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转载《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

时间:2020-09-25

怎么引入红豆粥婆婆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294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6 分钟。

原文地址:作者:

大家好,我是饭饭妈妈,加入群很长时间了,曾经和大家分享过一本《春神跳舞的森林》,那是因为它真是一本好书,所以占了书的便宜,获得了不少夸奖。

记得我上次分享就说过,我是个喜欢讲故事的人。

这倒不是因为我很擅长讲故事,而是因为我实在喜欢看到小朋友因为我的故事而开心欢笑的脸。

所以我偏爱欢快的故事,我喜欢看小朋友被我逗得哈哈大笑,前仰后合,扭来扭去。

前段时间,我在某一个阅读群的分享活动中,运气好,拿到了一份奖品,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这本《红豆粥婆婆》。

当时我刚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吸引了。

吸引我的,不是她的故事情节(那是饭饭这个年纪比较关注的东西),

因为作为民间故事,它的情节并没有多特立独行,出人意表,

可以说,我一看到故事开头,就可以猜出这本书的结局。

但是,它还是深深的吸引了我,并不停的敦促我来和大家分享它,

为什么呢?呵呵,别急,容我慢慢道来。

按照惯例,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背景资料,

这部分我会写的快一点,因为大部分内容是我摘选来的。

一,背景资料:

《红豆粥婆婆》的绘图作者是韩国的白希娜,教育工学专业毕业的她,在美国留学,学习动画制作后,成为了一位专职的儿童图画书插画家。

她比较又名的一个作品是《云朵面包》,曾参加2005年波隆纳国际儿童图书插画展,并获选为最佳插画。

除此以外,她还为《灰姑娘》,《真的喜欢下雨天》,《和月亮一起玩》等图画书配过插画。

《红豆粥婆婆》的编文作者是63年出生于韩国出清郡的朴允奎。他毕业于中央大学文艺创作系,目前作为童话作家,他的作品不胜枚举。

我举例两个我看过的:

《伍佰元铜板里的银鹤》

《我的朋友多拉》,

他还有很多其它的作品,相信阅读量超大的文学讲堂的群友也有接触过,比如

《山王布鲁》,

《红豆杉公主》,

《走向水平线的螃蟹》,

《鳑鲌要娶老婆了》,

《老虎的大便好热》,

《我的名字里有星星》等等。

《红豆粥婆婆》的译者是李懿芳,我之所以也提到她的名字,那是因为她的译文实在是可圈可点——

语句通顺,合辙押韵,富有节奏感,浅显易懂,琅琅上口。

在所有童书译者中,我最佩服的是任溶溶,她的译文都如同再创作,

而这篇红豆粥婆婆的译文,作者功夫下的也不小。

每一个韵脚明显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如果说这个绘本的绘者是白希娜,那么这个中文版的编文作者我觉得应该写上两个名字:朴允奎和李懿芳。

你别以为接下来我就要讲故事了,嘿嘿,在讲故事之前,我先考考大家,在中国,冬至那天你们有什么习俗呢?

一般来说,是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圆子吧?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也有的地区是吃赤豆粥。

在韩国呢,冬至节那天,他们的习俗是吃红豆粥,以取辟邪,去疾。

因而,韩国流传着很多关于红豆粥的民间故事。

这里,《红豆粥婆婆》,便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再创作,

从情节到画面视觉,都能让我们收获一种别样的体验。

好啦,废话说了这么多,大家已经有点不耐烦了吧?我这就拿出《红豆粥婆婆》!

二,讲故事喽:

咱们先来看封面和封底:

封面是红豆粥婆婆,

和其它绘本不同,这个画面在绘本中是完全没有出现过的,

可以说是,作者为这个封面而特地绘制(摄制)的图,就已经开始向大家讲故事了——

这个老婆婆,就是红豆粥婆婆,她笑眯眯的站在门旁,端着一个韩国传统特色的矮桌,上面是一小碗红豆粥。

(相信喜欢韩剧,尤其喜欢韩剧古装剧的朋友,对这个矮桌都不陌生,^ ^)

纸塑的婆婆,一脸皱纹,牙齿也秃了,头发也白了,眉发丝丝分明,左脸颊还有块老人斑,一身韩式特色的衣裙,褶皱精细。

老婆婆眯着眼睛,和蔼的笑着,甜的都好像在滴蜜,让我们一看到她,就可以想象这小碗里的粥啊,该有多香甜。

封面的标题也很有意思,它是赤豆色的,我想吃过红豆粥的朋友都知道。

这种颜色,用毛笔,手写标题,俨然,也把标题当作了图画的一部分来处理了。

那封底呢?

嗯~嗯~,是一只尖牙利齿,一身斑纹的大老虎!

现在我们看看这只大老虎,你们有什么感觉?

饭饭一看就说,这只老虎好吓人啊,一看就是个大坏蛋!

是啊,这只老虎正气势汹汹的走在白茫茫的雪地里,那一身鲜艳的皮毛在白雪的映衬下是如此的醒目!

好,这个封底我先就到这里,讲一半,等故事结束了,我们再去看封底,大家再来看看有什么感觉。^ ^

接下来是书的环衬,书的环衬是一片白茫茫的雪,画者如此的留白,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让我们有时间整理思路,随着这本书,进入故事。(环衬我漏扫了,不过问题不大,大家想象一下,没太多信息量。^ ^)

因为大家没有书,没有办法来回翻看,(等会爬楼回看,我可以预见,是个苦差事)

所以在听故事的时候,我希望大家带着问题一起共读,

各位群友在一起共读绘本的时候,麻烦同时关注以下四点:

各个人物形像,

场景和道具,

情节发展,

原文文字(我会区分写出来)。

呵呵,也许有些多,不过我们不是小朋友,应该可以胜任没问题。

接下来,我们翻开扉页。和大部分绘本的扉页不同,这本书的扉页,已经开始讲述故事了,所以一定不可以漏掉。

它是普通民间故事一样的一个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

山里住着一位老婆婆,

一位会做美味红豆粥的老婆婆。

水墨手绘的小图,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小灶台。

大量的留白,让灶台如同远景,在烟雾袅绕中,若隐若现。

而且,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开场的文字里说的是大山里住着的老婆婆,应该是个很大的场景才对,

可是图画里却是一个小小的灶台……

其实这幅小图,颇有南宋水墨的绘画风格:“以小观大”是这一风格的院画家们创作和观者欣赏的最主要的特点。

大家可能都知道,北宋皇帝宋徽宗时期的“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这一类绘画典故,所以,其实这种“以小观大”的美学思想,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十分成熟。

好了好了,趁我跑题跑的还不算远,赶快拉开幕布,我们的故事,

开始了~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

有个老婆婆,田里除草正忙活。

哎呀呀!不好了!

一只大老虎,一步一步走上前,龇牙咧嘴大声吼。

“嗷……正好味道肚子饿,一口吞了你这个老太婆!”

故事一开始,情节的设定里,却是这个故事的最低潮。

没有多余的废话,一下子,就把小朋友带入了惊险的情景中。这样情节设定有什么好处?

大家都读过《呼啸山庄》吗?

读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那本小说之所以如此著名,除了女作家的文笔功力了得以外,更了不得的,是她讲故事的能力。

她用一个U型的双线结构,从整个故事的最低潮开始切入,也就是U形的低端,然后用顺序和倒叙两种方式,来丰满整个故事情节。

让读者从最压抑的情节中慢慢释放情绪,情感获得升华。

其实,这种叙事方式,在我们的民间故事中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今天这本《红豆粥婆婆》便如此。

它是从故事情节的最低潮处作为切入点,用顺序的方式,逐渐展开故事,释放小读者压抑的情绪。

而为了弱化前情介绍,作者便把它放在了扉页里,一笔带过。

毕竟《呼啸山庄》这样的双线螺旋结构,对小朋友来说的确有点太复杂了,

而同时,作为民间故事,简明直白,主线鲜明,正是它的特色之一,

所以,它的故事结构不是U形,而是J形。

这样情节发展,大家可以在后面的故事里里面留心一下。

这样的J形结构,其实在民间故事里非常普遍,但是从恰好最低点开始讲述的并不多。

有一个童话故事,《布莱梅镇的音乐家》也是这样的结构,甚至,这两个故事,连桥段都差不多。呵呵。

好了,话又扯远了,回到故事里,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一页的图的比例:

左页下四分之一处,山脚老松树下,一个老婆婆正在弯腰给地里的豆苗除草。

而右边页面则是整个页面都是那只花皮大眼剑牙凸肚的大老虎!

如此的比例,很明显的表现出老虎的强大和老婆婆的弱小。

如此戏剧性的强弱对比,正是为了后面的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看过的很多故事书,无论是成人的还是孩子的,艺术的美都体现在各种冲突和情节撞击中。

而反差极大的强弱对比,以及其带来的弱胜强的结局,是艺术最普遍的艺术化处理。

我在今天的开头就讲过,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可以看到结局的原因,正是来自这如此强烈的画面对峙。

老虎狡诈又凶恶的眼神,瞪着弱小的老婆婆,你们看出来这悬殊的比例了吗?

老虎的眼珠子都跟老婆婆的头一样大啦!

老婆婆哆哆嗦嗦吓坏了:

“老虎啊,老虎,我死了倒是没什么,可惜喝不上香喷喷的红豆粥了,等到了冬天下大雪,缺吃又少喝,那时你再来吃我,如何?”

老虎一听心里乐,吃了催催的老婆婆,还有热乎乎、香喷喷的豆粥喝,啊哈,不错不错!

老虎转身上山坡,消失在茫茫林海里。

这里的老婆婆虽然表现的很害怕,可是害怕之余,她还是用自己的智慧拖延了时间:

红豆粥的诱惑,连老虎也挡不住,这一等就要从春天等过夏秋,要到冬天才能吃到啊。

这是老婆婆,她耷拉着眼睛,一脸的严肃又沮丧。

可是她的手又在比划着,努力在争辩着。也是位不屈服命运,值得人佩服的老婆婆形像。

而这里,老虎的比例一下子正常了

它甩着尾巴,向右离开画面。

右翻页开本的绘本,向右走来表示前进,这是图画书的惯例,我想大家都知道,

而画面把老虎最可怕的头藏在了山石后面,也同时缓和了画面里的紧张情绪。

故事继续,老虎虽然撂下狠话离开了,可日子还是得照常过:

炎热的夏天悠悠过,天高云淡的秋天也走过,

冬天转眼来到了。北方呼呼吹,雪花满天飞。

老婆婆好难过,坐在冒着香气的红豆粥锅前,忍不住眼泪往下落。

左边图用大片的留白,和5株豆苗的几近写实的手绘图,来表示万物生长,岁月匆匆。

春天到冬天的岁月,用如此的方式,一笔带过。读者顺着豆苗的方向,就直接迈入了冬天的画面:

画面里的老婆婆,一个人靠着烟囱,孤零零的一个人站在雪地里。

寒风吹过,老婆婆面向左方,头巾衣带也向左方飘过,一切都显得如此无助。

这里,我又忍不住想唠叨的问一句:为什么老婆婆是面向左边而不是右边呢?

还记得上一页老虎向右离开的那个方向么?

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绘本的惯例都是右边是前进方向,正方向;

那相对的,左边就是反方向,代表着倒退和负气压。

所以,这里老婆婆面向左边,也传达了老婆婆沮丧绝望的情绪,

她看不到未来,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回望过去,哭泣着。

老婆婆的哭声传遍了整个屋子。

这时,一颗栗子一跳一跳的跑到了老婆婆跟前。

“老婆婆,老婆婆,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呀?”

“等我喝了红豆粥,老虎就要吃掉我,哎呀呀,这可怎么办呀!”

“如果你给我喝一碗红豆粥,我就有办法,不让老虎吃掉你。”

老婆婆马上给栗子盛了满满一大碗香喷喷的红豆粥。栗子呼噜呼噜地喝完粥,躲在了灶炕里。

这时候谁来了?

一跳一跳的栗子!

这一段文字,在后文里反复出现,我只在这里完整的贴一次,后面就省略不全贴了。

但是我依然要强调这段文字,它生动活泼,押韵上口,小朋友会非常喜欢。

不识字的饭饭只听了一遍故事,就可以把故事复述的7788,全要归功于它。

图里的栗子这么这么小,有多小?看看我们的老婆婆吧:

你们发现了没?这里用的是正常的比例。

老婆婆和栗子的比例是正常的比例,反而显得栗子更加渺小。

善良的老婆婆看着栗子的眼神,就好像大人看孩子的表情。

呵呵,她也不相信栗子可以帮她吧?可是又如何呢?不过一碗红豆粥~

老婆婆宠爱的给了栗子一份粥,然后由着它去藏到它喜欢的地方。

接下来谁又来了?

一只乌龟慢悠悠的爬过来。

乌龟和老婆婆的对话和栗子差不多,我就不重复了。它同样讨了一碗红豆粥,然后

躲在了水缸里。

这幅图是老婆婆盛红豆粥的画面,画面里有个小线索,是这幅图和前一个情节的联系。

前一页栗子躲到哪里去了?

发现那明亮的,灶坑的炉火没?

前一页栗子就是藏到灶坑里去了嘛~

好了,乌龟藏好了,接下来来的这位你们一定想不到!哈哈

看出来是啥了没?

是……

臭粑粑!!!

臭粑粑哒哒哒地进来了。

意外吗?哈哈,臭粑粑也来了,也来讨粥吃啦,然后,

趴在了厨房的灶台前。

(粑粑其实应该是尸字头下面一个巴,可是我的输入法没有,这里说明一下。)

臭粑粑的出场和前面的栗子和乌龟都不一样,你们发现了有什么不一样没?

乌龟和栗子俩是从下方横过页面,就如同走过地面一样,

而臭粑粑是从画面的左边一直越过整个画面,跳到了画面右边老婆婆的碗里。

跳的过程还极富动感呢~

老婆婆怎么接住臭粑粑的?

对,婆婆是用碗来装粑粑,而她左手的碗里,正放着甜甜的红豆粥。

这个画面太……呃,怎么说呢……我能说我真的被恶心到了吗?

但是饭饭对此毫无违和感。

她觉得,用碗装粑粑很正常啊,不然它会粘的到处都是,那会变小的嘛。

好吧,所以,我不得不说,画者白希娜是完全站在了孩子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这也是这本书吸引饭饭的原因吧?

这一页,也藏着和前一个情节的联系,我想大家都已经找了的吧?

嘿嘿,是水缸呢,盖着葫芦水瓢的水缸,里面藏着个小乌龟哦~

前一页的小乌龟。

再来看老婆婆,她的表情越来越轻松,也被这些小东西逗乐了,气氛越来越欢乐。

好吧,让我们看看,接下来谁会来呢?

尖尖的锥子也轻快地跑了过来。

锥子的形像很有趣,一看就是个破锥子嘛,把手都裂了。

不过,裂口又是裂的那么恰到好处,如同一张小嘴,长着,笑着,来讨粥吃。

它也是越过了画面,但和粑粑不同的是,粑粑是跳过整个画面,从画面的上半部划过,

而锥子是跳入画面底部,然后弹起来,又跳到下一个页面,在页面画了一个勾勾。

它这么一跳啊,直接扎到了小矮桌的桌面上。

这一页里的小矮桌,就是封面的小矮桌。

这是它在这个故事里,唯一出现的一次,因为小锥子立在了上面,

而婆婆已经几乎离开了画面,只剩下了一只喂食的手。

多善良的老婆婆啊,这个时候,还会想到小锥子没法弯腰没有手,不喂吃不到呢。

锥子呼噜呼噜地喝完粥,溜到了臭粑粑后面。

小主角出场结束了没?没!接下来来的是……

石臼一转一转地蹭过来。

它吃好了粥,躲在了厨房的门框上方。

这次石臼是直接跳过了吃粥的画面,直接表现的是爬上门框的场景。

别看石臼重,可爬起门框来,可不含糊,灵活的很。

老婆婆抬头看着石臼,也是一脸的诧异。

这些孩子们的表现太出乎她的意料了。我想她已经对它们开始有了期待。

接下来,是草席滴溜溜地滚了过来。

它吃完了粥,在厨房门前展开了身子,静静地躺下了。

婆婆蹲在门前,拍着草席,好像在说:“拜托你了啊!”

你看,老婆婆已经越来越信任这些小朋友们了。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背架。背架一蹦一蹦地过来了。

呵呵,不得不说,背架的形像,是最像人的一个小朋友。它喝完粥,躲在院子里的柿子树下。

图(背架+婆婆)

背架躲在柿子树下,老婆婆背着手,笑嘻嘻的看着他。看得出来,老婆婆已经信心满满了。

到这里,长长的铺垫终于结束,各位主角出场完毕,它们带着故事一步步的攀升着,终于接近了故事的高潮:

“砰砰砰!老太婆,快开门!”老婆婆一听不对劲,声音怎么像敲破锣?出得门来往外看,哎呀呀,谁来了?原来是那只大老虎!

“嗷——老太婆,快把好吃的红豆粥端给我,先把牙磨磨,等会儿吃你更利索。”

“老虎啊,老虎,不要着急吃了我,你看天气这么冷,先来烤烤火。”

“嗯,老太婆,你的话还真有道理,我嘴巴都快被冻上了。”

这一页的婆婆的形像,是婆婆第三个背着手的形像(话说驼背的人貌似都爱背着手),

我们先来看看前两个

第一个是冬天刚刚到,婆婆担心老虎来吃她的时候的形像

第二个是背架躲在柿子树下,婆婆看着它的时候的姿势,

这一页的婆婆是第三个背着手站立的形像。

对比一下,我们很容易发现第三个形像与前两个的不同。哪里不同呢?

是视角!

这里,作者用正面仰视的角度来展现婆婆站在家门口。

她威风凛凛,信心满满的姿态。

好像气也足了,腰也挺了,背也不驼了,一脸的坚定,自信,不屈不挠。

即使是漫天大雪,也沦为了衬托她气势的背景!(这时候可以有点背景音乐:浪奔~浪流~)

再来看那只大老虎,

我们也来对比一下老虎两个海报照形像:

看出不同了吗?

还是视角!

老婆婆和大老虎的形像改变很有戏剧性,

正所谓,敌强我弱,敌弱我强……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而这一形像的暗示,则为接下来故事里最精彩的部分做了铺垫。

先是栗子和乌龟上场

老虎慢慢走进厨房,缩着身子坐在了灶火旁。

“嘭”灶坑里的栗子炸开了壳,蹦出来狠狠地撞在了老虎的眼睛上。

“唉呦,我的妈呀,眼睛疼死了!”

老虎想去洗洗脸,藏在水缸里的乌龟一口就咬住了它的鼻子。

“唉呦,我的妈呀,鼻子疼死了。”

接下来是臭粑粑,锥子,石臼出场,

老虎后退了两步,正好踩在臭粑粑上。“扑通!”摔了个四脚朝天。

“你这坏东西!”锥子跳出来,大喊着是近往老虎屁股上戳。

“唉呦,我的妈呀,屁股疼死了!”

石臼从门框上跳下来,砸得老虎头破血流。老虎大叫一声“嗷——呜”,就昏倒了。

嗯,还剩下谁没出场?

对了,草席和背架!

草席赶快把老虎一圈一圈的卷起来。

背架把老虎扔到背上“噔噔噔”撒腿就跑。

“扑通”一声,老虎被扔到了深深的江水里。

如果说一篇故事就像一章交响乐,那,这部分的文字和图画则一改之前铺垫的陈述铺设,急风暴雨般的节奏,就如同交响乐中的高潮,

让人热血沸腾,痛快淋漓的宣泄了前情故事里带来的压力。

厚积薄发的快感,会让每一位小读者都笑出声来。

最后是故事的结局:

从此以后,卖红豆粥的老婆婆还是住在深山里,给帮助过她的朋友们做美味的红豆粥。大家和和睦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故事的结尾和开头一样,干净利落,收放自如。然而它留给我们的回味,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绘本最后的一个画面是一座小木屋,窗棂被温暖的灯光染黄;一侧的烟囱里,白白袅袅的炊烟,也透着暖暖的心意;

虽然大门是紧闭的,但是,我们都不难想象,老婆婆正一脸笑容地在里面熬甜甜的热乎乎的红豆粥呢吧!

你看!是不是啊?她的好朋友们:栗子乌龟臭粑粑锥子石磨席子背架,都陪着她呢~

好了,你们还记得吗?故事还没开始,我们看封底的时候,我和大家说过,封底咱们先讨论一半。现在故事结束了,我们再来翻到封底,

现在,故事已经讲完一遍了,你们再来看这只老虎,呵呵,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一般来说,作者都会把反面角色处理得面目可憎,让人生厌,可是这本书中的大老虎虽然也是反面角色,缺并不是那么狰狞。

它刚刚出场说要吃掉老婆婆的时候,的确带着望而生畏的凶恶。

但是这种凶恶来得突然,一闪而逝,只把灾难的感觉留在了读者的心里。到它第二次出现的时候,老虎竟带着沙沙的笑容,憨笨的表情,甚至有点可爱,非常贴合民间流行的年画,布偶里面的老虎的形像。

是啊,这只老虎,现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笨傻憨呆。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刚才你们对这只老虎的体会:

之前我们说老虎的眼神是犀利,如今再看却觉得有点呆呆的了。

呵呵,故事前后的心情是差别很大的,对吧?^ ^

自己回味一下,都会觉得很有趣。

这个故事到此,第一遍阅读可以说是结束了。但是一个好故事,是不可能只读一遍的,对吧?

那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我们又讲什么呢?

接下来我打算和大家一起浅浅的讨论一下:

三,绘本阅读的拓展

虽然《红豆粥》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是它同样值得我们一遍遍的回味,即使是对于学龄后的孩子,也是一样。

那接下来读什么呢?中心思想吗?团结就是力量吗?还是要称赞老婆婆的善良呢?

都不是!

这些东西是不需要我们来告诉孩子的。一个故事真正的力量,不需要我们用多余的语言去复述。它想说的内容,在故事里都说了,你再多说一句,都毫无必要,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我下面想说的,与其说是课文讨论,不如说是绘本拓展,一个好的绘本,是一个火种,它能点燃的,绝对不仅仅是它本身。

现在换过来,换成你拿着这本书,大家也都看过一遍了,你会想在什么地方和孩子继续深入讨论这本书呢?

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有这些方面值得我和饭饭一遍遍的去体会: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风俗文化背景

2绘本艺术表现形式

3故事的情节节奏

4故事的文字描写

我们一个个来讲

1风俗文化

首先,对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于民俗和农村生活的环境的必要了解,还是很有趣的活动。回忆一下故事,你们还记得《红豆粥》里面出现了哪些“稀罕”东西,小朋友是没见过的么?

————————————————————

镰刀

图(镰刀)

好吧,我自己都没见过真的镰刀……更别说我的孩子了

————————————————————

矮桌

图(矮桌)

韩国风俗中,很常用的一件家具,在韩剧古装剧里,它的出镜率比任何家具都高

————————————————————

灶台,以及扉页灶台的形像

图(扉页,带火的灶台)

这个嘛,我觉得,农家乐的时候,能够有机会实际看到是最好的解释吧,一个是这个灶台,一个是炕,对我来说,都是蛮难解释的东西……

————————————————————

烟囱,以及烟囱外面包着的稻草的用途

图。

用途是,防止烟囱外层结霜挂冰

————————————————————

水缸,葫芦水瓢

水缸小朋友应该认识,但是大葫芦劈开做的水瓢,估计对他们来说,是个有趣又稀罕的东西

————————————————————

锥子,及锥子的用途

现在的孩子,除非家里老人会自己修鞋子的,否则没太多机会见这种钻孔的东西吧?有机会去修鞋摊子看看,应该还会找得到。呵呵

————————————————————

石臼,及石臼的用途

石臼在韩国人的传统生活中,是非常有生活气息的一样东西,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用来舂米谷等物。

————————————————————

背架

老婆婆家炉灶烧的木材,都是用背架从山里背回来的哦

————————————————————

柿子树,和树下的水缸

秋天的水果,有多少孩子知道,还有冻柿子这钟美味的吃法呢?

水缸是韩国人腌大酱和泡菜用的

————————————————————

就这些东西差不多了吧?以上的这些东西,与其说是韩国的东西,倒不如说和我们的历史生活也息息相关。

高丽,曾经作为大明的附属国,它们的很多东西是和中国相通的,来当作我们的传统物件也不为过,对吧?

所以,顺着这条主线,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孩子讨论我国的民族风俗,包括冬至风俗,以及各种节日风俗,都可以作为这个绘本的一个拓展。

当然,这个拓展可以说是一个很庞大的工作量。

它不但会涉及到众多的拓展阅读,查询网络资料,还需要家长带着孩子进行各种实地考察,而且是完全没有时间限制的。

举个例子,饭饭很小的时候给她读《母鸡ROSE去散步》,当时给她的拓展,仅仅是对农场动物的了解,

但是,随着她的年纪的增加,这个主题可以无限制,成几何量递增,

现在,她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关注的不再是农场里的动物了,而是爱上了画这个农场的鸟瞰图,

我想等她再大一点,说不定会对农场的运作模式提出问题,因为西方农场和中国农村,是两种管理模式。

嗯,我发现我很擅长跑题……

爬回来继续讲《红豆粥婆婆》,这本书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们大人都会觉得,对于我们国家,以及中国周边国家的风俗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

但我们如果孩子打开一个窗口,便可以带着他们周游世界,

在各种拓展了解中,小朋友会发现很多日韩的习俗和中国一样,

这样,就又引出了文化交流的历史课题。这些,可就不仅仅适合小朋友了,我觉得要中高小的小朋友才能理解了吧?

嗯,我知道你们要告诉我,话题又扯远了,^ ^,让我想想,我其实想说啥……

……

我其实是想说的是,不要小看一个绘本,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民俗故事,它也能给孩子带来大海一样广阔的思考,

关键就看我们家长如何引导,如何提供拓展阅读的书目,以及讨论大环境。

刚刚我讲的这个拓展的话题其实有些大,对于我刚满5岁的饭饭来说,难度不是一般的高,并不适用于她。而如果指针对6岁左右的孩子,这个故事可以关注些什么呢?

最简单的,我们可以和孩子去玩视觉大发现,探寻一下这个绘本里的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

所以接下来,我们说一下第二点:

2,绘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个绘本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乍看封面,笑眯眯的老婆婆,形像立体而又生动;她的衣褶和发丝精致细致,几近乱真;

而实物的道具和背景,会让读者以为自己看到的仅仅是一本摄影图书。

可翻看封面的环衬和扉页,尤其是扉页,又是一幅手绘水墨小图。

这到底是怎样一本绘本?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会惊喜的发现作者对于艺术形式的熟捻,几乎做到了手到擒来,自如融合。

画家用纸塑的技法来塑造故事最主要的两个角色,老婆婆,以及大老虎,精致且栩栩如生。而对于其它的事物,则是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把这本书里的事物分分类,看看你们还记得多少:

泥塑的有什么?

乌龟,臭粑粑,石臼,水缸,勺子

实物的有什么?

栗子,锥子,席子,背架,碗,矮桌等道具

对了,还有一个故事开头,老婆婆拿镰刀除草时候的豆苗,那是用折纸法表现的,和别人不一样。

再者就是场景背景,场景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墨画,包括:山,山石,树林,一种是实物模型。例子这个就太多了。

我们再继续拓展一下看看?(我喜欢“拓展”这个词,让我们有层层推进的感觉)

这样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小朋友又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可以启发呢?

我想到了一个方向,就是是多元艺术创作。

作画,不仅仅需要用笔,用花叶泥纸可以,用砂石枝布也可以。

我们从小颗粒开始,可以让小朋友对点线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尝试运用。

所有从微观到宏观的一个层进过渡的活动,对孩子的逻辑思维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对孩子的想象力和精细动作有锻炼。

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来说,艺术(文学)创作的材料是手到擒来的,他们经常会给我们一些惊喜,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提供各种材料,开放你的想象力,多奇怪的材料都可以拿来用。

关于这个绘本,最我们不得不关注,不得不和孩子反复阅读领会的,那就是这个绘本的文字和情节。

这个故事的文字是优美的,情节节奏是鲜明的。我们先来讲它的节奏,这个对于我来说,好讲一点。

所以,接下来是:

3故事的情节节奏

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很干净简洁,而在故事的主体部分,它却长篇累牍,不厌其烦的重复着相同的几句话。

故事情节的节奏把故事主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铺设陈述部分,我们可以再来浏览一下其中几个页面

你们看出来这部分情节的节奏规律了吗?

这里,开本的左页是引入的节奏A,右页是重击的节奏B,它采取的是ABABAB的节奏。

如果你一面鼓,你可以敲击出这样的节奏来“嗒咚,嗒咚,嗒咚,嗒咚……”

(原谅我又把乐器拉了进来,因为我找不到更好的可以直观表示节奏的方式,我们必须承认,艺术是相通的)。

这个节奏,不紧不慢,占了故事的一大半时间,但是这个节奏,却又不是真的一成不变。

它就好像滚雷,从远方滚来,越来越响,带着我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带着我们进入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高潮是在老虎来之后,

那一页的节奏“嗒咚”虽然不差分秒,但是声音却是最响的,如同滚雷滚到了我们的头顶,预示着暴风雨即将到来。

接下来的高潮的节奏,这又是怎样的呢?

你们看出来这个节奏和之前的不同吗

它是快速而响亮的AAAA:“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这样快速的节奏,带给读者的,是刺激紧张的视觉体验,酣畅淋漓的情绪爆发,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冲刺,

让我们可以清晰的体会到,绘本在这里所有展现的强烈的张力。

而在故事的最后结局页,节奏一反前态,之前大篇的节奏是AB式的,重音在B,

结局页的节奏是BA,就好像一首乐曲,在最后的结尾,乐声渐渐消失,离开我们的耳边,却给我们留下无尽遐想。

故事主体,先平缓再激烈的节奏结构,其实在我们的各类艺术作品中,并不稀奇。

无论是音乐,文学,影视,舞台,综艺,等等,都对这种结构情有独钟。

而对我们孩子来说,同样可以利用这样的节奏,来帮助他们的阅读理解,以及作文写作。(这点针对学龄后孩子)

从儿童的逻辑理解能力的发展来说,一个节奏鲜明的故事(或者说绘本),只有在他们可以理解又可预测的范围内,才能让孩子喜欢上。

我们都知道小朋友都有一个习惯,喜欢反复读同一本书。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他们熟悉故事的基础上,他们喜欢这种可以预知未来的感觉。

而鲜明简单的节奏,也给了孩子这种熟悉感。

之前我说过,艺术总是相通的。这里的艺术,也包括了数理逻辑的艺术。

ABABAB的逻辑规律,嗒咚嗒咚嗒咚的节奏,出场吃粥出场吃粥出场吃粥的情节,留白满幅留白满幅留白满幅的绘本构图……

所有的这一切,对孩子来说,其实并没有大差。

说句比较功利的话,一个节奏感好的孩子,逻辑推理能力也不会差。

这就是很多学音乐的孩子,给别人看起来,都很聪明的原因。

但只能在音乐中强化小朋友的节奏感吗?这也不尽然,绘本一样做得到。

最后的最后,终于轮到讲这本书的编文以及译文啦。

4故事的文字描写

我之所以把这部分放在最后,是因为文字实在不是我的擅长。

饭饭才5岁,从和她亲子共读到现在,我们4年间,基本做的都是以读图为主的阅读方式。

以发散而无序思维为主的读图是我长项,但文字是收敛有序,前后呼应的,这方面我仍须努力。

所以,如果我有任何理解错误或的地方,也请大家多指正。

首先,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品,这个故事的文字是比较多使用了叠字,时间不早了,就让我来列列看,不辛苦大家爬楼去找了:

AABB:(老婆婆)哆哆嗦嗦,(大家)和和睦睦,

ABB:热乎乎、香喷喷(的红豆粥),哎呀呀,(乌龟)慢悠悠,臭粑粑,(草席)滴溜溜,(先把)牙磨磨,

AAB:(夏天悠悠过,北风呼呼吹,满满一大碗,静静躺下,(先来)烤烤火,(老虎想去)洗洗脸,

ABAB:(栗子)一跳一跳,呼噜呼噜(喝完粥),(石臼)一转一转,(背架)一蹦一蹦

我之所以不怕你们不耐烦,把所有的叠字找出来,是想把它们分一个类,给你们更直观的看到他们的秘密所在。看到了什么?

没错,是节奏。我们成年人的语言环境中,其实这种节奏感已经被弱化了。

当一个女子想装可爱的时候,嘿嘿,就会不自觉使用娃娃语。

在很多教育专家书籍里,他们都在向大家传达一个理念,对孩子不要使用娃娃语,要尽量用成人化的语言去交流。

但是,这一点我是持保留意见的。小朋友是对节奏是很敏感的小动物,当我们用各种叠词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其实是在强化这种感觉。

这种表达,也是儿童文学中,尤其在儿童诗歌中,反复出镜的。

比如点心时间,你是说:“小朋友来坐好,我们吃水果啦。”还是说:“来,小朋友,我们排排坐,吃果果咯~”哪一个小朋友更喜欢呢?

所以,对于娃娃语,我的意见是,保持标准发音,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这个必须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加,词汇的增加而改进。你对一个1岁2岁的孩子说,吃果果,可能他会对你笑。

可是,如果现在我如果对5岁的饭饭说,吃果果,估计就会变成被嘲笑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里对不同特色的角色,是如何描写的,还是由我来贴,你们看,节省时间:

大老虎,呲牙咧嘴,

老婆婆,哆哆嗦嗦,

栗子,一跳一跳,躲在灶坑……炸开壳,,蹦出来撞在老虎眼睛上

乌龟,慢悠悠地爬,躲在了水缸里……一口咬住老虎的鼻子

臭粑粑,哒哒哒地进来,趴在了灶台前……摔了老虎四脚朝天

锥子,尖尖的,轻快地跑了进来,溜到了臭粑粑后面……跳出来,大喊着使劲戳

石臼,一转一转地蹭过来,躲在了门框上……从门框上跳下来,砸到老虎头

草席,滴溜溜的滚过来,在门前,展开身子,静静地躺下了……把老虎一圈一圈地卷起来

背架,一蹦一蹦地过来了,躲在院子里的柿子树下……把老虎扔到背上,“噔噔噔”撒腿就跑

这里每一个词,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为每一个角色度身定做,充分表现了每个小角色的形像,性格,行为特点,

慢吞吞的乌龟,黏糊糊的臭粑粑,圆溜溜的栗子……每一个,都和其他人不同。

月妈说过,观察力和想象力对孩子的写作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孩子如何观察,以及如何把观察到的东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点,我深以为然。

最后,提一下这本书的韵律。这本书的译者的翻译是非常美的,

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爬楼爬回到今天分享的开始,亲自开口朗读一下那些文字,你便可以体会到作者和译者的用心良苦。

另外,关于绘本对孩子写作的影响,如果你们和我一样对此有兴趣,可以向陈迅喆老师讨教(我真不是做广告),一直觉得她的绘本写作课非常赞。

分享到这里,我今天的长篇累牍也接近尾声了。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并不是一个特别出彩的绘本,它没有特别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那么多细节暗示伏笔。

它只是一个小故事,静静的吸引着我和饭饭一遍遍共读,一次次讨论,

正因为它简单又平易近人,小朋友才愿意和它亲近,反复探究。

我甚至可以带着她和她的同学们用这个编个小儿童剧玩(呃……不知道有没有人乐意演臭粑粑)。

所以呢,我坚信,只要我们用心,每一个好的绘本都是一座宝库。

它可能只是给孩子展开了这个世界的一个小角,但是撕开它,我们可以带着孩子,走进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

谢谢大家。

再次感谢大家愿意在电脑前坐这么久,听我唠叨。鞠躬~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转载《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

《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

老婆婆,故事,老虎,节奏,孩子,栗子,婆婆,小朋友,情节,这本书,画面,时候,乌龟,石臼,锥子,作者,文字,水缸,大老虎,东西,扉页,民间故事,灶台,封面,封底,方式,比例,艺术,这个故事,开头

2020-06-02 #故事阅读

转载《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

转载《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

老婆婆,故事,老虎,节奏,孩子,栗子,婆婆,小朋友,情节,这本书,画面,时候,作者,乌龟,石臼,锥子,文字,水缸,大老虎,东西,扉页,民间故事,灶台,封面,封底,方式,比例,艺术,这个故事,开头

2020-06-01 #短篇故事

转载《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

转载《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

老婆婆,故事,老虎,节奏,孩子,栗子,婆婆,小朋友,情节,这本书,画面,时候,作者,乌龟,石臼,锥子,文字,水缸,大老虎,东西,扉页,民间故事,灶台,封面,封底,方式,比例,艺术,这个故事,开头

2020-06-02 #长篇故事

转载《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

转载《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

老婆婆,故事,老虎,节奏,孩子,栗子,婆婆,小朋友,情节,这本书,画面,时候,作者,乌龟,石臼,锥子,文字,水缸,大老虎,东西,扉页,民间故事,灶台,封面,封底,方式,比例,艺术,这个故事,开头

2020-06-03 #小故事

转载《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

转载《红豆粥婆婆》 绘本分享以及精读 儿童文学讲堂QQ群讲座 备课文稿

老婆婆,故事,老虎,节奏,孩子,栗子,婆婆,小朋友,情节,这本书,画面,时候,作者,乌龟,石臼,锥子,文字,水缸,大老虎,东西,扉页,民间故事,灶台,封面,封底,方式,比例,艺术,这个故事,开头

2020-09-24 #长篇故事

绘本:红豆粥婆婆平装

绘本:红豆粥婆婆平装

家什,老婆婆,物件,农家,农民,大便,民间故事,民间,小东西,愿望,故事,老虎,大老虎,栗子,上美,典型,乌龟,人们,以弱制强,农人,动物,器具,危机,婆婆,壮苗,宝贝,果实,招数,小瞧,情感

2020-09-24 #短篇故事

绘本:红豆粥婆婆平装

绘本:红豆粥婆婆平装

家什,老婆婆,物件,农家,农民,大便,民间故事,民间,小东西,愿望,故事,老虎,大老虎,栗子,上美,典型,乌龟,人们,以弱制强,农人,动物,器具,危机,婆婆,壮苗,宝贝,果实,招数,小瞧,情感

2020-09-24 #故事阅读

绘本《红豆粥婆婆》的寓意怎样?

绘本《红豆粥婆婆》的寓意怎样?

培养孩子,协调能力,婆婆,东西,早教,孩子,手眼,经验,没看过,放回原位,给孩子,秩序感,阅读能力

2020-09-25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