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闽南那些“表里不一”的地名 不懂闽南话容易受骗

时间:2007-11-14

取名时,古人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今人则注重寓意新颖独特,故而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根据地名体会不一样的朝代和地方风

提示:本文共有 24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地名,既是历史的承载,又是文化的述说。

取名时,古人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今人则注重寓意新颖独特,故而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根据地名体会不一样的朝代和地方风。如泉州市区的宋朝风,厦门旧城区的清朝风,鼓浪屿的民国风,海沧新城区的现代风,而在此基础上,又根据不同的用字和发音,我们也可以找到不同朝代沿袭而来亘古不变的闽南风,只是,要理顺本地地名的来龙去脉和寓意,不懂闽南话,可真是寸步难行。

▲暗迷巷,图/厦门手绘地图

闽南地区,除了曾经繁荣的闹市区典型的朝代风外,大多数地区还是保留着浓厚的闽南风格,如厦门市区指代“牛棚”的虞朝巷,售卖“稀饭”的暗迷巷,专杀狗卖狗肉的待教巷(以上来自厦门手绘地图)。试问,光看这颇有姿韵的名字,谁能想到其背后会是如此的土里土气,或许,这就是掌握闽南话识别其内在寓意的重要性,又或是不懂闽南话纯粹到此一游就此别过的不重要性。

而对于举足轻重的侨乡来说,海沧可不能如此肤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回味一下海沧重要的历史地名背后,那些不太重要的用字故事。

▽石塘=石林兜or树林兜?

石塘之名,在口语表述方面的普遍化大概只有三十年。

九十年代,常听爷爷及上了岁数的长辈说,我的某位祖先是个大力士,有次到一个唤作“石林兜”的地方看戏,因与人打赌,赢得了一头石狮子和石臼。社戏结束后,他便把石臼当作帽子戴在头上,一手将石狮子架在胳肢窝下,毫不费劲地带回了家。至今,石狮子仍存于家中,估摸着也有两百斤重,反正我是搬不动的,想必这样的人物,在当时若非武生,也是风云人物。或许是传说的缘故,我一直以为“石林兜”是某个遥远的地方,却不曾想,竟是一村之隔的石塘社。

▲澄志保甲志之石林兜

石林兜,见载于乾隆《海澄县志》,有的地方也写作“树林兜”,二者皆是闽南话音译的用字差异。因石塘社地处蔡尖尾山、大坪山和楼山环抱之中,地形上为山坳盆地,闽南地区常以“兜”形容之,又因其地多花岗岩顽石,故名“石林兜”。

石林兜,是口语的叫法,对于正式场合,人们更乐于雅化它,而石塘便是在此基础上的演变,其出现的时间并不短,只是直到海沧大规模开发后才后来居上成了这片土地的代名词。

▽晴川=前山=山头?

众所周知,马来西亚的槟城是海沧人在海外的另一主要分布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海沧人几乎垄断和主导着槟城的大部分业务,那里也曾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的重要据点。

同盟会槟城分会的会长吴世荣,是孙中山最重要的革命伙伴及资助者之一,关于他的籍贯,一直以来都是个迷,因为他的祖籍地福建晴川社或海澄县,很难被锁定在具体的某个地点,以至于今日的龙海市、海沧区都不敢大张旗鼓地将之纳入各自的范畴。

直到近日,郑来发先生终于破解了这个困扰多年的迷局。成稿于光绪二十七年的《槟城三都联络局募捐善后序》,其文后附带诸多当时槟城三都人及其商号的捐款明细,其中便有来自晴川社的吴金爵和吴有恭,其中吴金爵也常与其他三都人一起参与槟城各类寺庙和组织的建设。

▲晴川社吴金爵

破解晴川社具体位置的密匙,来自一条“前山社瑞福号”的捐缘记录,瑞福号为吴世荣父亲吴有才的商号,由此推断,晴川社实际上便是前山社闽南话的雅称(同样的“前”字,前山雅化为晴,贞庵则为贞)。而前山社对应的海沧村社,则可能是位于鳌冠的山头社,山头社在清代中期重修东宫的碑记以及澄志中均有出现,只是它何时在海沧这块土地消失,我们便无从考究了。

▲前山社瑞福号

如此看来,吴世荣是鳌冠吴氏的一员,当是可以敲定的。

▽吾贯=吴冠or鳌冠?

若问海沧地区现存最早的村社是哪里?我可能会说青礁,这是历史传承过程,我可以追溯和解答的最佳答案。然而,今日海沧最安静、最被忽视的鳌冠,可能是其中的无冕之王。

北宋《元丰九域志》关于“龙溪县”的记载,“龙溪,六乡,海口、峡口、清远三镇,吴惯、沐渎、中栅三盐团,有九龙山”,当时的龙溪县范围极广,但其沿海并不算大,南起漳州港屿仔尾,北至海沧新垵,包括了现在的龙海、角美和海沧,因此九域志中关于海的位置也只会在这些地方出现。其中,海口镇即今海沧镇区,而吴惯、沐渎则可能来自海沧其他的地方(中栅即与海沧宁海寨齐名的另一海寨)。单纯从名字上看,吴惯应指今鳌冠(海澄县属未发现同类沿海地名),其海坪之大,位置之优,与同期的集美、丙洲相当,都是宋代厦门湾的主要盐场。

▲澄志保甲志之吴贯

不管是吴惯,还是府县志、碑记常见的吾贯、吴贯,亦或者今日偶见的吴冠,都来自同一种闽南话叫法,按传说,或许“五贯”更为合适,其来源大体上和晋江五店市、翔安刘五店类似,均来自五个人家或五个门店。从吾贯到鳌冠,转折点在清末,“鳌”字源自附近海域的名称“鳌江”或于当地存在过的“鳌仔学堂”,然后加上尾字,从而定型为鳌冠。毕竟,鳌冠并非吴姓独居,以鳌冠取代吴冠,对于林姓等来说,或许更可接受。

△闽南话之于闽南地名的影响评析

从树林兜到石林兜,从吴惯到吾贯再到吴冠,虽然是闽南话文字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其指代的意义却未曾改变,这说明至少在宋代,闽南正字便已被束之高阁。写地理志、县志的文人们,似乎不太讲究闽南地名用字的正确与否,他们仅仅只是记录和传达某一种普遍的资讯。

这种现象,还有相当多的案例,如在各类笔记、史志中,渐美也被描述为“暂尾”、“渐尾”,海沧为“海仓”,青礁为“青焦”,不管是何种表述,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他们指向告诉读者,这是个地方而已,不要纠结于地名的不同。

正因为闽南话中的地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字表达,于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乡有一个正式而美好的名讳,人们便会为之择个正名,既是为了统一的辨识,又是寄予美好愿望。如石林兜的石塘,吾贯的鳌冠,前山的晴川,坂尾的锦里,新垵的新江,下杨的霞阳,温厝的龙塘,后井的金沙,只是在现代化的今天,有的正名被官方采纳,有的只能停在村口的风水石上。

总之,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乡愁的闽南地名,简简单单的两三个字,其背后可能是整个家族、乡族背后满满的历史故事,留一个地名,便是留下一段历史。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闽南那些“表里不一”的地名 不懂闽南话容易受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讲述著名史学家连横的故事 闽南话版广播剧《青

讲述著名史学家连横的故事 闽南话版广播剧《青

青山,青史,连横,闽南话,两岸,广播剧,宣传部,集美区,广播,先生,普通话,交流,方黎,两岸文化,台湾通史,副会长,历史,协作网,一等奖,作品,台湾地区,史学家,成员,广播电视,海峡两岸,新路,文化,研究院,福建省,集美

2020-05-29 #长篇故事

讲述著名史学家连横的故事 闽南话版广播剧《青

讲述著名史学家连横的故事 闽南话版广播剧《青

青山,青史,连横,广播剧,闽南话,宣传部,集美区,两岸,先生,普通话,交流,广播,方黎,两岸文化,台湾通史,副会长,文化,一等奖,史学家,广播电视,研究院,福建省,集美,台湾历史,神州之声,孔昭,张铭清,汪毅夫,连战,厦门市委

2016-02-19 #故事会

「陈飞教说闽南话」第221期: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纪念馆

「陈飞教说闽南话」第221期: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纪念馆

纪念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期,乐坛,光荣传统,厦门,全球,红色,闽南话,队歌,闽南语,发源于,少先队,于思明,姚景,扬闽,林群,童歌,陈飞,中小学生,中国少年先锋队,南文化,普通话,世界各地,市民,中学,主持人,人物,人们,作者

2019-02-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国家之魄 文以化之 文以铸之——记《闽南传统民俗文化》出版

国家之魄 文以化之 文以铸之——记《闽南传统民俗文化》出版

闽南,文化,传统民俗,两岸,同胞,民俗,台湾,民众,闽南文化,传统文化,中原,因素,地方,基因,文明,民俗文化,闽南人,闽南话,有关,文以,中华文化,中华,习俗,创造性,包容性,历史,地区,基础,心灵,方式

2019-10-06 #故事会

闽南民俗~三平寺进香

闽南民俗~三平寺进香

萧洒,祖师,新华东路,官园,神明,进香团,何神,嘉庆,商君,多平,温府,肖国,漳州,九龙,主殿,地名,五帝,仪式,吉时,回銮,奉祀,妇女,孩子,庙宇,平方,年青人,新村,未几,永镇,社里乡

2018-03-21 #故事阅读

容易受骗的人

容易受骗的人

安拉,主人,母亲,骗子,妻子,市场,毛驴,笼头,向安拉,丈夫,喝醉酒,妻子说,这段时间,一头驴,在路上,发现了,回家了,东西,伙伴,兄弟,决心,同伴,垂头,愿望,时刻,普度众生,极易,棍子,牲口,缰绳

2020-09-26 #故事阅读

自以为是的聪明人最容易受骗

自以为是的聪明人最容易受骗

笨人,自认,自以为,冰雪,女人,聪明绝顶,程度,易受骗,有便宜,女性,十分困难,声音,原则,好处,岂可,时候,男人,死心眼,聪明人,舌灿莲花,骗子,错失,什么事,了一下,一是一二是二,十分满足,你是个,当一个,就容易,好机会

2008-10-24 #短篇故事

容易受骗的人一千零一夜故事全集

容易受骗的人一千零一夜故事全集

安拉,主人,母亲,骗子,妻子,市场,毛驴,笼头,向安拉,丈夫,喝醉酒,故事,妻子说,这段时间,一头驴,在路上,发现了,回家了,东西,伙伴,兄弟,决心,同伴,垂头,愿望,时刻,普度众生,极易,棍子,牲口

2020-07-04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