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沧桑岁月古戏台 饱经风霜活化石

时间:2007-06-17

其中关于戏台他是这样描述的: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提示:本文共有 109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2 分钟。

在《社戏》里,鲁迅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他十一二岁时,与小伙伴们夜里划着乌逢船到赵庄看戏的情景。其中关于戏台他是这样描述的: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鲁迅《社戏》

古戏台,曾是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发挥着酬神娱人、高台教化、艺术传承的独特作用,如今,既是重要的戏曲文物,也是我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上学了,记得是初中课本上读着鲁迅先生的《社戏》文章,感觉特别新鲜,多少年风吹雨打,故乡唱戏的地方很多,庙会也很多,古村落的古戏台上优美动听的唱腔与喧闹的锣鼓声不绝于耳……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时代变了。祭祀龙王的香火少了,为龙王唱戏的锣鼓声也渐新远去。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听惯了古戏台锣鼓声的老人仍执拗地守望他心目中的精神家园……

据统计,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尚有古戏台近十万座,如今则只有一万多座了。山西是全国古戏台存量最多的省份,该省文化部门于“文革”后做过一次普查,山西全省遗存古戏台2887座,仅为建国初期原数的十之二三;陕西原有古戏台为三千多座,现也仅存一百三十余座;一些古戏台较多的县,如北方张家口的赤城县,原有古戏台四百多座,现只存六十余座南方绍兴越剧发源地的嵊州市,原有古戏台1220座,现只存108座。真乃沧海桑田,古是今非。

山西省作为文物大省,其悠久历史文化还有更令人惊羡、来自“山野”的精神文化结晶,来自社会下层、厚土深处的极富刚劲悲凉特色的各种戏曲和争奇斗艳、散见于千山万壑之间的古戏台。

五台豆村镇大石村古戏台

山西省内五台、代县、定襄、忻州等地方历史曾经有过很多的各式各样的造型的古戏台,后来因为破四旧、文革时期遭受破坏,现在经核实也所剩不多,幸存下来的也是残垣断壁,破烂不堪,无人看管,让人看后一种酸楚的痛涌上心头,惊醒我们后人对祖先留下的文物古迹必须加以保护与修缮为重,不能再让文物还在遭难与伤痛……

南茹戏台

南茹戏台,位于五台县茹村乡南茹村。寺毁仅存戏台,创建及重修年代均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38平方米。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前卷棚歇山、后卷棚硬山顶,七檩后廊式构架,斗栱三踩单翘。戏台内后槽明间设屏风。1985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射虎川戏台,位于五台县石咀乡射虎川村西北约1000米处的碧霞寺对面。原为奶奶庙的附属建筑,现庙毁,仅存两座戏台。

射虎川戏台

据碑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建。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坐东朝西,两座戏台南北一字排列。北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卷棚硬山顶,四檩卷棚式构架,前台敞朗,后檐墙辟二圆形窗,两山墙绘水墨画6.8平方米。南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前歇山后硬山顶,四檩后廊式构架,后檐墙辟二圆形窗。1985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三清观戏台

三清观戏台,位于代县峪口乡下苑庄村西。观毁于1966年,现仅存戏台。据题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建。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南向北,占地面积83平方米。 砖砌台基,基宽9.65米、深8.6米、高1.5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前坡歇山、后坡悬山,六檩后廊式构架。2006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寇村戏台

寇村戏台,位于定襄县南王乡寇村中。坐南向北。东西长12.5米,南北宽13.1米,占地面积约164平方米。据梁架题记载,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戏台主体保存较为完整,屋脊、兽头破损,主体结构较为稳定。戏台为石砌台基,台基宽12.5米,深13.1米,高0.8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架结构。1997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南街戏台

南街戏台,位于五寨县砚城镇城内村南街东侧。始建年代不详。据题记载,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被学校占用。坐北朝南。东西长7.5米,南北宽6.5米,占地面积487.5平方米。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顶,六檩无廊式构架,檐下施装饰性斗栱及彩绘。台中设隔断,将戏台分为前、后台,隔断正中牌匾书“歌且舞”。2001年11月,五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边家沟戏台

边家沟戏台,位于河曲县鹿固乡边家沟村。创建和维修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东西长8米,南北宽6米,占地面积48平方米。坐南朝北,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顶。五檩式构架,石刻楹联,石雕龙首吞口。(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南高戏台

南高戏台,位于忻府区奇村镇南高村中。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29平方米。据脊檩题记载,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四檩后廊式架构,斗栱为一斗二升交龙头形制。台内中部设屏风,两侧各设一小门。后墙两次间设拱券式窗,台前部两侧筑八字影壁。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唐昌戏台

唐昌戏台,位于原平市崞阳镇唐昌村中,始建年代不详。1970年为满足村民-娱乐需求,改建戏台。戏台坐南朝北,东西长13米,南北宽10.4米,占地面积135平方米,石基台基,砖木结构,明间施三品三角架。明间顶部书有“为工农兵服务”六个大字。体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大型工程建筑结构特点,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山西的地方戏多达50余种,保存至今的剧目也有4000多本。戏台舞台也多,很多古戏台因为山高路远,躲过了战火,幸存下来,在乡村僻野保留了些许古韵遗音。所以,山西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戏曲文物(古戏台)占全国的80%左右,这些特点,对于人们了解、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都是很有价值的。

宋、金、元时代,主要是在山西南部的古河东地区,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繁荣的经济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为山西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使得山西地区成了中国戏剧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中国北方戏剧文化的摇篮。在南宋与金对峙的局势下,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逐鹿中原,战争在陕、豫、鲁、皖等中原地区连续不断,攻伐频繁。晋南则偏安一隅,经济发展得以持续,民众相对安居乐业,因此,民间戏剧艺术在节庆日、婚丧日、家寿日、社日、祭日等各种民间活动中得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传播。到了元代,山西全省被划入了直属朝廷的中书省,使得“下里巴人”似民间戏曲艺术和“阳春白雪”类文人创作、宫廷戏剧得以在互动融合中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据《中国戏曲文物志》资料显示,全国现存古戏台两万余座,其中山西3719座,可见山西省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古戏台遗构,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风景线上有多“惊艳”。就如运城的戏曲发展与古戏台建设也是相伴相生、相映生辉,如元代的芮城县永乐宫龙虎殿戏台、永济市董村二郎庙戏台,明代的绛县董封村戏台、河津市樊村戏台,清代的盐湖区池神庙三连戏台、万荣县庙前村后土庙戏台等等,均见证着河东地区戏曲历史的发展轨迹。

元杂剧前期阶段的活动中心就在山西南部的平阳地区(今山西临汾市),后来遍及整个中国北方的元杂剧就是从这里发端的。某种艺术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艺术家群体的出现,当时这里恰恰就涌现出了一个庞大的戏剧家队伍。如在后来光照整个中国文学史册的关汉卿、郑光祖、石君宝、白朴、乔吉、吴昌龄等都是山西籍作家。

关汉卿

众所周知,元杂剧作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白、郑、马”四大家。而这四家中,除马致远外,都是山西籍人士。关汉卿祖籍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解州),他名列四大家之首,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66部杂剧,是作品最多的元杂剧作家。他的《窦娥冤》、《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等至今仍活跃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白朴是剧作家,他创作的16种杂剧,大多属于爱情剧,如最早编成戏剧演出的“梁祝”故事,今已失传的《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以及今存的《墙头马上》、《梧桐雨》等。郑光祖是襄凌(今山西襄汾县)人,他创作的《倩女离魂》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并称为元杂剧四大爱情戏。

戏曲文物是指留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有关戏曲的历史文化遗物,如舞台建筑、绘画雕刻、碑铭题记等,建国以来发现的宋、金、元时期的戏曲文物,以山西最多,这些各个种类的戏曲文物,为人们勾画出山西地区戏曲演出的繁盛景象。戏台建筑最早就是诞生于山西,现存的反映山西戏曲活动的年代最久远的戏曲文物是北宋时期建造戏台的三通碑刻,其中晋南地区万荣县的《河中府万泉县创建后土圣母庙记》碑,记载了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修建戏台的过程,即“修舞亭都维那头李延训等……”

五台戏曲人物武承仁

武承仁老师

武承仁(1930~2000)戏剧家。少名奉先,笔名武人、从戎等。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北大兴村人。1930年生。曾就读于太原进山中学及山西教育学院。早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文工团学搞创作,后转山西忻州师范学校任教。1960年开始从事剧本创作、戏曲音乐及地方戏史论研究。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

武承仁先后执笔创作、改编剧本30多部。较有影响的有群众誉为“北路梆子‘老三篇’”的《王宝钏》、《金水桥》、《血手印》,现代戏《潜流激浪》、《焦裕禄》、《续范亭》(合作)及新编古代戏《五台县令》(合作)、《满盘错》等。

《金水桥》

其中《金水桥》获山西省首届影视作品“天龙杯”戏曲艺术片一等奖及优秀编剧奖,《五台县令》获山西省首届戏曲“杏花奖”编剧奖,《续范亭》获山西省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奖。创作风格追求文学性与演出性的完美结合,尤以人物心理刻画深入细微和语言的流畅优美、雅俗共赏受到普遍赞誉。出版和发表了《诗韵手册》(合作)、《北路梆子音乐》(总纂)及《北路梆子今昔考略》、《北方梆子探源质疑》等论文多篇。近年致力于志书集成的编纂,担任《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及《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副主编。为中国戏曲学会理事、山西分会副主席、剧协忻州地区分会主席等职。

中国戏曲志·山西卷

武承仁,著名剧作家、戏曲史论家。他自幼聪颖,多才多艺。东冶沱阳高小毕业后考入太原进山中学。1948年(民国37年),投笔从戎,从事编写节目和演奏乐器的工作。1952年,武承仁转业到省立定襄河边师范任教。1954年学校迁往忻县改为忻县师范。他教授语文、文学,博闻强记,循循善诱,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2000年11月,武承仁因病逝世。

从山下远眺龙王庙戏台背影,犹如一座巍峨雄奇的城堡。恰好遇上一对从古镇老巷走来看戏的母女俩。这位母亲边走还边念念有词,仔细一听,原来她在教女儿念一首她自编的儿歌:咱家后面有座山,山上有座龙王庙,庙里有座古戏台,咚咚锵,咚咚锵,宝宝快快长,长大也登台唱大戏,当名角。乐的妈妈笑开怀。

“唱大戏”是指大戏班(大剧团)演戏。经与这位年轻的母亲交谈得知,孩子长大后若能到大剧团当演员,是当地许多家长梦寐以求的愿望。显然,这位年轻的母亲是在用自编的儿歌,鼓励女儿长大后进艺校学唱戏,将来当演员唱大戏。

随着时代变迁,多少年历史并红极一时的古戏台,现在也已经落寞。曾经以酬神娱人的演戏活动由盛转衰,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和戏台发展的缩影。这是引起我的思绪万千,我对古戏台的印象,最早缘于鲁迅先生的《社戏》。此文原刊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建国后作为现代文学精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鲁迅先生看社戏的时间是1892年,到他发表《社戏》时已整整过去了30年。这么长时间对赵庄的戏台仍记得如此清晰,可见这戏台对鲁迅先生的童年有着不同一般的魅力。鲁迅先生对江南水乡戏台绘声绘色的描述曾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我无尽的退思。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特别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众多的古戏台被当做“四旧”和无用的建筑,遭到了严重的毁坏,不免让人有些忧伤与伤悲……

古戏台概述

戏台,也叫戏楼,历史文献和碑刻上也称之为乐楼、舞楼、歌台和舞亭,是专门用于戏、歌舞等表演的舞台。本书所讲的古戏台,系指清末之前修建的有顶盖的戏台。这些戏台,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是见证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形成和繁盛的重要实物,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形象的缩影。

全国现遗存古戏台,约有一万多座。从建造目的和使用功能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类是酬神的,这一类戏台主要分布于神庙、祠堂、会馆里面,属于这些建筑的附属;另一类是娱人的,这一类戏台大都建在皇宫、行宫、王府、宅院以及村镇街口(路口)。两类戏台,以第一类居多。从建造年代来看,绝大多数系建于清代。

北方乡村离县城较远,又属山区,经济落后,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看戏仍然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娱乐方式。他还用土话给大家念了一首当地流行的民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村里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娃娃也要跟着去。”此民谣确实很有趣非常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古戏台唱大戏留给人们儿时的美好回忆。

五台柏兰古镇村龙王庙

如今祭祀龙王的香火少了,为龙王唱戏的锣鼓声也已逐渐远去。现在唱戏已经不是为了“神”而完全是为了“娱人”。尽管龙王庙戏台没了昔日般的红火,但这里几百年来由演戏看戏而成的风俗,如庙会演戏、村里组建戏班自娱自乐习俗,年轻人把学唱戏、当名角作为人生目标和对象条件的风尚等等,还在继续延续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戏台,逝去的繁堡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上了年纪的人们还深深地眷恋着它,仍把它视为精神家园执著地守着它;在老戏台古风薰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没有疏远它,而是踏着老一辈的足迹,又一步地走近它,亲近它。这就是中国戏曲的魅力是古戏台的魅力。

古戏台与匾额楹联

现存的古戏台、从建筑和装饰上看、具有三个共同显著的特证:一都具有附属性质、除宫行宫范圃戏台、清中期后城市中兴建的茶园剧场和乡村临时搭建的草台外,绝大部分都时属子神底、堂和会馆等建筑:二是建筑形象华丽,宫廷三层大戏楼、中型戏台和室内戏台、王府花园和室内戏台无不巍峨壮观、气字轩昂、豪华气派、堪称古代台建筑的极致;各地神庙、祠堂、会馆乃至私宅所修建的戏台,其造型千姿百态、装饰也是富丽堂皇,雕梁栋,沥粉描金、其华丽程度都属当时当地最高建筑水平的代表;三是明清以来所有的戏台落成时都悬有厦额与联,有的甚至悬七块匾(合额、屏风或隔上方、上下场门楣、戏台背后的墙上)和多副楹联。不过因年代久远以及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现在有的戏合楹联已经毁坏或丢失了。

古戏台牌匾

在戏台上悬挂联,既是秉承了我国用匾联装饰建筑物这一传统的装饰方式,更主要的是借悬匾挂联的机会,为戏台命名,或借“台”状物或以“台”喻理;检联则可借“戏”发挥、借古论今,进而为戏台赋于更为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匾好、联妙、书法精湛,可为戏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能有效增强戏台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戏曲演出效果。所以、戏台建成之后,在装饰上它会与殿堂、厅堂一样受到格外的重视,一定会在戏台醒目的地方悬挂上一块由名家题写、制作精致的匾额,一定会在台柱上镌刻或用木板精心制作或直接粘贴由名家摆写的对联。这种文化传统,到现在还一直延续着。

戏台匾额

山西省太谷县净信寺戏台及匾额都带有 “神”字, 如神听和平, “神人以和”等等,这与古人的自然崇拜和原始信仰有关。古代人由于自然科学不发达和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与大自然打交道中产生了各种自然崇拜和原始信仰,如民间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对风、雨、雷、电的崇拜,对山川河流的崇拜,对龙、虎,凤,龟等动物的崇拜,对门,户,灶、井的崇拜,对祖先神灵的崇拜等等,因而塑造了日神、月神、雨师、风伯、雷公、电母、山神、龙王、门神、灶王等民间神灵。有神就有神庙,于是建造了日坛、月坛、龙王庙,道教盛行之后,又有了佛寺、道观。

在古人的心目中,佛教、道教和民间诸神都具有人的品格,像人一样有生日,也会喜怒哀乐,因而产生求神祈福的心理。每逢神诞,民众就会在神庙中祀祭,从而形成民间“庙会”的风俗而“庙会”一项重要“仪式”就是给神演戏,故神庙一般都建有戏台,因而戏台上的匾额大都带有“神”字。明、清直至民国时期,一年到头,各种名目的神庙祠宇演戏,构成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灿烂景象。太谷县净信寺始建于唐代,于清代道光年间增修戏台,此匾系该戏台落成时悬挂的原物、匾额工艺精湛,书法端庄遒劲、落款小字“大清道光四年桂月谷旦”等字现在仍清晰可辨。

五台陡寺庙会

五台县城戏台对联选

上联:开场时,忠良几受侮辱,每恨人情多变;下联:结尾后,奸佞亦经败露,方知天道无私。

上联:提起春秋笔,写成富贵图,白老卖画; 下联:拿来折桂斧,砍倒阴阳树,秋莲拣柴。

上联:魏徵进谏,寇准庭争,为的是国家天下;下联:包公升堂,海瑞罢官,只想着黎民百姓。

上联:反徐州,宁武关,表现封建压迫,农民起义;下联:佘塘关,双锁山,演出男女恋爱,自由结婚。

上联:不大地方,自有国家天下;下联:寻常人物,也能文武鬼神。

上联:金榜题名虚富贵;下联:洞房花烛假姻缘。

四月十八庙会

四月十八庙会舞台上的对联,脍炙人口,是每年会期重要的文化风景线,为人们所喜爱,为人们所欣赏,为人们所广为流传。现选录如下:

唐建宋修可叹无人识国宝,神灵佛慧且喜有缘誇福田。

陡寺古会源远流长乃千古盛事,本刹诸神道正法严是万民干城。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误了甚,也别误了四月十八”“四月十八的会也误了”(泛指人们拖拖拉拉)。由此,你也可想到四月十八文化在民间是怎样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水上漂

四月十八是人们相会的好时机。年岁大的恐怕来年不在人世或来不了,抱着最后一次会见亲朋好友的心情,千方百计来到会场;出门在外多年的想念故知,也希望在会场碰到,了却平生再能叙旧的心愿。

年轻人更把四月十八看成是恋爱的黄金时机。充分利用赶会的每一天,“又溜摊子又看戏,又是互相间拉关系”;媒婆子这时也显得格外吃香,又是安排对象见面,又是撮合彩礼,忙得不亦乐乎。

四月十八还是人们购物的天堂。人们一过年就计划好今年赶会时该置办什么:家里的、地里的、老人的、小孩的、闺女的、媳妇的。会期,总是货比三家,反复讨价还价,千方百计置办下,七天会下来,人们的服饰大都焕然一新。

四月十八的小吃别有一番风味。油条、麻花、包子、粽子分布在会场四周,香味在空中远飘。

四月十八舞台上的对联,脍炙人口。是每年会期重要的文化风景线,为人们所喜爱,为人们所欣赏,为人们所广为流传。

临汾牛王庙戏台

山西的戏台建筑是随着戏剧艺术的繁荣普及而遍布全省各地城乡的。它的形式也由四面观看而向一面观看转化。早期的戏台是一个简单的土台子,观众可以从四面观看;随后逐渐演变为从三面观看,即在戏台的后部砌一面墙,两端的立柱处稍折向前方,使观看的角度由四面集中为前方三面,从山西现存的元代戏台看,这种从三面观看的戏台在当时最为普遍。到了明清时代,特别是到了清中叶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繁荣,戏曲文化更加飞速发展,戏台也变得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起来,一般戏台都与其他建筑共同组成一处庞大复杂的建筑群的形式存在的,其基本式样已大致与现代戏台相似,都是一面观看的戏台了。

三千多座古戏台,它们几乎遍布在山西各个地区。早已失去了实际的功能而成为遗迹,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也无法阻止社会的变迁,但是站在千年的古戏台前,我们绝对不能不惊叹古人的智慧,不能不追忆与想象昨日的辉煌,这些古戏台大部分已破旧不堪,但它们的存在,对研究中国戏剧史、文化史、艺术史、建筑史等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我们还能做到的,就是应该保护好这些古戏台。

五台遗存古戏台

山西省五台县遗存至今的古戏台有9座,这些戏台全部修建或重建于清代。

1.上金山戏台:位于阳白乡上金山村中。据戏台梁架题记载,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檐枋、雀替均施彩画。

2.射虎川戏台:位于石咀乡射虎川村北约500米,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被列为五台县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奶奶庙的附属建筑,现庙毁仅存两座戏台。

据碑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建。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坐东朝西,两座戏台南北一字排列。北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卷棚硬山顶,四檩卷棚式构架,前台敞朗,后檐墙辟二圆形窗,两山墙绘水墨画6.8平方米。南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前歇山后硬山顶,四檩后廊式构架,后檐墙辟二圆形窗。

3.瑶池戏台:位于建安乡瑶池村中,原为奶奶庙附属建筑。据梁架题记载,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坐西朝东,建筑面积72平方米,平面方形。面宽、进深均一间。攒尖顶,台口东、北两面敞开。

4.蒋坊戏台:位于蒋坊乡蒋坊村中,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创建年代不详。坐南朝北,建于街心一券洞上,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后檐西山墙留有演出题记,大部已漫漶,其中一条仍依稀可辨“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八日张五年班正月四日高红五梨元”。

5.南茹戏台:位于茹村乡南茹村中,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被列为五台县文物保护单位。寺毁仅存戏台。创建及重修年代均不详。占地面积1026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仅存戏台。两侧仅存东配殿、东西便门。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前卷棚歇山后卷棚硬山顶,七檩后廊式构架,斗栱三踩单翘。戏台内明间设屏风,两次间设小窗。

6.南大贤戏台:位于茹村乡南大贤村中,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创建年代不详。坐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卷棚顶,斗栱把头绞项作。

7.河北戏台:位于耿镇镇河北村西北,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创建年代不详。坐西朝东,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后檐墙上留有演出题记。

8.上门限石戏台:位于门限石乡上门限石村,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创建年代不弹,坐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戏台两侧建有耳房。

9.东茹戏台:位于茹村乡东茹村中,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创建年代不详。坐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斗拱把头绞项作,台内墙上有民国时某戏班演出题记。(资料来自五台老乡俱乐部)

货摊栉比街衢窄,杂耍拨撩笑语舒。古戏台的历史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上的喜怒哀乐,在这里都被演绎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许多波澜壮阔、风流缠绵的故事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戏台就是老百姓离也离不了、忘也忘不掉的一块精神圣地。

五台县各地素有赶会的传统,大都因百姓敬神以祈风调雨顺而形成。赶会期间,过会的村镇要搭戏台,请戏班唱戏,一连几天。亲戚朋友则相约赶会。群众都以来客多为荣,来客稀少则是人缘差的标志。过会时,家家需做豆腐、凉粉,甚至杀猪宰羊,招待亲朋。建国后,古会内容逐步演变,现已变为物资交流大会了。本县古会据查有四大会、八小会、七十二个普通会。

喜爱看戏的朋友,当然不会忘记曾经的古庙会,下面是五台庙会的组诗介绍八个庙会的诗情画意独特情景,以飨读者。

五台庙会

五台庙会组诗图

文/闫竹叶

一,大石二月十九庙会

五彩丝绦绾蜃楼,高台古庙两相俦。春风不惹香火甚,爆竹犹嫌檀板柔。

合掌阿婆怀希冀,抽答少女掩娇羞。闲人不解愁滋味,戏散呼朋一醉休。

二,河口二月十九庙会

莫奇庙庑嵌悬崖,车履携来二月花。信女拈香揣石块,善男登阁问僧迦。

心虔不觉蛇行累,意尽回看道斜。只盼明年还夙愿,儿孙绕膝共春华。

三,石咀二月十九庙会

两省鸡鸣得地先,物流辐辏小河边。草萌春气农资至,风送油香摊铺连。

且借酒盅量菜籽,还须唾沫点零钱。夕阳西下村头聚,笑比猪娃瘦与圆。

东冶庙会

四,东冶三月初八庙会

古镇繁华三月初,忽如融进上河图。货摊栉比街衢窄,杂耍拨撩笑语舒。

走散妻孥非怨艾,成交主顾又相呼。商人胜我痴迷戏,今夜名伶尚演无?

五、窑头三月二十七庙会

烧窑洗罢得余闲,隔巷相呼会摊。懒问衣妆妻女事,独钟肴馔弟兄餐。

抑扬酒令街衢醉,憨厚乡情商贾叹。戏散何愁山路远,夜阑犬吠报平安。

六、陡寺四月十八庙会

乡人云集意如何?初夏璃池景致多。陌上花椒笼紫气,水边苇叶衬青禾。

敬香且问儿孙事,识戏还听父老歌。尝罢山家糜子粉,随心游购复观摩。

七.龙湾四月二十八庙会

不见龙湾小石桥,比邻摊铺溢河槽。烟尘总被油香掩,会戏肯容闲杂嘈。

市罢泉边饥已解,酒酣林下兴尤高。归家且买苇和枣,隔月端阳祭楚骚。

八、县城五月十七庙会

五月农闲赶会忙,遛摊转铺趁清凉。持家慈母奢华少,爱美青年雅兴长。

布帛淹迟逢疾雨,瓜桃走俏伴骄阳。日中且觅高柳下,啤酒一杯供客尝。

我国的古戏台和戏曲,其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影响神奇的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特别是这些古戏台,可谓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是见证我国戏曲产生、发展、辉煌的宝贵实物,也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遗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古戏台和戏曲,它所凝聚和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正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柢。若失去古戏台,就意味着中华民族将失去一部分历史。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否则,我们将愧对祖先,也愧对后人。

令人高兴的是,这些现存于我国广袤大地上的自宋(金)、元、明、清各个朝代修建的一万多座古戏台(包括戏台上的匾联和雕刻),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保护历史化遗产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地方戏曲艺术、民俗文研究、古村镇旅游活动的持续升温,正以一种特殊的“戏情”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勾起我们渐渐淡化的怀旧情思,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的深切爱。更为可喜欣慰的是,现在对古戏台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也已引起了全国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艺术研究机构的重视。

相关链接

闫竹叶,1969年生,山西五台人,大学文化,五台县人大常委会教科委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忻州市戏剧研究院特邀创作员。近年来在省市刊物上诗词百余首,引起诗词界关注。2010年省诗词学会创作交流中心专门召开了“闫竹叶诗词研讨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010年《百年梦圆世博会》七律荣获“魅力世博会,中华国粹体赠艺术大赛”优秀作品奖,同年,读《兰亭序》二首荣获“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2009年《咏十大元帅》荣获建国六十周年中华诗词献礼金奖等奖项。《歌咏五十六个民族》荣登中华诗词网,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实力派诗人。

他擅长于七律诗,其作品对仗工整,自然流畅,优美精炼。《五台八景》是他的成名作,并因此破格入选为山西诗词学会会员。有关学者对他的诗词给予了较高评价,称他的作品格律考究,意境高远,佳句连连,对仗句写得尤为出色。(文/图 胡立成)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沧桑岁月古戏台 饱经风霜活化石”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饱经沧桑的出处 释义 典故 近反义词及例句用法

饱经沧桑的出处 释义 典故 近反义词及例句用法

饱经沧桑,成语,沧桑,皱纹,老人,世事,经历,是一位,成桑田,王蒙,中性,作者,定语,岁月,比喻,男人,眼角,谓语,阅历,变化,充分地,意思是,动宾式,桑田变,沧海变,生活经历,初出茅庐,少不更事,沧海桑田,饱经风霜

2011-07-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描写男人沧桑的句子

描写男人沧桑的句子

沧桑,皱纹,头发,岁月,男人,背影,眼睛,饱经风霜,微微,两鬓,刻下,指甲,沟壑,生命,白发,眼眸,经历,老茧,道道,责任,额头,他的手,越来越小,额头上,化青,可那,天凉,张古,根根,达拉

2019-12-06 #经典故事

描写男人沧桑的句子

描写男人沧桑的句子

沧桑,皱纹,头发,岁月,男人,背影,眼睛,饱经风霜,微微,两鬓,刻下,指甲,沟壑,生命,白发,眼眸,经历,老茧,道道,责任,额头,他的手,越来越小,额头上,化青,可那,天凉,张古,根根,达拉

2013-10-03 #故事阅读

江西乐平:古戏台变身“百姓讲堂”宣讲新风尚

江西乐平:古戏台变身“百姓讲堂”宣讲新风尚

群众,古戏台,王成,故事,讲堂,乐平市,洎阳街道,江西,掌声,节目,徐行,黎荣,乐平,全市,党和政府,小品,政策,方言,社区,老百姓,活动,小故事,正在用,江西乐平,高级讲师,身边人,家长里短,李二嫂,朱瑞龙,中新网

2016-06-03 #小故事

我要唱给全世界听!桐乡81岁老戏骨活跃乌镇古戏台

我要唱给全世界听!桐乡81岁老戏骨活跃乌镇古戏台

花鼓戏,桐乡,乌镇,剧团,戏台,修真观,古戏台,景区,戏服,农村,游客,眉毛,舞台,小生,花鼓,台柱子,历史,厂里,嗓子,后台,听戏,寒暑,帘幕,帮工,年三十,戏班,演员,身段,老人,苏州

2014-10-31 #经典故事

让古戏台重获新生 宁海匠人葛招龙的故事上了浙报

让古戏台重获新生 宁海匠人葛招龙的故事上了浙报

招龙,古戏台,宁海,构件,记者,藻井,传统,古建筑,戏台,手艺,木质,凳子,木作,朋友,新木,王世春,能工巧匠,里岙村,原因,古宅,团队,喇叭,宗祠,工地,年代,故事,时间,旧家具,榫卯,物件

2013-05-26 #长篇故事

探访古村落坝口子 由白道城遗址和村口古戏台想到的敕勒川文明

探访古村落坝口子 由白道城遗址和村口古戏台想到的敕勒川文明

白道,遗址,呼和浩特,古戏台,中国,波斯,塔布,白道岭,马可·波罗,齐召,上都,古村落,古墓,土左旗,时期,陀罗,土默特,石人湾,苏克,古城遗址,和村,万部华严经塔,丰州,敕勒川,喇嘛洞,故城,文明,衙署,往来,建设

2020-06-03 #经典故事

形容一个人有故事 很沧桑的成语

形容一个人有故事 很沧桑的成语

经历,意思,饱经风霜,世事,沧桑,阅历,饱经沧桑,成桑田,王蒙,世变,反义,定语,比喻,男人,用法,眼角,皱纹,老人,结构,艰难困苦,释义,变化,生活,充分地,作谓语,意思是,动宾式,桑田变,沧海变,生活经历

2020-05-13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