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转载传世的谎言——《皇帝的新装》

时间:2020-09-25 06:36:01

相关推荐

转载传世的谎言——《皇帝的新装》

原文地址:作者:

上面的学案,可以看一下。吴起县第二中学先学后研学案设计

皇帝的新装

日思——

这是一篇长文,也是一篇学生很熟悉的故事,当然,这是我的一种猜想,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统计一下。

1、 怎样出新呢?

比如说这篇文章有很多人物,可否从一个不常“解”的角度分析文章呢?

苏轼的《题西林壁》,《大耳朵图图》,还有就是《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等都是这个意思。

比如,为什么不是《XX的新装》,而是要强调“皇帝”的新装。

2、 怎样整体把握全部的故事情节呢?

比如说说人物形象;

比如用线索图理清情节。

比如自己事先说一说,写一写。

教学目的

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创新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能力,曲折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学定向出示小黑板,学生诵读。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激疑: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事物。

交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

二、理解文章线索。

学生思考,分别在方框处填上不同的字,教师小结。

明确:爱 织 看 穿 议 揭。全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三、品味语言,讨论问题。

问题1:本文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和愚蠢。作者对老百姓的态度又如何呢?请结合课文的语言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教师点评。

明确:作者对皇帝的讽刺是辛辣的,而对老百姓却写得很有层次,很有分寸。对老百姓的讽刺是善意的。老百姓说假话只不过是怕别人嘲笑他太愚蠢或者是害怕招来杀身之祸。

问题2:如何评价课文中的两个骗子?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评。

明确:

1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2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希望能起到疗救的效果。

3安徒生在童话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 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4安徒生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把骗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社会人生的病态。

问题3: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评。

明确: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这,才是作品深刻的内涵。

四、学生当堂续写课文结尾,一同学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点评。

五、答记者问。

一人扮演皇帝或骗子,全班同学扮演记者,记者设计几个问题向皇帝或骗子提问,皇帝或骗子作答。

六、迁移训练

作文:修改课堂上课文结尾的续写。

要求:

1.大胆想像,富于创新。

2.字迹工整,突出中心。

3. 300字左右。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

(生看书,片刻生举手)

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五点:名,安徒生;时,19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师:很好!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省略号什么意思?

生(齐):要填出来形容皇帝的词语。

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以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8名学生按座次朗读了课文,教师巡视,并不时在书上做记号。)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对于自己职位不相———”什么?

生(齐):不相chèn。

师:正确!大家跟我读,不相chèn。

生(齐):不相chèn。

师:再读。

生(齐):不相chèn。

师:“这可hài人听闻了”中的“骇”,念h—ài—hài,标第四声。在书上注一下。跟我读,hài人听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再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今后要多加注意。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众生翻书思考)

生(10):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11):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11):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11):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12):臭美。

(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13):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13)(未语)

生(14):这叫虚荣。

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

生(15):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16):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16):(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师:说得好!就是这样。

生(17):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18):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生(19):我添的副标题是“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生(20):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师:大家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是对的,个别有点毛病的也纠正了。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

(生翻书、思考)

生(21):我认为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

生(22):我认为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骗自己。

生(23):我认为用“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

生(24):我认为用“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

生(25):我认为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合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

生(26):我认为应该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生(27):我认为不应该是“新装”的“装”,而应该是“新装”的“新”。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

生(28):我也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而是心脏的“心”。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

师: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字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

(众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师:很好!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

(众生活跃)

师: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

生(29):既然题目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那么“蠢、伪、假、傻”这四个字是不对的,因为这四个字说的是皇帝这个人物,是不切题的。

(众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完全正确。咱们就把这四个字排除掉。现在还剩下“骗、装、新、心”四个字,咱们使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这四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

生(30):“新、装”这两个字都不能单独的用在课文中所有人物身上。因为一单独用就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啦。所以,这两个字是经不住检验的,应该去掉。

生(31):“骗”和“心”这两个字都可以。我试了一下,这两个字用在哪个人物身上都说得通。

师:现在还剩下两个字了,咱们使用“比较法”来解决,作最后的筛眩怎样比较呢?就是用这两个字分别用于每个人物,比比看,看哪个字更准确,哪个字更能表现出这个故事的特点。

生(31):我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好。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骗”字有关系,有骗人的,有被骗的,还有不被骗的。总之,一个“骗”字说出了这篇课文的特色。

生(32):我也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心”指的是心理活动,就是思想。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想,用“心”字概括很好。可是再一想,哪一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这样一来,这个“心”字,用它概括这课可以,用它概括别的课也可以。所以,用“心”字概括这一课,不能说出这一课的特色。

师:还有不同意见没有?(众生摇头)

师:大家的看法是对的,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师板书:骗)。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大家记住这三种方法,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

师: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

生(33):骗子骗人。

生(34):皇帝受骗。

生(35):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

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众生:骗人。师:对。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

生(36):老百姓也是既受骗又骗人。对他们来说,受骗是主要的。

师:你学了马上就用,很好。老百姓受骗,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吗?

生(37):不是。是听别人说的,逐步就谈论开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

师:很好!你那个“传”字用得好。

生(38):那个小孩不受骗。

生(39):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

师: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40):小孩揭露了骗子。

师:很好!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

(下课铃响)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想像和联想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体会文章各种精妙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3、 联系生活,深刻理解作品寓意,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这是我取自一篇学案的教学目标,可以说,这个目标我有许多地方想不通。

比如,想象和联想到底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再比如,练习生活,理解深刻的寓意,到底要怎么练习呢?

三人成虎的故事,谎言怎样变成真实呢?

人因为什么骗人呢?

安徒生有太多的童话了,我们完全可以开个故事会了。

是啊。这个皇帝怎么那么容易受骗呢?在我们看来,这个骗子一点也不高明,我拿这个问题问妻子,可她回答很高明,因为投其所好。

篇童话作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许多学生都曾读过《皇帝的新装》,但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简略分析的层次上。这篇文章怎样上出新意,怎样上出深度?我思考了很久,决定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请学生介绍作者,说说他们以前读这篇童话留下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概括毕淑敏的散文的大意,使他们意识到经典的文章是常读常新的。在分析人物和主题时,不是架空的分析,而是着眼于文本的研读,在朗读、品味、揣摩中感悟。我又引入了两则课外的材料,不是为引申而引申,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狂人之细布》的主题与课文相似,表现手法不同,《狂泉》则让学生明白说真话是多么可贵。课堂小结的步骤我也请学生来说他们对文章的新的解读,课后的作业也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布置。

三、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大家说说这是谁写的? 生:(异口同声)安徒生。 师: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安徒生呢? 生1:安徒生是丹麦的童话作家,出生在鞋匠家庭,《皇帝的新装》是他写的一篇著名的童话。 生2:我还读过安徒生写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 生3:还有《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拇指姑娘》等,我还知道他原先想做演员,后来才写童话。 师:是啊,大家对安徒生都非常熟悉,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安徒生,他的童话伴随了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儿童,用他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感染着我们。那大家以前有没有读过《皇帝的新装》?读过的举手示意一下。 生:(大约十几个)读过。 师: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以前读《皇帝的新装》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1:我觉得皇帝很好笑,居然赤身露体地举行游行大典。 生2:我觉得皇帝、大臣都很笨,居然会上当,这个骗子的谎言不是很容易被揭穿的么? 生3:那也不一定,现在不是有很多人还被骗,前两天报纸上还说,有一个人被短信骗走22万呢。 生4:我很佩服那个小孩子,只有他说了实话。 师:很好,大家都很熟悉故事情节,那我们现在先来看一则材料——《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这是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毕淑敏的作品,她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看安徒生童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在《人鱼公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海的女儿》这篇童话中读到了些什么?我请一组同学依次来回答。 生1:8岁的时候,我焦急的是人鱼公主说不出话来,不能对王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是她会写字,也许结局就不同。 师:她8岁时为什么会想到让人鱼公主学写字? 生1:因为作者自己8岁,正是读书写字的年龄。 生2:18岁的时候,也许是情窦初开,我从中读出了爱情。 生3:28岁的时候,我做了妈妈,所以关心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特别谈到了祖母的慈悲心肠和对人鱼公主的精神哺育。 生4:到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所以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 生5: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重读《人鱼公主》,觉得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 师: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准确,从毕淑敏这篇文章中,我们能不能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同一篇文章,会得到不同的收获。安徒生也说过,说自己的童话不只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他们的父母看的。这样经典的文章确实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那我们今天又一次重新走入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去的时候,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会不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呢? 生:(若有所思地点头)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充分的依据填空,并抓住精彩的人物描写揣摩品读。 皇帝是一个的皇帝; 大臣是一群的大臣; 骗子是两个的骗子; 孩子是一个的孩子。 请同学一边阅读一边圈点勾画,作好旁注,思考好了以后和同桌或前后同学交流一下,注意关键词句的分析揣摩,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默读思考,讨论,共五分钟左右)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下面我请同学自由地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爱漂亮、奢侈的皇帝。因为第一节中说他“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的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师:对,你找得很好,那么你认为在这两句话中应该突出哪几个词呢? 生1:应该强调“不惜”、“所有”、“每一天”、“每一点钟”、“都”等词语,这充分说明了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不惜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都用在穿着打扮上,这是多么的夸张,又是多么的奢侈。 师:大家再想想,在这节中还能不能反映这个皇帝其他的性格特点。 生2:老师,我觉得这节的内容还能反映他是一个不理朝政、不关心老百姓的皇帝。这里谈到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这就说明了皇帝除了喜欢穿新衣服、炫耀新衣服以外,他根本不管政事。一个整天在更衣室里的皇帝哪会有时间关心百姓。 师:刚才同学说这是一个不理朝政、不关心老百姓的皇帝,我国古代把圣贤的君主称之为明君,那么把这样的君主称为什么呢? 生:(齐声)昏君。 师:是啊,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我们一起把第一节一起读一遍,注意突出朗读的重音。 生:(齐读第一节) 师:读得非常好,能很好地把握重音,也就说明同学们都理解了。下面哪位同学再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3:皇帝是一个爱面子的皇帝,在结尾处,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受骗上当出了丑,但还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要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师:对,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皇帝爱慕虚荣,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虽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但他内心怎样? 生:(七嘴八舌地)有点儿发抖。说明他很心虚。 师:还有哪位同学积极发言? 生4:老师,我想说说骗子,这两个骗子太聪明了,他们能抓住人们的心理来行骗。 师:他是怎样抓住人们的心理的呢? 生4:文章里面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骗子看穿了人们的心理,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不称职的或是愚蠢的,所以大家就只好撒谎了。 师:用“聪明”来概括骗子的性格特点好不好呢? 生5:老师,我认为不好,应该用“狡猾”来概括。“聪明”是个褒义词,而这里的骗子装腔作势,贪得无厌,骗了那么多钱财,我认为对骗子还是贬的,所以用“狡猾”更好。 师:大家认为用哪个词更好? 生:(齐声)狡猾。 生6:我还想说说皇帝,他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前,他穿新装,明明什么都没穿,他还装模作样地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来转去,把腰扭来扭去,这说明他自欺欺人。最后他明明知道自己已经丢丑了,可是还要坚持走下去,这也是自欺欺人。 师:对,这位同学把两处人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很好。 生7:有一个地方我不理解,皇帝想知道衣料织的进程,“不过,他想起凡是愚蠢或是不称职的人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说明他害怕。但后面又说“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这两句话似乎是矛盾的。 师: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两句话矛盾吗? 生8:我认为不矛盾。皇帝的确是害怕的,但他只要说谎不就可以蒙混过去吗?所以他相信自己无须害怕。 生9: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皇帝是个既愚蠢又自以为是的人,他认为自己是能看见的。他还想用这块布料来辨别他的王国里哪些人聪明,哪些人傻呢! 师:这时皇帝的内心是矛盾的,他既想看又不敢看,一个整天在更衣室里的皇帝称职吗?不可能。但他不愿承认这点,就如刚才同学说的,他还想以此为手段去检测别人呢?说明这是个又愚蠢又自以为是的皇帝。那他派去的大臣呢? 生10:大臣是虚伪的,没有一个说实话。如这段心理描写:“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出来,甚至违心地称赞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布,说它色彩美丽,花纹巧妙。 生11:还有那些装着托内裙的大臣,他们手里明明托的是空气,却不敢让别人看出来。 师:同学们能不能在文章里面找找,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大臣? 生:(七嘴八舌地)诚实、善良、称职、理智…… 师:大家觉得大臣们是诚实、善良、称职、理智的吗? 生:(齐声)不是的。 师:那是什么样的? 生:(七嘴八舌地)虚伪、自私、不称职、不理智的…… 师: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形容词呢? 生12:可以增强讽刺的意味,连一个国家中最诚实、善良、称职、理智的大臣都是这付德行,那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生13:增强讽刺意味我同意,可是我不认为这个国家中的其他人不如这些大臣,比如老百姓,到最后不是醒悟了,说实话了? 师:为什么大臣始终撒谎,老百姓最后能说真话? 生14:因为利益关系,大臣如果说真话触怒了皇帝,可能就会丢了乌纱帽甚至掉了脑袋,而老百姓没有这样的顾忌,所以就说真话了。 生15:老百姓一开始不也说谎了吗?是因为孩子这句真话的带动么? 生16:老百姓一开始也有顾忌,怕别人说自己笨,但小孩子的一句话点明了真相,而且刚才说到老百姓没有什么切身利益,所以就说真话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辟,很深入了。那么,再来评论一下这个小孩子吧! 生17:小孩子很诚实很勇敢,他是第一个说真话的。 师:从文章哪里找到的依据? 生17:“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师:我们来模仿这个小孩子的口吻读一下,好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个别)疑惑的。 师:为什么疑惑? 生18:疑惑皇帝穿没穿衣服。 生19:不是的,疑惑大人们为什么那样说。 师:对,皇帝没穿衣服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他疑惑的应该是大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平时说:童言—— 生:(异口同声)无忌。 师:是啊,所以他是怎么说出来的? 生:是叫出来的,是喊出来的。 师:是叫出来的,说明他没有任何的顾忌,直言不讳。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用心直口快的语气、疑惑的语调读。 生:(齐读)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师:读得不错,疑惑的语气读出来了,但孩子天真的口吻还表现得不够,再读一遍怎么样? 生:(齐读)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师:非常好。大家刚才细致分析了文中的人物描写的片段,揣摩了人物的心理,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又在同学精彩的发言中重温了这个经典的故事。其实,我国早在安徒生写《皇帝的新装》一千多年 以前,就有了类似的故事,请大家阅读《狂人之细布》。因为这是篇古文,我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疏通一下文句。 生1:从前有一个狂人,让纺织师给他织锦,让他织得越细越好。纺织师特别用心地织,丝线细得像灰尘一样,狂人还是嫌太粗。 纺织师非常生气,就指着半空中说:“这就是细丝。”狂人说:“为什么看不见?”纺织师说:“这丝线非常细,像我这样的能工巧匠,尚且看不见,更何况是他人呢?” 狂人非常高兴,就把很多钱付给纺织师。 师:这个故事里面的狂人有什么特点? 生2:愚蠢、奢侈、爱慕虚荣、自欺欺人。 师:大家想想,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会出现这么类似的故事呢? 生3:因为人性是一样的,都会被骗子抓住弱点。 生4:还有社会背景有相似点,当时的统治阶级都是昏庸无能、愚蠢可笑、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 师:对,刚才两位同学的分析抓住了要害。那么这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5:《皇帝的新装》是篇童话,很具体,写得很夸张,情节生动,《狂人之细布》是寓言,很简洁,情节没有展开。 师:对,这跟中西方很多艺术形式都呈现出这样的差异。就好象我国古代常画水墨山水,淡淡几笔,只求神似,西方则用油画来表现,浓墨重彩,细描细绘。 生:(点头称是) 师:我们再看看后面的一篇《狂泉》,这个故事又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在疯狂的社会中,不疯狂反而被人视为疯狂。 生2:是说社会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生3:是说“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 师:那屈原要投江之前,渔夫不是劝他和这个世界同流合污吗?屈原的选择是什么? 生4:宁愿死也要保持高尚的节操。 师:老师选了这个材料是想告诉大家,在整个社会混淆是非的时候,说真话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的确需要勇气。像这里的国君不就是因为不堪忍受折磨,所以也喝狂泉水,变得和大家一样癫狂了吗?有一位老人,一生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大家知道是谁吗? 生:(大部分)巴金。 师:对,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希望我们同学也能保持永远都说真话的勇气。最后,我想请同学谈谈在这堂课上你有何收获? 生1:学习做一个诚实的人,能说真话。 生2:那些说假话的人往往是为了个人私利。 生3:隔一段时间读同一篇文章,也许能读出新的理解来,能得到新的感受,上了今天的课,我真想再重读安徒生的童话。 师:其他的经典著作也是同样啊,都能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后能得到新的人生感悟的。 生4:我国的古人真了不起,我们除了多看世界名著,也应多读古文。 生5:我学习了文章的分析方法,要从具体的人物分析入手,要多读多品味。 师: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就是说,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是这样。读一部经典就像是在和一个伟大的人对话,每一次对话都会让我们有新的收获。请同学们课后再读《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根据自己这堂课上所得,写一篇《重读〈皇帝的新装〉有感》,题目自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求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主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觉得做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了学生。 整堂课的所有环节都紧紧地围绕着“常读常新”这个主线来构建,而且层层深入,层次感很强,既有新意,又有梯度,有深度。而且在课堂上,应该真正地回归到文本,这堂课的分析提炼不是空泛的,是很扎实的,强调了语言的品读,如对朗读重音和语气的指导就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对人物描写的细致揣摩又在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析的鉴赏方法。 文章的学习尊重了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能打开学生思维通道,还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相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交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钥匙,升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使他们体会到经典名著的常读常新,激发阅读兴趣,也了解说真话,特别是在是非颠倒的环境中说真话是多么需要勇气,又是多么伟大。 总之,我认为,在这堂课中,学生、课文、教师三者能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收获当不止在课内。 附: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毕淑敏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了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那时没有机会见到大海,只有在这些小地方寄托自己的哀思,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万分伤感。读的过程中,最焦急的并不是人鱼公主的爱情,而是最痛她的哑。认定她无法说出话来,是一生未能有好结局的最主要的根源。突发奇想,如果有一个高明的医生,拿出一剂神药,给人鱼公主吃下,以对抗女巫的魔法,事情就完全是另外的结局了。而且还想出补救的办法,觉得人鱼公主应该要求上学去,学会写字。就算她原来住在海底,和陆地上的国家用的文字不同,以她那样的聪慧,学会普通的表达,也该用不了多长时间吧?比如我自己,不过是个人类的普通孩子,学了一二年级,就可以看童话了,以人鱼公主的天分,应该很快就能用文字把自己的身世写给王子看,王子看到了,不就真相大白了吗! 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就读出了爱情。喔喔,原来,人鱼公主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心里也在琢磨,那个王子真的可爱吗?除了长得英俊,有一双大眼睛之外,好像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本领啊。游泳的技术也不怎么样,在风浪中要不是人鱼公主舍身相救,他定是溺水必死无疑的了。他也没啥特异功能,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一点精神方面的感应也没有,反倒让一个神殿里的女子,坐享其成。当然啦,那个女孩子不知道内情,也就不怪她。但王子怎么可以这样的糊涂呢?况且,人鱼公主看他的眼神,一定是含情脉脉,他怎么就一点"放电"的感觉也没有呢?好呆!心里一边替人鱼公主强烈地抱着不平,一边想,哼!倘若我是人鱼公主,一定要在脱掉鱼尾变出双脚之前,设几个小计谋,好好地考验一下王子,看他明不明白我的心?因为从鱼变成人这件事,是单向隧道,过去了就回不来的。要把自己的一生托付出去,实在举足轻重。不过,真到了故事中所说的那种情况 由于王子的不知情,没有娶人鱼公主,公主的姊妹们从女巫那儿拿了尖刀,要人鱼公主把尖刀刺进王子的胸膛,让王子的鲜血溅到自己的双脚上,才能重新恢复鱼尾……局面可就难办了。思来想去,只有赞同人鱼公主对待爱情的方法,宁可自己痛楚,也要把幸福留给自己所爱的人……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待给公主的祖母 老皇后,要照料好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老皇后心疼隔辈人,不单在饮食起居方面无微不至地看顾孩子们,而且还给她们讲海面上人类的故事。可以说,老皇后一点也不保守,甚至是学识渊博呢。当人鱼公主满15岁的时候,老皇后在她的尾巴上镶了8颗牡蛎,这是高贵身份的标志和郑重的成人典礼啊。当人鱼公主遇到了危难的时候,老皇后的一头白发都掉光了,她不顾年迈体弱,升到海面上,看望自己的孙女……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位老奶奶的慈悲心肠和对人鱼公主的精神哺育。人鱼公主的勇气和聪慧,包括无比善良的玲珑之心,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诸多得益于她的祖母啊。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儿,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 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的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续读上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试想当年:安徒生很投入地写啊写,把这么好的一个故事快写完了,突然想起,咦,我这是给孩子们写的一个童话啊,怎么好像和孩子们没多少关系了?不行,我得把放开的思绪拉回来。他这样想着,就把一个担子,压到了孩子们的头上。他在故事里说:你喜欢人鱼公主吗?猜到小孩子一定说 喜欢。然后他接着说,人鱼公主变成了水泡,你难过吗?断定大家一定说 难过。那么好吧,安徒生顺理成章地说,人鱼公主变成的水泡,升到天空中去了,她在空中听到一个低低的声音告诉她,300年之后,她就可以为自己造一个不朽灵魂了。300年,当然是一个很久很久的时间了。幸好还有补救的办法,那就是 如果人鱼公主在空中飞翔的时候,看到一个能让父母高兴的小孩子,那么她获得不朽灵魂的时间就会缩短。如果她看到一个顽皮又品行不好的孩子,就会伤心地落下泪来,这样,她受苦受难的时间就会延长……我不知道安徒生是否得意这个结尾,反正,我有点迟疑。干吗把救赎工作,交到每一个读过人鱼公主的故事的小孩子身上啊?是不是太沉重了? 现在,我48岁了。为了写这篇文章,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她本来把希望寄托在一个爱她能胜过爱任何人的王子身上,那么王子就可以把自己的灵魂分给她,她就从王子手里得到了灵魂。为了这份与灵魂相关联的爱情,人鱼公主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她的勇敢、善良、舍身为人……都在命运燧石的敲打下,大放异彩。但是,阴差阳错啊,她还是无法得到一个灵魂。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铸造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人鱼公主谁都不再依靠,紧紧依赖着自己的精神,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地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有时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狂人之细布 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及指空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南朝《高僧传(初集)》) (注释:绩师:纺织师加意:特别用心地织恨:不满意,嫌) 狂泉 从前有一个国家,一国的人都得了癫狂病,整天闹呀、叫呀,干一些荒唐至极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个国家有一眼叫做“狂泉”的井,谁要是喝了那里的水,立刻就会变得癫狂起来。而这一国的人除国君外,全都喝“狂泉”的水,所以一个个都疯疯癫癫的。 这个国家的国君之所以没有得癫狂病,是因为国君另有一口专供他一个人饮用的水井。然而全国的人都得了癫狂病,在他们眼里,无病的国君与众不同的样子倒成了一种病态。因此他们商量好,大家一起动手给国君治“病”。这些人轮番给国君拔火罐、扎针灸、熏艾蒿、服草药,能用的办法全用上了。国君实在不堪忍受这种折磨,只好到“狂泉”去饮水。 国君喝了“狂泉”的水以后,马上就得了癫狂病,也变成了疯子。于是,这个国家从上到下,无论国君还是臣民,都一样癫狂;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一样荒谬。所有的人都一样疯疯癫癫,这样,大家反而都高高兴兴、心安理得了。 “狂泉”只不过是一个假想的故事。不过,它却告诉我们:在举国上下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里坚持公正的原则,的确是极其困难的。

这个课例我只能当一个故事来讲,而且初一学生有这样的水平呢吗?不可思议。当然,余老师的分析还是很不错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我是否每篇课文都在收集一些课例呢?

《皇帝的新装》补充《狂人之细布》:卢福全老师的教学实录及余映潮老师的评价

狂人之细布

昔狂人,令绩师1绩锦2,极令细好。绩师加意3,细若微尘,狂人犹恨4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5曰:“此是细缕6。”狂人曰:“何以7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8犹且不见,况9他人耶10?”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

注释:1绩师:纺织师。2锦:丝绸。3加意:特别用心地织。4恨:不满意,嫌。5指空示:指着空中让他看。6缕:细丝。7何以:为什么。8我工之良匠:我们纺织工中的第一流师傅。9况:何况。10耶:呢。

注:此短文由卢传福老师在一个教例中采用的。(见《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7期)。

课堂实录如下:

参照注释疏通句义后,要求学生与《皇帝的新装》进行比较。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篇文章在题材和主题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皇帝的新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卑劣愚蠢;《狂人之细布》表现了封建社会剥削者爱慕虚荣、贪婪愚蠢的丑态,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病状。

师:接下来我们比较两篇文章的结构。

生:情节曲折,故事完整,结构紧凑。

生:两篇文章都是以物为线索展开故事,安排结构。

生:两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相似,《皇帝的新装》中的故事,以骗开始,以骗结束:《狂人之细布》中的故事,也贯穿一个“骗”字。

师:南朝梁《高僧传》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早一千多年。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类似的故事?

生:两个类似的故事,都是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的、政治的现实。

师:这恰恰说明了“生活是与作的源泉”。

余映潮老师评析如下:

[评析]

这个教例美点在于引进了一篇参读资料,从教学手法讲,这叫“插入式比较阅读”,比较的角度是“求同”,比较的重点是题材、主题和结构。

比较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小单元教学”,对于本课教学来讲,它起码有三个优点:

第一,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他们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如此相似的内容觉得十分奇妙,觉得有元限的趣味,增强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使学习的内容具有立体感,学生思考的联系面扩大,思索的层次增加,有助于对课文的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使学生有较为持久的心理亢奋,在反复的比较之中不断延伸着自己的注意力,保持着自己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效益增加。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讲,比较阅读教学也具有它独特的意义:

比如,比较阅读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技能之一;

比如,比较阅读所形成的对比度、新异点,是对学生“注意”的积极强化;

比如,比较阅读教学的普遍的实施,将大面积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操作技能。

……

所以,语文的课文阅读教学之中,要多引进一些参读资料。

今天上课,我关于童话的解读,觉得是神来之笔,

童话,儿童的话,儿童的话有什么特点呢?

童话,写给儿童的话,这又有什么特点呢?

还有就是对自我受骗的分析,很得意。

语文周报上有篇国王的花的童话阅读,可以和这篇文章类比。我小看这份报纸了,这绝对不是大杂烩,我明年及时学生不定,我也要订一份。

有一个国王,他的每一件东西,都要比任何人的更大、更好。他居住在一个很大的宫殿里;他戴着很大的,实际上很不舒服的王冠;他睡在一张巨大的床上,床是那么高,爬上爬下要使用一架梯子。国王的牙刷是那么大,要有两个人才能搬动它。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厨房里的大钟响起了,那声音简直要震聋人的耳朵。那是开始给国王准备早餐的信号。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国王的餐刀和肉叉是那么大,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和滑轮上,要使用它们很困难。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他最喜欢的食物是巧克力糖。他派侍从出去采办,他们给他搬来了从来没人看见过的,最大的巧克力棒,因为太大了,它一直伸到宫殿的大门外面。于是国王只好到外面去,从棒梢上一点点咬着吃。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多好吃!”他说,“这是最大和最好的巧克力棒,正好适合我这最伟大人物的胃口。”他吃了一些,又吃了一些,一直到……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帮帮忙!牙科医生。我的牙齿疼极了。”国王叫道。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为国王治病的每样东西都必须用最大的。”牙科医生牢记这一条。于是他吩咐铁匠制造一把巨大的钳子,去拔出国王的牙齿。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当国王看到那把巨大的钳子,牙科医生又把他捆在椅子上的时候,他感到很不舒服。所有的人,有的推有的拉,最后终于拔出了那颗小小的坏牙齿,国王那极大的牙痛消除了。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二天,国王命令侍从们把钳子搬开。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把钳子改制成一只鸟笼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他命令说。因为钳子的形状使他想起了鸟笼。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一只漂亮的大鸟笼制造出来了,但铁栅栏间的空档是那么宽,鸟儿放进笼里又飞了出来。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真叫人失望。”国王说。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不久以后的一天,一只巨大的鹰飞到宫殿上空,想去抓几只小鸟。小鸟们敏捷地飞回新鸟笼,感到十分安全,因为鹰没法通过那些铁栅栏。国王很高兴。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我知道最大总是好的。”他说。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接着他又产生了另一个念头,他命令侍从们建造一个最大的花钵,在里面填上大量泥土。一只郁金香球茎种在花钵中央。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在这么大的花钵里开出的郁金香,一定要成为世界最大和最好的郁金香。”国王说。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国王在等待郁金香长大的时候,又命令侍从在地上挖了一个供他钓鱼的池塘。但开头给他拿来的钓鱼竿太小了。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我必须有一根最长的线,”他命令,“我要抓一条世界上最大的鱼。”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侍从们知道,在国王没有钓到最大的鱼之前,是不会让他们休息的,于是他们弄来了一条鲸鱼,把它扎在鱼钩上,国王见自己钓到了这么大的一条鱼,非常高兴。但那鱼太重了,他举出水面时又让它滑脱了。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每天早晨,国王爬上大花钵去看郁金香有没有长大。但始终是老样子。国王的园丁只得安慰他。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世界上最大和最好的花,生长期要比普通的花更长。”他说。Na2中国儿童资源网 最后,在春天里的一天,国王又爬上花钵,只见还是老样子,但一朵红色的郁金香已经平静地开放在花钵中间。国王看了很长时间,觉得它并不大。它是小的——但非常美丽。

“也许,最大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国王说,他不得不惊服大自然的造化,“我不可能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也许这样更好。”

1、请概括开头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你觉得文中的国王是个怎样的人。

3、有人说选文标题改为“大大的国王”更好,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4、请参照课文的写法,说说对选文情节做怎样的改动,其讽刺性会更强。

五、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

1、在这场骗局中,受骗的人有哪些?骗子为何会得逞?众人为何不敢说真话?

2、一般来说,被骗的人总是让人同情的,你对皇帝、大臣们是否充满同情?

3、文章的结尾,小孩子揭穿了这个谎言,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六、总结故事的深刻寓意;七、学生活动、激发想象(1、当皇帝去大街游行时,如果两个骗子也混在人群中,他们之间将有一段怎样的小声而又得意的对话?2、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宫后,事情会怎样?3、皇帝游行完毕,在皇宫门口碰到两个骗子,他们之间又将会有怎样一段对话呢?4、假如宫中有个正直的敢讲真话的人,向皇帝直言进谏,这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合理、奇特的想象,进一步理解童话的特点。);八、对比想象。出示叶圣陶对《皇帝的新装》的续写。九、作业: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本篇童话进行改写或续写。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转载传世的谎言——《皇帝的新装》”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只是有点凉2022-11-09 16:08只是有点凉[湖北省网友]203.24.244.33
    很喜欢这个故事,也很欣赏作者的探究精神,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像他一样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顶3踩0
  2. 工成俊2022-02-24 04:57工成俊[河南省网友]182.51.35.28
    这部童话故事真的很有寓意,它告诫我们要勇敢地说出真相,不要被虚伪的外表所欺骗。
    顶5踩0
  3. 第一次2021-06-10 17:46第一次[山西省网友]103.244.68.64
    感谢作者揭露这些谎言,真相永远不能被隐瞒。
    顶2踩0
相关阅读
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故事

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故事

皇帝的新装的故事

2020-05-08

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故事

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故事

国王的新装的故事

2020-06-04

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故事

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故事

皇帝的新装故事全完整的

2020-06-04

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故事

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故事

安徒生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