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

时间:2009-10-25

学生意志力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404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舍尔(WalterMischel)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让一群学龄前儿童独自坐在房间里,房间里除了一张小桌子之外,什么也没有。桌上放了两只棉花糖,还有一只小铃铛。研究者告诉小朋友,他不得不离开一会。如果她能耐心等他回来,她就可以得到两只棉花糖。如果等不了那么久,她可以随时摇铃吃一只棉花糖,但也仅此而已。然后研究者关上门走出去,让小朋友独自面对禁忌的棉花糖。

译者注:米舍尔描述的实验设置,与本文的说法略有不符。根据米舍尔发表于1972年的论文,在实验开始之前,研究者会向儿童展示两组奖励,分别是一只棉花糖和两只棉花糖。如果儿童能等研究者回来,就将得到两只棉花糖;如果他们等不了,可以随时摇铃召唤研究者,得到一只棉花糖。有的小朋友在房门关上后几秒钟,就迫不及待地抓起棉花糖。有的小朋友则试图通过蒙住眼睛、唱歌和踢桌子来转移注意力。还有一个小朋友发出会心一击,决定要先打个盹,用睡觉来抵抗美食的诱惑。但是真正让米舍尔的棉花糖实验闻名遐迩的,还是实验之后发生的事:在后来的追踪调查中,那些当年抵制住美食诱惑的小朋友,后来不仅身材更苗条,而且更能适应社会。他们的SAT考试(美国高考)成绩,要比当年实验中最没耐心的小朋友,高上210分。

实验从斯坦福走向公众

我最早是从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畅销书《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里听说棉花糖实验的。我想我可以代表成千上万的美国同胞们说,当年我第一次读到米舍尔的棉花糖实验时,我想象自己年仅4岁,正死死地盯着那只昭示着我未来命运的棉花糖。在戈尔曼的书里,棉花糖的故事读来就像是科学时代的“上帝决定论”寓言。我也不禁怀疑:我是不是也天赋异禀,从小就能抗拒诱惑?还是我从4岁起就一生注定,是个冲动的吃货?显然我并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人。如果你在YouTube上搜索“棉花糖实验”,你就会搜出无数页家庭版的棉花糖实验。视频里那些可怜的4岁小朋友正挣扎着不去吃棉花糖。棉花糖研究也成为了TED演讲的主题。《纽约客》亦曾发表一篇相关的讨论长文。美国科普电视节目“Radiolab”,还专门做了一档关于棉花糖实验的节目。如果您怀疑米舍尔研究的普及度,可以试试这个简单的实验:把一群社会 政治爱好者弄到一块儿,让他们自由讨论“意志力”,看看要过多久才有人提起4岁小孩和棉花糖实验。我敢打赌,你甚至不用等上两分钟!

棉花糖陷阱

棉花糖实验紧紧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因为它是一个特别简单、容易转述而且精彩绝伦的故事。它将极其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学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人能取得成功),转化为最简单的公式,或者一句古老的格言:“性格决定命运”。只不过这次说话的人,既不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不是某位鼓吹“耐心是一种美德”的大人物,而是货真价实的科学家。而科学,几乎可以说是当今时代最流行的宗教。

但科学不同于宗教或哲学,因为它是科学。米舍尔的实验虽然看似无懈可击,但其实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疑点。当年参加米舍尔棉花糖实验的孩子,都来自斯坦福大学校区的宾格幼儿学校(BingNurserySchool)。他们都是斯坦福大学教授或研究生的子女。米舍尔最初设计实验的时候,并没打算做长期观察。他之所以会想到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是因为他的几个孩子也在宾格上学。他在几年之后偶然问及,当年参与实验的孩子们后来怎么样。在八十年代的后续研究中,米舍尔和他的同事找到了当年参与实验的185人,其中有94人愿意提供SAT成绩。米舍尔现在已经离开斯坦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他后来继续追踪宾格学校实验组,还在2011年时,对其中一小部分被试做了脑部扫描研究。当年的4岁小朋友,现在都已年届四十。大脑扫描分析显示,能够拒绝诱惑的人和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人,大脑活动并不相同。

但是我们的大脑活动,只是决定我们人生轨迹的诸多因素之一。就在去年,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Rochester)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对斯坦福棉花糖实验提出质疑。新研究显示,有些孩子觉得研究者不会给他们带来第二只棉花糖了,所以他们当然会吃掉第一只棉花糖。罗切斯特的新研究在2013年1月发表于《认知》期刊(Cognition),题为《美食逻辑》(RationalSnacking)。文章作者基德(Celeste Kidd)、帕尔默里(Holly Palmeri)和阿斯林(Richard N.Aslin)写道,对于身处不安环境的孩子来说,她确信自己能够得到的唯一奖励,就是吃掉自己面前的那只棉花糖。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较为安稳,研究者也做出可信的保证,那么孩子就会更相信自己能得到第二只棉花,也很可能更愿意再多等上几分钟。

所以,也许我在二三十岁时不断变换工作,并不是我的错,而是因为我的母亲在我小时候没有给我足够的安全感;也许我在妻子睡觉之后偷吃冰淇凌,是因为我仍然记得童年时有人抢走了我的美食。即使我已经长大**,也依旧忿恨难平;又或者只是我不愿意随大流——一个简单的社会科学实验,真的能够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吗?

上述每一条理由,都让我**怀疑棉花糖实验的科学性。而《情商》作者戈尔曼在引用米舍尔的论文时也特别警示,我们不能过度诠释结果。而且我们还要记住一点: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或许那些能够约束住自己,耐心等待第二只棉花糖的孩子,真的更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但这并不意味他们生来就拥有某些特别品质,在以后也更不容易受到诱惑——而这正是人们对米舍尔实验最常见的误解。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指出,有些孩子之所以会放弃等待,纯粹是因为他们不相信研究者能给他们第二只棉花糖。又或者,有些孩子那天可能是真的饿了。

但是这种种疑虑,都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更何况米舍尔的发现有着绝佳的诱惑力。米舍尔在做棉花糖实验时,也想搞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会选择“延迟满足”,有些孩子则不会。他还想知道,我们能不能教孩子们学会延迟满足,让他们等一等再吃棉花糖?他发现,如果研究人员为孩子提供某种工具,让他们把对棉花糖的注意力(“热刺激”),转移到较抽象的事物上(“冷刺激”。简单来说,热刺激强调情感和愿望,冷刺激强调认知功能——译者注),他们就能等待更长时间。他发现,如果研究者引导孩子把棉花糖想象成白云或者棉花球,那么孩子在研究者回来之前吃掉棉花糖的几率也会减小。当然,有些孩子自有分神的妙法,比如踢桌子和唱歌,或者干脆转过身去。

科学研究是一只大棉花糖

但是,棉花糖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热刺激”。想想看吧!如果你能让一个小孩子安静坐下,往她手里塞一只棉花糖,只要再过上15分钟,你就能预测她的SAT成绩!想想你能在学前教育和备考SAT上省下多少钱吧!这样的提议听起来确实荒谬,但我们也难免心动:在我们内心深处,是否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开关,能够决定我们未来的人生走向?但就算米舍尔棉花糖实验存在种种设计问题,比如被试组成十分单一,但我们也很难不做过多演绎。即使类似实验都准确可靠,而且样本也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我们也应该知道,抗拒诱惑的能力,不过是决定我们生活走向的诸多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成长环境很差、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或者有智力缺陷的孩子来说,意志力的作用又能有多大?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严肃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对意志力的看法,将会对我们的社会和教育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我们是否能根据儿童在4岁时是否能抗拒棉花糖的诱惑,预测这个孩子的未来人生?如果我们能通过训练,提升儿童抗拒诱惑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能一举找出在学业上或其他方面没有前途的人,比如肥胖、吸毒或出轨的人。可想而知,棉花糖实验正被社会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不断引用,甚至应用于真正的课堂实践。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Duckworth)就是棉花糖实验的拥护者之一。她曾经是米舍尔的同事,在2013年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她与多家学校(包括哈莱姆和布朗克斯地区的KIPP特许学校,那里的学生大多是来自贫困家庭的非洲和西班牙裔儿童)展开合作,帮助教师评估并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

我十分崇敬达克沃斯的工作。我特别钦佩像她一样的社会学家,他们都在努力寻找改善贫困儿童未来生活图景的方法。但他们的工作究竟成效如何?我并不是在质疑社会科学家的诚意,我也不认为社会科学本身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但我怀疑,我们这些社会科学圈外的人,是否真的能够充分理解社会学结论的复杂性。

与米舍尔棉花糖实验有关的同行评议论文多如牛毛,写满了复杂的统计学公式、数不清的警告和值得留意的脚注。但公众看不到这些。公众看到的,是YouTube上那些可爱的视频:孩子们靠唱歌来分散注意力,控制自己不去吃禁忌的棉花糖。公众听到的,是激励演说家约阿希姆·德波萨达(JoachimPosada)在TED发表的著名演讲:“不要吃棉花糖!”他说,米舍尔实验表明,等待第二个棉花糖的孩子“虽然只有4岁,但却已经掌握了通往成功的最重要秘诀,那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自律。”

而我们现在又再一次聚焦于棉花糖实验这个“热”刺激。现实世界无比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因素正在对我们的行为施加影响,有的影响很小,有的影响巨大。我在20多岁时之所以会尝试不同的工作,真的是因为我缺乏毅力,无法向着一个目标坚持努力?又或者,我只想探索各种可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一个孩子辍学离校,是因为她缺乏学**的勇气和毅力?又或者,她其实已经想明白,地方上的制度性种族主义和高失业率,让上学没有意义?两个回答可能都对,可能都不对,也可能一个对、一个不对。

但我们可不管这些。我们想要得到一个简单明了、立竿见影的答案。我们想要知道,性格也可以像代数几何能力一样培养出来。如果你能在4岁时能抵抗住棉花糖的诱惑,你就赢得了成功的筹码。我们希望世界是一只**软软的棉花糖,可以任由我们狼吞虎咽。我们想吃第一只棉花糖,但也觊觎第二只。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由经典斯坦福棉花糖实验说起 人是如何慢慢废掉的 缺的是什么

由经典斯坦福棉花糖实验说起 人是如何慢慢废掉的 缺的是什么

自制力,棉花糖,目标,实验,孩子,自控力,人生,手机,计划,有的人,影响,诱惑,力差,司马懿,杨修,文化素养,小孩,成绩,时候,葡萄,行动,斯坦福,曹操,心理学家,好的,强弱,命运,大口,学生,小目

2015-03-27 #长篇故事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揭开关于儿童意志力的意外事实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揭开关于儿童意志力的意外事实

孩子,测试,棉花糖,比那,房间,老师,实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科技学院,幼儿,大人,儿童,同龄人,意志力,忍住,成绩,文章,时间,毕业考试,甜食,浙江,科学家,美食,长时间,研究,诱惑,是一项,不要吃,中会,实验表明

2010-06-13 #小故事

「棉花糖实验」并不能验证「意志力」强的孩子未来更容易成功

「棉花糖实验」并不能验证「意志力」强的孩子未来更容易成功

2012-06-08 #小故事

“棉花糖实验”研究表明:别信直觉 自我怀疑才是成功的王道

“棉花糖实验”研究表明:别信直觉 自我怀疑才是成功的王道

棉花糖,时间,思维,孩子,花时间,实验,研究,结果,反应,想法,自控力,米歇尔,学龄前儿童,产品,大脑,本能,公司,奖励,工作,研究人员,沃尔特,幼儿,意志力,文化,才能,扎进,梦想,欲望,饥饿,错误

2015-02-19 #长篇故事

在被窝里就能做的早餐 巧克力酱棉花糖吐司

在被窝里就能做的早餐 巧克力酱棉花糖吐司

棉花糖,早餐,拉丝,盖上,做法,盖子,可以当,里多,非常美味,天气,切片,勺子,品牌,嘴馋,意志力,快手,小粒,开关,抹刀,指示灯,斜纹,擦擦,文章,朋友,时候,被窝,用料,烤盘,湿巾,程序

2020-08-01 #故事阅读

儿童故事《棉花糖小镇》

儿童故事《棉花糖小镇》

棉花糖,手艺人,小镇,小男孩,云朵,小狐狸,小动物们,小猴,小桥,梯子,街道,越高,小房子,小山,小猴子,爸爸,礼物,蓝色,长颈鹿,你看看,我看看,在路上,好一,小花园,味道,伤心地,办法,圈儿,工具,大手

2020-05-15 #故事会

关于棉花糖的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关于棉花糖的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棉花糖,妖怪,小女孩,老大,老二,花盆里,三楼,一朵云,不一样,女孩子,女孩,家门口,愿望,棉花,时候,整朵花,果子,粉红色,香甜香甜,雪白雪白,你一定,不例外,才不管,很有爱,小老鼠,小楼里,最下面,打开窗,甚至在,这是怎么回事

2020-05-15 #故事会

关于棉花糖的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关于棉花糖的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棉花糖,妖怪,小女孩,老大,老二,花盆里,三楼,一朵云,不一样,女孩子,女孩,家门口,愿望,棉花,时候,整朵花,果子,粉红色,香甜香甜,雪白雪白,你一定,不例外,才不管,很有爱,小老鼠,小楼里,最下面,打开窗,甚至在,这是怎么回事

2020-07-3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