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北医三院护理团队:温暖新冠肺炎患者的“三米阳光”

时间:2011-10-01

关心、关爱、关注出现在视野三米之内的所有人,用专业的护理为其营造温馨氛围,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提示:本文共有 157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央广网北京5月9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全国共派出340多支援鄂医疗队,共计4.26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护士2.86万名,占援鄂队员总数的近70%。

“关心、关爱、关注出现在视野三米之内的所有人,用专业的护理为其营造温馨氛围,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在此次援鄂抗疫战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护理团队秉持这一护理理念,被视为温暖武汉的“三米阳光”。

1月26日至4月4日,北医三院先后分三批共派出137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展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北医三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援鄂医疗队队长沈宁告诉记者,从2月8日北医三院独立接管病房开始,一共收治了102名患者,其中危重症的病人有21名,重症79名。为了帮助隔离病区的患者特别是重症与危重症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护理团队遵循“三米阳光”的护理理念,发起了“北京炸酱面写给武汉热干面”的活动。

这一活动源自一次日常的对话。援鄂医疗队队员、北医三院急诊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崔曼回忆,有一天,一位病人跟护士说:“我住院好几天了,特别想吃热干面。”这句话被有心的护士记住,在一次上班时,特意为患者带了一份煮好的热干面,同时手写了一张卡片,写着“北京炸酱面希望武汉热干面早日康复”。之后,护理团队的队员们纷纷效仿,用自制的彩纸制作了大量的鼓励卡片,希望通过这些卡片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原本气氛有些焦虑的病房因为这些满载着爱的卡片而变得温暖,也增加了患者战胜病毒的信心。

4月21日,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解除隔离,援鄂医疗队队员、北医三院急诊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崔曼作为护士代表发言(图片来源:北医三院)

此后,在做好基础护理、开展个性化护理措施的同时,北医三院援鄂护理团队的成员们每天都会到病房去跟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帮助纾解其内心的焦虑与担忧。

崔曼记得,有一位女性患者当时进食情况不太好,情绪也很低落。护士对其格外关注,经常去她房间陪她聊天、说话。在交流过程中,慢慢了解到这位患者的孩子只有4岁,因她长时间不在身边,孩子不愿意吃饭,这让身在病房的她极为担心。知道这一情况后,护士主动与其分享了自己离开只有1岁的孩子来到武汉进行支援的经历。母亲的共同身份拉近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这种敞开心扉的沟通也帮助这位患者慢慢解开了心结,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这些亲身经历让护理团队愈发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面对危重患者,我们不仅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变化,更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关怀,把温馨专业的护理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当中,也把对患者的呵护渗透到每个细微之处,这也是‘三米阳光’护理理念的核心。”崔曼说。

像这样的例子,崔曼记忆中有很多。护理团队乃至整个医疗队中的许多女医护人员已为人母。虽远离家人,却把温柔与细腻带到病房。护士长带着队员日以继日梳理模板流程,紧盯每一位队员的防护服穿脱,即使隔着厚厚的防护服,其展现着的扎实基本功也丝毫不打折;而面对武汉湿冷的天气,长久的作战时间,没有任何人提过苦与累,队员们相互鼓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全力提高医护质量。用一根细绳绑住常常丢失的体温计;将一张普通的纸做成血氧饱和量放大指示活动标识;把一个普通布袋手工改造为便携包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改造,被推广到病区内的各个病床,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更给病房增添了无限温情。

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在鄂期间进行业务讨论(图片来源:北医三院)

除了对病人进行一对一的护理外,在援鄂期间,护理团队每晚7点都会准时与医疗队的医生碰头,进行文献学习和病例讨论,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医疗队回到北京隔离期满的最后一天。“对这一新发传染病,我们其实所知甚少,必须从每天的学习中来增进认识,更好地进行诊疗,给病人提供最优化的方案。”沈宁说。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北医三院护理团队:温暖新冠肺炎患者的“三米阳光””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战疫故事|坚定信心 攻艰克难 坚决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北医三院抗击新冠肺炎纪实

战疫故事|坚定信心 攻艰克难 坚决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北医三院抗击新冠肺炎纪实

患者,疫情,北医三院,防控,肺炎,医院,医疗队,工作,武汉,救治,国家,流程,人员,疾病,新型冠状病毒,乔杰,科室,急诊,病房,沈宁,全院,孕产妇,情况,重症,改造,药剂科,患儿,方案,物资,职工

2007-07-02 #长篇故事

战“疫”故事|北医三院抗疫“90后”:从“非典”时的小学生 成长为新冠疫情一线的战士

战“疫”故事|北医三院抗疫“90后”:从“非典”时的小学生 成长为新冠疫情一线的战士

患者,北医三院,武汉,杨林,一线,王奔,90后,疫情,张佳男,医疗队,急诊,工作,非典,力量,国家,战士,心情,病房,北京大学,内心,医务人员,家属,岗位,流水,队员,院里,医护,救治,曾参,科里

2020-05-02 #故事阅读

战“疫”故事 北医三院抗疫“90后” :从“非典”时的小学生 成长为新冠疫情一线的战士

战“疫”故事 北医三院抗疫“90后” :从“非典”时的小学生 成长为新冠疫情一线的战士

患者,武汉,北医三院,杨林,王奔,一线,张佳男,医疗队,90后,疫情,急诊,工作,力量,国家,心情,病房,非典,内心,医务人员,家属,岗位,流水,队员,院里,医护,救治,曾参,科里,医护人员,科主任

2020-06-19 #故事大全

战“疫”故事 北医三院抗疫“90后” :从“非典”时的小学生 成长为新冠疫情一线的战士

战“疫”故事 北医三院抗疫“90后” :从“非典”时的小学生 成长为新冠疫情一线的战士

患者,武汉,北医三院,杨林,王奔,一线,张佳男,医疗队,90后,疫情,急诊,工作,力量,国家,心情,病房,非典,内心,医务人员,家属,岗位,流水,队员,院里,医护,救治,曾参,科里,医护人员,科主任

2015-10-06 #小故事

战“疫”故事|北医三院抗疫“90后”:从“非典”时的小学生 成长为新冠疫情一线的战士

战“疫”故事|北医三院抗疫“90后”:从“非典”时的小学生 成长为新冠疫情一线的战士

患者,武汉,北医三院,杨林,王奔,一线,张佳男,医疗队,90后,疫情,急诊,工作,力量,国家,心情,病房,非典,内心,医务人员,家属,岗位,流水,队员,院里,医护,救治,曾参,科里,医护人员,科主任

2010-07-14 #经典故事

抗拒新冠肺炎疫情面前 让我们记住这些人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明星

抗拒新冠肺炎疫情面前 让我们记住这些人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明星

院士,乔杰,陈薇,疫情,武汉,王辰,张伯礼,钟南山,肺炎,患者,医院,一线,危重症,北医三院,孕产妇,中医,团队,非典,医护人员,病房,救治,病毒,研究,埃博拉,疫苗,院长,新型冠状病毒,病人,工作,专家

2019-12-22 #长篇故事

北医三院援鄂护理团队背后故事:北京“炸酱面”写给武汉“热干面”

北医三院援鄂护理团队背后故事:北京“炸酱面”写给武汉“热干面”

患者,崔曼,米阳,卡片,疾病,理念,活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武汉热干面,信心,团队,护士,病人,渗透到,交流,隔离,人文关怀,许心怡,国务院,好的,片上,爱的,人民网,专业,北京,会上,全院,作用,发布会

2017-08-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北医三院急诊科护士长崔曼参加首都护士抗击疫情专场发布会

北医三院急诊科护士长崔曼参加首都护士抗击疫情专场发布会

患者,崔曼,疫情,团队,护士,北医三院,医疗队,发布会,武汉,病房,重症,首都,米阳,队员,防控,雷海,护理工作,主任,北京,医院,国家,危重症,守护人,小组,急诊科,护士长,生命安全,白衣,疾病,病情

2019-12-22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