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我一年读400本书 你呢?

时间:2011-10-14

工作几年知识需要更新,遇到很多新问题,过去的知识技能不能解决,刚拿起一本书开始看,觉得自己算努力了,打开朋友圈一看,人人都在分享每年读200本书的

提示:本文共有 306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着急了?

什么东西还没了解过,马上就想上手,刚开始去做,马上就得有反馈?

不想浪费一点时间,一刻也不希望等待,身边充斥着速成、秘籍、绝招、狠招、爆发、快速等字眼,就好像:如果正常的去做事,是一件非常蠢的行为。

工作几年知识需要更新,遇到很多新问题,过去的知识技能不能解决,刚拿起一本书开始看,觉得自己算努力了,打开朋友圈一看,人人都在分享每年读200本书的方法,30分钟搞定一本书的技巧。

今天的标题就是一个反讽式表达。

自己那点努力瞬间一文不值,盲目的攀比数量,过度的追求效率,慢慢的人已经不在意看书本身了,开始注意看书之外的东西。

通过看书赚钱,通过看书显得自己努力,通过看书彰显自己的努力,就是没有好好看书。

01

读多少本书是一个伪命题

有人问堂主,你写东西这么费脑子,得看过多少本书呀?

如果有人问,我都回答1000本,这个就是他们想知道的答案。

听到后浑身一震,惊讶过后一种,我早看穿一切的样子说出:“果然是这样,我就说嘛”!不看那么多书怎么可能做到这样,果然是看书多才有的效果,潜台词是只要我看了也能会思考变厉害。

这个有点像手机跑分,大家都在追求谁跑出的分高,不惜为此作假,放在冰箱里跑分,专门为了跑分优化程序。我的前偶像老罗的锤子手机,为此专门做了一个反向优化,只要检测到跑分就故意跑一个极低的分出来。

如果有人问,我也会提供一个真真假假的数字出来,你信就信,不信拉倒。

因为我们的核心理念是数字不重要,一年10本,100本,500本,都不重要。

现在一本畅销书10万字左右,一部小说起步都是500万字,如果按字数换算是不是等于50本,500万字的小说我两个星期就可以看完,这样换算是不是等于一个月100本。

路过书店随便翻过的算不算看过,是按数字,是按部数,是按内容,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我们读书会看完了,《社会与心理学》《营销管理》《超越智商》《逻辑学导论》《认知心理学》《心智探奇》《思想本质》把这些书看完能代表多少本书呢?

你会发现一年多少本书,就是一个伪命题,就是有人为了显得自己读书多,故意宣传的一个概念。

02

买到就是赚到

今天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发现很多人有这样的心理特征:买到就是赚到,打开就是读过。

把过去看过的书展示出来,心里感到特别的满足,好像都已经属于自己的了。书确实是你的, 但是里面的知识就不一定是你的了。

我们一直传递一个理念“读书不是为记住,而是为了启发思考”。

为什么要说这个理念?

因为太多人追求错误的方向,认为读书必须记住,为此他们付出很多努力。花精力花思维导图,看完要写一本慢慢的读书笔记,把里面的干货,金句,理论都挑出来,慢慢的收获感。

但是你说这本书启发了什么思考,对你的行为有什么指导,看了能帮你解决现实生活什么问题?

这些都回答不上来,他只会拿出笔记,告诉你我写了很多干货,然后一个个的读给我听。

这样的读书知识,把书本内容复制到笔记本上,何必呢?

成年人读书没有考试,不是为了做题,也没有人给你标准答案,只有判断,决策,行动,承担后果。

读书不只是为了知道作者讲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跟自己的知识体系关联起来,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不能结合现实给出自己的想法。

03

感觉懂,实际没有懂

我感觉我看懂了,但是实际上我没看懂,联想想不到东西,我知道一个问题是积累的少的缘故,还有其他吗?

读书联想是一个训练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积累是重点。

其他原因也是有的,比如,发散思维,抽象能力,类比能力,这些都是需要训练的能力。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第一,习惯思考之外的东西

思考的时候经常被问题本身限制,看到什么素材,就只能顺着内容思考。

怎么学习思考之外的思考,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练习。

1,凡事都有对立面

2,加入时间的维度

3,替换不同的环境

这些都可以帮你跳出习惯思考框架,开拓出一片新的思考空间。

第二,抽象类比的能力

知识本身没有价值,用在什么地方解决问题才有价值,怎么用?

这个就需要抽象类比的能力,我们所看到的知识,拉近看,推远看,放在不同的框架下,知识是可以被迁移的。

比如,同样是自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他们最终都是在讲自律。

自律就是迁移知识的核心,其他都是以此展开的。

心理学说自律是意志力问题,经济学说自律是贴现率的问题,生物学说自律是大脑前额叶控制。

他们都是局部的正确,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这个问题。

他们怎么进行知识迁移,就是用了抽象类比的能力。

抽象出自律这个概念,然后用不同的知识解读,什么是抽象?

苹果,鸡蛋,放一起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是现实世界,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现实世界,还有一个平行的抽象世界,比如一个鸡蛋,一个苹果,这个1就是抽象概念。

把这个概念抽象出来,就是1,虽然苹果,鸡蛋不一样,但是1个是一样的。

我们就可以提炼出1这个抽象概念,去类比其他事物,一个人,一辆车,这个也是一种迁移思考。

3,思考身边事,知识也是一种套路合集,也需要练习。

比如,你会加法,之后又学了乘法,但是你习惯了加法,乘法需要反复使用才能适应,知道和能用是有一个阶段过程。

我们怎么学习联想,怎么把知识应用起来,就是多结合身边案例,把知识套路想办法套进去,用来解释,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的过程,你就把知识迁移到不同的事物,而且自己熟悉的事,更有利于理解。

感觉书的内容越难,理解能力太差怎么办?

读书核心是什么,通过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一点,文字获取能力是需要时间练习

你喜欢看电视,电视是通过画面,生意传递信息,获取的内容都是直观的,大脑容易理解而且传递的信息也比较慢,受时间线限制。

而文字没有画面,也没有声音,等于增大了大脑的阻力,他首先是获取文字,之后大脑解析出含义,没有视频那么直接了,这个转换解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适应的,所以我们才有阅读训练这个说法。

你之前很少看书,或者很少看有难度的书,这个时候你的文章获取理解能力,是需要一点时间训练才能达到好用的程度。

第二点,获取信息的垫脚石,有没有背景知识决定你阅读快慢

一本书所有概念对你都是新知,都是陌生的,每个词都需要花时间理解,这个时候不可能读的快。

随着你的阅读量增加,储备了很多知识,在看到不同的书,都有一个感觉这些好像看到过,这样时候只需要提取过去已经存在大脑的信息回忆就可以,不需要在重头解析理解。

第三点,先学习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怎么叫理解?把看到的内容,通过大脑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再次表达,这个就是内化理解的第一步。

比如说,什么是内卷化?

去网上搜到的信息,是你获取理解的内容,记住了也只能算死记硬背。

把这个概念,讲给别人听,能不能说清楚,你是把记住的背诵出来,还是用自己的理解讲出来,这个完全是两回事。

用自己话是不会说的那些书面理论,我们一般都是用打比方,内卷跟窝里横差不多,没办法从别的地方拿到资源,就只能在内部竞争固定的资源。

第四点,想真正学到东西一定要主题阅读

这个是我们读书会就是建立在这个理念之上,一门学问经历几百年的演进,指望一篇文章,一堂课解决怎么可能。

他们只能把重点概念讲给你,但是那些不重要的,被当做人人都懂的常识,这个才是造成阅读理解的差距点。

比如,骑车眼看前方,手握把手,双脚开始蹬,方法每次。

但是他默认你已经掌握平衡了,这个就是预设假定,假定你懂了这些,那些之后,再学我这个就可以成功。

问题是我都掌握平衡了,不需要学你的方法,也可以会骑车呀!

那你把假定忽略,教的方法价值是什么?

学习不是看谁读书多,读书在增加新知,梳理概念的信息库,需要不停的更新,所以我需要不停的看书。

不要再关注读多少本书书,现在知道为啥了吧?

因为,这个太低级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一年读400本书 你呢?”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