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2007-02-22

与海德格尔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突出地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不同,中国哲学家比较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曾先后提出过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等

提示:本文共有 115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4 分钟。

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死亡哲学区别于西方死亡哲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特别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与海德格尔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突出地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不同,中国哲学家比较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曾先后提出过“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等著名的死亡哲学命题。

诚然,孔子也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他不仅发出过“逝者如斯”的感慨,而且还有“死生有命”的说法。然而,他更为关注的是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强调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人为什么应当为了“成仁”而不惜“杀身”呢?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惟有“仁”这个范畴才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才使人成其为人,使君子成其为君子。他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想告诉人们,离开了“仁”讲“修身”,只是徒讲形式而已,其结果不是不得要领,就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而这归根到底又是因为惟有“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孔子的“仁”,按照朱熹的说法,内蕴着两个层面:一为“忠”,二为“恕”。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是谓此。但是,孔子所谓“忠”,无非是“尽己为人”,所谓“恕”无非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孔子这里,“人”绝对不是克尔凯廓尔的“孤独个体”,而是一种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因而也不是那种“我-他”关系,而是一种“我-你”关系。其实,孔子讲“仁者,爱人”,所强调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不难看出,孔子所赞赏的这种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乃至身家性命的仁者风骨正是基于他对人生和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体悟之上的。

与孔子讲“杀身成仁”不同,孟子则强调“舍生取义”。孟子并不轻生,他强调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在《离娄章句下》中更进一步强调说:“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以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便有失“大勇”。在他看来,人之欲求生,一如口之欲求美味、目之欲求美色、耳之欲求好听的声音、鼻子欲求芳香的气味、四肢欲求舒适安逸的环境一样,都是人之本性之所好,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在人的欲求对象中,究竟有无高于“生”的东西。孟子认为,义就是高于“生”的东西,是比生更值得欲求的东西。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他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死亡哲学命题,这样,孟子就把“义”提升到了生死抉择至上标准和唯一准绳的高度。

孟子的“舍生取义”虽然有别于孔子的“杀身成仁”,但不是同后者相对立的东西。“义”,从字面上看来,虽然无非是礼仪、适宜、道理诸义,但在孟子这里所要表达的却是“仁”的一个更深层面的内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死亡哲学和西方死亡哲学的不同点就在于是否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

B. 孔子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

C.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不同的观点,但二者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

D. 孔子把“仁”的内涵分为“忠”“恕”,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对比论证方法,肯定了孔孟的观点,含蓄地否定了某些西方哲学家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的观点。

B. 文章认为孔子和孟子都重视死亡的价值,都特别关注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都认为有高于生命自身价值的社会价值存在。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仁”和“义”这两个标准,彰显了儒家有关的死亡哲学的立场。

D. 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阐明中心论点,然后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孔孟观点的异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离开了“仁”讲“修身”,其结果可能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因为“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

B. 死亡如果脱离了“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的标准,而强调死亡的自然属性,那么它就是没有价值的。

C. 根据孟子的观点,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的求生欲望是人之常情;当人面临某些生死抉择的时候,就要把“义”作为标准。

D. 死亡哲学是很复杂的问题,东西方对此都有所探讨,而探讨此问题有利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

【答案】1. C 2. A 3.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鱼

周海亮

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

B. 第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 第⑧段“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主要是因为栓叔雕刻的那条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 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 “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如何理解文中的这段话?请结合文章分析。

6. 小说结尾写冬子在生日那天,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这个情节设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4. C 5. (1)没有人动那条木鱼是大家心照不宣,是主人的面子和客人的配合,是所有人对富足生活的美好期盼。(2)如果筷子伸向了这条木鱼,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乡间贫穷岁月的深刻体会与思考。

6. (1)情节方面:与前文冬子因为动了木鱼而在村里抬不起头的情节相呼应,使小说情节更完整。(2)丰富人物形象:多年来这条木鱼一直留在冬子的脑海、压在冬子的心头,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但最后冬子终于打开了心结,坦然面对回忆。(3)突出环境的变迁:颓败与贫穷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人们迎来了富足的生活,旧日的创伤得以抚平,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有性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B.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C.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D.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8. 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 按,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 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 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B. 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C. 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D. 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答案】7. B 8. B 9. C

10. (1)(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

(2)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

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 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 “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D. 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2. 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1. C 12. 这三句层层推进,“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民族气节。“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是故国沦亡,还是对全词思想感情的总括。

三、语言文字运用(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学”等_______之声_________。当前,中医无论是执业医生数量,还是医疗机构数量,都无法与西医________,医疗服务的天平在向西医倾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西医的差距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拉平的。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平”。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 )。中医西医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没有必要分高低、论长短。二者不是对手,而是战友,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治疗某种疾病,_______,一种医疗手段也好,两种医疗手段也好,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化为原则。无论中医西医,都不能包治百病。“单打独斗”的效果很难取得令人满意,因为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

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质疑 不绝于耳 等量齐观 因人而异

B. 置疑 不绝如缕 等量齐观 因势利导

C. 置疑 不绝于耳 同日而语 因人而异

D. 质疑 不绝如缕 同日而语 因势利导

1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关注“人的病”。

B. 中医重整体,关注“病的人”,善用“坚盾”;西医重局部,关注“人的病”,善用“利矛”。

C. 中医善用“坚盾”,重整体,关注“病的人”;西医善用“利矛”,重局部,关注“人的病”。

D. 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关注“人的病”;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关注“病的人”。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单打独斗”的效果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

B. 因为在治疗疑难疾病上,所以“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C. “单打独斗”的效果,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使它满意很难取得。

D. 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答案】13. A 14. B 15.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场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被 地推上了前台,却以意想不到的成长速度发挥作用。

自2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后,截止5月11日,中小学国家网络云平台访问次数达20.73亿,浏览人数达17.11亿,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收视率也大幅跃升,一举进入全国卫视关注度前十名。

目前,已有近4成学生线下复课,随着复课的人数越来越多,步子越来越大,线上教育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答案是 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5月14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线上教育将与线下教育有机衔接,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在基础教育方面,吕玉刚表示,将认真总结线上教育的宝贵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导各地继续做好疫情期间线上学习及与开学后课堂学习的教学衔接工作。“同时,要巩固深化这次线上教育教学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服务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

复课后,要防止“抢时间”“赶进度”。( )吕玉刚表示,中小学生 能力比较弱,居家学习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衔接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当其冲 不了了之 否定 自主

B. 突如其来 不了了之 肯定 自主

C. 突如其来 束之高阁 否定 自律

D. 首当其冲 束之高阁 肯定 自律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2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来,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

B. 自2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来,截止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访问次数达20.73亿,浏览人次达17.11亿

C. 自2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来,截止5月11日,中小学国家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

D. 从2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后,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和访问次数分别达20.73亿和17.11亿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超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不少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同学,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复课阶段。

B. 超长假期之后,对毕业班同学甚至不少学生来说,复课是一个非常紧张的阶段。

C. 超长假期之后

一段时间,对不少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同学来说,复课是一个非常紧张的阶段。

D. 超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对不少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同学来说,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复课阶段。

【答案】16. C 17. A 18.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甲)“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身处 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离不开对“势”的认知与把握。要敏锐把握“势”的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作为,或积厚成势,或 ,或谋势而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乙)任何新事物的发端、兴起、壮大,都需要一个过程。惟有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 、不可阻挡。(丙)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从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到自贸区上海启航后 ,改革的渐进式,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积势过程。(丁)当信息化的快车加速到5G时代,以合乎规律的取势、占得先机的顺势,让新事物健康成长,让新动能加速壮大,才能以更多“小趋势”汇聚成磅礴的时代大潮、发展大势。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变动不居 蓄势待发 势如破竹 推而广之

B. 白驹过隙 厚积薄发 破竹之势 上行下效

C. 白驹过隙 蓄势待发 破竹之势 推而广之

D. 变动不居 厚积薄发 势如破竹 上行下效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改革的渐进式,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

B. 渐进式的改革,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积势过程。

C. 改革的渐进式,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积势过程,也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探索过程。

D. 渐进式的改革,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

21. 将下面的句子补回文章原位,最恰当的位置是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9. A 20. D 21. B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①__________。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②__________,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③__________。

【答案】 (1). 而是因为这是她的孩子 (2). 我并没给人带来快乐 (3). 都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

23.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给“5G”下定义(45字以内)。

5G是继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之后的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移动数据的需求爆炸式增长,现有移动通信系统难以满足未来需求,急需研发新一代5G系统。5G网络的主要优势在于,数据传输速率远远高于以前的蜂窝网络,最高可达10Gbit/s,比当前的有线互联网要快,比先前的4G LTE蜂窝网络快100倍;另一个优点是较低的网络延迟(更快的响应时间),低于1毫秒,而4G为30-70毫秒;并且5G有超大网络容量,具有连接千亿设备的能力,能满足物联网通信。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答案】5G是数据传输速率更快,网络延迟较低,具有连接千亿设备能力的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24.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如今有成千上万人通过微信显示“存在感”。首先是“晒”:晒旅游,晒幸福,晒隐私,晒美食,晒恩爱,晒娃,晒心灵鸡汤……其次是“刷”:每次在朋友圈里晒了什么后,就要捧着手机不停地刷屏,看看有没有新留言或点赞。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

心中有生活,不晒不刷也“存在”

各类社交软件充斥着生活,晒旅游,晒幸福,晒隐私,晒美食,晒恩爱,晒娃,晒心灵鸡汤……人们乐此不疲;每次在朋友圈里晒了什么后,就要捧着手机不停地刷屏,看看有没有新留言或点赞。可是这样的狂晒、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

“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通过网络

“晒”,可以得到“赞”和“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晒”愈爱“刷”了。在我看来,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沉溺于虚拟的世界,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还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心中有生活,不晒不刷也“存在”。

诚然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厚非。但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靠“刷屏”或者“哗众取宠”刷出的存在感就像无木之火,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消亡,即使暂时得到的也像表面光鲜而内里布满了虱子腐朽不堪的华美貂裘,他会使你表面风光无限,而内心依旧空虚。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只要心中有了生活,晒不晒、刷不刷都“存在”。

互联网时代,有人为了刷存在感,甚至会无视网络文明,因渴望得到别人重视而发表许多没有经过思想加工

评论。有人为了刷存在感,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即使面对别人批评也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关注自己,为了获得虚假的存在感。若是发展下去,社会将会变成虚拟社会,社会将无法发展,人们将走不出网络的牢笼。

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娱乐至死用在这类人身上更为合适,为娱乐自己而死,为娱乐他人而死,实质上是对自我的不自信,是内心的空虚,是生活的迷茫。然而真正的存在感,从来都是在生活中奋斗出的。实际上,生活需要以实际行动为支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踏实肯干,不断付出的人,离不开在生活中做好本职工作的,真心奉献的人。

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只有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放在心上,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脚踏实地、拼搏进取,做一位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者。

放下手机,从虚幻的世界走出来。不要为了获得所谓的存在感,丢掉真正的生活。只要心中有生活,心中有他人,就一定能使自己成为别人心中“山”一样的存在。

(来源:网络。本号尊重原创,公益推荐,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烟台市 龙口市2019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烟台市 龙口市2019

番薯,父亲,项羽,句子,B.,小题,内容,渔人,词语,分析,意思,本题,A.,C.,D.,寓意,题目,项王,作用,学生,文章,语句,乌江,材料,江东,精神,英国,语境,红心番薯,下文

2007-06-25 #小故事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2019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2019

文本,句子,材料,D.,人工智能,太守,分析,人生,内容,能力,A.,B.,作者,本题,胆识,词语,林道静,作用,知识,学生,见识,余永泽,卢嘉川,试题分析,乐趣,才能,文章,福利,领域,题目

2019-10-31 #故事会在线阅读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0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0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老师,梦想,文章,李逵,国家,本题,能力,题目,句子,学生,分析,人民,内容,成语,大图,发展,角度,河伯,人们,作用,力量,时候,追梦,一生,中国,时间,民族,论点,语境,中心论点

2017-12-07 #故事大全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线上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线上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

A.,B.,C.,D.,中国,传播,中华文化,对外,文化传播,材料,文化,李子,内容,理念,老林,影响力,视频,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价值观,价值,我国,政府,效果,解构,柳溪,影响,摘编,历史虚无主义

2020-08-22 #长篇故事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三岔乡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三岔乡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老屋,高科技,垃圾,污染,奶奶,作者,父亲,西游记,太空垃圾,作品,母亲,骆驼祥子,句子,故事,月亮,祥子,影响,生活,唐僧,抱上,小说,一家人,世界,买车,产品,人类,地球,堂屋,大门,太阳

2020-04-18 #短篇故事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三岔乡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三岔乡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老屋,高科技,垃圾,污染,奶奶,作者,父亲,西游记,太空垃圾,作品,母亲,骆驼祥子,句子,故事,月亮,祥子,影响,生活,唐僧,抱上,小说,一家人,世界,买车,产品,人类,地球,堂屋,大门,太阳

2020-04-23 #故事大全

烟台市同城高校 山东工商学院和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烟台市同城高校 山东工商学院和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烟台大学,所学,山东工商学院,是一所,高校,经学院,投资,关系,学校,山东省,民办高校,校名,毕业证书,烟台,管理,公办高校,毕业之后,发展有限公司,经济学院,体制,优势,包装,学院,大学,园艺,官方网站,完胜,实力,烟台市,差距

2011-06-18 #故事会

“好客山东 游我来说”烟台市获奖总数居全省首位

“好客山东 游我来说”烟台市获奖总数居全省首位

单位,牟氏庄园,作者,山东,管理处,昆嵛山,旅游,我来说,一等奖,二等奖,林场,有声故事,三等奖,优秀奖,全省,作品,名单,山东省,庄园,获奖作品,烟台市,省内,征集,南山旅游景区,征集活动,旅游局,仙境,文化,烟台,获奖

2017-05-01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