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解码和平县“全民公筷”民俗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0-07-27

公筷故事征文

提示:本文共有 188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近日,有和平县的市民向记者报料,该县几乎家家户户使用公筷,“历史悠久”,记者深入采访当地居民、相关部门以及县民俗学家,解码“全民公筷”民俗背后的故事。

自述:我将家乡“使用公筷”习惯带到外地家庭

黄凤仪(化名)是和平县人,近3年离家来到广州做钟点工,无意间将家乡“使用公筷”的习惯带到了服务的家庭中去。

“我习惯用公筷,但是刚去人家里工作,吃饭时别人没有用公筷,我也不好多说,只能在大家开吃前,我用干净的筷子快速地夹菜放碗里,被别人的筷子夹过的菜,我就不再夹了。宁愿吃少一点。”这是黄凤仪初到主顾家中工作时,最常遇见的场景。“老板人好,看我经常不夹菜吃,又听说起家乡用公筷的事。就拿出了多余的筷子做公筷,说向我们学习,后来他们家也慢慢用起了公筷,渐渐形成了习惯,连客人来家里都劝说一起用公筷吃饭。”她曾服务过3家人,现在都在家用起了公筷。

黄凤仪说,在老家和平县,在家使用公筷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一家人吃饭,餐桌上必配公筷。尤其是有汤水的菜,还要配上公勺。“吃火锅时,公筷夹生食,公勺舀熟食”。她说,家中常备两套碗筷轮流用,每家必备一个大消毒柜,这餐用过的碗筷洗干净后用热水烫过晾干,再放入消毒碗柜中消毒,隔餐就用另一套已经消毒的碗筷,如此交替使用。

过去经济条件差,尚未有消毒碗柜时,碗筷在使用前都要放入炉子里高温蒸煮一下消毒,如果来不及蒸,也必定要用滚汤的热水烫过消毒——这些都是在家吃饭前的必经“手续”。客家人热情,串门吃饭是常有的事,每个月至少要接待好几拨朋友,碗筷的消毒就显得更重要了。

“一人三支筷,筷子头不着桌”

每一道菜的盘子边缘都放上一双公筷——这在和平县人家里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和平县民俗学家、当地人陈仰天告诉记者,家中如果人不多时,一菜配一公筷,大家庭吃宴席时,一般5双公筷配10道菜。公筷的摆放也有讲究,不能插在菜中或者放在桌子上,必须放在菜盘的边缘位置。

当地的公筷教育从娃娃抓起,陈仰天说自己从小就在长辈的督促下使用公筷,一旦在餐桌上用私筷夹菜,就得挨骂了。他儿时曾有几次因嘴馋用私筷夹菜吃,被长辈一筷子打过来外加一顿批评。在学校与同学间分享好菜时,必定在未动筷前,用干净的筷子夹菜分享。

和平县人使用公筷,一方面是习惯沿袭,一方面是出于卫生考虑。当地人除了使用公筷夹菜,还特别注意不让筷子头着桌。陈仰天说,当地人家中吃饭每人会给3支筷子,其中2支成对做私筷,1支充当筷子架。“家庭并没有置办筷子架,就用此法解决。桌子就算擦过了,可是没有消毒,筷子头是不能放上去的。”

今年50多岁的吴广礼也是当地人,他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在客人到访吃饭时,家里才使用公筷,到了80年代,随着卫生意识加强和经济条件好转,公筷使用的习惯在各家普及了,到了90年代,更加形成了习惯。“这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江西人钟先生到和平县工作已有6年多,他称,刚开始在当地生活要过许多道关,第一关就是“饮食关”。“看到他们无论何时何地吃饭都是用公筷,一开始我还真不太适应,觉得有些麻烦,但时间长了,发现这个习惯真的很好。一方面,大家使用公筷更加卫生,避免病毒的传播,另一方面,帮其他人夹菜也更加自然,不至于那么尴尬。现在逢年过节回到自己家乡聚餐时反而会很不习惯了,觉得还是这边使用公筷的习惯好,更加卫生,我觉得这个好习惯有必要向全国推广。”

探究民俗背后,风俗从何而来

为什么和平县会有全民使用公筷的风俗呢?陈仰天说,民间相传宋末明初陈友谅战至此地,吃饭怕中毒,使用第二双筷子并慢慢演变为风俗。

记者在和平县文明办获悉,无论在家用餐或者出外吃饭都使用公筷,这在和平县是由来已久的普遍现象。关于这个风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从前有户人家里的老人生病,年轻人担心他吃饭夹菜时会传染给家里人,就开始使用公筷,后来慢慢这个习惯就推广出去了;第二种说法是客家人热情好客,旧社会生活条件较艰苦,物质匮乏,家里如果来了客人,会用公筷给客人夹好吃的菜,既是一种尊重也是讲卫生的体现,这个习惯渐渐普及开去;第三种说法是和平县属山区,旧社会生活条件较艰苦,食物要放过夜省着吃,为了健康考虑,当地人使用公筷夹菜,吃不完的菜可以干净地留到下一顿来吃,这是低成本卫生习惯,也体现了和平客家人的勤俭节约意识。

使用公筷是“文明餐桌”的一个重要体现。当前,我市正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开展文明提升行动,引领文明新风尚。使用公筷有利于形成安全用餐、健康用餐、文明用餐的良好风尚,是提升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特色标志。(河源民生一线)

责任编辑:李玲 熊秋萍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解码和平县“全民公筷”民俗背后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解码和平县“全民公筷”民俗背后的故事

解码和平县“全民公筷”民俗背后的故事

公筷,习惯,筷子,夹菜,和平县,陈仰,当地人,碗筷,客人,文明,风俗,黄凤仪,家庭,客家人,记者,说法,工作,民俗学家,将家,全民,人家,公勺,意识,民俗,旧社会,热水,餐桌上,长辈,在和,服务

2020-07-27 #故事会

衢城退伍军人获“用公勺公筷??行作揖礼”头奖 背后的故事有点暖

衢城退伍军人获“用公勺公筷??行作揖礼”头奖 背后的故事有点暖

周云,市民,衢州,衢州市,一等奖,公益,疫情,活动,一线,公勺,作揖,价值,公筷,单位,学校,小伙,葫芦,退伍军人,答题,免费赠送,坚持做,云利,才让,江文,工作人员,交警队,中国网,事迹,乡政府,人员

2020-07-27 #故事阅读

厦门人最热闹的节日 不是春节而是农历八月 独特民俗全民参与

厦门人最热闹的节日 不是春节而是农历八月 独特民俗全民参与

厦门,农历,民俗,嘉年华,旅游,活动,中国厦门,厦门人,全民,节日,开幕式,歌仔戏,闽南地区,表演,中秋博饼,奖品,状元,渔歌,被誉为,骰子,闽南,厦门旅游,布袋木偶戏,民俗活动,拍胸舞,三红,东方迪,各大,寻福,斯科

2020-09-29 #故事大全

厦门独特的中秋民俗 一到农历八月全民开“博” 比春节还热闹!

厦门独特的中秋民俗 一到农历八月全民开“博” 比春节还热闹!

农历,厦门,庙会,古镇,民俗,游客,盛会,闽南,旅游,活动,中秋博饼,代一,郑成功,乐中,现场雕刻,还可以,专场,主题,全球,全民,厦门人,士兵,厦门市,囤货,嘉年华,大幕,好去处,打卡,惠安,影雕

2013-02-09 #短篇故事

全民参与!这十大好习惯 给台州带来哪些变化?

全民参与!这十大好习惯 给台州带来哪些变化?

文明,好习惯,烟蒂,活动,台州,餐桌,行动,全国文明城市,公勺,公筷,城市,志愿者,烟头,小孙子,光盘行动,文明创建,全民,市民,形式,情况,程度,智慧,椒江,精神文明,纸巾,系统,食堂,管理,不落地,体现在

2014-01-12 #经典故事

用三首诗词讲述全民“战疫”背后的故事

用三首诗词讲述全民“战疫”背后的故事

都会,全民,疫情,孩子,战场,模范,父母,笔者,经典,英雄,中得到,再也不要,我也是,用自己,默默无闻,初唐四杰,卢照邻,周邦彦,孟浩然,张元干,张孝祥,王勃,杨炯,李白,晏殊,李商隐,李清照,杜甫,柳永,王维

2020-09-01 #故事阅读

支付宝账单背后的故事:全网通网络护航提升全民幸福感

支付宝账单背后的故事:全网通网络护航提升全民幸福感

网络,全民,全网,终端,运营商,网通,中国,互联网,账单,钱包,移动支付,中国电信,支付宝,人们,手机,智慧,营商,各方面,移动互联网,颜值,万大,宝平,张维,上都,中国联通,地下商城,阿里巴巴,买菜,举措,人工智能

2011-11-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全民直播是个伪命题!深究直播行业背后的故事!

全民直播是个伪命题!深究直播行业背后的故事!

直播,苏小,粉丝,团队,平台,货品,工作,产品,头部,用户,规模,娱乐,内容,收入,时间,电商,整体,直播间,行业,风格,直播中,网民,供应链,数据,时候,李佳琦,慢慢地,专业,事业单位,专业技能

2013-11-02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