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蒋登科:时空交错中的生命纠结与精神梳理

时间:2020-07-05

我通过字面主观猜测,语当然是语言,是诗的媒介,伞则是一种遮蔽、一种隐藏,符合大多数女性的性格特征,合起来理解,就是把诗写得隐晦、含蓄,写出一个

提示:本文共有 139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8 分钟。

时空交错中的生命纠结与精神梳理

——语伞散文诗集《外滩手记》的几个阅读角度

蒋登科

语伞的散文诗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一是她的作品比较有特点,常常以专题、系列方式出现,语言别致,个性特色比较明显;二是她的名字很特别,最初在网上见到她用网名开设的博客好像叫“伞语语伞”,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对“语”和“伞”那么有兴趣,直到今天也没有和她交流过这个话题。我通过字面主观猜测,“语”当然是语言,是诗的媒介,“伞”则是一种遮蔽、一种隐藏,符合大多数女性的性格特征,合起来理解,就是把诗写得隐晦、含蓄,写出一个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可以把这个名字看成动宾结构,理解成诉说人生中最隐秘的感受和体验;还可以理解为“雨伞”的谐音,雨伞是挡风遮雨的,是将人和可能侵袭、伤害自己的世界隔离开来,隐含着躲避之意,“语伞”乃“语言之伞”,诗人通过语言建构一个表达自己心灵的艺术世界,其实也是隐含或隐藏自己的世界。这些是我根据她的作品猜测的,当然不一定准确,也可能和诗人的想法相去霄壤。

在年轻的散文诗作家中,语伞似乎是个“另类”:一个充满魅力的探险家:散文诗题材、语言、主题的探险家。她的作品不算太多,但是,她勤奋且执着地坚持着,几乎每一章作品都能够引人思考,几乎每一章作品在你进入其中的时候,都不得不顺着她的思维和感受方式去重新打量一番我们所经历和感受的一切,甚至重新为散文诗和我们曾经的人生感受定位。在2012年6月由中外散文诗学会新疆分会、伊犁晚报社共同主办的2011年度(第五届)天马散文诗奖的颁奖仪式上,语伞谈到了她和散文诗的神秘关系:“ 散文诗是我爱着的秘密,所以,当我在文字里和它相遇时,我仿佛无数次在灵感的火花中见到了灵魂的光芒。”“爱着”也许是语伞散文诗创作的根本动力和艺术取向,也是她的散文诗最根本的底蕴和目标;“灵魂的光芒”是她在文字的世界里获得的关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是她所寻觅的生命和艺术的方向。

艺术创造是需要探险精神的。没有探险,就没有新的题材领域的开拓,就没有新的精神世界的发掘,就没有新的艺术方式的产生,最终也就没有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当然,探险不是冒险,不是盲目行动。探险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积累和寂寞,需要对知识和人世的广泛涉猎,需要丰富而独特的体验,还需要深度的思考。

她不像很多散文诗作家那样,只关注现实的、个人的东西,或者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她关注的对象往往使我们吃惊。青花瓷、冷兵器、庄子……是她的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面上的眼花缭乱,带你进入的是内在的世界,生命的世界,哲学的世界,是充满矛盾也充满魅力的世界。这些元素,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是一般人难以也不愿意进入的,尤其是在当下的浮躁氛围中。最近几年,她又推出了以大上海为背景、题材的“外滩”系列作品,并出版了散文诗集《外滩手记》,将感悟的笔触投入到纷繁驳杂的现代都市题材。

一、题外的话,或许和题目有关

无论从题材还是主题上讲,语伞的“外滩”系列散文诗都属于都市诗范畴。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要特色的国家,古今很多文化现象、诗歌现象都和这种深厚的文明有关。但是,现代文明的核心标志之一就是都市文明的发展,而都市的繁荣、驳杂和传统的农业文明差异很大。我甚至认为,现代诗如果没有对都市文化的关注,其“现代性”可能就值得怀疑。这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能写宁静、安详的农业文明,那是中国文化的本源和根本之所在,自然不应该丢弃,而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依恋、回味传统的农耕文明就忽视蓬勃发展的现代文明、都市文明——西方现代诗的鼻祖之一波德莱尔的作品就是从关注都市开始的。现代诗既需要回味来路,更需要直面当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城市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本,正摆在我们面前。它以一种流行文化、商业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要简单地否定它,而是应该面对它,重新开始学会面对城市说话,学会分析城市符号。”这里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对城市研究的必要性。换一个角度说,就文化创作而言,都市符号也是作家、诗人不应该忽视的观照领域。文学创作是对城市文化的别样“研究”。都市诗,或者说诗歌的都市关怀是诗歌关注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而在现代都市诗写作方面,上海诗人或者说以上海为题材的诗人是成绩最为突出的群体之一,鲁迅、徐迟、施蛰存、袁可嘉、杭约赫等等都有优秀作品面世。而新时期以来的上海诗人,在都市诗探索方面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袁可嘉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们笔下的上海是充满诱惑和荒诞的十里洋场。袁可嘉的《上海》是这样写的:“不问多少人预言它的陆沉,/ 说它每年都要下陷几寸,/ 新的建筑仍然如魔掌般上伸,/ 攫取属于地面的阳光、水分,//而撒落魔影。贪婪在高空进行;//一场绝望的战争扯响了电话铃,/陈列窗的数字如一串错乱的神经,/散布地面的是饥谨群真空的眼睛。//到处是不平。日子可过得轻盈,/从办公房到酒吧间铺一条单轨线/人们花十小时赚钱,花十小时荒淫。/绅士们捧着大肚子走进写字间,/迎面的打字小姐红色的呵欠/拿张报、遮住脸:等待南京的谣言。”诗人把上海的丰富与复杂、繁华与虚伪、梦想与荒诞等等抒写得淋漓尽致。

杭约赫1948年创作的《复活的土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上海历史、现实的深度打量,勾勒了当时上海的真实样相。在诗人的心目中,外国侵略者(魔术师)用他们的“手杖”和“帽子”给大上海带来了令人恐怖的变迁:“……使人不再象/人——一群可悲的疯狂的廿世纪的/兽。人与人之间稀薄的友情/是张绷紧的笛膜:吹出美妙的/小曲,有时只剩下一支嘶哑的竹管。/呵,可怖的无血的冷酷的人类底/花园呵!跨进去,你瞧:满屋的/骷髅,满街的灵柩——一个/精神杀戮的屠场。”而且,作为现代都市,上海是“纽约、伦敦、巴黎的姊妹”,它还有着繁华和令人自豪又辛酸的历史与现在,它也是“冒险家们的乐园”,汇聚了“大市场”、“大厦”、“洋楼”、“烟突”、“霓虹灯”、“小轿车”、“萎谢的娇女郎”和“体面绅士”,人们拥进这“饕餮的海”,也被这“海”“吞噬”,他们唱着“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消磨着时光与生命,把上海变成了一个“荒淫的海”。但诗人不满足于这样的历史与现状,他渴望的是“复活的土地”。诗人在《序诗》中写道:“常常我们捕捉理想,有时/也为理想捕捉。给安放进/一个无底的梦魇里,从/交错的黑夜与白昼之间徘徊。//啊,漫长的日子——带着呐喊/和哭泣,在我们生活里滤过:/雷那样震动,电那样闪烁,/山洪那样一齐跃出地面。”人们已不耽于以往的梦想,而是要为梦想的实现“一齐举起颤栗的手,夺取‘人’的位置,充实这多年空虚的躯壳。”诗人开始投身于一场伟大的变革之中,特别是那个大写的“人”字,更是一种艺术定位的砝码。

过去那些诗人的艺术实践为当下都市诗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语伞面对的上海和袁可嘉他们笔下的上海相差至少一个甲子。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现在的上海肯定和过去有所不同,生活在上海的人也会有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梦想,不同的追求,同样也体会着不同的心灵流变。作为新上海人的语伞已经融入到这个大都市之中,她能够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感悟大上海的独特生活,抒写现代都市人的精神样相。而且,和其他很多诗人不同,语伞采用的是散文诗这种文体,这种探索或许能够成为语伞散文诗探索历程中的一种个人标签。

二、揣摩诗人的创作动因

语伞是一个敏感而细心的诗人,她同时也是一个有使命感的诗人。她的散文诗不是那种见物写物、见景写景的作品,而是以系列主题的方式推出,并且是人们不太关心的题材。“青花瓷”、“冷兵器”、“庄子”、“外滩”是语伞到目前为止受人关注最多的系列作品。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打量,会发现诗人在这些作品中关注的中心是现代人的生命处境和精神镜像。

语伞说:“肉体面前是一个醒着的场景,灵魂深处有一个酣睡的故乡。我恍惚,可我确信庄子精神的存在。”“醒着的场景”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的现实,但“酣睡的故乡”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知道,都能够去寻觅,都能够最终找到的内在的精神殿堂。语伞试图诗意地寻找的就是这个折磨着我们又诱惑着我们的“故乡”,一个充满哲学氛围也包含世俗意味的所在。她的目的是要读懂历史与现实,更要读懂自己。

在“外滩”系列作品中,“外滩”是一个场景,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现代文明,而不同于传统的农耕文明。语伞是四川人,后移居上海生活多年。她看到了繁华上海的表象,更感受到繁复表象背后的人心。题为《相》的作品以白描的方式勾勒了生活在精神重压下的人的无奈和变异:

流行音乐里游泳的人变成了残疾的青蛙——

暴雨中奔跑赶路的人被斑马线缠住了脖子——

广告牌前凝固的眼神悬挂着难以甩掉的藤萝——

办公室内敲击键盘的手指生出坚硬的条状石头——

傍晚沿黄浦江徘徊的脚步踩不灭奇怪的漏气声——

凌晨酒吧内晃动的身影又举起魔术师的高帽子——

有人在高速公路梦游,背上的断翅在车轮下跳舞——

有人被玻璃窗遮蔽了神情,双腿灌满弯曲的楼梯——

有人将舌头整形成仙人掌,大脑全是无用的留白——

孩子们急促地从笼子里逃出,叽里咕噜地说着鸟语——

24个几何图案正好拼成闹钟的心脏,灰溜溜地脱离了肉身——

失眠者被尊为先驱,从枕头上陷下去,掉进了半扇空镜子。

这首诗和袁可嘉的写法有点类似,通过一些独特的场景和感悟书写了现代文明、现代都市的复杂与包容,也书写了置身其中的人的匆忙、迷茫、空虚、压抑等体验,可以说是现代都市的“众生相”。只是这些场景是当下的,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已经完全不同。“失眠者被尊为先驱”,暗示这里的人们面对的压力非常大,这种压力有外在的,也有心理的,而这种压力还在一批人一批人、一代人一代人地传递着,不然何以出现“先驱”?而诗人,恰好是要以艺术的方式解读这种“失眠”,试图穿透有些荒诞的现实,既要读懂别人的表现,也要读懂内在的自己。

“外滩”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可以彻底地改变一个人。我们说的当然不是过客,而是融入或者试图融入其中的人。语伞的《摆渡的人》中有这样的诗行: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到过外滩的人和没到过外滩的人。

没到过外滩的人,背上都曾有过翅膀。

到过外滩的人,都背负着一对瘫软的桨,一如达利画笔下,垂挂于树枝上的时间。

这样的发现是敏锐而独特的,可以说是诗人对“闯上海”的人们的整体评价。从“翅膀”到“瘫软的桨”,似乎矛盾,但也符合逻辑。这就是“外滩”的力量,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促成这种力量发挥作用的因素是“时间”。我们常常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而“外滩”改变人、改变世界,所利用的恰好就是时间。

关键问题是,在浮躁的现代语境中,在时间的流逝之中,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外在世界,关注和物质有关的元素,而对于自身,对于内在的东西,却很少关注。连诗人自己都发现:“坠入上海繁华的曲谱,我并未看清自己作为符号的样子。”(《和声》)其他人则更是如此:

用文字来解释文字,这是祖先的果实。但总有一些声音,暴雨似的捕风捉影,忙着用七嘴八舌为他人作注。

细读自己的人太少了。

躺在一面镜子上读自己的人更不多。

唉,连自己都没有读懂的人……

——《注释》

“细读自己的人太少了”,自我审视、自我省思的人更少。也许正是这种发现触动了语伞作为诗人的神经,触动了诗人要深度审视人的内在世界的创作欲望。诗无法脱离外在世界,但诗最终是一种向内的艺术。诗人往往在驳杂的现实表象之下,挖掘、发现内在的精神状态。当然,现代文明存在诸多荒诞,诗人所发现和表现的往往是拨开驳杂、荒诞的外表,发现内在精神的本真状态,也寻找人类精神的可能向度。因此,对于诗歌来说,“外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透过“外滩”而展开的对精神世界的展览。

是否关注与挖掘现代生活,关系到诗人的艺术敏锐性问题;而挖掘得是否独特、深刻、全面,则关系到诗人的人生阅历和学养问题;对于挖掘到的东西表达得是否新颖独到,关系到诗人的语言智慧和艺术表现力问题,也跟诗人的诗学修养有关。解读语伞的《外滩手记》在这些方面的尝试,或许可以为散文诗的艺术探索提供一些独特而有益的启示。

三、时间的压力与生命的紧迫感

时间是残酷的。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春秋的更替,新生与死亡,无不和时间有关。时间让我们失去,也让我们收获;时间使我们忘记,也使我们学会珍惜。时间带给我们变化与丰富,有些人因为时间而成长,有些人因为时间而收获,有些人因为时间而沉沦。诗人甚至会因为时间而改变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调整自己的艺术风格。总之,时间左右着世界,也左右着每一个人。

但是,很多人不关注时间。敏感的诗人往往会在时间之中发现生命的各种样相。语伞的散文诗中经常出现“剪刀”的意象,它既象征着两两相拥的温暖与疤痕,也象征着诗人在时间之中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剪裁:“抒情的天空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相逢了,走散了,找到了,迷失了……开始和结局,各自以独行者的名义安营扎寨。”(《剪刀的姿势》)“抒情的天空”就是心灵的天空,就是寻找生命存在理由与价值的时空。语伞是一个重视时间的诗人,她往往穿过时光的隧道,走回过去,并且发现了现实与生命中的诸多细微且直观的变化:“光们在流泻,浸透我们的帽檐,衣袖,纽扣,袜子,发根……看我们,从窗口,迈向刀口,把泥泞的道路折弯,落入旧年的深渊。”(《空墙壁》)从“窗口”到“刀口”,从“折弯”到“深渊”,这些词语很坚硬、尖锐,但恰好体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敏感和恐惧。她甚至专门写过关注“时间”的诗:

读久了,风景就成了幻境。只一道空白的闪电,你就让我坠下病根和呻吟。

一把刀,有形容词作前缀,动词作后缀。

你召集无血的伤口,万物沮丧,死亡或者消失;你又在伤口上开花,生命带着颤抖的幸福,孕育或者新生。

你在,我目不暇接。

当所有的美都被称为遥远。

——《读你》

题目中的“你”就是时间:“在叫你一声‘时间’之前,我还是没有忍住,那声哀怨的叹息。”扩大一些说,这里的“你”就是岁月的流逝,就是既有的经历。沮丧与消亡,幸福与新生,都是时间带来的,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时间所引导的复杂的过程和不同的后果无法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但在诗人那里,她对时间的流逝极为敏感,她从中读到的是“尘词”与“祈祷”,“咒语”与“寓言”以及“坚强的桥”,随着回味的越来越多,诗人感受最明显的是时间带来的“病根和呻吟”、“哀怨的叹息”。

语伞对时间的流逝是紧张的,这种情绪是向下的。她甚至把时间称为“怪兽”:

大地上堆满了缺乏水分和维生素的躯体,风轻轻一吹,命运,就紊乱。那只叫做光阴的怪兽,嘴里叼着高品质的橡皮筋,潜伏在人的血液里,偷偷地撒种生石灰。

影子们转过身,剪去干枯的指甲。

看吧——那些睁大眼睛的人,十根手指早已迷失了方向。

——《对视》

每天天探视耳朵的,是熟悉的嗓音,遍布客厅、卧室、厨房……这一生已无法虚构,而这虚构的悬崖,它省去一切面具,使你必须正视明天的早餐,终究要和婴儿的哭声一起,插入暮年的双鬓,长成硕大的坟墓。

最美的风景仍在高处,被云雾缭绕。

苍老,降落在逼仄的岩石上,目光折射出混沌;年轻,依然在那里,看悬崖旁的降落伞,摘走另一个身体,而它也许是一棵树,你的命运没有钉牢它。

——《在悬崖上照镜子》

语伞喜欢使用“镜子”这个意象,它可以照人,更可以自照。在诗人看来,时间让人迷茫、紊乱,甚至使人失去方向。“日子的碎屑,驰过透明的边界,或继续悬浮,或掉进深渊。”这就是诗人对时间与生活的内在体验。她对时间的流逝充满恐惧:“昨夜的风雨修改了我的行程,我却无法修改越来越令我难以承受的年龄。”(《和声》)“卧室多像躲在这个城市里的甲壳虫。我在甲壳虫的体内放逐不安的臆想,无数条想动又动弹不得的细腿,在时间的乐园里,生锈。”(《外滩,或者路》)“深渊”“行程”“年龄”“甲壳虫”“生锈”等等,使内在的、个人的“不安的臆想”变得无法实现,体现了时间中的残酷和生命价值的不断消逝。

在诗人看来,时间的流逝和人的追求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难以调和。她说:“一年一年,黄叶作为向导,带着我起飞,落地,我还是没有抵达那个古老的目的地。/废墟在掌心里打转,我一不小心,又滑进另一个生锈的漩涡。”(《插图》)“固执的命运,潜伏在时间的页码中间,不接受人类的孤独与春天以任何方式和解。”(《书的眼睛》)时间在流逝,而人则从“废墟”之中不断滑进“生锈的漩涡”,其中的“又”字体现了这种转换的经常性、重复性;“固执的命运”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无法消泯“孤独与春天”的和解,而且“任何方式”都不行,揭示了时间的残酷及其带给诗人的心理压抑。

时间的残酷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人身上,它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在熙熙融融的人流中,在来来往往的背影里,诗人发现了时间的可怕。这是都市生活带给人们的体验和启示。诗人更从母亲的身上真切地体会到时间的残酷。语伞有好几章作品涉及到母亲:

那个生下我和我影子的人,每日像复制唱片一样复制泡沫式的话语。她手臂上的老年斑,总是带着翅膀的形态从我面前飞过,或许,它们就是她命中走失了大半生的蝴蝶?

——《影子》

导血回心,岁月已把母亲的一部分黑发翻译成白发。我告诫自己,我不能再成为母亲诗中的病句。

——《静脉之河》

在诗人看来,“母亲”就是一面“镜子”,是未来的自己。诗人在母亲身上同样发现了时间的残酷,而这种残酷最终将降落在自己身上。不过,诗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发现而沉沦,从他者身上发现的结果和自我发现有所不同,诗人由此生发的除了自我省思之外,更主要的是慈爱、悲悯的情感,其中有对母亲的怨,但更多地是对母亲的爱,是对亲情的更加珍惜:“我不能再成为母亲诗中的病句”。扩大一点,这种慈爱、悲悯是诗人的一种人生姿态,一种自我修养与提升。因此,换一个角度说,发现时间残酷不一定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如果以向上的、向内的情怀去把捉,它恰好是提升境界、净化心灵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空间变换与生命的流落感

对于人生和艺术来说,时间与空间都是不可或缺的观照向度。时间是历史性/历时性的向度,它赋予人生和艺术以历史感、过程感;空间是现实性/共时性向度,它赋予人生和艺术以宽度感、视野感。人生和艺术就是在时间与空间的纠结中发展着自己,或者上升,或者下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原乡。无论我们的精神是向上的还是向下的,这种精神原乡都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精神原乡可能是来自某种启示,某种哲学,或者某种信仰。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主要来源于童年的经历和教育,来自于童年时期各种真正深入了心灵的事物与体验。因此,我们甚至可以将人的精神原乡狭隘地理解为故乡。这种理解即使不全面,也不会是错谬的。

语伞虽然长期生活在上海,但她的经历、心灵中所携带的仍然包含着故乡的因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因子也许会逐渐淡化甚至被忽略,但是肯定不会消失,只要机缘合适,它就会跳将出来,在诗人的心里发芽、生长,甚至开花、结果。尤其是在遇到某种冲突的时候,这种原乡的因子就会发挥非常强大的作用,跨越时空地将诗人带到记忆的新领地,也带向梦想的新向度。换句话说,当我们在一位诗人的作品中不断读到其对童年、故乡的大量叙述的时候,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诗人在心灵、精神与情感上对于新的环境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他只有通过诗歌来调适和平衡这种错位。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很多诗人的作品中找到例证,也同样可以从语伞的作品中找到例证:

这么多年,天上掉下来的碎步阳光和正步雨水,我统统都接住了。

唯有一些萍水相逢的人,渐渐被迁徙的脚步挤走。

任我怎样挥霍距离的自由,把一行诗句藏得有多么偏僻,她都能将早已陌生的一切,像风筝一样拉回来。

——《扉页》

故乡或者诗人的精神原乡,是她的人生开始的地方,恰如一本书的“扉页”,总是在阅读的时候第一时间跳入我们的眼睑,深入我们的内心。“永远挤不走的,是故乡的身影。”这是一个判断句,类似的表达在语伞的诗中并不常见,但在抒写心中的故乡的时候,她却用上了,足见故乡在其心中的特殊地位。

诗歌,在很多时候就是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替之中获得心灵的定位与精神的寄予的,也因此获得艺术的张力。

语伞的“外滩”系列作品,通过时空的交织,抒写了现实与精神的纠结。更准确地说,在这个话题上,空间的变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说:“肉体面前是一个醒着的场景,灵魂深处有一个酣睡的故乡。”面对现实(外滩)中“醒着的场景”,诗人唤醒的是心灵中“酣睡的故乡”。或者说,诗人在繁华、嘈杂的现实之中,跨越时空,真正关怀的是内在的体验。繁华的现实也许可以带给人们物质的满足或者虚荣,但对于诗人来说,穿透这些现象获得的感悟才是精神本质之所在,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真实”的所在。

因此,在语伞的作品中,我们时常读到这样的场景转换:明明在写大上海的某个场景,却突然感到诗人的视点跨越遥远的时间与空间,徜徉在童年或者故乡的事物中。而这种徜徉带给诗人更多的惬意、回味、梦想,似乎也带给她更多的宁静与舒放。我们可以从她的诗中找到很多令人动容的诗句。

沿着四川北路向前,即见外滩。四川与上海的距离,只隔着几个省份的方言。我伸长手臂,试着涂改舌根的图形,尽力与方言们亲如一家,以便凝聚它们头顶的祥云,来压低乡愁。

我并无借尸还魂术,仍然身披蜀人的赤诚,在人性的河流中,坚持仰泳。但我常常看见蝉、螳螂、黄雀在水中谈判,成群的鱼与鲲鹏守在庄子的门口,它们是在等待七月的风扶摇直上?

——《外滩,或者路》

仅仅“四川北路”这样一个平常的地名,诗人就如同找到温暖和归属一般,“方言”的“祥云”都可以使诗人“压低乡愁”。诗题中的“路”可以是现实中的路,也可以是心灵的路,精神的路,返回原乡之路,究竟是哪一条呢?诗人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我以为说它是哪一条都可以,更可能是各种有关的“路”。多重含义在这里集合,诗篇因此而丰满起来。

怀抱新上海的户籍,我从一勺月光里舀起旧故乡。

银河在天上流,黄浦江和苏州河在地上流,都市的霓虹灯和人体的静脉血管一样,并不随心脏而搏动。

——《静脉之河》

外滩从长江口吹来最好的风,她看到祖先的墓地正在热情里飘移。故乡已是异乡。除了蒲公英还能运送三十年前的回忆,谈起一些名词,她满脸的波浪太过于模糊。

唯有流水胸怀宽广,不遗弃过往的落花与残痕。

她仰望星空,捕捉乡愁与相思的共鸣。

——《黄浦江熟知一切暗语》

熟悉的语言,从它的皮肤上跳出森林和泉水,我说,喜欢,悬崖就接着叙述苍茫;路和桥因此不设渡口,我喊故乡的名字,一条毒蛇开始泡澡。

太阳从一棵树的侧面运载光芒,我登上高处,不敌视虎豹和狼群,用最新的修辞去形容青草、鸟鸣和小花朵……

这里的万物都是我的亲人了。

——《无题》

故乡、异乡,新故乡,旧故乡,这些元素在每个人身上不断转换,岁月与现实改变了人的许多身份,但是诗人心灵中最看重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的感受并没有因为外在现实的诸多改变而变化,倒是进一步激起了她对“旧故乡”的回味。诗人努力去适应“新故乡”,“用最新的修辞去形容青草、鸟鸣和小花朵……”,体验“这里的万物都是我的亲人了”,但是潜意识的力量仍然很强大,诗人敏锐地发现,“黄浦江和苏州河”“并不随心脏而搏动”,因为她的心并不属于这两条河,它们并不拥有同一个跳动的频率;虽然“故乡已是异乡”,但诗人却在“仰望星空,捕捉乡愁与相思的共鸣”。在语伞的诗中,这样的纠结非常突出,也是令人回味和审思的元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使“旧故乡”在作品中所占的分量似乎不是很大,但在诗人生命体验的最深处,它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对故乡和他乡的反复吟咏中,语伞的诗一直表现出明显的流落感、飘零感,这是一种没有根或者断了根的感觉,也是一种因为空间错位导致的心灵回应。

多年以后,我亲手割断的风筝,还能不能找到故乡的软肋?

亲人仍不能常常相聚,不是距离捏造的借口。路,早已不是千山万水。路在不断繁衍,只是我和许多行路的人一样,越来越分不清,自己应该先走哪一条,再走哪一条。

——《外滩,或者路》

怎样缓解黄浦江与一位异乡人的关系?

黄金上挂满了荒草。

高楼头顶雾水。

——《每条路都能找到自己的亲戚》

我相信,只要在异乡涉及到故乡,语伞的诗还会在这样的纠结中延展。现实的“故乡”会像风筝一样遥不可及,但始终有一条线轻轻牵绊着诗人的心灵,因为她知道,即使身在“新故乡”,她仍然是一位“异乡人”,“黄金”生长在“荒草”之上,而“高楼”带给诗人的是“雾水”。

物质与精神并不是按照同一速度、同一频率前行的。现代诗中抒写“故乡”与“乡愁”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一个后来者要超越这些发现与表现并非易事。在语伞的“外滩”系列作品中,“故乡”“乡愁”始终只是“配角”,但在强大的都市文明的夹击之中,这些“配角”却显得非常抢眼,它们让诗人的都市诗显示出了一个“外来者”特殊的视角,也使都市诗在钢筋水泥之间多了一些温情,多了一些人文气息。诗人不关注物质文明的发展肯定是不对的,至少是偏颇的,但我们一定不能让拜物这种“宗教”消泯了精神的价值和力量。这就是诗人,往往说一些反现实的梦话,但却是最关心现实和人类命运、出路的人!

五、迷茫感,或者升华

如果说上面谈到的只是“外滩”系列作品的细微部分,或者说是诗人情感的衍生部分,那么,诗人对人生、现实的深度打量与寻觅,以及寻觅中所发现的迷茫、困惑,则是这组作品最主要的情感取向。

现代都市是现代文明的中心所在,也是人们寻梦的首选之地。但是,大都市并不是遍地黄金,不是所有人的梦想都能够在这里得到完满的实现。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远离家乡的奔波、失败的痛苦、寻找的迷茫,等等,都可能随时折磨着这些寻梦者。语伞正是从都市的魅力以及它包含的矛盾这个视角展开其对现代人精神镜像的抒写的。在诗人看来,“外滩”是繁华的,充满活力与生命力,充满魅力与诱惑:

外滩,外滩,它的额上缀满星辰,身上写满普世的秘笈。循着光谱,我起舞,亲吻风的波涛,黄浦江被我当作长笛吹响——

颤音,滚音,滑音……

那些高楼、面孔和文字,那些脚迹、汗水和歌声,那些火焰、酒和疤痕上的欢乐……一起拍打着整齐的清晨和夜晚。

——《外滩,或者光》

很多人正是在这种充满诱惑的氛围中寻觅、创造,“那些不可寻觅的东西,正在不可预见的未来,闪着光芒。”(《外滩,或者光》)在物质化的现代文明中,那些细微的“光芒”恰如人们心目中的希望之光,引导人们前行的脚步。在起落沉浮之中,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也有些人无所谓成功或者失败,他们取得的收获远远抵不过他们的付出,或者他们的收获中蕴含着太多的精神焦虑与心灵煎熬。大都市到处都交织着爱与恨,苦与乐,在这种纠结之中,“外滩”又成为人们自我疗伤的处所,“在这个城市打拼的人,如果身心受伤或局部痛苦,外滩就是阿司匹林。便捷,且疗效显著。”“而我对外滩的爱,可以医治我对生活的恨。”(《外滩,或者光》)“外滩”就是现代社会之中的一个奇妙的处所,各种问题都在这里产生,也都在这里解决。

在这组作品中,语伞抒写得最多的不是外在的繁华与驳杂,而是心灵的煎熬与迷茫。在诗人看来,这也许是现代都市人最根本的心理与情感状态。她的很多作品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抒写了对现实、未来的茫然以及寻觅中的无奈。下面这些诗行,可以或多或少为我们提供诗人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信息:“我害怕堵车,是因为理想还在路上。”(《静脉之河》);“近视眼和人性的弱点一样,越来越多;因为雾霾的内忧外患,戴上眼镜仍然看不清楚真正的远方。”“无声的街道,竟然被一个夜晚折磨得不知所措。/迷路的异乡人,自抱双肩,受聘于凄凉。/心,被自己纠缠。”(《外滩,或者光》)“长路漫漫,我的目的地,在有和无之间徘徊。/我一直在寻找身背指南针的人。”(《外滩,或者路》) “周围,那攥紧左手的人,右手正不知所措;攥紧右手的人,左手又似惊魂未定。/周围,人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我像人流一样孤单?”(《外滩,或者镜子》)“外滩在夜晚俯身,用灯杆的羽毛笔,试图书写或虚构一段历史。我纷繁的欲念跌入脑海、跌入黄浦江下游的东海,组合成一条大鱼。它游着游着,又张开巨蟒般的嘴巴,回头看我。”(《外滩,或者镜子》)“因为它们知道,纵然有一道对抗闪电的勇气顿锋收笔,而人类的疲倦,并未找到真正的家。”(《雨的书法》)“身体和医院,这对错误的近义词,还在继续,错下去。”(《和声》)……诗人或观察,或体验,或回味,或向往,或沉思,或自省,以“外滩”这个特殊的场景和意象,抒写了现代都市人的梦想、奔波、劳碌,尤其是身心的种种冲突,她最终发现的是这样的诗情:

我,才是我的危险。

因为只有我,在逼向我的未来。

——《外滩,或者悬崖》

所以惆怅,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惆怅。

——《大地上的事情》

每个人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出自自身,“我”才是“我的危险”,因为“我”和“我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人的“危险”可能与我们的欲望、梦想等元素有关,如果远离了欲望,人的诸多痛苦症状可能就会减轻甚至消失。虽然诗人没有说明具体的“危险”是什么,但我们可以揣测,它应该包括诗人在作品中所抒写的各种困顿、迷茫及其来源。而诗人体验的惆怅,也不只是个人的,而是把个人和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这种意识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他的生存环境而存在,每个人身上的问题肯定都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语伞一直追求诗歌表达的含蓄,很少直抒胸臆,但她却在这些作品中融入了哲理性的表达,或者直接说出了情感的名字,这说明她对自己的发现是自信的。这样的发现和表述使诗的视野拓展开去,也使诗的包容性得以扩大。

优秀的诗人不但应该发现现实中的诗意,而且应该成为一种精神的创造者与引导者。只沉迷于迷茫、苦恼的诗人往往难以成为优秀诗人。优秀的诗人应该具有超越性,超越苦难、迷茫、困顿,并通过精神发现去引领人们超越自身。在语伞的诗中,我们读到的主要是她对现实与生命的全方位观照,是对困顿、迷茫的深度揭示,但同时,她也通过自身的反思寻找生命的可能出路,为迷茫中的自己和他人寻觅一丝精神的光亮。这种光亮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理想的光辉或者诗的普视性,“诗所抒写的内容应该努力揭示人性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秘语。具有普视性的诗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那种诗,就是别人想说但无法说出而被诗人说出的那种诗,是诗人个人的艺术发现与他们对群体的关注结合在一起的那种诗。”“诗人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所发现的人生与现实的方向,是超越现实而带给读者的一种人生理想、人格力量。”因此,优秀的诗人往往超越自身,也超越现实的具象,创造一种精神性的独特境界,这种境界比现实和琐屑的具体事象更丰富,也具有更大的启示力量。

在语伞的诗行之间,我们常常可以读到诗人的自我反思,读到她的超越性感悟:

人活着,就是学会用卑微的耐心去维持生命高贵的存在。

我多么敬仰热爱生命的人们啊。

但此刻,没有人知道我为了想你,愿意郁积相思的重症,而衣带渐宽,而人比黄花瘦。

——《竹枝词》

彩虹或者与光彩夺目相关的任何事物,都没有让乌云发自肺腑地觉醒过。而唯有现在,一排清晰的意象,从字里行间的悬崖上弹出,盘旋于现实幽深的江面,折射迷离诗意的反光,我便被高贵的灵感照耀,收获了一面镜子里全部的胸怀与清澈。

——《启示录》

或来自对于现实的精神提升,或来自静坐时的人生感悟,这些诗行之中蕴含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心理的力量,也是人格的力量,它使人不至于在迷茫、困顿之中无路可循。“卑微的耐心”提示我们,在浮躁的现代语境(尤其是都市语境)中一定要学会慢下来,既要关注外在的世界的变迁,更要关注内心世界的修炼。在诗人那里,这种修炼是有根基、有向度的,用她诗中的话说,就是“维持生命高贵的存在”,“被高贵的灵感照耀”,并“收获了一面镜子里全部的胸怀与清澈”,“高贵”与“清澈”就是诗人心目中的生命本真。为了这种本真,诗人始终执着地坚守着,因此“而衣带渐宽,而人比黄花瘦”。因为心中有追求,所以外在的一切在诗人那里都只是表象,她因而能够穿越现象,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力量。这种敞亮的情怀可以超越一切现实中的困惑,获得精神的提升。这就是真正的诗的力量。

我们或许要问,语伞的很多诗中都抒写了压抑、困顿的体验,为什么最终出现了情感与精神的新向度呢?事实上,在关注现实、反省自身之后,诗人并不是沉迷其中,而是通过知识、经验的启迪,在对复杂的现实进行反复的内在较量之后,她获得了对于生命应该具有的流向的认识。并不是每个写诗的人都能够走到这样的层次。面对相似的处境,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是否获得了提升自己的动力和方向,往往是区别诗人高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因素可以取决于诗人精神力量的大小,也可以由此分别诗歌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格调和境界。为了实现这种升华,语伞是很用心的,可以说时时接受着心灵与情感的煎熬,像苹果一样,被切碎,被消化,最终升华为新的营养。诗人通过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在矛盾重重的现实语境中将自己“打碎”,重新“创造”了一个“我”,这个“我”是诗意的“我”,精神的“我”,已经超越了过去的“我”,世俗的“我”,成为具有独特的精神感悟和人格力量的新的存在。

苹果隐身在我的躯体。

我隐身在一个下午。

一个苹果的下午与人的一生,何其相同!

——《一个苹果的下午》

这个过程类似于历地狱而达天堂的修炼过程,其中充满痛苦,但最终的结果是纯净的、敞亮的。如果语伞的诗中只有单纯的对现实的埋怨或者怨恨,那么她的精神和她的诗就会缺乏方向;如果她的诗中尽是脱离现实处境的“梦想”,那么她的诗就可能是空洞的,肤浅的。只有在现实体验中获得的精神升华,才具有更多的诗学价值。

六、结语及其他

从《假如庄子重返人间》到《外滩手记》,语伞的散文诗在题材、主题、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而且都有自己的独到探索。这说明,语伞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创作模式,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换句话说,语伞的创作还没有形成人们常说的“风格”,因而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对于这样的诗人,我们不能用盖棺定论式的方式加以评价,而是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来把握作品中可能具有的诗性元素,以及潜在其中的生长基因。这就是本文的写作动因和目的。对于诗人的未来,我们不能妄加预测,因为对于不同的诗人,各种可能性都存在;就艺术而言,更是存在无法预言的可能。再加上语伞是一个非常注重自我修炼的诗人,她喜欢阅读,很多中外作家、诗人的作品都是她关注的对象,“书,永远是掌舵者。它们高尚,且不糊涂。而被密集的现实所捆扎的我们,时时都处于目盲的阵痛之中,是书,那些从神秘时间和遥远天空中降落的微光,打开体内被屏蔽的道路,纠正着心灵的偏差和浑浊。每一个渡客,每一双焦虑的眼睛,都需要钥匙来维持清澈的秘密。”她喜欢观察,现实会为她提供丰富的信息与启示;她喜欢思考,任何一个深入她心中的意象都可能引发她对历史、现实、人生和精神世界的诗意打量。

对这样的诗人,我们充满期待。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蒋登科:时空交错中的生命纠结与精神梳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谈《胭脂扣》时空交错叙事方式所建构的多层空间

谈《胭脂扣》时空交错叙事方式所建构的多层空间

如花,时空,电影,故事,胭脂扣,小说,香港,导演,方式,历史,永定,李碧华,时空交错,八十年代,观众,十二少,手法,感觉,效果,现实,空间,关锦鹏,情节,文本,爱情,环境,虚实,三十年代,作者,内容

2013-05-02 #短篇故事

吴亦凡赵丽颖《想你》MV上线 时空交错诠释凄美故事

吴亦凡赵丽颖《想你》MV上线 时空交错诠释凄美故事

吴亦凡,R&B,赵丽颖,单曲,时间,风格,元素,剧情,受众,情感,旋律,曲风,角色,缝隙,标志,一个世纪,时空交错,中饰,未来世界,中文,上线,低音,先锋,列车,故事,年代,女声,声线,影片,感觉

2008-09-17 #长篇故事

在交错的时空里 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成就了最好的我们

在交错的时空里 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成就了最好的我们

耿耿,中考,传统,最好的我们,振华中学,主任,成就,时空,青春,缘分,门缝,是最好,就这样,就不会有,耿耿于怀,余光里,刘昊然,张平,振华,朱瑶,谭松韵,一直以来,天为,大榜,我愿意,新同,比你,遇到了,个子,个人

2009-05-26 #短篇故事

《你的名字》交错时空的爱与恋 相见只是为了无期的等待

《你的名字》交错时空的爱与恋 相见只是为了无期的等待

三叶,东京,动画,对方,男孩,生活,你的名字,知道了,个人,奶奶,新海,村庄,一个梦,从没有,这个女孩,了情,新海诚,神木隆之介,美工,上白石,会社,留下了,看见了,一大,一个男孩,习俗,办法,原因,唯美,名字

2017-05-08 #短篇故事

不吉波普不笑 双重人格的少女 时空交错的青春故事

不吉波普不笑 双重人格的少女 时空交错的青春故事

吉波普,共鸣,高中生,宫下,复制体,动画,女性,事件,地球,时间,奈须蘑菇,轻小说系列,食人者,内容,学校,手段,所在,故事,生物,药物,观众,影响,电视动画,有一种,轻小说,空之境界,逻辑顺序,从宇,时雨泽惠一,来考

2018-06-04 #故事阅读

《无问西东》李芳芳四个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厉害在哪里?

《无问西东》李芳芳四个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厉害在哪里?

王敏,故事,陈鹏,对位,李想,时候,张果,沈光耀,西东,无问西东,吴岭,影片,a.,b.,c.,d.,清华,复调,线索,李芳芳,清华大学,主题,上司,导演,低俗小说,文科,支教,梅贻琦,泰戈尔,21世纪

2018-11-01 #经典故事

两个时空的交错 两个世界的来回穿越 节奏剧情人设都反套路

两个时空的交错 两个世界的来回穿越 节奏剧情人设都反套路

故事,编剧,宋载正,两个世界,命运,事故,剧情,爱情故事,灵魂,漫画家,观众,行为,逻辑,颜值,中戴,其道,李钟硕,韩孝周,操纵者,漫画世界,亮点,上线,世界,人物,价值,人类,全剧,再加,创意,历史

2016-10-05 #故事会

第五人格:光影交错间的时空旅者——约瑟夫 一刀散点流参上!

第五人格:光影交错间的时空旅者——约瑟夫 一刀散点流参上!

约瑟夫,技能,厄运,打法,镜像,速度,倒地,天赋,监管者,电机,相机,个人,状态,结算,原因,前锋,效果,时间,机器,覆盖率,存在感,现实中,第一个人,非常重要,回退,医师,功能,先知,压机,基本功

2011-08-20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