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

时间:2020-08-29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故事50字

提示:本文共有 52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过草地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加深了我们对长征路上过草地行程的认识,对老红军念念不忘“三过草地”的理解。

〔续前〕

第九个故事“进入草地前筹粮忙”

毛儿盖是个农牧区,土地肥沃,藏民种植青稞、蚕豆(胡豆)、豌豆、萝卜等,养的牦牛也不少,红军要穿过草地,必须在毛儿盖筹粮。当时,预计过草地要15天(计划穿过草地到甘肃夏河一带),如果以每人每天1斤粮食计算,数万红军要带足15天食粮,就需要筹集上百万斤。

但毛儿盖一带只有几百户人家,忽然之间驻进数万红军,显然粮食问题无法都解决,筹粮范围扩大到黑水(芦花)一带。

全军上下按照统一部署投入了紧张的筹粮工作,一是以连排为单位,分别到周围各村寨去向藏民收购;二是征收土司、喇嘛的部分粮食,迫不得已时武装筹粮;三是自己动手收割地里的青稞(为了等候青稞成熟,红军在毛儿盖等候到8月下旬)。

当时为了掌握政策,团以上都设立筹粮委员会,统一筹粮,统一分配。对于收割藏民地里的青稞,严格规定:一、各部队只有在用其他办法不能筹到粮食的时候,才许派人到藏民田中去收割已经成熟的麦子;二、收割麦子时,首先收割土司、头人等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去收割普通藏民的麦子;三、收割普通藏民的麦子,必须将所收数量,为什么收割麦子的原因等,照总政所发的条子,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可以拿着木牌向红军部队领回粮款。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红军要生存呀!”

如今,在上八寨乡克藏村村民仁青卓玛家还保存着红军写有字据的一块木板。这块“木板借据”长约1米、宽约20厘米、厚1厘米,是藏区常见的衫木板。80多年过去了,木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在木板的顶部,横排写着“割麦证”3个繁体大字,其下竖排写着:“老庚:我们在这丘田内割了青稞一仟斤,我们自己吃了。这块木板可以作为我们购买你们这些青稞的□□(注:字迹不太完整,推测是“凭证”两字),请你们归来以后,拿住这块木板,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都可兑取与我们吃你们青稞价值相等的银子、茶叶或你们所需的东西。在你们还未曾兑得这些东西之前,需要好好保存这块木牌子。”落款是“前敌总政治部 麦田第□□号”。

仁青卓玛手拿红军的“木板借条”(割麦证)

邓发(时任军委纵队政治委员)于1936年以“杨定华”之化名发表文章《雪山草地行军记》,叙述了“全体动员割麦”的情景:“此时真有‘不割麦不得食’之势,除少数担任勤务之部队和伤病员之外,上自朱德总司令,下至炊事员、饲养员,都一齐动手,参加割麦的运动。”“朱德总司令不仅同战斗员一样割麦和打麦子,并且割下以后从一二十里远的地方,挑五六十斤回来。”“共产党的中央书记张闻天先生和年过六十岁之徐特立、林伯渠两先生,也来帮忙弄麦子。”“同时值得指出的是:随军工作的妇女们,如朱德夫人康克清女士等,不仅随着军队背着枪和行李包袱走路,同时也参加这种割麦劳动。有些知识分子出身的留学生、大学生青年男女,到麦地去因无鞋子穿,把脚也刺破了;持着棒子打麦子,手掌也起了泡。”

不过,当年看着地里的青稞渐渐成熟,却苦于没有工具——收割工具、脱粒工具、碾碎工具。

毛泽东参加割麦时借了当地藏民的镰刀,因走得匆忙忘记了归还。20年后的1955年夏,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来黑水拍摄《万水千山》外景时,毛泽东特地委托导演冯一夫代他寻找那把镰刀的主人,并表示多年来的歉意。

女红军们找不到镰刀,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这“四老”就带着大家用手拔。女红军心细,她们连路边和田里那些被踩进泥里的青稞穗都要捡回来。

青稞麦的麦芒长,很扎手,产量并不高。尽管大家千辛万苦,有的人把手都磨破了,但是弄回来的青稞还是少得可怜。

收回来的青稞穗子得脱壳(脱粒),但找不到脱壳的石臼、石碾,大家就动手搓,效率太低,有人摸索先用炉火烘烤青稞穗,然后再用木板或石片搓去皮壳,效率就高了一些。

为了便于携带和食用,青稞粒要制成炒面,制作又遇到难题了——青稞麦里含水分多,外皮又过分柔韧,炒熟很费事,而且也缺乏锅灶。大家还是土法上马,把石板烧热来烤熟青稞粒,再用手磨和水磨碾压成面粉。

尽管经过大约一个月的紧张筹粮,仍没有达到每人带15斤粮的要求(包括肉干),筹到8斤至10斤的人算多的了,一般情况下能筹到5斤至6斤,有的人只有3斤、4斤。因此,红军过草地途中,还得找野菜充饥,最困难的时候靠吃牛皮维持。

青稞麦田

第十个故事“一袋干粮”〔课文,老红军刘文章回忆〕。课文如下——

部队到了毛儿盖,上级决定在这里筹粮,准备过草地。那时虽然正是收获季节,可是由于部队多,粮食少,每人只分了三四斤麦子。大家都把它看成宝贝,缝个小布袋装起来,走路带着它,睡觉枕着它,有人还在袋子上绣上了自己的名字。谁心里都明白,这不仅是三四斤麦子,而是自己的生命呵!缺了它,要想活着走出草地是困难的。

就这样,我们带着这仅有的一点点口粮,踏上了茫无边际的草地。

一天,我们正在没膝的水草中走着,忽然听到前面有孩子的哭声。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坐在路旁,哭声是那妇女怀里的孩子发出来的。看他们瘦得皮包骨头的样子,就可以知道饥饿在折磨着他们母子三人。但母亲总是母亲,虽然她已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仍一面拍着怀中的孩子,一面安慰着:“好孩子,别哭,明天妈给你买烧饼吃。”身旁那个大孩子听说烧饼,抬起头来,有气无力地问:“妈妈,能买到烧饼吗?”母亲脸上滚着泪珠,呜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了。我们的心像被什么击打着,人们都在这里停了停,有的抓出一把炒麦递给了那个妇女,有的摸摸已干瘪了的粮袋含着眼泪走开了……

部队又继续前进,但行列里却看不到谢益先同志了。我们正在着急,他从后边赶上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问他:

“你怎么掉队啦,病了吗?”

“没有,看那两个孩子来!”他沉重地回答。

“你认识他们吗?”

“我怎么会认识他们呢!那个妇女说,她是川陕根据地的,亲人都被国民党杀了,房子也烧了。她和一些老乡们在红军掩护下,才带着孩子逃出了虎口。如今他们断粮了,大人还好说,可是孩子怎么受得了?”

听了他的话,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部队默默地前进着。

从那之后,谢益先同志有了不寻常的变化:以前,一到宿营地,他就忙着帮大家弄水,拾柴,烧水;现在呢,只要放下背包,他就一人走开,等大家吃完东西,他才露面。要是问他:“吃了吗?”他就拍拍自己的肚子说:“吃饱了!”次数多了,大家就不信了。后来,秘密终于暴露了。原来他是有意避开大家,去找野菜吃;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就干脆喝点凉水了事。

这样下去怎么行呢?班长对他说:“你多少还是吃点粮食,要是不够,大家可以凑点!”“日子长着呢,能省就节省点。班长,你放心,我还有呢!”他坦然地回答。

“别把身体拖垮了!”

“没什么,在家里吃苦吃惯了。”

话是这样说,但他的身体却越来越不顶事。我们常常看到他走在路上直打晃;也常看到他皱着眉头不声不响地紧腰带。那时候我们都很瘦,但他瘦得比我们更厉害。就是这样,他的工作仍丝毫没有松懈,有事就和别人抢着干,哪次到远处送信都少不了他。

终于有一天他支持不住了,一步一喘,几步一歇。领导上见他跟不上队,就叫副班长扶着他在后边走。就在路上休息的时候,他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后来听副班长说,他在牺牲以前,嘴里还喃喃地叨咕:“那两个孩子不知怎么样了?”直到副班长告诉他,到团里送信的同志曾经看到那个妇女还跟着团部的时候,他那瘦削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大约是在走出草地的那天吧,我们又看到了那个妇女。她带着两个孩子站在路边正东张西望,一下子认出了我们,便高兴地走近来,笑着向我们打招呼:

“喂,同志,姓谢的同志在吗?”

“叫谢什么?我们有好几个姓谢的。”

“咳,就是不知道叫啥名,问他几次他也不说。要不是他留下的这条粮袋,我连他姓什么还不知道呢!说着,她拿出一条洗得干干净净的干粮袋,上面用白线歪歪扭扭地绣着一个“谢”字。这不是谢益先同志的吗?怎么到她手了呢?没等我们询问,她就说开了:

“那可真是个好同志,救命恩人哪!那天,你们都走过去了,他站在我们跟前问长问短,直看着我那空米袋子摇头。后来,他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我。这可不行,粮食就是命,我怎么能收呢?可他说:‘拿着,大人好办,孩子不吃东西不行唉!’说着,丢下粮袋就走了,我怎么喊,也喊他不应;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吭声。唉!多亏这些干粮哪,要不,我们娘儿三个早就饿死了……”说到这里,她又问那个姓谢的同志在哪里。

现在我们才明白,谢益先同志不吃粮食,是因为他没有粮食了。谢益先同志啊!你在这生与死的边缘上,所想的只是别人!我们都忍不住地落下泪来。

“出了什么事情?”那个妇女收敛了笑容,不安地问。

“他……他死了!”我们有个同志回答。

她愣住了,眼圈红了,紧接着两颗亮晶晶的泪水,顺着她那干瘦的面庞流下来。她低下头,两手抖动着紧紧抓住那条已经空了的粮袋,两眼呆呆地看着上面的那个“谢”字。

“妈妈,别哭,今天不就走出草地了吗?”那个大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说。

母亲像从梦中惊醒,弯下腰,对着孩子们一字一泪地说:

“今天是要走出草地了。孩子,可要记住呀,我们是红军叔叔用生命救出来的啊!……”

救了母子三人的一袋干粮

第十一个故事“女红军过草地的‘四宗宝’”

长征途中,女红军为了减轻负重,逐渐轻装扔掉一些东西,但有四样东西却是无论如何舍不得扔的。

脸盆——脸盆,即使破旧不堪了也舍不得扔,有的脸盆有点破漏了,找点铜、锡什么的堵一堵接着用。因为脸盆既可用来洗脸、洗脚,又可用来煮饭煮菜;既可戴在头上遮挡风雨,又可以反扣在湿草地上当凳子;有时脸盆还是交通工具,坐在上面,往坡下滑去,省力又省时。

棍子——草地行军时,用它当扁担,可以挑着东西走路;用它当拐杖,可试探地面的虚实和水坑的深浅,如有人不小心陷进泥潭,还可用它把人拉上来;晚上宿营时,可以用它来搭帐篷;用几根棍子搭成架子,上面搭块布,就像一把大雨伞。

牛皮——牛皮是非常好的御寒物,挡风雨、暖身体;牛皮可以做成挂包,携带物品很方便,而且牛皮可以防水,雨天雪天的时候也不怕被淋湿;牛皮可以做鞋子,把牛皮割成几块,然后用刀子在牛皮上穿洞,拴上绳子绑在脚上,这样自制成的“皮鞋”比草鞋结实,走起路来,便利好多。不到断粮时,战士们是舍不得吃牛皮的。直到草地断粮了,女战士们才把随身带的牛皮制品切成小条,和着野菜一起煮着吃。

铁针——缝缝补补要有“铁针”,女战士灵巧的手用它缝补战士们的衣服、鞋袜,以抵御草地的严寒。铁针成为女战士随身携带、小心保护的珍品。为了保护好“铁针”,女战士们还专门开会规定,谁丢失或弄断了“铁针”,就要受处分。

第十二个故事“周恩来被抬着过草地”

过草地之前,周恩来尚在重病中,他过度劳累终于支持不住病倒了,连续高烧不退,多日昏迷不醒,不能进食。医生最初当作长征路上的多发病——疟疾来治。后经检查,发现他肝部肿大,确诊是肝炎,已变成肝脓疡,急需排脓。周恩来这样极度虚弱,不要说过草地,就是在平地上行走也十分困难。

到毛儿盖就要过草地了,毛泽东非常着急,一再嘱咐彭德怀:“周副主席不能再骑马了,要组织力量抬着他顺利过草地,不能有半点闪失。”

殿后的三军(三军团)负责保证周恩来过草地。彭德怀军长向参谋长肖劲光交待:你具体负责,组织担架队,实在不行,宁可把装备丢掉一些,也要把周恩来抬出草地。彭德怀下了死命令:“把带不走的迫击炮埋掉,宁可损失大炮,也要把周恩来抬出去。”肖劲光将几门迫击炮埋掉,从运送迫击炮的战士中抽调人组成担架队,分成几个组,轮流抬着周恩来穿越草地。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担架队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见人手不够,也主动加入担架队。

同志们抬着周恩来,向着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发。茫茫草地,一望无际,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抬着担架在草地上行军极端困难,脚底下要时时留意一个个泥沼,稍不小心踩进去就很难拔出来。

草地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经过长途跋涉,红军战士缺衣少食,冻饿交加,体质都非常虚弱。周恩来不忍心看到同志们双肩磨破、步履艰难地抬着自己,多次要挣扎着爬下担架自己走,又一次次被同志们按倒在担架上。就这样,大家顶风冒雨,深一脚、浅一脚,抬了六天六夜,硬是把周恩来抬出了茫茫草地。这种深厚的战友情谊是生死攸关时刻的扶持,是真诚无私的帮助,让周恩来终生难以忘怀。

1954年,杨立三病逝。周恩来在追悼会上回忆起过草地时的情景时泣不成声,在场的同志无不为之动容。他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亲自为杨立三抬棺送葬。他说,当初是立三同志把自己从草地中抬出来的,现在要送他这一程。

1961年,陈赓在上海病逝,周恩来亲笔题写了“陈赓同志之骨灰”,让邓颖超送给陈赓夫人傅涯,用以雕刻在骨灰盒外罩上,表达了周恩来与陈赓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

抬着周恩来过草地

(待续)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哪些!?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 爱问知识人

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哪些!?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 爱问知识人

草地,米以,四川盆地,地带,地区,纵长,海拔,川西,红军,若尔盖,青藏高原,面积约

2020-06-25 #短篇故事

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哪些!?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 爱问知识人

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哪些!?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 爱问知识人

草地,米以,四川盆地,地带,地区,纵长,海拔,川西,红军,若尔盖,青藏高原,面积约

2020-09-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哪些!?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 爱问知识人

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哪些!?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人故事有 爱问知识人

草地,米以,四川盆地,地带,地区,纵长,海拔,川西,红军,若尔盖,青藏高原,面积约

2009-01-08 #长篇故事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

周恩来,草地,青稞,过草地,孩子,木板,牛皮,粮食,同志,麦子,妇女,红军,藏民,谢益,陈赓,部队,毛儿盖,故事,时候,母亲,脸盆,铁针,女战士,工具,担架队,粮袋,野菜,彭德怀,朱德,杨立三

2020-06-26 #小故事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

草地,周恩来,青稞,过草地,孩子,红军,木板,牛皮,粮食,同志,部队,麦子,妇女,藏民,谢益,陈赓,毛儿盖,故事,时候,母亲,脸盆,铁针,女战士,工具,担架队,粮袋,野菜,彭德怀,朱德,杨立三

2020-08-29 #故事会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

草地,周恩来,青稞,过草地,孩子,红军,木板,牛皮,粮食,同志,部队,麦子,妇女,藏民,谢益,陈赓,毛儿盖,故事,时候,母亲,脸盆,铁针,女战士,工具,担架队,粮袋,野菜,彭德怀,朱德,杨立三

2020-08-29 #长篇故事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

周恩来,草地,青稞,过草地,孩子,木板,牛皮,粮食,同志,麦子,妇女,红军,藏民,谢益,陈赓,部队,毛儿盖,故事,时候,母亲,脸盆,铁针,女战士,工具,担架队,粮袋,野菜,彭德怀,朱德,杨立三

2020-09-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3〕

草地,周恩来,青稞,过草地,孩子,红军,木板,牛皮,粮食,同志,部队,麦子,妇女,藏民,谢益,陈赓,毛儿盖,故事,时候,母亲,脸盆,铁针,女战士,工具,担架队,粮袋,野菜,彭德怀,朱德,杨立三

2009-12-29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