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八仙过海的故事

时间:2020-09-11

民间版的八仙过海故事产生于

提示:本文共有 1453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0 分钟。

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过海的故事 总结精选: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八位得道仙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人称八仙。 一天,八位仙人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本来,诸仙腾云驾雾,一眨眼就可到,但是吕洞宾偏偏别出心裁,提出要乘船过海,观赏 海景。大家一听也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便答应了。 吕洞宾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扔,说了一声“变”,顿时拐杖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船,八位大仙坐船观景,喝酒唱歌,热闹 极了。 船在海上航行着,几位大仙觉得速度太慢,吕洞宾就说:“我们不如每人都拿出自我的宝物,使船加快速度。”说完,吕洞宾拔出 宝剑,扔进水中,水中立刻翻起大浪,推动船往前走。船走出了几里 后,吕洞宾便收回宝剑。 铁拐李见吕洞宾收回了宝剑,立刻摘下自我的宝葫芦,对着船的后面,只听“砰砰”两声,船又加快了速度。汉钟离也不甘示弱,举 起大扇子,扇了几下。船的速度又更快了。[由整理] 蓝采和一见也着了急,拿起快板抛入水中。但是过了一会船又慢了下来,并没有加快。几位大仙笑着说:“怎样你的快板不灵了呢!” 蓝采和一看自我的宝物不见了,就急急忙忙跳入水中去找,结果一看 是被龙王太子给偷了。蓝采和追了上去,与龙王太子大战起来。 其他七位大仙正谈论着蓝采和的仙术失灵。突然,平静的海面掀起一个浪头,将大船打翻了。张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驴背;曹国 舅脚踏巧板浪里漂;韩湘子放下仙笛当坐骑;汉钟离打开蒲扇垫脚底; 铁拐李失了拐杖,幸亏抱着个葫芦;吕洞宾踩着宝剑;何仙姑坐在莲花 上,都没有落水。 他们看蓝采和与龙王太子打了起来,便明白是龙王太子偷了快板。龙王太子见八位仙人都在,明白自我打但是他们,便跳入水中逃 跑了。 八位仙人本来想去游玩,偏偏遇上这事,十分生气,便跳入水中直奔龙宫追去。 龙王太子明白八仙不会善罢甘休,早在半路上就安排好。他见大仙们来势凶猛,慌忙挥舞鱼旗,催动虾兵蟹将,掀起漫海大潮,向 八仙淹来。汉钟离挺着大肚子,飘然降落潮头,轻轻扇动蒲扇。只听 “呼呼”两声,一阵狂风就把虾兵和蟹将都扇到九霄云外去了,吓得其 他海怪连忙关了龙宫大门。龙王太子见汉钟离破了他的阵势,忙把脸 一抹,喝声“变”。海里突然蹿出一条大鱼,张开闸门似的大口来吞汉 钟离。 汉钟离急忙扇动扇子,不料那大鱼毫无惧色,嘴巴越张越大。这下,汉钟离可慌了神了。正在危急时,忽然传来韩湘子的仙笛声。 那笛声悠扬悦耳,大鱼听了,竟然斗志全无,朝韩湘子歌舞参拜起来, 渐渐浑身酥软,瘫成一团。 吕洞宾挥剑来斩大鱼,谁知一剑劈下去火星四溅,锋利的宝剑斩出个缺口。 仔细一看,眼前哪儿有什么大鱼,分明是块大礁石。吕洞宾气得火冒头顶,铁拐李却在一旁笑眯眯地说:“待我来收拾它!” 只见铁拐李向海中一招手,他的那根拐杖“刷”地飞了过来。铁拐李把拐杖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却打在一堆软肉里。原先, 海礁已变成一条大章鱼,拐杖被章鱼的手脚缠住了。要不是何仙姑的 花篮罩下来,铁拐李早被章鱼吸到肚皮里去了。原先那大礁和章鱼都 是龙王太子变的。这时,他见花篮当头罩来,慌忙化作一条海蛇,向 东逃窜。张果老拍手叫驴,连忙急追。眼看就要追上,不料毛驴被一 只蟹精咬住脚蹄,一声狂叫把张果老抛下驴背。幸亏曹国舅眼明手快, 救起张果老,打死了蟹精。 龙王太子现出原形,闪耀着五颜六色的龙鳞,摆动着七枝八杈的龙角,张舞着尖利的龙爪,向大仙们猛扑过来。八位大仙各显法宝, 一齐围攻龙王太子。 龙王太子斗但是八仙,只得向龙王求救。龙王明白后,把龙王太子痛骂了一顿,连忙亲自把快板还给了蓝采和,一场风波总算平息 八仙经过一番大战,各自的本领大增,又一同去游蓬莱岛。八仙一到,只见霞光普照,天地一片灿烂。这正是历经风雨,才见彩虹。 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一天八个神仙仙向西王母拜寿,腾云驾雾从东海上空经过,只见海上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很壮观。于是,八仙决定到海面上玩 吕洞宾说:“大家把自我的宝物扔到海面上,借着它渡过大海,比一比谁更有神通,怎样样?” 铁拐李对这一推荐表示欢迎,他兴致昂扬地说:“好啊!大家先看我的!”便把拐杖投向海中,拐杖像一条小船漂浮在水面,铁拐 李一个筋斗,翻立在拐杖上。 八仙安稳地顺着汹涌的波浪漂去,这与腾云驾雾感觉大不相同,别有一番新的刺激和情调。 这时,曹国舅突然用手指向右边,并高声喊道:“大家看啊!那里有座海市蜃楼!” 大家转头一看,只见一座仙山渐渐地从海里升起,山上有树木,有楼房,一会儿就升到半空中,慢慢地变成天边的浮云,一转眼,那 浮云又被风吹散了。 韩湘子说:“我们真是有眼福!蜃气是海里蛟龙嘘出来的气体,百年难得一见啊!” 突然,蓝采和从他们当中消失了。大家远近观望,一边找一边喊,可就是不见蓝采和的踪迹,张果老猜说:“可能是东海龙王作怪, 他不欢迎我们在他的海上大显神通,把蓝采和抓到龙宫去了,走我们 一齐到龙宫要人去!” 大家来到龙宫,请求龙王放人。龙王蛮不讲理,不但不肯,还派自我的几个儿子带领虾兵蟹将追杀八仙。八仙只得用随身的法宝当 武器,抵抗虾兵蟹将,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龙王的两个太子被 八仙杀死了。 龙王一听,自我的两个儿子被八仙杀了,很生气,并请南海、西海、北海龙王来帮忙。龙王的不依不饶,把八仙也给惹火了。铁拐 李用酒葫芦把海水吸光,其余几位仙人将泰山搬了过来,往东海一扔, 东海立刻变成了一座高。 双方打得天昏地暗,把太上老君、如来佛和观世音也惊动了,他们全都赶来调解。调解的结果是,由蓝采送东海龙王两片玉版,作 为杀两位太子的补偿泰山则由观世音负责搬回原处。 因为这一场纠纷,八仙被玉皇大帝降级一等。从此,八仙再也不敢到外面惹事了。 八仙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八仙过海是一种流传最广的汉族民间传说。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八仙过海”故事的作品是元明之际的杂剧《争玉 板八仙过海》中。 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推荐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之后“八仙过 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之后,人们把这个 典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我的个性潜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 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 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唐朝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能诗善饮的文人学士。今之所谓八仙,大约构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 同。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起源之二 八仙是中国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八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然而这个排行 及八仙的组成,其实有多种说法,简单地介绍一下。 最早的八仙出此刻汉代,是号称“淮南八仙”的八个文学家,当时称作“八公”。《小学绀珠》记载:“淮南八公:左吴、李尚、苏飞、 田由、毛披、雷被、晋昌、伍被。”由此可见,淮南八仙只是八个文 人,并非神仙。但之后因为有淮南王成仙的传说,后世便附会在他门 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称作“八仙”。晋代谯秀所著《蜀纪》中,载有: “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隐于鸿闬,今青城山也;次李耳, 生与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隐士;四张道陵,今鹤鸣观;五庄居平, 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龙门洞在成都;七范长生,在青城山;八尔 朱先生,在雅州。”上述的“八仙”与现传的八仙,都毫无关系。 八仙的事迹多散见于唐、宋时的书籍中,但当时还没有构成“八仙”这样一个群体。真正集八人合称“八仙”的,是在元人创作的杂剧 中。这些杂剧都并称八位神仙,但人名有出入,各家不尽相同。马致 远的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吕洞宾的口 吻,依次介绍八仙道:“第一个是汉钟离权,现掌着群仙箓;这一个 是铁拐李,发乱梳;这一个是蓝采和,板撤云阳木;这一个是张果老, 赵州桥骑倒驴;这一个是徐神翁,身背着葫芦;这一个是韩湘子,韩 愈的亲侄;这一个是曹国舅,宋朝的眷属;则我是吕纯阳,爱打的简 子愚鼓。”上述八仙,均为男性,没有所传八仙中的何仙姑,却多了 个徐神翁。自从明代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一书问世后,“上 洞八仙”才选定了。吴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顺次:一、铁拐李,二、钟 离权,三、蓝采和,四、张果老,五、何仙姑,六、吕洞宾,七、韩 湘子,八、曹国舅。这八仙的组成及排行次序,已经与所传八仙完全 吻合,说明大多数人理解了吴氏的说法。传说介绍 这天,八仙兴高采烈地来到蓬莱阁上聚会饮酒。八仙每人准备一道菜,以当地的大虾、海参、扇贝、海蟹、红螺、真鲷等海珍品为 主要原料,加工了八个拼盘、八个热菜和一个热汤。拼盘各自用自我 的宝物拼成图案,造形生动别致,盘盘都有神话典故,不仅仅味道鲜 美,还可观赏助兴;热菜烹饪更为精致,呈现蓬莱多处名胜景观,巧 夺天工;热汤以八种海鲜加鸡汤制成,味道鲜美奇特。 酒至酣时,铁拐李意犹未尽,对众仙说:“都说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景致秀丽,我等何不去游玩、观赏?” 众仙激情四溢,齐声附和。吕洞宾说:“我等既为仙人,今番渡海不得乘舟,只凭个人道法,意下如何?” 众仙听了,欣然赞同,一齐弃座动身而去。八位仙人聚到海边,个个亮出了自我的法宝。逍遥闲散的汉钟离,把手中的芭蕉扇甩开扔 到大海里,那扇子大如蒲席,他醉眼惺忪地跳到迎波踏浪的扇子上, 悠哉游哉地向大海深处漂去。清婉动人的何仙姑步其后尘,将荷花往 海里一放,顿时红光四射,花像磨盘,仙姑亭亭玉立于荷花中间,风 姿迷人。众仙谁也不甘落后。吟诗行侠的吕洞宾、倒骑毛驴的张果老、 隐迹修道的曹国舅、振靴踏歌的蓝采和、巧夺造化的韩湘子、借尸还 魂的铁拐李纷纷将宝物扔入海中。瞬间,百舸争流,各显神通,逞雄 镇海,悠然地遨游在万顷碧波之中。 八仙遨海,顿时海面如翻江倒海,滔天巨浪震动了东海龙王的宫殿。东海龙王急派虾兵蟹将出海查巡,方知是八仙各显其能,兴海 所为。 东海龙王恼羞成怒,率兵出来干涉。八仙据理力争,与之抗辩,东海龙王下令虾兵蟹将抢走蓝采和。蓝采和不甘示弱,与之争斗,终 因寡不敌众,被抓住关进龙宫。 众仙见状大怒,个个奋勇上前厮杀,在海里打起一场恶战。众仙连斩东海龙王两个龙子,吓得虾兵蟹将魂飞魄散,屁滚尿流,纷纷 败下阵来。 东海龙王怒不可遏,急忙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不制服众仙誓不罢休。于是四海龙王催动三江五湖四海之海水掀起惊天巨 浪,杀气腾腾地直奔众仙而来。正在一触即发之际,忽见金光闪烁, 浊浪中闪出一条路来,原先曹国舅白云板天生具有避水神力,他怀抱 云板在前开路,众仙在后紧紧跟随,任凭巨浪排山倒海,却奈何不了 他们。四海龙王见此情景,十分恼火,又调动了四海兵将准备再战。 恰巧南海观音从此处经过,便喝住双方出面制止,东海龙王放出蓝采 和。八仙拜别观音,各持宝物,乘风破浪、遨游而去。 有关八仙过海的故事,能够说是中国汉族民间流传最广泛的道教神话故事了,几乎是老幼皆知。 所谓八仙,就是指由道教的八位神仙组成的一个神仙群体,他们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 曹国舅。关于他们的完整说法始于元朝,到明朝正式定形。 而关于他们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八仙过海”,故事说:有一位神仙邀请八仙去他那里参加宴会并观赏牡丹花,回来时,他们遭到东海 龙王的阻挠,结果双方以及他们的盟友分成两大集团,展开了一场斗 法较量,最后八仙和他们的朋友分别拿出自我的法宝,获得胜利,顺 利地越过大海。 八仙过海的传说是中国古代最动人的传说之一,此刻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和典故。个性在民间,它的影响是很广泛的,由 此引申出来的一些风俗习惯甚至流传到日本的沿海地区。 八仙因为闹过海,沿海人们大都有“七男一女不一样船”的禁忌。理发业奉吕洞宾为祖师爷,相传阴历四月十四的所谓吕祖生日, 各地理发业一般要热闹一番。民间祝寿要扮演八仙敬酒,渲染欢乐气 三、形象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一样,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采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 不一样,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 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 宾个性轻佻、铁拐李酗酒成性等等。八仙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 贵贫贱。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 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八仙也常出此刻年画、刺绣、瓷器、 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所以“八 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 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办仙戏”。 “八仙过海”是道教掌故之一。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一样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叠驴,蓝采 和有花篮,何仙姑有莲花,吕洞宾有长剑,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 玉版。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八仙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谓比比皆是,甚至在旧时新娘出嫁所乘的轿子上以及印糕上,都能够看到形态各异、栩 栩如生的八仙造型。明代出现的青花瓷瓶上有以西王母为中心的图 案,其中也有八仙祝寿的场面。在民间,有一种颇为人们所喜爱的方 桌叫“八仙桌”。凡此种种,说明八仙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深刻影响。 八仙过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动的记述见于明吴元泰之《东游记》。该书写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有一天, 他们一齐到了东海,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推荐各以一物 投于水面,以显”神通”而过。其他诸位仙人都响应吕洞宾的推荐,将 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之后,人们 把这个掌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我的个性潜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八仙人物“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拥有不一样的含意,直至明吴元泰《八仙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 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 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 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 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 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代替张果老、何仙姑。 在民间,刘海虽然现代不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 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月18日半岛网城市信报特约撰稿田野 “仙山隔云海,霞岭玉带连,据说世外有天仙……”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香港电视剧《八仙过海》在大陆热播,而这首名为《八仙 过海》的主题曲,相信许多读者至今都耳熟能详。 “八仙”是中国得道的八位仙人,关于他们的传说具体起自何时不得而知,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然感染了全世界。新 加坡、日本也有关于八仙的电视剧《东游记》上映,足见八仙故事的 魅力之大。话说回来,八仙的故事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儿?历史上究竟 有没有这八个人?估计不少读者对此也不怎样清楚。这天的《发现青 岛》我们就来说说八仙。 说八仙的传说,我们就得先说说这八个人。这八人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 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每人都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历经劫难最终得道成 仙。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八个人呢?杨绘宏曾撰有《历史上真实的” 八仙“》一文,对八仙的一、铁拐李 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 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至代宗大历之间人,学 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肉身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 跛乞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张果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而且在新、旧《唐书》有传。史书记载, 武则天时,此人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 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 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 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 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有说他是京兆 人,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 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 最令人称奇的是何仙姑,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长得极为标致,但实际上原型是一个农妇。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 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 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二百公里外 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 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 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 名,也就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 汉钟离,本名钟离权,姓钟离,汉族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 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少 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 东华帝君授以至道。乃隐于晋州羊角山,道成,束双,衣槲叶,自称 “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列为全真北宗第 二祖。亦为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受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下 山后又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兄简同日上天。度吕纯阳而去。 元世祖尊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又尊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 君,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 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 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 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 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壮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 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 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 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韩湘被附会为韩湘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韩愈在徐州任职时,曾作《赠族侄》一诗,据说是写给他一个远房侄儿的。诗 曰:“击门谁家子,问言乃吾宗。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后人据 此推测韩愈这位族侄懂得一点道术。之后,为了流传的确实及可信, 便将这位族侄坐实到有名有姓的韩湘身上,尽管韩湘是韩愈的侄孙 辈,而不是侄儿辈,但一般人也不会去考究了。 其次,韩愈向以孔孟道统自居,对佛道异端力行排斥,能够说是一位坚决的卫道者。他的固守形象得到颇多赞誉,自然也引来一些 佛道人士的不满。于是,将其亲族中人塑造成术士,甚至神仙,韩湘 的名义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利用的对象。 韩湘,字北渚,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唐穆宗长庆三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丞,这是历史上的韩湘。历史上的韩湘是个汲汲于科举功 名的士子,而且最后也如其所愿,功成名就。然而,由于他与韩愈的 关系,好事者总不免作一些蓄意的误会和敷衍,久而久之,韩湘便成 了八仙传说中的韩湘子。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蓝采和,南唐进士,原名许坚,地方史志记载为安徽庐江南乡黄陂湖人,取其民间歌谣蓝采和词牌为 艺名。常衣破蓝衫,围黑木树枝腰带,阔三寸余,一脚着靴,一脚跣 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椿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蓝采和留下歌词极多,皆率性而作,“多仙意,人莫之测,但以钱与之,绳穿拖行,或散失,亦不回顾。或见贫人,即与之,或与 酒家。周游天下,人有为儿童时见之者,及斑白见之,颜状如故。后 踏歌濠梁间,于酒楼上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 靴衫腰带拍板,冉冉而去,其靴衫等旋亦失亡。” 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不明白是哪里的人。总是见他身穿一身破烂的蓝色衣衫,腰束一条三寸宽镶嵌有六颗黑木扣板的腰带,一只脚 穿着靴子,另一只脚却打着赤脚。夏天时他在衣衫里加上棉絮,冬天 则又睡在雪地上,呼出的气像蒸汽一样。他每一天都手持三尺多长的 大拍板,踏着节拍,在城中唱着歌谣沿街乞讨。蓝采和走起路来脚上 的靴子总是嘎嘎作响,带着醉意歌不离口,和着节拍,边走边唱,每 次都是吸引着无数男女老少跟着看热闹。 蓝采和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虽然表现出一副癫狂的样貌,但言语充满了智慧,人们向他提问,他往往随口答来,话语幽默,让人 忍俊不止。他唱的歌词很多,其意思都是如何修真养性,其中最著名 的就是这首踏歌。 在乞讨时人们给他钱币,他就把钱币用长绳串起来,拖在地上走,散落到地上也不管不问。如果见到贫穷的人,他就会拿去救济别 人,但更多时候是买酒喝。 蓝采和一生游历天下,走了很多地方。有人自小就看到蓝采和,等他们到年老后,却见蓝采和还是那么年轻。之后蓝采和游玩到濠梁, 醉卧于酒楼中,这时听见有云鹤笙萧之声,蓝采和忽然轻轻地升起, 飘向云中,将身上的衣衫腰带脱下,然后冉冉而去。 据后世碑刻记载及乡里传闻,蓝采和在唐高宗年间中过进士,入朝为官,因为忤逆权臣,随后解印归田,回到家乡,追寻七贤踪迹, 隐居园林,常踏歌而行。后被汉钟离点化,羽化成仙,人称“大罗仙”。 他常穿着破烂衣裳,带着三寸腰带,一只脚穿着靴子,一只脚赤足。大夏天的时候,竟然在长衫里头穿着厚厚的棉袄,冬天时候又 躺在雪地上,呼出的气就像蒸汽一般。每次在大街上讨饭,手持大拍 板,长三尺多。他嗜酒如命,一喝醉了酒就唱歌,老人小孩都喜欢看 他唱歌,唱歌的时候,看上去他一副癫狂的样貌,但言语中却充满了 智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多少竹林七贤的影子。蓝采和的传奇故 事为当地人代代相传,至今仍不绝口。不是元杂剧《钟离权度蓝采和》 所说蓝采和是艺名,真名叫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蓝采和的事迹在 《续仙传》、《南唐书》、《确潜类书》等书中均有记载。 曹佾乃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玘之子,曹氏祖上自曹彬之父曹芸以上世居在宁晋,曹芸的父亲及以上曹氏诸人死后均葬于其 原籍宁晋县延白村曹氏祖茔,后世迁徙灵寿,遂灵寿成为籍里,但曹 彬却让其第五子曹玘居住宁晋,守护宁晋县之曹氏祖坟,以示不忘根 本之意。曹玘后被仁宗封为吴王,曹玘之女应诏入宫被宋仁宗册封为 皇后,而后曹皇后之长弟曹佾成为曹国舅。后世被尊奉为道教八仙之 排行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但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在如元明杂剧《岳阳楼》云:“这一个曹国舅是宋朝的眷 属。”又如明代仙传《仙佛奇踪》云:”曹国舅,宋太后弟也。因其弟 每不法杀人,深以为耻。遂隐迹山岩,精思玄理。野服葛巾,经旬不 食。一日,遇钟离、纯阳二仙。问:“闻子修养,所养何物?”对曰:“养 在金代古墓砖雕八仙像中,曹国舅均跻身其间。董明墓曹国舅砖雕形象为:“头挽双鬓,身著蓑衣,披蓑裙,赤臂跣足,满面堆笑, 颔蓄长须,是一个笑容可掬的老者。其右臂挎着个篮子,双手持一把 笊篱。”自元代杂剧《陈季卿悟道竹叶舟》中以何仙姑代替曹国舅, 并“拿走”了曹国舅的“笊篱”始,明清的作品中便出现了新的曹国舅扮 相。《东游记》中的曹国舅手持玉板,《邯郸记》中的曹国舅则手握象 简朝绅,《芥子园画传》中的曹国舅手执拂尘,已经跟当年的形象迥 然有别了。 说了八位仙人的故事后,我们再来说说“八仙”的传说。说起来您可能不明白,“八仙”一词早在汉代就有了,自此之后,不断更新换 代。也就是说,历史上其实有过多种不一样组合的“八仙”,直到明朝 才把人选敲定。 最早的八仙出此刻汉代,是号称“淮南八仙”的八个文学家,当时称作“八公”。他们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淮南王好 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小学 晋昌、伍被。”由此可见,淮南八仙只是八个文人,并非神仙。但之后因为有淮南王成仙的传说,后世便附会在他门下的八公也成仙了, 称作“八仙”。 到了晋朝,“八仙”出现第二套。晋代谯秀所著《蜀纪》中,载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隐于鸿闬,今青城山也;次 李耳,生与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隐士;四张道陵,今鹤鸣观;五 庄居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龙门洞在成都;七范长生,在青城 山;八尔朱先生,在雅州。”上述的“八仙”与之后所传的八仙,都毫 无关系。 发展到唐朝,第三版“八仙”问世。这班人马我们能够从杜甫的诗作《饮中八仙歌》中一窥其风采,这首诗用传神的文字描述了“酒 中八仙”的醉态。他们分别是“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淳、崔宗之、 苏晋、张旭、焦遂”。其中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 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当然,那里的“八仙”还是八位文 学家。 直到宋初,此刻公认的第四版“八仙”才算初具雏形,而第一个尘埃落定的人物就是吕洞宾。上文说过,吕洞宾原名吕岩,是唐末人, 他的道学修为极高,加上宋、元时期大力推崇道教,有关他的神话也 就越来越多。之后著名的全真教兴起,为回应汉族民间信仰及传说以 宣扬其教法,全真教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汉族民间传说、 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变,八仙故事流传愈广,资料愈繁富。 吕洞宾则被尊称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但是这 一时期,八仙中的其它人物还是经常变动,如元朝马致远的《吕洞宾 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岳伯川《吕 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代替张果老、何仙姑。 “八仙”最终尘埃落定是明朝的事儿,这得益于著名小说《东游记》的撰写。明朝嘉靖年间的小说家吴元泰根据历史素材进行创作加 工,写出了著名的神话小说《东游记》,全书五十六回,完整叙述了 八仙从修炼成仙,到八仙过海的全过程。在书中,吴元泰排定了八仙 的顺次: 一、铁拐李,二、汉钟离,三、蓝采和,四、张果老,五、何仙姑,六、吕洞宾,七、韩湘子,八、曹国舅。这八仙的组成及排行 次序,已经与之后所传八仙完全吻合,说明大多数人理解了吴氏的说 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即便吴元泰定了八仙的座次,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依然有不一样的八仙。《神话“八仙”的由来》一文称,刘 海就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 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 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八仙故事中最经典的一幕自然是八仙过海,《东游记》也将之作为全书的高潮。 传说,八仙聚齐后到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意犹未尽,对众仙说:“都说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景致秀丽,我等何 不去游玩、观赏?”众仙激情四溢,齐声附和。吕洞宾说:“我等既为仙 人,今番渡海不得乘舟,只凭个人道法,意下如何?”众仙听了,欣然 赞同,一齐弃座动身而去。 八位仙人聚到海边,个个亮出了自我的法宝,将之投入海中作为载具。瞬间,百舸争流,逞雄镇海,悠然地遨游在万顷碧波之中。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八仙遨海引得海面 翻江倒海,震动了东海龙王的宫殿。东海龙王下令虾兵蟹将抢走蓝采 和。众仙见状大怒,个个奋勇上前厮杀,在海里打起一场恶战。众仙 连斩东海龙王两个龙子,吓得虾兵蟹将魂飞魄散。东海龙王为报仇则 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助战。这场战斗打得天昏地暗,直到之后 南海观世音菩萨出现,双方才罢了手…… 故事确实精彩,但现实却很残酷,因为据之后的史家考证,“八仙过海”其实取材于犯人偷渡事件。《重庆晚报》所载《真实“八仙”是 越狱犯》一文说:在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 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 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 来越不够吃。之后,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 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 是持续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 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 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 芦、木头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 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 壮的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 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 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 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这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都说八仙过海是从蓬莱出发,但既是神话,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版本。在青岛崂山,就有一则传说—八仙过海实际上是从崂山出发, 目的地才是蓬莱。有证据吗?有,这证据就是崂山十二景之一的海峤 仙墩。不光八仙过海的传说跟青岛的崂山有关,在青岛,民间还流传 着不少有关八仙的故事。 海峤仙墩是崂山十二景之一,又名八仙墩。它位于崂山的东南角,离旅游景点太清宫有六七公里远,只有一条小路相通,一般游客 难以到此。据《崂山志》记载:“八仙墩,有石坡广数亩,东下斜插 入海……石层作五色斑驳如锈,处其下者,仙墩也。大石错布,面平 可坐……洵山海奇险之极观也。” 这一景观极为壮美,是大自然的杰作,其构成原因主要是海水侵蚀。因为那里风急浪高,经千万年浪涛冲击,岬南侧底部逐渐剥蚀 镂空,最后坍落下来成为一片陡立的石壁,顶部突出的部分,形如大 厦的飞檐,地面坍落的部分,就构成了“八仙墩”。但是,民间却流传 着一个美妙的传说,八仙墩实际上是八仙过海的出发地。 有关八仙墩的传说,猎城网是这样介绍的:传说有一年,张果老、铁拐李、汉钟离、韩湘子、吕洞宾、曹国舅、何仙姑和蓝采和一 行,从蓬莱仙境腾云驾雾来崂山。他们游遍了崂山,来到崂山南头的 海边,坐在八块大石头墩子上,边歇息,边品茶饮酒,商量过海东游 的事。议论来、商量去,大伙一致推举德高望重的张果老带领大家过 海东游。张果老推让半天,也推卸不掉,只好从石墩上站起来,慢条 斯理地道:“列位仙友,要跨过眼前这波涛滚滚的东洋大海,在这人 烟稀少的海边上,没处找船,只好靠咱们各显其能了!” 其余七仙听了张果老的话,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异口同声地道:“果老此言差矣!凭着咱们这天上地下堂堂有名的八大神仙,莫道过这 东洋大海,就是远渡五洋四洲也易如反掌,轻似弹灰!”说着,一个个 从石墩上站起来,取出各自的法宝,准备施展拿手本领。张果老骑上 毛驴,铁拐李抛出了拐杖,汉钟离扔出了蒲扇,大家纷纷跃入海中, 不成想远处一个妖精正在注视着一切。 原先东海龙王派在这东海把守海口子的是一个龟精,他起初看见八仙坐在石墩子上又吃又喝,又表演各自的法术,看迷了,早把自 我的差事忘干净了。直到海边悬崖下已空无一人,只有八块孤零零的 大石墩子还在浅水里,他才如梦初醒,自知放人过海犯下大错,定将 受到东海龙王的严厉惩办,顿时对八仙生起气来,个性是对那个站在 石墩子上指手画脚指挥他人过海的干巴老头儿,更是恨之入骨。它直 着刚硬的脖颈子,伸出尖尖的头,使上了全身的狠劲,朝着张果老坐 过的那块大石头墩子猛撞过去,只听“扑通”一声,那大石头墩子被撞 歪在海水中了!由于那龟精使劲过猛,把长长的脖子和尖尖的头都撞 进了肚子里去了,所以,直到如今,海龟在不行动时,总是把脖子和 头紧紧缩回肚子里。又因这八块石头上曾坐过八仙,打那以来,人们 便叫它“八仙墩”。而那块被龟精撞歪的石头墩子,至今仍倒在崂山南 头的浅水中。近的夏庄街道有一个少山村,它是由十三个自然村组成 的,其中有一个自然村名叫“夹脚石”,说起这夹脚石村名的来历,就 又引出一个八仙的故事。 传说李玄被崂山的美景所吸引,也曾到此地游览。不曾想,躲在东海里的一只螃蟹精得到了这个消息。这只螃蟹精一向不服气李玄 的道法,为了显显自我的本事,它在少山的山脚下寻了一块僻静之处, 隐身藏了起来,单等着李玄到来时,出其不意地露上一手。说来也巧, 这一天李玄来少山游览,一下子就被螃蟹精的蟹钳子夹住了右脚腕。 李玄责问道:“螃蟹精,我李玄与你无怨无仇,你为何要用蟹夹夹住 我的右脚腕?”螃蟹精此刻得意地道:“李玄,我明白你们八仙要去王 母处赴蟠桃会,那就借你点光,你既然能点化旁人成仙,怎样就不能 度我成仙一块儿去呢?如果你也将我点化成仙,我就松开蟹夹,你若 不答应,我就夹断你的右腿。”李玄听后大怒,骂了声:“妖孽,不知 死活的东西,成仙务必得有仙缘才成。你这精怪不好好在海中修行, 却爬上岸来横行霸道。我今日本应为民除害,但念你还有成仙向善的 想法,你赶快松开蟹夹,我还能够饶你不死,如一意孤行,就只有死 路一条。”螃蟹精听后,冷笑一声道:“好吧李玄,那你就等着当瘸腿 吧。”说罢,蟹夹越发夹得紧了,巨大的蟹夹就如同一把铁钳,任李 玄用尽平生气力怎样拔也拔不出那只右脚来。李玄只得施展法力,用 三昧真火烧螃蟹精,蟹精被烧草鸡了,蟹夹不由自主地松 开。不一会,蟹精就一命呜呼,而那只夹过李玄右脚腕的蟹夹则变成了一块大石头,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夹脚石”。 李玄从此以后就被夹瘸了右腿。由于腿瘸,在王母的蟠桃会上,王母娘娘就送给了李玄一根铁拐。从此,李玄也就有了“铁拐李”这个 名字。之后,夹脚石旁逐渐有了人家,渐渐地构成了一个村子,人们 把这个村子起名叫“夹脚石村”。作家马立宪据此写成了《夹脚石的传 在崂山的老人口中,有讲不完的八仙故事。搞笑的是,崂山当地的老人似乎个性钟情于汉钟离,不少传说都是以他为主角。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传说跟汉钟离有关。讲述这个故事的是红岛宿流村一老渔民。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海水就象如今的泉水一样又 清亮、又甜美。那么,为什么如今的海水变咸了呢?相传,有一年, 八仙一行从崂山登瀛村起步过海。临走前,分管做饭的汉钟离在沙滩 上用石头支起锅,做起饭菜,温起酒来。没用半个时辰,饭、菜、酒 都准备好了。八仙们便围成一个圈儿,大吃大喝起来。眨眼工夫,除 了汉钟离以外,另外七个神仙都吃饱喝足了。他们明白汉钟离的肚子 大,饭量不小,吃饭用的工夫也格外长,便对他说:“师兄,你先慢 慢吃着,俺七个先头里开路。”说完,他们各显神通,踏着波涛过海 去了。汉钟离又低着头吃喝了一会儿,抬头朝海里一看:啊呀呀,七 个师兄妹已走没了影儿。他便急忙拾掇了一下筷子、碗,背起锅,装 起油瓶,施展神通,往汪洋大海撵去。汉钟离心里只急着去撵七个师 兄妹,临走时,一时粗心大意,却把个盛盐的布袋丢在了沙滩上…… 大海涨潮了,那盛盐的布袋被浪涛卷进了大海,融化在海水中。从此,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八仙过海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八仙过海,吕洞宾,比喻,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白云仙,韩湘子,五圣,仙岛,人们,汉族,民间传说,杂剧,共襄盛举,回程,典故,办法,建议,搭船,张果老,故事,能力,起源,蓝采和,于蓬莱,创造奇迹,想办法,把这个

2020-05-06 #故事阅读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八仙过海,吕洞宾,比喻,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白云仙,韩湘子,五圣,仙岛,人们,汉族,民间传说,杂剧,共襄盛举,回程,典故,办法,建议,搭船,张果老,故事,能力,起源,蓝采和,于蓬莱,创造奇迹,想办法,把这个

2020-05-16 #小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八仙过海,吕洞宾,比喻,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白云仙,韩湘子,五圣,仙岛,人们,汉族,民间传说,杂剧,共襄盛举,回程,典故,办法,建议,搭船,张果老,故事,能力,起源,蓝采和,于蓬莱,创造奇迹,想办法,把这个

2020-05-31 #故事会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八仙,吕洞宾,比喻,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白云仙,韩湘子,五圣,仙岛,人们,汉族,民间传说,杂剧,共襄盛举,回程,典故,办法,建议,搭船,张果老,故事,能力,起源,蓝采和,于蓬莱,创造奇迹,想办法,把这个

2020-05-31 #故事阅读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八仙过海,吕洞宾,比喻,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白云仙,韩湘子,五圣,仙岛,人们,汉族,民间传说,杂剧,共襄盛举,回程,典故,办法,建议,搭船,张果老,故事,能力,起源,蓝采和,于蓬莱,创造奇迹,想办法,把这个

2020-05-31 #故事阅读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八仙,吕洞宾,比喻,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白云仙,韩湘子,五圣,仙岛,人们,汉族,民间传说,杂剧,共襄盛举,回程,典故,办法,建议,搭船,张果老,故事,能力,起源,蓝采和,于蓬莱,创造奇迹,想办法,把这个

2020-05-31 #故事阅读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八仙过海,吕洞宾,比喻,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白云仙,韩湘子,五圣,仙岛,人们,汉族,民间传说,杂剧,共襄盛举,回程,典故,办法,建议,搭船,张果老,故事,能力,起源,蓝采和,于蓬莱,创造奇迹,想办法,把这个

2020-05-30 #短篇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八仙,吕洞宾,比喻,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白云仙,韩湘子,五圣,仙岛,人们,汉族,民间传说,杂剧,共襄盛举,回程,典故,办法,建议,搭船,张果老,故事,能力,起源,蓝采和,于蓬莱,创造奇迹,想办法,把这个

2020-09-10 #经典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八仙过海,吕洞宾,比喻,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白云仙,韩湘子,五圣,仙岛,人们,汉族,民间传说,杂剧,共襄盛举,回程,典故,办法,建议,搭船,张果老,故事,能力,起源,蓝采和,于蓬莱,创造奇迹,想办法,把这个

2020-09-10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