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关于数学的故事50字

时间:2020-07-03

数学哲理小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984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

让数学变得故事化

公式“无情”,计算“无趣”?为何“奥妙”的数学老是被塑造成“练习集”“万题选”而使人“懊恼”?《影响孩子一生的魔幻数学》打开“魔数师”的百宝箱,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魔幻数学之旅。

《影响孩子一生的魔幻数学》

作者:胡志峰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本丛书全套共10册,包括《数形总动员——形数计算》《质数虫热狗1——质数与合数》《质数虫热狗2——数的整除特征》《故事解题记——数学思想拾贝》《定理长成树——勾股定理》《纵横的乐章——坐标》《三国计数行1——加乘原理》《三国计数行2——排列组合》《三国计数行3——概率》《奇图释烂柯——图形与公式》等。致力于为孩子营造一个魔幻的数学世界,当他们沉浸其中时,首先能深刻把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而能洞晓知识点背后所蕴含的基础数学思想,体会到这些思想与现实生活的相互呼应,从而使孩子与数学之间真正产生共鸣,最终激发出对数学的认同感。该丛书是“数学花园探秘(原迎春杯)”全国组委会官方推荐读物,也是中国数学资优教育协作体教练员等级认证参考用书。

这套书以基础数学思想为内核,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原创故事将数形结合、对应、代换、转化、概率等数学思想和方法直观且感性地呈现到孩子眼前,为8至13岁的孩子营造一个奥妙无穷的数学世界。

丛书作者胡志峰现任湖北明心书院小学数学竞赛组高级教练,华杯赛、迎春杯等国家级重要赛事命题人,中国奥数江湖之风云汇论坛执行编辑。

来源:内蒙古日报

数学小故事——有趣的分马问题图片来自网络

传说在阿拉伯民间,流传着一道有趣的“分马问题”。题目是这样说的:有一位老人在去世后,留下了23 匹马和一份遗嘱,遗嘱上写道:将马总数的1/2分给大儿子, 1/3 分给二儿子,1/8分给小儿子,每个人都必须得到活的马。大家看过遗嘱后都束手无策,因为23既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3和8的倍数,要分割的话就会违背遗嘱。这该怎么办呢?就在大家犯愁之时,一位游客路过,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自己骑的一匹马借给了老人的儿子们。

有了这一匹马,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共24匹马,大儿子分得24×1/2=12匹,二儿子分得24× 1/3 =8匹,小儿子分得24×1/8=3匹。12+8+3=23,正好还余下一匹马,于是游客就骑着自己的马继续旅游了。也有故事讲的是,这位老人临终前留下了17匹马给他的三个儿子,要求老大分1/2,老二分1/3 ,老三分1/9 ,每个人都必须得到活的马。可是该怎么分呢?三兄弟一筹莫展,谁也无法按父亲临终前的要求来分马。

小朋友们你有什么发现吗?

以上分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我们不能用死脑筋去解决问题,有时需要改变一下思维方式跳出常规,只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数学王国的大门才会永远为我们敞开!一个小小的数学问题,展示了处理问题的技巧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适当的付出不仅让你毫发未损,还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尤其在节骨眼上的投入,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此经典的数学故事所寓含的思维哲理,你到底知道多少?

在数学的发展史,总有一些经典的题型、故事,寓含思维的哲理,启迪着人们的智慧,伴随着人类的成长。

相传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问雉兔各几何?”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谁会把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呢?这样的题型仍是"无聊之举";即使它们关在同一笼子里也不必要通过头和脚的数量来算啊。那为何1500多年前的题型,一直流传至今并影响甚广呢?我想它一定有存在的价值,我们今天透过现实的表面来探究其中隐藏的数学价值。

物理教授走过校园,遇到数学教授。

物理教授在进行一项实验,他总结出一个经验方程,似乎与实验数据吻合,他请数学教授看一看这个方程。

一周后他们碰头,数学教授说这个方程不成立。可那时物理教授已经用他的方程预言出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而且效果颇佳,所以他请数学教授再审查一下这个方程。又是一周过去,他们再次碰头。数学教授告诉物理教授说这个方程的确成立,"但仅仅对于正实数的简单情形成立。

有个学生请教数学家逻辑学有什么用。

数学家问他:“两个人从烟囱里爬出去,一个满脸烟灰,一个干干净净,你认为哪一个该去洗澡?”

“当然是脏的那个。”学生说。“不对。脏的那个看见对方干干净净,以为自己也不会脏,哪里会去洗澡?”

数学家、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坐在街头咖啡屋里,看着人们从街对面的一间房子走进走出。他们先看到两个人进去,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又看到三个人出来。

物理学家:“测量不够准确。”

生物学家:“他们进行了繁殖。”

数学家:“如果现在再进去一个人,那房子就空了。”

请问,这个故事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所言是什么意思?欢迎留言。

数学文化—周公和数学的一段故事

周公是周武王之弟,名旦,是一位很有本事、很有贤德的人。武王死后,其子尚小,就由周公摄政,主持一切。

周公旦礼贤下士,甚至于“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也就是说他勤于接待,洗发时三次握着头发停下来不洗,吃饭时三次吐出食物,急忙迎客,殷勤待土。这就是所谓“握发吐哺”的来历了。

话说这高商亦是当时的一位算学大家,“高级知识分子”。周公也经常和他讲论算学。这一天周公与商高又见了面,行一番“吐、握”之事,彼此按周礼躬让一阵,就开了讲。

商高 ,西周初数学家。约与周公旦同时期人。在公元前1000年发现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勾三,股四,弦五。早于毕达哥拉斯定理五百到六百年。

周公很虚心地向商高请教:“我听说,大夫很精通数的艺术。是不是请您谈谈,古代伏羲是怎样确定天球的度数的?天是没有一种梯子能登攀得上去的,地也无法用尺子来测量。所以我很想问问您,这些数字是从哪里来的呢?”

商高施了一礼,回答说:“数的艺术是从圆形和方形开始的。圆形出自方形,而方形则是用矩(带边的丁字尺)作出来的。而矩的制作出于‘九九’乘法表。一个矩形沿对角线对折起来,如果勾长三单位,股长四单位,那么弦长一定是五单位。昔日大禹治水,就是用这样一些方法。”

周公听了很感叹,又接着说道:“数这门艺术真是了不起啊!我想再请教应用矩的道理。”

这里的矩,是一种工具,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点像现在的丁字尺。

商高一听到这话题,更来了劲,不由得侃侃道来:

“把矩平放在地上,可以用绳子设计出平直的和方形的工程。把矩竖立起来,可以测量高度。倒立的矩可用来测量深浅,而平放的矩则可用测出距离。

“让矩旋转,可以画出圆形;把几个矩合在一起,可以得到正方形和长方形。”接着,他又谈到了天和地:“方形属于地,而圆形则属于天,所以天是圆的,而地则是方的。方形的数是标准,从方形的数可以推出圆形的大小来。

“天像一个笠子。天的颜色是蓝的和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和红的。可以用一个按照天的数制成的圆盘来表示天,朝上的一面像外表面一样,是蓝色和黑色的;朝下的一面像内表面一样,是红色和黄色的。这就是天和地的形象再现出来了。”商高随后又发表了一番议论:“对地有所了解的人是聪明人,而对天有所了解的人则是圣人。‘矩’和‘数’结合起来,就是指导和统治万物的东西。”

周公听得都入了迷,隔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不由得感慨地说:“这确实是太妙了。”

这一段记在《周髀算经》上的故事,大约已经有三千年左右了。这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了几何图形。最早认识的,就是正方形和圆形。而且在周朝以前,就有了车辆,所以当时不但认识了圆,而且能造出圆。

这商高确实了不起!他不但认识到勾三股四弦五,而且还是个天文学家,有了天圆地方、天像个笠子盖在地上这样一种初步认识。古代的许许多多数和形的知识就是从天文观察和测量中得来的;

古时许多天文学家就是数学家,而数学家又同时是天文学家。

父亲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从此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和数学有关。

从前,有三个很厉害的小偷,他们是结拜兄弟。老大江湖人称“溜溜滑”。说的是他技艺娴熟,从不失手,县衙里的捕快只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偷,却从来没有见过他的真实面目。他曾经偷过大地主“铁公鸡”枕在枕头下的银票,还剃掉了铁公鸡的一边胡子。老二江湖人称“滑溜溜”。说的是他身手了得,想要偷的东西,没有偷不到的。捕快们每次去围捕他,都无功而返。他曾经偷过县老太爷“雁拔毛”捂在被窝里的官印,走之前还剃掉了“雁拔毛”的一边眉毛。老三江湖人称“掉在坛子里不沾油”,说的是说他神乎其技,就算是掉在猪油坛子里,身上也不会沾一点油。他曾经偷走了县太爷家的母老虎“胖千斤”手腕上的玉镯子,还剃掉了她的半边头发。要知道那玉镯子,“胖千斤”戴在手腕上好多年了,她平时想取出来都是很困难的。

三人都认为自己才是最厉害的那个神偷,经常要比试比试,但是每次都是老三“掉在坛子里不沾油”技高一筹,偷的时候出力最少,所得钱物却一点都不少。这让老大“溜溜滑”和老二“滑溜溜”懊恼不已。他们决定找个机会算计老三一把,出出心里的恶气。机会说来就来了,一日,他们三人商量好去“铁公鸡”家的粮仓里偷谷子。“铁公鸡”的粮仓挖在地下,又大又深,谷子都是用轱辘摇上来的。用“铁公鸡”的话说,他们家的粮仓倒谷子进去很容易,挑谷子出来很难,可以帮助他节约,囤积更多的粮食。老大和老二早就想好了主意,他们想让老三到粮仓里面去装谷子,然后不再吊他上来,给他一个大大的教训,让他以后知道天高地厚。

夜黑风高,已过三更,三人偷偷地来到了“铁公鸡”家的庄子里。躲过了巡夜的家丁,药翻了守夜的恶狗,三人来到了“铁公鸡”家的粮仓边。夜静悄悄的,只有“胖千斤”的鼾声响彻云霄,惊得连草丛里的蟋蟀和稻田里的青蛙都不敢痛快地出声。老大说:“今天谁到谷仓里装谷子呢?”老二说:“不如我们划拳决定吧,谁出的拳不一样,谁就下去。”老大说:“好!”“掉在坛子里不沾油”说:“不用啦!每次都是两位哥哥照顾小弟,今天我去装一回吧!”“溜溜滑”说:“那好吧!今晚兄弟你受累了。”“滑溜溜”说:“今晚我们顺三担,每人分一担。”“掉在坛子里不粘油”点头称好。“溜溜滑”和“滑溜溜”相视一笑,庆祝奸计得逞。

轱辘将“掉在坛子里不粘油”和三担箩筐吊到了粮仓里。两担谷子一吊上来,“溜溜滑”和“滑溜溜”两人,连忙将粮仓的木板盖上了。然后挑着两担谷子飞也似地往回跑,一路上,他们俩心情舒畅,快到家时,“溜溜滑”对“滑溜溜”说:“我们俩今天终于扬眉吐气一回,狠狠地整治了他一回。这下好了,他困在粮仓里出不来,我们每人可以分一担谷子。”“滑溜溜”开心地应和道:“是呀!是呀!”这时一个幽幽的声音从一只箩筐里传来:“不是吧!每人只能分一箩筐谷子吧!”故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

我追着父亲问:“为什么只能没人分一箩筐谷子了?”父亲说:“自己想。”我用我的小脑瓜子盘算了好久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想到了之后连忙去父亲那里邀功,父亲向我竖起了大拇指,那种成就感爆棚的感觉至今难忘。后来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崇拜“掉在坛子里不沾油”的那种智慧。

父亲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习,只跟我讲一些小故事,只跟我诵读一些诸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之类的古文。虽然我半懂不懂,却也感觉影响很深。

(原创不易,给个关注!感谢!感谢!)

童话故事:数学王国的故事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写的童话故事:数学王国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奇妙的空间里,有这样一个数学王国,那里居住着运算符号,数字,数学图形等许许多多部落......那真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族呀,那里山清水秀,风景怡人,百姓安居乐业,互敬互助.....但这样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圣地却没有被上帝所眷顾......

大概是500年前,运算符号部落中的加减乘除家族日益壮大,他们骄傲自大,恃强凌弱,常常欺压别的符号。近50年,他们掌控了整个运算符号部落,但他们却没有停止他们贪婪的脚步,逐年发动战争,妄图统治整个数学王国......由于常年战火不断,饥荒连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而这其中最惨烈的,当属力量最薄弱的数字部落。

“加减乘除家族已经发来了劝降书,要我们归顺于他,不然三日后就要屠城,这可怎么是好啊?”数字部落首领9愁眉苦脸地问道。“我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精锐的部队,无论如何也没有胜算啊”......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谁也没有好办法。“不管怎样,我们也要奋力一搏,不能放弃我们的百姓啊,”原来是年轻的1将军,他顿了顿,坚定地说道,“加减乘除家族凶狠残忍,其他的运算符号早就不满于他们的统治,如果我们去联合他们,一定可以胜利,我愿意去做说客说服他们一起行动。”

三日后,加减乘除家族率5000大军浩浩荡荡而来,一时间黄沙漫天,浓烟滚滚,数字9首领率领部下奋勇杀敌,8将军的腰受了重伤,7将军的胳臂也挂了彩,5将军的后背受了重创......狰狞的面孔,带血的刀刃,低沉的嚎叫,整个山谷都被这种原始搏杀的惨烈气息所笼罩所湮灭......千钧一发之际,只听由远而近传来声声号角,是1将军和救兵到了,敌方派出了加减两员大将,括号家族赶紧出战,先打乱了敌人的阵脚,敌方又派出了更加厉害的除号武士,意图使我方损兵折将,1将军当仁不让,冲锋陷阵,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敌人疯狂了,他们出动了会变身的乘号武士,一瞬间,敌人的部队扩大了数十倍,数字0将军大喊一声,“我来”,顿时敌方的幻术化为乌有,就这样,这场大战从黄昏战到黎明,从山谷战到平原,三天三夜,仍未分出胜负。

而后,加减乘除大军不得不撤军,双方签订永久互不侵犯条约,数学王国又回到了久违的安宁,又变回了那个美丽富饶的世外桃源。

数学小故事 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个人住旅馆,每人每天的价格是10元,每人付了10元钱,一共给老板三十元钱,后来老板优惠了5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污了2元,剩下的3元每人退了1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污的2元,一共29元,那么谁知道那1元哪里去了?

这是一个最常见的困扰很多学生的题目,看似很简单,又很容易掉进作者设置的误区,那么具体的解题过程又是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这道题目:每人在开始的时候交了10元钱,后来又被退回1元,所以每人交了9元钱,这个是符合逻辑的,而服务员从中拿走的2元钱是包含在旅客交的这27元中的,所以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旅馆钱是25,服务员拿走2元的小费,再加上每人退回来的1元钱,一共是3元,加在一起是25+2+3=30元刚刚好。

数学小故事 分桃子!

小亮的家里周末来了五个同学,小亮的妈妈想用桃子来招待大家,可是家里面只有五个桃子,那么6个小朋友怎么分呢?小亮妈妈只好把桃子切开分了,可是又不能切的太小,小亮妈妈希望每个桃子最多切成3份,那么这又成了一道难题,小亮的妈妈怎么想也不知道该如何给6个小朋友平均分配五个桃子,并且每个桃子最多只能切成3份,请你帮帮小亮的妈妈吧!

其实遇到这样的题目每个同学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平分,并且是一次性完成,那么这就是困扰大家的地方,因为一次性完成平分是不可能的,所以假如我们跳出这个想法,将5个桃子分开,分成两次来进行平分呢?

首先先拿出来2个桃子,每个桃子切成3份,那么就有6份桃子可供每人一份,再将剩余的三个桃子每个切成2份,那么也能切出6份来平均分给每个小朋友,能够完成完全的平均分配。你听明白了吗

我们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爸爸去大众浴室洗澡,当洗完澡时我们在照镜子,爸爸突然对我说:“儿子,我来考你一个数学问题,看看你会不会?”

我张口就说:“好的,没问题。”爸爸说:“你看到镜子里面有一面时钟吗?现在镜子里面的时钟是7:15,你能想像一下现在是下午几时几分吗?” 我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得不好意思地说:“我做不出来。”当我回头看一下挂在墙上的时钟,现在是下午4:45。

爸爸问我现在能分析一下怎么研究这个问题了吗?爸爸提醒了我一下,镜子里的钟面时针与分针和挂在墙上钟面时针与分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时候我立即反应过来了,它们是呈左右轴对称,这正是我最近学习的内容。

洗完澡回到家后,我要求爸爸再出几个考考我。第一道是镜子中钟面时间为3:30,第二道是镜子中钟面时间为9:40。我立即动手在纸上采用对称法的方法做出了这两道题目的答案:8:30和2:20。这时候爸爸又问我每次这样做题是不是有点麻烦,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想了一会儿,没有想出来。爸爸这时说:“再提醒一下小朋友,将镜子里钟面时间和实际时间加起来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吗?”我赶紧动手算了起来,3:30+8:30=12,9:40+2:20=12,发现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都等于12,

此时我兴奋的跳了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只要将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等于12。 我说:“原来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爸爸笑着说“简单嘛?这说明你遇到问题要有考虑的思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事物,找出它们的规律,那你就会觉得生活中的数学比课堂上讲有意思多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确实是无处不在,生活中、学习中到处都有。从此,我就更加喜欢数学了!

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关于数学的故事

有人说,决定职场胜负的是一个人的学习力。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让我们在职场中胜任一切困难的工作,最终能够脱颖而出。

可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孔子就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英国菲利普斯实验室的研究主管Ray Peacock先生认为:思维灵活,团队协作,还有贯彻到底的执行精神才是HR在招聘中更加看重的因素。

所以,在《这才是数学》这本书中,作者乔·博纳认为:真正能够决定一个人职场胜负的,是一个人的数学素质。这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职业生涯是否顺利,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幸福度。

乔·博纳,是斯坦福大学数学教育专业教授,曾任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居里夫人学院数学教育学专业教授,伦敦国王学院研究员。

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刊载于各国学术期刊、报纸。她曾因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受邀赴美国白宫发表演讲,并应邀担任国际经合组织国际孩子评估项目顾问。这本《这才是数学》,是作者乔·博纳基于对数千名美国和英国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多年的跟踪后,书写而成。

听到这里,可能你会说:我学了那么多年的数学,做过的题那么多,也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变的很美好啊。对于这件事情,我只能说,你所谓的数学,不过是能解几道数学题罢了,这和我所说的数学素质,根本不是一会事儿。

要想了解什么是数学素质,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数学?

乔·博纳认为:数学是描绘人类的活动,刻画社会现象,解释现实世界并勾勒出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量化方法,是我们人类文明重要的一部分。在《这才是数学》中,她认为,所谓数学素质是指,通过学习数学,所形成的思考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理能力。乔博士认为,数学素质是使人能够获得美好生活的成功诀窍。

那为什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却没有获得这种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在数学的学习中,所学习的只是一种数学的解题能力,而非数学素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它首先和我们所受的学校教育有密切关系。现行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老师讲解,学生认真做笔记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导致学生们学而不思,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这种被动式教学,直接造成孩子们“以问题为导向”的能力逐渐消失,他们渐渐适应了天天记忆大量的公式,定理,从而放弃了通过这样的公式和定理,来进一步探究他们之所以成立的原因。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也认为:“向人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的背诵大量的教科书,是绝对不可能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的。”

那怎样改善这样的状况呢?这就需要家长能够及时认识到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并且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对孩子的数学学习问题进行校正。

家长该如何做呢?

首先,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具体的方法是: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种数学的熏陶环境,最好是能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数学中的各式概念和思想。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这太难了,毕竟我们那个时候,数学就没学好。其实,这个问题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你可以在家里为孩子准备各种的益智玩具,比如:积木,各种拼插玩具,魔方等。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足够耐心以及与他们的良好互动,而不是玩自己的手机罢了。

通过这种有意识的玩耍,孩子们所形成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形成的观点和思想,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据英国皇家科学院研究发现,经常玩益智玩具的人,比不玩的人平均智商高出11分左右,大脑开放性思维能力较高。美国医学专家也发现,50岁以前开始玩成人益智玩具的人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只有普通人群的32%,而从小就玩益智玩具的人发病率不到普通人群发病率的1%。

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就一定要认真的和孩子一起,共同发现思维之美。不仅仅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大人也可以通过玩具,让自己受益,何乐不为呢?

其次,家长要教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问题,把抽象的疑问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孩子完善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把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转换为一个自己可以理解的问题,并且能够找到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习得性无助”。这种说法是在196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是说,在人们经过多次失败或者是惩罚以后,就会放弃自己的努力,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自己却无动于衷。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家长总是给予孩子答案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失去自己思考的机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他们会认为,反正这个题目我不会做,而且我父母会告诉我答案的。

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真的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懂这个题目的意思,从而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我们在给孩子解答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导孩子重新定义问题,并且对他们的思路做出正面的肯定的话,孩子就会重新拾起学习数学的信心,这种信心和思考的力量,会促使他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行自我肯定。从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给孩子正确的解体策略。这个解题策略包括使用图表和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作者乔·博纳认为,一些学习水平低下的人,往往缺乏一种系统的思考和记录数据的习惯。在拿到题目的时候,不会分析题目,同时也缺乏对题目进行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比如,有一道题目是8*8的象棋盘,共有多少个正方形。那些学习能力低的,往往只会蛮干。他们试图找到各种方法去得到结果,但是,在他们尝试过多种方法,并且不能得到最后正确的结果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放弃寻找答案。

如果把这道题给那些学习能力高的人,他们会先把题目分解,试图先找出1*1的方格,然后,再找出2*2的方格,之后是4*4等,依次类推下去,在推理的过程中,他们会时时记录自己的计算结果。直到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因此,在教育孩子学习数学的时候,让他们学会用图表来正确的表达题目,并且从简单的地方开始解题时,他们会逐渐从这种数学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并且将这种乐趣持续下去。

第四,家长要善于培养孩子灵活运用数字的能力。也就是说,让孩子学会对数字进行拆分。

比如,在孩子计算17*5的时候,这个问题,开始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或许会有些困难。但是,当他们学会数字的灵活拆分之后,就会很容易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他们刻意把这道题分解为

10*5=50

5*5=10

2*5=10

50+25+10=85

这样简单的几步,就会很容易得出答案。

当孩子们学会这样的方法之后,可以试着让他们再多想几种方法来,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也会被点燃。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他们也会乐在其中的。而且这种方法,家长可以随时提高难度,随着挑战不断升级,孩子们对于数字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社会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可是因为不能适应这种节奏而抑郁的大有人在。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上学期间就能够应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这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这种能力能够让他们在未来遇到困难时,也能够从容面对。这种不轻言放弃的品格,将伴随他们一生,助力他们获得幸福的人生。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关于数学的故事50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数学的奥秘 数学家与数学的故事》电子书 《数学的奥秘 数学家与数学的故事》在线

《数学的奥秘 数学家与数学的故事》电子书 《数学的奥秘 数学家与数学的故事》在线

数学,数学家,奥秘,迷宫,数学问题,数学的故事,千百年来,人类,世界,光彩,学科,数人,志士,皇后,河中,智慧,时代,敲开,珍珠,电子书,解法,图书介绍,产生于,历史长,有许多,真可谓,造就出,经历过,争奇斗妍,悬而未决

2020-06-13 #短篇故事

数学知识 趣味数学 数学故事 数学笑话 数学家的介绍

数学知识 趣味数学 数学故事 数学笑话 数学家的介绍

皮带,书包,长度,课桌,土星,方案,设计,爸爸,距离,直径,地砖,光环,客厅,过厅,周长,妈妈,宽度,老爸,铅笔,我和妈妈,桌下,设计师,隔层,书本,块砖,学生,尺寸,抽屉,桌子,橡皮

2020-06-14 #短篇故事

数学手抄报内容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故事 数学趣题 数学知识介绍 数学谜语二年

数学手抄报内容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故事 数学趣题 数学知识介绍 数学谜语二年

高斯,老师,小朋友,题目,加法,借口,同学们,叫住,同学,小学,时候,算算看,答案,算式,念小学,你可知道,出去时,告诉大家,学习过程,早已经,数学基础,数学天才,有一次,算出来,奠定了,超越了

2009-10-16 #故事大全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高斯,老师,石板,答案,学生,数字,数目,难题,加起来,却静静,张石,板上,小学,习惯,孩子,大部分,对称性,整数,才刚,汗水,眼光,级数,讲桌,过程,面朝,额头,写字,大约在,写下来,他们有

2020-06-14 #经典故事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高斯,老师,石板,答案,学生,数字,数目,难题,加起来,却静静,张石,板上,小学,习惯,孩子,大部分,对称性,整数,才刚,汗水,眼光,级数,讲桌,过程,面朝,额头,写字,大约在,写下来,他们有

2020-06-14 #故事会在线阅读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高斯,老师,石板,答案,学生,数字,数目,难题,加起来,却静静,张石,板上,小学,习惯,孩子,大部分,对称性,整数,才刚,汗水,眼光,级数,讲桌,过程,面朝,额头,写字,大约在,写下来,他们有

2020-06-14 #故事大全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高斯,老师,石板,答案,学生,数字,数目,难题,加起来,却静静,张石,板上,小学,习惯,孩子,大部分,对称性,整数,才刚,汗水,眼光,级数,讲桌,过程,面朝,额头,写字,大约在,写下来,他们有

2020-06-14 #小故事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高斯,老师,石板,答案,学生,数字,数目,难题,加起来,却静静,张石,板上,小学,习惯,孩子,大部分,对称性,整数,才刚,汗水,眼光,级数,讲桌,过程,面朝,额头,写字,大约在,写下来,他们有

2020-06-15 #故事大全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200

高斯,老师,石板,答案,学生,数字,数目,难题,加起来,却静静,张石,板上,小学,习惯,孩子,大部分,对称性,整数,才刚,汗水,眼光,级数,讲桌,过程,面朝,额头,写字,大约在,写下来,他们有

2020-06-15 #故事大全