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汶川特大地震十年祭·我们的故事

时间:2010-07-08

十年前的那一天,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与四川毗邻的甘肃陇南也受灾严重

提示:本文共有 197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本报讯】今天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十年前的那一天,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与四川毗邻的甘肃陇南也受灾严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支又一支救援队奔赴灾区。十年过去,《兰州日报》ZAKER兰州重访4位当年参与救援的消防官兵和医护人员,以此纪念这个日子,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救援故事·女儿说我是他的英雄

李刚强是甘肃省公安消防总队司令部战训处的工程师,2008年参与了“运输生命线”109铁路隧道的抢通救援。经过九天八夜的连续作战,打通了垮塌的隧道,扑灭隧道内航空燃油货车的起火,保障了这条重要的铁路隧道能够顺利地向灾区运送救灾物资。

他是一个在甘肃工作的四川人,地震发生的时候,他内心遗憾的事情是不能够到家乡去参与到人员的救援中,但是在109隧道顺利通车之后,他知道在他的努力下,这些救援物资能够顺利送到家乡,他也感到欣慰。

白天顶着烈日救援,晚上只能在车顶稍作休息,九天下来,家人看到他的样子说:“像从非洲回来的”,说着就流下了眼泪。说到这些危险的救援工作,他想感谢家人对他的支持,“我女儿跟别人介绍我的时候,都会说‘我爸爸是英雄’,但我觉得我不是英雄,我做的都是作为一个消防兵应该做的事情。我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但要是发生了,去救援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建故事·平凡的工作也散发着光芒

安相君是甘肃省公安消防总队司令部作战指挥中心工程师,2008年,他参加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四川省绵竹县汉旺镇的灾后重建工作。帮助汉旺镇恢复有序的生活状态。

一直生活在北方的他,很不适应四川湿润的气候,对蚊虫也没有做好防范,到达现场的第二天,他全身上下被蚊虫叮咬了八十多个水泡,脚腕上最大的有鸡蛋那么大,像是扭伤之后的肿胀。一边适应生活上的不便,一边还要完成每天的安全保卫基本工作。两个月的灾后重建救援不像地震开始救援的几天那么惊心动魄,但他说:“虽然我们的工作看起来很平凡,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但当地的百姓见到消防兵就激动地握着手说感谢的时候,我觉得光荣。”

医疗故事·最难过的是对于已经逝去的生命无力还生

罗长江医生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救援队的一员,2008年,他作为外科医生和救援队一起进入了受灾严重的陇南地区进行医疗救援。接到任务的十五分钟之后,他就出发前往现场,来不及和家人做任何交代。

罗长江医生

救援的十几天跑了好几个县城,每天晚上只能在救护车里稍作休息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唯一一天住在宾馆里,但没睡好就发生了余震,严酷的环境和身体的疲惫考验着每一个医生。最让他难受的是听到现场的哭声,最让他无能为力的,是对那些已经失去的生命的无力还生。“所以我对于我能够救治的每一个患者,都全力以赴,不要留下遗憾”。

医疗故事·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王秉义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救援队的队长,他带领七个队员前往陇南进行医疗救援。在队中,他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医生,也是最从容应对的一位医生。

王秉义医生

救援中,有一天的余震多达几十次,年轻的医生又要承受心理压力又要抓紧救援,他安慰医生说:“作为医生,使命就是治病救人,现在不要多想,安心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回想10年前,他说:“那时候参与救援之后,院里给了我很多荣誉,但我觉得惭愧,因为这是医生的职责使然,都是我应该做的。”

采访故事·我还能把稿子写完

刘晓芳是《兰州日报》医疗方面的跑口记者,2008年5月13日凌晨,也就是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晚上,28岁的她随着卫生局的采访队来到了受灾严重的甘肃陇南地区进行采访。

《兰州日报》记者刘晓芳

接到可以去现场的消息后,作为记者的第一反正就是一定要去现场,她主动报名前往。在出发前,她觉得这次就像往常的出差一样,没来得及跟家里人说一声就踏上了前往灾区的车。出发到半路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自己要去现场采访。直到后来,家里人才告诉她,妈妈当时非常担心,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只叮嘱了她一句“注意安全”。但在到达现场之后,便把记录现场作为了自己头等重要的大事。

《兰州日报》记者刘晓芳

至今,在刘晓芳所在的《兰州日报》编辑部,同事们提起她也都会带着赞扬和敬佩说:“那个汶川地震自告奋勇前往灾区,吓哭了还坚持写稿子的女记者。”当时的楼房经过地震之后都有或多或少的破损,人们都在室外避难。那时候的智能手机并不普及,为了写稿子,她进入到当地一座有网络的办公楼,还庆幸“这么艰苦的条件,还能有地方写稿子,还挺安静”。稿子刚写到一半,就遇到五点几级的余震,“地面是上下左右一块摇,就像坐旋转木马一样的感觉”。她坦言,“那时候是真害怕、恐惧,就怕楼塌了”。这时候,她第一时间想起妈妈,才后悔临走前没能好好跟妈妈告别。

余震停止之后,虽然害怕,虽然浑身颤抖、不停流泪,但还是想要把稿件完成,这篇不足两千字的新闻,也成为了她至今都觉得闪闪发光的瞬间。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彤 郭俊宇

刘宇玮 伊晓明 文/图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十年祭·我们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汶川地震10周年|山川永纪 探访“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汶川地震10周年|山川永纪 探访“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灾区,汶川特大地震,全国,基地,5·12,纪念馆,灾难,陈展,主题,才能,核心,景区,精神,红色旅游,经典,群众,践行,教育,汶川地震,中宣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真实记录,重要载体,北川,一馆,科普教育基地,编者按,大地,严重破坏,世...

2015-08-28 #故事会

汶川地震10周年|山川永纪 探访“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汶川地震10周年|山川永纪 探访“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灾区,汶川特大地震,全国,基地,5·12,纪念馆,灾难,陈展,主题,才能,核心,景区,精神,红色旅游,经典,群众,践行,教育,汶川地震,中宣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真实记录,重要载体,北川,一馆,科普教育基地,编者按,大地,严重破坏,世...

2013-02-02 #故事大全

512汶川特大地震最牛汽车

512汶川特大地震最牛汽车

博物馆,车子,老县城,历史,地震,地震遗址,心情,北川,子在博,不思议,地质学校,公元,伤痛,创伤,同胞们,北川县,原因,名学,山河破碎,大碍,景象,手足,心灵,形象,所幸,故友,时空,数字,时间,灾害

2020-04-17 #长篇故事

四川汶川举行“5.12”汶川特大地震九周年祭奠活动

四川汶川举行“5.12”汶川特大地震九周年祭奠活动

伍排,同胞,烈士,英勇牺牲,地震,鲜花,摄图,汶川县,地震遗址,菊花,活动,汶川特大地震,中学,仪仗,四川省,哀思,映秀镇,干部群众,官兵,少先队员,汶川,汽车,游客,花篮,震中,抗震,救灾,过往,周年纪念日,医务工作者

2018-07-04 #故事会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 爱一直在延续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 爱一直在延续

地震,北川,汉旺,生活方式,后天,中坚力量,人们,伤痛,四川人,地方,寂静无声,家园,年间,建筑,指针,房屋,汶川,身份,社会,疼痛,灾难,知名度,见证者,街道,老城,青川,变化,什么呢,发生了什么,什么样子

2020-07-22 #小故事

实拍:记者亲临“512”汶川特大地震遗址现场

实拍:记者亲临“512”汶川特大地震遗址现场

崔丽丽,大地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新时代,华夏儿女,伤痛,中国,协会,单位,周年纪念,志愿,汶川,神州,活动,汶川大地震,中国公益,全国人民,气象服务,社会力量,群情激昂,北川,老县城,举办了,开启了,地震遗址,遗址,汶川特大地震

2009-05-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探访“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探访“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小时,汶川特大地震,地震,纪念馆,灾区,居民,救援,地震纪念馆,北川,曲山镇,生命的奇迹,部中,央视网,主题,严重破坏,北川羌族自治县,地区,参观者,四川,同胞,场馆,消息,媒体,山川,家人,寻人启事,房屋,彼此之间,当地政府,幕前

2009-07-30 #故事会

铭记丨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 英雄不该被遗忘

铭记丨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 英雄不该被遗忘

武文斌,赵杨,邱光华,战友,同志,灾区,战友们,英雄,群众,铁军,受灾,救灾,汶川,人民,任务,烈士,部队,党委,外国人,妻子,月入,理县,硬币,茂县,连队,杨卫华,人们,人员,党员,军人

2013-11-2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