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藤井省三:莫言与鲁迅之间的归乡故事系谱

时间:2008-03-12

鲁迅读书的故事简写

提示:本文共有 74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莫言从年少时代开始就很爱阅读鲁迅的作品,他本人也经常谈及自己从鲁迅那里所受到的影响。相关资料中,2006年12月19日莫言访问鲁迅博物馆时与孙郁馆长的谈话整理而成的《莫言孙郁对话录》尤为值得关注。孙郁不仅是一名著名的鲁迅文学研究者,还是位聚焦于莫言作品的出色的文学评论家。面对如此合适的谈话对象,莫言畅谈了自己的鲁迅观,这段对话的文字记录足有14页之多。

根据这次对话所提供的信息,莫言从七八岁起就已经开始阅读文学作品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从小学老师那里借来的《吕梁英雄传》,这部作品在毛泽东时代风靡一时,是部红色经典名著。①儿童时代的莫言最初接触到鲁迅的作品是在小学3年级。

我哥放在家里一本鲁迅的小说集,封面上有鲁迅的侧面像,像雕塑一样的。我那时认识不了多少字,读鲁迅障碍很多。我那时读书都是出声朗读,这是我们老师教的,老师说出声朗读才是真的读书。很多不认识的字,我就以 什么 代替,我母亲在旁边听了就说: 你什么 什么什么 呀,别 什么 了,给我放羊去吧! 尽管是这样读法,但《狂人日记》和《药》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往往在成年后的某个时刻会一下子跳出来,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药》里有很多隐喻,我当时有一些联想,现在来看,这些联想是正确的。我读《药》时,读到小栓的母亲从灶火里把那个用荷叶包着的馒头层层剥开时,似乎闻到了馒头奇特的香气。我当时希望小栓吃了这馒头,病被治好,但我知道小栓肯定活不了。看到小说的结尾处。两个老妇人,怔怔地看着坟上的花环,心中感到无限的怅惘。那时我自然不懂什么文学理论,但我也感觉到了,鲁迅的小说,和那些 红色经典 是完全不一样的。②

《吕梁英雄传》和《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一样,采用了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形式。对于一部以歌颂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战争为创作主题的群众文学作品,称之为政治大众文学也是可以的吧。莫言在小学3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种群众文学与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的《狂人日记》以及《药》之间的差别了。莫言有一位年长他12岁的大哥,名叫管谟贤,于1962年考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他离家之后,在农村书籍匮乏的情况下,莫言便将大哥中学时代的语文教科书当成了自己的读物。③

当时中学课本选了很多鲁迅的作品,小说有《故事新编》里的《铸剑》,杂文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我最喜欢《铸剑》,喜欢它的古怪。 我觉得《铸剑》里面包含了现代小说的所有因素,黑色幽默、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等都有。④

莫言 觉得《铸剑》里面包含了现代小说的所有因素 ,虽然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是在学习过文学理论以后,但10岁左右的莫言被鲁迅的作品吸引,难道不是因为鲁迅和莫言之间在感性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吗?

另外,莫言小学三年级时在语文教科书上读过《故乡》节选。回想起那时的经历,莫言这样说道:

老师带我们大声朗诵,然后是背诵。眼前便出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谈到鲁迅,只能用天才来解释。尤其是看了他的手稿之后。在如此短暂的创作生涯里,写了这么多作品,还干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事情,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⑤

如上文所述,莫言少年时期广泛而深入地阅读了鲁迅的文学作品,甚至还能背诵出作品当中的一部分。他在文学创作的时候,或许也从鲁迅作品那里受到了很深的影响吧。《白狗秋千架》《金发婴儿》《怀抱鲜花的女人》等早期短篇小说与鲁迅《故乡》《祝福》《在酒楼上》等作品存在着相通之处,以男主人公归乡为表现主题。另一方面,面对孙郁的提问: 比如《孤独者》《在酒楼上》,这些你喜欢吗? 莫言回答说: 蛮喜欢的,还有《伤逝》。[中略]这类小说,比他的《祝福》《药》似乎更加深刻,用现在时髦的话语说,《药》《祝福》这类小说是 关注底层 的,而《孤独者》《伤逝》是关注自我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的,有那么点拷问灵魂的意思了。 另外,孙郁又问道: 我感觉鲁迅内化到你的作品里了,你有意无意地受到他的影响,是从哪部作品开始的呢? 对此,莫言回答道: 集中表现是《酒国》《枯河》。小孩被打死的情节,与读鲁迅有关系。《药》与《狂人日记》对《酒国》有影响。 ⑥在这段问答里,莫言对于归乡故事《祝福》显示出了不经意的排斥,这难道不是因为他对鲁迅归乡故事的某种不满吗?排斥 关注底层 的《祝福》,而对 拷问灵魂 深表认同的莫言,不正是因此才要尝试创作出与鲁迅归乡故事不同的、极具自我特色的作品吗?这一作品既与归乡有关,又含有 关注自我、审视内心、拷问灵魂 的意义。⑦

二、莫言与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

莫言的小说中经常有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 卡列尼娜》的影子,《辫子》⑧这部短篇小说便是如此。该小说以八十年代末的某县级市为背景,表现了一对有着孩子的双职工夫妇的家庭危机以及丈夫的出轨行径。小说开头部分描述了当时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普遍情况: 三十出头年纪,大专文化程度,笔头上功夫不错,人长得清瘦精干 , 在政府机关里蹲上个十年八年的中略不大不小的官儿 的男人, 不难看,很热情,很清洁,很礼貌,让人感到很舒服 的妻子,还有两人所生的那个 总是很聪明,嘴巴很甜中略,不会拨弄几下电子琴,就会画几张有模有样的画儿或是会跳几个还挺复杂的舞蹈中略,最低能的也能背几首唐诗给客人听,博几声喝彩 的漂亮女孩。 总之,这样的女人、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男人,住在一个单元里,就分泌出一种东西。这东西叫做:幸福。 ⑨这段文字让人不难联想到《安娜 卡列尼娜》的开头部分的一句话: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⑩。

2006年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发表,其中一部分也直接引用了《安娜 卡列尼娜》的文字。该小说讲述了高密县的地主西门闹在新中国建立时的土改运动中被枪毙,含恨而死,并在死后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间,依次转世为驴、牛、猪、狗和猴的故事。在小说的第三部分,西门闹托生为猪,而这一部分终章的结尾,则描绘了春天河水突然融冰,变成猪的西门闹看到冰面上嬉戏的孩子快要淹死时拼死相救,最终因体力不支溺水而死的一幕。小说是这样表达西门闹此时的心声的:

我此时不是猪,我是一个人,不是什么英雄,就是一个心地善良、见义勇为的人。我跳入冰河,用嘴叼住 用嘴叼我也不是猪 一个女孩的衣服,游到尚未塌陷的冰面附近,把她举起,扔上去。[中略]我并没有特意去营救这三个与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小崽子,我是遇到哪个救哪个。此时我的脑子不空白,我想了许多,许多。我要与那种所谓的 白痴叙述 对抗。我像托尔斯泰小说《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安娜 卡列尼娜卧轨自杀前想得一样多。11

这段文字可以说强有力地证明了莫言的创作深受《安娜 卡列尼娜》的影响。

不仅如此,在被称为莫言归乡小说系列中最令人费解的《怀抱鲜花的女人》中,恰好出现了 托尔斯泰笔下穿着靴子的贵族女子 12,也就是《安娜 卡列尼娜》中登场的那位喜欢穿着在俄罗斯贵族女子间风靡一时的红色皮靴的女性。鉴于第七节中将对《怀抱鲜花的女人》里的 安娜 卡列尼娜 进行详细的论述,在这里先援引一段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原卓也对托尔斯泰代表作《安娜 卡列尼娜》故事梗概的介绍。

该小说发表于1875年至1877年间。小说中,美丽的安娜嫁给了年纪远长于自己的高官卡列宁,过着平凡的生活。为了调解哥哥奥布朗斯基的家庭纠纷,安娜来到莫斯科,邂逅了青年军官沃伦斯基,深深地迷恋上了他,最后不惜抛弃丈夫和儿子与沃伦斯基私奔。一直暗恋沃伦斯基的女孩吉提由于太过绝望而病倒,不久和列文结婚,由此在农村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心灵的宁静。另一方面,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与日俱增,变得自私起来,不断担心新丈夫会遗弃自己。故事发展到最后,安娜坚信自己将被丈夫抛弃,在绝望中卧轨自杀,悲惨地死去。列文在与吉提的生活中,逐渐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神与信仰等问题产生疑问,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最后,他明白了对于民众来说信仰是生活的基础,要想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就必须按照神的意志生活。《安娜 卡列尼娜》被认为是托尔斯泰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13

《安娜 卡列尼娜》的故事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解读。1861年皇帝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解放农奴的法令,俄罗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小说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是以大都市莫斯科、圣彼得堡为舞台,以贵族高官之妻安娜的不伦之恋为代表;另一种则是以农村地主家庭为舞台,聚焦于18岁的公爵之女吉提的婚姻生活。安娜有一个8岁的爱子,由此可以推断出她的年龄大致为二十七八岁上下。

鲁迅在青年时代就对托尔斯泰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创作的论文《破恶声论》1908年12月发表中声称,与当时席卷中国文化界的 恶声 相比,托尔斯泰的 忏悔 更符合自己的心声。此后,《藤野先生》1926年10月执笔等作品也提到过托尔斯泰。1928年,鲁迅在由自己主编的文艺刊物《奔流》的12月号上,推出了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特集。特集主要通过对日译本的重新翻译,介绍了当时俄罗斯、欧美各地对托尔斯泰的最新阐释,还附上了篇篇幅很长的《编校后记》14。这篇《编校后记》主要参考了友人赵景深的信件,介绍了法国戏剧版《安娜 卡列尼娜》的演出以及1885年小说法语版的发行。《编校后记》还提到了世界各地纪念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的情况。

从这本编校后记可以看出,在日本刊行的《托尔斯泰全集》六十一卷托尔斯泰全集刊行会,1924年初版中,鲁迅购买了六卷,而据鲁迅藏书目录可知,这六卷分别是第二八、三十、三十九、四十一、五十、五十三卷,15恰好该全集二十五至三十卷中收录了《安娜 卡列尼娜》。因此,鲁迅应该断断续续地读过1924年日译《托尔斯泰全集》中《安娜 卡列尼娜》的三分之一篇幅。在日本,这部全集刊行之前,濑沼夏叶和尾崎红叶翻译的《安娜 卡列尼娜》于1902年9月至1903年2月在杂志《文薮》上连载。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很多全译本、节译本和摘译16,而鲁迅也有可能阅读过其中的一些。

事实上,鲁迅晚年的两封信件都曾提及《安娜 卡列尼娜》。其中一封是1934年10月31日写给翻译家孟十还的信。

上次的信,我好像忘记回答了一件事。托翁的《安那 卡列尼那》,中国已有人译过了,虽然并不好,但中国出版界是没有人肯再印的。所以还不如译A. T.的《彼得第一》,此书也有名,我可没有见过。不知长短怎样?一长,出版也就无法想。17

根据《鲁迅全集》的注释,翻译得 并不好 的《安娜 卡列尼娜》中译本指的是1917年8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由陈家麟、陈大镫翻译的《婀娜小史》,AT则是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83~1945的缩写。另外一封是1936年5月4日写给青年版画家曹白的信。

《死魂灵图》,你买的太性急了,还有一种白纸的,印的较好,正在装订,我要送你一本。至于其中的三张,原是密线,用橡皮版一做,就加粗,中国又无印刷好手,于是弄到这地步。至于刻法,现在却只能做做参考,学不来了。此书已卖去五百本,倘全数售出,收回本钱,要印托尔斯泰的《安那 卡莱尼娜》的插画18也说不定,不过那并非木刻。19

鲁迅晚年曾经翻译过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当时他将德译本转译成中文,同时参考了日译本。这项翻译工作始于1935年2月,于同年5月出版了第一部,而鲁迅在翻译第二部的过程中于翌年10月去世。这部小说的版画插画集《死魂灵图》在俄罗斯早已发行,1936年7月,鲁迅自费出版了此书。从给曹白的信中可以看出,鲁迅自费出版果戈里的《死魂灵》插画集后,又在考虑自费出版1914年在俄国发行的《安娜 卡列尼娜》插画集。

从1934年给翻译家的信中可知,鲁迅提到17年前中译本《婀娜小史》 并不好 ,既然如此,鲁迅应该不仅看过《婀娜小史》,读过日译本或者德译本的《安娜 卡列尼娜》的可能性也很高。而既然提到打算影印俄罗斯刊行的《安娜 卡列尼娜》插画,说明他对小说本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顺便提一下,日本《妇人之友》于1918年1月至1918年12月连载了《安娜 卡列尼娜》的绘画本。

虽说鲁迅对《安娜 卡列尼娜》如此感兴趣,他的小说却几乎没有受到该作品影响的痕迹。从这一点来看,莫言与鲁迅大不相同。但如前文所述,两人都同样创作了一些归乡题材的短篇小说。下面,我们将对鲁迅和莫言的归乡故事进行比较。

三、鲁迅归乡故事中的女性们 《故乡》中的 豆腐西施 与《在酒楼上》中的 阿顺

在鲁迅的归乡故事系列中,叙述者经常在故乡和其记忆深刻的女性重逢。

《故乡》1921年1月至2月执笔收录于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发行,在这当中登场的女性杨二嫂比叙述者年长十岁,他描述再会时对杨的印象为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 , 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由他的老母亲 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的介绍出发,叙述者想起了三十年前由于杨二嫂的姿色,她婆家豆腐店的生意好得出奇,因此将她比作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西施,称之为 豆腐西施 的事情。

在此处,叙述者为何要向读者做出 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的辩解呢?经过三十年的岁月,杨二嫂从 豆腐西施 变成 画图仪器里的圆规 的结果,即使是不相识也可想而知。但是,叙述者所述对 豆腐西施 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 ,与关于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的传言相关的记忆是相矛盾的。如果不是关心杨二嫂,叙述者也不应会记起所谓因美人而生意兴隆的传闻。根据叙述者这种矛盾的回想,可以推断出《故乡》的作者是想突显少年时代的叙述者对 豆腐西施 所具有的特别的感情。

《故乡》的叙述者在 离现在将有三十年 不过十多岁 的年纪时,初遇农民出身的少年闰土即与他成为好友,直到二十年前离乡前的十年间,一直想着闰土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如果对 斜对门的豆腐店 的年轻妇人持有爱慕之情,是决不会说出口的。他因脑中残留的对十几岁时 豆腐西施 的强烈印象,所以在二十年后,与骤变成 画图仪器里的圆规 的杨二嫂再次相见之际,不能立刻接受二者为同一人的事实。而且,想起 豆腐西施 的美貌时特地申明少年时自己对她不甚关心,也许是想故意继续隐藏曾经的特殊情感吧。

在《故乡》结尾的离乡场景中,叙述者所述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是从母亲处得知的。叙述者说 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此处他也仅是讲述了对少年闰土印象减弱的悲哀,对 豆腐西施 倒并无发出新的感慨。实际上,叙述者未曾料到的关于杨二嫂的事情,是从母亲那儿得知的:

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杀气中略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此处一段是原文五十字的长句,鲁迅作品中的叙述者在表现复杂心理时,通常倾向于使用长句来进行表达,此处若采用分节,叙述者曲折的心态也就不得而知了。叙述者仅仅在 飞也似地跑了 竟然跑得这样快 这一长句中就两次使用 跑 进行强调用。一开始,当他回想起年轻时的 豆腐西施 时说道: 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昔日的年轻妇人不仅变成了 圆规 ,而且公然盗取养鸡用的农具,装着高底的小脚,飞也似地逃跑的姿态,让叙述者对于二十年前那清秀美女记忆土崩瓦解了。

叙述者在接下去陈述 老屋离我愈远了中略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时,不仅对闰土,也对从杨二嫂处感到 隔离 而 非常气闷 吧。这是因为他体味到了 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 以及所谓 豆腐西施 的美女形象幻灭后的双重丧失感。

《故乡》的叙述者对例如闰土是否为盗取碗碟的 犯人 、若真为 犯人 那动机是什么,若不是 犯人 为什么母亲他们没有否定杨二嫂的推理等等事情未加思考。叙述者只是阐述了自己内心的伤痛和希望。他与周围 隔离 的 看不见的高墙 是他自己所筑。紧闭于这座墙内的叙述者不但不想表露出少年时对杨二嫂的特殊感情,而且对读者一直隐藏着自己从重逢直至别离这段时间对她的思慕之情 或许与叙述者心中 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 差不多,清晰的 豆腐西施 的印象仍一直存在着吧。虽然鲁迅对《安娜 卡列尼娜》寄予了很多关心,但作为《故乡》的作者,他并没有在该作品中设定《安娜》式的不伦情节。

在动笔写作《故乡》三年后的1924年2月,鲁迅用九天时间连续创作了归乡故事的第二篇《祝福》及第三篇《在酒楼上》。鲁迅在《在酒楼上》,在委婉示意吕纬甫和阿顺之间可能产生恋情的同时,取消了产生《安娜 卡列尼娜》式不伦故事的可能性。鲁迅在《祝福》,描写民国时期的农村妇女为了生存反过来接受因强迫而再婚,这时她便会遭到村镇联合体所谓 不伦不贞 的责难 叙述者尽管熟知这一情况却 不,是正因为熟知这一情况才没有向祥林嫂说明与谢野晶子一派 灵肉一致的贞操观 ,不得不默认共同体的传统伦理 鲁迅的归乡作品所反映的正是叙事者的这种无力感。与《故乡》《祝福》《在酒楼上》这三篇反《安娜 卡列尼娜》式的小说相对,或许莫言所考虑的是女性对于乡村叙事的决定性作用,即使让归乡的叙述者陷入不伦之恋,也要将女性一并纳入到乡村叙事之中。

在下一节中所提到的《金发婴儿》的结尾部分,主人公解放军军官的老母亲对出轨的媳妇坦白自己在少女时代被卖给一个年长自己很多的商人做老婆并受到家暴,而后与丈夫的侄子私奔并生下主人公,由此揭开了人生新的篇章。《祝福》的叙述者同祥林嫂私奔可以将祥林嫂从 不伦之罪 和丧子之痛中解救出来,或许少年时期的莫言也曾经这么想过吧。不管怎样,在鲁迅归乡故事的基础之上诞生了莫言最初的文学创作《白狗秋千架》,此后,借用《安娜 卡列尼娜》的主题,莫言又完成了集其归乡故事之大成的作品《怀抱鲜花的女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藤井省三:莫言与鲁迅之间的归乡故事系谱”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系谱同人骑士与龙的故事大概圣战系谱吧

系谱同人骑士与龙的故事大概圣战系谱吧

维尔丹,黑猫,尔德,辛格,艾婷,艾斯,辛格尔,王子,传说,恶龙,能力,血脉,公主,天鹅,时候,老套,乔安,姬德,尤古,布丽,不方便,城堡里,真实身份,使者,维家,事情,人才,任务,动物,向导

2009-10-02 #故事会

鲁迅出国留过学 莫言只有小学文化 为啥诺奖获得者是莫言呢?

鲁迅出国留过学 莫言只有小学文化 为啥诺奖获得者是莫言呢?

诺贝尔文学奖,先生,莫言,作家,中国,文学,年代,鲁迅先生,瑞典文学院,个人,不应该,莫言先,中国作家,和家,唯诺,家国,高水,诺贝尔奖,中华民族,水平,奖项,古典文学,原因,各项事业,国际,婉然,情怀,情况,小学,平台

2007-06-08 #故事阅读

莫言得了诺奖 仍崇拜鲁迅的《阿Q正传》:鲁迅 文坛永远的巅峰!

莫言得了诺奖 仍崇拜鲁迅的《阿Q正传》:鲁迅 文坛永远的巅峰!

莫言,鲁迅,作家,作品,诺贝尔文学奖,鲁迅先生,文学,影响,地方,思想,文字,文学作品,史上第1位,中国作家,和精,世界观,主张,人类,人格,人性,受欢迎,地位,土地,天赋,大奖,多国,天空,宇宙观,年度,工具

2015-01-12 #故事会

“去鲁迅化”兴起 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余华观点一致

“去鲁迅化”兴起 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余华观点一致

鲁迅,鲁迅先生,作品,文章,余华,去鲁迅化,莫言,时期,正传,经典,孔乙己,文笔,他的作品,中国,写作文,作品集,内心,文学界,妈妈,总能,文言,狂人日记,现实,贝贝,语文,分析,影响,三怕,他没有,因为他

2018-06-22 #故事阅读

客观地说 莫言 余华等当代作家是否已经超越了鲁迅 老舍

客观地说 莫言 余华等当代作家是否已经超越了鲁迅 老舍

鲁迅,国家,余华,贾平凹,当代作家,作家,大师,文学,莫言,老师,距离,沈从文,老舍,华山,初创期,富春江,客观,泰山,是怎么,那个时代,孙武,得明,汪国真,在退,在国外,事实,中国,位置,作品,养家糊口

2013-05-06 #短篇故事

有网友认为 相比莫言 鲁迅更有资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你怎么看?

有网友认为 相比莫言 鲁迅更有资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你怎么看?

莫言,鲁迅,作家,网友,诺贝尔文学奖,先生,看法,文学,问题,中国作家,一个问题,马尔克斯,社会现实,这个问题,鲁迅先生,中国,人们,文坛,大部分,成就,标志,笔名,答案,贡献,卡尔维诺,君特·格拉斯,奥兹,杜甫,李白,老舍

2019-07-11 #长篇故事

余华:莫言写作只会吹牛 鲁迅是唯一讨厌的作家 晚年他说出原因

余华:莫言写作只会吹牛 鲁迅是唯一讨厌的作家 晚年他说出原因

余华,鲁迅,莫言,作者,意义,苦难,小说,作家,时候,经历,创作,一生,人生,力量,奖项,成年人,时间,民族,标签,灵魂,牙医,生涯,经典,读者,运动,工作,是一本,每天都,生命的力量,采访中

2009-02-25 #长篇故事

莫言 鲁迅 金庸 谁是更优秀的作家?读者:金庸是网络小说大咖

莫言 鲁迅 金庸 谁是更优秀的作家?读者:金庸是网络小说大咖

金庸,鲁迅,作家,小说,成就,职业,莫言,网络小说,文坛,武侠,读者,到金,世界,文学,通俗易懂,读者评价,贾平凹,韩寒,中国作家,像极了,中国,一大,东西,人物,作品,力量,天赋,地步,普通人,意境

2019-04-1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