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弘扬蒙古马精神 身边的榜样」梁忠厚脱贫记

时间:2007-10-16

今年热得早,立夏前气温就上来了,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再有一会儿,300亩玉米就种完了。梁忠厚擦了擦汗。他停下三轮车,走近地膜玉米播种机,看了看玉米

提示:本文共有 202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今年热得早,立夏前气温就上来了,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

“再有一会儿,300亩玉米就种完了。”梁忠厚擦了擦汗。

他停下三轮车,走近地膜玉米播种机,看了看玉米种子够不够用。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大家身后,豆大的汗珠顺着黑瘦的脸滴在泥土里。

梁忠厚今年57岁,是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大红城乡万裕号村的村民。8年前,他靠打点儿零工种点儿地,日子还过得去。没成想,2012年的一场车祸,让他的右腿落下残疾,看病花了不少钱,还欠下六七万元外债。那一年,他靠双拐走路,失去了劳动能力,与7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

2016年,梁忠厚被识别为贫困户。随后,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接踵而至: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搬进了砖瓦房;享受低保和残疾补助,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享受生猪代养政策,有了收益分红……

大家都说,梁忠厚这下好过了。

可梁忠厚觉得贫困户的帽子戴在头上不光彩,他到处寻找机会,要摘掉这个“贫困户帽子”。

“国家扶贫政策好,但不能全靠政府,自己得做点儿啥。”生活有了着落,让梁忠厚生出了一心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听说藜麦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于是梁忠厚整整一年一瘸一拐地奔波于山西各地,他惊喜地发现万裕号村的气候适宜藜麦生长。

2017年,梁忠厚试种了20亩藜麦。

秋天,在乡政府“牵线搭桥”下,梁忠厚的藜麦很快就卖光了。当年,除去人工、机械开支,他还还了2万元外债。

梁忠厚乐了。

2018年,尝到了“甜头”的梁忠厚要扩大种植规模,他流转了村里580亩土地,准备种植藜麦和小杂粮。他想把日子过得更美。

然而,奋斗出个美光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买种子就把家里的钱花光了,眼看谷雨快到了,没有化肥农药,这地咋种?好几天梁忠厚眉头紧锁,犯了愁。

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

时任大红城乡党委书记的云月清找上了门,通过乡政府帮忙协调,帮他贷了2万元的贴息贷款。50亩藜麦不误农时种进了地里,530亩种上了小杂粮和玉米、油菜。

老母亲看着他苦累,劝他:“咱有政府给的钱,省点也够花,你生打生种下这么多,又手不到脚不到,赔了可咋办?”

“村支书这么支持咱,乡里领导这么帮咱,怕啥?”梁忠厚却打定了主意要试一试。

于是,种、管、收全靠雇佣劳动力,梁忠厚的藜麦在万裕号扎下了根。

5月份种下,不长时间,藜麦和小杂粮嫩苗齐刷刷地破土而出,梁忠厚松了一口气。这段时间,原本黑瘦的他又掉了好几斤肉。

有了第一年的种植经验和销售市场,梁忠厚的藜麦和小杂粮供不应求。年底一算账,收入7万多元。他把剩余的外债全部还清,还结余9000元。

梁忠厚笑开了花。

2018年底,梁忠厚脱了贫。

甩掉了“贫困户帽子”的梁忠厚,干劲儿越来越足。

“自己生活好了不算好,我要把村里的人都带动起来!”他说。

在梁忠厚这里打工的,都是方圆几十里本村和邻村的村民,他们中有好多是上了年纪的,还有16名贫困户。

有人说:“你咋这么傻,尽用了些老汉老太太,他们能做成个啥?”

梁忠厚乐呵呵地说:“不怕他们做得慢,我就是为让他们也有点收入,日子好过一些。”

72岁的梁仝厚老两口,一年能在他这里挣7000多元。来来回回到梁忠厚这儿打工的村民有七八十人,万裕号村一道的沟沟岔岔里,都有来他这儿打过工的人。

2年来,梁忠厚光人工工资支出就超过了20万元。

去年,梁忠厚成立了家庭农场,流转了1300亩土地,扩大了种植规模,他的万裕号藜麦也有了自己的商标。

看似一切都顺风顺水地走上了正轨,没想到疫情突袭,4.7万斤藜麦的销路遇到了麻烦,这也成了现任大红城乡党委书记王支元的“心病”。

协调部门、联系企业、寻找市场……只要有机会,王支元都要帮梁忠厚“推销”万裕号藜麦,几个月下来,总算帮他卖出了1万多斤。

“群众要脱贫,发展特色农业是一条出路。梁忠厚老实肯干,不等不靠,去年我们协调农牧局为他提供了2万元的化肥农药和地膜,在藜麦销售上,我们还会竭尽所能帮助他支持他。”王支元说。

疫情发生后,梁忠厚捐了1000斤藜麦给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他说:“我有困难时,党和政府没少帮我,我也要尽一份力,支援抗疫。”

在他的玉米地里,梁忠厚和记者唠起今年的打算:再贷款10万元,再流转1000亩土地,种150亩玉米,300亩谷子,300亩油菜,300亩藜麦,300亩黍子,其余种植苦荞麦……

如今的梁忠厚,已经脱离双拐,虽然走路还不太稳,但他说:“日子好过了,有奔头了,还是靠双腿走路利索。”(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张晓琴)

【记者手记】

采访快要结束时已经临近中午,眼前的这块玉米地种完了,收工前梁忠厚召集帮工的村民安排完下午的“工作”,骑上他的小三轮又赶往下一块地。

这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汉子,他老实肯干、不等不靠,为了奋斗出一个美好光景,在生活的变故中硬生生地甩掉贫困户的帽子重新“站”了起来。

梁忠厚诠释着蒙古马精神中吃苦耐劳的特质。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的人,内蒙古的脱贫攻坚工作才能够硕果累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品质,我们才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弘扬蒙古马精神 身边的榜样」梁忠厚脱贫记”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人物剪影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人物剪影

贫困户,嘎查,王衡,精神,齐晓,哈斯格,日勒,蒙古马,赵丽杰,白辛,本报记者,内蒙古,老百姓,胡日查,高敏娜,人民,榜样,永和村,草原,万裕,张晓琴,李晓军,李新军,王群,有机杂粮,中华民族,兴安盟,力量,农村,合作社

2013-12-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白秀珍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白秀珍

白秀珍,母亲,继父,哥哥,丈夫,亲人,医院,家人,患上,重担,孝老爱亲,女儿,命运,同母异父,妹妹,婆家,学费,日记,父母,眼睛,鄂尔多斯市,老人,身体,饭碗,生活,医院里,任君,出生于,吴卓,富兴街

2012-08-19 #小故事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董永宏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董永宏

董永,行动,公益,志愿者,学生,环保,全国,团队,社会,绿色,大爱,第一中学,环保理念,事情,个人,小学,意识,湖北,物资,理念,鄂尔多斯市,影响,余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生态文明,人们,信仰,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

2007-01-12 #小故事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苗英英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苗英英

苗英,产品,圣地,娇娃,手工,顾客,民族手工艺品,蒙古族服饰,手工制作,妇女,市场,巧手,工艺品,手工艺品,技艺,旅游景点,群众,致富路,蒙古族,传统文化,她的手,色彩明丽,技能培训,研发,编织工艺,英英,思晓,蒙古马,越小越,马东

2016-10-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人物剪影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人物剪影

嘎查,贫困户,王衡,本报记者,白辛,胡日查,高敏娜,齐晓,老百姓,赵丽杰,哈斯格,日勒,永和村,万裕,张晓琴,李晓军,晓景,李新军,王群,有机杂粮,内蒙古,兴安盟,农村,合作社,呼伦贝尔市,实际行动,技术,民族,百姓,科右前旗

2007-12-20 #故事大全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微笑院长”张鹏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微笑院长”张鹏

张鹏,卫生院,锦旗,医生,贫困户,一面,全身,看护,村书记,中共党员,医护人员,兴安村,最佳选择,前旗,乡里,乡亲们,事宜,位置,伤口,优惠政策,党和政府,关键,兴安,医疗保险,病患,危险性,因素,后付费,建议,对局

2015-12-09 #小故事

「弘扬蒙古马精神 身边的榜样」马园林:你有困难 我就出现

「弘扬蒙古马精神 身边的榜样」马园林:你有困难 我就出现

马园,雷明,张金,贫困户,群众,老两口,医院,老人,工作,张慧,林时,第一书记,和精,奈曼旗,儿子,压力,百姓,物质,疾病,集团,精神,老伴,道路,生活,白音他拉苏木,精神上,精神卫生,精神障碍,于洪,奈曼

2014-12-02 #故事阅读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丨51只羊羔带来的春天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丨51只羊羔带来的春天

羊羔,蒙古马,精神,新立村,羊圈,全市,呼伦贝尔市,日子,榜样,老伴儿,那群,韩永,明和,干部群众,呼伦贝尔,日报,羊群,阳光,一往无前,习近平,呼伦贝,吐绿,多爱,子飞,明兴,李子树,赵震,第一书记,万龙,一群羊

2010-05-21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