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莫言的路径和莫言的文学世界

时间:2007-02-14

一、莫言的路径小说家的写作,其实呈现的就是小说家的感觉方式

提示:本文共有 63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莫言的路径和莫言的文学世界

姜广平

【作者按】本文为莫言得诺奖的次日,应《中国教育报》特约而赶写。

一、莫言的路径

小说家的写作,其实呈现的就是小说家的感觉方式。

莫言的感觉方式有着深厚的地域性和民间渊源。这是我们走向莫言小说世界的主要路径,也是莫言营造“高密东北乡”的主要路径。

而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对莫言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是可以全面解读与评价莫言的。

(我与莫言)

但很多人对此却有误解与误读,认为莫言是经由威廉·福克纳以及加西亚·马尔克斯走向文学世界的。很少人有人意识到,授奖词中的“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其实才是对莫言文学意义的准确判断。

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在其论述先锋文学作家作品的全景式著作《无边的挑战》中,将像马原、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叶兆言、北村这样的作家进行了归纳,认为他们每一个人的身后都站在一个国外的大师,例如卡夫卡、艾略特、乔伊斯、马尔克斯、黑塞、罗伯·格里耶、西蒙、品钦、博尔赫斯、卡彭铁尔。甚至到新生代作家群这里,每一个作家也都寻找了一个国外的偶像安排在自己的身后,然后,这些作家以哈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实现“弑父式”的文学嬗变与超越。也就是说,这些作家的出发点恰恰是在域外。在这本书里,莫言是被当作“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进入陈晓明的评论视域的,且也只是一笔带过——但这一判断,笔者非常认同,因为,他指出了莫言的文学之根其实正是在莫言所钟情的那片故土。事实上,莫言的所有作品,都没有离开他的“高密东北乡”。也就是说,莫言的身后有没有一位域外的大师,我们可能要给予审慎的判断。这样,我们也才能对莫言进行正确有解读。

莫言的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于1981年。其后,1980年代的几篇重要作品的发表情况是:《白狗秋千架》《透明的红萝卜》发表于1985年,(此两篇,研究过莫言的人都知道,是在莫言接触两位大师之前的创作。)《红高粱》发表于1986年。仅从莫言出道之初就表现出来的成熟的风格而言,我们显然可以判断,莫言的文学营养如果有域外的魔幻现实主义和令人联想到的福克纳,也一定还会有其他更为丰厚的东西。

当然,威廉·福克纳显然给了莫言非常大的影响,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的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实,莫言文学世界中的最初的营养是“邻村一个石匠家里有一套带插图的《封神演义》”。其次,从口头文学上看,正如莫言自己所讲的,“蒲松龄是根本的影响,是伴随着我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童年时期我就听到了很多和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完全一样的故事。……是蒲松龄的小说在前,被我们村子里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流传了下来呢,还是这个故事在前,被蒲松龄记录了下来呢?这个答案也许永远不会有。我想也许两种情况都存在:一种情况是,很多乡村知识分子读了《聊斋志异》,然后又通过他们的口还原成乡村故事,继续往下流传,而且(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另外一种情况是,蒲松龄当年确实听到了这类故事,然后改写成他的小说。在我没有走上文学道路之前,已经接触了这些故事,接受了这样一些影响。其中有很多是蒲松龄的小说中没有写过的。我也替蒲松龄遗憾,如果他当年听到这些故事的话,肯定会改写到他的小说中去的。”(见《“高密东北乡”我创造的文学王国——莫言谈文学创作》。2012年1月26日,青岛大学文学院教师刘琛博士和美国学生WillemMorthworth联合访谈莫言)

所以,魔幻的源头,也就是所谓的“出发点”,其实在《封神演义》和蒲松龄这里。完全是中国式的东西。

莫言在谈创作《透明的红萝卜》时,说作品中的那个桥洞,说起过“青少年记忆带有幻觉性”的话题,也可以佐证我们的判断。当然,1984年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就读文学系的莫言,开始大量接触西方文学,西方文学没有对他产生影响,也是绝不可能的。但是,就像莫言自己所说,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他一直没有看完,《百年孤独》,大可不必将现当代作家中这方面的元素来源归于拉美文学。

值得注意的还有,由中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组成推选委员会选出中国50位50岁以下最优秀的作家,每位入选作家各自推荐一篇自己最满意的中篇(或短篇)小说的“孤篇自荐”丛书2001年由台海出版社出版。在《透明的红萝卜》这里,莫言给出的理由中提到:“《透明的红萝卜》是我在没有任何文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受一个辉煌而美丽的梦境的启发,结合着童年时期的一段经历写成的。”(见《残忍》。2001年3月台海出版社)这里给出的暗示信息是:当时走向创作的莫言,并没有任何文学理论上的积累,虽然这篇小说发表是在1985年,但实际写上则要提前许多。且这篇小说,已经具有了我们此后看到的莫言作品的成熟的风格。作为莫言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有如此的成就委实难能,它实现了对当时“伤痕文学”的超越,也非常有别于同时活跃在文坛上像李存葆这样的作家(巧合的是,他们都是军旅作家)所写出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其实,莫言与中国当代很多有着丰富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学养的作家们(这一类作家,我们不妨戏称为“转基因作家”) 不同,莫言往往由着自己的性子写,风格自然、野性。这就让我们想到,像《喧哗与骚动》这样的可能给予莫言以影响的作品,其实,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叙事策略影响了莫言,而是尊重写作本身,尊重了作品中主人公的感觉,深刻地影响了莫言。《喧哗与骚动》一向被认为是意识流的杰作,《喧哗与骚动》对莫言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不妨看一看莫言自己的说法,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的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里说:“我必须坦率地承认,至今我也没把福克纳那本《喧哗与骚动》读完……”但莫言承认,福克纳是他的导师,莫言说:福克纳“这个美国老头许多不合时宜的行为我感到十分理解”、“我欣赏的是他那种讲述故事的语气和态度”。如果福克纳还影响了莫言,那必然是关于福克纳书写家乡邮票大小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系列,影响并促使莫言有了书写“高密东北乡”系列的野心。但是,从《白狗秋千架》这里开始,用莫言自己的话说,就写下并发明了“高密东北乡”,只不过,遇上福克纳大叔后,莫言更确证了这份文学的信心。

所以,如果说莫言受福克纳影响,而福克纳本人在写作《喧哗与骚动》时,用典出自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人生是一个白痴所讲的一个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表述:文学遗产,其实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作用于所有的写作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中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都是莎士比亚的孩子。细细思量一下,西方自人文主义复兴以来,莎士比亚的影响力,谁又可以否认呢?哈罗德·布鲁姆说:“莎士比亚为我们创造了心智和精神,我们只是姗姗来迟的追随者。”“他为我们所有人思考了所有的问题——听起来怪让人不好意思的。”

所以,论定莫言的文学路径,就必须给出对诺奖文学评委授奖词的正确解读,才能真正理解莫言的意义。

美国评论家托马斯·英奇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到位:“没有福克纳的影响,莫言也会这么写。”(见周罡:《发现故乡与表现自我——莫言访谈》。《精神之旅——当代作家访谈录》陈骏涛主编,2004年12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史上伟大的撞车事件,其实并不鲜见。真要给出莫言是受两位域外大师的影响的结论,作为一家之言,未尝不可,但面对莫言,还是那句话:千言万语,何若莫言。套用评论家吴义勤在评论《四十一炮》时的话说,莫言,是在用一种“莫言叙述”书写着汉语小说。

莫言的源头还有一个重要方面,莫言坦言,他所受的最早的文学教育就是《苦菜花》、《青春之歌》、《烈火金刚》、《吕梁英雄传》、《三家巷》等所谓“红色经典”。他甚至说:“如果我没有读过《苦菜花》,不知道自己写出来的《红高粱》是什么样子。”

最的,毋庸置疑的是,当代作家群体的努力,催生了莫言能早日获得这样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渐趋边缘,物质大潮也已经使文学处于低迷状态,客观上说,文学圈外的人士已经鲜少能对文学作出准确判断与认知。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当代作家们,一如鲁迅所说的“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无怨无悔地追求着文学的理想。所以,有人认定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也是对中国作家群体的文学努力的肯定,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莫言的文学世界

在《说说福克纳这个老头儿》(莫言:《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5期)里,莫言说:“我立即明白了我应该高举起‘高密东北乡’这面大旗,把那里的土地、河流、树木、庄稼、花鸟虫鱼、痴男浪女、地痞流氓、刁民泼妇、英雄好汉……统统写进我的小说,创建一个文学的共和国。当然我就是这个共和国开国的皇帝,这里的一切都由我来主宰。创建这样的文学共和国当然是用笔,用语言,用超人的智慧,当然还要靠运气。好运气甚至比天才更重要。”

高密东北乡,这一块文化版图,可以说是莫言的全部文学世界。

这个文学世界,除早期的《透明的红萝卜》透出点唯美的诗性,其他的作品,则大多汪洋恣肆、汁液横流、谈狐说鬼、众语喧哗、甚至有时候一点正经都没有。充分展现了莫言小说的粗粝、雄放、稳健的风格。

田野、记忆和孩子是莫言叙事的三个支点,通过记忆、通过孩子的目光,他可以打开宽阔的世界,也就是说,孩子的目光拒绝任何选择,而记忆再通过时间将一切事物在天空和地面之间拉平。而田野,就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

莫言的代表性作品,前期有《红高粱》(《红高粱家族》)、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和《酒国》;中后期的代表性作品有《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

《红高粱》是莫言作为先锋作家的印记,在打通人物叙事通道方面,巧妙地把“我爷爷”“我奶奶”与“我”打通。其中,洋溢着狂野的生命力的“野合”、充满了血腥的自然主义描写的凌迟,第一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种野性的力量之美。

《天堂蒜薹之歌》以“蒜薹事件”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透过对蒜薹事件的解读与叙述,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故事。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千农民用身家性命养育的蒜薹,因当权者的渎职,几日之间变成了臭气熏天的垃圾。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最具有思想性的文本,莫言超越了通常的现实主义叙事程式,从中国传统小说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世界中借取技巧,从而创作出一部情感与思想并重的引人入胜的叙事作品。

在这部小说里,莫言仍然带着他从《封神演义》那里获得的魔幻手段:跟死人或未出生的人讲话。当金菊未出世的孩子想要撕破她的身体来到人世,金菊与他争吵,表现了她对中国农村生活的彻底失望。高马与金菊尸体的对话同样说明他们幸福生活的希望不堪一击,他对不能实现这些希望充满了失望和负疚之感,方四婶被描写成凄惨的母狗和母牛等。

《丰乳肥臀》这部鸿篇巨制,设计了庞大的人物谱系——母亲和她的八个女儿、一个儿子,以及各自的情债孽缘和不肖子孙,横跨了五十多年的历史时间,二十五个主要人物,每个人都有他/她神奇而合理的个性、遭际与命运,最后,所有人都被历史洪流一一毁灭——只剩下那个丧失了阳刚血性的终生恋乳癖患者、世人的弃儿上官金童,苟活于世。这部小说的每个人物都是漫画形象与饱满个性的统一体,此系怪诞叙事的重要特征。其中的情爱书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延续了莫言一贯坚守的彰显生命强力的理念,也以奇特的性爱描写隐喻中西混血文化软弱的特质。莫言深入反思了西方现代文明带来的不良后果,在性爱书写所隐喻的传统文化精神中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症结之所在。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人动魄的爱情、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猫腔表演。小说情节以女主人公眉娘与她的亲爹、干爹、公爹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展开。

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莫言以一种刚烈彪悍的叙事方式,成就了一部全面“撤退”的作品,向民间回归,向说书人回归,向“凤头——猪肚——豹尾”这样的中国传统撤退。李敬泽称莫言不再是小说家,那个在“艺术家神话”中自我娇宠的“天才”,而是撤退到说书人。小说风格上极尽夸张、俗艳、壮观、妖娆之能。

对于莫言本人的写作来说,《檀香刑》代表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从语言、叙述角度和叙述结构等各个方面体现了莫言小说文体特征的成熟。

《生死疲劳》主要描写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这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新作《蛙》曾获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用五封信和一部短剧匆匆记叙了姑姑的一生,以姑姑的一生带出计划生育史。在叙事视角的设置上借鉴了《堂吉诃德》一书。但《蛙》的结构显然是有问题的。结尾的短剧因为与信件的内容过度重叠,构不成一种对话或升华的力量,算是败笔。小说戏仿笔墨过重,也有论者认为是莫言才力难继的表现。

总体看,莫言的小说,大体上均带有一种语言狂欢的痕迹。在关于性描写方面,有某种滥用想象力、不知节制的毛病。

莫言的长篇也有着某种程式化的毛病。如《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四十一炮》里成人身体、孩童心智的罗小通,《生死疲劳》里孩童身体、历经数次轮回的大头儿蓝千岁一样,都在“不成熟的童性”与“衰败的历史性”之间诡吊不祥地游荡,都在小说的终局,成为一个荒凉凋败世界中的孤独诉说者。无论这是作家自觉的设计,还是无意识使然,这种狂欢叙事之后的衰败,使得诸篇之间有雷同的痕迹。

《四十一炮》的结构前紧后松、《生死疲劳》的内容则自相蹈袭。

但总体上看,莫言的作品,元气贯通,酣畅淋漓,彰显强烈的个性风格,似公牛狂奔,一路撒欢,以发达的感性,强悍的文气,充沛的精力,不断挑战自我的写作极限,不忌荤腥,不拘生冷,坚执某种怪诞复华丽的中国特色的巴洛克风格,秉其丰富的想象力、澎湃辗转的辞锋和进攻性十足的语言,打造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大块文章,展现出绵绵不绝的生力。

中国现当代作家往往长于短章而拙于长篇,莫言则以余勇可贾的气势,闲庭信步的意态,在长篇领域不断求新寻变,将多数中国作家的弱项昂然变为自己的强项。莫言的长篇文本虽时欠精致,然而局部的瑕疵,无损其整体的恢弘。莫言身上鲜有中国作家普遍流行的中产趣味与小资情调,始终保持了村夫般的质朴,未曾沦为黄金笼中的囚鸟困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莫言的路径和莫言的文学世界”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莫言:在世界文学中融入中国故事

莫言:在世界文学中融入中国故事

文学,莫言,作家,中国文学,人民网,故事,时代,小说,中国,作品,创作,生活,世界文学,高密东北乡,文化,方式,读者,传统文化,乡土,人性,人物,想象力,戏曲,网络文学,过程,风格,进步,世界,个人,历史

2013-09-02 #故事阅读

见证人|莫言:在世界文学中融入中国故事

见证人|莫言:在世界文学中融入中国故事

莫言,人民网,故事,小说,生活,戏曲,人性,人物,文化,时代,进步,中国作家,中华民族,中国,文学,时间,笔下,茂腔,创作,变化,习近平,诺贝尔,个人经验,中国故事,世界文学,中国文学,个人,总书记,作家,先生

2012-04-21 #故事大全

莫言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莫言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学,消息,获奖,鲁敏,中国作家,中国文学,中国,代表,文学创作,当代中国,刘醒龙,郑彦英,麦家,恭喜恭喜,诺贝尔委员会,一夜之间,人们,众人,作品,信心,幕前,媒体,历史,国人,地方,实力,情结

2019-06-06 #故事大全

见证人·第六期|莫言:在世界文学中融入中国故事

见证人·第六期|莫言:在世界文学中融入中国故事

莫言,人民网,故事,小说,生活,戏曲,人性,人物,文化,时代,进步,中国作家,中华民族,中国,文学,时间,笔下,茂腔,诺贝尔文学奖,创作,变化,习近平,个人经验,中国文学,个人,总书记,作家,先生,品质,声音

2007-02-04 #故事大全

小学没毕业考上大学的莫言 与世界相连不是诺奖 是一个人的文学

小学没毕业考上大学的莫言 与世界相连不是诺奖 是一个人的文学

文学,创作者,莫言,世界,个人,阅读者,人生,内心,文化,时候,创作,人性,意识,父母,制度,利益,故事,语言文字,经历,隔膜,生活,好的,事物,大学,天下,语言,率性,眼光,财产,共鸣

2010-06-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莫言生平

莫言生平

莫言,作品,亚洲,红高粱家族,战争,文学奖,旗手,红高粱,影响,丰乳肥臀,世界文学,中国,山东省,场面,情感,意大利文,成就,文学,日文,法兰西,法文,电影,福冈,英文,荷兰文,西班牙文,语言,韩文,创作,冯牧文学奖

2020-09-16 #长篇故事

爱情故事莫言作品全编

爱情故事莫言作品全编

文学奖,大奖,莫言,作品,外国,诺贝尔文学奖,儒尔,纽曼,诺尼,世界文学,中国,世界,作家,剧作,华文,华语,国际,天堂,奖项,散文,挪威,年度,意大利,波兰,文学,日本,法国,法兰西,福冈,荷兰

2015-11-27 #小故事

莫言《讲故事的人》的“时代情感背景”

莫言《讲故事的人》的“时代情感背景”

莫言,情感,母亲,背景,人们,时代,作家,情怀,父亲,天时,地球,风俗,创作者,历史,姑姑,思想,成就,文化,文学,小说人物,文学世界,中生,好的,都会,全家,世界,乡亲们,全世界,偏见,口头文学

2020-09-17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