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故事与小说的本质区别 故事

时间:2020-07-24

故事和小说的关系与区别

提示:本文共有 97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

故事与小说的本质区别故事小说与文 学的本质 什么是故事?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文学?这些问题前人已经给出了太多太多的回答。这样的回答 当然还会继续源源不?涌现,除非有一天文学真的“终结” 了――这无异于说人真的终结了,生活真的死了。只要人还 存在,生活在继续,对于生命存在秘密的探索就不会停止, 文学也就不会停止。因此,对于文学的探索也就是对人的探 阿伦特是一个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政治思想家,又以其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持续的批判而闻名于世。她关于 故事的言说是其政治哲学的一部分。阿伦特在《人的境况》、 《过去与未来之间》等著作中反复强调一个主题:人的本质 在于自由。在于其生生不息的行动和开新能力,在于投身到 由复杂的人际交往网络构成的、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公共领 域又称“人类事务领域”,以区别于宗教领域与私人领域, 通过行动展示自己的自由本质。而故事,既是这种行动的展 开,也是这种行动的记录。行动依赖故事以及其他艺术和文 化形式的记录而克服了其易逝性、短暂性而被人长久记忆。 变得永恒。只要这个世界、只要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自由空 间,只要人还能够在这个空间通过言行呈现自己的卓异和伟 大,就必然会有不可预测的、偶然的奇异事件发生,就会有 故事。而一旦社会陷入极权状态,人的差异性丧失,人的自 由自发的行动能力就将随故事一起消失。而这个时候,生活 已经不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在有生活的地 方就有故事。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一书中有一节是 写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阿伦特写道:“她迪内森 开始讲故事时,所需要的一切仅仅是生活和世界,几乎任何 一种世界或环境都行,因为世界充满了故事、事件、偶然和 奇异的发生,这一切都等待着被人讲述。”热爱生活和热爱故 事是一回事,对故事的忠诚就是对生活的忠诚,“它不去虚构 而是接收生活的赠予,通过回忆、思索,然后在想象中重复 它们来表明你自己配得上接受它们,而这是保存生活的方 式”。发生在人类事务领域、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言行,虽然没 有产生出制作活动的那种产品比如桌子,但也不是没有任 何结果。它的结果就是“自然而然”、“有意或无意时”产生的 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记录在各种各样的艺术 品、文件、纪念碑等等中,作为物化的记忆被人讲述和重复 讲述。 故事之所以必然充满了奇异和偶然,首先是因为行动本身就是故事。每个行动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故事与行动 具有相同的特征和形态。而行动就是人自由的、不受控制的、 前所未有的开新行为。开新行为必然超越了“规则”“规律”“计 划”“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束缚。带有神奇性和不可预测性。阿 伦特说:“开始的本质是:某些新的、不能从以前发生的任何 事情中加以预测的事情开始了”,“新事物总是以奇迹的面目 出现的。人能够行动的事实意味着从人那里能预见的就是不 可预见的东西,意味着人做的是无限的不可能的事情what infinitivelyimprobable,亦即什么可能都有的,引注。这一 点之所以可能,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随着每一次的 降生,某些独特的新东西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们不能预见 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我们一定能够预见的是:不可预 见的事物必将会发生。阿伦特非常强调行动的不可预见性, 称之为“奇迹”。当然,只有人,只有人的自由的、不受控制 的生活才有奇迹。 正因为行动的不可预测性,统计学、概率分析乃至所有目的在于揭示社会之“规律”的现代社会科学,对行动都是 完全不适用的。“新事物总是以颠覆统计学和概率的形式发生 的,而对于一切现实的日常目的来说,规律和概率就等于确 定性,因此新事物总是以一个奇迹的面目出现。” 在阿伦特看来,行动之所以总是呈现为不可、不可预测、不确定的奇迹般的故事,根本原因是它总是发生在人类 事务领域公共领域,一个由极复杂的人际互动组成的变化 不定的网络。阿伦特说:”人类事务的领域是由存在于人类共 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构成的,通过言说来表明一个人是 谁,通过行动来确定新的开端,所有这些总会陷入一张早已 存在的网中。”这样,一个人的言行总是与他人的言行发生着 千丝万缕的牵连,不?受到这些关系网的中介、牵制、影响并 被其改变,永远不能达到行动者预定的目的或结果。这就如 同一个正在运动的台球,它的运动不是发生在空空如也的台 球桌上,相反,这张台球桌上的每个球都在同时滚动。因此, 每个球的运动都要受到所有其他运动着的球及其所组成千 变万化的力之网的中介和“干扰”,要预测某个球的运行方向 和结果是不可能的。这正是作为奇迹的故事发生的存在论前 提:“由于这个业已存在的人际关系之网包含着无数相互冲突 的意志和愿望,所以行动从来都达不到它的目标;但也正是 因为这个媒介,行动才能有意或无意地产生‘故事’,就像 制造活动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有形之物一样。” 故事是行动的展示,也是行动的记录和行动意义的展现。只有在作为行动记录的故事中。行动的意义才能得到揭 示。阿伦特说:“作为行动的结果的故事无论其特征和内容是 什么,在私人生活还是公共生活中讲述,是包含了众多的行 动者还是少数的行动者,行动的充分意义只能在故事结束的 时刻才呈现。”也就是说,行动者本人不能控制他的行动,更 不能控制记录其行动的故事的“意义”。与制作比较,在制作 中,用以评判最终产品的尺度和标准是工匠预先确定的,而 照亮行动过程以及所有人类历史的那个“光”意义,只在行 动过程终结、故事的讲述开始时才呈现出来。这个时候,行 动者通常都已作古,行动只向故事的讲述者――也就是回头 看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阿伦特并没有严格区别这两者,而是 把他们都看成是人的行动的记录和讲述者。而不是向行动者 本人――充分呈现自身的意义。讲述者比行动者本人更加清 楚故事的意义,“即使故事是行动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是理 解和‘创作’故事的人仍然是故事的叙说者而非行动者”。即 使是像古希腊阿基里斯这样做出伟大行动的人,其人生意义 也仍然“要依赖于将故事的人、诗人和历史学家,没有他们,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空虚的。”这就是故事、文学和历史的存在 论意义:把主人公的伟业行动通过故事讲述下去,并揭示 其意义,使其不朽。 行动者自己不但不能确定自己行动的意义,甚至连“作者”都不是。一个人工制品可以告诉我们谁是“作者”author, 在此指对自己的行为有主权的生产者,比如一个桌子的“作 体”subject。值得注意或许也有点儿奇怪的是,阿伦特认为这个“主体”是处于故事核心的那个“主人公”hero,即行动 而不是故事的作者或生产者。“恰当地说,故事作为言行的结果虽然揭示了某个行动者,但是这个行动 者不是这个故事的作者或制造者。”强调这点还是为了对行动 和制作、故事与产品进行区别:故事是言行的展示,和制作 活动无关。故事从根本上说不是产品。 故事是言行的纪录,而言行没有明确的主权者所有者、控制者,也不可能有明确的结果。故事的讲述者也不可 能控制故事的意义。这正是它和制作的另一个区别。每个人 的言行都发生在与别人的关系中,所以,没有脱离他人以及 他人组成的关系网的绝对“开创者”,他必然既是影响他人的 “开创者”,又是受到他人影响的“承受者”sufferer。这表明, 人的言行是自由的。阿伦特写道:“尽管每个人通过其言行将 自身融入人类世界,从而开始其生活,但是没有哪一个人是 自己生活故事的创作者或制造者。换言之,故事言行的结果 虽然呈现出一个行动者,但这个行动者既非作者,亦非制造 者。一个人在行动者actor和承受者sufferer这一双重意义上 开始了一个故事,并成为它的主体,但没有人成为它的作者。” 这样。人类行动的开放性使得故事意义的呈现也必然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的。故事记录事件,记录人的行动, 但是却从来不强加一种对于事件的固定的理解,这是它和意 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正如阿伦特说的,“讲故事展示出事件的 意义,但却不会犯固定它事件的意义,引注的错误”。 在《故事与极权主义》一文中,哈维尔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似乎很著名、初一看也很费解的观点:发达、稳固的 极权社会实际上就是哈维尔在其他文章中经常提到的“后极 权社会”没有故事。没有故事是因为“发达的”极权社会采取 了另一种扼杀生命和摧毁生活的方式:它使得生活和生命通 过慢性的、不流血的、静悄悄的方式死去。这个时期,“狂热 者的歌声和受拷打者的呼叫不再被听到,无法无天已经装出 温文尔雅的样子,并且从拷打室搬到了没有个性的官僚们装 潢一新的办公室”。正是这种扼杀创作方式的变化标志着“后 极权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差别,它是“慢性的,遮遮掩掩的、 不流血的,不再是纯粹的,然而是没有行动、没有故事、没 有时间的死亡,集体的死亡,或者更确切地说,麻木不仁的、 社会和历史虚无化的过程。这种虚无化如此取消了灭亡,同 样如此取消了生命:个人的生命变成一个大机器中功能单 调、整齐划一的组成部分,他的死亡仅仅是意味着卸除了他 的使命”。 显然,哈维尔和阿伦特一样,也是从存在论的角度理解故事的:生活的死亡必然伴随故事的死亡,这就是极权主 义包括“发达的”极权主义与故事之间的本体论敌对关系: 故事的存在的前提是真正的、鲜活的生命的存在,是千差万 别的自由个体的存在,是一个社会、一个人的梦想的存在。 在有活生生的生活的地方,在每个人都拥有自由、个性和梦 想的地方,就有故事。“话极权主义”社会之所以没有故事, 是因为它不再大规模地、明目张胆地搞大众运动,而是通过 极权主义和消费主义结合的方式,把人们引入一个“天鹅绒的 监狱”:这里有冰箱彩电,装修一新,安逸舒适,在这里。人 们逐渐丧失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没有了自由与梦想,也 就没有了故事。 于是,这个意义上的“故事”,获得了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内涵。 故事像生活一样丰富,故事和生活的同源性在于它们都是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也 就是阿伦特反复强调的“开新能力”。有故事存在的社会一定 是一个不?有新事物出现的社会,有非预定的事物类似阿伦 特说的奇迹发生。在这个意义上,“神秘是每个故事的尺度”。 哈维尔说: 每一个故事都始于一个事件。这个事件――被理解为从一种世界的逻辑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逻辑――开始于每一 个故事从中产生和由此孕育的那些:状态、关系、矛盾。故 事当然有自己的逻辑,但是它是一种不同的真理、态度、思 想、传统、爱好、人民、高层权力、社会运动等等之间的对 话、冲突和相互作用的逻辑,有着许多自发的、分散的力量, 它们预先不能相互限制,每一个故事都设想有多种真理、逻 辑、采纳决定的代理人及行为方式。我们从来不能真正知道 在这种对抗中将会产生什么,什么因素将加入进来,结果将 会怎样;从来也不清楚在一个主人公身上,什么样的潜在素 质将会被唤醒,通过他的对手的行动,他将被引导向怎样的 行为。 仅仅因为这个原因,神秘是每一个故事的尺度。通过故事告诉我们的不是真理的一个特定代理人,故事显示给我 们的是人类社会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竞技场,在那里,许多 这样的代理人相互接触。 我以为没有什么比这段话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人的本质、故事的本质以及文学的本质文学本质上就是故事。没 有故事是因为没有神秘,而没有神秘是因为极权主义消灭了 生活的多样性、开放性、丰富性,消灭了人的行动的不可预 测性和不可控制性,一句话,消灭了自由。“极权主义的支柱 是存在着一个所有真理和权力的中心,一种制度化了的‘历 史理性’,它十分自然地成为所有社会活动的唯一代理人。 公众生活不再是不同的、或多或少是自发的代理人摆开阵势 的竞技场,而仅仅变成这个唯一的代理人宣告并执行其意志 和真理的地方。一个由这种原则统治的地方,不再有神秘的 空间;完全的真理掌握意味着每一件事情都事先知道。在每 一件事情都事先知道的地方,故事将无从生长。” 从价值的意义上说,消灭人的多元本质,消灭生活中的无穷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一切按部就班,就等于消灭了 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哈维尔说的极权主义所导致的意义的虚 无化:“当难以预料的事情消失时,意义的感觉也随之消失。” 虚无主义弥漫整个社会。极权主义的这种“嘘无化”是无形的, 比艾滋病病毒和切尔诺贝利核辐射更隐蔽,也更危险、更内 在地危及我们每个人。故事的消失和道德一意义世界的虚无 化是对人的内在毒害,这是比肉体的毒害更加可怕的毒害, 但是却由于其慢性的、悄悄的、不流血的特点而不易被人觉 察。作为一个深受存在主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哈维尔的 政治思考的特点是对于人的内在道德状况而不是政治体制 的高度关注,这也使得他的政治思考与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亲 因为人类的时间只能通过故事和历史来体验,所以,当故事遭到毁灭时,对于时间本身的体验也开始消失:时间 像停止不动或者原地循环,好像崩溃成可以互相替换的碎 哈维尔认为,故事的消失同时也是历史和时间的消失。故事和历史的同源性在于真正的历史和真正的故事一样,充 满了可能性、复杂性、神秘性和内在冲突,在于历史和故事 的使命是一样的:记录行动并使之永恒。当这种可能性被极 权主义所谓“历史理性”扼杀的时候,历史也就消失了:“历史 被伪历史所取代,被依次发生的周年纪念、代表大会、庆祝 动、群众性体育活动所取代,被某种人为的活动所取代――并不是一些不同的角色互相遭遇、有着一个 开放性结局的戏剧,而是一个真理和权力的核心代理人其单 向度的、明白的、可预见的自我谕示和自我庆祝。”敬事是 和历史同时消失或同时死去的:“因为人类时间只能通过故事 和历史来体验,所以,当故事遭到毁灭时,有关历史性的感 情也同样消失:时间像停止不动或者原地循环,好像崩溃成 可以互换的碎片。不知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的时间的进展失 去了其故事的特征,因此也就失去了更深的意义,当历史的 地平线消失时,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在哈维尔看来,历史和 故事都是我们分享的公共世界,都是赋予行动和公共生活以 意义和秩序的力量,故事的消失意味着时间变成了无意义的 碎片,意味着公共生活失去了自己的结构和方向,意味着公 共性的消失:“公众生活似乎失去了它的结构,它的冲击力, 它的方向,它的张力,它的节奏和神秘,我不能记得当时发 生了什么,或者这一年同那一年有什么区别,而且我觉得这 已无关紧要,因为当难以预料的事情消失时,意义的感觉也 随之消失。”哈维尔把这种现象天才地称为“时间的国有化”。 时间的国有化也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其他方面的“国有化”一 样,对个体生命而言,它们的命运注定是逐渐枯萎。 意义的枯萎、时间和历史的虚无化,源于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关于历史发展的所谓“必然 规律”的假设,它从某个单一、绝对的方面去解释历史,并最 终将所有历史缩减成这个单一方面。这样,它消灭了历史的 令人激动的多样性,用“历史法则”来扼杀行动的多重可能性 和神秘性。哈维尔深刻指出:一个故事的神秘源于人类历史 的神秘,失去故事就意味着历史开始失去它的人性内容。“人 类生命的独一无二变成仅仅是历史法则的装饰,真实事件中 的张力和激动被排除而视为偶然,因此对学者来说,它们就 没有被值得注意的价值。历史变得令人厌倦。”这样,极权主 义意识形态的反故事本质集中表现在用所谓的“历史的必然 性”扼杀了历史的开放性:“当‘历史法则’被投射至未来时, 将要怎样和必须怎样突然变得一目了然。这种必然性的炫目 的照射焚毁了未来的本质:它的开放性。规划建立世间天堂 是历史的最后结局,为了摆脱社会矛盾、人类的不良品质甚 至贫穷,于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破坏。社会僵化成永久和谐 的谎言。人被弄成纪念碑,象征着幸福的永久持有者――这 些是无声地完成的对历史精神的杀害。”从这里表现出哈维尔 对于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怀疑这点也和阿伦特极为相似。把 人类历史的发展定于“一”,把丰富多样的历史纳入自己编造 的单一框架,就是消灭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和人类的开新能 力,就是扼杀自由,当然也就扼杀了故事。极权主义意识形 态主张:“通过意识形态,历史最终理解了自身,理解了它将 要去的地方和怎样进行,这些都是在意识形态的引导之下。 意识形态展示了必将发生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也证实了意识 形态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它的使命便在于实现这种必然性。 换句话说,历史终于发现了它的最终意义。”问题是,自诩发 现了“最终意义”的“历史”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是否还有意义? 甚至是否还是历史?意识形态通过把自己的权威强加于所谓 “历史”而变成了历史的最大敌人。当然,如果意识形态还没 有与绝对的权力结合,那么,意识形态对历史的毁灭仅仅还 是“意识形态式的”;但在极权主义国家,“建立在这种意识形 态之上的权力却以现实的方式压抑历史”。在极权主义国家, 意识形态对于历史的扼杀是必须的,“别无选择的”,因为“如 果历史以其不可预见的方式呈现,来显示这种意识形态是错 误,这将令权力丧失其合法性”。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故事来 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即是对极权主义的致命打击。 哈维尔对历史的这种理解和阿伦特甚为契合。在阿伦特看来,历史与文学、故事一样是人行动的记录,而任何 行动都是一种创新行为,是不可重复的、独特的事件。历史 不能还原为某种“科学的”“历史法则”的一个变数,也不能是 证明某种“历史哲学”的例证,不能把所谓的“普遍意义”强加 于它,因为“任何已经做出的或已经发生的行为或事件,都在 它们的个别形式中包含与彰显其对于‘普遍’意义的分享, 并不需要一种不?进行的、吞没一切的过程,才能变得有意 义”。阿伦特认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要记录人物和行动。是 因为“说”和“写”叙述把短暂的东西永恒化。为它“制作一段 记忆”,但是他从来不怀疑每一个事件自身都带有自己的意 义。需要的只是用语词来表达,即“通过语词展示”“公开地展 示”伟大的行动。他从来不认为是“一般”把意义赋予了特殊。 历史的最初意义就是对于这种独一无二的故事的叙述,它和 故事、诗歌等本质上并无不同。实际上,阿伦特经常把它们 同等看待。历史和故事一样都是对于行动的记录,没有这样 的记录,行动由于其内在的易逝性而无法留存下来,无法成 为可以被记忆的永存之物。 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从来是与极权主义的政治统治狼狈为奸的:前者为后者进行合法化论证,后者为前者提供强 力支持。“通过否定历史,权力不仅为其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 辩护。并且为其作为极权主义政权身份辩护。这个身份也有 一个坚强的意识形态的庇护所:如果最初不是从一种意识形 态中吸取力量――这种意识形态如此自满以致轻视除它以 外的任何其他观点,如此自大地宣布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及 这种使命所带有的所有特权――这种只存在一种真理和权 力的核心代理人将很难存在,更遑论发展和壮大。”“它极权 主义意识形态一旦宣称核心权力置于法律和道德之上,权力 的行使便脱离公众的控制,政治上的多元化和公民权利制度 上的保证将变成嘲弄,或者干脆取消,那就没有理由尊重其 他任何限制。” 总之,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这种‘精神上的狂妄自大’的结果,就是消灭了故事,消灭了历史,最终也消灭了生活 本身。“对多元化、对故事、对公众领域的侵害,不仅是侵害 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全部生活。”生活是整体的,对生活 的一方面的侵害必然也是对生活整体的侵害。哈维尔反复强 调的正是极权主义的反生活的本质:‘直接的和非直接的操 纵之网像一件紧身衣,它捆绑生活因而必然限制生活自身呈 现和结构的方式。所以生活从此萎缩、衰弱、耗尽,它变得 廉价和平板,它变成伪生活。” 哈维尔曾明确认为:“极权主义之前的世界,是一个文学的世界。”这个观点值得充分注意:极权主义一定是反文学 的,因为它反生活,生活的原则就是文学的原则,比如自由、 个性、多元化,因此,真正的文学天然地就是反极权主义的。 故事的精神实质与文学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因此,不消灭 极权主义和后极权主义,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学。 小说作为建立于人类事件相对性和暧昧性之上的世界的表现模式,跟极权世界是格格不入的。 哈维尔的结论是:极权主义制度本质上和其原则上是敌视故事的。任何关于“绝对真理”的声称 是极权主义的,任何以所谓“绝对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口号的意识形态也都是极权主义的,因为它否认真理的 多元性,扼杀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数性,不容许人类思想的暧 昧性和相对性。它必然是反小说、反文学的,因为它是反人 这也是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想要告诉我们的。只不过他用“暧昧性”和“相对性”来表达哈维尔用“神秘性”、 阿伦特用“奇迹”表达的意思。昆德拉写道:“小说作为建立于 人类事件相对性和暧昧性之上的世界的表现模式,跟极权世 界是格格不入的,这种格格不入的不相容性要比一个体制成 员跟一个持不同政见者、一个人权的捍卫者跟一个施刑者之 间的不相容性更深刻,因为它不仅是政治的,或道德的。而 且还是本体的。也就是说,一个建立在唯一真理上的世界, 与小说暧昧、相对的世界,各自是由完全不同的物质构成的。 极权的唯一真理排斥相对性、怀疑和探寻,所以它永远无法 跟我所说的小说的精神相调和。”哈维尔把“暧昧性”、“相对 性”和“唯一真理”对立起来,说明“暧昧性”和“相对性”的本质 就是多元性和开放性。小说的世界之所以是暧昧的、相对的, 是因为人、世界以及真理本身是开放的、多元的和不可穷尽 的,人对于世界和人性的认知也是如此。法西斯主义把人、 社会、世界、历史规划得一清二楚、整齐划一、只此一种, 事实证明,这个自诩的‘‘天堂’其实是地狱,也是文学的 坟墓。如果极权主义取得胜利,那么,文学包括小说、故事 等必死无疑。这就是为什么昆德拉说“小说的死亡并不是一 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回想一下“文革”时期的中国文学情形, 我们都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 昆德拉特别喜欢的犹太谚语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意思是人类认知真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思考在 “上帝”看来不值一哂。这不是说人类应该放弃思考,而是说, 人类应该放弃那种自以为绝对真理在握的狂妄态度,应该认 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真理的多元性。 有了这种态度的人也就获得了幽默感,即笑的能力。在狂热信奉“终极真理”的极权主义时代,保持一种幽默感就 是保持了一种清醒,少了一点盲目狂热可惜在中国的当代作 家中,有这种能力的人实在太少,王小波大概是其中最突出 的一个。 这样,幽默和笑在昆德拉那里就有了特殊的反极权的含义,它表示人在洞悉自己理性的局限、洞悉自己不可能掌 握“绝对真理”之后才能获得的一种类似自嘲的态度,那些没 有这种意义上的幽默感的人,和小说文学必定是无缘的。 所以昆德拉说:“在小说家与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之间是 不可能有和平的。那些人从未听到过上帝的笑声,坚信真理 是清晰的,认为所有人都必须想同样的事情,而且他们本人 完全就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但是,正是在失去对真理的确信 以及与别人的一致的情况下,人才成为个体。小说是个体的 想象天堂。在这一领地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真理。”由于 意识形态总是以绝对真理自居,因此,“从上帝的笑声中获得 灵感的艺术从实质上看不从属于意识形态的确定性,而是与 这种确定性相矛盾”。保持了笑的能力,保持了幽默感,意味 着保持了对极权主义的最后一份抵抗能力:不认同“绝对真 理”和“历史法则”的神话,少一份狂妄,多一份敬畏。 本文介绍的阿伦特、哈维尔、昆德拉的故事理论、小说理论和文学理论,实际上属于存在本体论意义上关于人本 身的理论。它不是形式主义的。不是叙述学的,即使是文学 的各种形式技巧、叙事模式,在他们的笔下也只能放在存在 论视野才变得如此人性化,而不只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程序方 法或编码技术。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故事与小说的本质区别 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

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

故事,小说,人物,作品,情节,作者,塑造人,人物形象,典型,生活,中的人物,文学体裁,最关心,没多少,史上文,里可,最本质,读一,事件,主题,中情,个性,作用,寓意,区别,命运,塑造出,想法,文体,方式

2020-07-24 #故事大全

网络小说和传统小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网络小说和传统小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小说,网文,传统,作品,网络小说,作家,文学,梅尔维尔,白鲸记,本质,故事,评论,讲故事,区别,文笔,读者,区别是,作者,写作能力,初稿,市场,文字,时候,时间,经典,水平,白鲸,船员,谁谁谁,奎奎

2020-07-24 #短篇故事

故事与小说的本质区别 故事

故事与小说的本质区别 故事

故事,历史,行动,极权主义,意义,哈维尔,阿伦特,生活,人类,真理,世界,文学,小说,事件,时间,社会,结果,言行,行动者,昆德拉,本质,极权,代理人,奇迹,生命,领域,意义上,权力,个体,作者

2020-07-24 #长篇故事

原创谈谈细菌和病毒的本质区别 猫眼看人

原创谈谈细菌和病毒的本质区别 猫眼看人

病毒,细菌,瘟疫,白鹿原,历史,细胞,陕北,细胞内,新得,有记,场景,仙草,一带,人类,关中,作用,体力,免疫力,区别,养分,口罩,变异,故事,年代,大小,大部分,微米,抗生素,抗生,抗体

2020-07-09 #小故事

人类是什么 和动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人类是什么 和动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人类,身体,动物,外界,区分开来,将自己,结构化,大脑,本质,过程,器官,意识,时候,结果,到自己,出问题,是人类,镜子里,事情,创造力,创造性,差异,本能,生物,直觉,老套,问题,牛顿,可以将,只是一种

2013-08-18 #故事会

父母拿孩子成绩攀比和孩子拿家境攀比 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父母拿孩子成绩攀比和孩子拿家境攀比 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孩子,父母,成绩,家境,手段,结果,动机,情况,时候,行为,问题,认识到,意图,想法,本质区别,理由,看清楚,影响,这两者,有不同,比别,有面子,物质生活,简单一点,不是为了,区别,个人行为,中性词,主义,会用

2009-07-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深度好文: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深度好文: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父亲,父爱,母爱,儿子,女儿,孩子,贺卡,世界,权力,理由,爱的,对方,态度,手机,母亲,重要性,董桥,有条件,方式,关系,底色,时候,柔情,父子,父亲节,行为,经历,过程,竞争,对他人

2007-09-18 #故事会

我的世界与迷你世界 本质上的5个区别 看完之后迷你粉老脸一红

我的世界与迷你世界 本质上的5个区别 看完之后迷你粉老脸一红

迷你世界,游戏,方块,火把,火炬,我的世界,本质上,区别,物品,龙首,其实在,沙盒游戏,上都,压力,按钮,本质,煤块,绿宝石,定位,就没有,末影龙,非常相似,存在着,中不,中经,心里面,类型,时候,中国网,东西

2012-02-12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