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时间:2020-09-05

唐太宗用人纳谏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93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他深知,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明君兼 听, 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 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 魏征郑重地答道, 国君之所以圣 明, 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 国君之所以昏庸, 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 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 以论证。 他说, 古代尧、 舜是圣君, 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 梁武帝、 隋炀帝 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 隔离朝臣, 疏远百姓, 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 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 建议, 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 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 你是什么人, 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 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 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 回天之力 的真事。 当时, 唐太宗 下令, 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 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 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 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 有一个小官张玄素, 却上了一道奏折, 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 修了阿房宫, 秦朝倒了; 修了章华台, 楚国散了; 修了乾元 殿, 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 我们唐朝百废待兴, 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 继续役使饱受 战乱之苦的百姓, 耗费亿万钱财, 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 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 陛下的过 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 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 小小的张玄素, 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 隋炀帝, 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 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 而是别的 皇帝, 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 当即会雷霆震怒, 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 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 张玄素, 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 就直问道, 卿说我不如隋炀帝, 那么, 我和夏桀、 商纣相 比, 怎么样呢?要知道, 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 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这样问, 自有深意。不承想, 这个张玄素却直 截了当地答道, 如果陛下真的修了 乾元殿, 那就和夏桀、 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 反而被深深地感动 了 。 他想, 一个小官, 敢于冒死直谏, 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 因此, 唐太宗收回了 他的谕旨, 停止重修乾元殿。 并且表 扬了张玄素, 同时赏给他 500 匹绢。 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 听到了 这个完满的结局, 颇为感触地叹道, 张公论事, 有回天之力, 这都 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 回天之力 的真事, 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 就 是知错必改。有一次, 他得到了 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 上, 逗着玩。 不料, 巧遇老臣魏征。 唐太宗一时情急, 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 其实, 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 却故作不知。 走上前 去, 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 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 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 鹞鹰闷死。 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 唐太宗自知理亏, 不敢打断。 结果, 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 知人善任, 且胸有大志。 唐太宗反腐 唐贞观二年(公元 628 年) , 太宗对左右大臣说, 我曾讲过, 贪官们无不爱财, 其实他们并不懂得应当怎样爱财。 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来说吧, 俸禄都很优厚, 一年所得, 数目很大。 若受人贿赂, 不过数万, 一旦败露, 官职、 俸禄全被剥夺。 这岂是懂得爱财? 上算吗? 唐太宗善于设身 处地为官员们着想, 从他们的切身 利益出发, 教育他们切莫去做那些将会导致身败名裂、 人财两空的贪赃枉法的事情。 唐太宗不反对官员 爱财 , 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 反对 受人财贿 , 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他告诉身边的大臣, 官员爱财要取之有道, 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 靠合法收入 俸禄就可以生活得很好; 如果有非分之想,如果贪得无厌, 就可能落得 一朝彰露, 禄秩削夺 的下场。 从官员的私利来说, 也是很不划算的事情。 他要官员们学会算这笔账。 为了加深左右大臣的印象, 唐太宗又说,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宰相名叫公仪休, 爱吃鱼, 成为一种嗜好, 但从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 这样, 他就能长久吃到鱼。 因为他不接受别人的贿赂, 不用担心有一天蹲大牢而吃不上鱼。 无论君主,还是官员, 都不能贪。 如果君主贪婪, 必定导致亡国; 如果官员贪婪, 必定遭致身败。 《诗经》 写道: 大风有隧, 贪人败类。 (见《诗经 大雅 桑柔》 , 意为大风刮得很猛, 贪人败坏族类。 ) 此话诚然不错。 唐太宗告诫官员, 站得正, 才能立得稳。 如果有贪欲, 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 主(国君) 贪丧国, 臣贪亡身 。 贪者败类 , 贪者一人, 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 会殃及一国; 从小处而言, 会殃及家庭、 家族。 接着, 唐太宗讲了 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载于《水经注 沔水》 , 说的是战国时代秦惠王想攻打蜀国, 苦于不知道到蜀国的路怎么走。 于是想出一条计策, 命人刻五头石牛, 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挂着黄金。 蜀国的人见了, 以为牛拉屎能拉出黄金。 蜀国国王贪图黄金, 乃派出五位大力士, 将石牛拉到蜀国。这一来, 就开辟了一条由秦国到蜀国的通道, 这正是秦惠王所希望的。 秦国的军队随后而至,攻打蜀国, 蜀国很快被灭亡了。 第二个故事载于班固《汉书 酷吏传 田延年传》 。 说的是汉代担任大司农职务的田延年, 征用民间牛车 3 万辆, 用来租赁生利。 每辆车租金原先为1 000 钱, 田延年用欺诈手法增加至 2000 钱, 共得 6000 万, 并将其中的一半即 3000 万私自吞没。 他在做这件事情时, 其冤家对头眼睛正盯着他, 秘密地搜集其违法乱纪的材料。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冤家对头的掌握之中。 于是田延年贪污 3000 万钱的事很快被揭发出来。 大将军霍光说: 先把他关到牢里, 然后交由大臣们公议处置他的办法。 田延年自知罪孽深重,又害怕受到惩处, 说道: 我何面目入牢狱! 遂自刎而死。 讲完了这两个故事, 唐太宗感慨颇深, 叹道: 像蜀国国王和田延年这样的人, 在历史上真是数不胜数啊! 现今我要以蜀王为借镜, 你们也应当以田延年为前车之鉴, 不学他们的样子。以上两则故事, 并非虚构, 而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真人真事。 唐太宗用历史上的这两件事, 有力地印证了主贪丧国、 臣贪亡身的道理。 大臣们听了, 定当惊出一身冷汗, 定当深长思之,信服唐太宗 贞观十三年(公元 639 年) 魏征在《十渐不克终疏》 批评唐太宗说: 听言则远超于上圣, 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意思说, 皇上说起大道理来远远超过了历代最圣明的君主, 可是实际行动上并没有超过一般的君主。 魏征针对太宗 求骏马于万里, 市珍奇于域外 的行为, 而不是凭空而谈的。 《疏》 中又指出: 陛下 虽爱人之言不绝于口, 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 意思是, 您虽然在口头上念念不忘人们的疾苦, 但是实际上对自己的享乐是最关心的。 这种尖刻的批评, 气量不大的人是受不了的, 何况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唐太宗对魏征的批评并未治罪, 反而是 反复研寻, 深觉词强理直 , 并写在屏风上, 朝夕瞻仰, 又令 录付史司 抄给史馆载入史册, 给魏征和直谏的人以奖励。 这种接受批评的水平应是很高的了。 太宗的诚于纳谏之举, 确实在封建历史上少见。 从武德九年到贞观十七年(公元 626 年到 643 年) 魏征为巩固唐王朝江山社稷, 光明磊落, 嫉恶如仇, 犯颜直谏, 前后向太宗谏奏二百多条。 如: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 任善人则国安, 用恶人则国弊 、 任贤受谏 、 任贤无猜, 可以兴矣 、 薄赋敛轻租税 等等。 这些都为唐太宗采纳, 对唐王朝的巩固和强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魏征也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魏征言直, 常为某一件事和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弄得太宗难看, 下不了台, 事后太宗仔细一想, 觉得魏征坚持得对, 言虽逆耳, 却是忠言, 又感激魏征的忠诚。 为表彰魏征赐书写道: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忠臣。 魏征接过赐书一看, 摇头说: 谢陛下赐书。 不过, 臣不愿做忠臣。 太宗疑惑地问道: 爱卿此乃何意? 魏征回答说: 臣不愿做忠臣, 愿做良臣。 太宗仍不解其意, 继而追问道: 这忠、 良有何不同? 魏征说: 做臣子的对人君言听计从, 忠贞不二, 乃忠臣也; 直言进谏, 匡正人君过失, 君臣协力者为良臣也。 太宗听罢连连称赞, 提笔将 忠 字改为 良 字。 贞观十七年魏征死, 太宗思念不已, 叹息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唐太宗纳谏如流, 贞观业绩, 为后世传为佳话。 看到史书的记载, 令人啧啧赞叹! 但也引起我的一些疑想, 这该不是史家们笔下有泡沫吧, 该不会是有些夸大的包装吧? 该不会是撰写《贞观政要》 的吴兢 略外别内、 掩恶扬善 吧! 但不管如何, 纵观诸多史料, 赞太宗纳谏如流者甚多。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帝王中, 实为一代明君。 从策动其父晋阳起兵反隋, 到贞观前期的 20 年间(即 20 岁到 39 岁) 这段时间是唐太宗的光辉年代。 但是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唐王朝统治地位的稳固, 封建专制 君临天下 唯我独尊的制度和奢侈的帝王生活, 以及大臣们的歌功颂德, 阿谀奉承, 使唐太宗往骄奢的方向变化。 这样, 贞观前朝较开明的局面开始有所下降, 阴暗面开始扩大。 唐太宗本人也逐渐骄奢起来, 听不进直谏良言。 正如贞观十年(公元 636 年) , 魏在一次上疏中指出太宗在贞观初年是 闻善惊叹 , 到贞观八、 九年还能 悦以从谏 , 但已不像从前。 从那以后就变得 渐恶直言 了, 虽有时也能勉强纳谏, 但不像以前那样豁达、 痛快了。 这样一来, 心术不正的佞臣、 逢迎讨好皇上的弄臣就可以 肆其巧辩 , 妨政损德 , 贞观盛世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唐太宗在贞观后期纳谏精神减退, 听不进反面意见, 盲目自信膨胀起来。 不听大臣劝阻, 于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 对高丽用兵, 胜小失大。 游猎太频 , 大臣纷纷谏阻, 太宗反唇相讥, 说什么 今天下无事, 武备不可疏, 朕游猎仅在后宛, 不烦百姓, 有什么不可! 其实游猎早超过 后宛 范围。 更糟糕的是上行下效, 太子承乾就因好 游 而废学。 另一位儿子吴王恪在安州 数出猎, 颇损居人 。 太宗又不惜国库, 于贞观十六年(公元 642 年) 竟下诏说: 从今以后, 太子所用库物, 有关部门不要加以限制。 于是太子 发取无度 , 张玄素上疏反对, 差点被太子家奴打死。 太宗也忘记了贞观元年十二月他向群臣宣布的 鉴秦而止 宜体朕此意 的话, 更把当年接受张玄素批评, 停修乾元殿的事置于脑后。 贞观五年(公元 631 年) 就大动民力修仁寿宫, 后改名九成宫, 不久又修复洛阳宫。 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 又营造大明宫, 意欲给太上皇李渊玩乐居住, 但在第二年李渊还没住进去就一命呜呼了。 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 又在洛阳建飞山宫,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 647 年) 又建玉华宫, 并说要 务令节约 , 结果仍是 费资巨以亿计 。 这些劳民伤财之举和贞观前期他赞同采纳魏征的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 相去甚远。 贞观后期太宗 轻用人力 , 东征高丽, 西讨龟兹 , 不吸取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 征高丽损失惨重的教训, 甚至连自己说过的话, 征高丽 以不能成功, 深悔之, 叹魏征若在, 不使我有是行也 , 也忘记了, 不久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 647 年) 三月再次发兵征高丽, 并下诏大造海船。 九月, 雅、 邛、 眉三州少数民族因不堪造船之苦起来造反, 有些州弄得民 卖田宅、 鬻子女而不能供 的悲惨境地。 看来, 唐太宗在 40 岁后, 无论在思想、 作风和健康等方面都走上了逐渐衰退的道路。 这位杰出的明君在他的英武、 豪迈煌煌伟业之中又带了些悲剧性色彩。 太宗 45 岁时已经早衰了。 他不隐讳地对大臣们说: 朕年将五十, 已觉衰怠。 (《贞观政要 太子诸王定分》 ) 其后, 他同样遇到皇位继承问题, 太子谋反, 魏王被黜, 辅国大臣相继去世, 使他一次次受到了很大刺激, 这更加速了他的 衰怠 。 再后来是多种疾病缠身, 健康每况愈下。 太宗曾嘲笑秦皇汉武相信方士长寿之术, 但他自己仍然没有摆脱方士的长寿邪说, 食方士金石之药。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 , 又派人从中天竺访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 食了这个异国骗子的 延年之药 , 使疾病急剧恶化。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 649 年) 三月, 唐太宗带着沉重的病体, 宣布了他的最后一道赦令, 五月腹泻不止, 名医为之束手, 弥留之际, 向太子李治、 大臣长孙无忌、 褚遂良等交待了后事, 尔后永远地离开了他统治 23 年唐王朝皇帝宝座。 我们在谈到唐太宗和颜纳谏创贞观盛世的历史时, 必须认识到这并不是什么民主。 因为纳谏本身仅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自我约束, 并非权力制约机制。 谏可纳, 也可以不纳; 秦可鉴, 也可以不鉴。 纳不纳谏, 鉴不鉴秦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 唐太宗 先纳后犯 现象, 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 玄宗纳谏 玄宗在位前期是个明君, 后期却是个昏君。 他初登上帝位时, 励精求治, 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 他颇能用人, 纳谏。 他在京官中选派有才干者到外地作都督、 刺史, 同时又选拔各地都督、 刺史中的杰出者进京任要职, 并将这种京内外官员的选拔,调动定为一种制度。 对不称职的官员, 他断然撤换。 公元 71 6 年, 他亲自在殿堂复试由吏部所选往各地的县令, 将其中 40 多个不能胜任的人打发回家。 在位前期, 他先后任用姚崇、 宋景、 张嘉贞、 张说、 李元绂、 杜暹、 韩休、 张九龄等人为宰相。 这些人各有所长。 姚崇力求政通, 宋景致力法治, 张说崇尚文治, 李元弦、 杜暹注重俭约, 韩休、 张九龄直言诤谏, 皆为贤相。 将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 其中, 尤以姚崇的贡献为最大。 玄宗将他召回京城, 要封他为宰相, 他就提出了十大条件, 如要玄宗同意行仁政, 罢兵息武, 不准皇亲国戚和太监干预政事, 允许群臣进谏等, 玄宗都一一答应。 如要玄宗同意行仁政,罢兵息武, 不准皇亲国戚和太监干预政事, 允许群臣进谏等, 玄宗都一一答应。姚崇当了 宰相后, 压制豪强, 裁减僧尼, 减少寺院, 战胜自然灾害, 又帮助玄宗整顿朝政, 严明赏罚, 扭转了 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 被称为 救时宰相 。 这期间, 玄宗又能纳谏, 宰相韩休和萧嵩共掌朝政, 韩休正直, 见玄宗有了 过失,总是直言谏争, 萧嵩恰恰相反, 总是顺从玄宗。 有一次, 玄宗在照镜子, 显得闷闷不乐。 左右内侍说: 韩休为相以后, 陛下消瘦了, 何不将他罢官算了。 玄宗严肃地说: 我虽然瘦了 些, 天下人却一定肥了。 萧嵩来奏事, 一味地顺从我,他走了以后, 我心里不踏实。 睡觉也很安稳。 我用韩休, 是为了治理国家, 而不是为我一人。 由于玄宗能够任用贤才, 鼓励生产, 改革弊政, 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 国力强盛, 百姓富庶, 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项峰, 其中唐诗最为后人称道,而著名诗人高适、 岑参、 王维特别是李白、 杜甫都生活在开元年代。 其他如音乐、绘画、 雕刻等艺术也都有显著成就。 史称 开元盛世 。 但是, 玄宗在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后, 自以为天下太平, 进取心也逐渐消失, 变得骄傲怠惰, 追求起享乐生活。 他对大臣的忠谏听不进去了, 反觉得讨厌, 就重用专门顺从他意旨的人。 玄宗 61 岁时, 宠爱上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 纳入宫中封为贵妃, 并封她的两个哥哥为官, 三个姐姐分别封为韩国、 虢国和秦国夫人, 她的远房堂兄杨国忠(原名杨钊) 也靠裙带关系扶摇直上。 玄宗整天和杨贵妃寻欢作乐, 懒得上朝, 还千方百计地满足她的奢望。 玄宗对我国音乐、 舞蹈, 戏曲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 他自幼就十分喜爱歌舞戏剧, 有一次, 他祖母武则天举行盛大的宴会, 他当众表演了《长命女》 , 受到群臣的喝采。 他结交道情艺人, 努力钻研法曲, 深得音律之妙。 在平王期间, 他创建过一个散乐戏班; 称帝后不久, 又建立了一个戏曲活动中心, 选定梨园作为这个中心的所在地。 所以, 历来的戏曲艺人都尊玄宗为梨园始祖。 武则天纳谏 武则天的知人与纳谏 武则天道: 世间难得一奇才。 古之明君都是惜才如金的。 太宗皇帝就是这样。 他用人不论门第、 不私亲戚、不计仇怨, 因此, 人才归之如流水, 大唐事业得兴旺发达 武则天的知人 武则天从辅佐高宗约三十年, 临朝称制达六年, 当女皇十五年, 共有五十余年的政治生涯。 武则天参政的这五十余年, 可说是唐朝的发展期, 没有这发展期, 不会有 后来五十年的开元盛世期。 武则天在皇宫前分别设立东、 西、 南、 北四个铜箱。 东面的铜箱叫「延恩」, 要求作官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诗赋文章投进去自 荐, 只要确有才能, 很快就可以被试用南面的铜箱叫「招谏」, 对朝廷政事有见解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写成文章投进去。 西面的铜箱叫「伸冤」 老百姓有冤枉可 以投书。 北面的铜箱叫「通玄」, 有进言军机要事或言天象灾变的可以投书。 在武则天多次下求贤诏书渴望人才之情, 溢于言表, 她说天子的责任, 莫重于选才任贤, 臣子的功劳, 莫过于进献忠言。 周、 汉诸朝之所以隆盛, 在于广选贤良, 历 观前代之兴衰, 莫不由此。 过河得用舟船, 盖房须待东栋梁, 天子治理国家, 必须依靠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 武则天的纳谏 就纳谏而言, 武则天深知匡谏的重要性, 她在《臣轨》 这部书中, 专列<匡谏>一章, 明确指出: 「君主有过失而臣下不能直谏, 将危害国家, 有损社稷。」 要求大 臣们做冒死直言的忠勇之士, 而她自己则身体力行,因而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出现了不少敢于面引廷争, 直言进谏的大臣, 如朱敬则、 魏元忠、 狄仁杰、 杜景俭等。 例 如有一次朱敬则上疏武则天, 指出现在天下已经太平, 不应继续实行严刑峻法的政策。 他希望武则天以秦的成败为鉴戒, 及时改变法度, 广布恩德, 使天下臣民能够 消除恐惧和顾虑, 安居乐业。 则天以为言之入理, 对朱敬则给予褒扬。 长安年间, 朱敬则任政谏大天,其后朱敬则常为赋役繁重、 户口逃亡等频频向女皇呈奏谏 言, 非常激切。 不久, 武则天就任他为宰相。 武则天的纳谏也不以官阶为凭, 例如天册万岁年间, 武则天接到获嘉县一个九品小官刘知几的一封奏表, 奏表中提出了对当时朝政中肯且切中时弊的四条颇有见解的 建议, 武则天接纳了他的谏言, 对他给予了嘉奖, 尔后刘知几即被调到长安, 参与了儒、 佛、 道三教典故的类书《三教珠英》, 后来还写出了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 通》。 大足元年(七0 一年) 武则天还接见了一个普通人身分的上书者 苏安恒, 他的上书主要是关于请武则天传位太子, 降梁王武三思、 定王武攸暨、 河内王武懿 宗、 建昌王武攸宁为县公, 及请封武则天二十余孙以屏藩皇家的事。 武则天很赞赏他的精诚敢言, 在宫中赐给他饮食, 然后才让他回去。 为了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 武则天甚至下令在朝堂上设置了「肺石」 和「铜匦」。 对于臣下提出的批评、 意见和建议, 都能虚心对待, 择善而从。 例如: 圣历二年 (六九九年) 九月, 有的梨树奇异地开了花。 武则天拿著一枝梨花对大臣们说:「这是什么祥瑞啊!」 诸大臣都说:「陛下德及草木, 所以秋天的梨树能再次开 花。」 凤阁侍郎杜景俭说: 「现在已是秋天, 草木黄落而忽然开花, 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典礼。 此外, 臣等自为宰相, 本应助陛下治理天 下, 却导致天理物理不平, 这是臣的罪过。」 接著跪倒在地, 向武则天请罪。 武则天见到杜景俭不谄媚逢迎, 敢于直言, 很是感动, 说道: 「卿才是真正的宰相 啊 ! 」。 又如长安元年三月, 天气本已变暖, 却突然下起大雪。 宰相苏味道以为祥瑞, 准备率百官向女皇庆贺。 侍御史王求礼阻止说: 「假如三月里下的是瑞雪, 腊月里下的 雪不更应该叫瑞雪么? 」 苏味道不听, 执意举行庆贺。 这日, 苏味道率百官见武则天, 以相祝贺,唯独王求礼不拜贺, 且大言直说: 「现在已是仲春, 万物正在复 苏, 天气忽然变寒下雪, 庄稼和果木都要受到伤害, 这是天降灾害, 绝非祥瑞!」 武则天并没有因为王求礼扫她的兴而治罪于他, 反而当即表示接受意见, 并下令停 止朝会三天, 以示对这种反常天气的惊惧。 另一则谏言故事, 长安四年, 武则天在洛阳城北的白马寺阪修造大佛像, 所用钱财名义是向天下僧尼收的税, 实际上却出在百姓身上。 宰相李峤上书说: 「我听说所 塑造的佛像的非户口钱出自僧尼, 其实, 没有州县的□承根本不能做到。 天下的百姓贫弱者众多, 有的靠给人做工准备乾粮, 有的卖房来支付徭役, 造佛像的钱多达 七十余万缗。 如能将这些钱用来救贫困, 一户一千就能救济七十余万户, 同时还能节省大量劳力, 又符合佛祖慈悲之心。 如果真的能这么做, 佛祖和百姓就会高兴, 陛下的功德理能广大无边。 与其修来生之福, 不如让百姓得到今生的实惠呢? 」 监察御史张廷圭亦上书进谏说:「臣以为当前最关紧要的大事首先应是安定边境, 积 蓄府库, 休养生息。 即使拿佛教的道理来说, 也应救灾救难, 杜绝不正当行为。希望陛下体察臣的愚见, 行施佛的慈悲, 务以治理为上, 不要因人废言。」 武则天接 受了这两个大臣的建议, 下令停止修建佛像, 并亲自召见张廷圭。 对于不正确的意见, 武则天也能摆事实讲道理, 说明不予采纳的理由。 例如, 吐蕃人在高宗晚年攻陷了「安西四镇」, 对丝网之路造成很大的威胁。 武则天即位后, 为加强西北边防, 让宰相讨论收复安西四镇的问题, 狄仁杰上书认为不如放弃安西四镇, 武则天即讲明了安西四镇的重要性和必须收复安西四镇的道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唐太宗纳谏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别馆,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武功,次子,窦皇后,皇帝,诗人,驾崩,年五十,陕西武功

2020-05-28 #长篇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别馆,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武功,次子,窦皇后,皇帝,诗人,驾崩,年五十,陕西武功

2020-09-05 #长篇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别馆,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武功,次子,窦皇后,皇帝,诗人,驾崩,年五十,陕西武功

2020-09-05 #故事会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别馆,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武功,次子,窦皇后,皇帝,诗人,驾崩,年五十,陕西武功

2020-09-05 #故事会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别馆,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武功,次子,窦皇后,皇帝,诗人,驾崩,年五十,陕西武功

2020-09-06 #短篇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别馆,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武功,次子,窦皇后,皇帝,诗人,驾崩,年五十,陕西武功

2020-09-06 #小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别馆,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武功,次子,窦皇后,皇帝,诗人,驾崩,年五十,陕西武功

2020-09-06 #长篇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别馆,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武功,次子,窦皇后,皇帝,诗人,驾崩,年五十,陕西武功

2020-09-07 #故事大全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别馆,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武功,次子,窦皇后,皇帝,诗人,驾崩,年五十,陕西武功

2020-09-06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