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西方人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规律及启示

时间:2020-08-27

西方国家传统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407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向世界说明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瓶颈性问题之一,就是我们至今没有透彻了解“国际表达”的具体内涵以及受众的话语符号体系。这是因为无从真正做到用“听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即在战术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知彼”,因而无从主动把握传播效果。

当下西方依然主导国际传播的议题,西方话语逻辑依然居于国际表达的核心地位。西方既是“中国威胁论”等论调的制造者,也可以是中国好故事的传播者。所以在对外宣传中做好以我为主的同时,深刻把握西方评判好故事的理论根基和话语实践规律,是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从而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一环。

本文对近年来来自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的100多个有关中国故事的代表性文本(纪录片、学术成果等)进行系统研究,并且在实地对英国汉学家、BBC(英国广播公司)著名制片人、导演、主持人访谈的基础上,梳理总结西方人讲故事、特别是讲述中国好故事的话语逻辑,并针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一、西方评价好故事的理论原则

西方人广为认可的对于好故事的评价标准是“叙事范式”。叙事范式的思想正是帮我们打开观察西方故事逻辑的绝佳窗口,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评估故事的逻辑”,即提供了评判自己的或者别人的故事的优劣——是否可行与忠实——的原则与标准。美国学者沃尔特·费舍尔认为,叙事范式,即故事某种叙事形式,将经验和事实有机地串联起来,才使得那些抽象的原则、规则和观念深入人心。叙事范式的核心是叙事理性。叙事理性包括叙事连贯性和叙事忠实性。叙事连贯性是指故事自身结构上的前后连贯,浑然一体,不自相矛盾。叙事忠实性,是指故事的真实性特质。好故事的真实性特质,就是与现实相符、“与人们向往的生活相符”。好故事,忠实于这样的真理:理性、正义、真实以及用和平手段解决社会政治分歧等方面,这是人性共享的价值观。一个故事之所以能成为好故事,是“因为它充满了真、善、美、健康、智慧、勇气、节制、正义、和谐、秩序、交流、友谊、天人合一这些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信奉向往的价值。”理解西方的叙事理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指故事的“公信力”,它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应该接受某个故事,某个故事是否真正可信,是否可以作为信仰行动指南的”系统我们可以用这个系统去反观并衡量我们自己讲述的中国故事是否能让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了信、信了认同”。除了理论层面,西方人在讲述中国好故事方面的话语实践,也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二、西方人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规律

1、采取贯通古今的叙事方式,聚焦中国的当代发展,挖掘背后力量。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社会急速变革,西方受众对中国的历史与当代认知度很低。面向西方受众,在非常有限的播出时段里讲述一个这样的国家,西方纪录片或深度报道往往在聚焦中国奇迹、中国成就、中国问题的同时,总是努力解读背后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和塑造当代的力量。BBC纪录片《中华的故事》阐释了中国为何不同于西方列强、历史上没有称霸世界的文化基因。这是使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回答“中国威胁论”的范例之一。

2、善用时空坐标和本国文化图谱,打通中外理解障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中国人偏爱整体直觉思维,而西方人则偏爱分析逻辑思维,在对西方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影响不可小觑,会直接导致西方对中国认知的误解和偏差。西方著名制片人和资深主持人讲述中国历史、园林、古代哲学、书法和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时,会提前参阅大量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料,请教汉学家,针对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进行精心编码,经常把外国人感到迷惑的中国朝代,以具体年代标出,或者拉进自己民族历史发展的时间轴里,并将相关地点在中国地图上以动态箭头标注,让本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时空发展框架和中外文化发展成就的对比一目了然。在此框架内,援引本国的文化图谱,利用与中国文化中相似的文化现象、文化名人、艺术作品和名胜古迹,对中国文化加以阐释,解疑释惑,打通跨文化理解上的障碍。

3、遵循故事固有规律,紧扣受众心弦。BBC纪录片《西藏一年》的制片人书云认为,讲好故事的关键是遵循故事自身固有的规律。西方观众所能接受的好故事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讲述的,是遵循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本身互相建构的规律,这不仅决定了故事的可信度,也决定故事本身是否能打动人心。好故事的模式是:开头—挫折—高峰—结尾。一味风平浪静,没有冲突和挣扎,构不成观众的期待,然而,一味花好月圆,没有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不能显示人性的真善美,扣不住观众的心弦。《西藏一年》就是遵循叙事理性中故事的真实性原则,感动了西方的受众,好评如潮。这说明,只有还原生活的真实性,才能吸引西方受众,才能引起受众对于中国故事的共鸣。

4、聚焦普通百姓生活,提高故事的感染力。西方媒体精英认为,好故事要和人的生活,特别是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密切勾连,方可构成故事(片子)很强的可视性。人的故事和真正被打开的心,成就了故事的感染力。英国著名主持人迈克尔·伍德认为,中国文化的故事主角,就是中国人民。作为主持人,他最喜欢的就是中国人民;对西方人来说,最能感人、最真实的中国故事,就是中国普通百姓的故事。百姓生活的话题特别有趣,外国人看了很轻松。他们认为,最活生生的中国故事,得到中国的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里找,让普通人讲自己或家族的故事,讲他爷爷奶奶、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故事。

三、几点启示

1、深入研究对象国话语底色,预判传播风险,增强传播实效。面对国际受众,讲中国故事,不是白纸上作画,而更像刷房子,即要深刻了解对象国受众的宗教传统、文化习俗、社会现实生活这些底色,更要透彻研究对象国已有的中国故事,以及这些故事的话语逻辑和受众的接受习惯,这些是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应该预先研究的故事底色。忽视这些底色,可能会成为我们对外传播的陷阱;利用好这些底色,就可能转化成传播机遇。

2、精心编码,做好话语转化,让国际受众听得懂。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在全球化背景下讲述中国故事,就要深入挖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活中的中国精神,对中国故事进行精心编码,要摒弃文化碎片拼贴的表达方式,以外国人能够听懂的方式,以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结构为起点,借用西方人注重对完整事物进行分析、探讨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站在古今中外的交汇点上,利用贯通中外的叙事方式、跨文化的时空坐标和受众的文化图谱,实现话语转化,为他们理解中国文化铺路架桥。要将一个个故事碎片,镶嵌在我们预设的“意义框架”里,从而真正实现“理解”上的中外融通。西方纪录片讲中国园林,会追溯到中国的山水画,继而追溯到中国人古老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值得借鉴。

3、重视叙事理性,用好“苹果的淤伤”,实现故事结构的平衡性。叙事理性关系故事的公信力,叙事理性中的连贯性原则关系话语自身的逻辑性。西方人往往专门盯着中国报道中的漏洞或者传播中的不一致性,揭开他们眼中所谓的真相。比如,西方国家不顾事实真相,利用中国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投资建设项目的曲折,制造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债务陷阱”的典型例子,恶意质疑“一带一路”倡议所代表的中国政府真实动机问题,并使之成为以肆意攻击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靶子。这个例子不断在西方媒体的复诵中发酵,至今还是西方教训沿线国家不要相信“一带一路”的反面教材。因此,在坚持正面宣传的同时,要关注西方媒体最关切的“问题”,及时发现其与中国主流观点在中国故事建构上的冲突模式、内宣外宣的自相矛盾,努力建立中国故事“中外叙事连贯性”,使中国故事更多地体现人类的共享价值。

要高度重视故事自身的规律和观众的期待,克服“家丑不可外扬”“害怕别人看到我们艰辛的一面”的传统思想(全媒体环境下只有遮不住的家丑),转变话语方式,调整话语策略,实现故事结构的平衡性。正面宣传,不等于全说美好的,要用好“苹果的瘀伤”。普利策特写报道奖得主莱恩·德格雷戈里认为,比起其余部分的光洁,苹果表面的瘀伤,更能抓住人心。我们不仅要展示改革开放成果的辉煌,更要展示中华民族一百多年历经苦难、艰辛求索的历程。调查表明,只有西方人看到你苦难的起点和艰苦奋斗的历程,他们才能对你产生同情,你的故事才可能打动他的心,他们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你,才可能赞赏你今天所展示的美好并认同你来之不易的辉煌,他们才可能信服这个故事本身。

4、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观,让普通百姓成为故事主角,构建更广泛的话语共同体。西方公众普遍具有不信任政府和官方宣传的传统,他们更喜欢看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更相信百姓的声音,更能与百姓产生共鸣。百姓的生活故事更容易穿越政治分歧和意识形态壁垒,影响民意,打通人心,增进人民之间的心灵共鸣。一篇好故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经验。尽管我们的背景、生活方式、哲学思想、政治制度不同,但作为人类,我们都有很多共同的信念、希望、情感和需要。去年发行的微纪录片《40年回眸,我们和北京一起绽放》里40位老外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深情地把北京描述成一个世界上可以安“家”安“心”并“扎根”的“安全”地方,其中最感动他们的就是北京的包容、人民的慷慨、热情和友好。普通百姓之间的衣食住行、情感需要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挖掘的点。研究表明,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核心,包括饮食文化、治理大气污染、工作机遇、创业创新等话题,可以构造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大的话语共同体。

总之,要想对西方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有国际思维,克服文化差异,因地、因时制宜,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在深入了解对象国的话语体系符号、叙事范式和讲述规律的同时,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深挖历史资源,廓清时间纵向和事物横向的切分点和连接点,融通古今,主动并且有技巧地自曝“家丑”,讲述真实的普通百姓故事,实现情理相通。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西方人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规律及启示”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中国,计划,汉学家,外国人,新书,出版社,法国,白乐桑,中国文化,国家,故事,生活,中国故事,汉语教学,埃德加·斯诺,丹斯,伯杰,卡伊,吉莱,张高,林西莉,格鲁吉,玛琳娜,马克尔,迪伦,中印,中法,爱上,签署了,年代

2020-08-27 #小故事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中国,计划,汉学家,外国人,新书,出版社,国家,法国,埃德加·斯诺,白乐桑,中国文化,年代,书展,伦敦,社会,故事,西行漫记,生活,20世纪,向西方,中国故事,美国记者,汉语教学,走出去,丹斯,伯杰,卡伊,吉莱,张高,林西莉

2020-05-22 #长篇故事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中国,计划,汉学家,外国人,新书,出版社,国家,法国,埃德加·斯诺,白乐桑,中国文化,年代,书展,伦敦,社会,故事,西行漫记,生活,20世纪,向西方,中国故事,美国记者,汉语教学,走出去,丹斯,伯杰,卡伊,吉莱,张高,林西莉

2020-05-22 #故事大全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中国,计划,汉学家,外国人,新书,出版社,国家,法国,埃德加·斯诺,白乐桑,中国文化,年代,书展,伦敦,社会,故事,西行漫记,生活,20世纪,向西方,中国故事,美国记者,汉语教学,走出去,丹斯,伯杰,卡伊,吉莱,张高,林西莉

2020-08-23 #小故事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中国,计划,汉学家,外国人,新书,出版社,国家,法国,埃德加·斯诺,白乐桑,中国文化,年代,书展,伦敦,社会,故事,西行漫记,生活,20世纪,向西方,中国故事,美国记者,汉语教学,走出去,丹斯,伯杰,卡伊,吉莱,张高,林西莉

2020-08-26 #经典故事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故事

中国,计划,汉学家,外国人,新书,出版社,国家,法国,埃德加·斯诺,白乐桑,中国文化,年代,书展,伦敦,社会,故事,西行漫记,生活,20世纪,向西方,中国故事,美国记者,汉语教学,走出去,丹斯,伯杰,卡伊,吉莱,张高,林西莉

2020-08-25 #故事会

《1937年的爱情》:感动西方人的中国爱情故事

《1937年的爱情》:感动西方人的中国爱情故事

雨媛,爱情,丁问渔,叶兆言,小说,H.,南京,作者,日本,中国文学,中国,主人公,感情,教授,时间,爱情故事,评论,活灵活现,卡罗林,宋美玲,弗拉纳根,巴瑞,庞德,日大,海明威,玛格丽特,艾伦,迈克尔·贝,在西方,语言学家

2020-05-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1937年的爱情》:感动西方人的中国爱情故事

《1937年的爱情》:感动西方人的中国爱情故事

雨媛,爱情,丁问渔,叶兆言,小说,H.,南京,作者,日本,中国文学,中国,主人公,感情,教授,时间,爱情故事,评论,活灵活现,卡罗林,宋美玲,弗拉纳根,巴瑞,庞德,日大,海明威,玛格丽特,艾伦,迈克尔·贝,在西方,语言学家

2020-05-30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