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时间:2020-06-29

张震鬼故事下载

提示:本文共有 128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6 分钟。

讲鬼故事的张震,与他所经历的时代讲鬼故事的张震,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人物

发布时间:09 1009:35北京人物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深夜2点,客厅有人说话。她轻声走过去,远远看见丈夫张震的背影。他先是朝向一个方向说,又扭过头来朝另一个方向说。他的脸上带着愤怒,似乎在训斥别人。偌大的空间里,只有他一人。此情此景,正如他最经典的恐怖故事之一《鬼柜子》里所发生的。

明明那就是自己的丈夫,小静却感到后背发凉,不由自主地喊道:「谁?」

那是妻子小静至今无法跨越的一种恐惧。丈夫从事恐怖有声作品的创作与演播,妻子一直有担心,「他内心会有一些不为所有人所知的东西,在一个秘密的时刻自己爆发。我也是不希望他压力太大。」

多年来,一个流言在坊间深入人心:张震——这个中国最著名的讲恐怖故事的人,被自己的故事吓死了。这个故事不断演化出各种版本,置入不同的细节,但逃不出那个宿命式的结局,就像战士死在沙场,讲故事的人,死在了自己故事里。

鲜有人真的去探索传闻真伪,他的作品则一直在年轻人群体间流传着。《死者的日记》里,父亲去世后,日记每天却在更新;《赌命素描》中,一个美术生去坟地素描,却在一个墓碑上看到了自己;《盒子》讲述一个女孩去一个大宅院里给一个盲眼婆婆做保姆,直到有一天她反应过来,婆婆每晚睡觉时才关灯……那些大多以盗版形式存在的作品都发布自2007年以前。而在那个年份之后,张震仿佛消失了。

文|谢梦遥摄影|尹夕远

崛起

《张震讲故事》开始于辽宁广播电台于1997年开办的99099声讯台,用户靠着拨打座机收听。相比传统电台,声讯台鼓励自由创作,招募了很多像张震这样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以独立制作人身份自制节目。每个人都感觉可以实现很高的娱乐理想。小静在1997年底加入,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复员文艺兵,主持音乐节目。张震则想到了讲故事,讲不同类型的故事,爱情的、励志的、幽默的……恐怖只是其中之一。

在那个前互联网时代,声讯台的出现提前实现了互联网的某些功能。不同于广播的线性播放,声讯台有1000个号段,节目由听众点播收听。每天下午3点,电信公司会传真来一张话量单,每个号段数据依次排下,一目了然。《张震讲故事》在收听量上稳居第一,而恐怖故事又是最受欢迎的。很自然地,节目开播几个月后,他就专攻恐怖类型。台里一些老同志并不喜欢,得亏声讯台气氛宽松,没有传统广播的导向约束,转型顺利地完成了。

没有前人的模板,一切是他自己开创的。在他的早期作品里,就有音乐、音效烘托气氛。他既是演播者,又是故事中的角色。他不是在念一个故事,杜绝掉「谁对谁说」,而是采取广播剧的形式,靠着场景还原与人物对白推动剧情。他知道要让声音比自然状态稍稍夸张,增强代入感,以弥补听众视觉的缺失。他从电影中借鉴节奏、情绪展现与配乐的方法。从第一天起,他就是站着录音,因为那样使得上全身的劲儿。一旦进入角色,他的表情有时异常狰狞。

很多年后,曾与他共事的人谈论起他,仍像在谈论一个传奇。那时录音和制作都要用到如今已经成为古董的大开盘机,他成为整个电台大院里「有名的长时间霸占」录音棚的那个家伙。一个故事通常10分钟,他会用至少四五个小时制作,一秒一秒地雕琢。他经常「蹭棚」,预定时间到了还赖着不走。发展到后来,他干脆在录音棚熬夜,这样就没人排队了。他经常拉着当大学老师的哥们儿郭恒陪他,叫他买盒饭——这样自己可以一直占着棚,或是趁录音师下班帮忙顶上。「我算是能熬的了,快早晨天亮的时候也得眯一会儿,他比我还能熬。」郭恒向《人物》回忆。

一切都很简陋,那年代音效也很难找。有次需要拉锯子的音效,郭恒刚好穿了件带拉链的衣服,就拿拉链在桌上蹭,倒也挺像。

在「流量」一词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张震讲故事》是声讯台的流量王牌。史无前例地,电台另开辟了一个冠以他名字的节目:《张震时间》,广告打到《沈阳晚报》每天的头版上。听众来信如雪花般飞来,装着千纸鹤之类的小礼物,全是表达崇拜与喜爱。一般而言,能享有这种待遇的都是情感类节目主持人,张震成了例外。由于给他的信越来越多,收发室不再按常规分发,而是装入麻袋攒起来等他取,不到一周就能装满一整袋。根本看不过来,部门专门派了几个人帮他拆信。

作为台里红人,他当然在一些事情上享有特权。但那些事情之所以发生,往往又和他的勤奋有关。由于习惯夜里干活,他上午根本起不来,部门开会领导一看,「张震又没来」。「咱们都不敢不参加。」小静说,「我们所有人都觉得他很大牌。」还有一次,他熬夜制作,睡在录音棚,第二天正赶上领导视察,发现有烟头。播音馆严格禁烟,换做别人绝对开除,但因为他是张震,一个烟头一百,罚了1100元。

「在我们这一堆人里面,他是最有创意,也是最不守规矩那么一个人。」当年同事石代红对《人物》说。其他主持人印名片都会附上一堆头衔,张震不按单位提供的模板来,名片上就两个字:张震。

节目开播一年,台里就决定给张震出版磁带专辑。从前他有撰稿人,但他视出版为神圣的事,便尝试自己写故事。这也构成了一次转折,他爱上了创作,以后他所有作品都是出自他亲笔。

第一个写出的故事叫《盒子》。里面的盲眼婆婆,他最初想请他大学里的一位年长的老师来配音,被婉拒了。于是他让刚成为他女友的小静来试试。小静当时20岁,画着绿色眼影,穿着时尚,没专业学过配音,平时主持开口就是「我是你们的音乐DJ小静」。对于第一句台词——「你就是他们介绍来照顾我的姑娘」,她用了很长时间找感觉,试着不同声线,直到那个缓慢又带一点哑嗓的声音出来,一切都对了,后面也顺利起来。从此,小静成了张震固定的配音搭档,几乎所有女声都由她来配。

签售那天来了,一天要赶三场,台里很重视,两位台长都去了。小静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98年12月20日,「已经想多有可能会很火,却绝没有想到是那样的一种程度。」

第一场在北方图书城,车往那个方向开着,还没到就发现堵车了,远远看着人们排成长龙。很多中老年人也在其中——他们是替孩子来等签售的。发布仪式张震刚上台,人群就骚动了,往前涌着,把前排的桌椅板凳都挤坏了。一个小伙子猛地上前,亲了张震脸一口,扭头就跑。

眼看踩踏事故可能发生,主办方叫停了室内签售。台领导决定签售必须继续,于是找了辆大卡车,让张震上后车厢,前面站了一排人隔离。粉丝根本碰不到他,把磁带递上来,签完再递下去。他高高在上,穿着绿夹克,像个摇滚明星一般。

另一场签售,磁带售罄后粉丝还不走,音像店只有四面落闸。张震他们躲在里面,听那闸门被围住的人挤得呼扇呼扇响。老板想了个办法,披上张震的绿夹克往外跑,想引开人流。「他不是!」有人喊。

只是这一切,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东北人所有的专属记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张震和《张震讲故事》存在着某种脱节,他们知道后者,但对应不上那个人。张震是谁?他后来去哪儿了?他还活着吗?那些继续传播的故事本身提供不了答案,伴随着扑朔迷离的死亡传言,讲故事的人成了一个谜。

安全区

是时候让张震出场了。

他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死讯,是2000年时在报纸上,那个报道援引了流言,却没辟谣。当时他很愤怒,为此去法院起诉。但知道那场官司的人,显然要比以为他去世的人少得多。流言一直跟随着他,中间一段沉寂的日子令流言更加逼真,他早已完全释然。

张震46岁了,身材相比早年照片有些发福,但因为那张娃娃脸和烫着的卷发,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了很多。他才光顾家门口的早点铺几次,那位大姐就想着给他介绍对象:「这小伙子,能说会道还有礼貌,有女朋友吗?」「我都有孩子了。」张震说。

他格外珍惜家庭,花了大量时间陪伴两个女儿。大女儿上小学这4年来,他每天亲手给她做早餐。经常熬夜,但也逼着自己定点起,烤个小面包、煎鸡蛋,蒸几个饺子,变着花样来。他回头再接着睡。他从没跟孩子发过脾气。在书房创作,妻子小静不能进,但孩子推门,他愿意停下来和她们玩。

是的,他依然在创作。

张震的妻子小静

他习惯创作时在脑子里自己对话,一个自己陈述想法,另一个自己负责审视、批判、修正。他会连思维过程也逐字敲下来,「这个不行」,「这个太棒了」。又或者,「重大发现,哈哈哈哈」,外加四个感叹号。「如果有一天我要死了,我女儿打开我电脑看的话,她肯定觉得爸爸是精神病,满屏的都是好多的文章,像是胡言乱语。」张震说。

几年前把妻子吓得够呛的那场夜半虚惊,张震不过是在为故事构思进行头脑风暴。他由书房去客厅喝水,一路思索,竟不由自主地说出了声。

半夜他在书房创作时,紧闭房门,只开一盏昏黄的小灯,因为专注,他通常不会害怕——当然写到某些桥段,偶尔也会头皮一麻。但戴着耳机制作音频,必须开大灯,而且连餐厅、客厅的灯统统打开,他很怕听不到外界声音,身边突然出现人,要保证「任何时候一扭头视线都是通透的」。

与刻板印象不同,他胆子很小。当年在电台熬夜录音,工作时他不害怕,但每次出来上厕所郭恒都得陪着他。「有时候我就吓唬他。」郭恒说。他考了3次才拿到驾照,却从未开上过路,「惧怕一切高速的东西」。他不会为了主动寻找恐怖体验,去废弃矿区之类的地方。作为一个沈阳人,他从来没有进过「铁西鬼楼」——实际上是座因经济纠纷而荒置下来的住宅楼。十几年前朋友怂恿着要去,他是唯一等在外面的那个人。应《人物》杂志的拍摄要求,他再次来到这个著名「景点」,还是在门口徘徊了许久。记者和摄影师都进去了,他才缓步跟上。好在还是白天。

张震愿意沉浸在创作世界里。他没事就呆在书房,放着爵士乐写东西,或者坐在种满花草的后院的石凳上抽雪茄。自2005年手机坏掉以后,他再也没有用过手机。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似乎有点刻意为之。移动支付与他无关,他身上时时带着现金。他自然也没有微信。

他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依赖妻子小静。他维持着一个很小的圈子,基本不参加饭局。他所有的朋友,也都是妻子的朋友,想找他就打妻子电话。「彻底放弃了婚外情的机会,我在小静面前是透明人。」他笑着说。

一开始他只是想让心沉下来,过滤掉外界干扰,到后来他发现,摆脱手机的生活令他更自由。当然会有孤独感,但他享受这种孤独,孤独能给他灵感,「老天会给你回报。」

千万不要把张震当成一个脾气难以预测的怪人。他身上最显眼的一种特质,是随和。在小静看来,张震在很长的时间里葆有一种大学校园气息。即便是年少成名阶段,他也保持着待人接物的谦卑。他很喜欢开玩笑。有次采访,他瞄一眼桌上水杯,假装不经意地对小静说:「你看看那个水杯里面映出来的脸不是她。」记者吓坏了。

这些年来,他宁愿保持一点神秘,不想过多抛头露面,拒绝掉《鲁豫有约》、《声临其境》等节目的邀请。他抗拒视频采访,相比之下,文字记者让他更有安全感。

相比聊自己,他更愿意聊创作。从理念、方法论到某一个具体灵感,找到对的话题就根本停不下来。「我今天跟您聊天真的特别愉快,因为我发现您也对整个声音作品的创作很感兴趣。说心里话,这话题跟很多人聊不上。」他对《人物》记者说。第一次见面,采访从下午1点半开始,不间断地进行到了晚上11点。

本质上,张震是希望被理解的。这个习惯把自己包裹起来的人,终于愿意敞开心扉聊聊过往了。

探路

第一张磁带专辑卖得很火,台里决定给张震分5000块钱,还是领导争取后提到8000元,他完全理解,「我没有苛责台里的意思,因为就是这种形态嘛。」之后那几年,张震在辽宁一带声名渐盛,事业也一直往上走,除了电台工作,他在电视台也有两档出镜主持的节目。他一向不愿意应酬,但那段时期很享受参加同学聚会,大家都捧着他聊。回家后小静一看,「红光满面还挺高兴。」

小静觉得,所有这些意义,不如坚持将《张震讲故事》做下去。她拿自己的偶像向张震举例,「你看刘德华,一张专辑接着一张专辑地出。」

念叨几次后,张震去找了领导商量出第二张专辑,作品都是现成的。他以为是两全其美的事,却被当即否决了。当时部门建立了娱乐FM频道,工作重心已不在声讯服务。还有一个理念是,从集体主义出发,不能过于凸显个人。

张震感到委屈,但他没有多说什么。「他是比较温和的人,这个事不做,以后再寻找机会。但是我不行。」小静说,她想到了自行出版。

这个决定牵连着另一个决定,辞职。领导既已表态,唯有离开电台,才能将出版继续。不同于小静,张震是个缺少冒险勇气的人,恰恰是之前悬而未决的一桩遗憾,反而令决定不再艰难。

他大学4年都在文艺台做兼职主持人,深受领导赏识,毕业却没有编制留下。他之所以去声讯台,正是那里承诺解决编制,这才有了后面的《张震讲故事》。但由于他是师范专业毕业,教育局卡住了他的关系。台里想了变通方法,以聘他到广电系统下属学校当老师为由调档,那边还是不放人。直至最后,他也算系统之外的人。

「如果解决编制的话呢,我对爸妈的说服工作难度就要大一点。我可能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拍腿就离开了。」张震说。辞职好长时间后,他们都没敢和家人说。

第一张专辑是由电台包办的。现在,他们要靠自己了。小静向台里策划部的人打听出版流程,那人给她指出了一堆困难,「你根本做不了。」

「办公室的事儿,统计表格我都没有做过」,她是个每天打车上下班的23岁电台主持人,「完全是自己蹚路子」。她一个人跑去辽宁音像出版社,带着一大堆问题。内容要审吗?版号怎么买?价钱呢?

滚磁带、做封面、拍照片,她利用着有限的人脉,缓慢地推进,事情一件一件地做成了。最后是找销售渠道,在沈阳谈成了三家音像店,保底包销。这个时候,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小静脑中萌生。上一张专辑销售仅限沈阳,如果能卖到北京呢?她希望《张震讲故事》能够走到更大的地方去。

按照黄页大全查询到的号码,她给各家音像公司打电话。每次都是硬着头皮,也不知道找谁,自我介绍「是张震的经纪人」,再介绍谁是张震,从头把事情捋一遍,「很多都没有听完就挂了」。

这过程需要不断地自我说服。每天起床后,小静不梳头不洗脸,数三个数,马上就拿电话打。「因为这是我一天当中最不想干的一件事,所以我给它放到第一个干。」她说,「就怕能预见到被拒绝的结果,然后犯拖延症。」

她找了20家左右公司,终于谈成了一家在北京的连锁音像店,按实际销量结算,卖不完再拉走。那也行,她想,只要在北京市场出现就行,不指着靠它赚钱。

专辑在2001年推出。不像上次有台里大量的宣传配合,他们要自己想办法,去校园里贴海报,还托其他台关系不错的主持人,在节目帮忙插个口播。「本台你不能找了,因为说心里话,这个太敏感了,你不能给人家添麻烦。」

主打故事叫《非死不可》,张震后来想,那就像一个隐喻。那一路上,他们真带着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那种劲儿。再没有万人空巷的火爆购买场面,他们竟也靠这张专辑赚了近10万。

机会似乎多了起来。有北京的音像公司主动找来,接下来2年,他们接连出了两张面对全国发行的MP3,将既往作品收入,还录制了全新的「悬念系列」。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磁带正在消失,新的传播介质在出现。张震不再使用开盘机制作音频,改用电脑软件。他一向是个对技术不敏感的人,但这个转变让他非常兴奋,「太漂亮了,可以实现开盘远远无法实现的制作精度。」

市场也打开了。大量的盗版出现,流入各地。张震作品的内核多是「人吓人」,没有厉鬼和僵尸,超自然因素的情节也不多,但盗版将其变作《张震讲鬼故事》。很多地方电台也会半夜播放。

小静对未来有很多很多畅想。她觉得《张震讲故事》应该变成一个持久的品牌,张震应该成为一个作家,毕竟第一个原创故事《盒子》就那么精彩。赚够了钱,他们要环游世界。

小静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搬去北京。

恐慌期

小静坐在阳台上,呆呆地望向外面,看着车来车往,看街道上走着的衣着光鲜的职业白领。每天她会花大量时间坐在阳台。有时候头脑放空,有时又心乱如麻。「怎么办,我的青春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就没了。」她想。

旁边是租金高企的东方银座,如她所愿,他们现在进入真正的文化中心了,租在东直门一套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但生活的其他部分远不如预想。

2003年7月到北京后,他们才认识到,属于磁带的时代一去不回了,而CD、MP3的实体音像市场也正在发生变化。当初找他们出MP3的那家公司,迅速地赚了钱,生意又迅速地落寞下来。小静兴致勃勃地找他们谈继续出版,对方已经没有意愿做下去。她不死心,隔一阵就给对方打电话,请求介绍其他同行,到最后,对方客气地说,「如果还是因为这个事,以后你就不要跟我联系了。」

她感到给人家添麻烦了,又感到自己突然好像变得低人一等,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

落差必然出现了。走在沈阳街上,总有人能认出张震,但昔日的光环带不过来。「在北京你就会觉得自己很渺小,高楼大厦,茫茫人海。」张震回忆,如何自洽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实一步一步地逼迫你走下去。」

他去了一家节目制作公司上班,当时事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先还是解决吃饭的问题。」每天很忙,晚上八九点才回,完全没有创作时间,但故事点子还是会在脑子里冒出来。有一次录节目间隙,他下楼抽烟,突然想到自己洗脸时,闭着眼睛弯着腰,总担心后面有人。一个标题浮现,《洗脸时谁站在我后面》。

小静则陷入了焦虑。「我就觉得我唱歌不错,主持不错,我有想干的事。」朋友们给小静职业上的建议,有一次吃着饭,她几乎要接受对方的推荐,最后一刻又拒绝了。当初正是她坚持来北京发展的,她觉得,「张震经纪人」这个身份是不能同时拥有另外一份工作的,如果去了新环境,仿佛就放弃了张震。她对他存在愧疚。尽管什么也做不了,她近乎偏执地以为,守住这个身份,就守住了希望。

生活陷入循环,每天她去菜市场买菜、做饭,一遍遍地收拾屋子,擦不需要擦的东西,每一条袜子都拿熨斗熨一下,把家务做得极其细致。她每天记日记,用掉了四五本。她写下,「等待,是最积极的一种努力方式。」晚上睡不着觉,她会想起在沈阳的日子。看着电视,她就会突然哭起来。父母来电,拿起话筒的一刻,她要立刻换一种状态。妈,晚上吃点什么,北京一切都很好。

如此过了近一年,有一天张震出门上班,下午不到2点就回来了。小静正在拖地,看他倚着门框,脸色很难看。「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节目黄了。」有期主题谈马加爵案,另一个轮班主持人语带调侃,因此出了事故。张震没上节目,也受到牵连。

「太好了,必须要庆祝一下。」小静说。她想着,没节目录,张震又能回归到创作之中了。那个晚上他们出门吃了一顿水煮鱼。

张震继续讲故事了。「那个时候是挺纯粹的,因为你没有任何的商业驱动,你不需要赶活,你就是由着性子做。」张震说,「想法可以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包括一些后期制作技法,长进都特别大。」小俩口分配所有角色。小孩声音都是张震配的,他甚至还扮演过一些女声,「主要是感觉,神似」。原因很简单,就是为省钱。租棚录制每小时1500元,他们没有收入,每月还沈阳房子的贷款,没有多余钱请其他配音演员。

这中间有过困顿,在多年好友李春凯印象中,至少有几次张震向他借钱,垫付房租。也有过转机,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曾主动找来,出了3CD套装。多亏了社里一个编辑,对《张震讲故事》有情结,在内部一次次申报才得已通过。CD已不比以往,全部收入就是3万元。收到那张支票时,他们很高兴,正解了燃眉之急,当时他们身上只剩下两三百块钱。他们马上打车去银行取了钱。

「我总是这样用现实中那一点点的小光亮告诉他,其实这些是证据,」小静说,「老天是想让你继续做这件事的。」

但3CD套装后,再没有出版商找来了。他们也眼看着曾经合作发行的连锁音像店,逐个停业。「磁带被CD代替不是本质性的变革,没有一个实体出版物的时候,这是本质性的变化。」张震说,「音像市场已经崩塌了,而新的收费模式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恐慌期。」

网络正在兴起,门户网站一搜,全是未授权的《张震讲故事》。小静将其中几个收费网站告上法庭,打到二审,判了6万赔偿。这就是他们这些年从海量盗版里获得的仅有补偿了。对于免费网站,有律师主动表达可代理他们起诉,张震觉得还是算了。「他老是觉得哪怕是一个最不起眼的渠道给我传上去,也有可能会有人听得到。」小静说。传播无门,他需要听众。

至2006年底,他们攒了近20个全新作品,却找不到发行渠道。有时一个人在家,小静会戴上耳机听那些故事。「内心就非常非常的纠结,我纠结的是我们要等多久,我们能坚持等多久,3个月能不能来,或者说一年之后能不能有机会。」她感到自己守住的,是一个看不见终点的希望。虽然她并不知道载体日后变成什么,有个信念没有动摇过,有声作品一定有价值空间。

小静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她决定开通博客,免费发出这些作品。张震不同意,他心疼。小静对他说:「我真是不甘心这么好的东西就只在你自己的电脑里。除了我们两个人之外,没有人知道你在创作。」思想斗争了几个晚上,张震被说服了。他回忆,那真是一个很悲壮的决定。

为了吸引关注,博文几乎每天更新,张震没有什么表达欲,很多都是小静代笔。那时新浪博客主推徐静蕾之类的娱乐明星,张震博客除了得到一个实名认证,没有得到特别推荐,单篇阅读量有些只有几百,留言寥寥。哪怕一个精心制作的有声作品首发出来,也很难破万。音频文件大,网速又慢,经常是上传了半天也不成功。他们需要快递光盘到新浪,让对接的编辑从后台传。

会有冷场尴尬吗?他说自打来到北京,他早就过了那一关。在沈阳的志得意满都是过去时,他是一个奋斗着的普通「北漂」。

博客是当时他们和外界唯一连接的方式,但能够找到这里的人数量有限。他们持续着发布作品,期待转折出现,但没有一个作品成为真正爆款。小静有过怨恨,有过懊恼,「一会儿骂天骂地的,一会儿又觉得有点自怜自艾。」但面对张震时,她还是强打精神,给他鼓励,「毕竟是他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在那儿码,而不是我。」

「小静,你说我到底还干不干这件事?」毫无预兆地,有一次在两人手拉着手散步时,张震转过脸对妻子说。他一向是个喜欢说笑的人,但此刻,他的表情是认真的,带着一点伤感。

深潜

「您说那段时间如果音频一直繁荣的话,我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写长篇的作家。因为人总是喜欢做最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行业我是一个高手,我做起来驾轻就熟。」十几年后的现在,张震对《人物》记者说。

从在声讯台讲故事起,这个中文系毕业生就是在用一种文学的方式创作。不像一般意义上的鬼故事,他从不满足只是构造一个恐怖现场或者反转,他希望故事是有头有尾的,有逻辑和价值观,「一个相对成熟的故事一定是有它的文学属性的」。他当然会在音频中刻意设计一些惊吓点,但他更希望故事对听众有所传达,「要么是讲逝者的不甘,要么是讲生者的不智」。

当年同事石代红能感受到张震的文化底蕴,但不是在《张震讲故事》里,而是他主持的时事节目。「掌握的信息量也大,评判的角度也很刁钻。」石代红回忆,别人都需要写稿,张震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张震讲故事》中后期作品包涵更多的温情与爱,也不乏《木栅墙的后面》这样的故事,意在批判人性的黑暗。不像外界所想的,他并不会被自己那些故事所伤害,反而是投入越深,「渐渐升起的是一种庄严感」。斯蒂芬 · 金是他最推崇的作家,他的书架上堆满了他的书,他觉得这位恐怖大师本质上是现实主义作家,他希望能像他一样写作。

妻子一直认为他该成为一名作家,他从未有意识地追求过这个身份。在2007年,原有的职业路径停滞下来,他才转而写起小说。他用了近一年写出34万字,又用4个月修改,删掉4万字。有声作品不太适合呈现过于复杂的故事,设定过多人物。他发现,长篇小说写起来更过瘾,可以尽情挥洒,故事线拉长,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更大。

也是那一年,电讯增值服务(IVR)繁荣起来,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听故事,几家服务商找上来,竞相砸出高价。小静选了出价最高者,签下每月12万的合同。门户网站的正版意识在加强,会购买网络收听版权。他们又卖了几轮。「网络真是给我们救了。机会就不断地出现。」小静说。生活大大得到改善。

张震愿意相信,是那个至今总访问量也不过150万次的博客打开了一扇门。有人来购买他的故事去创作剧本。出版社也找来,想将他讲过的故事结集。但张震有着一个执念,他的第一本书必须是长篇小说,他将邀约压了下来。

《失控》出版时,他把样书捧在手里,忽然真正有了一种感觉,「我是一个作家。」他珍视这个称号,更尊重这项劳动,「没有任何辅助因素,它是最纯粹的脑力劳动」。

那么,对于有声作品,他还留恋吗?当然。但行业没落了,鲜有人能不考虑时代趋势独善其身。女儿相继出生,家庭压力令夫妻俩对经济回报有了更优先的排位。他们不得不意识到,网站是将张震作品免费提供给用户的,作品本身不产生收益。即便推出新作品,也远远赶不上网站的需求量——「它不论单价而论总量,你必须得堆够多长时间。我不管你多少个故事,但是要300分钟、500分钟。」在传统概念里,有声传播是廉价的,劳动是简单的,但张震不愿为了撑时长而改变旧有工作模式。由于盗版泛滥,甚至没有网站愿意独家买断,「我花的是独家的钱,一个小时之后全网就会有了。」

是的,2007年以后,他不再推出有声作品,但张震讲故事与其说是暂停,不如说是扩张了。这些年来他出了4本小说,还写了多个剧本。

正是埋头写起小说后,他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同学聚会不再参加。由于没有手机,外界很难联系他。隔段时间就有同学给郭恒打电话:「你听说张震这事了吗?人没了。」

大学时郭恒和张震天天混在一起。到了北京,两个人有段时间是邻居,「下班以后,谁家灯亮着呢就去谁家。」但最近十几年来,两个人见面不超过10次。「我觉得他是我认识的人里面,真正活得挺像一个作家的人,我还挺佩服他这股劲的,天天就在家憋着干。」郭恒说,「他也不享受,他就抽个破烟,喝点小茶就行了,有时候自己整两瓶啤酒。」但感情没有受影响,有一次有朋友结婚,两个人从婚礼出来,回家又喝到天亮。

奇妙的是,人们没有忘记《张震讲故事》,过往的作品在网络持续地传播着。不断有商务合作找上门,请他播讲《鬼吹灯》、《盗墓笔记》之类的惊悚小说,他统统推掉了。他对自己的定位从来不是一位小说演播家或者声优。也有影视公司想挂上「张震讲故事」这个品牌,「给你50万、80万。」夫妻俩拒绝了。回头想想也无法做到心如止水,只有相互劝慰,「以后肯定能有比这更大的钱。」

「我们俩三观比较合,这东西我感觉有一个人崩都不行。」小静说。

直至2015年,他授权的首部电影才面世。他格外重视这个机会,剧本是别人写的,也就3万字,他修改意见就写了3万字——全白写了,对方一点没接受。

他很快意识到,电影是一个全然不同的庞大系统,面临着许多他意想不到的状况。首部电影送审时,片名没有通过,最初他以为是片名里有「鬼迷心窍」所导致,实际情况是,因为一位功勋老将军与他同名。电影最后改名为《张振讲故事之鬼迷心窍》。后来再推出电影,将军已去世,他才得以用回自己名字。

在有声作品里,他可以尽情发挥,但同样情节无法搬到电影里。凶杀和过度的感情纠葛,都不能发生在校园里——他改成了歌舞团。向警察报案不予理会的情节无法通过,他改成了私人保镖公司。很多时候,他连自己也无法说服,觉得故事不再纯粹了。

尴尬的现实是,脱离了有声作品这个赛道,他在其他领域并没有实现同等口碑。三部授权电影在豆瓣都被打了极低评分。他最为看重的「付出巨大的心血,也是字斟句酌」写出的《失控》,反响平平。

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张震没有受到影响。他对长篇小说兴趣越来越大。他对《人物》表示,他要继续写。「他不是一个自负的人,但还是对自己挺自信的。」朋友李春凯说,「他觉得他比好些影响力更大的人写得高一个层次。他当然希望得到认可,但没有强求。」

重现

那个令人战栗的声音回归了。

00:39

张震与妻子在棚里录音

2018年夏天,喜马拉雅App找过来,希望张震能够推出新的有声作品。对方承认,后台数据显示,「张震讲故事」这个词条搜索频率太高了。

知识付费的时代来了。新专辑从上线就是面向用户收费的,从前在其他平台没有这样做过。喜马拉雅最初希望张震每周上线2个故事,小静保证作品的制作周期,谈判下来,专辑决定放6个故事,每个30 40分钟,用8个月的时间依次上线。配音不再只是夫妻俩,他们招募了一支10人团队参与。

所有时机恰到好处。在其他创作领域遭遇的挫败感,张震希望在音频世界里找回来。不像电影剧本需要经受更细的审视,「说心里话,音频是最能忠实地传达我的故事意图的这么一个载体。」

所有经历都成了铺垫。有几个故事是现成的,改编自他过去几年攒在手里的剧本。他感觉写过小说之后,懂得更多的技巧,再处理这种线条简单的故事类型,更得心应手了。

这些年他有个习惯,有灵感就迅速记下。看到老年人在路上走得很慢,他会想,「这是相对的,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快,那么有种可能,当他走到一定慢的时候,会发生某种神奇的变化。」 再比如,他突发奇想,有个人去医院看病,听到另一个病号跟他同名,接下来,他的生活里不断出现和他同名的人……。想不下去了,卡住就卡住了。先存着,总有机会把线头捡起来。当年在楼下抽烟脑中盘旋的与洗脸有关的想法,被他扩展为最新故事《洗脸女生的传说》。

电脑里有个文件夹,编号排到三四百号,都是这种点子。有时他顺手记在随便一张纸上。「那个抽屉里面,最多的都是这样半截的纸,各种材质的纸。」小静说。

动笔前,张震会拉提纲,起承转合都设计好。他认为自己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唯有按部就班采取最稳妥的方法。

有声故事的音效相比电影简单,无需和拟音公司合作。他随身带着录音笔,听到什么有意思的声音就录下来,以备日后用到。他录过雨声,录过锯木头,录过酒店房门安全链的响动。前段时间,家里洗衣机洗衣时总是自己跳动,「嘣嘣嘣」。要换新洗衣机了,他说换前先洗一波,录下来,这声音以后不好找了。

第一个故事《搭车》上线前,他很忐忑。毕竟远离受众那么长时间了,他们还会喜欢吗?

留言是即时的。不断涌入的留言,都在感慨他的回归,表达等待的漫长,追忆他的故事陪伴的那些旧日时光,当然还有对新故事的喜爱,与很多很多的「赞」。他看得热泪盈眶。这么多年来,他像住在信息孤岛,现在,大量的鼓励与反馈来了。开博客时他没有过的感受,「这一次全部都补偿上了」。

一季下来,十几万人购买了新专辑,同期免费上线的旧音频,播放量超过3亿次。在这个重视数据分析、指标分类的时代,根据喜马拉雅的反馈,95%的故事完播率能达到20 30%,这是极高的比例。

很少有人再谈论「音像」、「电信增值」这些词了。他知道,很多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和小静一起走了这么远的路。他的声音出现在声讯台、收音机、磁带、CD、MP3、彩铃、车载播放器、网络音频,现在是移动互联网与App上。问他最爱哪个时代,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当下,「让我作品实现最大规模的传播,让我能够得到来自受众最直接的反馈,同时它也可以给我最好的经济回报。」

就像所有的时代一样,这个时代也有着不可预见的变数。恐怖类型内容产品容易引发争议。早在当年第一次签售会,台里领导上台第一句话就是表明态度:「这个世界上没有鬼魂的存在。」新一轮整顿从6月底在各大音频平台进行,许多恐怖、灵异类有声网络小说下架了,《张震讲故事》未被波及。出于保护,喜马拉雅将子栏目《张震诡谈》改为《张震漫谈》。「我能做到的就是在艺术上我是负责的,我是本着对这个世界的善意来写作品。」张震说。

录《消失的同学》那个故事时,他们在录音棚待到近凌晨4点。其他配音演员都走了,只剩下张震夫妇。「我的爱是你浇灌的花朵……」张震在话筒前念着最后的大段独白,动情处,他眼里闪现出泪光。小静坐在导播间看着,浑身震颤,忍不住要哭出来。任时间汹涌,那感觉一如从前。她为张震感到幸福,那束光一直在。一个知名的有声作品发布者,或是一个没写出畅销书的作家,一个缺少好作品的电影人,不管如何定义,他都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他是孤独的,他是认真的。

没看够?

作者最新文章09 1309:3609 1210:4609 1110:31相关文章??Baidu京ICP证030173号返回顶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张震,小静,故事,作品,张震讲故事,创作,节目,妻子,时间,郭恒,作家,时代,人物,声音,电台,音频,领导,声讯台,电影,磁带

2011-11-02 #经典故事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张震,小静,故事,作品,张震讲故事,创作,节目,妻子,时间,郭恒,作家,时代,人物,声音,电台,音频,领导,声讯台,电影,磁带

2010-05-25 #短篇故事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张震,小静,故事,作品,张震讲故事,创作,节目,妻子,时间,郭恒,作家,时代,人物,声音,电台,音频,领导,声讯台,电影,磁带,公司,外界,在沈阳,东西,上线,主持人,北京,对方,小说,感觉

2020-04-14 #故事阅读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张震 小静 故事 作品 张震讲故事 创作 节目 妻子 时间 郭恒 作家 时代 人物 声音 电台 音频 领导 声讯台 电影 磁带 公司 外界 在沈阳 东西 上线 主持人 北京 对方 小说 感觉

2020-04-29 #长篇故事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张震 小静 故事 作品 张震讲故事 创作 节目 妻子 时间 郭恒 作家 时代 人物 声音 电台 音频 领导 声讯台 电影 磁带 公司 外界 在沈阳 东西 上线 主持人 北京 对方 小说 感觉

2020-04-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张震 小静 故事 作品 张震讲故事 创作 节目 妻子 时间 郭恒 作家 时代 人物 声音 电台 音频 领导 声讯台 电影 磁带 公司 外界 在沈阳 东西 上线 主持人 北京 对方 小说 感觉

2020-04-29 #经典故事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张震,小静,故事,作品,张震讲故事,创作,节目,妻子,时间,郭恒,作家,时代,人物,声音,电台,音频,领导,声讯台,电影,磁带,公司,外界,在沈阳,东西,上线,主持人,北京,对方,小说,感觉

2020-05-12 #故事阅读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张震,小静,故事,作品,张震讲故事,创作,节目,妻子,时间,郭恒,作家,时代,人物,声音,电台,音频,领导,声讯台,电影,磁带,公司,外界,在沈阳,东西,上线,主持人,北京,对方,小说,感觉

2020-06-28 #短篇故事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讲鬼故事的张震 与他所经历的时代

张震,小静,故事,作品,张震讲故事,创作,节目,妻子,时间,郭恒,作家,时代,人物,声音,电台,音频,领导,声讯台,电影,磁带,公司,外界,在沈阳,东西,上线,主持人,北京,对方,小说,感觉

2020-06-28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