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牛虻》这本小说 为何在苏联和在我国这么火 却在欧美颇受冷遇

时间:2011-09-11

对我国很多人来说,牛虻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提示:本文共有 37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今天我们要说的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经典作品《牛虻》。

对我国很多人来说,《牛虻》这个名字并不陌生。1953年,《牛虻》中文版上市的时候,三个月就卖出了50万本,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在苏联,这本书出版了74次,被翻译成18种苏联民族文字,又翻拍成电影,引起巨大反响。不过,同样是这本书,在英国和美国的文学界,不仅没激起什么水花,甚至还得到不少负面评价。一个英国人写的书,为什么在西方世界不受欢迎,反而在苏联反响热烈呢?作为中国读者,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这本书?听完本期音频,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牛虻》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主线剧情是主人公阿瑟从一个单纯的爱国青年,成长为坚毅的革命者。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这个时间设定非常重要,因为当时的意大利跟现在很不一样,不了解那段历史,就没办法理解小说里的各种冲突,所以在正式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从公元8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意大利地区就受教皇国的统治。这个教皇国,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是由许多城邦、小国和贵族领地组成的,受罗马教廷领导,政教合一。1815年,拿破仑战败之后,维也纳会议召开,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法兰西四国缔结“神圣同盟”,在上帝的名义下,重新划分势力。这一回,奥地利取得意大利主要地区的控制权。

从1848年开始,意大利各地爆发了反抗奥地利统治的运动。当时的罗马教皇是庇护九世,这位教皇比较开明,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开放新闻自由、建立公民自卫队等。但是,面对民族独立运动,教皇却不可能公开支持某一方,因为作为天主教领袖、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归根结底,教皇是没有民族性、没有国籍的,他的目标是基督教世界的统一和扩大,就不可能支持意大利教徒去打奥地利教徒。而在意大利人眼里,他们需要独立统一、需要反击侵略者,所以普世性的宗教必然和民族革命冲突。《牛虻》的故事,就建立在这种冲突上。

主人公阿瑟是个私生子,从没见过自己的爸爸,他妈妈嫁给一个二婚的英国富商。富商和妈妈去世后,原配生的两个儿子继承了家产,阿瑟继续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尽管哥哥们供他吃穿读书,但没什么感情,一直把他当外人,刻薄的嫂子动不动就提起他不怎么光彩的身份。虽然家里环境恶劣,阿瑟却长成了个温柔单纯的少年,因为在家庭之外,有两个最重要的人给了他爱的温情:一个是医生的女儿琼玛,阿瑟的初恋对象;一个是红衣教士蒙泰尼里,他的精神导师。

受蒙泰尼里的影响,阿瑟长大后去了神学院上学。而跟阿瑟青梅竹马的琼玛则投身民族独立事业,加入了青年意大利党,是党里的活跃成员。前面我们提到,宗教和民族革命是冲突的,阿瑟最亲近的两个人一个跟宗教有关,一个跟民族革命有关,阿瑟该怎么选择呢?他的决定是,既要当虔诚的天主教徒,又要参加革命。

不过,阿瑟对革命的看法,跟琼玛不太一样。有一次,他们俩一起听了一场关于“共和国理想”的报告。阿瑟听得钦佩不已,琼玛却感到不满足,因为那个作报告的人讲了很多在思想上、感情上、素质上应该提高到什么程度,却一句话也没有说具体到底该怎么干。这种风格,跟天主教的宣教特别像。于是琼玛就感慨,耐心和容忍是不能提供出路的,意大利需要的不是耐心,而是有人站出来捍卫自己,因为天主教精神和意大利革命之间没什么关系。但阿瑟激动地反对用愤怒和激情拯救意大利,他说“意大利需要的不是恨,而是爱”。用“恨”这个字眼来概括琼玛的想法,确实有些偏激了,不过,爱与恨,或者说,从爱到恨,的确可以概括阿瑟的人生历程。

今天的读者们经历了各种言情小说、肥皂剧的洗礼,身经百战,再回头看阿瑟接下来的遭遇,就会觉得有点套路:单纯的阿瑟在忏悔中不经意泄露了组织成员的信息,导致自己和党里的一个主要成员被捕。被捕已经够倒霉了,出狱后的打击,更让阿瑟难以接受。琼玛误以为阿瑟是故意出卖同志,伤心失望之下给了他一记耳光。阿瑟回到家以后,又跟嫂子起了冲突。吵着吵着,嫂子爆出了一个大秘密:原来,阿瑟的亲生父亲正是蒙泰尼里。这个他最信任、最崇拜的人,让他成了私生子。蒙泰尼里的欺骗和背叛,让阿瑟陷入彻底的绝望和愤怒,他当场砸碎了神像,和上帝反目成仇,又伪造出自杀现场,离开这个伤心地,隐姓埋名去了南美洲。

13年后,一个浑身病痛、腿有残疾的古怪男人回到了意大利,他声音阴柔,说话刻薄,有时候冷酷,有时候又突然任性得像个孩子。他反对教会,尤其憎恨已经当上红衣主教的蒙泰尼里。他的笔就像一把刀,用讽刺文章把敌人刺得鲜血淋漓。这个古怪男人的名字叫牛虻。当然,牛虻就是阿瑟,他回到琼玛身边,与认不出自己的爱人并肩作战。而当琼玛逐渐对他的身份生疑时,牛虻再度入狱,受到酷刑。在监狱里,牛虻还和蒙泰尼里见了面,坦白了自己的身份。蒙泰尼里非常痛苦,但仍然选择站在上帝一边。最终,绝望的牛虻被执行枪决,而为上帝献祭了儿子的蒙泰尼里受到惩罚——他发了疯,很快离开了人世。

《牛虻》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得差不多了,回到我们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一个爱尔兰作家要写一个意大利故事?为什么这个故事会在苏联受到欢迎?这就不得不提作者的经历了。

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生于1864年,出生不久,就跟着母亲搬到伦敦生活。从少女时期开始,她就游历了欧洲各国,还在彼得堡居住过。在彼得堡,她认识了一些俄国民粹派革命者,跟他们走得很近,甚至参加他们的会议。民粹派主张通过农民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支持人民拥有土地的权利,希望实现地方自治。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民粹派发展出的一些组织就先后遭到迫害和瓦解,大量民粹派革命者流亡海外,其中一个重要据点,就是伦敦。

在伦敦的俄国流亡者之中,伏尼契结识了自己的精神偶像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克拉夫钦斯基和他的家人。克拉夫钦斯基笔名斯捷普尼亚克,是当时非常活跃的革命理论家和作者,参加过俄国和意大利的革命活动。伏尼契选择写意大利故事,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意大利已经通过解放运动实现了统一,为俄国革命提供了重要借鉴;另一方面,跟斯捷普尼亚克的密切合作,也开启了伏尼契研究意大利解放运动的契机。

那小说中的俄罗斯文学气息又从何而来呢?跟斯捷普尼亚克也有些关系。在作为小说家出道之前,伏尼契帮斯捷普尼亚克翻译了一些论文,也翻译了不少俄国文学作品。应当说,无论是俄国革命,还是俄国文学,都在伏尼契的创作中烙下了印记。而在《牛虻》写成之后,第一个外文版本就出现在俄国。1897年9月,《牛虻》在伦敦出版,三个月以后,俄文译本就面世了。根据苏联研究者的材料,在英国版出版之前,伏尼契就写信跟俄国诗人明斯基讨论俄文版的翻译,而明斯基的妻子正是《牛虻》俄文版的译者。这两口子跟伏尼契私交很好,当时俄国某书店出版的新百科全书中对伏尼契作品的介绍,很可能出自他们之手。在这段简短介绍中,伏尼契被亲昵地称为“丽莉”,关于《牛虻》,文章是这么说的:“在这部描写意大利革命时代的长篇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出俄国革命运动的影子。这是因为作者是非常熟悉俄国的革命环境的。”可以说,从一开始,《牛虻》就建立了和俄罗斯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其亲密程度,超过了英国这个母体。

在中国,读者是通过另一本书知道《牛虻》的,这本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42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翻译成中文。1949年以后,中苏蜜月期来临,苏联小说成为国内引进外国文学的主要来源,这部作品很快变得家喻户晓。因为作品中多次引用了《牛虻》,让中国读者对这本只闻其名、不见其面的小说充满向往。1953年版《牛虻》的译者就回忆说,他中学时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书中多次提到的“牛虻”非常好奇,心里想着有朝一日读读原著,把它译介进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保尔·柯察金和牛虻这两个人物之间的传承关系上。比如,当保尔受了重伤,在医院治疗的时候,无论承受多大的痛苦,他都一声不吭,有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您读一读《牛虻》就明白了”。50年代初,一位叫马仁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牺牲,而他留下的日记中写了三个名字:牛虻——保尔——马仁。当时,《牛虻》中译本还没有出版,可是因为小说人物之间的命运关联性,也因为中国人自身的历史语境和信仰,牛虻和保尔已然合二为一,共筑起中国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谱系。

中国读者对《牛虻》的喜爱,还引申出对小说作者的爱屋及乌,促成了一桩有趣又温馨的故事。1955年年底,《牛虻》的读者之一、中国作协会员封凤子收到美国朋友的来信,写信人提到自己的丈夫是伏尼契的侄孙,当时伏尼契已经92岁高龄,住在美国,生活拮据。伏尼契的生活状况,引起了中国作协的极大关心,作协党组将有关情况上报中央,这份请示文件非常真诚地写道:“伏尼契的《牛虻》在我国青年中影响很大,但她的生活目前竟陷于困境,我们认为我国应对伏尼契有所表示,并给以帮助。”共青团和文化部很快积极回应,以稿酬的名义,向伏尼契支付了一笔款项。于是,在那个冷战时代,在中美敌对的背景下,一笔来自红色中国的汇款,经由中国国际书店以及瑞士的某家银行,辗转寄到身在美国的原作者手中。而意外收到五千美元稿酬的伏尼契,于1956年回了信,感谢中国读者带给她的巨大惊喜。这桩几乎被历史湮没的小事,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留给我们一种既陌生又亲切的温暖。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牛虻》这本小说 为何在苏联和在我国这么火 却在欧美颇受冷遇”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 为何却颇受诸葛亮的冷遇?真实原因有三点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 为何却颇受诸葛亮的冷遇?真实原因有三点

关羽,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派,孙权,张飞,军队,军令,小说,诸侯,意气用事,于关羽,但关羽,关羽也,向关羽,吕蒙,使者,还可以,个人,三国演义,事件,儿子,保险,军令状,冷眼相待,地盘,名将,华容道,原因

2017-11-18 #故事会

拉封丹寓言 狮子与牛虻 在线收听

拉封丹寓言 狮子与牛虻 在线收听

童话故事,拉封丹寓言,您喜欢,如果爱,作品,商业,播放页,本站,目的,网友,网站,评书,音频,交流,测试,原权利,建议您,收藏起来,有声小说,有任何,版权归,详细介绍,自己不,评书网,请返回,请来信,购买正版,播放列表,网络资源

2020-07-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老虎和牛虻

老虎和牛虻

老虎,牛虻,小毛病,动物,嘻嘻,同伙,够得着,尾巴,思想,爪子,没过多久,眼皮底下,生气,群起而攻之,野鸡,野兔,虎皮,越深,鼻子,钢鞭,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只要你,森林之王,有一天,我要吃,恼怒地,小缺点,很多时候,生活中

2020-09-22 #短篇故事

老虎和牛虻

老虎和牛虻

老虎,牛虻,小毛病,动物,嘻嘻,同伙,够得着,尾巴,思想,爪子,没过多久,眼皮底下,生气,群起而攻之,野鸡,野兔,虎皮,越深,鼻子,钢鞭,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只要你,森林之王,有一天,我要吃,恼怒地,小缺点,很多时候,生活中

2016-11-07 #经典故事

印度寓言故事:耕牛和牛虻

印度寓言故事:耕牛和牛虻

哭灵,老头,老太婆,狐狸,耕牛,老爹,印度,牛虻,上哪儿,寓言故事,尾巴,狗熊,背脊,亲爱的朋友,爱得,灵来,下文,人世,寓意,吸血鬼,哭哭,嗓门,大群,多情多义,心绪,性格,悲从中来,棺材,犁杖,火里

2020-08-23 #经典故事

拉封丹寓言故事:狮子与牛虻

拉封丹寓言故事:狮子与牛虻

牛虻,狮子,张网,得大,比你,得发,乱舞,百兽之王,扑扇,嗡嗡声,唾沫,利爪,前程,四溅,声声,回合,尾巴,对手,山响,战果,性命,架式,撕咬,敌人,浑身上下,百兽,蛮牛,翅膀,脖子,身体

2020-07-21 #小故事

斗罗大陆:泰坦巨猿 天青牛虻献祭 三只蚂蚁登基

斗罗大陆:泰坦巨猿 天青牛虻献祭 三只蚂蚁登基

千钧,大明,献祭,三兄弟,大森林,牛虻,蚁王,星斗,蚂蚁,蚁后,身长,行动,武魂殿,和二,力量,封号,巨猿,小湖,昊天,组织,级别,结果,霸主,突破,为了让,斗罗大陆,感谢大家,唐门,奇大,泰坦

2017-02-17 #经典故事

拉封丹寓言小故事:狮子与牛虻拉封丹的寓言和启示

拉封丹寓言小故事:狮子与牛虻拉封丹的寓言和启示

牛虻,狮子,拉封丹寓言,小故事,儿童,故事网,拉封丹,张网,得大,得发,比你,寓言,乱舞,利爪,前程,嗡嗡声,唾沫,四溅,声声,回合,对手,小虫,扑扇,尾巴,山响,战果,性命,来源,撕咬,权威

2020-05-21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