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寻味经典」扶贫扶智 梦想花开

时间:2007-04-20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

提示:本文共有 414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记者 郑莉娜 余敏 制图 王璟

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

教育有希望,脱贫就有希望;教育有成果,攻坚就有战果。教育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是发展大计,也是民生大计,更是百年大计。杭州坚持教育扶贫先扶智扶志,输血造血同步,优质资源开放,对口支援地共享,打造了精准式教育帮扶的“杭州模式”。

样本1

从“宏志班”到“宏志校”

让更多贫困生接受更好教育

“时代楷模”陈立群是浙江“宏志班”的创始人。

2001年,陈立群担任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时,就创立了浙江省首个“宏志班”。宏志,寓意为“宏伟的志向”。宏志班不仅学费全免,还有生活补助,招收的都是家庭贫困但学业优良的孩子,其中许多来自农村。首批宏志班学子参加高考,就造就了当年杭州教育界最轰动的新闻之一——全班51人中,45个上了一本线,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

董永军是宏志班的首届学生,学生时代时家里一贫如洗。2001年的一天,正在一个竹编厂打工的董永军突然接到电话让他回家——那天,陈立群将宏志班的录取通知书递到他手里,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那年寒假,陈立群送董永军回临安的家,当时,董永军的家已坍塌成一片废墟。陈立群拍拍泣不成声的孩子,温言安慰:“这个家没了,但你在杭州还有一个家。”之后每逢假期,陈立群都会带他去自己家住几天,即便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失过爱,但在宏志班,他又得到了满满的爱。“‘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与责任感’,从走进长河高中开始,我们每天都能在学校教学楼上看到这句话。在宏志班我学会了爱与责任,这也是我成长路上坚定不移的信念。”董永军说。

陈水珠是首届宏志班班长。她的养父母是余杭人,农民,很穷,她说从小到大,自己就一直不知道亲生父母在哪。中考陈水珠考上了余杭高级中学,这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我含着泪把录取通知书扔掉了。那天,回家的路很漫长,路两边的野花却开得很茂盛。我忍不住摘下一捧金色的小野菊,放在鼻子下闻闻,没有一丝香气。”

让陈水珠没有想到的是,在她下定决心准备打工挣钱时,隔壁一位家有电话的邻居告诉她,她已被长河高级中学录取了。“在宏志班,陈立群校长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冬天怕我们挨冻还给我们送羽绒衣,让每个学生都感觉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的大家庭里。”陈水珠回忆说。

高考时,陈水珠以理科632分的成绩,被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因为宏志班,我站在了更高的起点进入社会。扶贫扶智,陈校长改变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和家庭的命运。”

20年来,长河中学共有1277名“宏志生”从宏志班毕业,考入理想的大学。

2016年,陈立群到贵州黔东南台江县支教,这与他长久以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一脉相承,与他创办宏志班的初衷相通。“我始终认为,‘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寒门’学子从小就经历着生活上的磨难和历练,具有普通家庭孩子所不具备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我作为教师,有帮助这些孩子走向成功的责任和义务。”

陈立群在台江县台盘乡南庄村家访途中与学生交流。

今年7月24日,是贵州省高考成绩公布的日子。7月23日晚上,陈立群和老师们在办公室紧张地等待着成绩揭晓的一刻。“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高考上线的人更多了,成绩也更好了,又创造了‘新纪录’。”台江民中总务主任莫昌剑说,2020年学校有1047名学生参加高考,一本、二本共上线810人!7月25日,陈立群带着学生的成绩,走村进寨送喜报,苗寨里络绎不绝地响起了鞭炮声。支教四年,台江的山山水水、大小苗寨,都留下了这位杭州校长的足迹,流传着他的故事。

“教育,真的能改变命运。出山,走出的是藩篱,拥抱的是世界。我们入山,他们出山,从陈立群校长一个人的战斗,到杭州支教教师团一群人的奋斗;从高中教育上线率的逐年新高,到职业教育就业率的连续攀升,杭州支教教师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中坚力量,而现在台江本土教师队伍也渐渐成长起来,台江教育事业呈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杭州市教育局援黔干部、台江县副县长司文朋说,目前,贵州省正在全省推广台江县组团式帮扶模式,杭州教育的智慧正在千里之外的深山里点燃小康之光。他介绍,台江在今年3月已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也从2014年的近40%下降到了0.98%。

从“宏志班”到“宏志校”,陈立群将一路走来的实践概括提炼成“宏志精神”。他认为,“宏志精神”三个核心词是理解、主动、勤奋,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高昂志气、高雅志趣,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人格、体现教育公平。“说是‘宏志’,其实也很简单,我的初心就是让更多贫困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样本2

一所图书馆 一千个心愿

多浪公益从“1”向“N”进发

阿依孜巴·艾则孜是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中心小学学生。她有5个兄弟姐妹,爸爸开大巴车,妈妈在家带孩子,“我的心愿是生日能吃上生日蛋糕,因为家里弟弟妹妹没有吃过蛋糕,我想让他们都尝尝生日蛋糕的美味。”

7岁的热汗古丽·马木家,住在阿依库勒镇阔纳巴扎村。这个村是阿克苏市唯一的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565人(其中脱贫监测户11户47人)、边缘户11户6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29.56%。“她最喜欢艾莎公主,很想要一条艾莎公主的裙子。”热汗古丽很害羞,不敢把心愿吐露,还是姐姐帮她在心愿卡上画下了裙子的图案。热汗古丽拿起心愿卡,眼睛里满是期待。

一个足球、一辆玩具汽车、一个新书包、一盏台灯、一双新鞋……今年6月1日,第四季多浪公益行动子项目之一——“点亮千个微心愿”的网上认领平台上线。每个微心愿折合100元,企业和个人可在线上扫码认领;市援疆指挥部收到爱心款后,会统一为孩子们采购物资,实现心愿。一位网名叫“微微冰玉”的网友一口气点亮了12个微心愿,一大批杭州学校加入到了公益队伍中……最终,10万元善款很快就筹集完毕,阿克苏孩子们的1000个微心愿能全部实现。

多浪幼儿收到捐赠的玩具。

位于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16大队的沙依力克小学,2018年3月新改建后,合并了周边13大队逸夫小学、17大队阿克提坎小学、19大队皇宫小学的四、五、六年级全部学生,共1500余名学生。“虽然建有图书室,但里面只有1000册书和3个书柜,严重缺少书籍、书架、桌椅等。”校长何佳泽拍的几张照片展示了图书室的“窘境”——偌大的房间空空荡荡,3个书柜缩在角落,没有一套桌椅——严格地说,这只能算一个“空壳”。长江实验小学的师生们认领了这个图书室。他们通过举办“公益画展、公益音乐会、校友返校日”,将画展画作竞拍全部所得、公益音乐会门票售卖全部所得、校友返校日校庆纪念品售卖全部所得,都捐赠给了多浪公益,用于建设沙依力克小学图书室。截至8月5日,第四季“多浪公益行动”已为阿克苏孩子们点亮1000个微心愿、援建1所农村图书馆、募捐衣服600余套等。

聊到多浪公益行动,原阿克苏市多浪第一幼儿园园长何霞记忆犹新,因为活动的发起就和幼儿园有关。2017年,阿克苏市多浪片区还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杭州援疆队伍决定在这片荒漠上建一座崭新的幼儿园。建设中,还同步筹划了公益行动,“多浪河是阿克苏市的母亲河,那就叫‘多浪公益行动’吧。”

2017年,第一季共募集善款超53万元,同时还有价值22万多元的冬装、价值近3万元的图书、价值近10万元的户外游乐器械、价值近4万元的文具用品等,总价值近100万元。

2018年,第二季募集款物总价值100余万元,为400名阿克苏贫困儿童实现心愿,援建阿克苏市5所农村小学图书馆,帮助阿克苏市贫困农户销售苹果7000斤以上。

2019年,第三季共募集款物总价值120余万元,捐赠1100套校服、1000个书包、1008床棉被等,援建1所电子图书室,帮助销售阿克苏苹果7000余斤。

前三季多浪公益行动共募款物价值320余万元,受益面覆盖阿克苏市1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5000余名学生,编织出了助力脱贫攻坚网,还成了杭州援疆的“金名片”。

四年来,这项由杭州日报、杭州市援疆指挥部和浙江省阳光爱心公益服务中心共同发起的公益活动,已为阿克苏困难家庭和儿童募集善款和物资总价值400万元以上。在做好援疆的同时,还为其他行业和地区募集款物总价值超200万元。

从阿克苏这个“1”出发,多浪公益行动持续向“N”个地区播撒杭州大爱——位于云南大理州云龙县检槽乡最北端的炼登完小,1至5年级学生用的是十年前购置的木桌,其中很多课桌椅已经破损严重无法使用。多浪公益行动发起“大山里的小课桌”活动,发动社会爱心力量募集购置210套课桌椅,帮助大山里的孩子改善学习条件。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西藏那曲……接下来,多浪公益将继续丰富爱心项目,努力通过扎实的行动,让杭州大爱更好地助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专家点评

用热情和奉献落实教育精准扶贫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授 曹力铁

脱贫攻坚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激发内生动力,真正拔掉穷根,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环节和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杭州市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派出自己的优秀教师和教学骨干参加支教工作,涌现出了以“时代楷模”陈立群为代表的一支优秀支教队伍,在实现教育精神扶贫中显示出了鲜明的“杭州亮色。”他们给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了“有温度的教育”,以自己的热情点燃了贫困地区孩子不断前行的火炬,他们只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安安静静地帮一把处在相对薄弱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别无他求”,以自己的无私奉献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铺平了一条通向小康和成功的道路。他们把教育扶贫落实在孩子们的心灵,激发了贫困地区人们脱贫的内生动力,不仅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教育精准扶贫,也向人们宣示了脱贫攻坚的伟大与胜利的希望。

编辑 倪宇翀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寻味经典」扶贫扶智 梦想花开”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房县,香菇,贫困户,黄酒,杨火,产业,瞿家,收入,食用菌,扶贫,全县,孩子,大山,合作社,基地,特色产业,药材,发展,李伟,易明,土城村,中药材,党委书记,农业,军店镇,客商,浙江,比率,记者,车间

2011-12-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房县,香菇,贫困户,黄酒,杨火,瞿家,收入,食用菌,产业,全县,孩子,大山,合作社,基地,特色产业,药材,记者,发展,易明,李伟,土城村,中药材,党委书记,农业,军店镇,客商,浙江,比率,车间,扶贫

2011-12-17 #小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房县,香菇,贫困户,黄酒,杨火,瞿家,收入,食用菌,产业,全县,孩子,大山,合作社,基地,特色产业,药材,发展,易明,李伟,土城村,中药材,党委书记,农业,军店镇,客商,浙江,比率,记者,车间,扶贫

2020-05-27 #小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房县,香菇,贫困户,黄酒,杨火,瞿家,收入,食用菌,产业,全县,孩子,大山,合作社,基地,特色产业,药材,记者,发展,易明,李伟,土城村,中药材,党委书记,农业,军店镇,客商,浙江,比率,车间,扶贫

2015-01-14 #故事大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扎西德勒 我们的新家园——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扎西德勒 我们的新家园——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玉麦乡,安置点,西藏,扶贫,群众,卓嘎,达吉,塘村,新华社记者,是西藏,村民,荣玛乡,人们,政府,洛桑,玉麦,生活,桑杰,远山,新生活,拉萨,扎西德勒,党和国家,全村,吉祥村,四季,国是,城镇,大山,孩子

2009-07-06 #故事阅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扶贫路上 他脚沾泥土心中有爱“足迹·决战脱贫攻坚龙江答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扶贫路上 他脚沾泥土心中有爱“足迹·决战脱贫攻坚龙江答卷”

石坤,工作队,有利村,扶贫,工作,基层,政策,百姓,记者,贫困户,驻地,生活,告诉记者,扶贫政策,了真,刘大娘,刘星,守文,李树,李树本,杨欣,葛金,陈显,陈宝林,高长利,第一书记,责编,出版集团,早饭,一大

2020-01-10 #长篇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产业扶贫发挥“造血功能” 小小马铃薯 创造致富路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产业扶贫发挥“造血功能” 小小马铃薯 创造致富路

贫困户,马铃薯,产业,韭菜庄乡,北槽,扶贫,清水河县,丁树,公司,化肥,农户,老党员,原种,内蒙古,合同,有限公司,精准,订单,抗旱,村民们,出生于,加农,施策,董欣,薛宇,阳湾村,新生活,里一,事儿,专用肥

2018-10-23 #故事阅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走出来”的希望之路——广东联手四省区劳务协作扶贫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走出来”的希望之路——广东联手四省区劳务协作扶贫故事

广东,何公,李力,邓华,佛山市,有限公司,珠海,三水区,四川,怒江州,星星,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车间,制冷设备,新华社记者,务工人员,贫困户,企业,劳动力,协作,扶贫,东西部,大山,怒江,省区,张池,沙马,技师学院,走出来

2017-12-31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