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河森堡 “硬核”北京青年

时间:2009-08-23

出生于1988年的河森堡是一名北京土著青年,身上带着十足的北京人的精神气儿

提示:本文共有 443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 河森堡在国家博物馆为观众讲解文物

本刊记者 李玲

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北京人创造、实践、传承的价值理想,是北京这座伟大城市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不断深化的文化内核和思想动力,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首都人民的精神追求。

出生于1988年的河森堡是一名北京“土著”青年,身上带着十足的北京人的精神气儿。他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他爱国、爱历史、爱自然科学,他敢于突破自我,用创新的讲解方式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士做文物讲解,得到了大众的喜爱;他是“知乎大神”和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微博大V,在青年人聚集的网络阵地做科普宣教,成为了一名“知识型网红”。他践行着北京精神,展示着北京精神,传播着北京精神。同时,也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感染着他人。

创新讲解方式让历史“活”起来

作为国家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河森堡将爱国的情感转化为对中国历史文物的热爱,他用创新的故事化讲解方式为科普宣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他吸纳和借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积极为大众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走进博物馆,由讲解员引领,在重要的展品面前停下,听讲解员用教科书一样的词汇照本宣科地做介绍,走一圈下来,听也听了,但好像什么也没记住。

河森堡还记得,自己最初进入国博时第一步就是把词背熟,然而,很多前来参观的人听着这套体系的讲解时,并不是很有兴趣,甚至只是出于礼貌勉强跟完了全程。“有时候,讲解员被叫成导游,甚至是服务员。”这样的称呼令这位“有面儿”的北京人倍感尴尬,他心中的讲解员不该是这样!河森堡立志改变这种“误解”,希望为博物馆讲解员正名。

几年的时间里,河森堡摒弃压力,专心致志做好积累和修炼,慢慢地,他开始在讲解的过程中注入自己的风格,摸索出了新的讲解方式,无论是讲解“古代中国”还是“复兴之路”,他开始从最小的切口切入,从一个杯子、一件首饰的故事讲起,最后折射出背后的大历史。有故事、有细节,让人们从他的讲解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他以自创的故事化讲解模式开发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讲解课程,让枯燥的讲解知识变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但这注定和彼时流行的讲解方式存在龃龉。2013年,在一场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中,河森堡这种“说故事”的讲解方式并不为专业人士所接受,而是被评价为“不专业”,这让他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困扰。

而近两年,“脱口秀式”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中国兴起,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这和河森堡的讲解风格不谋而合,他逐渐拥有了大批拥趸者。不少人会在听完他的讲解后,在他的微博私信留言:“谢谢你让我喜欢上历史。”一位中学生在听完他的讲解后,毅然将高考志愿改成人类学,如今已是英国某知名大学人类学系的硕士研究生。

观众的喜爱与认可渐渐地让他重拾了继续钻研的信心。如今的河森堡,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帮助更多人打开历史这扇门,让人们喜欢上中国历史。

在每年有700多万参观量的国家博物馆,河森堡的每次讲解都会被人群紧紧包围,参观者在他的指引和讲解下仔细关注着展出文物的细节,不少参观者表示,河森堡的讲解方式十分特别,引人入胜:“本来是一个很立体的文物,通过他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每一个文物之后那个时间的记忆点,让我们觉得每个文物都活起来了。”

“你当然可以按部就班地照着解说词去讲解,至少比较规范,但是它无法应对所有的情况。我认为,作为一个好的讲解员,最重要的是去不断地挖掘深的内容,给观众带来内容上的惊喜,让他们因此喜欢上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河森堡说。

国博工作的同时,河森堡不遗余力地在社群网络分享知识,他把知乎、微博等网络平台当作自己博物馆之外的新战场。同样的知识,他用新颖的方式讲出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2017年,河森堡一段名为《进击的智人》的演讲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这段演讲中,故事包裹着知识,知识里还埋着段子,让更多的网友被河森堡的演讲所俘获,成为了他的“铁粉”。如今,在“河森堡”的ID下,已拥有知乎389K的关注量、微博近432万的粉丝量。他出书、做直播、上电视节目,吸粉无数,成为了大家追捧的“知识型网红”。网友们称,“河森堡的语言风格真的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听他讲起来的体验就像是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感觉再枯燥的历史都能活起来。”

▲ 传承北京文化,弘扬北京精神

做武艺高强的学者或做知识渊博的武士

河森堡是典型的北京男孩,爱侃大山、爱讲段子,话匣子一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滔滔不绝,从新西兰毛利人头交易到古人类基因交流,人类历史他如数家珍。这种“说故事”的讲解方式或许来源于小时候的熏陶。他自小在北京东城区长大,爷爷曾是印刷方面的专家,父亲是文化部系统的干部,在文化部大院长大的他身边聚集着一群知识分子。大家聊天时经常“引经据典”,有时知识分子身上那股劲儿一上来,聊天经常会变成一种“决斗”,变着法儿要驳倒对方,占据智识上的制高点。河森堡自小耳濡目染,形成了他日后讲解的特色——要有根有据、有料有趣。

“有料又有趣”让河森堡从2011年初到国家博物馆工作的一名平凡的讲解员变身“知识型网红”,如今的他受邀参加各大文化类节目,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压力也更大了。为了达到更好的知识传播效果,输出知识的前期积累是痛苦的,他要查阅大量资料和论文,梳理不同学术流派的观点,再将平实枯燥的论文语言,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讲解词。

虽然工作繁忙,但不变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严苛的格斗训练,戴着一副眼镜外表文质彬彬的河森堡实际上是个不折不扣的格斗型男。他有过12年的拳击、空手道和摔跤经验,并曾在比赛中获得过极真空手道重量级全国前三和中国跤北京市75公斤前三。

“我喜欢两人比肩,贴身肉搏,能一目了然分出胜负的项目。”格斗让河森堡获得了工作之外的另一种成就感。他喜欢这种干净利索的运动,不喜欢模棱两可。

河森堡说:“我之所以喜欢格斗运动,是因为格斗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两个人的事。讲解其实也是这样,是讲解员和参观者之间的互相感受。”河森堡坦言,这一切的动力都来自于惧怕人生平庸的态度。“我特别害怕平庸的过一生,如果这样的话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这两年,河森堡享受走红带给他的“红利”,但另一方面又活得清醒自知,他一边与诱惑搏斗,一边为梦想前进。在问到人生理想时,他表示不喜欢给自己的人生做预设,因时而动更加重要,这是他从格斗中学会了一个道理。“你看高手过招,永远都是根据现场情况作调整,没有人会死守着招式不放,一有机会,立即把对方撂倒”,“如果非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做个武艺高强的学者或是知识渊博的武士。”

传播“硬核”历史观

“如果聪明的大脑和健壮的身体只能选择一个,你会选择哪一个?”

“这没法选一个,因为这两件事往往就是一件事,一个人在锻炼之后,他的海马体才会活跃,海马体活跃的话才能更好的记住知识。这是有严肃的学术论文作支撑的科学论断。”

对于每一个问题都要追根溯源,有迹可循,有所佐证,他的大脑很忙,表情却很单一,“认真脸”回答,偶尔“尴尬却不失礼貌的微笑”。

国博讲解员颇为精神气儿的形象气质以及多年格斗训练的加持,让河森堡整个人看起来状态很不错。“天秤座的人比较注重外型吧!”

“我觉得很难用一个客观标准去看这个人到底是否注重外形,要看你去理解方式是什么,比如说大禹登基的那天夜里,你会看到和今天不同的星辰,那时候的北极星和今天还不同,当时北极星还属于天龙座。勾陈一和右枢这两个北极星曾经在4000多年的历史中切换,这是因为地球的进动效应决定的。所以你会发现同样是星座,大家对星座理解不一样,很难笼统去说。”

采访中,记者试图挖掘这个天秤座男青年的感性世界,却始终未果。或许这就是一个国博宣讲人、科普工作者极为理性和科学地看待事物的态度。

2011年河森堡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理科生出身的河森堡,思维方式颇为严谨。“物理和数学这样非常基础的理论、科学,它就像登山,一步一重天,但是历史是另外一种状态,历史更像一片原野。它没有明显的门槛,谁都可以讨论历史,但是历史非常的广,而且无数个方向总有你没去过的地方,没见过风景。”

河森堡喜欢历史,但他更喜欢用科学去解释历史,“理科是底层逻辑,文科是表现形式,我从小就是这种思维方式。这可能跟我从小练格斗有关,格斗是个特别实在的东西,一点虚的假的都不允许有,因为那些真动起手来根本没用,你必须得找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可以让自己强大起来。”

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对历史的态度,河森堡不喜欢那些玄而又虚的说法,他把重点放在感兴趣的科学领域,“我特别喜欢科学的、‘硬核’的解释人类历史,像《裸猿》《枪炮、病菌与钢铁》等书,我发现他们真的是把理性注射到人文里面。与此同时,我也慢慢摸索出来现在这种讲解方式。”

“如果你想把实质性的问题说清楚,那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在介绍历史知识的时候他也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考古学、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方面的东西他都会提到,“我相信一切文化背后都是以自然科学为底色的。”

“我觉得历史本身就应该是‘硬核’的,不应该有那么多虚无缥缈的东西。”河森堡最喜欢研究的是石器时代的历史,“那段历史在文献的记载之前,只能借助自然科学的力量去学习,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硬核’的认识历史的方式,以传统的方式来研究历史时更多的是看文献或者去了解一些民间传说,亦或是看到一些具体的文物后从文化的层面去解读它,但是石器时代这些还都没有,也没有文字,甚至人们连成熟的语言都未必有,我们就只能借助自然科学,例如借助同位素,借助DNA等去进行解读,这样你就会发现,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结论,而不仅仅是文化层面。我喜欢这种感觉,我们虽然在讨论历史,但在用自然科学去讨论历史。”

“比如光绪是怎么死的?档案清帝国政府记载,光绪生病身体不适而死,但若有公安部法医鉴定,头发里三氧化二砷的比例过高,那一定是砒霜毒死的。自然科学是化学得出来的结论,而文档记载则可以造伪,化学元素却没法造伪,因为自然科学它不会说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河森堡坚信,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历史才更加真实。

在国家博物馆这个中国最高文博机关做文化宣教工作的河森堡,自称为文化和舆论阵地上立场坚定的作战人员。“我们展厅里那些文物,就是关于中国的传统、历史、民族的伟大和辉煌,只有真心的热爱这些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你所讲的这些东西,才能让观众信服,我觉得在国家博物馆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前提是要做到像钱穆先生所说的那样,‘对这片土地的过往要有一种温存的敬意’。”河森堡说。

越是了解历史,越能感受到力量。河森堡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他在国家博物馆这个社会文化服务机构中、在互联网这个广阔的舆论阵地上积极践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之北京精神,成为了北京新青年当中不可或缺的“硬核”力量。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河森堡 “硬核”北京青年”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暴躁中年的“硬核”创业路 冯子龙做客自如Z

暴躁中年的“硬核”创业路 冯子龙做客自如Z

冯子龙,脱口秀,喜剧,硬核,工作,城市,观众,演员,公司,产品,年轻人,编剧,行业,经历过,上海,分享者,创始人,北京,同事,实践性,机会,态度,方式,银杏,段子,深圳,租住,老板,青年,在北

2007-03-24 #故事会

关于卢森堡国旗由来的历史故事 卢森堡中文站

关于卢森堡国旗由来的历史故事 卢森堡中文站

卢森堡,伯爵,埃尔姆,林堡,热弗鲁瓦,纹章,赞德,瓦尔兰,蒂博,公元,女儿,继承权,领地,法兰克人,法兰克王国,这便是,加利安,博杜安,卢森,卢西,吉赛,恺撒,尔泽,子亨利,尔添,康拉德,年亨利,布隆代,梅海,胡克

2020-06-09 #长篇故事

海森堡之谜—20世纪科学史上最大的谜题!海森堡真的计算错误了吗

海森堡之谜—20世纪科学史上最大的谜题!海森堡真的计算错误了吗

海森堡,德国,海森,P.,原子弹,科学,研究,物理,研究所,物理学,哥廷根,核武器,理论,计划,科学家,A.,F.,O.,L.,T.,爱因斯坦,原子,慕尼黑,玻尔,哥廷根大学,工作,慕尼黑大学,思想,意义,所长

2018-11-03 #长篇故事

“世外桃源”卢森堡的前世今生

“世外桃源”卢森堡的前世今生

卢森堡,尼德兰,欧洲,比利时,法国,中心,方公里,西班牙,多平,伯爵,厄运,国家,大国,奥地利,普鲁士,条约,转归,领土,德兰,航空公司,钢铁集团,世界,公元,俄国,全球,大公国,国度,国王,大公,工业

2016-06-11 #故事会在线阅读

二三十岁海森堡的传奇故事

二三十岁海森堡的传奇故事

海森堡,玻尔,量子物理,海森,哥廷根,理论,轨道,玻恩,人生,博士,模型,概念,物理学,物理学界,课题,贡献,世界,光谱,哥本哈根,年轻人,思维,想法,时代,教授,教父,文档,机会,物理,物理学家,矩阵

2020-07-16 #故事阅读

儿童绘本故事推荐《卢森堡公园的一天》

儿童绘本故事推荐《卢森堡公园的一天》

卢森堡公园,小孩子,查尔斯,作者,故事,爸爸妈妈,池塘,儿童绘本,家庭辅导,绘本故事,责任编辑,一起玩,公园里,旋转木马,都会,信里,乖宝宝,主人,互联网,全书,内容,小猪,哥们,原作者,地方,孩子,小学,掳获,弄乱,小马

2020-07-28 #短篇故事

陶醉在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小美人鱼 进入丹麦罗森堡宫属于文艺复兴

陶醉在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小美人鱼 进入丹麦罗森堡宫属于文艺复兴

王子,吉菲昂,小美人鱼,安徒生,新港,丹麦,罗森堡,哥本哈根,宫殿,喷泉,铜像,克里,国王,城堡,女神,斯钦,美人鱼,铜牛,安四世,塔楼,广场,巫师,建筑,泡沫,瑞典,皇家,西兰岛,福格特,一侧,主人

2008-10-17 #故事大全

陶醉在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小美人鱼 进入丹麦罗森堡宫属于文艺复兴

陶醉在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小美人鱼 进入丹麦罗森堡宫属于文艺复兴

小美人鱼,王子,吉菲昂,安徒生,罗森堡,丹麦,新港,哥本哈根,宫殿,喷泉,铜像,克里,百家号,国王,城堡,女神,斯钦,美人鱼,铜牛,安四世,作者,塔楼,广场,巫师,建筑,泡沫,瑞典,皇家,西兰岛,福格特

2020-05-3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