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材料一: 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初期 对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

时间:2020-09-25 18:24:01

相关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材料一: 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初期 对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

任何哲学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然后随其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中国的“天人之辩”思想即产生于中国古代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古人缺乏对自然、科学的理解,看到闪电会非常的害怕,他们认为是不祥之兆;有雷雨的时候,人们以为是老天爷伤心了。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古人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天的旨意。可以看出古代“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更加根深蒂固,而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的重视引起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懈探讨,“天人之辩”就是中国古代争论最多的核心论题之一。

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天人之辩”主要表现为人对于天的绝对依附关系,人们提出了“天命”的观点。天命有认命、屈服于上天的意味。如夏商统治者的“天命天罚”思想,即统治者将自己神话为上天的子孙,并承接“天命”对臣民实行统治。如臣民违反其统治,即被视为违抗天命,理应得到上天的惩罚。这一思想是这一时期“天人之辩”的集中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天人之辩”思想也随之繁荣和发展。汉代独尊儒术,在天人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新的神学天命论。李世民当政期间,出现蝗灾,他把灾难归于自己而痛哭流涕,其实这只是君主为了安定民心的一种策略。在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体系中,一直并行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即以孔孟、董仲舒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天命观和以荀子、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这两条路线构成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诸种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古代哲人在天人关系上的争辩有现实的积极意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这对于纠正当代那种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主张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错误观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儒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注重人生价值的特点,主张每个人都要最大化的发扬自己的善性,这对于遏制当代膨胀的物欲和拜物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天人之辩”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中华民族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选自《论文网——试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之辩”》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思想只有在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才能逐渐的发展起来。 B . 古代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产生有基础而且根深蒂固。 C .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学派间思想的碰撞,使“天人之辩”思想得到发展。 D . 掌握好“天人之辩”丰富的思想内涵,则有助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人之辩”思想在农耕时期产生,证明哲学思想的产生需要一定社会经济基础。 B . 文章用古人对雷电的认知,来论证“天人之辩”思想的产生与科学不发达的关系。 C . 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天命观点,是论证生产力与“天命”观点互相作用的例证。 D . 文章先梳理了“天人之辩”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最后点出它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对农业的重视,中国古代哲人很重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B .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条不同时代产生的哲学路线是古代天人关系的核心。 C . 董仲舒反对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神学天命论,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D . 儒家思想也主张发扬人的善性,也讲究“天人合一”,这与道家思想完全一致。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741,由清庄亲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B . 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 . 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 . 《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 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异同。 C . 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 . 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间乐师用以记录民歌民乐、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 B . 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 . 21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D . 如果没有多方收集和整理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诸子无一例外都是中华上古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其中,老子、孔子和孙子由于杰出的文本贡献而被后世分别尊为道、儒、兵家创始人,而管子似乎被人们有意遗忘了。更为倒因为果的事情是,竟然有诸多学者声称“管子学说中杂有道家、儒家、农家、法家思想”。管子是“以法治国”的首倡者,被后世称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比管子晚了四百多年,到底谁是宗师谁是学徒,岂不是一目了然?在诸子当中,管子是唯一有机会把自己的全部认知和理论付诸实践并且取得辉煌成功的思想家。按照现代的看法,管子属于“国家公务员”,另外一些诸子的身份多半应是“学者”。学者的特点是容易以“真理在握”自居,然而,若非证道之真人或者中华上古文化传承的人,往往纸上谈兵者居多。

孔子评价管仲功业时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在矣!”又说“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不但表达了对管仲的不尽感恩之情,还充分肯定了管仲保护中华文明不受异族的进攻乃至遭受灭绝的历史功绩。在管仲的支持下,齐桓公成为诸候国之间的霸主,但是仍然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在管仲的坚持下,齐国“兴灭国、继绝祀”,主持诸候国之间的公平正义。且不说管子对其他学说有启迪、源头和开创的作用,单凭这些实现了的功业,管子学说的实际影响力就绝不逊色于任何一家,包括儒家和道家在内也依然如此。那么,显然,在谈论我国东周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时,不能少了管子学说,应给予其“独立一家”的历史地位。

管子学说是建立在各诸侯国竞相争霸的历史环境中,通过一整套治国理政措施,教育民众遵守礼义廉耻,特别是通过伦理道德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大兴工商业,广泛进行国际贸易,使齐国在短短二三十年间富甲天下,为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夯实了经济基础。这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经济局势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

管子于国是“仁政”的落实者,倡导礼义廉耻,以实惠利益人民,强大而不无义兴兵,被称为“民之父母”。所以“管家”思想是“实现了”的儒家思想。管子是法治的倡导者,深知“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故“令重而君尊,君尊而国治”。一方面进行道德教化,另一方面严格法令,所以“管家”思想是“致中和”的法家思想,并非一味强调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管子深谙道家“清净无为”的要旨,善于

“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处理国家经济事务,奉行中道,以至于因利而奔齐者不可胜数。所以“管家”思想不是避世的道家,是利世救世的道家思想。

(摘自钟永圣《“管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管子被称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因为他比韩非子早四百多年提出“以法制国”。 B . 有学者声称管子学说杂有其他思想,忽视了管子学说的启迪、源头和开创作用。 C . 齐桓公成为诸候霸主,齐国主持诸侯国之间的公平正义,都离不开管子的辅助。 D . 管子主张以实惠利益人民,倡导礼义廉耻,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基本一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总分”结构进行论证,指出管子学说的实际影响力不逊色于儒家、道家。 B . 文章肯定了管子学说的历史地位,并由古及今,指出它对当前中国具有借鉴作用。 C . 文章结尾通过比较,说明管家与儒、法、道三家有相通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 D . 文章多次引用,为作者论述管子思想及其作用提供了有力论据,增强了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管子与老子、孔子、孙子被后世尊称为学派创始人,是因为他们杰出的文本贡献。 B . 管子将理论付诸实践并且取得辉煌成功,与诸子中那些“纸上谈兵者”截然不同。 C . 孔子肯定了管仲保护中华文明的历史功绩,认为应予其“独立一家”的历史地位。 D . 与兼顾教化与法令的“管家”不同,法家追求严刑峻法,已经为现代社会所摒弃。 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一次巨大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从“考试式学习”向“破案式学习”的过渡。

此话怎讲?

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晰的。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里,你只要去学就可以了。

所以,你的求知方式应该是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而学习效果由各种各样的考试来衡量。这种学习模式被称为“考试式学习”。

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有过著名的“刺猬与狐狸论”:刺猬之道,一以贯之(一元主义);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多元主义)。传统社会显然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但是今天,“考试式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原因很简单:第一,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大到任何一个人,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消化。第二,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知识本身在频繁更新,今天还是共识的东西,明天可能就不对了。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

那怎么办?美国顶级畅销书作家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开脑洞的办法:除了专长之外,你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不用深入。

过去的知识是固化的,学习者跟它的关系,有点像人和财富,是占有关系,占有得越多越富有。但是现在不行了,知识多到你根本就占有不过来。

打个比方,过去水很少,而自己这个容器很大,往自己这个空桶里装水,当然是装得越多越好。而现在,水已经多得像大海,你就别想往身体里装了,学会在水里面游泳就好。

不管什么知识,都成了你踏入未知世界的踏板。一个片段的知识,会成为你求知路上的援兵,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作用的接应。它不是答案,但它是通向答案的钥匙。

还记得那个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吗?过去,围棋只是业余爱好,但是现在,正因为他对两边都懂一点,所以,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AlphaGo才可能是他开发的啊。

那些一鳞半爪的知识,孤立地看可能没有用。但它极有可能在机缘凑巧时,填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空白维度,那它就是价值连城的。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的时候。他马上判断出他是一个从阿富汗回国的军医。为什么呢?因为华生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同时还有军人气概,那他肯定是个军医。左臂动作僵硬,说明刚刚受过伤。那当时什么地方刚刚打完仗,有可能让一个军医受伤呢?阿富汗。所以,结论就出来了。

你看,福尔摩斯只需要一个片段的知识——阿富汗刚打完仗,就足以让他完成一整套推理。他并不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这场战争。

这就是“破案式学习”。过去的学习,是面对已知的学习。现在的学习,是面对未知的学习。人人都是福尔摩斯。

(选自《青年博览》2019年第7期,有删改)

(1) 下列对“破案式学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破案式学习”通过体系化的学习,来掌握不同门类的知识。 B . “破案式学习”的求知方式更加强调勤奋、专精和一以贯之。 C . “破案式学习”虽然提倡多元主义,但深入的学习还是基础。 D . “破案式学习”在寻求通向答案的钥匙,是面对未知的学习。 (2) 下列对学习模式转变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传统社会中“刺猬式”的专家会受到推崇。 B . 人类知识总量剧增,不可能有人完全消化。 C . 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共识不一定正确。 D . 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 (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考试式学习的知识是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里的,所以在考量时更具有公平性。 B . 如今知识总量大得让你根本不可能去完全占有,有一己之长的专业人才已不可能出现。 C . 爱围棋的数码工程师开发了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AlphaGo,引起了学围棋的热潮。 D . 福尔摩斯初见华生就判断他是从阿富汗回国的军医,体现了“片段的知识”的接应作用。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B . 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 .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D .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诸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 B . 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 . 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D . 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 B .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C .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D . 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材料一: 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初期 对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用户而言 新兴媒介的作用 一是为找不到发表渠道的人提供了发表平台 形成志趣相投的交流图;二是为喜好通俗小说的读者提供便利 及时 海量 免费的阅读渠道。 二十年来 网络文学已经渗透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证实了“衣食无虞”之后 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结构的准确性。 而在网络文学发展迅猛的繁荣背后 亦埋藏着不容忽视的重重隐忧。量多质低 有“高原”缺“高峰” 机械化生产 快餐式消费和片面追求点击率等倾向 皆是对传统文学的损害。当然了 线上线下 精品总是难求 唯愿今后大浪淘沙 去芜存菁 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脱颖而出 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摘编自《网络文学:这世界变化太快 一秒不跟进你就老了》材料二:数据来源于艾瑞咨询《网文江湖群英谱一中国网络文学作者洞察报告2016年》材料三 由于原创文学网站建立了作家等级制度 高等级作者可以获得明星式的推广待遇 更容易被用户发现和接受。加上网络文学作品具有长期连载的特点 用户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阅读某作品 并成为作品甚至作者的忠实粉丝。用户具有粉丝的特质 就可以形成具有较强消费意愿和凝聚力的群体。用户粉丝化使得近四成用户愿意为作品内容付费 近六成用户愿意购买网络文学作品的周边产品。由于网络文学用户数量持续增长 年龄结构有较大差异 用户需求不再只局限于网络阅读本身。网络文学作品在漫画 有声读物 电台等领域的延展前景可观 这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整体延伸提供了用户基础。网结文学移动端阅读适应了用户对碎片化阅读 随时随地便携阅读的需求 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以及阅读研发的日益成熟 用户对移动端阅读的黏性大大增强。摘编自《泛娱乐背景下网络文学全产业链研究》材料四: 网络文学已经突破传统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中的流量担当 但是由于缺乏规范与监管 网络文学整体环境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不但影响了传统文学的纯洁性 也对整个文学体系存在消极影响。对此 网络文学发展中应当注重文学性 创作者应当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同时 网络平台也应当加强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审核 加强对网络文学作品发表 传播的规范化管理 尤其是对于商业性网络文学作品 要避免大量同质化现象 抵制抄袭 烂俗作品。 网络文学带给传统文学的除了挑战 也有积极影响。对文学有创作热情和兴趣的人 能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由的文学创作。传统文学也应当紧跟时代形势 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同时 网络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学在文字 语法等方面的限制 更加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传统文学应当积极借鉴的。此外 传统文学也可以学习网络文学生活化等视角进行文学创作 这样也有利于贴近人们生活 获得更多的关注。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材料一: 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初期 对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1子02021-11-28 19:111子0[天津市网友]203.29.231.7
    这是很有意义的话题,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研究。
    顶5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