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

时间:2020-08-11 02:00:12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

寓言故事凭借着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形容和简明易懂的道理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不少国内的古代寓言故事都是靠人民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那么古代的经典寓言故事都有哪些特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中国古代寓言特点

一、整理与形象的结合

整理与形象的结合,是寓言的一个重要性。寓言的要义不在故事的本身而在它所寄寓的道理,它是借具体的形象来某个道理或某种用意。如《刻舟求剑》的故事,看是很简单,但它不只是为了表现求剑者的迂腐可笑,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的人,说明凡事必须根据客观形式的变化,因时、地理而异的道理,使他们发挥思想的光辉。《愚公移山》正因它说明了坚持不懈必定胜利的道理而获得长久的生命。《拔苗助长》说明主观急躁,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必然失败的道理而使人深受教育。因此可以说,深刻的道理,正是寓言的生命;没有它寓言便失去意义和光辉。然而寓言的深刻道理,又必须借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表明,否则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

二、寓理于短小故事中的理性美

寓言,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它所寄托或比喻,就是说明某种道理,给人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所以作品所叙述的不是纯故事,而是借简短的故事揭示深奥的哲理。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所以说,寓言提示的哲理,真理,其实就是揭示了美产生的前提。当然,寓言不是在空洞的说教,而是借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道理揭示出来,真理哲理寓于短小的故事之中,给人以理性美。

中国古代寓言,都基本上揭示了一个道理或者多个道理。《东施效颦》,提示了不顾条件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要失败的;《涸辙之鱼》从实际出发,升斗之水就可以救活鲫鱼一条命,而不从实际出发,要去 西江引水 这显然是救不了鱼的,由此可见,从实际出发是非常重要的。《郑人买鞋》,把书本道理看成是僵固不变的教条,而不相信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是不利于社会和生活的。《画蛇添足》、《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揭示了真理的存在,真理的重要性。《困石据蒺》,揭示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纪昌学射》揭示了基础与成绩的关系;《盲人摸象》,揭示了片面认识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论带来的危害;《井中捞月》告诉我们,办一切事情都有要从实际出发,出发点必须是现实的,而目的也必须是可能的;《空中楼阁》告诉我们,违背了事物的规律,是做不了一切的,等等。这些寓言,看起来是一则故事,一则笑话,然而更多地是看到了这些寓言理性美。

三、比拟和夸张

寓言的取材范围极广,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来作为题材,运用比拟手法,借以说明道理。有的寓言是假托人类故事,截取生活中某一件事、某一现象、某一人物加工而成,如《扁鹊见蔡恒公》、《郑人买履》等,但也有相当多的寓言是假托动物,植物或其他无生物的,比拟人化的手法,使它人格化。如《狐假虎威》、《井底之蛙》等,虽然读者明知这些都是幻想虚构的东西,但他们被赋予人的行为,性格和思想,便栩栩如生,让人读取来不仅不觉得它荒诞虚假,反而更觉得亲切有趣,因为它们确实道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道理,或影射了社会上的某种现象。

夸张不是任意的捏造,而是根据事物固有的本质特征进行艺术夸大或渲染,赌物如山来突出纪昌学射精神的高度集中,无不带有夸张的色彩,经人以奇特寓言的这种魅力,是和它精炼而又丰富的语言艺术是分不开的。例如《有两口》《韩非子。说林下》: 虫有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龅也。遂相杀,因自杀。人臣之争事而亡起国也,皆类也。 三十多心字,有形象、有活动、有因有困、有述有议,高度概括地说明了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危害。

我国寓言故事的发展

我国寓言最早来源于民间的口头传说。自从原始公社瓦解到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往往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反映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或生产劳动力的经验体会,或生活中的趣闻教训,或对社会丑恶 的揭露和讽刺。这类小故事寓意深刻,它们能发人沉思,启人智慧而深受人们喜爱,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创作中的一部分收入诸子著作或史书保留至今。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社会大动荡,政治斗争日益尖锐,列国诸侯世卿争先养 士 ,要他们出谋划策,应付时局。这些士子们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和统治集团的需要出发,提出各种不同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游说人主或著书立说:为了驳难对手,申述已是,需要高度的语言技巧,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于是寓言这种借生动的故事寄寓抽象道理的表达方式,由于论说的需要而被广泛采用了。可以说寓言到了战国时代,经过诸子的广泛和加工提高,也就成了 百家争鸣 的一种艺术手段,发挥了它巨大的社会作用。

先秦是中国寓言的黄金时代,不但数量多,而且大都十分精辟生动,《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及《战国策》等书中,都保存着许多寓言,《列子》虽成书在后,也有广传先秦的寓言。

中国寓言故事推荐

染丝的联想

墨子在经过一家染坊时,看见工匠们将雪白的丝织品分别放进热气腾腾的染缸里,浸泡良久后取出,在晾晒时就变成不同颜色的织物了。工匠们工作得十分辛苦而认真。

墨子仔细地观察了染丝的全过程后,顿有所悟,不觉长叹一声,自言自语地说: 本来都是雪白的丝织品,而今放到青色颜料的染缸里浸泡后就变成了青色,放到黄色颜料的染缸里浸泡后就变成了黄色。所用的颜料不同,染出来的颜色也随之不同。如果我们将白丝先后放到五种不同颜色的染缸里各染一遍,它就会改变五次颜色了。如此看来,染丝的时候,人们就不能不谨慎从事啊。

接着,墨子又从染丝的原理引伸开去,进一步产生联想,从而深深地感到,其实在人世间,不仅是染丝与染缸的颜料有关,即使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不也存在着一个会染上什么颜色的问题吗?

这则寓言提醒人们,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纯洁无瑕的青少年,当他身处五颜六色的社会大染缸之中时,一定要牢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真理,择善而从,以促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长。

永州鼠

古时候,永州有一个人迷信得厉害,不管做什么事,总要看看吉不吉利。

这个人生在子年,属相是鼠,于是他就把老鼠当成是自己的保护神,万分敬重。他不但自己敬重老鼠,还订下了家规,不准大家消灭老鼠,将老鼠好好保护起来。所以他家里见不到一只猫,仆人们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不经意间伤到了老鼠。

这样一来,老鼠在他家有恃无恐,可猖狂了。粮仓里、库房里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老鼠大吃大嚼,爱怎么破坏就怎么破坏,根本没人敢管。这还不说,老鼠们四下里奔走相告,说他家里简直是个天堂,每天吃得饱饱的,什么都不用害怕,于是越来越多的老鼠都闻讯搬到这个人家里来。

有了这样严重的鼠害,这一家子可遭殃了。家里的桌子、凳子、柜子全都被老鼠咬得残缺不全。柜子里面的衣服老鼠也不放过,东一个窟窿西一个洞,没有一件是完整的。食物简直就只能吃从老鼠口里剩下的那一点。到了夜里,老鼠在屋里东奔西跑,上窜下跳, 咯吱咯吱 地啃东西,还叽叽乱叫,弄得全家乱七八糟,吵得人觉也睡不着。白天老鼠都不歇着,跟人一块儿出出进进、来来往往,放肆极了,俨然它们才是这家的主人。

过了几年,这家人因为主人职位调动搬到另一个郡去住了,这屋子换了主人。可是老鼠们丝毫不懂得收敛,还是闹得特别厉害。

新主人又生气又奇怪,跟家人说: 可恨这帮老鼠,本来只应在黑暗中偷偷摸摸地过活,现在竟然如此嚣张,实在可恶,我们应该想办法把它们全都消灭掉! 于是,他们向人家借了好几只凶猛的大花猫,大门紧闭,把出路都用砖瓦堵死,还用水浇灌老鼠洞,又专门雇了些人来帮助捕杀老鼠。

老鼠一下遭到了灭顶之灾,死亡不计其数,尸体堆得像座小山。人们把鼠尸扔到偏僻的地方去,臭味过了好几个月才消失。

这些老鼠太不识时务,以为所有的主人都会对它们殷勤备至,实在是大错特错,以致于它们的猖獗终于招来了大祸。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可因一时的显赫而得意忘形,否则,永州鼠的下场就是明鉴啊!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印度和中国有哪些神话传说?

古印度和中国有哪些神话传说?

妙音,菩萨,冥想,古人,宇宙,宿王,智如来,净华,地球,天体,释迦牟尼,飞碟,频率,天子,上天入地,甲骨,文学,人们,传说,形状,天神,外星人,宗教,山海经,民族,神话,神人,神龟,莲花座,象形

2020-08-23

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

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

寓言,动物,故事,寓言故事,人们,特点,教训,现象,生活,动物故事,教育意义,小喻,上经,上许,启发性,内容,主人公,东西,中体,借古喻今,习性,主题,人类,写法,区别,哲理,哲学家,善意,实际,形态

2020-05-21

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

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

寓言,动物,故事,寓言故事,人们,特点,教训,现象,生活,动物故事,教育意义,小喻,上经,上许,启发性,内容,主人公,东西,中体,借古喻今,习性,主题,人类,写法,区别,哲理,哲学家,善意,实际,形态

2020-05-22

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

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

寓言,动物,故事,寓言故事,人们,特点,教训,现象,生活,动物故事,教育意义,小喻,上经,上许,启发性,内容,主人公,东西,中体,借古喻今,习性,主题,人类,写法,区别,哲理,哲学家,善意,实际,形态

2020-05-22

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

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

寓言,动物,故事,寓言故事,人们,特点,教训,现象,生活,动物故事,教育意义,小喻,上经,上许,启发性,内容,主人公,东西,中体,借古喻今,习性,主题,人类,写法,区别,哲理,哲学家,善意,实际,形态

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