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轻舞品味古人的读书故事 散文

时间:2008-10-29

古人读书故事10字

提示:本文共有 529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摘要:古人读书从抓时间,到提出读书方法,到读书目的,都有不少值得我们参考利用之处。因此摘抄出来,以备忘记。 学生都要读书,年轻人走上社会工作了仍要读书,老年人退休了也还要读点书。可以说,人生其实离不开读书。但怎样读书才有好效果?古人读书的故事值得我们品味和借鉴。 一、读书有多重要?为什么要读书?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也是古代读书人的榜样。孔子十分重视学习对知识的获得及在政治、道德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他虽然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他强调的是“学而知之”(《论语·季氏》)。他说自己就是学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承认自己的知识是勤勉学习所得。学习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他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这是说:古时候的学者求学是为了丰富、提高自己,而当今的学者求学则是为了知晓于人,以便在社会上博得名声。 孔子提倡诚实、虚心、上进的学习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说:“孔文子(子贡的同学孔圉死后的谥号)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解释学生孔文子谥号用一“文”字的意思,说孔文子聪明好学,能向比自己水平低的人提问请教,所以叫‘文’。”可见孔子很强调不耻下问的。孔子自己到老都在读书上努力追求上进。孔子到晚年非常喜欢读《易经》,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称为竹“简”,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便于阅读。通常,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就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把《周易》反反复复地读了许多遍,久而久之,串联竹简的牛皮绳子被磨断了,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才能再使用。此后“韦编三绝”作为勤学读书的典故流传至今。 二、读书要时间,怎样利用好时间? 汉末三国时候,魏国有个叫董遇的人,他是魏国著名儒宗,为读书人所宗仰的学者。他提出读书要利用“三余”时间。据史书记载,有读书人想跟他学习的,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是什么,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其事见于《三国志》注引用《魏略》。他总的意思要告诉人们抓住业余时间学习。 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诸暨人。据明初文学家宋濂《王冕传》所记,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宋学士文集》)(意思是: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王冕读书的时间哪里来?小时放牛时偷着学,离家住寺庙里后,晚上靠长明灯光照明来读书。身边的佛像虽狰狞可怕,他作为一个小孩,全不在乎,仍然琅琅读书到天明。正是因他从幼年开始,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顽强地坚持读书,才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三、读书应该怎样去积累? 在相对设定的时间里读书不一定要读太多,因太多,记不住,也消化不了。那么读多少合适?当然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接受能力而定。古人也提出每天读书的一个数字,他们读的都是文言文。清代有个乾隆进士阮葵生,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著有《茶余客话》。他在其中提出“日读三百字”的说法,读书以这个数量来积累知识。 他引清代康熙时文学家姜西溟的话说:读书不需要追求多,只要严格设立课程,不要让(学生)做了又停了。那么每日每月的积累,所积聚的自然很富有,而且可以不会忘记。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孝经》、《论语》、《孟子》、《易》、《尚书》、《诗》、《礼》、《周礼》、《春秋》、《左传》这十种先秦经典著作,以中等人的天资为准,每天读三百个字,不过四年半可以读完。稍为迟钝的人减少到中等人的一半,也就九年可以学完。现在以九年可以学完计算,那么每日(只学)一百五十字。 汉代赋作家东方朔给皇上呈送书面意见说:十二岁开始学习,三年时间文学、史学的著作或知识都足够可以运用了。十五岁时开始学习剑法。十六岁时开始学习《诗》《书》,熟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时开始学习孙吴兵法,里面作战的阵法的完备,行军鼓乐的传授,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臣共熟读四十四万字。这时,我正二十二岁。从十六到二十而读完,都作三年的课程。三年读二十二万字,每年正得七万三千三百余字。以一年三百六十日整数算来,那么一天所诵读,才得二百零三字呢。大概是中等(天资)的人的稍下的课程。 我们理解作者提出“日读三百字”的观点,意思是读书、学习知识要“日积月累”的道理,从而达到“所蓄自富”的目标,增加学习的信心。作者引用了三个古人的读书经历,用算账的方法,计算出要读完先秦十种经典著作,中等天资的人每天读三百个字,不过四年半可以读完;天资稍迟钝的人每天读一百五十字,要九年读完;其中以东方朔为例,他三年读完二十二万字,每天读二百零三字。从每天读一百五十字到三百字,数量都并不多。所以这些例子对要求读书上进的人都有鼓励和借鉴作用。 读书的积累如何与知识的积累同步呢?读书的数量自然增加,不能说知识积累也一定就跟着增加。因为读书的数量和知识积累有联系,但两者不是必然的关系。要使读书的积累与知识的积累同步,必须经过读者自己的消化吸收。古人用做笔记是知识积累的方法之一。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有心得体会,最好及时记下备忘。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著的《辍耕录》就是一本著名的笔记。陶宗仪,号南村。浙江黄岩人。学识渊博,明洪武中曾任教官。元末避乱隐居松江农村,耕读之余,有所感受,即随手札记于树叶上,贮于罐中,后由其门生整理成书,共30卷。该书序言中介绍了他用树叶做笔记的故事。陶宗仪积叶成书,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四、怎样的读书方法,效果最佳? 清代嘉庆进士,福建长乐人梁章钜在他的笔记《退庵随笔》提出了“精熟一部书”法。他说,读书要有记忆力,但记忆力难以勉强。要训练记忆力,须要用“精通熟悉一部书”的方法。不拘泥于是大书小书,每个字都理解得道理透彻明白,各家的注释都能辨别他们的是非及高下。这一部书就是根本,可以触类旁通其他的书。如带领十万士兵,一样看待,就不能得到一个士兵的力量;如何人交朋友,全无亲近疏远交情厚薄,就不能得到一个朋友的帮助。带领士兵必须有几百个亲信的家丁敢死的勇士;交朋友必须有一二位志趣相投肝胆相照,就这以外都可以得用。为什么?我所亲近的人又有所亲近的,因同类互相感染,没有不通晓明白的。 只是这部书,却需要真是不搀杂其它成分,没有毛病、文章内容健康充实,表现方法完美卓越的书,才可以。倘若熟读了一部没要紧的书,就没有用。如带领士兵,亲密对待一群没用的兵,交朋友,却是亲密对待一群没用的朋友,如何去联系得其他的人。若亲密对待一班作坏事而违犯国法以及游手好闲,刁滑强横的人,那么更不可以问了。 他所说的读书方法确实很有道理。读书要精选,要选“实是纯粹无疵、有体有用之书”,即内容健康充实,表现方法也是完美卓越的书;选了好书,要精读,要读得烂熟,而且理解透彻。精熟一部好书,触类旁通。这种读书方法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五、读书为什么提倡提问题? 读书的直接目的是求知识,求学问。什么叫学问?学问,可以理解为是系统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学习和询问。这个解释实际指出了学习的途径是学与问的结合。《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意思是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积累的知识,没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杂乱一堆,那也无用。明辨自非,才能取精去废,为我所用。 战国时代大儒家孟子读书时就有怀疑精神,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征伐最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使许多血让木棒都漂浮起来了呢?”) 我们不仅要勤于学习,更要勤于思考,敢于对书本、课堂里学的知识提出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使学到的知识更扎实,甚至更进一步去自己解决发现的问题。 清代学者江藩在其所著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一记载了同时代考据家闫若璩求学好问的故事。闫若璩生下来就口吃,个性愚笨。六岁上小学,读书一千遍,不能背诵。十五岁时,冬天夜里读书,(对书中问题感到)互相抵触,不能变通,积思求解(积累思虑,希求得到解决),不去睡觉,漏壶已滴到四下,寒冷极了,仍坚定地坐着安定下来思考,心里忽然开朗了。从此特别聪明,不同平常。 他研究经史著作,寒冷天、大热天都不停止。曾经集合了陶贞白、皇甫土安的话题写在所住屋子的柱上道:“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意思是“如果有一事物不知道,应当深感羞耻。(自己)遇到别人而要多问,很少有安定的日子。”)他立下的志向就是这样。 闫若璩求二十岁时,读《尚书》,读到古文部分,就怀疑二十五篇是错误的,沉浸其中,谓深入探究二十多年,终于完全得到问题疑难所在,写出了《尚书古文疏证》一书。 闫若璩先天条件对读书不利,但他能刻苦用功,勤于思考,终于豁然开朗,成为学术上有很高成就的人。说明个人主观努力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追求学问可以使自己变得聪明。他题于柱上的两句话,着眼点都是对自己提出的,作为读书人甚至学者,如果对一件事物不知道,应该深感羞耻;如果遇到别人向自己提问,自己很少有安定的日子。前一句说明本人的知识还太缺少,所以会有羞耻感;后一句说明本人不能马上答疑,思想有负担,还需要花时间查阅和思考,所以会日子过得不安定。他是以此对自己的求知态度提出要求,来鞭策自己发奋学习。他多年孜孜不倦的潜心研读,使他终于成为大学者 另一位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安徽黄山人,是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四库全书》的纂修官之一。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也是清代的文字学家段玉裁在《戴东原先生年谱》里记载了戴震读书好向老师提问的故事。戴震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蓄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止。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凭什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戴震就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又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再又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呵!” 戴震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说明他的记忆力特别强,而且非常的勤奋。但他学习的最大特点,还是敢于向老师发问,会“难”老师。难,这里是质问的意思。他对《大学章句》连续想老师发问,老师最后发现他不是平常的孩子。戴震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好问,善于动脑,踊跃质疑,这是他成功的秘诀吧。戴震勤于思考,敢于疑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共 10748 字 3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洋洋万言,详详细细描绘了古人读书做学问的艰难经历。那时候,科学技术落后,学习环境也是不尽人意,可是他们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人人敬仰的知名学者,其中的坎坎坷坷,也是难以想象的,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才有了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来鞭策后人。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文章列举的人物和事例,显示了作者在研究历史方面的深厚基础,还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独到的见解,令人称赞。期待作者再接再厉,再谱新篇,为轻舞社团增光添彩。轻舞编辑:山村野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2190006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轻舞品味古人的读书故事 散文”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轻舞品味古人的读书故事 散文

轻舞品味古人的读书故事 散文

孔子,知识,戴震,老师,王冕,时间,古人,意思是,佛像,作者,学生,学者,尚书,意思,天资,数量,笔记,精神,读书人,孔文子,孟子,曾子,董遇,陶宗仪,提问,值得我们,读书方法,勤于思考,十字,士兵

2020-06-18 #故事阅读

轻舞品味古人的读书故事 散文

轻舞品味古人的读书故事 散文

孔子,知识,戴震,老师,王冕,时间,古人,意思是,佛像,作者,学生,学者,尚书,意思,天资,数量,笔记,精神,读书人,孔文子,孟子,曾子,董遇,陶宗仪,提问,值得我们,读书方法,勤于思考,十字,士兵

2009-08-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细品古人诗词文字立意的高超(散文)

细品古人诗词文字立意的高超(散文)

细节,张籍,情绪,亲情,感觉,秋思,张帆,一盏灯,家书,感情,诗人,秋风,生活,一个故事,行人临发又开封,杜甫,李白,王安石,马致远,黄秋,不一样,静夜思,古人,为题,中国,中国结,主题,亮点,作家,人际关系

2007-05-24 #故事阅读

再读明代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 回顾古人植树的那些感人故事

再读明代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 回顾古人植树的那些感人故事

左宗棠,朱熹,苏轼,文公山,左公柳,苏东坡,新疆,柳树,婺源,思想,诗句,壮举,植树节,西湖,人们,伊犁,妻子,时间,祖母,精神,西园,有关,绿化,古杉,孔子,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庭有枇杷树,座山,项脊轩,东坡

2014-04-27 #故事会

古人励志故事

古人励志故事

陶渊明,归园田居,田园生活,诗人,文学家,散文家,小官,汉族,桃花源记,辞官,题材,回家,字渊明,五柳先生,南朝宋,五柳先生传,浔阳柴桑人,江西九江,相关作品,辞赋家,过几年,陶渊明诗

2020-09-23 #故事大全

古人名人勤学故事

古人名人勤学故事

宋濂,沈括,老师,山下,冻得,时候,桃花,明太祖朱元璋,文臣,得比,才来,和实,雪坑,学者,地方,冒雪,凉风,同伴,天冷,学生,学识渊博,学问,小伙伴,实地考察,搞清楚,散文家,方法,梦溪笔谈,温度,眉头

2020-06-19 #故事会

古人名人勤学故事

古人名人勤学故事

宋濂,沈括,老师,山下,冻得,时候,桃花,明太祖朱元璋,文臣,得比,才来,和实,雪坑,学者,地方,冒雪,凉风,同伴,天冷,学生,学识渊博,学问,小伙伴,实地考察,搞清楚,散文家,方法,梦溪笔谈,温度,眉头

2020-06-19 #故事会

古人名人勤学故事

古人名人勤学故事

宋濂,沈括,老师,山下,冻得,时候,桃花,明太祖朱元璋,文臣,得比,才来,和实,雪坑,学者,地方,冒雪,凉风,同伴,天冷,学生,学识渊博,学问,小伙伴,实地考察,搞清楚,散文家,方法,梦溪笔谈,温度,眉头

2014-05-01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