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浅谈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

时间:2020-07-30

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

提示:本文共有 398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浅谈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2014 12 13 00:12:58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4年12期

吴志兵+代天才

摘 要:《故事新编》逆时序的运用使文章在平铺直叙中顿生波澜,跌宕而浑然一体。逆时序造成的时间空白,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的交互使用使历史故事更加地贴近现实生活,“油滑”也起了推手的作用,使《故事新编》这本历史小说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而越显真实。鲁迅艺术手法的高超从此处可见一斑。

关键词:《故事新编》 艺术手法 逆时序 圆形人物 扁形人物

鲁迅毫无疑问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于国民性及其他问题的深刻批判与细致思考,还在于他对文学有巨大贡献。在倡导使用白话文功绩的同时,他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他的作品和精神。从他的作品中,我们首先应当看到他高超的艺术手法。本文仅从逆时序与人物塑造上浅谈《故事新编》中鲁迅的艺术手法。

一、从逆时序的使用看《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

“时序”这一术语是在杰拉尔·日奈特的《叙事文的时况》一文中第一次被提出来的。他说:“叙事作品是一个具有双重时间性的序列……所讲述的事情的时况和叙述的时况(所指的时况和能指的时况)。这个二元性不仅可以造成时况上的扭曲……叙事作品的功能之一即是把一个时况兑现到另一个时况中。”故事时序和叙事文时序之间各种形式的不协调称为逆时序。逆时序的使用在《故事新编》中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手法,八篇文章中运用各有差异,总的说来,前面三篇可以代表整本书的此种用法,因此只详说前三篇。

1.《补天》中的逆时序状况 《补天》中的时序或第一叙事文,以女娲做事发展的先后为准,即:A1:醒来;B2:造人;C3:补天;D4:死去;是A1—B2—C3—D4的顺序(英文字母表示文本中事件的发生顺序,阿拉伯数字表示故事发生因果关系的顺序)。而在B2与C3之间有一段与A1到D4发展相反的叙述,是一段追述,这些事件是A4:看到洪水中的人;B1:战争;C2:不周山倒;D3:天裂;C(3)5:补天。按故事发生的先后,即故事时序是:B1—C2—D3—A4— C(3)5,而在文本中呈现的顺序,即叙事文时序是:A4—B1 —C2—D3 —C(3)5。 将二者结合起来,故事时序就是:A1—B2——————C3—D4,叙事文时序是:A1—B2——————C3—D4。这个逆时序的运用是在文章中间,它的广度虽只有八段,但让文章增色不少。另外模糊的逆时序跨度,扩展了时间长度的同时,也将这些事件发生的间隙缩小,使这段“插曲”与正文联合更紧密,平铺直叙中顿生波澜,使文章跌宕而浑然一体。

2.《奔月》中的逆时序状况 《奔月》这一篇讲的只有一个中心:嫦娥奔月,但却比《补天》的逆时序使用要复杂些。首先表现在奔月的主角是嫦娥,但大量的篇幅讲的却是后羿;第二是没有从正面讲嫦娥奔月。以上两点在手法上造成了两条时间的交叉线。嫦娥在文中只有两点,即A1:厌烦;B2:奔月。在直接写A1之前又先写了后羿A2:回家;在A1至B2之间又写了B3:后羿解释射鸦;C4:嫦娥抱怨;D1: 后羿解释的原因;E5:后羿出门;F6:射鸡;G7:赔偿;H8:冯蒙暗算以及后羿在得知嫦娥不见后I9:幻想嫦娥不见的场景。嫦娥不见的场景应当在奔月之前发生,后羿的设想就是对当时情况的追述。它的文本顺序为:,故事时序为:。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粗略的划分,比如在冯蒙暗算后羿的时候,后羿回忆了冯蒙当初向他学艺的事,这件事应当发生在A1之前,细分下来更加复杂。《奔月》既有追述又有预述,它的跨度点在第一叙事文之前,而广度点却在第一叙事文之后,这就给读者造成了更加宽广的文本时间和空间,让读者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和想象,同时A1至B2之间用后羿的事遮盖了嫦娥的行动,使嫦娥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是一片空白,留下了无限的疑问,等待读者去书写。鲁迅写作艺术的高超从此处便可见一斑。

3.《理水》中的逆时序状况 《理水》中主角出场的言语是到第三节末才出现的,前面一直都是借别人的口讲禹,后来又讲到了其他官员治水,为禹的出现作铺垫,虽然这一篇的时序问题没有《奔月》那样复杂,但同样,这两篇均隐去了正文的一部分。对其时序姑且简单一分,A2:文化山上的闹剧;B3:官员视察;C1:禹治水;D4:治水成功,它的故事时序是:C1—A2—B3—D4,文本时序是:A2—B3—C1—D4。鲁迅以A2开篇,但C1是A2产生的直接原因,接着A2介入的是B3,这样就隐去了本该承接C1写的治水过程,但他又没有完全隐去,因为后面请禹讲话的时候,他又提到了治水的一些情况,为读者大概勾勒了治水的画面,这一点又与《补天》《奔月》有所不同。《理水》中逆时序的运用,使它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幽默感,接着是前后对比产生的价值取向和对前文的批判,最终给人留下的是无限的思考和落寞。从逆时序的使用角度看,《理水》当是这八篇中最好的一篇。

《故事新编》的前三篇逆时序手法的运用是整本书中最具代表性的。后面的《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五篇逆时序手法运用不出前三篇的范围,因此也就不再过多讨论。鲁迅逆时序手法的运用,将《故事新编》写活了,使历史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正是鲁迅的高明之处。《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相比前面几篇的手法运用相对较弱些,但这几篇对于人物的塑造却弥补了这一不足。

二、从人物形象的使用看《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

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我们可以把人物分成两类: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一部复杂的小说往往既需要圆形人物,也需要扁形人物。他们碰撞的结果要比道格拉斯先生所暗示的更加贴近生活。”鲁迅《故事新编》中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的交互使用使历史故事更加地贴近现实生活,这里当然不可避免地是他“油滑”的使用。对于“油滑”的评价历来不一,有的认为这是鲁迅的败笔,因为鲁迅也曾经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有的认为这是鲁迅运用手法的高明之处。但不管如何,从圆扁人物的塑造角度看,“油滑”确实起了相当大的作用。endprint

扁形人物即一般所说的“类型人物”与“漫画式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是作者围绕一个单独的概念或素质创造出来的人物。扁形人物不管在小说的什么地方出现,都能让读者一眼就能认出来,在这里读者用的是感情之眼,而不是只会注意人物的姓名重复出现的那双视觉之眼,读者在事后将他们回想起来,并在其记忆中历久常新,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故事新编》中的扁形人物主要有女娲、老子等。女娲可以用她的“口头禅”:“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无聊过”来概括,老子则是“我总是这样”,其他的就不再一一说明。

圆形人物适宜扮演一个悲剧的角色,才能使我们产生除了幽默诙谐和恰如其分以外的其他感觉。眉间尺、禹、墨子、庄子、伯夷、叔齐等就是圆形人物。《故事新编》中的圆形人物比扁形人物多,连嫦娥也是一个隐形的圆形人物。虽然她是因为“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奔月了,但这句话却不能概括嫦娥。她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立体的人。说到这里,就需要说明,在《故事新编》里并没有单纯的圆形或者扁形人物,因为扁形人物总想向圆形人物发展,当然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故事新编》中还有许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塑造就和“油滑”有很大的关联,小人物的塑造自然是衬托主角的,这样顿然就使文章的包容性增强了,所具有的意义也超出了原来的历史故事。下面简单说说圆扁人物与“油滑”。

“油滑”人物如女娲两腿间的小丈夫、《采薇》中的小穷奇、《铸剑》中的瘪脸少年等,这些人都是圆形人物。小穷奇扮演的是拦路贼,但却是一个喜剧透出悲凉的角色。“小人们也遵先王遗教,非常敬老,所以邀请您老留下点纪念品……”,“有礼貌”的小穷奇似乎比“认为压坏了丹田”而无理取闹的瘪脸少年更好些,但他们在演出这场闹剧的时候,就埋下了悲剧的因素。“油滑”使他们的言语与自己的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这个反差也就是造成幽默的重要因素,也是塑造这个小人物的重要工具。在这里“油滑”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这种语言也就塑造出小穷奇等“油滑”的圆形人物。老子本来是一个扁形人物,但他也有“油滑”的时候,但这个“油滑”并没有让老子从扁形人物变成圆形人物。老子送孔子出门,等孔子上车后他却说:“不留下来喝茶吗?”这便是出于礼节的“油滑”,很明显老子是不想留孔子喝茶的,这就产生了一种喜剧因子。而当可笑之后,不免有些落寞,不禁要感叹这可笑的人们。正如女娲死之后,就已经说明了世上没有长生不老,但还是有一批人要去寻求这种莫须有的妄想。

“油滑”的使用使《故事新编》的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相互交叉,无数的小人物通过“油滑”的方式展现出来,又使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互相转换,这就增加了文章的多样性与趣味性。《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这几篇也因为人物的圆扁交叉弥补了在时序上不如前三篇的缺点。从这里来说,“油滑”的确是优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故事新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不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鲁迅其他的作品,但其所蕴含的艺术手法却是相当精湛的,逆时序的内在式叙述与混合式叙述及圆扁人物交互使用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而且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发掘的信息蕴藏其中。因此,只有通过对《故事新编》艺术手法的分析才能促进对其意义的进一步探讨。不管是用已经饱受诟病的社会分析方法,还是运用引进的新批评方法,都应当建立在文本的“正确”理解之上。当然对于鲁迅,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正如他的“油滑”于此处是优点,也许在别处就是缺点,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鲁迅. 故事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4年12期名作欣赏·中旬刊的其它文章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浅谈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浅谈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

浅谈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

鲁迅,故事新编,圆形人物,扁形人物,时序,后羿,嫦娥,人物,艺术手法,手法,故事,文章,文本,老子,读者,E.M.,穷奇,女娲,小人物,顺序,叙事文,时间,时候,采薇,孔子,历史故事,小说,状况,隐去,发展

2020-07-30 #短篇故事

浅谈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

浅谈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

鲁迅,故事新编,圆形人物,扁形人物,时序,后羿,嫦娥,人物,艺术手法,手法,故事,文章,文本,老子,读者,E.M.,穷奇,女娲,小人物,顺序,叙事文,时间,时候,采薇,孔子,历史故事,小说,状况,隐去,发展

2020-07-31 #故事会在线阅读

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鲁迅,小说,精神,故事新编,传说,主观,关系,写法,古今,神话,家和,为题,人生,人物,历史,内容,后羿,基础,地方,喜剧色彩,学问,客观,性质,思想,情感,政治,特征,文化,知识分子,现实感

2020-07-30 #经典故事

试评鲁迅《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

试评鲁迅《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

浪漫主义,鲁迅,故事新编,创作,作家,神话,现实主义,主体,现实,成分,创作方法,小说,艺术,心理,写法,色彩,方面,问题,精神,传说,古今,情感,故事,杂文,历史,细节,丑角,依据,历史小说,才情

2020-07-31 #故事会在线阅读

试评鲁迅《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

试评鲁迅《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

浪漫主义,鲁迅,故事新编,创作,作家,神话,现实主义,主体,现实,成分,创作方法,小说,艺术,心理,写法,色彩,方面,问题,精神,传说,古今,情感,故事,杂文,历史,细节,丑角,依据,历史小说,才情

2020-07-30 #故事大全

浅谈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从逆时序的使用与圆扁人物的塑造上看

浅谈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从逆时序的使用与圆扁人物的塑造上看

故事新编,鲁迅,摘要,作用,历史小说,可见一斑,推手,文章,时间,时代,空白,现实生活,圆形人物,历史故事,从此处,想象空间,扁形人物,更加地,艺术手法,平铺直叙,浑然一体,给读者留下了,超越了

2020-07-30 #故事阅读

精品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精品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特点,手法,艺术,故事新编,传说,人物,史实,历史小说,情节,戏剧化,神话,古为今用,眉间尺,人物形象,历史,古今,圣贤,因由,喜剧,常人,奴才,性格,形象,悲剧,演义,杂糅,浪漫主义,现实斗争,采薇,精神

2020-07-30 #经典故事

精品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精品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特点,手法,艺术,故事新编,传说,人物,史实,历史小说,情节,戏剧化,神话,古为今用,眉间尺,人物形象,历史,古今,圣贤,因由,喜剧,常人,奴才,性格,形象,悲剧,演义,杂糅,浪漫主义,现实斗争,采薇,精神

2020-07-30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