气腾腾的城市已经是她的第二故乡。

“黑暗过后,总是黎明的曙光,一定会好起来的。”重返岗位之前,欣悦写道。

(文中医务工作者均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字节跳动医务工作者人道救助基金”受助人。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的战疫故事⑧丨武汉最早被感染医护人员:“不用太多歌颂赞扬 每个武汉人都在努力””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鼓励一线医护人员 慰问医院施工人员 总理来武汉疫情现场很感动

鼓励一线医护人员 慰问医院施工人员 总理来武汉疫情现场很感动

总理,武汉,医院,疫情,医护人员,群众,给你们,施策,位家,一线,人员,全民,全国,强心剂,大家庭,命令,医生,医疗,响应号召,团结一致,图片,家人,工人,建筑工人,年龄,武汉人,执行力,手机,施工现场,时期

2020-02-05 #故事阅读

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家人:每天等着你一句平安

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家人:每天等着你一句平安

余磊,疫情,一线,武汉,画面,医护人员,同事,妻子,女儿,时刻,护士,武汉人,病区,来武,田薇,中法,武汉同济医院,汉通,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家人,医院,危难,口罩,孩子,家庭,情绪,新城,方式,民需,爱人

2020-05-14 #故事大全

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家人:每天等着你一句平安

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家人:每天等着你一句平安

疫情,余磊,一线,妻子,孩子,王维,女儿,贾先生,武汉,妈妈,爱人,画面,张浩,医护人员,副主任,同事,夫妇,时刻,护士,方式,武汉人,湖北省,病区,肺炎,重症,回家,张璇,来武,田薇,中法

2017-12-25 #长篇故事

为一线医护人员理发的小哥沈杰:武汉人的坚守换来好消息

为一线医护人员理发的小哥沈杰:武汉人的坚守换来好消息

沈杰,武汉,医院,医护人员,好消息,客人,理发师,武汉人,理发店,胜利,楚天,发型师,中央电视台,武汉市第四医院,湖北黄冈,阿里巴巴,革命博物馆,换来了,一线,一家,义务,东院,保驾护航,事迹,人民,全体,医务人员,剪刀,新闻,历史

2020-10-01 #经典故事

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家人:每天等着你一句平安

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家人:每天等着你一句平安

疫情,一线,余磊,孩子,妻子,王维,武汉,女儿,贾先生,医护人员,家人,妈妈,爱人,画面,张浩,等着你,副主任,同事,夫妇,时刻,护士,方式,武汉人,湖北省,病区,肺炎,重症,回家,张璇,来武

2020-05-13 #故事阅读

武汉外卖小哥:只要是医护人员需要的 再危险也送

武汉外卖小哥:只要是医护人员需要的 再危险也送

苍禹,罗晨,医院,外卖,武汉,物资,医护人员,城市,东西,分拨,时间,站点,栋楼,蔬菜批发市场,同行,个人,买菜,小哥,导医,家人,小区,急救车,时候,武汉人,水果,订单,蔬菜,只要是,个人在,可以不

2020-04-10 #故事会在线阅读

武汉市民为医护人员送餐:“医生让我把餐盒放地上赶紧走”

武汉市民为医护人员送餐:“医生让我把餐盒放地上赶紧走”

沈子,送餐,武汉,医护人员,医院,一线,朋友,公司,中新社,医生,武汉市,餐盒,供应,武汉市第四医院,都会,时候,武汉人,爱心,消息,记者,饭菜,生活,我们想,每一天,给我们,冉文,王东明,龙是,龙介,工作人员

2009-11-02 #短篇故事

倾听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的家庭心声——“我们苦点累点不算啥!”

倾听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的家庭心声——“我们苦点累点不算啥!”

疫情,余磊,一线,妻子,孩子,王维,女儿,贾先生,妈妈,武汉,湖北省,爱人,画面,张浩,副主任,同事,夫妇,时刻,护士,方式,武汉人,病区,肺炎,记者,重症,回家,张璇,来武,田薇,医护人员

2020-07-02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