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许多父母深信自己的教育观绝对正确|专访《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原著作者吴晓乐

时间:2008-02-22

事实上,2018年7月,根据本书改编的影视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曾在社交网络上引起过热议,拿下了8 4的豆瓣高分,被誉为中国版黑镜

提示:本文共有 400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去年11月,台湾作家吴晓乐的非虚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简体版上市,该书讲述了吴晓乐从上大学以来做家教的真实经历,书里记录了台湾中产家庭青少年的真实生活。

事实上,2018年7月,根据本书改编的影视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曾在社交网络上引起过热议,拿下了8.4的豆瓣高分,被誉为“中国版《黑镜》”。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2018)剧照

镜头下,台湾青少年成长时面临的苦恼,和父母发生的摩擦,真实地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灵。

近期,新京报采访了吴晓乐,她分享了对学校教育、重男轻女等话题的看法。不幸的成长经历,究竟是东亚社会大多数孩子的苦痛,还是少数人的烦恼?性别不平等现象,是否普遍困扰着台湾中产家庭中的青少年,他们的人生选择会因此发生改变吗?台湾是东亚最早实行同性恋合法化的地区,当地同性恋真的被广泛接受了吗?性教育在台湾又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境地?

采写 | 彭镜陶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吴晓乐

版本:大鱼读品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年11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01

许多父母深信自己的教育观绝对正确

新京报:是什么原因让你从大学开始做家教?做家教和学校体制里的教师有什么区别?

吴晓乐:我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理想,学费是跟银行贷款的,我不希望大学一毕业就背负着大量的贷款,因而选择做家教,一来是薪资比一般打工来得高,二来是工作时间短,且富有弹性。

家教和学校教育最明显的差距,是学生的数量。在体制内,师生比再怎么低,一位老师也要面对十几个学生,而家教通常就是一个学生坐在你面前。再者,体制内老师得分神去应对学校的制度与行政事务,而家教只需要专心致志地教学。

新京报:记录这些不幸的孩子的故事,你的初衷是什么?

吴晓乐:首先,我不会太快地去指称这些孩子是“不幸的”。毕竟,以客观条件来看,他们也拥有许多令人钦羡的资源。在生活的其他面向上,他们可能也有轻盈、愉悦的质地,只是在“教育”这个充满张力的环节里,他们承受了较大的压力。

我最初的记录,并不是朝向他们,而是面对自己。我来自一个相当开明的家庭,父母绝少干涉我的决定,(然而,持平地说,这可能与他们身为疲于奔命的劳动阶级有关)我也以为这是多数家庭的情况:孩子的声音是重要的。因此,我书写的初衷是想定位自身的存在,也试图回答,以爱之名的伤害该如何解读。

新京报:在东亚社会,青少年成长经历中的一些苦恼总会被反复提起,比如父母的重男轻女,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苛刻的要求,父母对孩子强烈的控制欲,等等。在你的作品中,提到的大多是一些生活不幸福、和家长有冲突的孩子,你认为这样的成长经历是东亚大多数孩子的共同之处,还是少数人的烦恼?

吴晓乐:这个问题,至今也还是我个人的疑问。因为两种答案我都接收过,有些人告诉我,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屡屡看到自己的身影;也有人告诉我,我所描绘的,不过是社会上极端少数人的经历。如同“盲人摸象”,我所感受到的跟别人反馈给我的,似乎是不同的风景。

新京报:家庭教师不能代替学校的老师,因此往往只能陪伴孩子一段时间,在他们的家庭关系中往往只是个局外人。你也提到,你作为一个家庭教师,一周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并不长。那么,你有尝试过帮助孩子摆脱他们身处的困境吗?有成功的例子吗?你觉得那些失败的例子,和无法过多介入孩子的生活有关系吗?

吴晓乐:这也是很大的疑难,我后来从朋友身上学到一句话,“到头来,人就是得认识到自己的位置”,我想必是有尝试过什么的,然而我也无从判断何谓“成功”跟“失败”,一个人往往同时受许多因素影响,我很难得知我的言语发挥了什么作用。倒是可以说,“介入”的困难在于,许多父母深信他们对于孩子、对于社会、对于当代的理解是绝对正确的。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截图

02

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女性仍然容易被排挤

新京报:反对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是近几年在社交网络上频频引起热议的话题,无数女孩在那些因重男轻女而产生悲剧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你的作品提到一位中产家庭太太被重男轻女的父母逼迫放弃理想,牺牲自我的经历。在台湾中产家庭中,性别不平等还是普遍存在吗?重男轻女和家庭的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存在什么关系吗?

吴晓乐:这部分我可能无法回答太多,我终究不是来自台湾中产家庭,只能从身旁的同侪们摸索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女性确实容易被男性挤占教育资源。然而,根据很多研究,在硕士、博士研究生班的性别比例来看,还是存在明显差距,而我身边追求“自我实现”的女性(包括我)也依然会遭遇亲友们的非议。我想,“重男轻女”现象在台湾或许有减少的趋势,但要达到实质平等,还有一段不远的路,许多考验还要面对。整体来说,我抱持乐观意见,女性取得参与政治的门票,不过是百年左右的光景,价值观的推展常需借助时间的催化。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截图

新京报:家庭教师是否比学校的老师更容易获得孩子的信任?取得孩子的信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你停止家教后,是否还会和曾经教过的孩子们保持联系?

吴晓乐: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并不容易,因为你得把“我想取得他的信任”这件事给抛却在一旁。这道理并不难懂,若今天有人明显地抱持“想取得你的信任”亲近你,你心中升起的警戒只会多、不会少。多数时候,我只是倾听,不轻易给予建议。

我会和有些孩子保持联系,多半是他们更新了个人近况,比如谈恋爱、预备出国读书,甚至是结婚。多半会随着他们的年纪增长而逐渐淡掉来往。我觉得这样很好。

新京报:在你书写的故事里,许多孩子的父母成长经历也是不幸的,某种程度而言,孩子是在重蹈覆辙。中产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否并不只和个体相关,而是一种社会症候?

吴晓乐:这绝对不只与个体相关,因为我们社会也被“成就导向”的价值观给拘束了,并不是说成就不重要,而是“成就”被强调的次数,远大于人跟人之间的情感支持与互相尊重。以中产家庭而言,他们面临的考验也许是,他们投注很多资源跟心力在孩子身上,然而,他们担心孩子们无法延续中产阶级的地位,而当社会上普遍弥漫着这种焦虑时,孩子们自然成为拔苗助长的对象。

新京报:在大陆,很多父母会尽己所能送孩子就读于学费昂贵的学校,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孩子面临自家经济条件和同学之间的落差时,自尊心会驱使他们向父母提出一些看起来过分的要求。你也提到一个女孩就读于学费昂贵的私校,身边都是出手阔绰的同学,所以她在感到自卑和理解父母之间挣扎。父母会批评自家孩子虚荣、不懂事,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尽己之力送孩子读学费昂贵的学校值得吗?

吴晓乐:书问市以后,很多读者跟我分享他们也曾经经历了书中人物“巧艺”的状况,而我也日益认同了“人的机运难以估计”这件事。我无法判断这些选择是否“值得”,这其实与孩子的个性、私校的氛围、父母怎么认知自己的付出等相互牵引关联。如同有些读者告诉我,他们对那几年“比上不足”的日子留下了恐怖的回忆,至今仍想埋怨父母的一厢情愿;也有读者说,当下虽心底酸涩自卑,多年后倒是很感激父母毫无保留地把他们推到一个全新的格局。

那么,究竟是值不值得?可以打个比方:很多人问“X+Y会变成什么”,但我们得先厘清X跟Y的样貌。

03

近年,台湾对性教育的讨论蓬勃热烈

新京报:你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家庭孩子,中产家庭的孩子一定比贫困的孩子幸福吗?他们的家庭条件使他们更容易成功吗?

吴晓乐:按照目前台湾的数据统计,中产家庭的小孩确实更容易抵达所谓的“成功”。至于他们是否比贫困的孩子更幸福?难以论定,他们有他们独特的压力。这也是我试着讨论的。

新京报:性教育和性少数群体,目前是大陆社交网络中非常火热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同性恋的合理性,但老一辈视“性”为洪水猛兽的观念很难转变。台湾是东亚最早实行同性恋合法化的地区,但你在书中也提到因孩子谈恋爱对彼此身体和性进行探索而大发雷霆的父母,身为男同性恋却要和女生谈一段恋爱来安慰恐同的家人的故事。台湾的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性教育吗?台湾家长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是怎样的?

吴晓乐:以我小时候的经验,“性教育”的重点是“如何不要拥有性”,师长们以一种恐惧、排斥的态度去讨论着性。不过,这样的风气在近几年产生了转变,许多论者认为应回归到性教育的本质,让孩童们以健康、正向的态度去思考“性”。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台湾这几年对于性教育的讨论很蓬勃、热烈,两极的观点不断地碰撞。整体而言,有越来越多家长肯定了性教育的重要性。

在同性恋权益的完善上,台湾走过艰辛且充满泪水的漫长路程。由于很多倡议组织的坚持不懈,以及许多同性恋(甚至他们父母)的现身说法,台湾父母取得了比过往还要多的资源与支援,我认为这也增加了他们拥抱孩子性向的可能性。但我仍得强调,同志教育在台湾面临了反对者强劲的反扑,结论照旧,价值观的推展常需借助时间的催化。

新京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改编成连续剧,被誉为“中国版的《黑镜》”,在豆瓣也得到8.4分的高分。你对改编后的影视版本怎么评价?

吴晓乐:有太多人跑来问我对影视版本的评价,为了回避这个棘手的问题,我打算等大家淡忘这个问题时再打开来看。简言之,我目前尚未观看影视的版本。倒是片花与预告看了十次以上。我只能说我对于其中的“魔幻元素”感到兴致盎然,影像果然拥有其独特的魅力。

新京报:你现在还在从事专职家教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出版对你的家教生活有什么影响?你有新的写作计划吗?

吴晓乐:我没有,也无法再从事专职家教了,在书出版不久后,我即告知出版社,这是唯一也是最后的书写了。此书一成,我后续的倾听与凝视,不管怎么样都像是“别有用心”。我选择渐渐淡出这个职业,并以此作为某种代价。

我目前手上有许多写作计划。我正在尝试文字跟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所以我不仅练习剧本创作,也开始尝试漫画脚本的编写。

作者 | 彭镜陶

内容编辑 | 徐伟

值班编辑 | 崔健豪

校对 | 何燕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许多父母深信自己的教育观绝对正确|专访《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原著作者吴晓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些亲子故事如何震撼我们的心灵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些亲子故事如何震撼我们的心灵

孩子,父母,成绩,作者,故事,母亲,家庭,蔡汉,你的孩子,内心,读者,妈妈,想法,角度,吴晓,怪兽家长,武志红,儿子,关系,初心,时候,家长,经验,问题,纪伯伦,葛老,家庭教师,不知不觉,天空之城,爱的

2014-05-21 #故事会

9个锥心痛的故事 拆穿人间最大谎言:孩子 我是为你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书评

9个锥心痛的故事 拆穿人间最大谎言:孩子 我是为你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书评

孩子,父母,家庭,关系,家庭教师,作者,悲剧,母亲,原因,力量,故事,龙卷风,你的孩子,孩子是,孩子们,吴晓,纪伯伦,好的,那一天,讲述了,人类,人们,产下,一片狼藉,中观,个例,人意,物种,人类基因,兄弟

2020-06-30 #短篇故事

你的孩子 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 不是你的孩子

母亲,学生,小孩,父亲,老师,父母,故事,家长,工作,孩子,成绩,法律系,外公,家庭,弟弟,教育,事情,人生,初衷,家教,心事,行为,高中,数学老师,在我,作者,成员,时候,时间,生命

2010-01-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父母哭诉不知怎么教育孩子 首先要明确一下自己的教育观

父母哭诉不知怎么教育孩子 首先要明确一下自己的教育观

教育,家长,孩子,教育观,家庭教育,行为,人生,成绩,目的,过程,指导,教育孩子,享受人生,作用,价值观,亲子,创造学,国家,学会,家庭,意义,态度,方面,正确方向,样子,看法,环境,社会,考大学,素质教育

2012-09-06 #短篇故事

马云教育观: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 不要这忽视3种素养

马云教育观: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 不要这忽视3种素养

孩子,父母,马云,家长,让孩子,教育,培养孩子,事情,兴趣,学会,故事,科学,脑力,好习惯,教育孩子,体力,创造力,大脑,心态,心力,教育观,时候,智慧,素养,老师,能力,身体,问题,发展,对孩子

2011-05-12 #故事会

培养孩子做 好的自己全本

培养孩子做 好的自己全本

作者,教育,原则,全书,内容,形式,女儿,家庭教育,建议,故事,思路,操作性,感性,父母,系统地,规律,读者,典型问题,说故事,并结合,精心选择,很适合,教育方法,是一本,娓娓动听,关键,教育观,亲子教育,教育类,阐述了

2020-05-14 #经典故事

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手表效应”警示孩子形成“双重人格”

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手表效应”警示孩子形成“双重人格”

孩子,父母,行为,爸爸,教育,魏莱,让孩子,平板,手表效应,妈妈,奶奶,心心,想法,一致性,个人,含义,家庭教育,态度,时间,观念,工作,不一致,对孩子,教育孩子,是一位,无所适从,儿童,土壤,大学生,大人

2013-11-13 #故事阅读

儿子辍学不出门 父母教育观念有分歧 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

儿子辍学不出门 父母教育观念有分歧 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

孩子,父亲,母亲,父母,问题,让孩子,手机,方式,都会,家庭,事情,人格,作业,初一,分歧,原因,双方,夫妻,学校,家庭教育,对方,意识,时候,方法,期末考试,棍棒教育,父子,肢体冲突,教育,不出门

2011-09-06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