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我给孩子每天读段中国史 从盘古开天地开始……

时间:2020-09-12

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677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第三天:我们的历史观(2)——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有学者按历史史料的可信度把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代: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和信史时代。我们从字面上看,这个划分其实就很好理解,神话时代就是从史料上看一读就知道属于神话故事。传说时代晚于神话时代,学者认为从黄帝到夏朝建立这个时间段属于传说时代,距今年代非常久远,从史料上看可信度实在很低,甚至都有神话的痕迹,但是我们国家的史书将其作为真正历史记录了下来,而我们现代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一些传说时代的历史真实,比如在河南省淮阳发现的平粮台古城遗址,就证明了一些史籍对这个时代的描述。学者把接下去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称为半信史时代,认为这个时期的史料可信度大大提高了,可供佐证的考古发现也比比皆是。那最后的信史时代顾名思义就是史料可信度已经非常高的年代了,从秦朝开始一直到近代都是信史时代。如果不做专业的历史研究,仅从了解历史来说,这也是个不错的分法,特别适合一个个历史故事的展开。 我们要注意,现在网络上有一句话叫做“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粗听之下好像很有道理,有时候想想我们怎么能保证描写几百几千年前历史书写的都是对的呢?我们又没有时光机可以穿越回去一一现场证实,还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只要仔细动动脑筋一想,这句话是百分百的谬误,历史是有本来面貌的,而且它的本来面貌永远不会改变。历史绝对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为什么这么说? 简单的说,我们看历史有通史和历史研究两个概念。通史就是专家都比较认可,可以公之于大众让大家学习资料;而有些有争议的材料就属于历史研究范畴了,不要因为有争议,就可以认为历史都是胜利者瞎编,为自己涂脂抹粉的。 首先,我们中国从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就设置了史官(正式官名叫太史)这一岗位,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然后以记录下来的事件内容为依据整理成历史史料。这些史官很多都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制度约束他们不能虚构乱写,讨好有实力的当权者,有道德底线支持他们不会胡编乱造,屈从于恶势力。在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作《正气歌》里有一句话“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就是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了中国古代史官的节操。 (早期书册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画像,他的诗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传唱千古) 在齐太史简这句话说的是春秋时期,齐国有个身居高位的大臣叫崔杼,因为和国君齐庄公产生了矛盾,仗着自己权势大,居然就把齐庄公给杀死了。齐国的史官太史伯听说出了大事,匆忙赶来,听明情况后,正要记录。崔杼害怕自己杀死国君的恶名流传开,赶紧命令太史道,你就写齐庄公是生病死了。太史伯充耳不闻,如实在竹简上(当时造纸术还没有发明,所以竹简是最常见的书写工具,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古代竹简的样子,就是把竹子劈开,制作成一条一条细长的竹块,经过加工后,用绳子穿起来连在一起,这就是竹简)写下“崔杼弑其君。”弑就是杀害的意思,齐国太史在档案里直接记录说崔杼杀死了他的君主,没有因为崔杼权势大而作一点委婉的解释。崔杼看太史不听命令,还是这么秉笔直书事件事实,那他的恶名肯定要传播开来,流传后世了。于是大怒,当即就把这个太史伯给杀死了。 太史伯一死,按照当时惯例,太史这个这个职业属于一个技术专业度很高的工作,都是在家族内部流转,这一代史官死了,就由史官的儿子继承,如果史官没有儿子或者儿子还小干不了,那就由史官的弟弟继承太史职位,继续做记录历史的工作。这叫做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个规则也是我国古代一般情况下最基本的遗产继承原则。 太史伯被崔杼杀死了,新上任的太史是原来太史的大弟弟。崔杼对新太史说:“你写齐庄公是生病死了。”新太史也不听从,依旧在竹简上写到“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又杀了新史官。 太史的第二个弟弟来了,依然是老套路,秉笔直书被崔杼斩首了。 崔杼对史官第三个弟弟说,你几个哥哥都死了,你难道不怕死吗?还是按我说的写吧。 太史的三弟正色回答道,据事直书,记录事实,这太史官的职责,为了求生而放弃自己的职责,那还不如去死。你干的这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你越杀史官,越显得你心虚,从而成为千古笑柄。说完,还是在竹简上写“崔杼弑其君。” 崔杼快被气疯了,但是也服了。过了很久,叹了口气,放弃了篡改记录的想法,放这位太史走了。这位太史抱着竹简刚出门,看见负责记录南史的一位史官正匆匆赶来。询问之下,南史大哥说,我听说你们哥几个都死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让历史记录被篡改,所以这就来接替你,拿着竹简赶来记录了...... 可见,这些史官们都忠实于自己的职责,即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维护历史的真实,在他们的心目中,历史的真实记载太重要了。 在晋董狐笔这个故事,说的也是春秋时期的故事。晋国的晋灵公年长即位后,昏庸无道,残暴荒淫。作为相国的赵盾,一心想灵公恢复霸业,多次劝阻晋灵公为晋国着想。晋灵公却派大力士前去刺杀赵盾。当这位大力士来到赵盾的府上时,看到赵盾在家里等候上朝,虽没有到上朝的时间但是穿戴得仍非常整齐。这位大力士认为赵盾是位忠臣,不愿干违背良心的事情;他自杀身亡。晋灵公仍然不醒悟,又派人邀请赵盾来饮酒,暗地里派兵士埋伏在四周,让他们见机行事,准备杀死赵盾。这个事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现后,保护赵盾安全脱离险境。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被迫逃往国外,在逃跑的途中正巧遇见晋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听后非常生气,他前去找晋灵公评理,然而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穿恶声恶语。万般无奈之下,赵穿只好命令卫士一拥而上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听到这件事后,返回晋国,把晋灵公的叔叔拥立为王。 赵盾登上相位后,想知道史官对这件事的评价,于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他亲自去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并且得知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赵盾质问董狐道:“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 以上两个故事都出自一部史书《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编著,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记住了,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以后语文文学常识考试可能要考到的。什么叫编年体史书?编年体是我们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就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按时间轴,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我们今天看这两则故事,仍然不免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为了维护记史的直书实录传统,太史们一个接一个地视死如归,这是用鲜血换得的史书上的真话,证明了直书实录是我国的史学传统! 其次,有些朝代的史书因为史官自己的知识观点、品德节操或者当时政治压力等原因,确实存在没有秉笔直书的情况,或者没有实事求是的记录历史,或在编辑史书时候对史料进行按自己的需要进行筛选,但是这些经过加工的史书并不是同时代独一无二的历史纪录。因为在同时代还有有文化的人,记录了很多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虽然从史料的权威性上来看不如官方、国家修订的史书,但是通过互相印证,经过专业的历史学者多元的解读分析,基本都能给我们一个最接近历史事实的真相。甚至史书因为经过加工,同一本史书里也会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我们只要带着脑子去读历史,也能从中读出历史的真相。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英明君主,在他的领导下,整个国家欣欣向荣,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的辉煌。但是,李世民当上皇帝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是一个合法继承的过程,而是通过杀死兄弟,威逼父亲退位才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励精图治,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使整个国家实力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他认为他必须做出巨大的成绩,这样可以证明让他当皇帝的正确性。可是即使这样,他还是无法回避他当皇帝这个程序是非法的事实,无法洗刷他杀死兄弟的恶名,他特别希望在历史上留下一个白璧无瑕般的名声,不想让一点损害他英名的坏事情流于后世。 (这是唐朝官方流传下来的唐太宗画像,画像上的唐太宗显得气宇轩昂,仪态庄严) 于是他就不停的要求史官给他看看关于他的历史记录(每个朝代都有一个专门记载君主每天的起居言行的文献,专业名词叫做“起居注”。这项工作由史官来负责,他们神圣原则就是秉公执笔,不虚美,不隐恶,史官的这一特殊权利决定了他们特殊的地位。历来帝王都不过目起居注,以保证史官无所顾忌地执行自己的职责,对帝王的行为也是一个约束,毕竟一般人都还是要脸的,哪怕是再残暴荒唐的帝王,多少还想留点好名声。),看看史官是怎么记述他的,评价他的,其实就是暗示要史官把他的杀兄弟的黑形象给洗白,给他塑造一个完美的皇帝形象。如果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那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提出的要求,史官应该屁颠颠的响应皇帝的需求,满足皇帝的愿望,按皇帝的要求或者暗示来修改历史事实的记录。可是唐朝的史官并没有这样做,一连两次拒绝了唐太宗的要求。其中第一次是被鼎鼎大名的魏征等一批大臣给劝谏制止了。唐太宗第二次又想看,当时负责记录的史官叫褚遂良,说“现在的《起居注》,就像古代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行一样,就是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还没听说过君主可以自己随便拿去看的!”这个褚遂良还是一个大书法家,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书法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经失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都是临摹版本,其中临摹的最好的,我们现在最常见一个版本就是褚遂良写的。 唐太宗看褚遂良回答的不卑不亢,柔中带刚,正气凛然,也意识到一时之间不能强求了,于是放低身段问道“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意思是说,我有不好的言行,你也要记下来吗?话中隐隐透出自己的担忧和不安,同时又似乎是在以君临天下的皇权来考验对方。 这无异于给褚遂良出了道难题,可他不假思索地答道:“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言下之意是,臣下不是不忠于皇上,但有个词语叫尽忠职守,尽忠就是要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怎么敢因为是皇上就可以一笔抹掉?他的应答从容而又干脆,可谓掷地有声,一点也不含糊。 这时,旁边另一个官员黄门侍郎刘洎插进一句话:“借使(即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皇帝有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每个人都看得见,即使史官不记,天下的人也都记下来了。这次唐太宗想看起居注的尝试在两位忠于职守的官员的拒绝下失败了。 可是唐太宗李世民到了晚年,性格变得容易疑虑,焦躁,偏执,对自己形象和身后名更加在意了,看起居注的念头更加坚定,这次他派了一个自己的亲信大臣负责起居注的编写工作,因为是皇帝的亲信,所以当然秉承唐太宗的意旨,揣摩李世民的心思,对起居注上记录的事件进行了一定的删改,最后满足了唐太宗的要求,让皇帝看了。如果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时又是亲信大臣,又是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的旨意,应该将史料改的非常完美的符合唐太宗的意愿,完美塑造唐太宗完美的道德形象,最好把杀害兄弟的事迹一笔抹杀才好。可是,历史终究是有它本来面目的,就如前面所说的,就算史官不记,天下人也会记下来,史官再怎么删改,也堵不住天下人的嘴啊,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关于唐太宗的史书还是照样记载了他登上皇帝宝座的非法程序和血腥杀戮。而且我们还能通过同时期其他一些典籍,大致还原出被删改的历史史料,拼凑出被篡改的历史脉络。 第三,我们国家的考古发现不断的证明了我们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的记载的正确性,绝不是以前史官发挥想象,把历史当作文学创作虚构出来的。 比如课本里学过一篇《田忌赛马》,里面有个重要人物孙膑,他是个非常著名的军事家,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著的《史记》里记载,说孙膑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子(名武)的后代,和他的祖先孙子著有兵书《孙子兵法》一样,孙膑也创作了自己的兵书《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一直流传至今,而《孙膑兵法》在问世后经过几百年,到东汉时便已失传。(这个很好理解啦,在造纸术发明普及之前,人们书写工具主要是竹简,这木材制品很难保存,防火防潮防虫在两千多年前都是难题,甚至因为是绳子串起来的,看的次数多了竹简都会散落,而印刷术发明普及之前,书籍的流通主要考抄写借阅,这又大大增加里古代书籍的保存难度,所以在古时候书籍失传应该算是可以想象的情理中的事情。) 因为失传了,从宋代开始,就有人对《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两部书提出了怀疑,有的人认为《孙子兵法》并不是孙子的著作;甚至有人对孙子是否确有其人也持怀疑态度;较多的人则认为现存的《孙子兵法》可能源出于孙武,完成于孙膑,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长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并非一个人的著作,还有人认为不存在《孙膑兵法》这么一本书。 这个争论持续近千年,一直到20世纪。直到1972年4月,在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在建设施工中,发现了两座西汉前期墓葬。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清理,出土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一千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古代的史学家真的没有因为自己书写编纂历史的权力,而随意的去胡编乱造啊。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的唐诗宋词里经常有“勒石燕然”这样词汇来表达将领的重要功绩。这个词其实是一个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燕然是一座山的名字,就是现在我们邻国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石就是在在石头刻字做成石碑。勒石燕然这个事情呢就是东汉时期,皇帝派遣大将军窦宪远征,攻打处于我国北方不断袭扰边境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窦宪的远征最后大获全胜,取得了决定性的意义,将匈奴赶得远远的,再也不能袭扰汉朝的边境了。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大将军窦宪非常高兴,意气风发,登上了燕然山,命令一起随军出征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重大的军事行动的胜利,然后将这篇文章刻在石头上,制作成石碑竖立在燕然山上。 班固跟随大军凯旋回师后,在史料上记载下了这次讨伐匈奴的军事行动,述说了在燕然山上立碑的细节,甚至还将这篇碑文共303个字全部记录在了他编写史学巨著《汉书》里。因为这场战争的意义太重大了,战果太辉煌了,加上史学家优美的词句记述,从此以后,后世很多文化人就用燕然勒石来指代将领们重要的功劳了。 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流逝,竖立在山上的石碑不知道去哪儿了,古时候的人们又没有便捷的交通去实地勘察寻找,加上文化人们用浪漫主义的笔触来描写“勒石燕然”,逐渐开始有人怀疑到底有没有勒石燕然这回事,是不是史学家虚构的一个故事啊?否则怎么能在燕然山上写好了,过了好长时间还可以原封不动的把文字记录到史书里去呢?怎么不会忘记呢?是班固编写史书的时候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颂扬大将军的功劳吧? 到了2017年夏天,内蒙古大学发布了一条消息: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考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国舅窦宪率大军征伐北匈奴,大破北匈奴后所刻摩崖勒石。经过认真辩识,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这个重大的历史考古发现,再次证明了我国原始史料的严谨,史书的正确。 说了这么多,我们应该可以认识到“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绝对是一个天大的谬误,以后在学习生活中,看书上网,看到类似的观点,千万不要被带到沟里去。不客气的说,这个说法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做的自我安慰和强词夺理罢了。以后在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有系统的学习,千万不要不信史书,甚至根本不看史书,反而因为现在知识渠道获取太方便了,你不想看都会有内容推送到手机电脑上让你看,看了这些推送的内容就以为学到了历史知识,形成错误的观点。要知道,这些推送的网文,百科内容哪怕是正确的,也是碎片化的知识点,何况绝大多数网文是先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然后又根据标题去挑选史书上的内容,这样炮制出来,乍看很有可读性也很有道理的文章就会影响你,误导你了。 你们老师或许有一天突然说,1+1=3,如果平时不学习,你就会傻乎乎信以为真了,但是,通过的系统的学习,你就会知道,只有在算错的情况下才会等于3。这与你网上看到的网文推送、小说电视和自己学历史看历史而获取知识的区别是一个道理啊。 最后说一句,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不要把现在道德准则,现代人的观念强加到古人头上来评价古人,也不要开从事件的最后的结果来反推事件本身发展,开着上帝视角,地图全开的情况下评论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故事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气质内涵,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汲取正能量,在平时学习生活里以历史上的故事鞭策自己,以历史上的经验指导做事的方法,以历史上的教训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记住,这才是我们读历史的初心和作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给孩子每天读段中国史 从盘古开天地开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我给孩子每天读段中国史 从盘古开天地开始……

我给孩子每天读段中国史 从盘古开天地开始……

史官,历史,赵盾,崔杼,太史,史书,皇帝,唐太宗,史料,晋灵公,竹简,燕然,时代,太史伯,褚遂良,勒石,孙子兵法,窦宪,董狐,齐庄公,信史,内容,小姑娘,史学家,君主,事件,兄弟,可信度,大臣,孙子

2020-07-13 #经典故事

我给孩子每天读段中国史 从盘古开天地开始……

我给孩子每天读段中国史 从盘古开天地开始……

史官,历史,赵盾,崔杼,太史,史书,皇帝,唐太宗,史料,晋灵公,竹简,燕然,时代,太史伯,褚遂良,勒石,孙子兵法,窦宪,董狐,齐庄公,信史,内容,小姑娘,史学家,君主,事件,兄弟,可信度,大臣,孙子

2020-09-13 #小故事

混沌分 宇宙生 创世传说——盘古开天地

混沌分 宇宙生 创世传说——盘古开天地

盘古,大神,天地,宇宙,东西,体系,神话传说,时候,鸡蛋,女娲娘娘,陆压道人,鸿钧老祖,开天辟地,伏羲大帝,伏羲,元始天尊,太清,灵宝天尊,玉清,中国,东南西北,与生俱来,史记,历纪,典籍,传说,化生,国史,哎呀呀,本土

2013-03-28 #故事阅读

简短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可以以后讲给孩子听

简短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可以以后讲给孩子听

盘古,身体,天地之间,宇宙,东西,四肢,他用,大地,天地,感觉,风和,下子,一口气,世界,鸡蛋,五岳,双脚,力气,右眼,土壤,天空,天柱,太阳,头发,板斧,斧子,巨响,山峰,左眼,星辰

2020-07-14 #小故事

有一部神话电视剧里面包含了盘古开天女娲造人

有一部神话电视剧里面包含了盘古开天女娲造人

传说,冰河时期,华夏,场景,天地混沌,中提,罗刹,作者,中国,中土,人种,全景式,写实,动作片,电影,启示录,古装,史料,史诗,国史,基础,巨人,形式,战争片,玄幻,独眼,氏族,故事,湖北,汉族

2020-05-06 #小故事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全10册 7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全10册 7

时代背景,孩子,历史事件,王朝,衣食住行,生活在,神话时代,历史,原始社会,朝代,中国历史,中国史,传统,名相,多维度,大事记,时间轴,插画,春秋战国,民国,神话,视野,辽金,东汉三国,周王朝,培养孩子,魏晋南北朝,位明君,古蜀王,张范

2020-06-05 #经典故事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全10册 7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全10册 7

时代背景,孩子,历史事件,王朝,衣食住行,生活在,神话时代,历史,原始社会,朝代,中国历史,中国史,传统,名相,多维度,大事记,时间轴,插画,春秋战国,民国,神话,视野,辽金,东汉三国,周王朝,培养孩子,魏晋南北朝,位明君,古蜀王,张范

2020-07-05 #故事会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全10册 7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全10册 7

时代背景,孩子,历史事件,王朝,衣食住行,生活在,神话时代,历史,原始社会,朝代,中国历史,中国史,传统,名相,多维度,大事记,时间轴,插画,春秋战国,民国,神话,视野,辽金,东汉三国,周王朝,培养孩子,魏晋南北朝,位明君,古蜀王,张范

2020-07-06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