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走近民艺 拾回那些遗失的美好(上)|深度

时间:2007-12-12

要研究民间艺术就必须时常深入乡村采风调研,做实地考察

提示:本文共有 624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引子】

犁、耧、锄,筐、篓、篮

盘、碗、筷,马面裙,鞋样本子……

从桌椅板凳,到一丝一缕

那些平凡的日子里的

过往岁月里的老物件

深藏着我们的传统

饱含着我们的文化

在蓦然回首之间告诉人们: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日前,“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

在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

当生活日常走进文化殿堂

展览唤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然而,这些熟悉的老物件

对我们来说为什么是重要

来自过去的它们对现在的我们

有什么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就让专家来为我们解读

让我们一起去读懂

那些老物件背后的深刻

探寻平凡日子的深度

触摸过往岁月的温度

走进民艺

呼吁民间文化生态保护

文 | 潘鲁生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笔者对民艺的学习与研究已有近40年,在这些年里,对民艺各方面的思考不断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从未间断过。要研究民间艺术就必须时常深入乡村采风调研,做实地考察。这期间我与课题组的同事们一起,可以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无论是汉族的乡村,还是少数民族的村寨,无论是西北雄浑的黄土高坡,还是江南秀丽的水村山郭,无论是心灵手巧的农妇村姑,还是朴实粗犷的庄稼汉子,那些看似平常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花花草草、坛坛罐罐都给了我们无尽的启迪。那些生动的民艺、民俗、民风、民情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民间社会多姿多彩、深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

对民艺的研究应该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是从对民间的剪纸、年画、刺绣、皮影之类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的研究开始的,这种研究思路大多是注重造型艺术,沿用的也是“民间美术”的概念,其研究对象自然也就有所局限。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民间采风调研的逐步深入,隐藏在民艺作品背后的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比艺术作品本身更深的内涵,而且更全面地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也能够更好地解释民艺作品的诸多意义,它使我们真正了解了民艺是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就不仅仅是艺术学的课题,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哲学、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都是研究民艺学的重要参照和支持,而且与民艺学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因为“民艺”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式。在诸多前辈及同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民艺的概念、性质、内涵、品类、特征、传承、传播等问题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另一方面,随着采风调研以及收集、整理、挖掘工作的开展,民艺作为一种生活形态的存在,使我们更深切地意识到它在民间生活中的意义。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民艺的生存发展,或者演变传承,更深刻地受到了民间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民艺的消失与衰落,缘于民间文化、民间生活形态的演变和发展。换句话说,民艺的严峻现状缘于民间文化与民间生活传统形态背景的丧失。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民艺的研究、保护、拯救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民间文化、民间生活的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发展是否就以对传统文化的抛弃为代价呢?这很值得探讨和研究,因而记录传统文化状态下、传统生活状态下的民艺显得尤为重要。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的基础之上,我们更关注民艺作为民间文化的存在,作为民间生活内容的存在。在当代艺术学研究上,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生动性,体悟到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对民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在农村考察的深入,我们思考的侧重点转向与民艺相关的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等问题,并开始着手对民间手工文化的生态性这一课题进行探讨。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的明朗,1997年我们正式提出了“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这一命题,其在教育部获得立项,并将民艺研究落脚于对民间文化生态的调研、考察与保护。

作为文化现象的民艺研究,在我们以往的研究方向中是可行的,它表现为文化的载体,展示为一种文明的结果;另一方面,民间手工文化既具备艺术形态,同时又是民众的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无不发生联系,它涉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因而我们只有将民艺还原到民众生活的环境中去,才能深入探讨民间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民间的生活形态决定了民间手工文化意义,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存在,是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甚至就是民众生活本身。民间文化如同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和民间文化果实,如果仅仅局限于对文化产品的个体之中,研究显然是失却了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失落或者畸形,即使新文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正是文化的生态性。传统文化除了依靠文献典籍的记录、博物馆的收藏等来展示,另外就是依靠生存于民间的活生生的文化。一些历史文献没有记录下来的东西,依靠地下发掘的文物实证,现存的民间文化形态遗存则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民间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承性。

“文化生态”可以看作是借鉴生态学这一学科的一种延伸,并越来越引起全人类的重视,影响到其他学科研究中的一种文化研究的认识。另一方面,按照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文化生态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人类生理功能的发展进化,同时又是在文化进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和适应的手段、途径,因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文化差异、文化模式,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所做出的选择。我们所理解的文化生态的观念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又是一种对社会现代化的反思。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恩惠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使人然带给人类的危害和无奈,还有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威胁。现代社会背景下这些危机的产生又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相关,这必然导致了生态学对现代经济、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另一方面,“文化生态”与传统的自然生态学相比,不仅借助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还将生态学作为一种方法,超越了生态学对于自然和科技的研究范围,将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相结合,是一种系统全面地观察自然、科技以及社会的整体方法和广阔视角。其中,对于文化的认识,也纳入到一种全面整体的系统环境当中,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概念,而不仅仅局限于精神世界,从而将文化真正落脚于“自然—人—社会”的整体系统当中,赋予文化以丰富的内涵和新的价值,目的在于充分协调人类与自然、社会、人自身的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在现时情景下,对于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而言,“文化生态”观具有更紧迫和现实的意义。

我们所关注的“文化生态”不仅是那些表现环保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或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与大自然的关系,或是描述一种文化现象,而是从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入手,去关注那些已经或正在被社会丢弃的人类文明,那些与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并侧重于以手工文化和民艺为重点内容。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与无形的文化传承,涵盖着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民众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等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等相关的文化存在。自西方古希腊科学思想的完善、发展到工业革命的产生,人们在极力追求物质财富的丰裕,追求科学的创造发明,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地下能源,科学技术改变了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但是,科学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一些人类无法抗拒的来自自然界的报复的悲剧也在一次次上演,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关系被打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失控,新的疾病出现,自然资源被肆意利用而匮乏,人类的伦理道德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经济全球化的口号之下,本土的文化面临着危机。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近世以科学理性的世界观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当运用这种观点去发展科学的时候也破坏了自然、生态。而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以适应自然为标准,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亲和性的,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始终是协调发展的。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祖先懂得了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那就是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这表现出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并影响了中国审美思想的形成。历史塑造了中国人重人文轻数理的思想,但同时也塑造了一种中国人的人文情怀和人格精神。21世纪科学技术是否已发展到与人类社会相处的极致状态,文化的冲突是否愈演愈烈,人类社会在呼唤和平、呼唤人文关怀、呼唤科学精神。人类生活需要物质的繁荣,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关爱,需要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活享受,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彼此协调关系。优秀的文化生态环境也要与人类共存,并能相互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完善,相互依存,共同持续发展。如何总结人类一切的文明成果,把自然、科学与人文整合统一,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生态共荣,与文化生态共存的和谐空间是历史赋予时代的责任。

人类追求自身尽善尽美的生活空间,是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更不能丢掉几千年文明的成果,破坏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民间,那些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那些与身体相依的服装饰品,那些曾在中国土地上驰骋了几千年的车轮,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直接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环境不能无休止地被丢弃和践踏。因为它是一种几千年沿袭的文明成果,我们绝不能重复要科学就忽视人文、要现代化就要丢掉传统的愚昧做法,社会的发展也绝不允许以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来残害传统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为代价。优秀文化在当代是一种无形的资源,那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审美情怀、营造法式、风水学说等,无不暗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终始关怀着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认为对文化生态的认识与保护,应借鉴国际社会对自然生态保护的经验,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立起尊重文化的时代风尚,认识社会现代化建设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目前,按城市发展的速度,如果不保护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物,或许再过半个世纪,我们的后人将无法了解中国传统的民居或市井风情,只留下如林的冰冷的水泥构造建筑物而已。如果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那么弘扬民族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话。尽管传统手工艺已走过了几千年,成为一种文化遗存,但作为工业社会的前身在信息社会仍会有它生存的空间。21世纪国际社会将呈现出经济的一体化,但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需要个性化。也许这就是我们课题的主要出发点,也是我们深入民间调查的动力所在。

在文化生态观的定位方面,并非是自然生态学的研究,而是借助生态观的基本理念立足于文化现象的研究。我们主张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就有必要从根本上纠正简单移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念。我们的研究要站在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里去体味,否则面对民间文化我们就无法接近它、理解它、认识它,就会用片面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去丢弃它。如果认识不到位,我们不但不能拯救它,反而会进一步破坏文化生态。所以改变我们以往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尤为重要,把它定位在与自然生态同样的高度,并从中认识中国传统哲学和人文观念的深刻内涵。我们认为,文化生态环境是与自然生态相互依存的,在这里人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并构架联通的血脉,不要把民间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现代社会建设中的障碍而淘汰,应该认识到自然与文化、人造物与自然物都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这种理念并非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的躯壳,而是让它服务于社会,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发达国家大量的生产、消费与资源浪费,从根本上损害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成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搞乱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强,而精神文化的追求却日益缺乏,劳动的传统也被淡化了。为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就必须保护那些已失落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用心去沟通大自然,用心去感悟文化,提升人文精神。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由于文化生态的破坏所造成的人们心境的失落。所以,我们应该重新重视文化的建设,特别要关注民间文化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文化生态的遗存是丰富的,许多是我们缺乏或无知的。那些一字不识的民间艺人能讲述动听的民间故事,那些不懂艺术的老太太能用一把剪刀剪出绝妙的水浒戏曲人物,无论是铁匠的打造、木匠的木作,还是妇女的纺花织布、穿针引线,无不透露出才艺和智慧,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和文化精神所在。

民艺资料的遗存在逐日减少,而且收集的难度也增加了,一些优秀的民艺品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特别是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交通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器用具等每年又有多少在消失甚至受到人为的丢弃和破坏,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手工文化,保护正在遗失的传统。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真的消亡了,我们会不会像忍受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生态的失衡呢?传统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环境,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也在遭受着如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的破坏。日本把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抢救作为国家发展的大事,把艺人尊为“文化财”。德国在一些村落有各种乡村博物馆,以此唤起当地民众的自豪感。我国台湾地区制定了“民间艺术保存与传承计划”,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保护,派专人传习,以传之后人。我国也在1995年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有关学术团体和学人也投身于调研、收集和研究之中,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帮助。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掠夺也是残酷的,同时,我们在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思潮、艺术样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是以本土文化生态的牺牲为代价的。物质生活虽然获得了富裕和满足,但精神生活愈来愈贫乏,似乎有些失落感。经济的发展更需要保护已失落的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以此构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更需要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在国际大家庭中,以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自尊,留住民族文化的传统,留住我们文化的精神家园,留住民族民间那朴素的民艺传承十分重要。同时把这些文化遗传,与现代社会沟通融合,服务于现代社会,融入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也需要文化的转型,彻底打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的错误观念,以此形成国民的文化自觉,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永恒的主题,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都需要引起人类的重视。在保护文化生态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人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有远大的胸怀和境界,把中国优秀的文化置身于国际大文化环境之中,在发现抢救的同时去批判地继承,在承传的基础上提炼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文明之中。(未完待续)

(本文配图均源自正在国博展出的“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摄影 | 余冠辰 庞道琼。本文编辑 | 李秀娜 黄伟萍。)

敬请期待

走近民艺,拾回那些遗失的美好(下) | 深度

【展览信息】

海报设计 | 孙凤群

展览: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1展厅

开展:2020年7月15日,展出中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走近民艺 拾回那些遗失的美好(上)|深度”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戒毒故事|遗失的美好

戒毒故事|遗失的美好

毒品,父母,母亲,男友,父亲,大学,头发,理想,朋友,白烟,男朋友,眼睛,生活,犹豫地,包冰,可那,在她,万千宠爱,好的,离开了,答应了,擦亮眼睛,人员,一片狼藉,东挪西凑,东西,从小到大,人生,伤疤,年纪

2017-03-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遗失的美好经典故事

遗失的美好经典故事

心灵,日子,耳机,站牌,阳光,麦田,上公,高二,文和,公共汽车站,蓝色天际,阳光里,故事,三点一线,学校,书包,伤痛,副作用,前途,叛逆,发际,圆锥曲线,唱着歌,味道,可能性,声音,城市边缘,天空,孑然,尘埃

2008-05-19 #长篇故事

藏家故事|陈仁毅:纵横艺术市场三十年 寻找遗失的美好

藏家故事|陈仁毅:纵横艺术市场三十年 寻找遗失的美好

2013-04-23 #故事阅读

2019何大河重庆演唱会生活之中的故事和那些遗失的美好。

2019何大河重庆演唱会生活之中的故事和那些遗失的美好。

大河,故事,内心,重庆演唱会,全国,旋律,听众,惊艳,歌词,梦想,歌曲,重庆,生活,我们大家,每一首,丽的,和美,个人,作品,同感,吉他,地点,嗓音,坚果,声音,岁月,废人,思绪,文字,新专辑

2008-09-26 #长篇故事

民艺与情感《黄河十四走》背后的故事

民艺与情感《黄河十四走》背后的故事

东西,苏兰,剪纸,民间,黄河,杨阳,时候,得多,作品,头发,妈妈,娃娃,艺术,馒头,展览,故事,妇女,孩子,造型,问题,活动,比你,美院,剪花,事物,传统,娘子,回娘家,基础,山东

2019-03-28 #故事阅读

龙泉青瓷 西湖绸伞 朴素的中国民艺藏着光|文化客厅NO.34

龙泉青瓷 西湖绸伞 朴素的中国民艺藏着光|文化客厅NO.34

中国,书店,朴光,西湖绸伞,令狐磊,文化,客厅,湖笔,生活,龙泉青瓷,徽墨,手艺,湖州,活动,中国传统,创意总监,宜兴紫砂壶,传统,产地,伞面,传奇,作者,关系,徽州,技艺,月刊,梭子,潮汕,灯笼,省市

2020-05-04 #长篇故事

2019广佛国际民艺周闭幕 用时尚语言讲述非遗故事

2019广佛国际民艺周闭幕 用时尚语言讲述非遗故事

国际,时尚,元素,南沙,传统,粤剧,屈汀南,专场,中国,主张,岭南,新作,时装周,服装,跨界,颁奖礼,活动,设计,周金,李薇,李文轩,王浩天,陈家祠,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创新服装,广州南沙,星光璀璨,新活力,时尚风,时尚秀

2017-06-17 #小故事

浙理非遗研修丨韦祥龙:「守望·腾飞·永恒」吾土吾生的民艺传承

浙理非遗研修丨韦祥龙:「守望·腾飞·永恒」吾土吾生的民艺传承

祥龙,吾土,布依族,枫香,裙子,手工艺,老奶奶,蜡染,蓝染,传统工艺,产品,作品,大学,文化,工艺,梦想,传统文化,意味着什么,张蕊,有枫香,赛兰,于家乡,乡土风情,下更,四川美院,我的生活,一身,蓝衣,乡土,人们

2015-02-12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